:1.胡玫就是胡玫,历史题材把握很好,即使前段有些冗长;2.富大龙太好了!
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柔可倾倒众生,刚可气吞山河!
3.地位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自己内心里的东西!
尊重源自于高度的自律,源于对事业的热爱,源于肩上的责任!
4.一件事物或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几百年由热爱它,用生命来传承的几代人兢兢业业,认真专研,融汇贯通,方得始终的一个产物!
哪有不好之理?
中国不用五千年,五百年的京剧本子就完全够后人研习的了!
年轻人不喜欢?
是宣传的方式不对了!
是我们现在的娱乐消遣逐渐快餐化,简单化,利益的快捷化,享乐的低龄化,导致不风不雅,好坏不分!
坐在戏园子里静静的喝茶看戏一个时辰不如拿着手机打着游戏来的快捷便利!
5.感谢导演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牡丹亭》原来那么好,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杂剧四大家那么厉害!
同时也为我们普及了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老一辈艺术家!
6.做艺先做人,做事要认真!
7.娱乐永远与经济挂钩,和经济挂上钩了,必然牵扯政治,政治一旦介入娱乐,就会决定单门艺术的发展走向!
8.做艺也好,做事也罢,做到极致者,相互欣赏,互补所长,能耐在自己身上,不行的,关键时刻就是不行!
啥叫关键时刻?
就是你的行为与你生命挂钩的时候!
《进京城》我去影院看了三遍,虽然排片不多,但好在上海够大,总能找到合适的时间(就是远了点)去看。
我本身喜爱昆曲和京剧,这部电影并不是以京剧作为背景,譬如霸王别姬那样去讲某一个故事,而是实实在在地讲述京剧诞生之初,认真较劲儿戏大过天的那一辈艺术家!
我爱凤格格为润生讲解关老爷戏的神采,之后的每一次相见和最后的诀别!
我爱九爷一开头的活捉、在后台喝茶的气定神闲、说去扬州前朝落雪的天看了一眼、练豆子功时身段优美眼波流转、扮阎婆惜的鬼魂时披上黑纱那冰冷的煞气、拿银子换戏唱时含着热泪那一跪、唱千里送京娘时的妩媚风情、在牢房里练功时的自在、骂润生兔崽子不许回戏时的神态、扮上穆桂英的英姿飒爽、和最后的含笑而逝!
我也爱润生扮上关老爷之后的亮相越来越好看,最后定军山时扮上黄忠真的让我觉得只有九爷能配上他的戏!
一直记得初中历史课本上曾一笔带过有关徽班进京的故事,从此举世闻名的京剧就此产生。
这部电影详细讲述了这一段历史。
演员们对于曾经戏剧角色的演绎都非常到位,看得出来有精心排练和模仿过。
每一个动作、神态、唱腔都模仿得惟妙惟肖、神乎其神。
剧情方面也有不少亮点,富大龙饰演的岳九和马敬涵饰演的汪润生都对戏曲表演有非常强烈的热爱,不仅渴望通过唱戏谋求生计,更希望让戏曲艺术被全国观众深刻熟知,也最终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家附近的电影院没有排片,为了看我家娇俏的春荣小媳妇,解锁了一家很偏僻的小影院🤦♀️🤦♀️🤦♀️戏份不多,只有几分钟,但也很满足了回到正题(涉及剧透,文笔逻辑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全片共两条线一是因父母双亡无奈被卖作伶人的汪润生,从被人看轻、自我看轻,在现实的打击和江老板、岳九、凤格格等贵人们的引导下,通过进京贺寿这个机会,逐步成长改变的过程,典型的成长型主人公剧本二是视戏如命的岳九,在被逐出京城后,因结交汪润生并随着春台班重返京城唱戏,带病坚持为圣上唱戏获赞后撒手人寰,完成自我升华的过程两条线相互穿插,透过徽班进京的历史故事,共同呈现出一代伶人戏比天大的态度全片取景美,服化道精致,各位演员演技在线,片尾各位名家介绍科普等等,足以体现出导演满满的诚意,值回票价了👌唯一不足的是,矛盾细节铺垫不够导致部分情节的出现略显突兀,节与节之间转接稍欠顺畅,希望能更多地采用布景台词镜头小细节代替文字旁白体现时代变迁
京剧题材影片《进京城》即将于5月10日全国正式上映,该片以清朝中期四大徽班进京为北京,以一代京剧名伶汪润生为主线,展现了京剧的诞生历程和一代京剧艺人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该片曾获得上海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和澳门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导演胡玫曾经执导过《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孔子》、《乔家大院》等知名影视作品。
影片曾于美国时间4月22日在华尔街的纽约电影学院率先放映。
虽正值《复仇者联盟4》全球热映前期,但依然全场爆满,纽约当地观众和华人华侨仍然冒着大雨赶来欣赏《进京城》。
影片放映时全场观众爆满,美国观众沉浸在同光十三绝的京剧传奇中,影迷大呼“这是近年来海外久违了的带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历史大片”,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
锐影在影片上映前,对胡玫导演和片中汪润生的饰演者马敬涵进行了专访。
锐影 X 胡玫 X 马敬涵记者,以下简称Q:为什么要做《进京城》这部戏?
