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一首又一首民谣歌曲里漫不经心轻描淡写的铺展开来,不算引人入胜却绝对妙趣横生。
这是一个貌合神离的家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你却突然发现:出大问题了!
神经质的母亲分外诚实却外遇太多,自大虚饰的父亲爱上了他的美女学生,哥哥剽窃作品自欺欺人,弟弟酗酒还有些变态的先兆。
所有事情都显得混乱和无可救药,没人摆脱得了误解和隔阂。
然而,没过多久,一切又那么缓慢的消散开去,没有高潮也没有结果,也许这就是生活。
难以消解的隔阂在血浓于水的联系中妥协,不完美的人们没有因此破碎,在巨大的鱿鱼和鲸前一切戛然而止,一片凝人的深蓝。
如果说《鱿鱼和鲸》所展现的困境和《美国美人》异曲同工,那么它又有一种不因为滥用技术技巧而沾沾自喜的淡然,生活扑面而来,微秒的嘲讽,宛如小调,悠然又丰润。
大概这就是那部自《克莱默夫妇》以来,美国最好的家庭电影吧~听Pink Floyd的the Wall是我初中时的事,Hey You很多年以后想来都韵味无穷。
如果说Hey You是本片的主题曲,那么可喜的是,它找到了一部完全配得上它的电影。
很惊喜。
鲍姆巴赫自编自导,作为男性导演难得的体察女性和尊重女性。
影片里的男女立场可以达到分庭抗礼的地步,而且处理地比较轻松自然,结尾处也收地巧妙。
这个父亲的形象可以说是很典型和陈词滥调了:中年危机加剧了超强的自尊心,慕弱,各种懦弱与自怜的小情绪。
母亲和父亲关于挽回婚姻的对话感觉真是对极了。
男性总是试图着眼于最浅表可怜的部分,试图以低付出换得高回报,他们的心态是“我都这么做了,还挽回不了你吗?
”事实上,你这么做的动机和你做的行为本身都远远不够。
女性在此刻仍然是沉默的,她期待对方能够对自己有深度的理解与支持,但是每一次都会失望。
而你又不知道这种失望应该从何说起——因为它太巨大太深厚,早已经把自己吞噬了。
因此看起来轻描淡写地处理实际上非常有分量。
男女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外就是有极少部分男性具备这个感悟力与善良的心——然后你有这个运气遇得到。
所以我的看法是,不要在绝大多数男人身上浪费时间——“一个人让你失望一次,就会让你失望第二次”。
从来如此。
劳拉·琳尼的表演非常打动我。
很喜欢她的表演,细腻醇厚,经得起反复推敲。
很难得的是,夫妻情感危机里贯穿的两个青少年的成长也难得地在这个短篇幅电影里呈现得很充分,把“鱿鱼与鲸”的意象镶嵌在里面,非常恰如其分。
说起来都是陈词滥调。
但是讲故事的方式,节奏以及镜头语言的把握让它成为佳作。
在网上跟黄小邪抱怨,好莱坞的电影是越来越不好看了——就最近看过的这些暑期大片来说,尤其如此,这种不好看不是说缺少紧张刺激的悬念或者壮观的场面,而是缺乏想像力——在抓住观众的心的手法上,似乎好莱坞有点黔驴技穷,弄来弄去都是老一套,这使得好莱坞的重头大片也显得平庸,比如《X战警3》结尾那个轻轻晃动的棋子就是典型,看完这个镜头,我不由自主的想:又得拍个下一集了。
小黄同志为了打破我对好莱坞的成见和对欧洲电影的过分拔高,不怀好意地推荐了这个电影《鱿鱼与鲸》,按照她的说法,这是一个富有美国鲜明特色的电影,其原创性和风格独特不在欧洲那些富有想像力的电影之下。
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去看了。
结果就是,我觉得小黄同志误解了我的初衷。
我想寻找一部富有想像力的美国电影,结果却找到了一部非常小众,也很知识分子的美国影片。
它的故事也好,镜头也好,都很朴素,是一种非常刻意的朴素,电影里弥漫着一小撮精英知识分子才有的情调。
故事里的一家子,包括江湖日下又狂妄自大的父亲,多情又爱出墙的母亲,懦弱和努力拔高自己的大儿子,叛逆具有艺术家神经质气息的二儿子……这些人构成了一个正在分崩离析的高知家庭。
一方面大人们谈论着高雅甚至冷僻的著作,却呈现着生理上的冲动,另一方面正在成长的孩子们无法理解成人的举止而变得变态。
