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影开场便是本的母亲在独白:“非要等到出了人命,人们才会有所行动,否则生活只会照常,如同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我不记得自己当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只有生命才能撼动生命”这样的话,但起码直到现在,这样的句子依旧成立。
如果能够重新再来,我想知道我们身边的那些“本”们,是否也会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告别世界。
从当年的马加爵,到最近的杀童者、富士康自杀员工,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们是否愿意用另一种方式去结束人生。
本说:“用一种噪音对抗另一种噪音。
”那些寻求解脱的人,是否都一样,在尝试着用一种死亡,去对抗另一种死亡。
与其悲惨地死去,不如华丽地振臂高呼,用自己的鲜血给这个冷漠的世界留下一个殷红的烙印。
“如果你在游戏中死去,最多是被踢出游戏一小会儿,等回到游戏之后,还得去寻找先前携带的道具。
而现实中的我只留下一盘录像带,我就这么走了。
”本就这么走了,而我们身边的那些“本”们,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离开,留下的,也许只有记者们那么几篇的报道,还有社会一两个月的伤心。
然后,一切又归于平静,人们又回到原来的生活,直到下一个本的再次出现。
“非要等到出了人命,人们才会有所行动。
“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人的悲哀。
在六月的毕业季里,学校里总有大四的同学往窗户外砸酒瓶、水壶、显示器,若有人稍加指责,他们便会对此冠以各种堂皇的理由,然后如潮水般地不断反击。
”从来没有出过意外“,这样的说辞除了让人无奈,还有痛心。
这到底是一种侥幸,还是一种期待?
是啊,还没出过意外,就算真的出意外了又有什么所谓呢,大家反思一阵,伤心一周,一切又将归于原样。
悲伤过后我们总是又恢复冷漠,就如同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生命是人类对抗世界的最后武器,但可悲的是,我们的搏命一击却无法换来战斗的胜利,世界依旧冷漠,真正被伤害的,只有那些善良的人们。
一次次地痛心,对此却无能为力,除了自虐般地伤心与掉眼泪,又还能做什么?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斯嘉莱。
电影里本最终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平静,但若这样的”恶作剧“发生在现实世界,发生在我们身边,等待本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我不敢去细想,那无非是另外一个悲剧,人们彼此麻木,对自己却是敏感异常。
2尽管电影有着网游的背景,但本质上故事和网游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将游戏换成文学、音乐,又或者是绘画,情节依然可以按照现在的路线发展下去。
但无可否认的一点是,没有任何东西能比网游更符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在西方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年轻人沉迷网络沉迷游戏。
于是,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随之浮出水面,而我们,则轻易地将这一切都怪罪于网络与游戏。
我曾不只一次地在思考,到底是网络与游戏使我们的世界出了问题,还是网络与游戏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
就算没有了网络没有了游戏,难道问题就不存在了吗?
社会总认为年轻人玩游戏是为了快乐,但实际上他们玩游戏往往是因为不快乐。
与其这样混混沌沌地消极度日,不如抛开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幻想的世界中——这算是我当年的写照,就算是多年以后,对此我也无可遗憾。
我尽了自己一切的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但在现实面前我失败了,我惟有选择欺骗,惟有选择欺骗自己,才能残喘偷生。
我将希望交给了未来。
如今那些沉迷网络沉迷游戏的年轻人,尽管他们什么也不说,尽管他们甚至不自觉,但有多少人也在潜意识地将心里头那唯一的希望,交给了未来?
难道这还不够,还要他们“求爷爷求奶奶般一遍又一遍地哀求帮助”,这个社会才会重视问题吗?
