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定勛的「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情」和岩井俊二的的「情書」相當類似:由一個小事件觸發追尋,點點滴滴的片段一一重新體驗過之後,又一次與失去擁抱。
二部片子一樣的敘事結構,一樣的追尋,一樣的 re-gain (reprendre)。
既然都一樣,還有什麼好說的?
可是,怎麼辦?
還是看一次掉一次淚,是人太脆弱眼淚好騙嗎?
或者,這樣的敘事結構不只是一種說故事的方法,更是一條貼近我們心靈的道路呢?
提到這裡就會想到 Proust 的作品「追憶逝水年華」,這二部電影的敘事結構和大師的作品一樣的調性,雖然沒耐心啃完大師的鉅作,可是從電影的感動裡卻讓我對 Proust 更更多地讚嘆。
朔太郎(大澤隆夫)的未婚妻律子(柴崎幸)突然不告而別,朔太郎在報導颱風的新聞畫面中看見她的身影,那個地方是朔太郎的家鄉,為什麼未婚妻不告而別竟然是去他的家鄉?
朔太郎跟著也啟程去尋找律子。
隨著返鄉的距離越來越近,家鄉裡的聲音也逐漸浮現。
他找出了已經收藏的錄音帶,少年時代的點點滴滴回到他的記憶裡,那時候的女朋友--亞紀--和朔太郎的故事開始上演;大澤隆夫的腳步帶著我們前去那一個一個的場景,「罹患白血病的少女」根本是個老調又老調的故事,或許你和我一樣這麼想,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又一次掉進老調的陷阱裡,被它再一次地催下淚來。
朔太郎和亞紀給對方的錄音帶,在亞紀發病之後依然不間斷,一個小女孩祕密地幫亞紀當信差,只有亞紀去世前的最後一卷沒有送到,因為小女孩在路上出了車禍,從此跛腳的小女孩也幾乎忘了這捲錄音帶,直到17年後當她正要和未婚夫一起搬家的時候,整理出這捲舊的錄音帶,她還特地去買了一台錄音帶的隨身聽,聽到亞紀錄給朔太郎的話。
她留下一張紙要她的未婚夫別為她操心,然後,她自己啟程要去完成這個延後了17年的任務。
他的未婚夫四處找不到她,直到他在氣象報導的新聞畫面中看見一個跛腳的女孩,他相信那是他的未婚妻,他不明白她為什麼突然跑到他的故鄉,於是他也啟程回故鄉去尋找她。
是的,小女孩就是律子,他們並不知道互相已經在17年前在同一個故事裡面出現。
這部電影有好多我特別喜歡的鏡頭,真要一個一個說哪個鏡頭的感想,那還真難說得完。
真要只能挑一段叫做經典的話,我會選鋼琴這段。
當大朔太郎走回到這裡的時候,他又聽到了亞紀的琴聲,亞紀過來牽起他的手,靠在他的懷裡。
有人會說這是虛幻的手法、或者說是把心理的情感表達出來,我比較傾向這一段是真實發生的,不是鬼魂再現,而是過去再現。
關鍵在於「再現」這個詞,古希臘文是 "mimesis",這個字英文一般翻譯做 "imitation",但是除了名詞的意義之外,它也是一個動詞;在這裡的意思是:再現已經消失的過去。
所以,共同參與這個經驗的不只是朔太郎和亞紀,還有在門口看見這一幕的律子;律子在這裡是個關鍵角色,一旦少了她的在場,這一段就變成回憶的心理狀態的呈現(present),正因為她的在場,她成為真實、客觀的目擊者,這個它者的參與使得朔太郎懷裡的亞紀不只是呈現、更是再現(re-present)消失的過去,而能真實存在。
在文本世界裡的真實存在,不比物理世界的真實存在更有意義?
如果這麼說的話,我們何不妨看看什麼叫做「意義」。
簡單地想,至少有二個英文字代表「意義」:"meaning" 和 "significance",不用特別去區分英文字眼的不同,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想想哪一種「意義」對我們更有意義。
物理世界的真實存在和文本世界的真實存在,哪一個比較重要?
