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必将《舞女》想象得过于晦涩深奥,它简简单单讲述了一个对舞蹈有敏锐触感的姑娘如何打破传统舞蹈的条框,传播新艺术理念并最终被认可的故事。
记得走出放映厅时全身尚沉浸在影片带来的自然却又不可言状的愉悦情绪中,无论如何也找到不到合适的词句概括,直到被同伴点醒:看得很舒服。
不可否认《舞女》从人物出场到情节编排都衔接得不露声色、有水到渠成之感。
导演没因任何上述两方的失误给观众制造出戏或厌烦的机会,对节奏的精准把握贯穿全场。
甚者,《舞女》作为处女作朴素地令人惊叹——只有扎实的叙事,找不到过度膨胀的炫技或“想法”。
当然叙事结构过于传统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它为部分阅片多多的影迷带去的惊喜。
《舞女》的不露声色甚至持续到了结局。
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功,没有万劫不复的失败,是的观众听到了掌声,但那不是最末的声响。
导演最终将故事终结在一个庸常的午后:女主角完成了一件牵挂许久的事。
全片终。
然而,个人对影片最不满意的部分同样出在结尾,准确说是最后一个镜头,富勒和几个舞女向前奔跑,我第一反应是好傻啊天(现在仍然这种感觉),总以为这样放飞自我的姿势出现在此过于刻意。
选角和最后的角色呈现是《舞女》另一大亮点。
富勒是粗野与优雅的混合体,舞台上的她符合人们对舞者气质翩翩的想象,枕下长期藏匿的枪却暗示着其野性的一面。
路易的风流与脆弱和他的贵族姓氏一样属于旧时代,他的一举一动不像真人而像古欧洲精致的油画。
至于他的自杀,也像一枚棋子的出局,预示着旧时代贵族在历史舞台的谢幕。
和这些另类角色相比仍不失另类的,还有后来登场的舞女邓肯。
这个角色拥有《彗星美人》式出场,在余下的剧情也承担了类似《彗》中伊芙的作用。
伊芙和邓肯这类角色往往让观众在憎恶与佩服间纠结,因为她们腹藏对好人而言过剩的心机,却也拥有与之等量的横溢才华。
心机似乎只是她们急于展现才华下的微小副作用。
邓肯再忘恩负义,富勒、路易、剧院观众乃至观影观众也不得不承认:未来是她的。
即使没有富勒,她的艺术改良迟早被他人注意。
富勒派在舞台与舞蹈的结合追求极致,代表古典的华美;邓肯派强调舞者个体魅力,更接近现代风格的简约。
莉莉-罗丝.德普出场有限却表现抢眼,兴许在戏外,未来也是她的。
影片最具诗意、也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一幕,大概来自富勒父亲的死亡:野外,浴缸破裂流出红色的水,是温水与鲜血的混合。
虽然过度的情绪渲染和超现实感令这个镜头与随后的拍摄风格有些割裂,也不能否认此景此意象张扬的审美价值。
不只是导演有意还是我想象过剩,影片似乎从来在传递一种状态:燃烧。
从富勒为父亲执行火葬,到镁光灯“烧坏了”她的双眼,至最后路易驾车自焚...富勒身着白衣仿佛将自己包裹成蜡烛,她的这段人生旅程也伴随着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燃烧,危险、疯狂而动人。
•没有所谓艺术带来一切,而是艺术依附于经济的真实窘困。
•舞蹈始终属于视觉艺术,摄人心魄的舞台展现与真实生活里自我表象不自信的矛盾。
•舞蹈表现的核心是:看起来毫不费力的美。
光做到这一点舞者本身就是牺牲。
•人生无常,情感也是,没有确切地归纳,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但想起或触碰时产生的感觉还是直击心灵。