胡玫导演,以下简称H:当时制片人找到我说有一个剧本叫《进京城》,是反映京剧艺人的生活的。
当时我觉得,京剧我又不懂,但是因为不懂,又好奇,所以就读了这个剧本。
邹静之老师的剧本很抓人,觉得很好。
其次作为一个号称对中国文化比较了解的导演,其实对国粹京剧完全不了解,这次让我走进京剧,是一个好机会,所以就接了这部戏。
Q:原片中的角色有原型吗?
H:邹静之老师本身也是京剧票友,他对整个徽班进京的历史,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调研,所以是有原型的。
影片中主角的经历有部分来自于非常有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叫程长庚,他是谭鑫培的师傅,也是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之一,你还可以看到影片在片尾结束也表达了对“同光十三绝”的致敬。
Q:演员是如何理解汪润生这个角色的?
马敬涵,以下简称M:汪润生在影片中是一个传承的作用,从开篇的十八九岁开始的青春年少,不顾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想法,再到青年时期经历过一些感情,再到最后五十多岁有了自己的孩子继续去传播京剧的精神。
很多故事的转折点都是在汪润生这个角色身上体现的。
Q:电影中的唱段和身段都是演员亲自上阵吗?
H:我们演员的身段都是经过比较严格的训练的,都没有替身。
特别是汪润生这个角色,是他亲自录制的。
有一场戏,是富大龙要站在豆子上表演旦角的身段,难度非常高,全部都是自己上的。
他一直在练。
Q:汪润生的打戏都是亲自上场吗?
M:是的。
我中专的时候在辽宁省艺术学校,学的是京剧表演,我们的行话叫做“坐客六年”,大学的时候才进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表演。
当我听说有这部戏的时候,我其实是非常愿意参与的。
我跟导演的想法不谋而合,学过京剧的演员在台上一定不要替身,这也是对自己有一个要求,甚至里面有很多揍地痞流氓的戏都是亲自上的,有功底。
Q:胡玫导演对演员有什么要求?
H:我们会给演员准备替身,会充分考虑到演员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我拍这个戏有一个强大顾问团,就是京剧的专家们,他们除了自己会演会打,也会辅助演员去完成自己的唱腔和身段。
我对汪润生还是比较省心的,除了涉及到剧情的部分,不需要我太多的指导。
其实电影中对京剧唱段的展现并不是很多,因为毕竟是电影不是京剧本身,所以还是必须以电影化的叙事为主。
Q:剧中很多道具、场景都是如何实现的呢?
H:现在的京剧用的还是这些东西,行头是百年传承下来的,基本上全部都是手工制作的。
制作的速度非常慢,每一件行头整个制作完成都需要3——5个月,等了很长时间。
Q:剧中有很多真实的戏台场景,这些都是如何找到的呢?
H:当时有一百多种剧目都集中在扬州,所以当时在扬州,盐商几乎家家都有戏台。
扬州的文物保护意识又很强,甚至于一个井台有保护措施。
扬州这个城市就留下了一些戏台,我们的主场景春台班的戏台是我一个安徽的朋友提供给我们的。
他收集了上千所老宅子,让我们随便拍。
那个戏楼很漂亮,戏班生活的场景都是在那边完成的。
Q:如何看待影片传递的精神?
H:传递的精神就是我们这个戏的魂,主要是讲一个人的尊严。
两百年前,艺人是垃圾人口,不能和正常人结婚的。
几百年间,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明星有这么多的粉丝,众星捧月一样。
而这是怎么来的呢?
是我们几代的艺术大家,用生命换来的。
他们创造了京剧,创造了我们的国粹艺术,把国粹艺术带到了全世界。
我自费把这个片子拿到洛杉矶去放映,全部都是华人来帮助我们。
海外的人,认为我们身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要懂京剧。
所以那边的票友,一听说要来一部京剧的电影都很激动,主动地提供场地,聚集到那边去看华人艺术非常震惊。
这个戏里面,岳九和汪润生是殊途同归的,就是要在戏中找回自己的尊严,汪润生本来是一个根本就看不起自己的人,但是经过了一番历练之后,他重拾了对自己的自信,所以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所以最后他告诉儿子“早晚有一天,别人会高看你一眼”。
反射到现在,我们现在一人已经有了这么高的地位,你是否在珍惜自己的羽毛呢?
中国人现在最缺少的是文化自信,我们要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
我们这个戏是应运而生。
Q:马敬涵对京剧有什么特别的情感呢?
M:我对京剧的情感特别深。
我们知道学京剧的小孩是没有童年的,所以我是一直伴随着京剧长大的。
我要感谢《进京城》剧组的所有工作人员,大家一起做了这么一部戏。
扪心自问,我们艺术工作者近几年有几部电影是讲民族艺术的?
