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至少比较短,容易看懂:高尔察克基本情况(多图)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417/11/8250148_829385011.shtml失败后逃难的情况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SHHUHU105436IY1.html有关捷克军团为何会背叛高尔察克 https://www.sohu.com/a/244615946_791663
苏联解体后,很少能看到俄罗斯的电影了,每年只能看很少的一部,还全是D版。
搞不清中影集团在引进大片方面是咋想的。
记得去年在佰腾数码城看到了该片的几个片段,问老赵是啥片?
老赵自豪的说:《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就一直在找,可老没有碰到好的版本,不是下载的就是VCD版,就一直没有看。
终于,在网上买到了该片的蓝光碟,晚上就独自看了。
俄罗斯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蓝光BD版,美版A区,BD25版。
真16:9,1080P高清画面,画质一流;DTS俄文对白,声效也是一流。
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
可能是高中的世界历史没有学好的原因,我知道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但我弄不清“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的区别;我知道“红军”、“白匪”、夏伯阳,但对上将高尔察克却几乎不知!
其实,就俄罗斯人也觉得那是段混乱的历史,既有“临时政府”,又有“布尔什维克”,就如同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可现在有多少人还记得(知道)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
高尔察克,俄国海军高级将领,职务:俄国黑海舰队指挥官,中将军衔。
原来以为是部战争片,没想到是部典型的好莱坞风格的爱情片,辅线才是战争和政治。
如果只看该片的上半部,那真叫好看!
整个画面阳光明媚,海战的场面拍得惊心动魄,爱情的画面拍得唯美梦幻,养眼极了。
海军军官雪白的将校服、让人动情的少妇、豪华的宫廷舞会、较为现代化得军事装备,真的以为是在看美国大片了。
看了下半部才知,错了。
从“二月革命”开始,画面骤然昏暗,充斥着恐怖和屠杀,多年在心目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在片中看似都是些较为丑陋的残暴的水兵、铁路工人了!
错了,全错了。
还以为是好莱坞的大片,却是部地道的俄罗斯电影,怪不得中影不引俄罗斯电影了!
看了此片,真不知道现在的俄罗斯人是怎样看待那段历史的,我只觉得自己小时候看的《十月革命》、《列宁在1918年》都白看了。
其实,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老毛就给出“苏修”这样的很能定义的话了。
几个硬伤:1、在“一战”中,沙皇俄国的海军、陆军被德国人打得是节节败退,其实丝毫也没有片中的那么辉煌;2、真有安娜和高尔察克的那种拖家带口式的爱情吗?
3、高尔察克上将的军衔是何时,由谁授予的,片中也没有个一笔带过的交待; 4、不知“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看该片真是会看得不明不白。
历史和名人传记是不一致的。
拍《梅兰芳》的时候,据说要陈导按梅家后代的要求来拍才行。
结果《梅》片拍的赶不上十多年前的《霸王别姬》了。
我喝了四分之三,希望在睡着前,写完这篇狗屎。
人每一刻都面临选择,比如,喝还是不喝这一杯,尤其是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杯啦。
高尔察克是谁,我不知道,扮演过《守夜人》《守日人》中安东的那个演员,扮演了《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中的高尔察克,所以,既然是戏剧,为什么有些傻逼要列举历史上一些同样不知道真假的事做影评呢?
安东演技不错嘛,至少我看不出他有羞怯、生涩或其它镜头前普通人会有的症状,既然如此,那些无聊和寂寞的人又在说什么胡话呢?
扯上政治,作为普通观众,可以以此增加观片的快感,因为这片分明在歌颂伟大的高尔察克“匪帮”嘛!
我来说点实话吧,人或者全为利益,有时候,人受了蒙蔽,不知道什么对自己真的好,于是就有了政治这门骗术、一旦人们全都知道,自己活着想要些什么,什么对自己真的好,世界无产者就联合起来了。
海战的场面好像游戏特效,片尾则完全是PPT水平嘛,这样最好,提醒你们啊,那些不合时宜的严肃者们,这是戏剧啊,戏剧!