社会是麻木的,人们总是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只求不要背上”不作为“的罪名,至于别人是否得救,没有人在乎。
就如同摇滚和武侠小说,网络与游戏终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
3”自闭症是他的问题,但对他来说这不是问题,别人的态度才是真正的问题。
“做个善良的人,用善意去将心比心,换来的却往往只是别人恶意的猜疑。
别人的态度才是真正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交流。
心与心是不一样的,你的所谓善良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自私与自利,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去形容,这叫误解,也叫欺骗。
人就像一只刺猬,要么伤害,要么被伤害。
4”幸运的是,他还活着。
他还活着,虽然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但他还在人世,他没有死,过着他自己的日子。
“如果你为人父母,你将如何选择?
这个社会又将如何选择?
生,或死?
又有多少人想清楚了这个问题。
5影片的最后,本一个人在马场自言自语,那个叫斯嘉莱的女子竟只是一个幻想!
我的心霎时碎了,是我不够坚强,还是这个世界过于残酷?
一直以来的希望,原来只不过是自我的幻想自我的欺骗,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叫人绝望。
在这个没有斯嘉莱的现实世界,又有谁会去帮助那千千万万个“本”继续坚强?
人是群居动物,都说过自己的生活就好,却总还会被周围的人影响,因为大家知道只活在自己的世界是一件很孤独的事。
在这个自闭症为主角的电影里,男主人公Ben无法改变自闭症,在自我的世界里给自己创建了有人相伴的空间。
他自顾自地和想象出来的人说话,不愿与真实世界的人相处。
除了自卑,还有对这个世界的许多卑鄙伪善残忍的行径的排斥。
本来没什么不对,可是在他身边的人们就容不下特别的个体,他们带给了他痛苦的折磨,但最后,也正是靠他自己那份对活着的美好追求,唤醒他最深处隐藏的爱,最终战胜了现实和自己内心的恶魔,找到了幸福。
当Ben在公园里被他的两个同学欺负的很惨时,他非常生气,气得面部抽搐,手脚抽动,我可以想象他恨不得把那两个人大卸八块。
可是他却一点都不还手。
我当时看着特揪心特痛苦,Ben憋着快要挤扁的脸,可还手的四肢却动也不动。
我又气又急,特想喊一声:你倒是还手啊!
而看完后再回顾这一段时才明白,原来是以牙还牙的方式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他即便非常生气,但潜意识里有极大的恐惧和自卑压在头顶,以及他本身不想与人相争的个性,使他他无力还手。
所以哪怕对方用极端的方式侮辱他,他也只是忍着这块大石头,不与人抗争。
自己活得好好的,井水不犯河水,但是总有人看不惯跟他们不一样的人。
然而,过度的忍让给他带来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因为孤僻,他无时无刻不在同龄人的嘲笑和鄙视下生活。
导致他的畸形心理就越走越远。
当然,造成这一切的,问题先出在Ben的身上,在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上,原因出于自己,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呢?
或许,我们也该问问自己,你所碰到的那些与人相处不愉快的事,是否也和自己的行事态度有关?
当然,很不幸的是很多时候,你没有影响别人时,他们却觉得你异类,反过来想要改变你。
在片末的祭奠中,毫无人性的影像,把人的肮脏行为暴露得赤裸裸。
里边有始作俑者,有起哄的人群,也有看客,他们其中有不情愿看到这场画面的人,可是大家都在走同样的路线,没有人真正站出来,勇敢地撕毁这肮脏的面目。
他们心里清楚,走不合大众口味的路线是要遭到报复和抛弃的。
在身处的这个社会大家庭里,怪异是扎眼的行为。
就这么看着,全为保全自己。
他在现实世界中的这十几年里,把自己禁锢起来,拒绝了对外在世界的回应。
庆幸的是,虽然自闭,但内心保留着单纯而善良的情感。
在虚拟世界里,Ben幻化出一个肯定他,支持他的一个女孩,让他找到了封存已久的爱,带给他振作的力量,在现实中重新站起来。
最后,是Ben自己唤醒了去爱一个人的能力,使他重新接受自己,并用自己的智慧狠狠地惩治了那些完全丧失良心道德的恶人们。
看到他最后的充满自信心的爆发,我心里那个痛快啊用一颗的心去身边的人和事,就可以使郁闷痛苦少一些,多简单的事,唯一做的只是内心有爱这是我们需要细心体会的人文关怀。
学会去关爱一个人,不管轻重与否,爱总会有所回应的。
电影《Ben X》,BEN是一个严重自闭的少年,从小到大,永远只是别人的笑料,最后他唯用他的“死”来敲醒这个社会最为肮脏最的面目...一如今天的Michael Jackson...建议去看下 这个片子 或许真的和现实中的Michael Jackson有重合之处...
