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幕戏,这部电影仿佛就说通了。
从原版小说1991年出版开始,围绕American Psycho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当这部曾被论为unfilmable的作品于2000年被最终搬上银幕之后,有关它的争论仍未停息。
除了有关作品主旨与表现手法的种种议论之外,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读者和观众,那就是作品中表现的种种凶杀案究竟是主人公Patrick Bateman真实犯下的,还是幻想出来的?
单单就影片作为讨论对象,这部影片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答案。
真实派主张Bateman的确犯下了数宗杀人案,包括谋杀Paul Allen。
作品实质上除了对于Bateman的变态性格与行为进行直接且细节化的呈现之外,同时也讽刺了在当今物质奢靡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世俗而疏远的关系。
片中人物经常互相叫错姓名,甚至在结尾处当Bateman向其律师坦白犯罪经历时也被律师误认为是Davis。
按此推理,律师声称其在伦敦与Paul Allen共进午餐也极有可能是又一次“误认”事件的上演:在浮夸年代,姓名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早已脱离,人际关系也慢慢地趋向于表面化与程式化。
Bateman身为投行金领一族,坦供罪行却无人相信,这不能不说是对于现实的一次黑色幽默式的嘲讽。
然而似乎虚幻派一边的理由更多:Bateman所有的犯罪均是在其与被害人之间封闭进行的,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案件的真实性,更何况Bateman曾多次暗示或坦诚他犯下命案但无人采信(即使最后一场的警方追逐,除了最终被杀害的警察与门卫等人之外也并无其他旁观者);另外更为直接的一个理由是,其犯罪的证据会神秘消失(如被害人所遗留的血迹等等,一般人无法完全清除得不留痕迹可Bateman似乎做到了,否则许多案件不会以失踪罪来进行调查)。
虚幻派占了上风,但除了影片中的一幕戏,剧情的确也说通了。
正是这一场戏的存在,让凶杀在真实与虚幻间游离不定,不曾确凿。
临近结尾时Bateman去Paul Allen原先的住所,却发现已被装饰一新,且原先存放着的遗体残骸也神秘失踪了。
一位老妇人(似乎可以理解为Paul的家人)的反应让人心存疑惑:她发现Bateman之后神秘而略显心慌地让他赶快离去,不要给他们带来麻烦。
原先而普遍的理解是凶杀的确是虚幻的,Paul Allen确实失踪了或去伦敦了,装饰一新的住所与消失的残骸正好说明凶案的一切都是存留在Bateman想象中的。
但那位老妇人的奇怪举动却一直无法说通。
或许这一切应该是这样理解的:Paul的确被Bateman杀害了,其他凶杀案也的确发生过。
以为Paul失踪了的他的家人在最后整理他的房间时看到了如此多的尸体残骸,第一反应就是Paul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在犯下多宗命案之后将尸体藏匿于自己房间内(这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特别交代了Bateman将Paul的尸体转移到了别处),然后自己以“失踪”的方法想逃脱法律的制裁。
作为家人,他们不想把设想中的Paul的所作所为告知警方易惹上麻烦,让他们的Paul成为嫌疑犯,于是就秘密将公寓装饰一新并对外一致保密。
Bateman来访时一下子就跑去看存放尸体的房间,老妇人显然以为Bateman可能知道Paul谋杀的事实,便以警告与劝导的口吻让其离开并只当没来过。
这就是个人的理解:电影中这一幕戏的意图似乎就是为了说明凶杀案的确存在过。
虚幻派似乎把前因后果都说通了,唯独除去这一场戏。
但真实派存在的漏洞也很多。
整场电影最终在一种不确定的结尾中落下帷幕。
DVD彩蛋中有两位编剧的一段争论:他们一个认为案件真实存在,一个认为凶杀是构想出来的。
最终在影片中我们也就看到了他们互相争论不下而妥协的产物:两种说法均有道理,却又都说不通。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Bateman背后的那扇门上写着这样一句告示:"THIS IS NOT AN EXIT",这也是原小说的最后一句话。
它似乎隐晦地告诉我们:单纯地讨论凶杀是真是假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出路,因为连作者与编剧本人也不曾知道答案。
其实,这部影片的主旨也绝非讨论凶杀案的真实性。
这种混沌或许帮助我们能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上去。