前者吧,沒有前者的話,我們也看不到這部電影,對吧?
沒有前者的存在,亞紀也不能讓聲音留下,對吧?
沒辦法否定這樣的看法,就算我把物理世界的真實性當作生活的充分條件,把文本世界的真實性化作生活的必要性,還是會有不同的意見是跟我不同的。
因此,還是只能就我自己而言,非得比出一個更有意義的,我還是投給後者。
文本世界再現了我們的情感、記憶、觀念、想像....這些沒辦法在物理世界客觀存在的一切,在文本世界裡面卻可以客觀、真實地存在。
如此,我們的心理可以共感、可以對話、可以被喚醒、可以更瞭解自己、可以...... 。
物理世界的原動力來自生命,生命的原動力來自這些我們平常不太注意、卻必要的心理;Chopin,要不是他那憂鬱、多愁的情感,他或許也會是另外一個 Liszt 這樣的古典搖滾巨星。
Reprendre (re-gain 不是很恰當的翻譯) 不是回憶的呈現,是再現消失的過去,讓埋藏在隱意識裡的 "self" 和顯意識下的 "self" 同時存在,而能對話、相融,說是更瞭解自己也好,說是轉化了自己也好,總之,我還是認同後者更重要的意義。
Wenders 的電影有一幕拍到柏林一座美術館,外面的牆上寫著 "Zeit ist Kunst".... 繼續下去又是一長篇的廢話。
回到電影裡來,律子的參與讓回憶真實存在,本來律子的追尋之路,變成朔太郎的追尋之路;不對不對,至少應該是三個人的追尋之路。
律子追尋未達成的遺憾,她明白了自己還在17年前的故事裡,她要去實現亞紀的願望。
朔太郎追尋著帶著亞紀故事跛腳象徵的未婚妻,開始打開自己封鎖17年的心結,面對亞紀不在的事實,聽到亞紀最後一卷錄音帶,也要去實現亞紀未達成的願望。
最後一幕,當律子和朔太郎一起來到世界的中心、灑上亞紀的骨灰時,亞紀的聲音出現說了一句話;跟鋼琴那一段一樣,亞紀的聲音不是鬼魂、不是特殊效果、不是幻想、不是朔太郎的心理呈現,而是在文本世界裡的真實存在,亞紀確實在那裡。
亞紀確實在那裡,跟朔太郎道別,雖然故事沒繼續下去,我們相信朔太郎和律子以後會過得更好,不像電影一開始,朔太郎竟然在辦公室凳子上睡到忘記要和律子搬家。
突然想起 Oedipus,他腿上的毛病或許跟律子差不多,他因為看不見真實而弒父娶母,最後挖出自己的眼睛,既然光明不能帶來真理就沒有光明的必要。
跛足的人和被事實掩蓋的人,在文學上已經預先留下經典的伏筆,作者大可以安排律子車禍後有其它的後遺症,只要那一次的錄音帶任務被延誤的目的達成就好。
偏偏作者讓律子從此跛足,看來 Oedipus 的暗喻應該一定程度地影響作者的設計。
片子結束了,除了擦擦眼淚之外,好像不只朔太郎、律子和亞紀會更好地過下去(沒錯,亞紀也是),還有我自己。
有時候真覺得人生越過越茫然,為了快點賺錢而改行,為了更好的表現而用心把任務完美地達成;之後,本來打算賺到錢就回去的念頭通通不見了。
追求的目標變成更多更多的錢、更好更好的績效,過個幾年回頭看一下,自己最親近的人這些日子怎麼變老的?
一點都不知道。
他們去了哪裡、做了什麼......通通都不知道。
住在一起、睡在一起,可是卻見不到幾次面;累積了一堆財富又怎麼樣?
想想,跟朔太郎一樣年紀的時候,那時候的願望是這樣的生活嗎?