社会猎杀――关于
褐色的瞳孔,绿色的瞳孔——人们似乎更习惯于用肤色来决定一个人的优劣,即便这个世界上人类的色彩是如此缤纷,最后萃取精华或者摒弃糟粕也仅仅依照最表面的色泽。
智商高低或者合群与否,我们建立起了庞大的系统来筛选这个世界中究竟有谁会被淘汰。
人们善于违背规律,在自然选择之外另辟新的标准审视世界的优劣,无非是要想方设法的站在别人之上,以获快感。
同时评说两部电影,
通过以往的劣迹人们分清了这个社会上有谁是潜在的危险,他们如同埋藏在各个角落的炸弹,随时有可能爆发。
而一个人对语言的依附能力不同,同样会招致横祸。
那些成天谈师论道之人,口若悬河之人也却有优秀于他们之处,他们可以狡辩,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呼救。
于是Ben成了人们所不待见的人物,而Jack则是一颗滚落街头的定时炸弹,无论他如何狡辩,劣迹与污点都无法洗刷。
《蛮童之歌》中试图用明亮的英伦色泽洗刷电影中穿插的罪恶,但是同样的阳光却无法化解影片人们心中的恐惧。
没有人可以谴责这些“不明事理”的邻居们索求安全的权利,但是同样也没有人可以剥夺Jack正常的生活。
社会本身就是矛盾的。
影片最后在柔和的阳光中,Jack走到了码头旁,我们可以浮想在游乐场中所有笑声,却不能够忘记在这个男孩的记忆深处,尖叫和忏悔才是一切。
即便是将一个致悲之人投入最盛大的欢乐之中,也无法改变这个人的属性。
但社会的关怀难道真的不能化解所有罪恶的阴影?
而我们更多地看到,真正痛苦的是Jack自己,当他极力掩饰一切时,却更加痛苦。
倘若这个世界上真的要有特定的悲永世存在,那么他难道不是在一遍遍舍弃自己的所有,而承受所有么?
当所有人都高呼自由和平等时,当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终陷入一连串的相互诘问时,或许这个社会的公议会默许猎杀所谓的“小我”。
或许撕成碎片的世界更有吸引力,Ben的思维中不存在整体的物象,他只能够在游戏中观察人体的动作和形象。
他努力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得以生存的人,而不是一个异类或者“天才”。
人们婉言谢绝这个世界不断缔造神话,因为天才往往是先是社会的劣笔。
电影的风格如同纪录片一般,将时间顺序打乱,使得观者总是认为一下幕就是Ben要做出傻事而以悲剧作收。
影片中每个人的采访和谈话都在带出这样一个信息:Ben岌岌可危,这个世界施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负累也好,责难也好,一遍遍剥夺着他重新回到他人怀抱的机会,将他驱逐到网络的虚拟之中。
英雄,美人,或许这样简单的童话情节在Ben的心目中同样一遍遍循环演绎,游戏中的人物与现实的落差恰恰一遍遍拷打着他最后的自尊。
那每天早上睡醒后的上线时间才能够让他将虚拟和现实对换,对他而言,现实的残暴和恐怖才是虚拟而并忍耐的。
两个被逼到边缘处的人物都在爱情的润泽下得到了新生。
他们体味着一时的体肤的激切,忘记所有设防而投入其中。
Jack试图塑造另一个自己,没有罪恶形如常人。
而Ben则需要一种简单的信念,让自己活下去,他是一个英雄,只不过在“虚拟”的现实之中没有一个法师相伴。
“看见光”。
或许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都因为隐蔽在黑暗之中而无从来去,他们向前迈出一步只是为了活着而别无所求。
Jack如此,Ben也如此。
他们甚至无法思索衡量所有行动的后果。
Ben或许还留有家庭的港湾,即便那份温情只能在他的视线中支离而并不甚美。
而Jack则全无倚靠。
很喜欢他的房间,倾斜的屋顶投下一方阳光,他在如此寂静的情境中听闻着自己的命运被一再改变。
曝光,威胁,公害。
当他的弱小和这单纯的环境融为一体时,他是否更能够承受这个社会种种变相的猎杀?