今天胡玫导演带领我们拍出这部精益求精的《进京城》,我也希望能够尽量的扩散出去。
《进京城》不是说教,电影是靠角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传递出来的,会让很多不了解京剧的人看到这部戏,喜欢上京剧艺术。
Q:剧组在拍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
H:前面没有很难的戏份,到后来我们全剧组在国华影视基地遭遇了火灾。
就发生在影片最后最大的一场戏的拍摄过程中,那是场景最大,调度最为复杂的一场戏。
当时还有最后三天就杀青了,结果一场大火烧成了灰烬。
所有的戏服烧了个一干二净,我们就迎来了断崖式的困难。
一场大火之后,所有的戏都要重拍,所有的道具都要重新去制作,几乎做不下去了。
最后,全剧组开会决定我们还是要继续做下去。
制片人破产了,两次脑梗塞到医院去抢救。
我们在好莱坞做的段落,没有钱拿回来,后来又找到了资金,才把片子拿回来。
我们坚持了很多年,最后才把片子做完,非常艰难。
M:我的困难就是如何突破自己,接受新的表演理念。
电影和电视剧完全不同,对表演的要求比较收。
要求能够还原真实的气息,所以这块要求我从电视剧的思维中走出来,当做一个人来塑造。
Q:胡玫导演是特别喜欢古代戏吗?
H:我也拍现代戏,只是找到我的基本都是重大历史题材。
我自己没觉得我是一个做大戏的导演,但是很多大戏都来找我。
Q:您在和邹静之老师合作的时候有没有产生过分歧,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H:我接到这部戏的时候,我肯定会先保持怀疑的态度。
经过调研之后我发现历史上的春台班和电影里的春台班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我最开始是想要主角改成旦角,富大龙的角色改成一个老生,但是邹静之老师非常坚持。
后来我们试了去改了一下,确实没有走通,最后我还是按照邹静之老师的本子去完成的。
我想要去让电影去完全符合历史,但是我经过尝试以后,发现如果完全符合历史的话,那么电影的艺术呈现就会大打折扣了,这就是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
我们是一个不断反思去改正自己错误的剧组,经过一次反复之后,才有了如今的这部影片。
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走进影院去观看这部表现国粹的电影。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锐影Vanguard作者 | 致远君✪▽✪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哟
按着小伙伴去看了这部或许她一辈子都不会想在电影院看的片子。
片子片尾曲响起时,她笑了笑说:“片子是不错,至少这个故事讲完了,不过······”确实,这是目前为止即使是非类型题材中也难能可贵把故事讲圆了的作品。
在这个我们被欧美油腻爆米花商业大片糊脸的年代,快节奏的生活推着我们在生活的大道上狂奔而行。
难得,有这么一个时刻,我们能静下心来,观赏一个清新甚至略带寡淡的小品。
取的是一份心境,悼的却是自己的人生。
就像是富大龙老师演绎的岳九,提着最后一口气,就是想听那一声彩。
片子却是不错,画面干净,色调古朴,演员的表现力堪称完美。
不过,对,不过,它的缺憾也是明显的。
时不时乱入的小资情调西洋配乐,特效音的尴尬乱入和滥用,以及靠反复打上文字来过场······这些在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口味被网络日渐丰富的作品门类喂得足够刁钻的老百姓面前,都是无法忽视的缺点与短板。
朋友说,片子没有错,故事也没有错,如果后期能好点,可能就好了。
国产片也没错,只是在现阶段,还无法吸引相关受众人群花上一张电影票的钱安安静静坐上一个多小时。
其实最后还是蛮讽刺的:因为乾隆的深得朕意,所以老婆孩子都回来了,戏子不再是下九流了。。。
所以意义是什么:意义是博得大众的自爱,是博得皇帝的认可?
还是自身对戏的痴迷,对戏的精益求精,对戏的那份热爱?
人一世,为何评价体系都是大众和权位的认可?
他们说好便是好?
皇帝未拍手叫好众人不敢叫出好一个字?
艺术,美,精神的追求,不应该是遵从个人的内心,把自己爽,自己的精益求精,自己的热爱放到第一位么?
这很难,毕竟我们是社会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准则和道德来让维护社会的秩序。
可是,如果对美好的追求都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生而为人,谈何自由?
胡玫导演亲携新片《进京城》在昆山卢米埃影城为我们曲艺盟友献上了一份独有的点映礼,观看之后感触颇多!
《进京城》系邹静之老师取材“徽班进京”历史事件,耗时多年潜心打磨的诚意之作,由胡玫导演亲自执导,马伊琍、富大龙、马敬涵、王子文、焦晃等实力派演员倾情加盟,可谓是京剧票友和部分影迷的福利之作。
从电影剧作上看,胡导用其擅长的艺术手法和“戏比天大”的精神内核,通过呈现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和反转曲折的京城传奇,再现了戏曲界一代宗师的辉煌往昔,并对国粹京剧的诞生发展追根溯源,令观众得以见识到戏曲大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淋雨砥砺前行的精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京剧部分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咱不懂不好妄加点评,但是作为普通观众看着着实过瘾。
“台上三声好、台下十年功”、“没受过的罪在戏里受了,没享的福在戏里享了”等经典台词的设计触动着我们这些曲艺工作者对自身经历的追忆和共鸣。
与此同时,在徽班进京历史事件改编的剧情中,其“下级禁止点灯,皇上圣明放火”的敏感题材,在当今主旋律过审把关严的框架背景下,确实起到了鼓励文化自由表达的积极作用。
从电影形式上看,片中一些长镜头调度的探索尝试很值得鼓励,尤其在润声面对人生抉择时内心矛盾纷繁复杂的场面调度值得参考学习。
该片的美术也值得一提,尤其在体现人物形体“美”和内心“善”的段落时,其影调、色彩、布光、装置等方面呈现的还是比较细腻耐人寻味。
不过,个人感觉该片的镜头语言还是有着浓浓的电视剧质感,尤其是露怯的特效大全景、频繁淡入淡出的转场、泛滥煽情的罐头音乐、刻意极限的构图等,对电影质感和形式有较大负面影响。
总之,继《霸王别姬》和国内电影市场完全趋向商业化之后,观众很难再会看到诠释京剧艺术的经典影片了,这也说明此题材影片的创作过程着实不易!
