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这等水平能写懂85岁的佐杜老爷子想表达的10%便很了不得了。
这部电影究其如何魔幻,但却如阿莫多瓦在70岁拍的《痛苦与荣耀》一样,都带着他们古稀之年与人生的和解。
这个和解,就是童年,母亲,父亲,对自我的认识。
在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中,父亲的位置的缺换,他通过母亲,以及他与同性的情感,和他自己身体的各种感受,找到了他自己。
而佐杜的《现实之舞》,则是通过一个男人追求欲望的过程,参与政治、宗教、一次次地受难,并一次次地在母亲的胸怀的慰籍中重生。
他的“我”,通过儿子的本真、成年的社会、老人的慈悲的不同切换中,同时伴随着母亲、爱人不间断的爱、性、宽容的疗愈。
他在角色中不断地切换身外的神,神棍,基督,斯大林,伊本尼兹(智利总统,法西斯代表);一次次地历受,一次次地破灭自己。
最后终于由母亲这个角色帮助他烧掉了所有的偶像。
而成为了自己。
佐杜老爷的良善是根子里的。
他没有任何真正的冲突和杀缪。
在他的剧中没有表达出来。
ODE TO MONEYMoney is like blood,it gives life if it flows.Money is like Christ,it blesses you if you share it.Money is like Buddha,if you don’t work,you don’t get it.Money enlightens those who use itto open the flower of the world,and damns those who glorify it, confounding riches with the soul.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onscience and death.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death and wealth.金钱颂钱就像血,它流动就赋予生命。
金钱就像基督如果您分享它,它将祝福您。
金钱就像佛陀如果你不工作你不明白。
金钱启发使用货币的人打开世界之花,并诅咒那些荣耀它的人,使财富与灵魂混淆。
良心与死亡之间没有区别。
死亡与财富没有区别。
I soar away from the past, Land in the body present, Bear the painful burden of years, Yet in the heart keep the child, As the bread of life, As a white canary, As a worthy diamond, As a lucidity without walls, Wide open doors and windows, Through which blows the wind, Only the wind, Just the wind.
停步,别跳下去你不是孤独的,有我陪着你所有你将要成为的,你已经成为了所有你竭力寻求的,你已经得到了拥抱你的苦难吧,因为通过它们,你将来到我的身边二十年后,我又会成为谁呢?
一百年后,千万年后呢?
那时我的意识是否仍然需要一个肉体?
对你而言,我尚不存在对我而言,你也已成泡影在时间的尽头当所有的物质,回归到了原点你和我,仅仅成为一段记忆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某个东西在梦着我们,拥抱这幻觉吧活下去。
摘自影评:两大妖孽再续前缘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一直以来就是浩瀚电影世界中的一棵异端歪脖子树。
有一位影评人如此评价佐杜倒是中肯:披着亵渎神灵的宗教外衣,在用下半身拍电影。
此外,佐杜只拿纯粹的艺术价值来衡量一部电影,丝毫不管投入产出商业上的考量,而且他是一颗永不妥协顽石。
自他的野心之作[沙丘]被所有资方回绝之后,每每拍片,资方总会派个监督天天跟着他,以防其天马行空思维乱蹿。
1990年的[彩虹大盗]佐杜称被人摁在导演椅上喊“Action”和“Cut”,拒绝承认这是他的作品。
受不了这气不玩了,佐杜放下导筒投身于漫画创作之中。
时光荏苒,2011年,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邀他出镜,讲述那些年[沙丘]的那些事儿。