电影中时常描述一个人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挣扎,在两个人格之间踯躅。
而Jack的这段经历却像是在蜕变中,一步失足,掉出自己所编织的茧而溃倒在世界的偏见面前。
看过很多男孩的影片,描写一个逃学的男孩,有奇特的孤僻性格,失去家庭的钟爱或者与世界格格不入。
导演们尤其善于描写男孩上学的路途,正如Ben在周遭的喧哗中颤栗地前进——童年的阴影在两部影片中都占了很大篇幅,Ben脑海中回闪的片断如同现在的遭遇,Jack的回闪则让观者看到了这个男孩所有的不堪。
同样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关于弱者的故事,被欺负,被凌辱,而直至最后的爆发。
Jack选择了用暴力玩弄这个世界,如同过去世界玩弄他一样;而Ben则用影像向众人挥下一个重重的耳光。
“离开但是活着”,或是完全地离开。
从两人“报复”社会的方式中便能瞥见宿命为他们留下的道路。
面向大海,蔚蓝的大海。
Jack和Ben都选择了跃入这片浩瀚。
人们称颂大海为一种包容,而唯有此地是二人所能到达的最后彼端。
人们张开了双臂试图拥抱所有人,而不分高低贵贱。
但是在近在咫尺之时,人性的弱处便开始搬出一套自创的法则筛选去所有“卑贱”的生灵。
而海却如此温存,近乎愚昧地接纳所有投奔向它的人们。
二人的命运轨迹是如此相同,而在这一刻,他们同时选择了“离开”,却对生命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Ben无疑是睿智的,有人说他愚弄了媒体,但是当在所有人的嘲讽之下,这一点欺骗又算什么?
曾经试想,没有这样的睿智,他还能如何解脱。
这个社会永远缺乏自省的力量,人们善良地期许一切罪恶和丑陋最终会淡去,但恰恰不知,这些罪恶和丑陋的消失却要将善良与美好一同吞噬。
受社会猎杀的人们还能有怎样的选择?
留恋于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或者放弃生命拥抱浩瀚?
Ben的睿智只属于他,或许这样的方法所能开释的也只有他,而对于在世界角落苟活的那群人,似乎只有戳瞎社会的双眼,才能让他们逃脱猎杀。
说教下的仁慈和宽容规避了每个人心中的弱点和丑陋。
两部电影只是翔实地记述了如此一个故事——落荒而逃的两个人,寻求了不同的结局。
但救赎并不会因为两个甚是凄惨的故事而到来。
感动的人会留下眼泪或者幡然醒悟,但扪心自问的行为不会发生在一人受感动之时。
当现实的场景降临,所有道德底线因为生存而崩溃时,当堕落的生灵降落在你的面前,一个是布满污点,而一个备受凌辱而无力反击。
会有人放下所有假情假义的面容,放纵地践踏他们,完成最后的围捕吧?