懂!?
就是好看好玩好爽。
罗马的某一个贵族,喜欢看人和人在圈子里厮杀,人和狮子打斗,有什么不可以?
全部的历史造成,人的一个致命幻觉,就是觉今是而昨非。
政治正是要让偶然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觉得这个时代好或者尚可忍受,从而这个时代的人,成为统治者千秋万代的燃料,但是,人不能穿越,所以,要活下去,不仅要觉得这个时代好,也要通过一些艺术作品觉得这个时代糟,无论怎样,都异常兴奋、不自觉也不自知自己很满意了,历史就是这样混乱不堪,残暴异常,一些聪明且“坏”的人统治大多数自以为聪明且蠢的家伙。
高尔察克受的教育,经历与个性,或者说这个人,(既然都是往事了,)决定了他致力反对那些首先反对他和他的同僚的人。
影片中,工人们和士兵们都是些吐痰、抽烟、粗鲁丑陋的家伙,而贵族们则干净、整洁、富有教养和礼貌,温文尔雅,有人性的光辉,却是那个时代无能为力的被迫害者。
我却想说,人类历史不休不止的洗牌活动——革命,向来如此,以其突然、暴力、迷惑性和无可挽回,制造我们称之为悲剧的悲剧。
不断的祷告也是这部片子的亮点,上帝在这个渐渐无聊而和平的虚伪世界,成了边缘人的麻醉剂,仪式性和阻绝一切理性的祷告,正是这些吸取太多理性和科学的人需要的,任何疏远人,控制人的异己力量都需要这样的不假思索的东西来平衡。
If anything in this world is certian If history has tought us anything It's you can kill anyone ——教父2爱情是最大的非理性,两个陌生人,也只能是两个陌生人才能有这样的火花,火焰和火灾,一旦有了亲情,他们开始厌烦,真是可悲啊。
逆反是人的天性,就像随遇而安、得过且过、苟且偷生是人的天性,都是些胡说八道。
我爱这个世界,正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一无是处。
快乐的根源不是嘲讽吗?不论一个人是什么出身、担任什么职务、做过什么事情、杀死他难道不是不可想象的残暴吗?耶稣、佛陀等都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那个从远古活到现代,每十年返老还童一次的大学教授,所以,真正的悲悯恰恰是这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需要的。
恶魔都有致命诱惑力,即适用于高尔察克也适用于布尔什维克的列宁和斯大林们,尤其看一看他们对待托洛茨基的手段,再看一看托洛茨基领导十月革命的手段,就觉得,一旦事无巨细了解了一个事件,不仅一切皆可原谅,而且所有的人都不可原谅。
这个导演成功的用摄影技巧和配音,演员和服装,剪切和灵感抓住我的心,我喜爱这样的艺术品,艺术即是不问对错,不问正义与邪恶,艺术只是《香水》中的香水,感官愉悦是第一位的,毕竟人生短暂啊,大家抓紧时间活着,不要等到苟延残喘时,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虚度年华而羞耻。
其实推荐这部电影我是犹豫再三的。
因为至少有两种困扰,让我难以决断 。
第一就是贯穿影片始终的爱情故事,这份爱情实际上是不符合基督教的传统伦理的。
第二是电影非常非常的沉重,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直驶往寒冬雪夜,直到男主人公中枪殒命,直到女主人公孤独地老去。
我不想在我们欢度基督胜利的日子里给大家添堵。
但是最后我决定还是推荐给大家,主要是两个更重要的理由。
第一、影片对爱情的记载是诚实的,可以医治具有中国(教会)特色的假冒伪善。
第二、这部影片实在经典,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东正教及其与中国相关的历史。
我深爱这部影片,超过其他任何一部电影。
不仅仅是摄影很美,主要是我感叹电影对悲剧的诚实记忆。
从人的角度看,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地上是一场悲剧,尽管最后复活将这一切彻底颠覆了。
戴德生说传道人是脚手架,房子建好之后,就会被嫉妒徒拉出去斩首示众,或者踩在脚下更上层楼。
高尔察克是一个悲剧英雄,但是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悲剧。
或者说他的一生根本不是悲剧: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献出了生命。
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你生活在别处,以至于穷途末路。