Patric Bateman,华尔街投行精英,外表漂亮,表现自信,生活精致,追求高尚,但内里自卑、怯懦、空虚,需要不断通过外界的赞赏和认可,才能确认自己是存在的。
他通过严格到变态的程序来护理肌肤,通过高度自律的锻炼与饮食来保持健美的身体,他还需要他人注视的目光,总之他要成为人群中的焦点和中心。
他要比那个大家赞赏的paul allen要更值得赞赏。
如果没这一切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糟透的感觉让他受到了极度的羞辱,他无法承受那个渺小的自己,(幻想)杀人才能感觉找回自己的自尊。
他每一天过的都很糟糕,日记本上黑色的画混乱而没有中心,犹如他那破碎的自尊。
他讨厌这样的自己,于是努力维持相反的另一面,甚至为了融入而吸毒,但这所有的一切却让他更空虚了。
他的朋友,他的未婚妻,从未给予他关注的目光,不曾认真倾听他发表见解,不知道他需要什么,这种肤浅的关系让他的更渺小更自卑。
他从未得到过关注,自然也无从去关注别人,他不知道情人在想什么,不知道未婚妻需要什么,忽略街边的妓女的不情愿,无法通过建立亲密的关系获得足够的自尊,转而用诱惑的手段来获得短暂的倾听和陪伴。
他人对他而言只是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他对于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渐渐的,他的羞辱感和嫉妒的愤怒,让他分不清现实与幻想,(幻想)杀人成为缓解痛苦的唯一工具,他得了精神病。
整个美国都是精神病,每个人都在努力维持着自己的自恋,其他人在眼中除了成为满足自恋的工具外什么都不是。
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我们都不是真实的自己。
重看后,关于三段虚实的推想:一. 猫喂取款机后的街头乱射为虚无疑。
这是Patrick Bateman精神疾病的呈现。
二. Paul公寓内的一系列杀戮为实(电影语言上或采用了虚实相交的表达,暂按不表)。
故有Paul Allen家人误以为是Paul犯下而出售公寓的后续。
关于Patrick、Paul和 Marcus的之间的罪行替代,在唯一一个三人出现的scene中经过铺垫(玳瑁眼镜+发型,此时三人外貌极其相似);在侦探把Paul失踪前最后见面的人认为是Marcus,从而使Patrick摆脱嫌疑的餐厅scene中加以暗示。
值得注意的是,几个摆脱嫌疑的场景中Patrick一直以他人名字自称。
这是我关于情节层面的推想。
三. 杀害Paul虚实存疑,倾向于虚,原因有二:1. 结尾处律师Carnes说与Paul在伦敦会面过,故Paul之死为臆造;2. 同样是在结尾,Carnes认为Patrick 根本无胆犯案,并言:Bateman’s such a bloody ass-kisser…that I couldn’t fully appreciate it.(小说)侧面说明,事实上电影所展示的华尔街精英形象多半都是Patrick的自我陶醉——他是个只能对食不果腹的流浪汉和服药后丧失抵抗力的妓女下手的小人。
至此,起底了Patrick Bateman人格层面的真相。
而此点存疑原因是Paul赴伦敦和公寓钥匙来源似乎缺乏交待。
Carnes和Paul吃饭可能是Carnes对这群华尔街精英的又一次弄混。
电影从始至终贯彻着对消费主义的嘲讽,这些游走在80年代华尔街热潮尾声的千篇一律的皮囊,肤浅、冷漠、虚荣,对接下来的大崩溃亦一无所知(最后一幕里根87年演讲)。
嘿,你想一夜暴富吗?
你想呼风唤雨吗?
你想三十岁退休吗?
你想,你想吗?
赶快拿起电话拨打XXX专线,联系去美国读金融吧。
比尔盖茨不是梦,谷歌神马的都要在你的脚下颤抖。
可是这一切真的就那么容易吗?
其实我学到现在还是不知道金融学的到底是什么,但是认清楚了要进投行,像我这样的小蝼蚁还是不要做梦了,这条路从来就不是为我这样的人铺成的。
三十岁退休,还是每天坚持买彩票吧。。。
行了,来说电影,其实很多人对金融有着很大的误解。
就看电影里的吧,其实电影里没有出现一个关于金融交易的场景,也没有什么上市对价之类的属于,有的就是和几个类似于妓女的模特的聊天场景。
而这些人都表示出了不想听下去的表情。
归纳一下,男主在电影里的行程:吃饭,吃饭,吃饭,吃饭订餐被拒,订餐被拒,订餐被拒,订餐被拒杀人,杀人,杀人,杀人发疯,发疯,发疯,发疯,发疯,发疯这就是一个精英的全部行程。
哈佛的也不过如此,耶鲁都是来搞基的。
一堆傻X拿着名片手心出汗。
据我了解的,金融行业,投行的工作时间大概在一星期118小时左右,银行在84小时左右。
累的头发都掉了有没有,没有办法谈恋爱有没有,都是老处男老处女有没有,都是妻离子散有没有,都是天煞孤星有没有,都是早死的命有没有。
干得都不是人干得活,还是要果断的投入社会主义的怀抱才是正道。
ps:发文的时候看到了这文章: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104450/真是超级像掀桌!!!