我不得而知。
我在霸王这个游戏里耗费了3年时光。
起初是冲着这个游戏才看的这片子。
觉得,看看片儿缅怀一下自己浪费的青春。
但是很快我的注意力从影片中游戏画面转到对ben对剧情的关注了。
说实话,前几十分钟我看的很憋屈。
因为我有一个弟弟和ben差不多,或者不如ben。
再或者太多人年前人,还沉溺在网络里不能自拔。
不如ben。
真是一部好电影。
导演在ben和MM在火车站告别之后的处理简直到了极限。
一下子把人欲望中那种被压抑,想得到而得不到的心情演绎的十全十美。
看我的难受,但是还想看。
最后的假死 我觉得这剧本编的太跳跃了。
或许太多人只会用某某的死去唤醒人们的意识。
太呼唤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了。
但是以后会不会有人再去欺负ben?
MM会和ben再相见?
ben是否会继续游戏下去?
我们无从而知,只是默默的希望。
别在有人欺负这些弱势群体。
只是希望ben能和MM在一起。。。。。。
再虚拟的世界,我们都曾满足。
都曾快乐。
但是,谁知道那是否是真的满足,真的快乐。
或者我们应该像ben一样,让虚拟和现实交叉着充裕自己。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不小心闯进了精神病院,这个医院刚好在发生暴动,所有“正常人”都被精神病人制服了,所有精神病人都被打开了牢笼,整个精神病院现在成了精神病人的自由国度,而这个误打误撞闯进来的“正常人”,被这个“国度”里的人民视为“不正常”,结果被迫给带去接受治疗。。。
此时,原本属于“正常人”的现在成了不正常,而原本属于不正常的现在则成了正常!
什么是正常人?
什么是不正常?
其实压根不存在,这个正常与不正常,本没有绝对标准,是组建这社会的多数人所定义的,完全取决于这部分人的主观判断,而当我们有了定义有了判断的时候,我们又非常讨厌处于我们判断里的反面人物,我们将之称其为异类。
我们为什么讨厌异类?
因为异类的存在,本身就是否定我们判断、否定我们认知的存在,我们如果允许异类的存在,那其实就是否定我们自己的存在!
所以我们为了肯定自己的存在,必须否定异类的存在,所以,当我们面对异类,必然会讨厌、会打压,最终目的必然是将异类赶出我们的“领地”,或者将异类转化为同类,从而使血统得以纯正,这样最终这个社会才能稳定长久。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成了异类?
又或者使我们归为同类?
为何人与人之间就会不一样呢?
这个差异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个差异,看似是起源于每个人所接收到的信息(成长环境)、来到这世上时空间和时间的影响以及由前世所积攒的福与祸等一系列因素,实际上并不是,是因为分别心!
是因为当我们有了“你”与“我”之分的时候,分歧出现了,分裂出现了!
而让“你”与“我”产生作用的那个东西,叫做“评判”!
最初的我们,没有你我之分,因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整体,当亚当夏娃吃了禁果时,他们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所以找衣物遮掩,因为此时,他们有了“我”的概念,有了“评判”,所以在神面前暴露出来吃禁果的事实,因为从打破禁忌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有了“我”的概念,从而产生了评判(蛇说吃了这果子你未必死,这就是人类最早开始的评判),也就有了罪了。
这电影里多次出现了挂着耶稣的十字架,其实非常符合电影里的意境,因为在我看来,耶稣为什么会被人类钉在十字架上?
因为在人类的眼里,或者说,在当时那个人类社会里,耶稣是这个社会的异类!
被鞭打被凌辱被钉十字架,这是这个糟糕的社会对待异类最极端的宣泄!
我们之所以成为异类,之所以生来与众不同,那是因为我们是带着巨大的使命而来的,而这个最终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是让我们放下“我”的意识,放下由“我”而生的“判断”,是让万物觉醒,是让万物意识到,我们都是一体的!
我们的异类身份,必然遭到排挤和打压,而这,就是伟大使命里的牺牲!