从喀山圣母到约伯圣像,这些道具已经启示了高尔察克一生的轨迹:神祝福他,但最终他将像约伯一样被送入苦难和死地,直到复活的永恒。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西伯利亚铁路上的连续向东行进。
这是命运的列车,我们知道这列火车通往死亡和殉难,但是,我们伸手却拦不住它。
这是必须向死而生的使命。
这让我想起主耶稣对彼得说的话:“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约翰福音21:18)。
神已经捆绑了我们作为活祭,挣扎和抵抗无效。
正相反,你要顺服,并且欣然前往。
圣经还记载了另外一次托运祭牲的著名事件:“他们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创世纪22:9)。
而我们靠自己很难明白这场献祭之旅,除非我们在路上不断信靠这样的应许:“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意思就是耶和华必预备),直到今日人还说,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创世纪22:14)。
一列开往远东的列车,爱情和信仰在一排子弹中应声倒地,或者启程。
没有结局的爱情见证着一种宗教敬畏,或许神的美意或爱情本来如此。
这列火车是向我驶来的,5000多公里,目的地是贝加尔湖和伊尔库茨克。
再向东就到了我的家乡。
这当然完全是个人的神游象外。
我看见自己从高尔察克扑倒的地方站起来,又看见火车继续向东。
冰河开始碎裂,直到哈尔冰索菲亚大教堂。
哈尔滨建筑艺术馆正在出售门票。
我在人群中默默祷告,仰天叹息。
鸽群在万里霾空旋转而且降落,我听见有声音响起: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然后我的骨肉至亲从高尔察克的尸体里剜出那颗温暖的子弹,从我背后开枪射击,子弹穿膛而过,将血湔到教堂的台阶上。
一朵蓟花,很美,很美,展翅上腾。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7009058.html
一场艰苦的战斗后,白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在处理尸体的时候,一名白军士兵问:“要把红军和白军(的尸体)埋在一起吗?
”一名年纪稍大的士兵回答道:“埋在一起,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并没有把我们分做不同的颜色。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是一部相当令我震撼的作品,高尔察克这个名字,在我以前的印象中,是一个残暴的反革命大头目,而白军,在我的想象中,就是吊儿郎当,凶残的土匪形象。
而电影中的高尔察克,英俊潇洒,有勇有谋,简直就是一个优秀军人的代表了!
而白军呢,军容整齐,军纪严明,和以前看到的电影完全不一样了!
然而我最感动的就是前面的提到的那句话:“上帝并没有把我们分做不同的颜色”。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的,所谓成王败寇。
而《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的立场似乎比较中立,影片中白军的形象高大威猛,也未见对红军形象的贬低,不过影片对那些趁火打劫的水手和见风使舵的低层士兵,也是强烈抨击的。
高尔察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了影片后,我一时有点茫然了,他是历史教材上的那个罄竹难书的反革命分子吗?
——他反对苏俄倒是真的,但罄竹难书,倒不至于吧。
或许,他是一个爱国者,他爱的是俄国,但不是苏俄。
但他效忠沙俄,革命来了,他不得不逃离,或许他知道,以他的级别,如果还留在俄国,肯定被枪毙的。
他感到要去拯救俄国,便组织军队进行反扑,他也知道沙俄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仍然要照着他的信仰去做。
他的命运也很符合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他就是这样一个爱国者,一个悲剧人物。
不知道谁发明了历史这门学问,但是历史自从呱呱坠地以来就满是政治阴谋的味道和与在位者亲近的媚态。
无论是谁,只要一朝得势,坐北朝南,那么谁就有资格将一直在深宫中不断变换主人却一直侍寝的历史拎出来蹂躏一番。
写到这里,我应该承认,我这个题目是有问题的,历史不是人尽可夫的婊子,而是当权者尽可夫的高级婊子,普通贫民百姓是难以对历史一亲芳泽的。
苏维埃当权的时候,高尔察克是残暴的“白匪”,俄罗斯联邦掌权的时候,高尔察克是伟大的,温文尔雅的,温情脉脉的,理想主义的,悲剧式的爱国者,谁是对的?