那時候的願望或許不卻實際,可是現在看起來,卻是最真心、最真實的,可是誰願意不真實地過下去呢?
誰願意讓錢牽著鼻子走呢?
可是,生活逼到了,有幾個人真能跳得出來呢?
一點點初衷,要堅持下去可不件容易的做到的,卻是容易遺忘的;因為遺忘,人生得以開始,也因為遺忘,人生失去方向。
我們遺忘的在哪裡?
在我們的隱意識裡,如果任何一個文本的世界可以把隱意識裡的自我喚回顯意識之中,請勇敢地面對它,它會帶給你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 http://winterwaits.spaces.msn.com/blog/cns!DF301954700ADC77!629.entry *
我是抱着想痛哭一场的邪恶心情看了这部电影,但最后我脑袋里却突然浮现出暑假的时候播出的《屋顶上的绿宝石》,如果你们说是亵渎侮辱也罢。
当然我也只代表我个人观点。
在我的印象里,小朔和周念中是有惊人相似的,他们骨子里的游移不定,以及热爱自我。
从择偶的标准看,他们都不是良人。
首先,小朔已经有了未婚妻了,他既然可以娶妻也准备生子,那么这段回忆对于律子,是残忍的,如果小朔真是一个好人,为何过了这么久偏偏有了未婚妻他想起了亚纪?
不觉得这时候的再次痛哭流涕显得虚伪荒谬么?
他有责任保护未婚妻,既然他再次相爱了,亚纪又算什么?
我粗略的觉得,小朔纯粹是爱着从前那个深爱亚纪的他自己。
电影里的律子真是大方温柔,陪着他的未婚夫到世界的中心看未婚夫撒别人的骨灰为别人心碎,并且她还被感动了?!
其次,如果说小朔对亚纪的感情真是无比真挚强大矢志不渝,那他的未婚妻算什么呢?
不要告诉我他要代替亚纪生活得更好这种话,电影里那个照相馆的老先生,不是等了校长一辈子么?
好,就算小朔对亚纪情比金坚,但他要和律子结婚呀,能说没有爱吗?
可怜的律子小姐,她能够忍受她的丈夫心里有其他人吗?
而且那个人还是她永远无法超越的?
这样的男人,我不相信。
世界中心在相片上的模样,一眼看上去就是文德斯用相机记录下的澳洲的巨大陨石坑那种感觉.天宽地阔,其间却空无一人.有一种地方名字就叫无人区,偶尔去了个把人,也不会留下什么踪迹.所以,站在无边的旷野上,也会站在像在乞力马扎罗的顶峰,仿佛脚下就是世界的中心.而那一刻的自己,应该也是世界的中心吧.喜欢有山有海的温馨小镇.那是可以让人思乡到断肠的地方.在山顶荡秋千,不远处的山脚下就是被海环抱的小城.如果鹿回头没有被建成冰冷的公园,那里应该也有一样的景象与感觉吧.黎明时分的墓园,望着沉静的大海,一点也不觉阴森,反而和美平静.其实死去的人都曾是活人,像我们一样.人类干嘛要拍出一堆鬼片来自己吓自己,无聊.大片的稻田,绵延的山与海,两个少年骑着机车穿行其间,在他们的青葱岁月里.也曾长时间的对着录音机自言自语,在迷恋倾听自己声音的时候.也许那些被记录过的声音的碎片已不知去向,也不可惜.其实记录总是有意义的.因为一切都在逝去,说会记得,说忘不了,都是假的.无凭无据,如何可能准确的记起.对于死者来说,的确死后一切都是空的.对于生者,死去的人却并不空.所以有音容宛在之说.看着相片,如见其人,听其声音,犹在耳畔."你的爱人先你而死,会是什么感觉呢"大概不到那时,是不能体会的吧.唯美的日本爱情电影,配乐总是如出一辙的令人迷醉.清新优雅,似曾相识,不复杂,却也一次记不住.可是再听时,又总能回到看电影时的情境里来.死,作为生的一部分,其实也没什么.许多人,不再联络,不再相见,也与死了无异.对于这样消失的人,我们并不在意.活着的人不能知道死的感觉,死了,也不再知道生的滋味.还在活着的,除了好好活下去,别无他法.