在这儿要为胡导点赞👍祝愿票房大卖!
进京城 (2018)6.52018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古装 / 胡玫 / 马伊琍 富大龙
一、武生汪润生 他是扬州春台唱戏班的名角,虽然有名,但在世人眼里也不过是一个区区戏子。
“一个下九流的臭戏子”真实描述了清朝年间艺人的社会地位。
自古以来戏子的身份都不高,清朝还有明文规定,唱戏的脱籍以后三代才能考取功名,那么也就不难理解片中各色人物对汪润生戏子身份的嘲讽挖苦了。
因为汪润生的戏子身份,他和未婚妻春荣的婚事被春荣的父母阻挠。
在种种世俗评价和自身遭遇的影响下,汪润生变得卑微和敏感,他化妆时眼里有着不甘,他心里对自己的戏子身份产生了反感,他无法把全部的感情投入到戏中。
汪润生化妆时复杂的眼神所以当时的东家看汪润生演的关老爷戏的时候这样评价:“好是好,但还是缺少点关老爷的神韵。
”唱戏的最高境界是人戏合一,是入戏,但此时的汪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同自己,他感到卑微和低下。
幸好,在师父和东家的帮助下,他结识了扮旦角的岳九,他的师父对他说,“你看,这天底下也有好戏如命的。
”看到了岳九对于戏剧的痴醉后,汪润生被打动了,“只要你不自轻,自贱,看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看轻你”,汪润生最终与自己和解了,不再在乎世人的眼光。
他画上了妆,为大家唱了出极精彩的《千里送京娘》。
汪润生的关老爷扮相二、武旦岳九第一幕岳九出场时,北京城满城飘雪,由于被同行陷害,官府收了好处,与鼠辈沆瀣一气,污蔑岳九演的戏是“黄戏”“骚戏”,伶人岳九于是被逐出京城。
在京城八大胡同里名声赫赫的岳九离开了京城,去往了扬州,他在扬州蛰居数年,苦练功夫,技艺越发精进和成熟,他练功时像着了迷一般:在寒气逼人的三九天,他穿着单衣,踩在豆子上练功。
那捆住的双腿,负重的脚尖,一地光滑的黄豆,细碎平稳的圆脚步,曼妙的摇步,禁不住令人心弦一颤。
岳九练旦角的碎步和摇步当乾隆八十大寿,春台班要进京献唱而苦于没有经费时,岳九把自己唱戏多年积攒的钱拿了出来,愿意资助给春台班他们进京,唯一的条件是让自己也跟去,在京城唱一出戏。
又是一年冬天,北京城漫天飘雪。
岳九和汪润生在北京城里名声大噪,但在京城唱戏违反了多年前的禁令,岳九和汪润生都被抓进了牢里。
当汪润生在那里沮丧哀叹时,这边的岳九仍着了迷一样在那里举着兰花指,迈着小巧的步伐哼着曲子。
那种痴迷状态被富大龙演的惟妙惟肖,浑然天成。
最终他在皇帝面前为自己圆了梦,完成了人生落幕前最后一次盛大登场。
爱戏如命如岳九,“就算是死,也死在台上。
”人称岳九为九叔,梅葆玖也被越剧大家茅威涛称为玖叔。
梅派是男旦,富大龙扮演的岳九也是男旦。
有种冥冥中向梅派致敬之意。
虽是男旦,却是顶天立地的男儿,不自轻自贱,始终保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看到富大龙演的九爷的角色,估计每个人都会忍不住会拿他和张国荣演的程蝶衣比较,我也一样,但发现富大龙对于岳九这个角色的塑造完全不输程蝶衣,尽管程蝶衣是无可挑剔不可替代的存在。
你,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你,癫狂痴醉,傲骨不卑。
三、懂戏人:凤格格凤格格是最懂汪润生,她懂得他内心的自卑和不甘,她能够欣赏他的一板一式,她能够看出他戏中的不足。
她离开扬州的时候赠他关羽的戏服,和那枚用虎骨做的戒指。
他给皇上唱戏名扬京城后,她邀他相见,她精心画了妆,为世上能有这样一个蓝颜知己。
她向他表达了欣赏和爱慕,而他带着遗憾地说“我如果不是个戏子……”,不等他说完,她果断地回复:“你若不是个戏子,我连多看你一眼都不会。
我从来没看低过你,你也别把自己看矮了,若不是因为戏,我和你之间隔着十只手都够不着”。
凤格格对汪润生有着欣赏和爱慕之情,但两人却保持着应有的距离。
当汪润生功成名就之后,他们从此再未相见。
结尾,润生的十岁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要唱戏,他不再卑微,给自己的儿子说“好好练功,天底下的人早晚得高看你一眼。
”
四、关于几点电影评价2、服化道和选景精致,服装考究,选景也把扬州的水乡与市井气展示地很到位。
3、关于演技,这部戏就冲富大龙也要去看,他真的阐述出了戏剧的精妙,每一个动作、脚步、表情都是好几年功夫磨炼而来的。
(百度了一下,发现我龙哥是有着戏剧基础的哈哈哈)
4、虽然整部电影的戏骨不少,但因为京剧题材本身的限制和没有所谓的流量明星,这部戏热度很低,我去的整个50人的观影大厅,上座率不到20%,真的让人扼腕叹息。
所以真的真的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魏长生(1744年-1802年)字婉卿,四川金堂县人。