拍摄期间佐杜又遇见了当初的一起捯饬[沙丘]的制片米歇尔·西多克。
35年没见,此番相见两人畅聊颇多,再次一拍即合,筹拍这部[舞蹈现实]。
[舞蹈现实]的上映对影坛的影响,无异于乔丹玩了两年棒球又重新捡起篮球对NBA造成的冲击。
一个隐居多年的老妖怪再次出山祸害人间,先甭管法力还有当年的几成,就冲着佐杜洛夫斯基的招牌大名,去影院观摩也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开启记忆的潘多拉千万不要抱着仰视[圣山]的眼光去评判[舞蹈现实]。
这一次佐杜没有讲述荒诞狂人梦呓般的弑神旅行,而是将镜头对准了自己,聚焦自己的童年往事。
寺山修寺曾经借[死者田园祭]和12岁的自己展开了一次穿越时空关于往日琐事的探讨追问。
每个人的记忆都不是完整的,每个人都有不愿提起和不愿和外人道的私密记忆。
导演能从镜头之后走入银幕,本身就是极具需要勇气的表现。
开启记忆的潘多拉魔盒,跟随佐杜探访他碎片化的童年往事。
佐杜生长于智利海滨小镇托科皮亚,这只是是一个看似祥和的小镇。
马戏团里的怪人林立,给小佐杜留下了深深的童年阴影。
一群矿难余生断胳膊断腿的矿工在街边唱着悲伤的歌谣,诉说着命运的不公和矿主的无情。
儿时的玩伴卡托利斯穿走小佐杜的红胶鞋,在礁石海滩打滑而意外身亡。
因为是犹太人出身,佐杜和同学们也玩不到一起。
小镇远方,黑死病的人群黑压压走来,警察将他们隔离于海滩之上,父亲驾着驴车去给他们送水。
饥饿的灾民没有感恩,反而卸磨杀驴分食了驴肉,大叫着“今天吃不饱,谁还管明天!
”……一幕幕的画面通过影像呈现,托科皮亚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留下的全是佐杜黑色阴郁的童年伤痕。
影片的前半段多以小佐杜主视角呈现托科皮亚的悲伤往昔,后半段则主要表现其父贾梅·佐杜洛夫斯基诡异征程。
与其将这段历史理解为父亲的回忆录,不如将父亲引申为智利人民的典型,揭开智利的国家之殇。
高压政治环境下的军权伊瓦涅斯政府,管制学生、管制工会、管制能管制的一切。
贾梅·佐杜洛夫斯基是一名激进运动分子,他离开了托科皮亚前往首都圣地亚哥,与同行的无政府者预谋刺杀总统。
千载难逢的机会,无政府者拔枪瞄准伊瓦涅斯,贾梅挡住他面前大喊:“这种人不配就这样轻易死去”。
杀死一个人最残忍的方式是杀死那人的最爱,让他痛苦地活着。
贾梅获得看护总统爱马的马夫一职,看护过程与爱马产生了感情。
下毒后,总统到场痛哭流涕,而贾梅扣下扳机的手指却始终不能弯下,双脚被钉在了原地。
贾梅浑浑噩噩沦落街头,噩梦中醒来,他的手指还是无法弯曲,手臂已被涂上了颜色——左手血红,右手白搭蓝,上面还有一个五角星。
对,就是智利国旗的配色。
回家是他唯一的动力,他被好心的教会木匠收养,而牧师的伪善让刚皈依上帝的贾梅瞬间心死如灰。
轰隆的坦克碾过街道,贾梅如有神力般阻挡了纳粹的来犯。
随后他又被神行太保关押密室拷问,受尽虐待欺凌。
贾梅挺了过来,终于迎来了人民解放阵线的救援。
在年青人的帮助下他回到了故乡托科皮亚,手也得到了复原,受尽了苦难与伤痛的一家人,最终渡船离开了托科皮亚。
这段荒诞的旅程早已偏离了小佐杜所处的那个年代真实的历史背景。
贾梅在真实的生活中只是一位商人,不是一位激进分子。
但这些军政府、法西斯主义、解放运动等等给智利人民造成的创伤是实实在在的,画着国旗却又无法弯曲的手指也是实实在在的。
佐杜洛夫斯基13岁离开了故乡托科皮亚,18岁离开了智利去到法国巴黎,之后很长的时间都没有回到祖国的土地。
飘渺的儿时记忆,构建了一个不美好、充满悲伤的托科皮亚。
邪典疯魔渐趋温暖不疯魔不成活,佐杜没有变,即使已年过80,邪典荒诞的气息仍无消减。
佐杜惯用的三件宝——异装癖、同性恋、侏儒自然不会少,出于题材的特殊性佐杜还尝试了许多新鲜的元素。
人物的塑造充满着乖张的戏剧性。
佐杜将影片中自己的父亲塑造得格外蛮横强硬,作为一家之主,有绝对的权威。
他训诫着年幼的佐杜,要做一个坚强的男人,挠小佐杜痒痒不允许他笑,掌掴小佐杜不允许他喊疼,这样才能得到他的认同。
父亲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拒绝神明和一切信仰。
他把小佐杜的三枚勋章十字架(基督)、星月(穆斯林)、六芒星(犹太)统统扔进了马桶。
无神论的信仰决定了他激进的政治理念,激烈反对军权政府伊瓦涅斯,对着满嘴跑火车的收音机尿尿,参加聚会寻求变革之道。
他时常如此教育小佐杜:神不存在,人死亡后只会腐烂,父亲永远不会骗你!