他们都是对的,因为他们都曾经或者正在大权在握,高尔察克的那段历史不过是又一次被玩弄的婊子历史。
双方都在肆意夸大高尔察克性格中的一部分,对当权者有利的一部分,爽的一部分,不但要玩弄婊子,还要为婊子立上牌坊。
高尔察克就是高尔察克,既是学者,也是军人,既是爱国者,也是独裁者,既是英雄,也是屠夫。
给高上将加了那么多崇高或者卑鄙的头衔,估计高上将地下有知,也会大笑:“我TMD就是高尔察克,丫的失心疯了啊,胡掰什么呢?
”
2008年9月22日首映的俄罗斯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Admiral)改编自俄国当年权倾一时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Aleksandr Vasilyevich Kolchak)的真实故事,获得俄罗斯国防部和电影委员会双双支持,耗资1600万美金拍摄,费时5年筹备,拍摄工作日自2007年盛夏到2008年初春长达241天,被视为纪念俄国电影100年的史诗钜作,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诚然,影片通过高尔察克的人生历程反映了俄罗斯政权更迭的现代历史,影片中的俄罗斯风光也让人感受到俄罗斯的辽阔和寒冷,但高尔察克(康斯坦丁·哈宾斯基Konstantin Khabensky ,1975/1-)与安娜(丽扎·波亚尔斯卡娅Elizaveta Boyarskaya,1985/12-)的爱情,除了世俗的英雄美人一见钟情,却缺乏更多更深的感人力量。
影片表现的两人爱情,没有志同道合的比翼双飞,没有心心相印的共同志趣,甚至没有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安娜的至死不渝也属平常,因此要说这和《泰坦尼克号》相似,是一个超越时空的不朽爱情,实在是言过其实。
相比那些“十二月党人”妻子依然跟随丈夫流放西伯利亚的壮举,高尔察克与安娜的爱情实在让人缺乏共鸣和共情。
(摘自百度百科)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Aleksandr Vasilyevich Kolchak,约1874年-1920年),俄罗斯军事家和北极探险家,海军上将。
曾在日俄战争中与日本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波罗的海舰队屡立战功,升任黑海舰队司令。
俄罗斯二月革命后他支持临时政府,后曾被迫流亡。
他在十月革命后回国,率领白卫军与苏俄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作战。
他得到同盟国承认的俄国临时政府的首领地位(1918年-1920年),后来被同党出卖给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政权,为契卡秘密处决。
苏联时期教科书,把高尔察克称为内战时期的“反革命头领”。
拂去历史尘埃,曾任海军上将的他,其实是位天才的学者、北极探险家、勇敢的战士和拙劣的政治家。
高尔察克打小对军旅生涯情有独钟 他每天早起做体操,洗冷水浴,以增强体魄,并津津有味地阅读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们的传记故事。
1888年,他13岁时便考入圣彼得堡海军学校,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他还通晓四种外语,其中包括对外国人来说晦涩难学的中文。
19岁时,高尔察克以优异成绩毕业。
当时,各国科学家对于人迹未至的北极地带发生了极大兴趣,纷纷组织探险队前去考察。
1899年底,高尔察克受到俄罗斯著名极地考察家托尔男爵的邀请书。
邀请他作为水文学家参加北极探险队。
1900年夏,“曙光”号破冰船载着托尔的考察队起锚,向北冰洋的新西伯利亚群岛进发。
1902年春,考察队终于到达新西伯利亚群岛,但继续往北的航路被冰群阻断了,高尔察克等人只好循原路返回。
1906年,高尔察克的学术著作《喀拉海和西伯利亚海的积冰》一书荣获沙皇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最高奖赏—大君士坦丁金质奖章。
1910年,他随“瓦伊加奇岛”号破冰船在远东海区航行,绘制地图和航海图志。