湛蓝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稻田,山顶上的秋千,午夜的收音机,无人岛的黄昏……整部电影画面一直笼罩在一种稀薄透明的光线之中,我仿佛闻到了17岁夏天的味道。
任何一个沉迷于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人都可以轻易的在其中找到岩井的影子。
而影片中关于初恋、青春、死亡的元素更与情书有着太多的相似——这部电影的导演行定勋一直是岩井俊二的副手,电影的摄影筱田升更是岩井俊二的御用摄影师。
但这部电影的导演毕竟不是岩井,这部打动了众多日本人的电影也并没有像《情书》般深深击中我。
与岩井相比,行定勋的火候还不够。
有些情节太过拖沓,太过完满,相对的留给观众的空间极有限。
另外,行定勋常常会为了一个片断的完美而牺牲其他片断来达到效果。
比如,我一直不能理解一个17岁的少年怎么能在深夜的无菌病房来去自如。
以细致见长的日本电影一般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低级错误的,因此我相信类似的漏洞是行定勋刻意为之的。
突然想到,如果由岩井来拍这部电影的话,他会怎样表现呢?
不过真的很喜欢电影上半部分有着浓厚岩井俊二气息的唯美画面,而懵懂的少年,甜美的女孩总让我回忆起《情书》的一幕幕。
最后在澳大利亚乌鲁鲁的画面也很美,弥补了中间老套和刻意煽情的部分。
筱田升在拍完这部电影后猝然离世,因此这部电影留给我们的瑰丽影像也是我们对这位大师的最后记忆。
当女孩最后一盒磁带的声音在世界中心-乌鲁鲁响起时,心中终于有所触动:“我喜欢上你,是因为天台上,你吃面包时那张塞满东西的嘴,和永远让我安心的笑容。
”于是开始感叹:原来,喜欢上一个人可以这么简单!
p,s看电影时并没有想哭的冲动,但看到配合着平井坚温暖歌声的mv时,突然鼻子有些酸楚,日剧主题曲果然煽情啊!
再p,s一下,电影的男主角其实长得一点也不好看,很普通的样子。
但看完整部电影觉得他傻傻的,挺可爱的。
遂顿悟:男生真的不用长得太好看。
慕名找来《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预览过还OK的trailer后甚至还以为需要一包纸巾没想到却被雷得里焦外嫩的。。。
从有意义的剧情开始,男猪脚现在的未婚妻律子阿姨找到了一盘录音带。
她走到商店想要买部WALKMAN,可店员却在推销MD。
她好不容易买到一部WALKMAN,怀着八卦又好奇的侦听心情,一瘸一拐地,走到一个日本繁华的街头,停下,定住,装入卡带,按下PLAY键,然后,内牛满面。
身后行人络绎不绝,灯光继续打继续打。。。
(姐姐,换个地方煽情好不好。。。
谁听卡带要跑到人潮拥挤的马路正中央去的。。。。
)于是律子阿姨留下纸条说要出门一下。
愚以为是很正常的纸条,男猪脚却解释为律子走了,跑到某个开酒馆的损友处吃饭加喝闷酒。。。
该损友更有“逻辑”,说留纸条的不是要自杀就是要离家出走。。。。。。
正说着,该损友更从一则LIVE NEWS的背景里发现了律子阿姨。
然后,就在这时!