这部影片里,不仅仅是曲折的人物传记剧情,更是用人物的反向典型,露骨的刻画出人物的缺陷和自卑。
正所谓,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是要追求什么。
洛伊·福勒与伊莎多拉的相遇和单恋,都像是命运的安排和讥讽,将洛伊·福勒一路拽到谷底,然后静待她自己站起来,走下自己的舞台,证明自己的存在。
影片的男主角:加斯帕德·尤利尔在采访中说,导演拍摄舞蹈的过程,更像在拍摄拳击赛,猛烈的训练,加上拼尽全力的演出。
而这部名为《舞女》的电影,确实给人带来的感受,不是柔软的丝绸和飘荡的花朵,而是顽强的自我展现和内心欲望的释放。
这部片子很容易被人拿来与《黑天鹅》进行对比,不可否认里面对舞蹈镜头的重塑比起后者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对特写镜头和长镜头的描绘谈不上完美,但其营造的时代图景即使在观影结束许久后回想起依旧历历在目,沧桑而美好的气息挥散不。
这是部很有个人想法的传记片,通过描述福勒舞蹈生涯的跌宕起伏和个人情感世界的纠葛勾画出一个渴望随时代浪潮漂流却注定挣脱不开淤泥束缚的脆弱生命,镜头从开场的灰暗阴沉移到巴黎歌剧院的金碧辉煌,灯光下美轮美奂的舞蹈让人不禁感叹,那个年代的巴黎真是场流动的盛宴,即便有再多的纵横笑泪,艺术质感从未缺失,正如翻转的彩虹,历久弥坚,终究是划过天空的一道美好痕迹。
法国文艺评论家Arsene Alexandre一百多年前的评论如今依旧适用, “你所看到这个如痴如狂地跳着舞的、奇妙的、梦一般的造物,在她花一样的堆叠的面纱下,不停旋转着的画面,时时刻刻千变万化。
”
处女作如此,难得。
情节与镜头处理干净利落,父亲的逝世仅用枪声,骑马而去的强盗,浴缸的血水来交代,且很清楚。
又如大篇幅地呈现舞蹈之美,而在伯爵点火自焚与剧场霓虹灯坏又用快剪。
故事线简单,有人觉得故事太单薄,戏剧冲突弱。
但这只是传记片比较常规的方式,不算糟,顶多新意不足。
另外,片子达到了这么一个效果:简单的流水叙述,将舞者的隐忍坚毅与表演的精彩呈现得淋漓尽致,确实将舞蹈家的神韵传达出来了。
那么便足够了。
对应关系很多,于是事情就可以整理得更加清楚。
父亲的血水与教堂的红酒,父亲的泡澡与福勒的泡澡,福勒的失落与邓肯的胜利,福勒的绝舞与路易的自尽。
塑造邓肯歪曲事实得有些恶意(毕竟是现代舞之母),百合情节非常的刻意与不必要,两人之间顶多是同行的惺惺相惜罢了。
如果导演觉得那是必要的,我只能这么理解:福勒看到了一种真正的舞蹈天赋,轻盈而自然,“她才是真正的舞者”。
比起那种天赋,她却是靠刻苦一点点把成绩给堆积起来的。
她的舞蹈表面轻盈,轻盈之下背负着太多沉重,甚至包括不属于她自己的沉重。
于是,她就想把这种美的天赋推给世人,不惜一切努力。
惺惺相惜之感与对于美最纯粹的追求驱使她那么做。
可她得到的却是对方的不屑,这种不对等于她是残忍的,当场恼羞成怒。
可恼羞成怒过后,她渐渐领会到对方与她的不同。
她极力想要通过改变自己而获得某种对等。
只是换来的仅仅为失望与对自身的摧毁:对方全盘否定了她的艺术,无论是她的方式还是她的美。
另一个毛病在于,即使是一个关于女性舞者的故事,导演是不是也太厚此薄彼了:我并不觉得导演没有能力去塑造一个丰满的男性角色。
其实说到底还是太服务于传记主角本身了。
处女作如此,难得。
情节与镜头处理干净利落,父亲的逝世仅用枪声,骑马而去的强盗,浴缸的血水来交代,且很清楚。
又如大篇幅地呈现舞蹈之美,而在伯爵点火自焚与剧场霓虹灯坏又用快剪。
故事线简单,有人觉得故事太单薄,戏剧冲突弱。