后来,人们正是根据这些航海图志去开辟北冰洋航道的。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波罗的海舰队任海军军官的高尔察克极为振奋。
然而,帝俄笨重的战争机器很快便运转失灵,沙俄许多将帅表现得十分平庸。
但高尔察克极具指挥才能,他在里加城下给德国海军陆战队以迎头痛击,因而不久后被擢升为海军少将。
高尔察克擅长布雷,他的舰只往往深入到敌方水域很远处布雷,曾炸沉数十艘德军舰艇。
1916年,高尔察克晋升为海军中将并出任黑海舰队司令。
他在黑海也是战功卓著—在君士坦丁堡击沉了多艘德国军舰并将黑海的制海权牢牢地掌握在俄军的手上。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被迫逊位;高尔察克是第一位宣誓效忠临时政府的海军上将。
他说:“我不是为这种或那种形式的政府服务,而是为被我视为高于一切的祖国服务。
”1917年6月17日,塞瓦斯托波尔的水兵、士兵和工人代表会议通过决议,解除高尔察克黑海舰队司令的职务,派他到美国去进行军事考察。
高尔察克在美国待了两个月,在他途径日本返国时,得悉布尔什维克举行了十月革命,他把自己视为被推翻的合法政府的代表,认为有必要与布尔什维克进行斗争。
1918年在乌拉尔地区的乌法成立了内阁执政,即俄国临时政府,高尔察克被任命为军事部长。
1918年11月18日,高尔察克被宣布为俄国最高执政官,白卫军的将军邓尼金和尤登尼奇都承认了他的政权。
在短短的时间里,高尔察克就组建起一支15万人的军队并在1919年春天展开了由东向西的全面进攻。
军队已进抵接近伏尔加河一线的地域,迫使苏俄红军缔造者托洛茨基乘坐装甲列车亲临前线督战,多次派卫队投入战场。
在别拉亚河上,堪称高尔察克精锐之师的几个军官团被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红军歼灭了;战线左翼遭到伏龙芝指挥的南线红军大反攻,无法打通和邓尼金的战线联系。
从此,白军一蹶不振,节节败退。
1919年10月,高尔察克的部队又在托博尔斯克被打败。
于是,大撤退开始了。
数十列满载士兵、逃难者和各种物品的火车从鄂木斯克开往东方。
最后一个离开鄂木斯克的是高尔察克,他要把白卫军从喀山的国库弄来的黄金储备随车带到东边去。
高尔察克此时已成为英国人、法国人以及捷克将军日•盖达及哥萨克头领谢苗诺夫等人的障碍。
他们都想占有那列装有黄金的列车,谁也不顾这位最高执政官的死活。
12月,依照法国将军热南的命令,高尔察克的列车被扣留在下乌丁斯克。
12月19日,新的俄国临时首都伊尔库茨克爆发起义,政权转移到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组织“政治中心”手上。
法国将军和捷克军团与这个“政治中心”做了笔交易,他们出卖了高尔察克,以换取他们安全离开俄国的保证。
1920年1月,最高执政官高尔察克以及他的内阁总理B•佩佩利亚耶夫被捕。
从莫斯科“契卡”(肃反委员会)来的人对他们进行了两周的审讯。
莫斯科来电指示:“秘密处决。
”2月7日清晨,红军战士把高尔察克和佩佩利亚耶夫带到安加拉河的一个冰窟前。
行刑人员建议给高尔察克蒙上眼睛,他拒绝了,但请求满足他最后一个愿望—让他抽根香烟。
烟卷刚刚烧完,枪声就响了。
随后尸体被抛入冰窟。
高尔察克的妻儿流亡法国巴黎。
遗孀索菲亚晚景凄凉,于1956年在医院中逝世。
其子罗斯季拉尔夫•亚历山大洛维奇•高尔察克于二战中加入法军抵抗纳粹德军,于1965年病逝。
(香草无味的话) 最早知道高尔察克是小时候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书中被称为“高尔察克匪帮”。
2008年俄罗斯将这位理想主义英雄搬上了银幕,电影颠覆了我们从以往教科书上得来的符号化政治定义化的印象,基本客观的再现了这位军人后半生中随着政治风云变幻而起伏的人生.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政治背景没有过多的影像评价.其性格导致的人生悲剧性结尾,影片进行了颇多令人感慨感动的渲染。
电影本身很有大片特质,其中战争场面的营造大气悲壮,与德军海战的特效制作水准比较高(有联想到《珍珠港》的地方,呵呵);与红军对决后茫茫雪原尸横遍野的场面也令人震撼。
镜头语言精美,而且颇有俄国斯电影特有的诗化特点。
象征性镜头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如老年安娜的眼睛特写(又想起《泰坦尼克》了,呵呵),破碎的酒杯……对于悲剧气氛的烘托,也算是点睛之笔了。
是部令人难忘的战争英雄片!