一辆汽车冲了出来,律子阿姨闪避不及,险些被撞到。
然后,在全日本人民的目光之下,消失在了屏幕的那一端。。。
接着,(按剧情应是男猪脚到四国去追律子阿姨了),男猪脚跑啊跑,跑啊跑,便跑回他的学生时代,开始讲诉他的初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男猪脚参加学校为某位老师举行的葬礼却迟到了,而他的初恋MM则是那天要在葬礼上发言的学生代表。
男猪脚在人群里望着MM的背影【第一眼】。
MM开始发言,没讲几句,雨哗一下地浇了下来(这个洒水车洒得一点技巧也没有)。
MM继续很firm地站着。
旁边有两个小男生说,MM真坚强真勇敢啊,别的女生都哭得稀里哗啦她却一滴眼泪也没掉,真是太坚强啦!
(神一般的逻辑。。
)学校场景。
为了凸显MM才貌兼备,十项全能,剧情安排MM心无旁骛地在操场上练田径,男猪脚则在天台顶上傻呆呆地望着她【第二眼】。
更为了体现MM魅力无限,剧情甚至安排一个为一众小女生倾倒的大明星来学校拍戏,并看中MM,要求拍照,惹得一众小女生继续大吼,MM好厉害,MM好万能(囧)然后,就在男猪脚与照相馆大叔的一顿西瓜座谈会后。
MM突然出现,要坐男猪脚的机车。
并已抢先跨上车,边叫着はやくはやく,边紧紧地搂着男猪脚,问“你感觉到我的XX了吗”。。。。。。。。。。。。。。。。。。。
喷。。。。。。。。。。。。。。。。。。。。。。。。。。。。。。。。。。。。
MM就这样毫无铺垫地,在连【两眼】基础都没有的情况下,主动表示了她对男猪脚的情意。
于是,还没被幸福砸昏的男猪脚就开始跟这位神一样万能的MM拍拖。
为了一款价值三万日元的WALKMAN,两人共同努力向深夜电台投稿。
为达到目的,男猪脚甚至杜撰出“我们班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她在学校饰演茱丽叶。
可是她却有白血病,瘦骨嶙峋”。
继续喷。。。。。。。。。。。。。。。。。。。。。。。。。。
哪个正常的男生会杜撰自己女朋友有白血病的(虽然事实被他不幸言中)。。。。。。。
不择手段也不能拿自己女朋友开刀啊。。。。
缺心眼!!!
可惜MM只跟她冷战了几天,就递给他一盘录音带打算和好。。。
果然是情人眼里出眼屎。。。
然后故事又跳转回那位照相馆大叔。
其实死去的那位老师是他的初恋女友。
这一天,男猪脚与MM拍拖拍到他那去了。
他正在给一个不会笑的中年男人照相。
只见他附耳轻言了几句,严肃的中年男人便放声大笑,照出了令人满意的照片。
MM错愕地失手摔下手中的苹果。
大叔走过来,捡起苹果,在MM咬过的地方再咬下去。。。。。。
可惜,咬不动。
于是他就把苹果归还给MM (MM捧好),告诉他们,要想知道他刚才说了什么话就要帮他去做一件事。
这件事就是。。。。。。。。
去偷那个死去老师的,骨头。
话说个人一直以为,首先,人死了火化的时候应该是烧成彻底的灰;第二,墓碑那里应该只有照片,就算骨灰也在下面,应该也是埋得比较深的。
可是从这部电影,我们知道,盗墓,原来是很简单的。
只见男猪脚和MM半夜捧着一部应急灯来到墓地,找到墓碑,在底下搬开几块石头,掏出一个白瓷瓮,一打开,(镜头还有特写),里面就是一块,一块,的,骨头,白的。
偷好了骨头的二人正欲离去,恰逢同学A与同学B跑来墓地约会。
同学A告诉B,这里的夜景最美了(寒)。
可同学B(女)一心只在打蚊子(夸张得和春晚的表演有的一拼)。
于是同学A在一旁,等待时机,瞄准时机,突然上前,推倒。。。。。。。。
可是,却被同学B用打蚊子的手与打蚊子的方式打了一下。。。。。
接着两人拍拖拍去了一座无人岛。
在男猪脚另一损友的刻意安排下(临行还送“宝物”一枚),两人在无人岛过了一夜。
正当该损友第二天来接男猪脚却得知什么也没有发生而抱怨“你真是辜负了我的一番美意啊!