相对于父亲极端的弑神形象塑造,母亲则是一个完全的神性的承载。
母亲曾是乌克兰的一名歌唱家,佐杜让母亲在片中开口说话便是歌唱形式,她用完全不同的理念教导小佐杜。
母亲教会小佐杜承载思念之心,融入黑暗的静谧,远离世俗的唾弃与不公。
强硬的父性对应着宽容的母性,神性母亲也会每每在危急时刻拯救弑神父亲。
父亲感染了黑死病,母亲唱诵灵与肉的赞美诗,显现神迹令父亲康复。
当父亲承载着全智利人民的创伤回到家中,又是母亲点化了他,崇拜的斯大林、痛恨的伊瓦涅斯其实本源就是他自己贾梅·佐杜洛夫斯基。
开枪射向自己的照片,一切消解,手也得到了复原。
神性母亲最终包容感化了弑神父亲,这也契合着佐杜自己的价值观。
他本就是个彻底的大神棍,通晓基督、犹太、禅宗、萨满、塔罗等各种理论的宗教学者。
佐杜从来都是一个天生的表演者,憋不住走到镜头前秀一段也是常有的事情。
[舞蹈现实]佐杜本色出演,每当小佐杜犹豫彷徨、迷茫害怕的时候,圣洁的导演便会出镜,辅以舒缓的音乐念诵诗意旁白,安抚幼小的自己。
当然也不是每次表演都如此端着,父亲要去刺杀总统,伸手做了一个要枪的姿势,佐杜自己贼溜溜跑上去递上道具枪,难掩其老顽童本色。
除了小佐杜代表的自我,自己出镜饰演的本我,影片同样设立了弗洛伊德自我认知理论的超我形象。
超我在电影中只出现过一次,小佐杜称他为圣徒,即神佐杜洛夫斯基,赤身裸体身上绘满了各种宗教流派的符号。
小佐杜在海边看风景时,神佐杜跳大神一般的出现,教小佐杜诵读《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给了他三个宗教徽章(被父亲仍进了马桶的那三个),告诉他宇宙永恒的生命哲理……小佐杜断然不会理解其中深意,而谁又能真正认识潜意识中的自己呢?
