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赎罪

Atonement,爱·诱·罪(港),救赎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西尔莎·罗南,凯拉·奈特莉,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布兰达·布莱斯,哈丽特·瓦尔特,朱诺·坦普尔,阿尔菲·艾伦,帕特里克·肯尼迪,彼得·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07

《赎罪》剧照

赎罪 剧照 NO.1赎罪 剧照 NO.2赎罪 剧照 NO.3赎罪 剧照 NO.4赎罪 剧照 NO.5赎罪 剧照 NO.6赎罪 剧照 NO.13赎罪 剧照 NO.14赎罪 剧照 NO.15赎罪 剧照 NO.16赎罪 剧照 NO.17赎罪 剧照 NO.18赎罪 剧照 NO.19赎罪 剧照 NO.20

《赎罪》剧情介绍

赎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5年夏天,来自一个宽裕的英国小康家庭的13岁的少女布里奥妮(斯奥里兹•罗南 饰)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她暗中发现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詹姆斯•迈克沃伊 饰)和她姐姐塞西利亚(凯特•奈特莉 饰)之间有暧昧关系,而且发现他给她写了一封充满情色意味的情书。布里奥妮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着各种可怕的事情,浮想联翩。当她的表姐罗拉被强奸后,布里奥妮相当肯定她看到是罗比做的,这次指证使罗比蒙冤入狱,留下伤心欲绝的塞西利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出狱后的罗比和塞西利亚都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布利奥妮放弃到剑桥升学成为一名军队医务人员。没有人能理解她的做法,只有她知道她怀揣着巨大的秘密和自责。她鼓起勇气,想把这秘密解开,能真正赎罪和得到宽恕。然而,世事幻变,出乎布利奥妮的意料。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城邦护卫队恶灵旅店创圣的大天使寡妇上流恶邻苍穹浩瀚第二季秘令第二季迷失的岁月切入点吵闹鬼日记爱的方程式我朋友是杀人狂上错花轿之三嫁奇缘反击第二季艺术、热情与权力:皇家收藏的故事勇闯大都市做得好超级幼儿园穆桂英挂帅破天门精灵旅社带我回家将军愿花月急诊室的故事第十四季黑客危机哆啦A梦:大雄的新恐龙南家三姐妹法特赫一四三妈妈再见

《赎罪》长篇影评

 1 )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

“这要作你们永远的定例,就是因以色列人一切的罪,要一年一次为他们赎罪。

于是,亚伦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行了”(利未记16:34)。

于是祭司真诚地向神表示悔改和坦白,杀死或奉献适当的动物常常在祭坛上作献祭,先为自己“赎罪”,然后为他人赎罪。

这便是片名《atonement》的出处。

罪人承认死亡是对罪孽的处罚,但是另我严重困惑的是,布里奥妮声称希望通过自己的第二十一部小说来还原一切,试图达到赎罪的目的。

可被献上祭坛的生命究竟是谁的呢?

那无疑不是罗比与塞西莉亚,这两位命中注定只有下辈子才能在一起的恋人,终其一生只有在书房中那段不算充裕的激情时光,并且没有达到高潮。

他们是真正的受害者,用受害者的生命来做为祭品?

这个玩笑就开大了。

那无疑也不是布里奥妮那个风骚的姐姐与她巧克力大亨老公的生命。

这对钟情于婚前性行为的夫妻最后活得相当滋润,在体面的教堂里举行体面的婚礼,并且向我们证明了巧克力真的有催情作用这一真理。

至于布里奥妮自己本人呢?

我只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在直播现场作出痛苦的表情,诉说着自己内疚的心理。

可她不是还没病危吗,她不是患上了轻度老年失忆症——能够从某方面帮助她解脱痛苦的疾病吗?

是的,她是孤独,她是压抑,那又怎么样,不孤独不压抑她能成为作家?

你以为仅仅凭从小的写作兴趣以及妄想症再加上一点荷尔蒙就能成为作家?