尼玛!!!!
你脑子被门夹了啊!!!
天天看言情看多了啊!!!!
尼玛的!!!
不要在装X,不要在YY了!!!
姑娘拜托你醒醒好吗!
闲得无聊用美图秀秀P了几张自拍照,原本是一副阴沉的黑脸,手指轻点几下,居然可以把自己变成韩流帅哥或是清纯美女,我哈哈大笑,也引得朋友们一乐。
照片变“照骗”,只要不约,就没有伤害。
同样,人在社会上的角色都与真实的自我存在差别,细细想来,其实不存在所谓的正常人。
没有美图秀秀的存在,你依然难以了解和接受一个人。
美图秀秀只是将人的差异性缩小到了容貌上,这是反智时代的产物。
而不少人所展现出来的整体样子,与内心的状态截然相反。
倒不是说他们在装模作样,只是选择性地表达自己,是一种迅速获利的谋略。
之前看过一部叫《美国精神病人》的电影,男主在现实生活中是华尔街温文尔雅的高富帅,但他满脑子想得都是如何残暴地奸杀女性。
男主将他的野性放在金融方面,这使他谋得了高额利润,再精心将自己打扮成雅皮士,以便获得名望。
可他的本性依然没变,他恰恰是凭借他内心的凶狠在华尔街站稳脚跟。
也正是他的自律与缜密思维,在脑海里,他能构想出绝佳的杀人计划;在现实中,一如既往地保持良好形象。
外表的儒雅和内心的残暴看似相背离,实际上相通。
也就是说,表里不一是假象,往深了想,人都是表里如一的。
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定的模式下,人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解释,这是文明对人类的规训。
久而久之,人们更习惯于在社会中不得已所展现出的面貌,而忽略了人的复杂性。
亦或者如姜文所说,人就是一张白纸,一个演员,不同的环境扮演不同的角色。
复杂即纯洁所在。
狭义的表里如一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只有少数人找到了社会与内在自我的平衡点。
实际上,要混饭吃,知行分开难以避免。
可以看到,最近米兔运动攻击的,多是知识分子,他们一边展现出自己风度翩翩的样子,一边暗自对女生造成身心伤害,着实令人恶心。
读书读得多,自然明白人性的变化,也就更擅于伪装自己。
但他们只是少数,多数人是有贼心没贼胆。
老话说,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千古无孝子。
同样是知识分子的梁文道,被称之为道长,他当然与米兔无关了,但他表里不一的作为也令我觉得非常尴尬。
他一边在香港写专栏批判社会(某报纸专栏告假的次数以他最高),一边在北京出席各种沙龙,热烈赞扬各色人物和制度。
他在节目中声称,他忠党爱国,大家不要对他抱有幻想。
我不知道该相信他哪边的说法。
大家都明白,这是不得已的做法,作为老板,他还要对他的员工负责,面子上过得去就好。
但是可以看到,他并没有大家想得那样有知识分子的骨气,他有,但是他藏起来了。
反观孙立平教授,李银河教授,无论发声多么困难,也依然坚持发问和批判,这才多少像点儿知识分子的模样。
推特狂人特朗普,满嘴跑火车,作风张扬,这既是他的本性,也是他的精心设计。
在他的领导下,美国经济实际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
能获得商业、政治、家庭等多方面的成功,他绝对不是看起来那样,是一个只会胡作非为的傻瓜,正相反,他非常会揣摩人心,审时度势。
在他的自传里讲了这样一件事:纽约市政府出资搭建的溜冰场一直烂尾,浪费了纳税人不少钱。
而这个项目一直无人问津,但他发现了机会,想代替政府来建一个溜冰场。
他给政府写信时非常地谦恭有礼而详细。
几经辗转,他拿下了这个项目,也多次亲自到现场监工,对于细节十分在意。
顺利完工后,他赢得了大众和媒体的赞扬。
他既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也赢得了名利,精明如斯。
这依然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只要你包装得够好,实际得到的好处足够多,表里不一就会变得比表里如一更高明。