因排行第三,故人称魏三,清乾隆时著名秦腔旦角演员。
幼时家贫,13岁来西安学戏,曾几度赴京师(北京)演出,尤其是1779年在京演出滚楼一剧,引起轰动。
“一时观者而六大班既无人过问,或至散去。
”后又去苏州、扬州演出。
1802年在京演完《背娃进府》后死于后台。
据传,秦腔旦角化妆“贴片子”即由他始创。
魏长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秦腔艺术大师,由魏长生演出而引发的北京剧坛“花雅”之争,实质上正是以秦腔为代表的地方剧种与昆曲的较量。
人生经历少年魏长生的人生之旅,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原名魏朝贵,字宛卿,排行老三,人称“魏三”,生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家贫,父早死,全靠母亲做些零活勉强维持生活。
在他10岁左右,母亲辞世,魏长生只好与流浪儿为伍,捡拾破烂,备尝艰苦;曾一度到省城成都学唱过川戏,技艺很一般。
大约在学艺前后,混迹于当时下层的江湖组织——口国噜子,从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口国噜子是江湖哥老会的早期组织形式,始于大巴山一带的流民,继而传播于成都平原各乡县。
据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介绍:“川中膏沃,易于存活,各省无业之民,聚集其间,结为朋党。
其头目必才技过人,众共推之。
择长林深谷,人迹不到之处,操习拳棒刀铳各艺,故其艺颇精。
”金堂县川剧团老艺人中普遍传说:魏长生随一伙参加过口国噜子的江湖艺人流落陕西,会合一个秦腔小戏班改学过秦腔。
当时川、陕两省,归川陕总督治理,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交往频繁。
魏长生流浪陕西之后,由于在西安举目无亲,人地生疏,遭人欺侮,因与邻街商家的学徒斗殴伤人,畏罪潜逃,亡命洛河,加入同州梆子戏班。
一切退路都已断绝,环境逼使他奋发学艺,起早摸黑,唱做念打,出大汗,吃大苦,发大愿:艺不惊人死不休。
因为有少年口国噜子那段不平凡的经历给他“垫底”,魏长生富于冒险精神,敢于挑战环境,又具有相当的组织能力。
十年磨剑,艺海扬帆。
他的演技,先是在几百里秦川脱颖而出,继而随戏班北上京师,问鼎中原。
名震京华清初,北京戏曲舞台最盛行的是昆腔与京腔(源出弋阳腔,亦称“高腔”,传到北京的称为“京腔”,并非后来才形成的京戏)。
到了乾隆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省的地方戏曲借着给皇帝或皇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
“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因为剧种很多,为了“正名”,戏曲开始被分为“花”“雅”两大部分。
“雅部”专指昆腔,“花部”专指昆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地方戏曲剧种。
当时昆腔逐渐衰落,北京梨园中“花部”以京腔最为盛行,王府戏班皆演京腔。
乾隆三十九年(1774),魏长生挟秦云蜀栈的雄风,率领秦腔戏班初入京师。
戏班的行当整齐,基本功扎实;演出剧目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且有改进。
魏长生创造西秦腔(西琴腔),“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有别于“以梆子为板”的秦腔,“善于传情”,所以魏长生艺帜高举,一鸣惊人。
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中叙述道:“长生于乾隆三十九(1774年)始于都,习见其《滚楼》,举国若狂。
”其时皇族权贵礼亲王昭梿在所著的《啸亭杂录·郑八》记述道:“魏长生甲午岁入都,名动京师,凡王公贵位,以至词垣粉署(即翰林院———笔者)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一时不得识交魏三者,无以为人。
”强劲的“魏旋风”,劲吹梨园。
不仅雅部昆腔更日趋没落,连花部的京腔也大为失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燕兰小谱》)。
魏长生作为戏曲史上“花部”的优秀代表,从此彪炳史册,“海外咸知有魏三”。
近代日本著名戏曲史家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一书中将魏长生称颂为“旦色界辟一新纪元的天才,得写实之妙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魏长生成名后曾一度遭谗,被有的权贵诬以表演“淫秽”而离开京城。