对比佐杜的其他几部CULT经典[凡多与丽丝]、[圣山]等,这部一点不失其天马行空、光怪陆离的脑洞大开,甚至在摧毁宗教摧毁信仰上丝毫不差分毫。
然而,影片主基调经过30年的时间积淀,由刚烈生猛蜕变为宁静诗意,完整的叙事结构也降低了影片整体的理解难度。
寺山修寺在[死者田园祭]说过,“如果谁不从自己的记忆中解放出来,那他就不是一个自由的人”,佐杜无疑是最自由的人之一。
在关于影片的一个采访中,佐杜洛夫斯基全身赤裸出镜,只用手人工打上马赛克,说道:“在我看来诗歌和电影没有区别,亦如我认为赤裸的身体和赤裸的灵魂没有区别。
这就是我,完全诚实,赤条条的身体,赤条条的灵魂,充满着诗意和现实起舞。
”愿上帝让这个老顽童再多活几年,踏上佐杜的步点,合着音乐,让诗意舞蹈电影吧。
原载于《看电影周刊》2014年11月上 有修改
这是一部诗化的神作。
南美风情,隐喻,共产主义,独裁,上帝,富,穷,童年视角,情绪表达,色彩运用,裸体美,象征语言,自我救赎,转变,人性。
这里面的元素好多。
值得一看。
由于某个契机,在台北金马影展看了这部“魔幻现实隐喻的自传体”作品。
我不是资深文艺青年,文艺对于我来说,之前的界限仅限于陈绮贞,仅限于王家卫,仅限于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这样的商业化的文艺片。
这部电影,真实颠覆了我对之前所有文艺的理解。
文艺不是装逼,不是无病呻吟,不是一个15分钟的长镜头,却只是描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文艺应该是关于生命终极的思考,关于自己从什么地方来,怎么来,去哪里的思考,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哪怕这些思考没有答案,没有结果。
而这个导演更牛逼的是,他把这些救赎,寻源,思考,诗化了。
剧中的爸爸和妈妈在争论上帝存不存的时候,他并不在讨论上帝。
父亲的共产主义,父亲在家里的独裁,导演也并没有试图和观众讨论这些问题。
导演只是借助这些题材,来表达情感,表达情绪,用颜色,用隐喻,用表演来表达情感。
需要欣赏这样层次的导演个人化的表达语言,对观众的欣赏水平的要求确实是很高。
看完以后,就觉得自己的姿势水平还有继续提高。
多读书,多思考,少装逼恩。
现实之舞 (2013)8.72013 / 智利 法国 / 传记 /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Pamela Flores首先答案是多看几部就好了🙃因为深夜失眠的少女已经很久很久没正儿八经地看电影了 所以无聊地来码一篇莫名其妙影评来纪念我越来越诡异的taste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 但即使是看过n遍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的我(Eddie’s teddy真的酷)在第一次看到佐杜洛夫斯基的鼹鼠时 里面的经典元素:畸形人 恋物癖 血腥 死亡 和劣质布景 还是让年幼的我遭受了心理生理不适感的双重暴击 但是 鼹鼠 圣山 圣血(AKA 亵渎三部曲)每一帧都是惊喜 脑洞情节摄影剪辑和变态程度都出乎意料 对两三年前的我来讲 我整个人都是“holy crappp 电影原来还能这么拍!!!
” 然后就入了cult坑 并对这个喜欢做鬼脸坑儿子的白发老头充满好感
截图自鼹鼠 里面的小男孩是佐杜洛夫斯基的亲儿子后来的后来 我渐渐开始思考电影的寓意 然后 我觉得我senior spring的确是需要上下western religion了🙃 以下内容涉及大量剧透 并加入了一个快十八的半瓶子醋对这部现实之舞的幼稚理解 希望能对喜欢jodorowsky的cult友们带来一丝...启发??
正片开始:
截图自现实之舞 佐杜洛夫斯基出演了narrator 里面的金发小男孩是佐杜洛夫斯基童年的形象首先这是一部关于佐杜洛夫斯基童年的自传 这部片的开头 非常炫酷 是一段莫名其妙的关于金钱的quote