我们得像十字架上的耶稣一样不断的牺牲,只有通过牺牲,最终才能唤醒我们埋藏在最深处的真相:万物本是一体!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我的长头发是我最好的掩饰这样在我不愿意笑的时候它可以代替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我们在虚幻世界中卸下面具在真实世界中做着虚假的自我看多了SUPER HERO的电影有时觉得那太虚幻虚伪并且可笑这都是人们的一个期望只有戴上面具才能真正做回自己而摘下面具呢?
就要不诚实,谦卑,恭维我们都尝试找回自我越寻找就越丢失我们把希望寄托于虚幻世界中越希望就越丧失很能理解BEN,我曾经也那样疯狂过。
只是方式不同,我没有沉迷于游戏。
只是沉迷在一个自己的世界中。
我会发疯地大叫,也会无声地哭泣。
自己对自己说话,徘徊,劝自己生,或是死。
告诉自己一切都结束了,告诉自己要有勇气,就像BEN一样。
亦心疼爱着BEN的家人,爱我的人,也曾受过我给他们的这种痛苦。
他走出来了,用一种有创意的死亡。
我也走出来了,因为寻到另一种寄托。
希望所有迷失的孩子,都能找到回去的路。
最近看了好多电影,看到头脑麻木。
这部是最有感情的。
就像看到自己/
本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虚拟世界中的本是80级的英雄,游戏中所向披靡!
现实中的本确实一个笨拙的不会表达出任何感受的抑郁病患者!
片子前半部分看的比较压抑,对于本的懦弱,不予反抗,却自己承受着痛苦,我看的心里很是纠结!
甚至有一种想为他打抱不平的冲动!
对于那俩个吃饱了撑着的人我想说,别人的孤独和忧郁,请你丫的走开!
用片中一句话说:"自闭是他的问题,但对他来说那不是问题",本在死与不死之间挣扎了好久,最终,本还是回到了他那个虚拟的世界,虚拟世界一张漂亮脸蛋的女孩,虚拟世界中创意的死法,本其实是坚强的,他成功的为自己找回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就像本的妈妈最后说得:幸运的是,本没有死,活在他自己里!
PS:本的妈妈则是此片的另一大温馨之处,伟大的母爱总是让人动容!
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沉重的话题,影片给我们讲了一个现实的故事。
也许BEN的经历也曾在我们的周围发生,尽管BEN是最后的胜利者,但他失去了太多的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不足为奇的,但对BEN,那些抑郁症困扰的自闭人群来说,别人的宽容,别人的接纳,别人的关爱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显然,BEN最后伤痕累累,但在他自己的世界之中,他是幸福的,影片的最后,导演留给我们的依旧是希望————BEN那满足的微笑影片的开篇很难为影片定位,先是BEN的母亲的独白:“非要出了重要的事情,才会引起你们的注意”。
暂时还不清楚BEN 的故事,但却说明了BEN是个被遗忘的角色,镜头的推进,把BEN的故事一一展现,BEN是一个严重自闭的孩子,从小到现在,他只是别人的笑料和负担,最近他在一款名叫霸王的游戏里面叱咤风云,在游戏中他依旧把持着他的自闭的风格,在游戏中,他只与一个女伴结伴而行,很显然,BEN对游戏谈不上沉迷,他只是把游戏当作一个平台,他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做一个正常的人,BEN和我们其实什么也不差,整部电影也和沉迷网游的关系不大,导演也是借着桥梁来讨论自闭的群体问题,BEN 很惧怕现实的生活,别人的愚弄,都在BEN的心理有着严重的阴影,他甚至连反抗都无能为力,当BEN在教室里被同学拖去裤子录制视频的时候,真的让人的心理很难受,而他的同学竟然是那么的欢快,那么的乐此不疲,他们想尽办法捉弄BEN,甚至把BEN的视频传到互联网上,拳打脚踢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甚至给BEN吃迷幻药品,BEN想到了死亡,他想逃避,这个时候,游戏中的女伴出现了,她的出现,一半是真实的,一半是虚幻的,感谢虚幻的她,她拯救了BEN,BEN正是因为讨厌自己现实中的样子,所以他讨厌镜子,他强迫自己微笑,她与BEN相遇的桥段,有点CASH BACK中的味道,所有人全部定格,直到BEN的无法表白,她已离开,这时,虚幻的她出现了,她将永远和BEN在一起,她为BEN找回了自己,他们一起录制了最后拯救了自闭群体的视频,BEN的假死很显然是必要的,BEN的经历也是必要的,BEN不但是网络游戏的英雄,也是现实世界中的英雄!