但这只是传记片比较常规的方式,不算糟,顶多新意不足。
另外,片子达到了这么一个效果:简单的流水叙述,将舞者的隐忍坚毅与表演的精彩呈现得淋漓尽致,确实将舞蹈家的神韵传达出来了。
那么便足够了。
对应关系很多,于是事情就可以整理得更加清楚。
父亲的血水与教堂的红酒,父亲的泡澡与福勒的泡澡,福勒的失落与邓肯的胜利,福勒的绝舞与路易的自尽。
塑造邓肯歪曲事实得有些恶意(毕竟是现代舞之母),百合情节非常的刻意与不必要,两人之间顶多是同行的惺惺相惜罢了。
如果导演觉得那是必要的,我只能这么理解:福勒看到了一种真正的舞蹈天赋,轻盈而自然,“她才是真正的舞者”。
比起那种天赋,她却是靠刻苦一点点把成绩给堆积起来的。
她的舞蹈表面轻盈,轻盈之下背负着太多沉重,甚至包括不属于她自己的沉重。
于是,她就想把这种美的天赋推给世人,不惜一切努力。
惺惺相惜之感与对于美最纯粹的追求驱使她那么做。
可她得到的却是对方的不屑,这种不对等于她是残忍的,当场恼羞成怒。
可恼羞成怒过后,她渐渐领会到对方与她的不同。
她极力想要通过改变自己而获得某种对等。
只是换来的仅仅为失望与对自身的摧毁:对方全盘否定了她的艺术,无论是她的方式还是她的美。
另一个毛病在于,即使是一个关于女性舞者的故事,导演是不是也太厚此薄彼了:我并不觉得导演没有能力去塑造一个丰满的男性角色。
其实说到底还是太服务于传记主角本身了。
野蛮生长的灵魂,不卑不亢的女子,飞蛾扑火的舞者。
电影中出现了三次同一段舞蹈,第一次惊鸿一瞥,第二次倾倒众生,第三次如壮士出征般震撼、悲壮。
女导演朱斯托赋予了电影一种优雅、高冷的气质,流畅的叙事带出暗涌的激情,作为一位新人导演,真是很厉害了。
演员表演都很到位。
对soko不熟悉,但她很棒!
加斯帕德·尤利尔演了个病娇古典霸道总裁,还是那么迷人。
最惊艳的是约翰尼德普的女儿LilyRoseDepp,第一次看她演戏,没想到这么细腻而赋有层次感,把一个外表优雅、纯净实则傲慢、心机的舞蹈演员刻画得入木三分。
非常期待她的未来——无论是作为模特还是演员!
关于演员和一些其它噱头,请看排在前列的评论。
我来说说我发现的,至今豆瓣已有影评里没提到的有趣观点。
透过短评可以看出,很多人不大认同片中虚构男性路易斯和略显套路的女同情节。
但是了解过一些和洛伊·富勒有关的评论后,就会知道洛伊本人其实真的有过女同经历。
所以这些貌似突兀的设置,正成了充分体现洛伊本人色彩的戏剧化手段。
整部影片都在一种迷幻而又颓废的气氛下展开,那我们不乏也打开想象的空间。
懦弱而忧郁的路易斯,妖娆而脆弱的路易斯,对女性身体极度迷恋却从未真正露出过男性器官的路易斯,他的这些特点正是洛伊本身所有!
即使是和洛伊真正“有所作为”那场戏,路易斯也是用手,那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洛伊自己的自卫行为呢?
所以,路易斯是导演分离出的另一个洛伊!
在电影中,他以个体的身份独立。
洛伊对路易斯的情感从来都不是爱,她是依赖,就像我们身体里自我和本我的依赖。
她多次问路易斯看法,也就如我们自言自语一样,是自我和本我的意识交流。
影片的最后,洛伊摔下舞台,路易斯在离去的车上点燃手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凑巧的是,此时的洛伊首次拥有了面对观众的勇气,她走向观众席,接受掌声。
路易斯,是洛伊的懦弱、阴郁,是她不敢公开示人的性取向,同时也是她将部分自己分裂出去而无法坦然面对残缺自己的状态。
路易斯的离去,正是洛伊决定抛下这些。
她终于开放自己,也接受自己。
如果以上还不够,那Louise和Louis如此相近的发音,是否也在暗示什么呢?