截图自现实之舞 这quote莫名其妙的 总之肤浅的我get不到然后一头金发的幼年佐杜洛夫斯基就出场了 小男孩有着一头贼美的金发 一个第二性征极其明显说话宛若唱戏的母亲 一个备受歧视的犹太身份 和一个极其压迫严厉的消防员父亲小佐杜洛夫斯基生活的小城市托科普利亚在智利独裁统治下鸡犬不宁:歧视犹太人 歧视残疾矿工 不人道地对待黑死病患者 处决多余政党 对儿童没有保护措施 贫穷封闭又落魄
被佐杜洛夫斯基歧视的残疾矿工
讽刺了佐杜洛夫斯基父亲的偶像Stalin
呼应了片头的金钱母亲认为小佐杜洛夫斯基是她父亲的转世 逼迫佐杜洛夫斯基留着一头长发 而严厉的父亲看不惯佐杜洛夫斯基缺少的男子气概 逼迫佐杜洛夫斯基减去长发并让佐杜洛夫斯基接受了各种磨难 小佐杜洛夫斯基在一次目睹了消防员惨死后在葬礼上晕倒了被父亲的同事笑作coward 从此父亲辞去了消防员职位并立志要成为一个英雄以证明自己和自己的民族尊严 然后他就作死去给黑死病人送水并被感染黑死病了
消防员的葬礼
消防员的葬礼神棍母亲用一种非常微妙的难以描述的方法拯救了父亲 绝望的无神论者父亲最终踏上了复仇独裁者的旅程 错失了杀死独裁者的机会又成功杀死了独裁者的马以让独裁者体会伤心欲绝 迷茫失去意识的父亲被侏儒囚禁照顾后又被母亲用于询问上帝的石头砸清醒 不料身体残疾手指只能弯曲 侏儒因为父亲的离开伤心欲绝上吊自杀 走投无路的父亲被心善的基督徒拯救却又因为手指无法伸直被nazi当亵渎者拷问 最终独裁者逃亡阿根廷 革命者救出了被残忍毒打的父亲并送父亲回家 神棍母亲以一种不微妙且可以描述的方法拯救了父亲的残疾 一家三口从此离开是非之地嗯 好一个流水账
片尾紧紧相拥的一家三口
离开是非之地时会议的缩影 红色的mascot是小男孩自己 其余的黑白人像是他经历的一切
被nazi抓住的父亲 注意看手指 演技炸裂
母亲问上帝时投向天空后砸醒父亲的石头
父亲试图拯救的黑死病群体总之这是一个凄婉却不悲伤的故事 但莫名其妙地给人一种无力感 可能是年幼的佐杜洛夫斯基太过单纯脆弱 强势的父亲也总那么引人共鸣 母亲奇妙的说话方式和不可描述的性感让人身心不适 犹太人被歧视的身份 影片中埋葬自我的马夫和潦倒的父亲 以及为死去的马痛苦的独裁者 都让人觉得荒谬又感同身受
要求自我埋葬的马夫
在父亲的压迫和朋友的意外死亡下试图自杀的小佐杜洛夫斯基和本色出演的旁白佐杜洛夫斯基然而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神 是信仰母亲的成就象征了宗教和信仰的力量 父亲的遭遇象征了凡人在宗教和神面前的脆弱
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父亲离开后的小佐杜洛夫斯基害怕黑暗 母亲将小佐杜洛夫斯基涂得碳黑让他象征性地成为了黑暗的一部分 呼应了先前的stay unnoticed 也象征了苦难和人的关系母亲的象征是很明显的 母亲奇妙的说话方式大概就暗示了她不是个普通人的事实 同时她借助神力解答了小佐杜洛夫斯基的困难和问题并治愈了父亲的黑死病和残疾 这一点已经说明了母亲身份的不凡 我个人很喜欢母亲说的一句话: Cuando te sientes desesperado, siempre escucha a tu corazon (好一碗鸡汤
母亲的鸡汤
母亲的鸡汤比起母亲 父亲的经历和形象要更enigmatic的多父亲从一开始的强悍一家之主who坚持拥护无神论病靠扔掉小佐杜洛夫斯基的项链表示了对天主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三重否定 到最后在苦难中磨砺 被神棍母亲解救并被虔诚信徒救赎 最终被摄影师和导演塑造成了jesus的形象
被nazi拷打后的父亲很像受难的耶稣父亲的这段旅程更像是一个迷茫的凡人在浮世中靠信仰进行自我救赎 父亲最后也没有承认他的信仰 但影片通过母亲救赎父亲的方式和父亲对nazi拷问时的回答都巧妙的点出了影片的主题¿quen es don jose?