宋祖德他是作家吗?

所以我真的不认为布里奥妮失去了什么。

于是到了这里,被献上祭坛的生命究竟是谁的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好吧,这本身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人成为祭品,罪根本就没赎过。

任何破坏他人的爱情的行为都是件不可饶恕的事情,无论这样的行为是否打着年少无知、爱慕、嫉妒、误会的旗号。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布里奥妮有着充裕的机会去最大程度地挽回局面,正如她杜撰出三人重逢在塞西莉亚的出租房中所发生的遭遇战一样,罗比向她怒吼道:“难道你需要从十三岁到十八岁五年的时间才能明白自己的谎言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吗?

”可惜她一直都没有这么去做。

她悠闲地用了剩下的五十九年时间来出版了二十部作品,再用最后一本完结篇来表达自己的忏悔。

这种跳跃的叙述方式就像那段描写浩浩荡荡的敦克尔克大撤退的长镜头一样,让我觉得真不怎么高明。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童年布里奥妮的十三岁小演员斯奥塞·罗南,在书房遭遇一九三五年版的艳照门时,一双眼睛将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如同贯穿整部影片的插叙、倒叙手法一样,很好很强大。

毕竟这是金球奖的最佳剧情片,所以还是回归到电影之中吧。

布里奥妮同学,你要么就别做这么龌龊的事情,要么就早点醒悟来改变一切,要么就沉默一辈子,要么就直接去死。

当你发现一切都为时已晚,还要硬着头皮出版这么一本不尴不尬的小说,实在是让人感觉一点诚意都没有。

这是一段悲惨的无果爱情,不应该被你拿做题材写成一篇老年回忆录。

你都七十七岁了,都到了这个时候,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

 2 ) 一生一代一双人,相思相望不相亲

在周边的黑暗中看完了,泪流满面,于是决定写点什么。

很英国的片子。

英国面孔,英国口音,英国风景,英国气质。

Keira Knightley&James McAvoy,男女主角都是最近的大爱。

James的蓝眼睛足够弥补他身高170的不足;keira微驮的背和线条坚硬的侧脸有摄人的气质。

然而让我印象无比深刻的,却是13岁的Briony阴郁的蓝色眼睛。

这个小演员的戏确实精彩。

自负,蒙昧,躁动,情窦初开,样样都表现得透彻。

她紧紧胸前的衣服问:如果我跳下去,你会救我么;她忍着泪却仍然竭力让声音保持平稳:我……要谢谢你……救了……我……我的命……她眼睛里含着愤恨而坚定的光说:我看见了,我亲眼看见了,是他。

有她出现的所有桥段里都能感觉到她紧绷的身体和神经,纤细敏感的神经,使得她对周边的世界充满了既抗拒又接纳的心态。

因此写话剧,并充满了窥探的欲望,不可抑制地,对她不了解的世界好奇,然后加以自以为是的解析。

我们都曾经有过那样嘈切的往事,冷眼似乎以为看透了世间的肮脏。

抑或埋怨生活琐碎灰暗,于是在脑中构建大爱大恨,并也许就逐渐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边界。

这所有的一切,我们都将以少小的年少意气来解释。

因而伤害,终究无可避免。

18岁的briony夜夜躲开医院的女孩子们在阁楼上写作,她希望自己能用文字来增加无法言明的勇气,能让她有胆量去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

阳光蔓延的午后她和女伴整理器械,随口的话语里确实钻心剜骨的痛:“我从未恋爱过……我只暗恋过一个人,在我10岁还是11岁的时候 ……Briony的老年演员也是我心爱。

淡色的头发,以及淡然的眼神。

她说她想要写一个不要韵律不加修饰的故事;她忍着眼泪却声音安定地说出其实赎罪和重逢只是她的幻想;她咬下嘴唇然后放开,努力不让痛苦再泄露。

她的叙述是让我流泪的引子。

那一瞬间突然觉得Briony才是这个故事里最值得同情的人。

我们都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了或多或少的代价,但只有她的代价,是一生爱的权利。

那个夜晚她到底有没有看清楚是谁强暴了她的表姐?