但是人多少应该有点正气才好。
不一定要去做什么,但你可以选择不做什么。
前者被柏林称为积极自由,后者被他称为消极自由,他以为,后者高于前者。
但回过头想,后者包含在前者之内,因为反抗也是不得已的。
关于自由,密尔或罗尔斯,还是柏林等人,说法很多。
撇开最深层次的表里如一,落实到狭义的表里是否如一的自由,其实只要有族群的存在,就得不到自我表的自由;更何况,钱在今天可以买到你想要的绝大多数东西,健康,知识,物质,感情等等,为了钱,人就变成了奴隶。
多数人都是犬儒的,打着表里如一的名号做着表里不一的事。
但不论生存还是挣钱,总有不同的姿态:有人站着、有人蹲着、有人跪着。
即使为了生存而表里不一,也不要沦落到第三种才是。
看了很多影评,我觉得是杀了的。
假设没有杀人,那这部片子就是真的无聊,甚至让我没有去细品的欲望,就跟垃圾国产鬼片一样,过程看不懂,想半天觉得奇怪,结果结局就是主人公醒来,原来一切都是一场梦呀(真的想呕。。
)争议恰巧就在于如果是杀了人的,影片里又有很多解释不通的东西,如恍然变样的杀人公寓,Bateman一枪一个爆头还能打爆警车的枪法,ATM上出现的文字都在让观众去认为他真的是精神病,这全是臆想。
大家都能感受到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就是美国社会的病态。
重复出现的认错人,晒名片看的是质地和设计,对高级餐厅多洗牙的追捧,都是明示社会所有人都满不在乎人。
所以,他可以堂而皇之地套袋走出大楼,看门的看都不看一眼,塞进出租车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认识的人,然而他问的是:“你的旅行袋是哪儿买的?
”这已经是相当明显的明示nobody care的意思了。
包括扔电锯楼道杀人那一段,半夜这么大动静,一个人没有,我觉得这也是故意的,作用一是让观众认为这是幻想,在Bateman的幻想里是没其他人的,二是真的其他住户即便是半夜惊醒了听见外面有女人求救也当作没听见。
ATM机开始一系列失控,这一段是精神病论的铁证,因为不合乎情理,但除了AMT机上的文字,我觉得都反而是符合前面的铺垫的,神乎奇技的枪法和打爆警车并非不可能(他不可思议的看了看拿枪的手),被他一枪爆头的保安认错了他,去公司的样子满头大汗惊慌失措签名,然而看门的只是看着自己的报纸。
藏尸公寓变了个样,他直接去开藏尸体的那个房间门,然后老妇暗示性的问他:“你看了纽约时报吗?
”包括说:“建议你离开,别回来",很显然老妇绝对是知情的,并且也证明了Bateman不是精神病,如果是精神病,不会有这样意味深长的对话,合理的推论是这是Paul的家人,发现Paul的这处房子藏了很多尸体,加上Paul失踪,于是帮其处理了尸体。
律师这一段,律师认为Bateman在开玩笑,还认真地说自己在LONDON见到了Paul,是在为他辩护,因为电话里Bateman说:Keep your eyes open (留点意),可能让律师以为雇主想让他想办法解决。
是的,律师听到雇主说自己是杀人狂魔后,一点儿不在意,还为其打掩护。
最关键的应该是Bateman的忏悔和自白,在经历这一切之后他感到他的罪恶感没有被释放,他的忏悔和坦白也没有得到解脱,因为他莫名其妙的脱罪了,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帮他抹去了罪迹,就是American psycho,病态的社会。
假设一切都是假的,全是幻想,那最后几分钟的自我解剖都成了空谈,这将使得这部电影变成烂片,做成像要禁闭岛,致命ID那样的精神病人电影,却结尾没有明示他是精神病人或者病史?
假设一切都是真的,那最后的自白才算是高潮发人深省。
可惜的是偏偏虚假和真实都有疑点,或许是制作方就是想做成这样模棱两可的样子,让观众去选择。
我却觉得这种开放式结局反而给电影减分,因为我觉得一切都是真实的,才显得可怕,才能说明美国精神病人就是美国。
我更愿意把那些不合乎情理的部分当作剧情需要的夸大作用和迷惑观众的作用,比如ATM上的字,爆车枪法等等,这些部分让大家出现了做选择,这是真的吗?