Es tu, es tu padre, es tu hijo, es yo, es todo el mundo
因为don jose亵渎nazi的父亲
因为无法回答quen es don jose备受煎熬的父亲影片的主题 也非常符合佐杜洛夫斯基的一贯风格:神 即信仰 即自己
片尾佐杜洛夫斯基化作幻影也化作narrator陪小佐杜洛夫斯基一家离开片尾的离别 好像是小佐杜洛夫斯基在道别 又好像是老佐杜洛夫斯基在说 童年 好久不见不想深入讨论弗洛伊德等我更一知半解的事物但童年的记忆总会留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 并成为我们难以割舍的精神财富
el fin就这样吧
片头的诗ODE TO MONEYMoney is like blood,it gives life if it flows.Money is like Christ,it blesses you if you share it.Money is like Buddha,if you don’t work,you don’t get it.Money enlightens those who use itto open the flower of the world,and damns those who glorify it, confounding riches with the soul.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onscience and death.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death and wealth.佐杜洛夫斯基接受的采访时谈danceTo me, this film is like a mental atomic bomb. I have written books and invented a therapy called “psychomagic” that involves acts to heal family-related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DANCE OF REALITY is not just a film, but also a kind of family healing because three of my sons act in it. I am going back to the source of my childhood, to the same place where I grew up, in order to reinvent myself. It’s a reconstruction that has reality as its starting point but which does not allow me to change the past.Your visual universe is very baroque and crazy but the directing remains sober, frontal and almost theatrical, with fixed frames which perhaps stem from your experience in comic strips. I told my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Jean-Marie Dreujou, that I wanted a “clinico-photographic” image rather than an esthetic one. I wanted beauty to spring from the content, not the form.
电影的象征意义太多了,最浅显的当然是以斯大林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铁拳,让男主成为了一个专制暴力神经质的“无神论者硬汉”。
在辗转的命运中又偶然拜倒在智利法西斯独裁者的门下,才豁然发现自己崇拜的不是某个主义,只是单纯的慕强而已。
真是可悲,遇见信仰危机的男主从此一蹶不振,坠入真正的人间。
在经历神的感化,铁血的暴政,世俗的爱后,最终在妻子的帮助下杀死了过去那个慕强的空心的自己。
当然,男主的命运也是映射着智利这个国家的命运,先前的共产主义思潮和后面的法西斯独裁与混乱都是活生生的历史。
那个附身于小孩的大爷很有诗意。
我坚信我的信仰我坚信一个男人应该坚强孩子,你向我证明了你是强大的我无法保证我一生的政治正确最后,还是神救了我以爱之名aj的电影是一种深层意识的探索,我惊艳於他有办法把这麽多的议题融为一体。
关於回忆,关於归属,关於父权,关於战争,关於共产,关於种族,关於认同,关於表象世界,关於上帝,关於成长,关於爱。
在戏里他追求的不止是模糊的意境或是精神,而是一场极端私密的自我对话,甚之自我救赎。
重点台词1“金钱如同血液,流动时赋予生命,金钱如同基督,分享时受到祝福”2“感知那个孩子吧,困陷在你胸口的孩子,眼中是永恒的迷失,一直是局外人,永远的局外人”3“赤手空拳打吧,像个男人一样”4“一颗小石子就足够杀死海里所有的游鱼”,“别为不属于你的东西感到痛苦”5“男人懂得自我控制,我挠你脚心,你要是不笑,才配做我儿子”6“你不合群皮诺曹,走开吧”7“我不想活在一个乔装打扮的狗的世界,它让我恶心”8“我的母亲融入了黑暗,从此我再也不惧怕夜晚”
如果一切皆流,记忆的水放满了,倒掉,再放满,再倒掉。
佐杜罗夫斯基的河流,掩藏着人生价值的宝石,肆意波涛汹涌,情绪,欲望,想象,魔幻,诗人在岸边用母亲的嗓音唱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然而《现实之舞》的水不是河水而是海水,海边有腐鱼,天上有飞鸟,意识形态,宗教符号,国家历史,童年秘密,心理成长,都平衡地关在海边佐杜罗夫斯基的童话世界之中。
无边无穷的大海,带着父亲母亲爱的余温,一帆孤舟在白茫茫的大海深处的水中涤荡旋转,白发童颜的老者执鞭剃打着地上的陀螺,高速舞蹈的陀螺花纹像海水一样的蔓延浸润,诗人边玩边念咒语:我让你们现实!
让你们现实!