”时,学校的DVD HANG机。
于是我如获大赦一般,退碟,还碟,赶紧闪人。。。
于是它成为我唯一一部没有看完的电影。。。
直到现在都记得很清,这部电影的DVD推出时间是2004年12月X‘mas之后。
而我在这部影片的DVD推出前半周,入手了片山恭一的原著抢鲜读完。
读完之后,DVD迟迟没能入手,真正入手之后,第一时间将之看完,留下的却只有遗憾和愤懑。
片山的声名在这部小说畅销时达到鼎盛,而这种声名很大程度上是柴咲所给予的,因此喝水不忘挖井人,柴咲也出演了那位在小说最后连名字都没有提及的现任女友,不过剧本很煽情地将她设定为了当年那段纯爱的见证人和受害者。
另外,片山在名声最盛时,常常被与村上春树并列对比,其实两个人除了那种学潮见证者的孤独痛楚外,并没有更多的相似。
不过,春树的作品中,最纯爱的《挪威的森林》评价最低,同时也是我个人最没感觉的一部春树长篇(甚至感觉不如卫星恋人),而片山的小说中,却以这部最纯爱的小说名声最噪,同时评价也没有特别负面的。
这种无精子恋爱,顺应了当时回归纯爱的文坛风尚,同时又没有像片山的其它作品那样加入了太多政治元素和社会批判色彩。
水晶一般的小说,不由想起自己本没有那么纯净的少年时代,读起来别有滋味。
而电影由于是行定勋执导,作为第九代导演的翘楚,作为justice和Go的导演,也一直对之报以信任期待。
不过,最终还是失望了。
平淡如止水的剧情,一些滑稽的原创剧情,毫不美型同时又加重悲观色彩的柴咲所饰演的角色。
总之,这种改编电影不看也罢。
比起时间相隔并不遥远的市川准导演的春树改编作《TONI泷谷》,更可谓天上地下。
我慶幸我先看的是書,從文字到虛構的景像,到後來假想一幕幕在布幕中呈現...那是一種特別的感動,而先接受文字再觀影,可以知道哪些地方被修改了,導演又是如何用兩百多分鐘的時間來舖陳這個故事。
其實電影版改了挺多的,幾乎只取了原著的人物、主要架構和幾句經典對話:原著的結構其實很簡單,從小朔和亞紀的父母一同到澳洲的情況開始,他們準備在那灑下亞紀的骨灰,然後小朔在途中回想過去的點點滴滴...如此反覆,最末章才跳到多年後的小朔,回到破舊的校園,他也終於能放開多年縈繞心中的回憶。
而電影版為了更添戲劇張力,增加了許多元素:比如多了小朔與亞紀交換錄音帶的回憶,而律子(柴崎幸)這個角色,就從其中延伸出來,律子小時候曾是他們兩人的信差...後來陰錯陽差,她和小朔在一起,準備要結婚了,卻由一捲未交出的錄音帶發現這段她未知的過往......這些都是書裡沒有的,不過卻安排得還算合理!只是有些戲劇性的巧合..呵呵演員的選用也恰如其分,尤其是飾演長大朔太朗的大澤隆夫,果然是療傷系演員,沉穩內斂,內心戲的部份掌握的相當好,光是站在風中就充滿了悲傷氣息,看他哭,更是有種揪心的感覺...飾演亞紀的長澤雅美也是很清新,演技一流,不過要長澤這麼可愛的女生去演一個癌症病人,還得剔光頭,真是委屈她了...此外,首尾用了"颱風"相互呼應,我覺得這是很棒的,那年,亞紀在29號颱風侵日後悲傷死去,這年,律子在29號颱風侵日前探尋往事。
不同的時間,相同的時空,重覆遺忘的悲傷。