ANYWAY,这不是一部让人愉快的电影,你要说它反映了纽约高级知识分子(比如教授们)家庭生活的原生态,我没法否认,因为我不知道。
那是一个小圈子。
但如果说这就代表着美国特色,我有点拿不准主意,充其量它不过是一个小众电影,虽然里面的演员,尤其是大儿子演得非常好。
电影的笔调是冷酷的,冷酷得让我觉得它的确发生过。
但要体会电影里那些微妙的暗示,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介绍上说,这是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的半自传体电影,恐怕实情的确如此。
它在反映青春期的孩子们面对父母离婚上的茫然和心灵伤害,简直是精确和残忍。
这个电影得到评论界的如潮好评是显而易见的。
但我拿不准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就整体来说,现在中国人在处理家庭危机上显得更加开放和不钻牛角尖,也许看过了以后你就觉得结婚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但实际上,最重要的,我觉得它似乎有力证明了,一个家庭的崩溃对孩子的伤害巨大而深刻,它往往延续很多年,并且远比你所看见的要大得多。
没有什么是最好的。
只要给逃避一点机会和时间,都可直视乌贼战鲸鱼。
这种没有答案的答案甚至更像一个准确的答案。
没有第三幕的电影,至少会是个好电影就像你我一样,鬼知道明天的夜里到底有没有星星。
喜欢的演员齐聚一堂,在最好的年纪与天才导演相遇,就拍出来一部能沁入大脑的美妙菲林。
希望弟弟以后能有乌龟,猫能在垃圾桶找到,水族馆的乌贼大战鲸鱼不会被拆掉……
一个基于导演童年经历的故事。
丈夫-一个不再受欢迎的作家,妻子-一个忠于自我,渐渐成功的作家。
丈夫不能忍受自己的失败和妻子超过自己的事实,他们的关系无法维持。
两个儿子-较大的walt和较小的frank,他们将面对家庭突如其来的变化和突然长大面对成人世界的事实。
由于整个故事来自导演自己的童年经历,所以对于情感的体会和捕捉异常敏锐真实,但是并未将之过于个人化。
正相反的,所有的情感都体现在细节之中。
我非常喜欢两个细节,一个是Walt发现父亲在房间想和自己喜欢的女孩亲热之后,跑到湖边,然后回来和母亲说:我把头浸到水里去了。
另一个是frank想把猫给walt带回去,但是猫挣脱了所有人的怀抱溜走了。
Jeff Daniels,Laura Linney,Jesse Eisenberg三人的表演可以说相当出色,尤其是Eisenberg,少年成长的过程诠释得非常精彩,这大概就是在片尾Walt第一次亲眼去看the squid and the whale时的感觉。
片子的音乐(其实也算不上主题音乐)是pink floyd的hey you,这个感觉也挺到位的。
总的来说,觉得这个电影值得好好看看。
就今年的奥斯卡来说,我觉得这一部和《晚安好运》都比《撞车》要出色。
前两天刚看了《Crash》,感觉很失望,《Crash》就是收不住啊。
ok,ok,题外话了,就此打住。
青春少年苦陷父母离异的悲境,这似乎已算不上什么新闻了。
但《鱿鱼和鲸》却用略带忧愁与推心置腹的情感,将这一或显陈旧的话题赋予新的意义。
电影在一场网球比赛中开场:由丈夫和大儿子对阵妻子和小儿子。
貌似颇有和乐之感的场景,背后深藏着的却是家庭内部难以弥合的裂痕:这场对垒充满着所谓家庭友谊赛中不应有的对抗与冲突。
丈夫对每个来球都全力反击,毫不留情;面对如此举动,妻子则频频还以斥责眼光。
两人心中的积怨在几个轮回后终于迫不及待地爆发出来了——丈夫的击球不偏不倚地砸中了妻子,而这时轻描淡写的道歉恐怕又不免火上浇油。
镜头一转,体育馆中两人的口角让不远处的两个孩子感到无所适从——父母的争吵仿佛又是一场比赛,只是比赛的规则他们或许永远不能明白。
《鱿鱼和鲸》所对准的,就是这个住在纽约布鲁克林的普通家庭,用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来形容这个家庭或许并不过分。