历史是有选择的事实记录,但是无论如何,历史的本来结果是无法改变的。
或者在一段时间中,为了需要,历史的某些事件某些人物可以误读,有意也好无意也好,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但随着时间流逝,需要发生变化,历史就像泛滥过的河水又会回到原来的河道。
最近看了《无畏上将》一片,竟产生了这个感想。
朋友在向我推荐这部影片时,理由是这部电影把英雄的浪漫情怀的刻划的非常好,高尔察克,一位沙俄帝国的将军,爱上了朋友的爱妻,几经犹豫终于抛妻别子,而那位美人毅然决然地追随他而去,历经战火和牢狱之灾矢志不移。
影片拍得非常华美,一些场面都很壮观,如开始的海战,如宫庭舞蹈,如冒着枪林弹雨的冲锋,许多细节也处理的很精美,如最后将军被处死扔进冰湖,如掉到地上的胸像镜,连破碎的杯子都做了特技处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英雄柔肠,美人忠贞,其情也浓,其爱也烈,也许在朋友眼中非常完美。
所以当他问我感受时,我的回答让他失望。
是的,因为历史的原因,以上的一切没有打动我的心。
因为在过去意识形态的教育中,我就知道高尔察克,不是因为他是末代沙俄军官,或者是白军首领,而是他是新兴的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是红军的对头,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尝试的反对者。
因为这他被记录了历史,成了国际上的知名人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不为很多人所记得。
当然,作为失败者,并不影响他的人格魅力,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不论把他打扮的如何伟大,他毕竟是失败者。
所以在看这部电影时,无论高尔察克如何英勇,总给人以夕阳西下的凄惨感慨。
那几场宏伟的战争场面在我眼里也显得单薄无力,如布雷遭遇德军,毅然把敌军引入雷阵的机智,被看成空城记式的侥幸取得胜利;回救亲王陷入敌军炮火的勇猛,也只是赌一把而已,领导白军之后,好像没打过几次像样的胜仗,更多像个骚扰者。
至于最后溃不成军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看来电影的改编者也难以在历史这方面大做翻案文章,(这点和国内文学作品大不相同)。
从中我也看到了当时新兴的苏联旺盛的生命力,真的是历史的一种选择。
2009-06-04
关于影片最开始的那场海战,实质上是导演杜撰的。
腓特烈-卡尔号是一艘德国装甲巡洋舰,于1914年11月17日在克拉佩达港附近触雷沉没,而不是影片中显示的1916年。
此外,这艘船的沉没与高尔察克并无直接关系。
1914年至1915年,身为布雷专家的高尔察克在波罗的海舰队负责策划近海布雷行动,进行了一系列危险的夜间布雷,活动范围甚至延伸到德国重要军港基尔与但泽。
腓特烈-卡尔号的沉没与高尔察克有间接的关系,但高尔察克所乘坐的驱逐舰警戒号从未与腓特烈-卡尔号交战过,因此那场惊心动魄的海战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事实上,腓特烈-卡尔号在6时30分中雷,然而直到7时15分才沉没(当时水雷的威力也不可能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瞬间把军舰炸成两段),在这段时间这艘船得到了来自奥格斯堡号战列舰的营救。
由于营救及时,大部分船员都得以生还。
当然,那场战斗也并非全部空穴来风,可能是参考了高尔察克在日俄战争中的经验。
当时高尔察克在旅顺近海附近,指挥驱逐舰塞尔迪特伊号在日本巡洋舰编队的航路上布雷,击沉了日本海军的巡洋舰高砂。
片中还有一场高尔察克指挥一艘战舰为陆军提供火力支援的战斗。