乾隆四十四年(1779),魏长生再次入京。
当时的秦腔戏班“双庆部”上座率不佳,几乎在北京立不住足跟。
魏长生挺身而出,愿入班挑大梁,力挽狂澜,并表示:入班两月之后,定要给演员们增加薪水。
结果,他再次以《滚楼》赢得了京都的观众,人气很旺,“观者如堵”。
“双庆部”成了北京市民争相定票观看的戏班,演员收入大增。
有了积蓄之后,他曾经多次资助上京参加会试的、遭到困难的读书人。
“少年口国噜子”疏财仗义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得以发扬,有一位病困客栈的高姓举人得魏长生雪中送炭,后来考中进士,分发到成都府华阳县任知县,还与魏长生在成都重逢。
皇妃认女魏长生进京走红后,常在四川同乡会所在地四川会馆会朋友、出堂会。
四川会馆坐落在北京宣武门内,馆址原是明末四川女杰秦良玉的公馆,清乾隆年间改建而成的。
四川罗江籍名士李调元先后在翰林院和吏部任职,魏长生与其一见如故,结下深厚的友谊。
魏长生很赞赏李调元为四川会馆撰写的佳联: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对联描绘蜀中名山胜景、地灵人杰,眷恋故乡热土的情怀,油然而生。
四川会馆戏楼的一次演出中,来了两位特殊的观众——乾隆皇帝和他宠爱的一位皇妃。
皇妃只生有一位公主,爱之如掌上明珠,却不料于半年前英年早逝。
皇妃从此悲伤不已,日见消瘦。
乾隆皇帝为了排遣爱妃的愁郁,特地携她出宫消遣,二人乔装打扮,来看名伶魏长生的剧目。
皇妃为魏长生的扮相、身段、唱功所迷,尤其令她怦然心动的是魏长生与她朝思暮想的公主,模样儿十分相似。
她情不自禁地向乾隆说:“万岁爷,那位扮演辽邦公主的,就像我们死去的和硕格格。
”乾隆怕皇妃伤心,连忙说:“爱卿既然喜欢,那就收他为格格,作卿的干女儿吧!
”魏长生次日奉旨作辽邦公主妆束,进宫向皇帝、皇妃谢恩。
由于这次奇遇,于是民间尊称他为“魏皇姑”。
长生死后埋在家乡的坟墓自然也被呼为“皇姑坟”了。
扬州传艺饮誉京华之后,魏长生师徒演唱剧目多为男女情事,表演中也难免有一些过分描拟,刺激了封建礼教,另外,六大班后台又多为皇室显贵,他们视京腔、昆弋为正统,目魏长生之川秦腔为邪门,所以于乾隆五十年(1785)由步军统领五城出示禁止秦腔演出。
“概令改昆、弋两腔,如不愿者,听其另谋生理。
倘于怙恶不遵者,交该衙门查拿惩治,递解回籍。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魏长生后来在京昆弋班改唱歌忠烈斥奸顽之教化戏,如《铁莲花》《香莲钏》,声容如旧,风韵弥佳,说明其艺术造诣全面多样。
乾隆五十三年(1788),魏长生毅然离京下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儿是盐运、漕运的枢纽,商贾云集;戏曲鼎盛,“花部”勃兴;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这时,盐运御史伊龄阿、图思阿奉旨在扬州设署衙机构修改戏曲剧本,编印了包括各个地方戏曲剧本一千多种的《曲海》丛书。
魏长生到扬州后,又以魏腔风靡扬州,为江鹤亭坐上客。
赵翼在《檐曝杂记·梨园色艺》载:“岁戊申(乾隆五十三年),余至扬州,魏三者,忽在江鹤亭家。
酒间呼之登场。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记载他“演戏一出,赠以金。
”以至昆班子弟亦有背师而学者。
如安庆名旦郝天秀,曾学过魏长生《滚楼》《送枕头》之类。
所以焦循在《花部农谭》中说:“自西蜀魏三几,倡为淫哇鄙谑之词,市井中樊八,郝天秀之辈,转相效法,染及乡隅。
”可见魏长生在江南也是影响很大的。
被誉为“野狐教主”的“花部”泰斗魏长生,在扬州又一次刮起旋风。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四川魏三儿,号长生,年四十,来郡城投江鹤亭(一个大力提倡戏曲的盐商巨富),演戏一出(春台班),赠以千金。
尝泛舟湖上,一时闻风,妓舸尽出,画桨相击,湖水乱香。
长生举止自若,意态苍凉。
”戏曲理论家焦循赋诗赠魏三:“娇歌一曲令人醉,纵有金钱不轻至”,赞赏备至。
又赞曰:“市井中……转相效法,染及乡偶”。
附近各省市、各剧种的演员,纷纷涌至扬州,一睹魏三的丰姿,观摩他在“春台班”里的演出,请魏三传授技艺。
苏州戏班又邀请他去到昆曲发祥地的苏州。
江南伶人,包括昆曲子弟也来学习他的演技和“跷工”以及创新了的化装艺术———“梳水头贴片子”。
他的“善于传情、动人倾听”的艺术奇葩,播种到大江南北的梨园,许多剧种从中得到养分的滋润。