丈夫和妻子实在无心将这种不堪的状态再忍耐下去,只得对两个儿子坦白,他们决定分居,而孩子则由两人轮流照料。
12岁的小儿子听闻后不禁失声痛哭:小孩子面对突然变故时,大哭总是心灵最好的安慰剂;而16岁的大儿子则显得冷静得多:他可能觉得自己挺像个大人了,理应学会承受那些原本不应由其承受之重。
两兄弟对待父母分居的迥异态度支撑起了影片余下部分的亮点:脆弱的小儿子对父亲在家务技能上的无能显然颇为恼怒,而更喜爱内敛而聪敏的母亲。
相反,独立的大儿子则对母亲反应冷淡,却将父亲视为心中的偶像。
两人在留由母亲居住的老房子和父亲的新居间来回穿梭,就好像片头的那场网球对决,他们陷入了一场或许将永无止尽的延长比赛。
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与抵触,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在起着变化。
大儿子的感情世界起了波澜,跌宕起伏颠沛流离,青春期拥有的一切迷茫和烦恼夹杂着苦闷一起向他袭来。
而原本看上去老实乖巧的小儿子也在这种注定无解的生活状态下走向了浑浑噩噩的堕落边缘,以致学校都忍不住把父母两人找来恳谈。
纸始终盖不住熊熊烈火,终于,离异后夫妻两人原本间脆弱的平衡和表面的和平如今被毫不留情地撕个粉碎。
本片导演兼编剧诺亚·鲍姆巴赫本人的父母即在他幼年时离异,而且同片中的家庭一样,两人都是作家且居住在布鲁克林。
虽然鲍姆巴赫否认本片是所谓的自传作品,但影片透出对离异家庭儿童忧悯而同情的视角,也不免让人看出了一些自传作品的风格。
这种题材和风格让人不禁想起经典的《克莱默夫妇》,但相比于前者对女性独立和家庭变革这一宏大社会性主题的探究,这部作品中更令人回味的,则是其对子女在家庭瓦解后所受影响的描绘。
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在离异夫妻间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偏向,更没有一种仿佛要去怪罪于谁的冲动。
越是如此,观众越是想知道:这些孩子出了问题,究竟谁应该为之负责?
或许,在一些家庭中,大人们诚惶诚恐地成功逃离了婚姻的坟场,得到了心中盼望的畅快或是解脱。
只是留下无辜的孩子,却在无所适从的情感墓地里,除了冰冷的寒月外,悯求不到片刻的温暖。
于2005年上映的《鱿鱼和鲸》是奥斯卡颁奖季热门电影《婚姻故事》的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的一部早期代表作。
此片讲述了在一个一家四口的中产阶级家庭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哥哥比较亲近爸爸,弟弟则较为亲近妈妈,而他们的父母离异了。
影片开场就简明扼要地交代了这个知识分子家庭不和谐的关系。
父母之间的冲突与隔阂都对两个孩子在各个层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小至口头禅,大至人生价值观,甚至造成了两个孩子的一些人格缺陷。
片名中的“鱿鱼和鲸”其实是影片的情感落点,隐喻了家庭成员之间纠缠在一起难舍难分又冲突不断的情感状态,其中的苦涩滋味不言而喻。
乌贼与鲸的对持传神地暗示了主人公夫妇之间的关系,隐射着现代家庭无处不在的冲撞和支离破碎的孤独。
人们常常无法保持和这个世界的距离,却能残酷地摧毁亲人的信任。
家庭话语权的精神独断伯纳德一家是1986年美国布鲁克林地区新派知识分子中产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个人修为和文化修养各方面都非常优异 ,行为方式与众不同。
伯纳德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只遵循一个简单却十分苛刻的标准:对方是否是不懂文学、不读经典的门外汉。