非常独特的自传体作品,童年、父权、疯狂、脆弱、母爱、神性,有如行为艺术,却是一次救赎之旅,并充满了仪式感。这是佐杜洛夫斯基84岁的作品,很担心他会像很多大师一样晚节不保,昏庸懒散,但没有想到竟然还是一部极富先锋性与创造性的作品。影片的父亲由佐杜洛夫斯基的儿子亲自出演。
即使老了,还是男神。叙事有点烦人,导演年岁高口味从极cult到浪漫+kisch,时不时出来讲两句话,有点自恋,但我们都无所谓啊喜欢看你啊!|“勇士会战胜自己编织的谎言”|“我的意识是否需要一个躯体?”
敢情跟《诗无尽头》是配套的,不过镜头质量差了好多
佐杜洛夫斯基的童年自传,浪漫又沉重,这个背负着历史包袱的小家庭,就像结尾的扁舟,在大时代变革里飘摇的同时,还不能丢失生活的本真与情趣。佐杜洛夫斯基一贯的杂糅多变,使之颇具实验性,艳丽的色彩,充斥着他饱满的表现欲。
好现代的滤镜…再粗糙一点吧,再粗制滥造一点吧
家国的魔幻现实,故土与人的荒诞历史。肆意而张扬的奇诡想象,绚烂亦阴冷的如梦之境。对政治的憎恶与对信仰的绝妙皈依,疯癫的倾向和残缺的理智,悬若游丝的善及最后梦醒般的平静祥和,让人捉摸不透又爱之有加的神奇土地与民族性格,暴力阴暗乐观憨朴皆是芳香的花,孩童老者先知故人也似若真真的神。
色彩热烈浓郁,风格诡谲奇异。老爷子怎么总是把手放小孩子胸口,看着怪怪的。
我要向谁诉说每次看完Alejandro Jodorowsky我心头的澎湃呢 谁会与我同尘同泣 我只能写下他的台词“生命酝酿的果实,像一只白色的云雀,像一颗珍贵的宝石,像清澈无比,纤毫不立,没有墙壁的阻隔,更没有开敞的门窗,于是起了风,只有风,风而已。
还是老了,絮叨的东西太多,邪教领袖的气场也没那么盛了。
kind of sick, kind of simple and kind of beautiful.
开头一半纯抄费里尼了 后边一半还是非常有他自己的特点的 可贵的是居然没有自己抄自己 顺便看了一下三四十年代Ibáñez第一次做智利总统的前后的智利总统列表简直震惊了
3.5在看的过程中还以为是很早期的作品,没想到居然是2013年,但是观感比《圣山》反而要稚嫩或者软弱很多,也略有老套。
被称为疯了的费里尼的佐神,究竟经历了怎么样的童年生活。魔幻背后凸显的是现实。每一次年老的自己出现,说出的诗句都令我动容,佐神真是一个诗人。我太喜欢大师们的自传电影了。
全是爱,可以跟《开车》比照着看
依然觉得Jodo是最有才华的平庸导演,甚至有种film noir中pop-Freudian的感觉,即对弗洛伊德思想的一种含混、庸俗化的挪用。(但freud本来就够愚蠢了)而且jodo的超现实全是脱离于影像之上的空中楼阁;如果说布努埃尔是附于物体上的薄膜,费里尼是镜头间的暗流。简而言之,jodo在利用影像为自己的才华及“野心”服务;在这一程度上和好莱坞没有本质区别。当然,也如同阿凡达、星际穿越这种好莱坞的优秀序列,现实之诗是值得四星甚至五星的。这里给三星纯粹为了杀鸡儆猴
不是尤杜洛夫斯基最好的电影,确是好电影,最后的艺术片。
01.
有些微特效加持的佐杜徹底玩開,用幾乎魔幻喜劇的方式敘述了一段複雜年代的歷史。縱觀全片,偶感風格不統一(出戲了幾次);女高音女主是亮點。
到了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手里,这样的传记会有几分真实,你不禁会去想这个问题,他是诗人,他是想象力天马行空的艺术家,这是他最简单易懂的一部。你不能要求那种日常中行为的真实,而是艺术上情感的真实,就好比童年的纯真,美丽的乡愁,历史的印记,可惜这些的重点不是我,而是父亲。★★★☆
诗无尽头的前传,不过主要是讲他爹的政治祛魅,视角转换有点不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