做个什么选择,就等于你看了部什么电影。
选择是真的,那就是一部很多黑色幽默的沉重犯罪电影,Bateman无法救赎自己选择是假的,那就是一部没清晰交代完全的垃圾开放式结局精神病人电影,类如搏击俱乐部,禁闭岛,致命ID都会交代让观众安心,是的,他是精神病。
内在根本无关紧要再也没有障碍了,一切失控,癫疯,恶毒,邪恶,造成的所有混乱,以及对它的完全冷漠,如今都超越了痛苦持续而尖锐,不为任何人祈祷世界更美好,我希望其它人尝尝我的痛苦,我希望谁也逃不掉,即便承认了这一切,也没有宣泄后的快感,依然无法受到惩罚,也没有更加了解自己,所说的话只是老调重弹,忏悔毫无意义所以,他后来演了黑暗骑士,而不是小丑,如果他演了小丑,谁能演黑暗骑士和他对戏他在这片演了一个比小丑还小丑的角色小丑:这个世上没有人能对付我,只有你黑暗骑士:首先,我不否认你任何优点,其次,你不知道,我以前演了小丑《美国精神病人》我能和你对戏,因为我演过更疯狂的角色,你知道吗,你杀人,我不仅杀人还吃人脑子,你一直在疯狂,我却能披上一张有钱人/公司大老板的皮来疯狂,你知道吗,大家都知道你是坏人,却没人知道我是坏人,我每次都在完美逃脱,我觉得我比你更变态,但我在崩溃的时候,我还能保持理智给律师打电话,我清晰地记得杀了这个人那个人,我的心理医生告诉我,别再给她添乱了,原来我的病已经达到了顶点,没人可以治愈我了,我崩溃时,我想到的是那个逃过一劫没有被我伤害的秘书,奔溃的我来到同事们面前能瞬间恢复假装出来的正常状态,最后,是我自己在治疗自己,我自己明白了还有另一个我,但,我依旧没有更加了解自己你知道吗,我们都是影帝!
豆瓣8.8分太低了,别跟我说豆瓣是7.8,我看到的和你们看到的或许不一样,我已经被贝尔的演技和精分世界征服了,内在的评分确实是8.8他的变态,他的杀戮,是他内心的世界,也是画的世界,也就秘书看到的世界,说真的,2019年的《小丑》最后来原来是幻想的开放式结局,或多或少……无所谓了,这片比小丑还小丑他演了最好的蝙蝠侠,也演了最好的小丑(这个跟DC无关)
最开始我不理解,主角一群人在夜店玩到大半夜,早上Patrick还能起来运动、洗澡、护肤,然后再去上班。
才睡几个小时?
哪来的精力?
看了一会儿我就懂了。
Patrick身居高位是因为这是他爸爸的公司,他每天上午健身美容花很多时间,上班迟到。
工作时间看杂志听音乐,每天好几个饭局,坐着浮夸的超长轿车,夜里嗑药嫖娼。
剧情简介上说他是名校毕业、赚钱能手,电影里却表现得像个绣花枕头,连金融业的人都站出来说这行绝对不可能这么闲,位子再高也不行。
难说那些辉煌的学历和业绩是不是就跟他撕下来的面膜一样,并非他的真实情况。
他上班时候对秘书的着装越权干涉,是典型的职场性别歧视。
换了描述现今的美国影视作品,秘书一告一个准,就算暗恋上司也照告不误。
结果后来秘书居然真的按照他要求换衣服了,可能80年代职场女性地位确实不高吧。
男主到了Harry酒吧(是叫这个?
)跟狐朋狗友谈天,还有脸说什么提升妇女权益。
我还注意到一点,片子中的80年代美国上流社会,基本没有黑人、黄种人。
全是白人。
故事发生不过是30年前,跟现在社会却有如此大的区别。
Patrick健身时候,电视里曾出现几次不同情节,有时候是3p片,有时候是德州电锯杀人狂,暗示也许男主什么坏事都没做,是这些片子让他产生了幻想。
男主角跟自己朋友的未婚妻勾搭,我猜一开始他们没有现在这么堕落和老成,最开始Patrick可能是喜欢她的,他俩还不仅是炮友关系,而是约会偷情关系。
她和男主的朋友也许是家族联姻,男主和她是地下情。
但是后来他们这个圈子的人生活越来越奢靡,那女人变得大部分时间因为嗑药而神志不清,除了金发之外再无其他魅力,Patrick的性格也越来越扭曲,他们的爱情消失殆尽。
最后一次在床边的道别,她看着男主整理衣冠的样子,一反常态的清醒。
她明白他们的感情和人性一起消失了。
电影里面设计几个有钱男人攀比名片的情节非常绝。
这些人无聊和狭隘到这个地步,拼手表豪车西装女友就算了,连名片输了面子都满脸汗,至于吗?