于是他几乎处于孤芳自赏、绝对自我的状态,包括对由自己亲手带动成为作家的妻子,他要求她把小说改成他认为精彩的结尾,遭到反抗后立即勃然大怒。
所以有时候知识分子的倔强比愚者的固执更加可怕,因为后者不过是害了自己而已,前者却可能误国误民。
当然,伯纳德危害远小于此,他只是一个对家庭走向四分五裂的局面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最大祸首。
伯纳德的主权优势主要表现在他十分享受和重视身为长辈和智者指点江山的优越感,在对待儿子和妻子的态度上,他更像一个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导师,常常以真诚的热情把自己所有的见地和思想灌输到他人脑海里面,而不管这种强迫性思维是否真的正确。
像《鱿鱼与鲸》这样以生活中的细枝微未来讲述生活故事的好电影实在是一朵默默无闻却香气满溢的鲜花,沁人心肺,生活对我们来说,最需要的即不是刺激,也不是批判,而是一种思考,一种反省。
只有不断的思考,反省,改变,才能更幸福更美妙的生活。
电影讲的是家庭中青春期儿子的成长过程。
听到成长历程你是不是觉得很无聊,叛逆小子通过一番说教或者煽情片段成为励志少年什么的…阿尼呦,故事只是呈现了生活中的琐碎平凡的小事,主人公也没有什么非比寻常的特性或是骇人听闻的悲惨遭遇,但我们可以看到儿子在成长中发生的变化。
也因为这个变化也是我们都经历过的,所以看起来很真实。
先介绍下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曾经是为成功的作家,性情暴躁,自大傲慢,观点刻薄尖锐。
母亲受父亲影响成为作家,作品发表在各处,获得好评不断,但婚内出轨。
俩人正处在分居状态中。
大儿子w应该是本片着重讲述的对象了。
从片头的网球赛就可以看出家庭划分出的小帮派。
w从小仰慕父亲,受到他很大影响,除在各方各面模仿父亲之外,对父亲的看法也从不考虑正确与否,全盘接受。
印象最深的还是在w回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慢慢发现父亲看待母亲及其它事情角度偏颇,他去医院跟父亲商量想在本来是父亲日的星期六能去找母亲谈心却被父亲固执地拒绝,w突然哭了出来。
影片结束在w又去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的博物馆,亲眼看了自己小时候总也不敢看的鱿鱼和鲸的雕塑,它们可能代表着父母之间的争斗,或者一切原来不敢也没想过要去独立面对的事物,而他现在已经决定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了。
最后,关于小儿子,我还没有明白他的所作所为代表的意义…
如果用英语来形容就是“Dense”,中文可能用“厚重“比较合适。
这是关于记忆和感情的沉重的伤痛。
虽然情节是两个孩子在作家父母离婚的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但同样也是关于两个作家,或者说两个敏感的文人的感情故事。
也许作家和作家的孩子对于感情特别敏感吧,他们习惯于忽略和忘记他们不喜欢的感情。
直到有一刻,他们无法再承受了,于是就会极其敏感地受小事情影响或者变得歇斯底里。
本片的情节是根据剧作家兼导演自己的童年故事改编的,所以相当的细腻。
已经被成功抛弃,自我为中心的父亲。
厌倦沉闷生活的妻子,成功的女性作家。
青春期的Walt深受父亲的影响而在感情上摇摇欲坠。
年轻的Frank则陷入了对于家庭和性的彷徨。
有几个情节特别让我赞叹,Walt在接受心理治疗时所能够回忆的美好的事情是母亲缓解了他在自然博物馆所受到的刺激,而父亲完全没有出现在这个记忆中。
父亲不断的在街区中寻找车位,诅咒其他的驾车者,将他的失落和愤懑表现的极其出色。
本片不仅剧情细腻,表演也非常出色。
尤其是两个孩子,将他们的敏感和过激的反应非常自然但是又很强烈。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精神的伤痛。