还有人认为导演虚构出男性角色路易斯——一个和洛伊有亲密行为的男性,是为了弱化洛伊的女同背景,从而达到不分散影片主题的作用。
这个观点在我这里也是不成立的。
如果要弱化,那后面再添加洛伊和邓肯的情感戏就是自相矛盾。
在我看来,这样的设置展现的反而是更戏剧化的浪漫。
让路易斯独成个体,去尽情展现对女性身体的痴迷,正是将洛伊这一特点的放大。
而且在画面表现上,也十分诱人。
影片后半段还呈现了一段极度诱人的女女情欲戏,而反观之前洛伊和男性间的性爱,特别是一开始拍照那段,都是没有任何美感。
如果对于同性之爱是掩饰或者抵制的态度,又怎么会将它拍得这么美?
特别是Soko光泽圆润还带着细微绒毛的屁股,真是令我血派喷张,久久回味——
之前还一直好奇美K为什么会喜欢她?现在明白了,这样美好的屁股,谁不爱。
不是弱化,而是加强。
突出女性和女性之间的情欲之戏,或许也表达出导演对于女性解放和LGBT人群平权的支持。
最后,迷倒很多人的片中四段舞蹈。
我倒觉得片中舞蹈展现最好的地方,恰是没有Soko出场的林中一段群舞。
从片长60分钟开始,应该是由专业舞蹈演员演绎,奔放流畅的曲线将森林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斯蒂芬妮曾证实片中所有洛伊的舞蹈都由Soko亲自演绎。
但Soko毕竟不是专业舞蹈人士,这里除了能肯定她的努力之外,好像也想不出别的赞美词了。
以上。
法国女导演Stéphanie Di Giusto的处女作《舞女》(La Danseuse)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德彪西大厅内平均年龄骤降,持影迷证件的电影学院学生占去了大半,主创入场时的阵阵尖叫看得出该片在法国年轻人心目中极高的期待值,片头一出喊声此起彼伏,我不禁自我怀疑是否早已暮年心态。
该片的卡司算不上豪华,但绝对是新潮而夺人眼球的,女主角由法国创作型歌手出身的演员Soko出演,其跟克里斯汀的恋情前阵子正闹得沸沸扬扬(说好不提这个的……),剧中与《彗星美人》里伊芙的形象类似的Isadora由德普与凡妮莎的女儿莉莉 · 罗斯 · 德普饰演,这位不到十八岁的名门之后早已习惯成为闪光灯的焦点,男主角是因《漫长的婚约》为人熟知、饰演过伊夫圣罗兰的法国知名男星加斯帕德,他同时是多兰《只是世界尽头》的男主,巧的是这两个角色都叫路易。
《舞女》讲述的是美国现代舞先驱洛伊 · 福勒的片段人生,福勒凭借具有革命性的编舞跃升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符号人物。
影片先是描绘了她与身为马术骑士的父亲鲁本在美国中西部的野性生活,原名玛丽 · 路易的她害羞、内向、孤僻,喜欢于夜深人静时在本子上设计舞蹈、秘密排演王尔德的剧目Salome。
因父亲被不明人士射杀,玛丽前往东部寻找发迹的机会,与母亲莉莉一道生活,后者是禁酒运动时期狂热的黑衣支持者,显而易见,玛丽难以忍受修道院内的禁欲生活。
而正是在纽约,玛丽悄悄开始了自己的舞蹈生涯,她的舞姿吸引了法国贵族路易的目光,主创解释路易为许多历史人物的合体:典型的上层阶级贵族,生活奢华却弱不禁风,离不开乙醚与衬裙的气味。
玛丽临时起意,偷了路易的钱前往巴黎。
在巴黎,改名为福勒的她凭借独特的蛇形舞蹈一举成名,从小剧场Folies一路跳到巴黎歌剧院,精彩的演出风靡全城,然而台前的风光掩盖不了恒久的自卑,后台人生的纠结辗转,高强度表演后的昏厥,接二连三的快门声显得格外讽刺。