电影就是要让观众奇怪“那几张名片有什么区别”,而且整了半天名片还是互相喊错名字,更凸显他们圈子的不可理喻。
不知道贝尔脸上的汗水是开拍前打上去的还是自己流出来的,要是真的演出来的就太精湛了。
名片比输之后Patrick心里不服,杀乞丐解气的一幕完全暴露了他的变态,鼻毛般的动机,汪洋般的杀意。
他杀乞丐之前那番突如其来的指责,说是他在骂自己也不为过。
“为什么不好好工作”什么的,他自己也没在好好工作。
那个让Patrick妒恨的家伙,我觉得面熟,想来想去是是《梦之安魂曲》的男主角,他也没怎么演过正常人。
两人来到男主角的公寓,看到地上的报纸和罩在家具上的布,我就知道,我最喜欢的QQ表情要出现了。
只是为什么是白布?
血弄上去很明显,不好处理,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他难道期望被警察抓住吗。
如果这一切是幻想,秘书(是她还是谁,反正是个金发)在干洗店为什么质疑这些白布?
还是说真的是蔓越莓汁呢。
男主杀完人之后疯狂的发型和表情,堪称惊悚电影史上的丰碑,在我心中能跟《闪灵》中斧头劈开厕所门、《危情十日》中疯女人举起锤子这两幕并驾齐驱。
有人从“一地血迹前台也不问”这个细节判断出一切都是幻想,我认为不尽然。
这一幕是幻想,其他不一定都是。
制作方并不想让观众有结论,而是让一切介于虚实之间。
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片的原因,我喜欢它更甚于《搏击俱乐部》。
这不,侦探的出现让“幻觉论”又动摇了。
侦探是大家熟悉的“绿魔”叔。
玩过《超凡双生》的人一定认出来,里面的研究员就是这个演员演的,连续看到他好亲切。
Patrick跟侦探说他27岁时候我小小惊讶了一下,他的褶子数量不太像个30都没到的人,是否为了虚荣谎报年龄?
晚上他找了两个金发小姐。
为何执着金发最后也没交代,未婚妻是金发,情人是金发,酒吧里约炮的模特是金发,连秘书也是金发。
有一幕我似乎看见他把一束金发揣进口袋了,是以上哪位女士的?
个人倾向于是秘书的,他一直没有染指秘书,但其实对她有感情,所以捡起她的头发。
小姐们被男主叫到Paul公寓,不知道为啥像木头人似的,按理说小姐不都应该能说会道么。
然后男主开始放歌,长篇大论的说他喜欢的音乐。
两个女人一脸茫然,完全没听进去。
他就不能写个乐评发到滚石杂志,出钱让他们刊登吗?
非得跟小姐讲?
接着他拿出摄像机开始指挥小姐,我才明白,原来Patrick是叫她们来拍MV的。
电影发展到这里,我几乎确信男主角有典型的躁狂症特征:精力充沛,自命不凡,爱说爱笑,又极其容易恼怒,翻脸快,别人一点小冒犯也会让他产生极端愤怒。
购物欲和性欲强烈。
并极其渴望倾诉,希望别人关注自己、倾听自己,同时又不愿意倾听别人,对别人的事情毫不关心,冷漠自私。
第二次攀比名片之后,我以为Luis要死在厕所了,Luis却用小便完没洗的手抓住了Patrick的手,把Patrick吓跑了。
在80年代,同性恋居然治得住精神病,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除了基佬,还有一个被Patrick放过的人就是金发秘书。
这位秘书完全符合他的喜好,被他一直摆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就是没有一腿。
显然出于某些原因他在犹豫。
总算,秘书因为总忘记杯垫以及傻呵呵的说想去他一直订不到位子的餐厅,令Patrick下了狠心。
都到了公寓了,她却还是因为清纯和勤奋而逃过一劫,这是男主角最像人的一幕。
后来男主崩溃脆弱的时候也是给她打的电话。
她看了男主恐怖的日志,可说是全世界唯一懂他的人,却因此绝望流泪——还记得她曾对男主说“你有没有想过让一个人开心”吗?
这电影里什么都可能是假的,只有她的爱是真的,她希望能让他开心,看了日志之后明白,男主永远不会开心,无人能救。
除了秘书之外,站街女我个人觉得很无辜,看她这么冷的天,一个顾客也没有,明知道男主不是善茬,却也只好上了车。
只是因为说Paul的公寓比Patrick的好就引来杀身之祸。
她的死我比较心痛,同时暗下决心不管去谁家做客,一定要记清楚大门在哪。
男主角追杀她出门,光着屁股,浑身是血,拿着电锯,在楼道里狂奔的样子是整部电影的高潮。
性感、恐怖、搞笑,电影的全部精髓融为一体。
这荒谬的一幕和提款机一幕加起来又开始往“虚”上走了。
原著和导演就是要这样,在天平两侧一边放一个砝码,一切都像是假的,一切又都似乎说得通。
站街女为什么拍谁家门都没人理?