只是我们已经把他们埋藏在了记忆的角落,而Noah Baumbach却一直记着。
而且把那些痛苦重新激活、放大,使每个观众记忆里的东西又跳了起来。
看完《婚姻故事》和《鱿鱼和鲸》,从此记住了电影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最大的观后感就是电影拍得好真实,导演好真实,好喜欢这一份真实。
甚至于在真实面前,所谓的画风漂亮,各种技巧已经不重要了,比如《鱿鱼和鲸》这部电影其实论画面的精美和转换流畅等,真的没有,它就是很平常生活,额外的装饰都是画蛇添足,所以就连瑕疵都是完美的一部分。
看到片中的两个小孩,让我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一直留守长大,所以从来没有归属感,不知为何物。
所以小时候的自己一直想逃离那个环境,只能拼命读书。
而我读书生涯,自从初中懂事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便加多了一层远方的理想主义,也就是说我虽身心在此处,而思绪常常飘去了远方,远方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总之不在此处。
我相信这样的情况不止我一个,因为我发现很多人都不是活在当下。
而真正活在当下的人是平和的,从容的,有力量的,绽放的。
后来通过练习瑜伽不断刻意练习,活在当下。
我才觉得自己双脚踏在地上。
通过一部电影,对童年形成的行为模式有意识,这很值得庆幸。
后来经历过一段时间,感觉内心很冰冷,根本爱不起来,所谓的对父母负责任,帮家里修房子等等社会枷锁下的事情,我只觉得窒息,是社会强加给我的责任。
现在换个角度看,手术后从床上下来都很困难,让我想到妈妈,为了生两个小孩,身体承受了那么多,冬天为一家人做饭菜,双手浸泡在冷水里,还打过胎,为小孩操碎了心,以至于苍老了很多,想到这些,内心就有爱了,有力量了,有责任了,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是个创造者了,承担者了。
这才是我想要的担当,是由内而外的爱,责任和担当,而不是由外而内的道德绑架,束缚。
还有我的父亲,老实憨厚,虽然脾气也很大,小时候和妈妈吵架那么大声,可是作为一个付出者,承担者,创造者,这一切都是能被轻易包容的很小很小,小如尘埃的事情。
而如果是一个索取者,事情就会被放得很大,会抱怨,会暴力,会破坏,会无意识的找存在感(畸形的行为形态)。
想一想父母也是会受伤害的,他们也是带着他们的原生家庭来的,他们也是经历过社会的糟粕,社会的坑,拼命挣扎走过来的。
我们真的应该要包容,然后去创造自己的生命果实
一看风格就知道是美国文艺青年拍的,还是觉得很青涩,而且音乐偶尔稍显过度,比如个人感觉父亲寻找小儿子一段音乐响得太早了,比起拿奖的大儿子,我更喜欢小儿子的表演,非常喜欢从鼻子里拿出腰果的那段。
成长是这样的
太残酷吗?还是因为太真实!
Hey you
电影开头,一家四口分队打网球的片段特别巧妙。一分半钟的时间,将家庭关系、成员亲疏和婚姻暗流,几次发球、挥拍就讲得清清楚楚。所谓家人,就是最清楚你的弱点,并知道打哪最疼的那几个人。
其实不知道想讲什么
吃硬币
Jesse Eisenberg演的角色真欠抽,一点独立思考能力都没
我好喜欢Noah的电影啊
好有安德森的影子
看完觉得很舒服一片儿
3.5
男人为何长着长着就长成了混蛋,真是好奇怪。
亲情分两半,如天敌来对抗。
3.5
特立独行的文艺青年还是别结婚的好
有趣的家庭喜剧,同时引人深思。
#845|十週年。竟然致敬了跳接,不過這裡倒不討厭。對偽知識分子生活的刻畫,因頻繁依靠外部文藝介入而從生活本身抽離,乃至所有人物都陷入臉譜化的僵局。幾個有意味的場景設置也都在平庸的劇本中坍塌。角色之間艱難織構起來,不論作者還是觀者都不再有二十中挺切的情感體驗。
杰西艾森伯格的口音好听。
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