比較可惜的是,電影版雖然加強了張力,但有些情結卻草草帶過了:1小朔和亞紀的感情沒有到位,像是輕描淡寫,有突然就在一起的感覺...應該要有更多事來建立這段愛情2沒有拍出小朔和亞紀父母的相處,但可能怕拍出來會很沉悶吧?3在夢島的相處描述太過草率,那段是書中的一個重點呢4去澳洲的準備及過程也太簡短了,我對那段小朔為了一圓夢想的用心,相當感動,但電影加了拍婚妙照這個橋段,也算是一個補償啦...我和朋友一起去看的,觀影前她說:等會你就不要哭喔...結果她哭得淅歷嘩啦,我倒是很鎮定地看完,也許因為我先看過書了,因為腦子不停在運轉和原著的差異,或者說沒有足夠灑狗血劇情讓我能夠噴淚...雖然感動還是有的,但理性與感性達到一種平衡時,感動的程度就沒法達到燃點,再者,純愛劇原本就平平淡淡的,如果太刻意強調它的悲傷,反而悲傷不起來...(奇怪的理論,呵呵)anyway,這部電影不同的評價很多,上述只是我自己的感覺,大家看看便罷;而不嫌感動太多的人,或者對編劇有興趣的人,不妨看看不同的版本..體會其中不同,日本人的用心。
剧照的海报给我的第一眼感觉好像是岩井俊二,一看就是青春气得唯美爱情片,拿到这个盘子其实在2004年的秋天,我刚刚来京。
一连串的不安定和忙碌,让我这2天才重新翻出她来好好看一遍。
如果你熟悉《情书》、《四月物语》、这样温情浪漫的表达方式,那么对于这个片子也会欣然接受的。
p字的ost不错,沿袭了一贯的轻柔和浪漫,画面再现实和往昔的切换间,显示出时光的流失和朦胧感。
音乐还是钢琴为主。
2004年。
34岁的松本朔太郎收到高中老师寄来的明信片,将他封闭且逃避了17年的记忆带回到17岁的那个夏天。
1987年。
高中时代的朔和亚纪的恋爱非常甜蜜,对两人来说快乐的瞬间感觉就像永远一样。
自从亚纪得了不治之症后,两人的命运发生了急转弯。
虽然亚纪在努力对抗病魔,但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在朔要带亚纪去澳大利亚乌鲁鲁的时候,亚纪却在机场晕倒了。
虽然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失去亚纪让朔太郎对于人生、爱情产生了永久的失落感…… 17年后,正在寻找记忆出口的朔太郎在大学同学小林温柔的安慰下,终于找到了走出迷宫的钥匙,并亲手送走了一直弥留在自己心中的亚纪。
amor鱼20050613更多请看我的个人blog,欢迎交流。
http://amoy.blogone.net
这部电影是在挪威卑尔根的旅馆里在单反帝的指引下看的,背景是在冰岛发生了与此片海报类似的场景。
一言难尽。
总体来讲是一个典型的日本爱情电影,具体来说是苦情电影。
日韩爱情片永远逃不掉的俗套就是苦情,品学兼优运动全能的女主角果然得病死了,而且是最最最让人厌烦的白血病。
“世界中心”指的是澳大利亚的那块大石头,原指望他们最后能在大石头上呼唤爱的,场景应该挺壮观,结果根本没上大石头。
怀疑是澳大利亚当局禁止日本摄制组上去拍,但是事后google发现那块石头仍然能爬,奇怪。
说两点优点:1. 电影配乐不错,很符合气氛也很感人,在很多地方起到了烘托泪水的左右。
2. 女主角临终前的最后一盘磁带的前半段内容不错(也就是画面是她躺在病床上,而不是在澳大利亚那一段):“小朔,我们以后别见面了。
一起度过的几分之一的永远,是我这一生的宝贝,因为有你,我变得好幸福。
你不会反对吧,我们在今天分手。
想象着你长大成人,结婚,工作,继续过着未来的每一天,我今晚静静入睡...”男主角长的挺搓,据说是为了衬托女主角长泽雅美。
柴崎幸都甘当配角了呢。
虽然各种俗套,但也没有特别2的地方。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如果你很爱一个人,那么请不要错失在他家石阶上等候的时光,那些时光会因为心跳的加速而变得浪漫,会因为他的回头而变得值得。
这个时候,一定要冲他微笑。
如果你很爱一个人,那么请一定要主动一点,主动跳上他的车,主动搂紧他的腰,主动地告诉他你愿意长途跋涉来看他是因为想和他说话。