也许每家每户都不愿意管闲事,人情就是这么冷漠。
她真的被杀了吗?
也许是真的,Patrick曾在党朋面前说像打破那些女人的头,其他人都吓到了。
Paul死后Patrick为什么能肆无忌惮的使用他的公寓而不被任何人撞破?
可能Paul也是个孤独人,没人会上门找他。
Paul公寓那些尸体怎么没了?
也许是片尾老妇人出于自己的目的给处理掉了。
杀了20-40人怎么可能逍遥法外?
也许在资本掌握权利掌握一切的社会,他爸势力就是这么大,没人敢查。
再加上人情冷漠,熟人看见Patrick扛着袋子都不问里面是什么,只问袋子的牌子。
堪称杀人犯的天堂。
律师为什么不认识男主?
可能是律师是在公共场所帮男主掩盖罪行或者撇清关系。
为什么Paul死后又在伦敦被人看见?
也许是真的认错人,毕竟电影中出现了多次认错人,华尔街的人都太像了,连名片都像一个妈生的。
那把锃亮斧子映出的Patrick,扭曲的像蒙克的《呐喊》,拿着斧子的Patrick却还是那么英俊,虚实两边势均力敌,难分高下。
最后的最后,他看着电视,独白说什么我记不清具体了,类似“法律已经阻止不了我了”“无法结束的痛苦”之类的。
我不禁咆哮了出来:这种腰缠万贯的痛苦请务必让我也尝尝吧!!!
--题外话,3个细节:1,05:19男主撒尿时候看着墙上悲惨世界的海报。
2,13:42干洗店里的大妈用粤语讲:“哎呀,先生,先生我跟你讲”3,15:52男主打电话,电话里传来一阵狂笑。
怎么回事?
我以为是个伏笔,结果什么也不是。
4,看别人影评说李奥纳多当初有可能演,幸亏后来没演。
小李自带剧透,他演的男主一定是妄想狂,主“虚”派会压倒性胜利。
毁灭与杀戮为人之本能,Bateman并非有着分裂的人格,不过在用面具粉饰真实的恶。
自负、善妒、暴戾以及自我膨胀,当灵魂low到无法也无需救赎时,只能以恶养恶——在Bateman看来,杀些无关紧要的人(流浪汉、妓女、野模),总比撕裂面具做个嗜血狂魔来得有益,所以他放过了秘书,甩了未婚妻。
他杀了20甚至40人(按照他给律师的留言),却只有Paul的失踪引起警察注意,普通人的凭空消失似乎无足轻重,正如精英同伴们对片尾电视中里根讲话的评价,“瞧他道貌岸然的样子,实际上心里..............”——实际上心里他妈的无所谓嘛看此片想到1.《一级恐惧》结尾,成功脱罪的诺顿说“其实根本没有阿伦“(潜台词其实一直都是那个恶魔罗伊)2.《金瓶梅》里描绘的时代风貌,冷漠、浮躁、混乱。
But who care?
为什么在这里要提音乐剧,因为大部分人看《美国精神病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男主是杀人还是没杀人」但当看完音乐剧你把这两个作品放在一起,你会产生另一个问题:「病的到底是谁」《美国精神病人》的音乐剧绝对是被低估的一场大戏,00年的原版电影其实更多的给我的是一种「导演有病在悬疑,主角有病在精神分裂」的感觉但是16年的原卡音乐剧会让我们觉得,「80~90年代的美国社会有病」电影里面我能看得到的就是每一个字都在告诉我「我是一个有病的雅皮士,我孤独,自傲,暴力,分裂,渴望挤进上流社会,拜金,冷漠的,不在意内核,随波逐流」因为电影里男主三分之二叙述就是叙述没有感情的但是音乐剧的男主心理活动里面他甚至还在娱乐自己,歌曲里面不止一次说过自己「不」「不知」的迷惘,所以电影观感的结果是,男主本身就有点分裂,是社会让他更加分裂,但音乐剧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社会让他,变成这样的音乐剧还能看到的是「集中的音乐品位和审美格调,渴望被承认,敏感,风趣,悲哀却让人叹息的一生」他其实更贴合一个「雅皮士精神」和「文化符号」而不是单纯的在输出我和社会都有病所以在看2016年原卡之前我给这不电影四颗星,扣一星在叙述的不清晰上,但是看完2016的原卡音乐剧之后我给三颗星,另外一颗星扣在思维上引导人们去探究的不该是真相,而是真相背后的真相
这片名和男主真的很搭,只要他不爽就把那个人杀了。很庆幸那个女秘书逃过了一劫,但是女秘书在办公室看到的那些是他做过的事,还是他想象出来的。到结尾都没有表达清楚,看的我一头雾水。会不会是和他在电话亭吃药有关,吃药产生的多重人格?