说起电影的结尾,就不得不说BEN的胜利,也是导演的意图,象BEN那样的人社会上那么多,他们也需要自己的天空,题材的新颖就注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功,BEN自身其实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就是在于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影片的最后其实是最出彩的部分,至少比起不羁的天空里的瑞凡,他幸福很多!
有多少人看懂了这部片子。。。。。。
有多少人能看懂这部片子。。。。
有多少人正常心态看完这部片子。。。
这不是教育片,唤醒青少年沉迷网络。。。。。
这不是教育片,保护心理有障碍儿童。。。。
这不是教育片,自杀是错误的生存态度。。。。
这不是教育片。。。。。。。
纪录片的手法就是为了让观众以正常的心态去正视这些问题,最后的死法让作恶者低下他们的头,却没有一丝的快感,这样的惩罚远远不够,但又无可奈何。
善良的人必须合法合情合理的做事,而坏人往往可以“玩笑”,这些玩笑可以杀死一个善良的人,却不用受到任何制裁,为什么????
而往往会“玩笑”的交际,关系混的都很不错,以至于让我怀疑应该做哪种人?
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
高呼着口号“保护”有用吗,有多少善良的人现在正希望自己成为会开“玩笑”的人呢??????????
这不仅仅是心理障碍的问题,这部片子只是抓了最典型的真实例子,纪录给你们看。
你是哪种人,请对号入座。
心中,一片净土,一个女神,够了。
“It's true that to us his imaginings are nothing but the inventions of a busy mind.But to him,there simply is no other reality.Furthermore he is happy there.So why,i ask myself,why in the name of healing him must we drag him painfully into the world of our own reality?”from SH2
不懂语言,看了5分钟就头痛了。
这傻逼主角怎么不去死+1 负分
一则讲述自闭症患者生活的故事。直到结尾前,全篇的风格和主题都近似【男孩A】,个人给出10分的作品。不过【本X】显然更为乐观,更是给出了一个精彩的解决方案!
每个人都有权行使自己的自由,但所有人的权都有界限,其界限就是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尊重他人权利,群己权界。
有点repetitive
压抑得到释放,正义得到伸张,懦夫遭遇天使,虚拟对抗现实。
看着太焦虑了
傻里傻气
什么样的人才能拍出什么样的电影,完全取决你所拥有的灵魂。
这片子最多也就值个及格分。摄影剪辑不够专业不过还能偶见出彩之处。其它的故事、形式,表达都过于平庸。不知道哪来的8.1分
一场宅男YY大戏
可惜的是,现实里并没有这样“没有死亡的逝世”,没有最后美好的大逆转,没有发人深省的再一次机会。现实里有的只是悲剧,并且一直在持续,从没有停止。
剪辑相当赘余,剧本絮絮叨叨,人物叙事进度条还在0.1时候画面已经去到2。这部电影完全阐释少即多是好的概念,搞不好我还以为在看印度电影
疯子不过就是正常人的一种动词表现。
看到一半,还以为忍无可忍的本会弄把枪血洗校园呢。不过既然这是电影,为什么不能讲一个有些理想化的完满结局呢?我觉得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结尾很温暖,非常感人和发人深省的好片。
一脸懵逼 多一颗星给游戏界面
每个孱弱的小孩都有类似的童年遭遇 观影过程能感觉到一股强烈的积郁而发的力量
只能说是意外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