如果你很爱一个人,那么请录下你和他的声音,以及声音所传达出来的心情。
男生真的很笨,如果和他在少年时期恋爱,当下的他未必能懂得你的心情,那么,请把一切用录音带记录下来,等到他年,他再次听起录音带,经历了风霜的他,应该能够开始体会当年的你,复杂难言的爱。
如果你很爱一个人,那么请让他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只有和你爱的人在一起,你才能尽兴地无忧地玩耍,不会害怕。
看着恋人,每一时刻都是甜蜜的,生命中的恐惧与寂寥全数挥发。
如果你很爱一个人,那么请不要疏忽她的事情,因为她可能装载了满腹的心事,只是她不想说也害怕说。
请你不要随便地开玩笑,因为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刺痛她敏感的心。
如果你很爱一个人,那么请录下你的声音,因为这可能是她所喜欢的小游戏,可能是她渴望得到满足的对话。
请你把记忆留给她。
如果你很爱一个人,那么请带她到她想去的地方。
因为那很可能成为唯一的一次,那是你生命中最珍贵的画面之一,她会对你尽情的笑,和她露宿在外,春宵永不觉晓,绮梦轻泛浪潮。
如果我暂时不能去到世界的中心,没关系。
时间总会过去,你总会帮我把愿望总会实现。
我所深爱的你,如果有日我离你而去,请你把我的愿望实现,然后好好的愉快的生活下去。
拜拜。
神似汪小菲的男主也太不靠谱了。。人家让你把骨灰撒到Uluru去哎,你也不能因为车爆胎就随便找个小山包撒了吧!
明知是烂片但还是看到T.T。。。
纯爱~
美好的一切都只剩回忆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剧情无聊透了,画面也毫无美感
长泽雅美可爱哦
愿日本与韩国早日治好发病率如此高的癌症
哎 三个版本都觉得无聊 相比还是看完书想法多些
看了花水木想起这部。。。当年那个英文字幕看得我叫一个欲仙欲死啊。。。
女主角是让人过目就忘的美女
虽然纯爱的要死,但是一些细节还是感动我了!
太失望了....强忍着看完...有些电影就是言过其实!
没看哭。但是觉得比电视剧好看了。
青春的美丽的爱情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能让那个男人泣不成声。爱他就带他去最喜欢的地方,就录下他的声音,就和他一起拍张照片,把一切都和他分享。是追寻回忆亦或是自我救赎。原来澳大利亚的红岩山是世界的中心啊~天堂是活着的人创造的东西,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在那里。总有一天要重逢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帮他们实现遗愿。原来最幸福的是红衣服的小女孩儿~黑白世界里,她是唯一有颜色的人。
这部影片那时上课时,有位男同学看得哭得稀里哗啦~大家都记得吧🤔
怎么这么俗的片子
怎么说呢 有点狗血
不喜欢,还盗用了岩井电影风格,没有小说出彩,媒体夸大其词了了.
在家看跟在电影院看,果然还是入戏的程度大不同,更何况还要跟“犯困如山倒”做斗争。。撑着想看最后的uluru出镜,结果,更本就没有到大石头好嘛!!人家死前遗言让你把骨灰撒到大石头上(固然大石头也不允许你爬啦),但是你好歹也要去大石头边上撒吧,这就在公路边随便一个小山丘上面,是闹哪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