他新创的西秦腔,“徽伶尽习之”,并对一百年后形成的京剧艺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遗惠桑梓乾隆五十七年(1792),魏长生遭遇仇家陷害,“以事押回原籍”(《啸亭杂录·卷八》),具体情况不明。
他这次回川,购园卜居于成都东校场附近。
杨燮在嘉庆初年刻印的《锦城竹枝词》中写道:无数伶人东角住,顺城房屋长丁男;五童神庙天涯石,一路芳邻近魏三。
诗末原有注云:“各部伶人都在东顺城街五童庙东校场一带居住……(魏三)有别宅,在省城内东校场口,台榭颇佳。
”魏三定居成都10年,与川剧艺人结邻而居,许多艺人原是他幼年学唱川戏的师兄弟。
魏长生与他们同生活、共演出,对于川剧“五腔一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时,李调元也因蒙冤下狱后被放逐回四川罗江县故里。
李调元不仅是诗人、文学家,同时又是戏曲家。
他家里办有戏班,他“自敲檀板课歌童”。
魏长生归里不久,曾托人带信给李调元致意。
一天,李调元在金堂县衙署的筵席上接到书信,并吟成两首五律《得魏宛卿书》,其一曰:魏王船上客,久别自燕京。
忽得锦官信,来从绣水城。
讴推王豹善,曲著野狐名,声价当年贵,千金字不轻。
“魏王船”用曹公载伎船游的典故,借以切合魏长生的姓氏、职业,隐约点染魏三的“皇姑”身份。
“久别自燕京”是回首当年在四川会馆的交往。
“王豹”句用“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之典故,既与“野狐”巧对成趣,又暗寓对“野狐教主”(“花部”泰斗)魏长生推动四川戏曲的殷切期待。
魏长生不负故人的愿望。
他返川不久,成都府华阳知县特来拜访,厅堂相会。
原来知县就是当年病困京师、得到魏长生资助的高举人,后来考中进士,分发到成都府任华阳知县。
其时,清初重建成都(因明末战乱、市廛变为废墟)接近完成,各行业分区规划,而梨园公会的地址尚未选定。
魏长生将川戏伶人申建“老郎庙”的报告呈递给知县。
几天后,批文下来,庙址选定在成都华兴正街北面,东西长570市尺、南北长330市尺。
魏长生牵头倡修的“老郎庙”仿苏州梨园公会的建筑风格,内塑梨园祖师爷唐明皇———老郎。
“老郎庙”清末改建为“悦来”茶园,解放后重修,名为“锦江剧场”,今为“成都川剧艺术中心”。
两百年间,成为川剧艺术的圣地。
“老郎庙”建成后,魏长生曾在戏楼上演过他的拿手好戏:高腔《汉贞烈》(即川剧《王昭君》)。
李调元观看了演出后盛赞道:“近见(魏三)演《贞烈》之剧,声容真切,令人欲流泪。
则扫涂铅华,固犹是梨园佳子弟也。
”此时魏三已年近五旬,但因保养得好,扮相出来仍是青春焕发、容光照人,还是“梨园佳子弟”形象。
李、魏二人的交谊很深,清代四川艺坛“双子星座”的这次相会,被后人传为佳话。
以身殉艺清嘉庆五年(1800),魏长生第三次出川,献艺北京。
时年已57岁。
这次复出,在“三庆部”挂牌主演《香莲串》《烤火》《大闹销金帐》等秦腔剧目,“声容如旧,风韵弥佳,演武技气力十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演戏仍是那么一丝不苟,武功更是炉火纯青,充分展示从少年口国便炼就的拼搏精神和钢筋铁骨。
外界评价他在京师的舞台上呕心沥血地耕耘了三年,终于不支,倒在了他醉心的五彩舞台上。
《梦华琐簿》记载:嘉庆七年(1802),(魏长生)“夏日搬表《大嫂背娃子》,下场气绝。
”将军马革裹尸、伶人以身殉艺,壮哉!
小铁笛道人是魏长生的忠实观众,他在一代名优死后,写了两首追悼诗,情真意挚极富史料价值:英雄儿女一身兼,老去登场志苦严。
绕指柔合刚百炼,打熊手是玉纤纤。
海外咸知有魏三,清游名播大江南。
幽魂远赴锦州道,知己何人为脱骖。
魏长生成名后颇为富裕,但他淡泊钱财,乐施好善。
他有一颗侠义丹心,热忱公益事业,扶危济困,帮助贫民、落难者,到他身死之日,已无多少余资。
《啸亭杂录》记:“贫无以殓,受其惠者,为董其事,始得归柩于里。
”他的徒弟甚多。
死后,由其徒陈银官等素车白马送回四川金堂,安葬在绣水河大石桥畔,民众称之为“皇姑坟”。
从少年口国噜子到红遍天下的一代名伶,魏长生走完了极不平凡的59个春秋,用毕生心血在中国戏曲史上树起一座丰碑。
——摘自百科
其实最后还是蛮讽刺的:因为乾隆的深得朕意,所以老婆孩子都回来了,戏子不再是下九流了。。。所以意义是什么:意义是博得大众的自爱,是博得皇帝的认可?还是自身对戏的痴迷,对戏的精益求精,对戏的那份热爱?人一世,为何评价体系都是大众和权位的认可?他们说好便是好?皇帝未拍手叫好众人不敢叫出好一个字?艺术,美,精神的追求,不应该是遵从个人的内心,把自己爽,自己的精益求精,自己的热爱放到第一位么?这很难,毕竟我们是社会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准则和道德来让维护社会的秩序。可是,如果对美好的追求都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生而为人,谈何自由?