这场战斗恐怕也是子虚乌有。
片中显示高尔察克的坐舰是光荣号,海战发生于1916年,具体时间不明。
然而,光荣号在1917年被击沉以前只参加过一次战斗,那就是1915年的里加湾海战。
这次海战是一次纯粹的海上战斗,并不是影片中的那场战斗。
尽管存在许多虚构情节,本片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
全片剧情紧凑,没有任何拖沓之处。
演员演技均十分出色。
导演在镜头和角度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看起来很有味道。
这部电影的目的似乎是叙述历史人物高尔察克的传奇经历同时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这可以说是十分有难度的目标。
一旦处理不好,结果将是一部大烂片,但这部影片却最终成功达到了目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全片没有任何大场面,但每一场战斗的激烈性与悲壮感都良好的表现出来了。
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并不在于场面多么宏大,而是能否体现战争气氛。
黑泽明的作品往往就那么几十个人,然而刀枪一挥舞起来,气势便展现出来。
相比之下,泽井信一郎的《苍狼》与吴宇森的《赤壁》则逊色多了,虽然场面宏大无比,然而很少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本质,无法给人以直观的震撼。
在本片中,无论是海上鏖战还是雪地冲锋,都直观的把战争表现出来。
印象最深刻的是军舰甲板上的火海与断肢残臂,还有损管人员已经烧焦的半边躯体。
破碎的玻璃酒杯也是一个有趣的细节,在碎末翻飞中浮现出美好的旧时光,实属别有洞天的结尾。
不过本片可能并不适合所有观众观看。
建议那些拥有深厚“红色情结”的观众们还是不要看了,以免砸坏自家的显示器或荧光屏。
无关信仰,高尔察克诠释了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可惜他和新选组一样,无论怎样华丽,背后维护的是一个即将倾倒的大厦。(突然对俄罗斯文明很感兴趣!)
居然是这样理解的啊。不太喜欢装逼片。
不一定是部好的历史片,但是人性却往往是一样的
时过境迁,反动不值得美化。
挺好看
想说很多东西但是基本上都没说清楚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是继苏联电影后,俄罗斯一部尤为经典的史诗之作,这并不在于电影有着一如苏联电影衣钵的大场面营造,导演安德列•克拉夫丘克透过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所建立的人物,用这位俄国著名将领他传奇的爱情与军旅生涯,他的信仰与无畏,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个角度。
战争场面真是漂亮,而且题材绝对稀有,为了这个本是不忍心打三星的。可惜感情线太突兀生硬没有丝毫感染力又占用了大量时间,所以还是……
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意思还好,但就是个爱情故事实在是太坏。
白卫军与旧时代挽歌。
俄国到今天还有“平反”一说?真是个纠结于历史的令人崇敬的可悲民族。
垃圾。我原以为是部战争片,没想到是一部十八线狗血言情
男主好帅啊!
西伯利亚的白狼
匪军上将高尔查克
主角狠男人
抛开意识形态不谈,这部片挺空洞的
什么玩意啊!琼瑶剧吗!
我要的海战呢就这点?
俄罗斯班底制作福克斯投资。乱世出英豪啊,不平凡的人才有不平凡的爱情。俄罗斯近年电影经典力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