路易回到了巴黎,两人的关系恢复如初,一段香艳的亲密戏更是淋漓尽致地道出那个年代的璀璨流离。
福勒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源自于与同样来自美国的舞者Isadora的相遇,赏识后者的才华,福勒将她引荐给了诸多名流,然而,Isadora最终成了福勒的噩梦。
在福勒的帮助下,Isadora的事业逐步腾飞,名气渐渐压过福勒后却全然不顾伯乐之恩。
两人模糊不清的暧昧情愫对于Isadora而言不过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狠狠地将福勒脆弱的真心击碎,未竟的亲吻留下的幻觉成为福勒日后人生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自弃多时的福勒最后时刻的翩翩起舞尤其动人,坦诚地面对光鲜亮丽的舞姿背后千疮百孔的灵魂与自我。
唯有掌声,无尽的掌声,无言的掌声,足以致敬这份赤诚。
这部片子很容易被人拿来与《黑天鹅》进行对比,不可否认里面对舞蹈镜头的重塑比起后者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对特写镜头和长镜头的描绘谈不上完美,但其营造的时代图景即使在观影结束许久后回想起依旧历历在目,沧桑而美好的气息挥散不去。
这是部很有个人想法的传记片,通过描述福勒舞蹈生涯的跌宕起伏和个人情感世界的纠葛勾画出一个渴望随时代浪潮漂流却注定挣脱不开淤泥束缚的脆弱生命,镜头从开场的灰暗阴沉移到巴黎歌剧院的金碧辉煌,灯光下美轮美奂的舞蹈让人不禁感叹,那个年代的巴黎真是场流动的盛宴,即便有再多的纵横笑泪,艺术质感从未缺失,正如翻转的彩虹,历久弥坚,终究是划过天空的一道美好痕迹。
法国文艺评论家Arsene Alexandre一百多年前的评论如今依旧适用, “你所看到这个如痴如狂地跳着舞的、奇妙的、梦一般的造物,在她花一样的堆叠的面纱下,不停旋转着的画面,时时刻刻千变万化。
”来法国之前,我对它的印象离不开文学艺术作品中奔腾的浓烈的浪漫气息,然而巴黎地铁熏人的气味和路人警惕的目光瞬间将我的一切幻想砸得支离破碎,而对《舞女》的爱,正是因为它所塑造的时代,还原了我心中的巴黎,心驰神往却不复存在的美好年代。
7分。
(深圳欧盟电影展)富勒的人物刻画还是蛮生动的,尤其是在那场挑逗伊莎多拉的戏上,富勒如何从一开始拒绝伊莎多拉的挑逗到后面主动挑逗伊莎多拉。
路易和伊莎多拉的人物性格都不够丰富,尤其是路易,他为何会选择在富勒最孤单无助时离开。
也没感觉那舞台舞有多美,倒是山林中的舞蹈更具魅力、灵性,伊莎多拉的那次大厅即兴舞也有点感觉,本以为会在富勒的某一次舞蹈中整个观影过程会达到高潮,但是于我这个时刻并没有到来。
7.45这世间就是有那些秘而不宣的事情 如 她问“你是否想要rape me”然后就 啥意思不肯被驯服的人是没法入教的 那么 有信仰就是已经驯服的崽吗 信仰和宗教可以或应该划等号吗 是的 有信仰也是可以不被驯服的 你信的是这部分不是那部分 在我看来 你信的是活的那不信的那块可能已经死掉了好马可以常有而 伯乐真的罕见 她的运道还是好的这样简单的装置在初次的舞台上便大放光芒 真美 女主对美的感受是天生的这舞姿需要如斯膂力 不会让那姿态的美稍许减弱?