3315——戏比天大(徽班进京)——2022.12.6
一个人一辈子的痴迷,一辈子的执着,最终如愿以偿,含笑九泉。这样的人,不论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境地,只要心火不灭,足以燎原。富大龙演的九爷就是这么样一个人,演的很棒,戏中之魂。马伊琍的旗头扮相一出来,就感觉甄嬛娘娘驾到了。王子文脸太尖了,少了一些少女的娇俏感。焦晃老爷子一出来,那必须得是皇上驾到了。
好看!富大龙演的太棒了!
京了!这戏好啊!服化道考究,写情写痴厉害,导演中规中矩,但刚合适这题材。演员厉害,好几位挑大梁的,跪了。声音这块儿也细致。情至深但不煽情,让人爱上了京剧
带我爸妈一起去看邹静之编剧胡玫导演拍的即将上映的《进京城》,以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为故事背景的片子,京剧的起源就从这里开始的,突然发现京剧的历史远没有我以为得那么久远,也就200年的历史,片尾介绍了京剧各派创始人,绝大多数都是二十世纪初生人,如此说来,京剧也算一门近现代新兴艺术了!有点惭愧前几天去听京剧三个小时听得我心里叫苦不迭,决定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去听听京剧!推荐一下这部戏吧,难得的一部适合跟异性朋友去看的戏,呵呵
这夸张台词和人物下浓郁的中央八套电视剧风味实在是有点衬不上唯一自然些的富大龙的表演。
三星给富大龙。导演的艺术水准拉低了电影的品质。
本来一听是京剧题材的电影我本身是拒绝的,可是坐在那看进去之后发现剧情还可以。尤其是富大龙的演技,这片绝对值4分。马伊琍演技也是爆表了,超级适合这个角色,气质很到位。
今天看了点映场 导演和饰演润生的男主都来了 分享交流很给力 深影组织的活动请了很多老一辈的观众 相比也是出于京剧艺术的魅力他们感受的比我们年轻人要多一些确实 如导演所说 是让年轻人更有兴趣和更有动力走进走进京剧艺术走进戏院去了解去关注的电影 我看完之后这种感觉很强烈富大龙饰演的九爷 惟妙惟肖 入魂入影 太绝了!五星全给九爷!!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我真的respect九爷练豆子功那里真的好惊艳我!!最后还是有些遗憾的 人生在世 有此时此刻 足为金贵💛为国粹艺术鼓掌 致敬!
萃取下来的才为精华!
合格的政治任务片,还是逃不过「皇上圣明」的套路,但是富大龙和岳九实在是太迷人了,什么京戏起源,什么润生长庚,都不过是引出岳九后半生故事的线索而已;转场也太频繁了,还就淡入淡出这一招,像电视剧预告一样稀碎…
好题材,拍的一般,节奏不好太闷了。富大龙演的真好。
景儿 服化道 京剧范儿都不错,演员也可以的。
两人以后再没有见面。。。豆瓣分数果然不靠谱!
徽班进京的故事其实还是好看的,没有那么平淡无味,镜头还是有电影感的,不是电视剧的质感,只是剪辑太细碎。富大龙的角色最出彩,月下练功,以及那一跪,那种热爱和尊严都有表现出来,马伊琍的角色也很精彩,相比之下润生这个成长型人物反而不如npc们有记忆点。
三星给这个题材吧。角儿(唱老爷戏的后生仔)和看戏人(孀居的凤格格)这条主线挺好看的,好戏还需要懂的人彼此成就。另一条线,旦角经历曲折离奇一些,几近妖。这部最大的问题是景儿、时代细节(清朝乾隆年间)都不行,既没有大北京的样子,也没有小徽州的样子,这几个人物像是在某影视城里演一个清代故事,出离得很,整个戏的气味、氛围、远景、近景都简陋得很。不精美。
慕名焦晃、富大龙两位老师而来,剧本中规中矩,全胜在选角与表演上。
从头到尾没有讲清一件事,没有塑造一个人物,没来由的混乱破碎剪辑,毁三观迷晕拐带妇女爱情线,拍戏曲题材连功课都不做的吗(千里送京娘是建国后根据江淮戏移植的新编戏,扮相也是新设计的,竟然穿越到乾隆年间。片子开始时表演活捉的扮相也是后来去鬼化的改良扮相,不是原貌。牡丹亭唱词"是答儿闲寻遍"也说错了。)。凤格格“我想把你叠起来揣进怀里,想的时候就打开看看”的弱智台词和含香拿熨斗熨平蒙丹眉头可以一战,富大龙装腔作势阴阳怪气欣赏不来,胡玫一贯膜拜皇恩浩荡的奴才味道是改不掉了。
拍成个电视剧也能挺好看,剧本还真挺好,大师就是不一样。只是这视听语言、到底是拍惯了电视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