对这种极度夸张手法表现主题的剧有点无能。不过贝尔叔。。你太强大了。。还有,身材,我靠-=
贝尔的演技还不错,总的来说就是片太长了,心理刻画还欠细腻
为何我觉得这片子巨难看?
冷峻且诡异~贝尔演技炸裂。但是我看不下去
个体的变态源自于社会的病态。
三星半。this confession has meant nothing,最后的这句对白,不知道做了多少影视剧的题旨。这部电影很直白,架在了一个精致的当代社会的背景下,贝尔的表演自由开放,引领全片,类似于《小丑》,很难有别的演员跑出来,成为了主角的表演秀。影片的本身的逻辑,也十分简单,技术层面一直做减法,摄影、陈设、配乐这些都是,所以它十分的让人好接受,看上去结构比“电影”要简单,更像是“画作”,讲究的是冲击力,说回《小丑》也是同样的电影,病态的主角玩弄世界,那个电影还需要常规得交代来龙去脉,背景前史,这部电影则简单得不需要,只需要在对白和动作中说出自己的欲望,且是当代的最基本的人人都有的欲望,这同样也是一种高级。
几段独白颇值玩味 片子略无聊。当然男神的表演无可挑剔,hip to be square那段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哈芭乐太可爱了
男人的攀比能有多简单——名片;名片的设计能有多复杂——品位、地位⋯⋯一切都与性有关,而性与权力有关。( Die as a villain or live long enough to become a hero. )
贝尔这样一丝不苟的长相确实很适合演这种变态杀人狂。最变态的不是杀人场面,而是做爱观看镜子中的自我那场戏,2000年的电影就开始分析对他者眼中自我形象的沉醉,只能说porn video功不可没,放在现在这个社媒与影像遍地开花的年代也毫不过时。
我只是觉得很恶心很无聊···
又是人格分裂 但结尾没怎么解释; 搞不懂为什么叫美国 应该叫华尔街精神病人; 原来他不光演过batman 还演过bateman 哈哈
真是坦诚的烂片啊…所以这部电影里展现的华尔街男人仅有的智商就在于订座位召妓嗑药以及……………比拼名片???每段比拼名片的场景都太搞笑了…完全不相信这些人有脑子搭配西服…
★★★☆ 贝尔窝是你的脑残粉。
肯·丹西格说玛丽·哈伦的导演思维太迷人了。的确是这样,本片极为诡谲,在于她塑造了一个既令人厌恶又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形象,而背后是名流与空虚带来的精神顽疾,充满讽刺意味。细节颇赞,拼名片,洗澡程序,强迫症……贝尔的表演也是精彩,能在发癫的夜晚用最微妙的表情变化诠释情绪。
演技完美,值得一看。不过最后一刻推翻了主角所有的杀人行为,仔细想想总觉得很多地方说不过去,之前也没什么铺垫。
这片拍完了吗,拍完了我打五星🙂结尾悬念留得毫无意义
演员表现不错,若是不需要用2倍快键观看的话,我会给3星
Jean是片中唯一一个没有被拜金社会吞噬 灵魂依然鲜活的人 她翻看Patrick画满血腥臆想的日程本 眼中流露出了惊愕 恐惧 同情等揉杂丰富的情绪 而不是下意识地想“这么精致的荔枝纹牛皮手工烫金姓名定制款日程本一定是Montblanc的VIP gifting吧” 资本擅长的就是把肤浅直白的消费主义包装美化成一种积极正面的人生价值 你的皮肤需要更繁琐的保养步骤 你的指甲需要更细致的修整抛光 你的40%真丝60%羊毛西服套装要更笔挺 你位于elite neighborhood的公寓要装饰得更时髦 你的名片要设计得更优雅更别致 尽管名片上千篇一律的文字让你整个人活得像个模糊的符号 你的名字 你的思想 你的内心世界。。。这些不具备品牌标签 没有定价信息 无法归入评分排名系统的 通通没有存在的意义 通通需要在“进化”的过程中被摒弃我不太可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