若让男子来呢 应该是另一种美了吧即使是鬼地方但人一旦多起来就马上有了生气(伯爵公馆 叫公寓就太小了)后半段开始莫名其妙了 虽然所谓的审美还在线 但很多东西都沉陷(呈现)出无力感 无论是情感上的 还是那段她精心设计很久的舞台效果完全没有 那感觉还远不如第一次 一切都好像是被一种莫名感裹挟 太可惜了 虽然我竟然还是很喜欢 那突然出来的还要和她那啥最后搅得她心一团乱的小舞女好像是Jepp的女儿 那个伯爵演员很棒 看过他一部电影的 可惜前几年走了
戛纳一种关注。两条主线:职业和私生活。职业部分缺少motivation,舞蹈拍得不甚动人,很难共情。私生活部分竟是四角恋,拍得比较含蓄隐忍,控制得不错。整部影片欲说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女导演气质浓烈。
看了个删减得乱七八糟的版本,生气。loie配乐用了维瓦尔第,duncan则是贝多芬。片中细节很多,对仪式化和技术化的繁复美丽的追求,像是20世纪初遍地的种种短命艺术里,掉落在巴洛克式艺术和现代主义之间的一瞬昙花。
動魄驚心的美麗,好幾場戲拍得讓人頭皮發麻,舞蹈演出的段落視覺絕對是今年大銀幕最好享受。不過,冷靜下來,還是覺得後四分之一Duncan出場以後的戲份可以處理得再細緻一點,因為兩人對舞蹈的理解不同其實可以是挖掘的方向,也可以提升人物的性格層面。的確會讓人想到歐弗斯~
塔姆金·莫昌特。
舞蹈的惊艳,弥补不了剧情的零散和平庸。谁能告诉我,这个猥琐男在影片中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台上舞蹈拍的真美
Louis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他出现的戏我给十分。Lily一个小时之后才出现,而且戏份太少,潜力股是真了。ps,有yy过都喜欢女孩子的她们现实中在一起。
比较喜欢舞蹈的段落,特别是她穿着白衣狂舞,飘飞的衣袖宛如翅膀。
天才舞者以命起舞。配乐又是维瓦尔第的四季
3.5,导演筹备6年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交出了很有诚意的答卷,运镜老练而颇有个人味道,但对于近两个小时的传记片容量来说,剧情起伏不够,线条不够明晰,略显冗长。soko演技扎实,导演介绍其舞蹈部分均为本人演绎;德普女儿还需努力,但美的让人惊喜!
法国人物传记片一脉相承的手法,轻叙事重攫取人物灵性质感。末段有些慌张,但作为导演处女作来说是行的,整体制作蛮讲究,也唯美。女主表演颇有张力,德普女儿气质好好。
中途出場接電話,落掉了3-5分鐘,舞台聲光大銀幕效果十足,男主刻劃不足,走向自我毀滅有點莫名,2016.11.16@tghff-新光
坦然说,剧情本身我看得不是太明白,而且,我觉得是比较沉闷的,但如果耐得住性子看下去,里面的几段舞蹈绝对惊艳!!邓肯的名字太耀眼了,让我忽视了同时代的洛伊·富勒——另一位伟大的现代舞先驱。关于洛伊,请参看:https://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8546110/note/497960188/
除了几个舞台镜头亮眼之外(都还是归功于该表演本身的舞台效果本身就很夺目),整部片子就跟三流励志+纠结爱情剧一样尴尬。一部人物传记片并未让观众更想了解这个人物,反而无端有些厌烦她。
看得我太难受了后半部分 邓肯撩完女主借力获得资源 捞了一把,火了就跑(我不了解历史,电影里是个好婊的女的)然后发现是lily depp演的,太婊了真的小加太漂亮了!!马甲一掐小腰一握,西装裤的曲线一显,因为xd身体不好而脸色苍白,太漂亮了!我真的惊了,就算他给女主砸了钱和资源,他等得好苦,女主还是不能跟他睡,是纯女同吧。。。但凡会有一点喜欢男的,哪可能不动心。。。邓肯太婊了,气死我了
作为传记电影本身差点意思……没什么心意,但是几分钟的舞蹈片段是真的好看!!
为爱痴迷疯狂的天才,艺术家真真不疯魔不成角。最颠覆是邓肯,桀骜不驯,钻营起来狠辣、绝情。以前只闻其大名,现在对她的作品很好奇了
格局小 人物支撑弱 套路 蛇尾 但不可否认中间的舞蹈已很震撼 Loie和Isa都是为自己的人才短暂地相互吸引吧 能随时倒进加斯帕德那样的爵爷怀里谁会想别的婊子啊哎 摸着良心会给三星 但加斯帕德好看到看完想冲出来狂吼加斯帕德太jb帅 就凭这个多给一星 德普满脸胶原蛋白也挺好看的
在维瓦尔第四季组曲中开场,一副奔着Immortal Beloved去的气势,但缺了点制胜力度。光之蝶和镜中舞都美到窒息,所有模糊的感情戏在细节上都表现出极大张力。男男女女的眼睛都看遍,最后才想起忘了看自己。
富勒和邓肯。邓肯脱下舞裙之后依然是舞者,而富勒脱下舞裙之后只是她自己。富勒不是自由的舞者,然而她像阿特拉斯一样托起了自己的舞,以消灭自己的身体为代价取消了重力。这种献祭的激情邓肯永远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