其实不重要了。

一开始她就认定了那个人是Robbie,潜意识里,她只是想分开她的姐姐和她爱的人。

穷其一生,她只爱过这一个人。

故事的主角们无辜,然而正因为无辜就反而没有Briony有吸引力。

但我第一次流泪,是听到Robbie给Cecillia的那封信的时候:Dearest Cecilia, the story can resume. The one I had been planning on that evening walk. I can become again the man who once crossed the surrey park at dusk, in my best suit, swaggering on the promise of life. The man who, with the clarity of passion, made love to you in the library. The story can resume. 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The story can resume. 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这句话来来回回不断出现,我一瞬间泪流满面。

他们一直想在一起,并从未曾放弃在一起的希望。

Robbie在黑暗的破屋隐匿的时候,他好听的声音一直在念:Dearest Cecilia,dearest Cecilia,Cecilia....然后终于看到他们在一起,在伦敦狭小破落的房间,大床上有凹陷的痕迹。

Cecilia淡淡的一句“他睡的太沉了”有甜蜜的尾韵,在Robbie狂躁时她也会抱着他的头在他耳边说:come back,dear,come back to me.几乎觉得这就是幸福了。

然而终于听到Briony说,他们从未在一起,故事里的所有赎罪,只是她的虚构,只是让她至少在虚拟的世界里有个机会站在他们面前说:I’m really very.very sorry for the terrible things I did.那个时候觉得像是崩塌一般。

原来他和她,他们这一生在一起的时间,不过是图书馆的十几分钟,以及饭桌下两只手若有若无的交碰。

想起敦刻尔克撤退的大场面,Robbie穿过醉酒的大兵,穿过熊熊的火光,穿过一匹一匹被射死的马,穿过废弃的旋转木马上假装快乐蒙蔽的人们,走到幻想中母亲的身边,他闪着泪光的眼睛,他说,我要回到她身边去啊,她在等我啊。

然而最终,他们都于年轻的时候,死在不同的地点。

抱着美好的期望,却终究再未相见。

只剩下用一生赎罪的Briony,流着泪犹豫的说,我给了他们……幸福。

一生一代一双人,相思相望不相亲。

 3 ) 只看过一遍,却难以忘却

我是个记性很差的人,所以经常很能享受重读侦探小说的快乐。

电影作品更是喜欢重复看,重看的时候真是跟一部新电影一样,完全不记得很多情节。

但有一些电影作品,可能情感更强烈,所以即使只看过一遍,但是却深深刻在脑海,这些感情多是负面,因此看完一遍再也不想重看,这里面的电影之一就是这部赎罪。

这部电影,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惋惜吧,一件小事,完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虽然说做的事也算是公民义务,但是被迫和自愿完全不同。

更可笑的是片名赎罪,妄图通过小说情节赎罪,与其说赎罪,不如说自我安慰,由此可见长大之后也是虚伪自私的人。

 4 ) 心被扭成一股麻绳

前半部分负责美 后半部分负责虐!

泪奔 不知为什么会被贴上悬疑的标签,分明是一出不懂世事 瞎搅和的小毛孩惹出的苦情剧。

小西知性优雅,曾经因为骄傲对下等人罗比并不待见,但爱情不经意间就萌芽了。

卑微的罗比终于道出了心声,无语的是一场毫无证据的指控,一个13岁的小姑娘的一面之词,大伙齐心协力将他送进监狱,归根结底是阶级?!

当布尔妮第一次看到姐姐的举动,唯一的解释是她也爱罗比,虽然她并不懂,13岁女孩内心的懵懂, 否则心思这么重的小孩并不会因为爱姐姐做出这么荒诞的事情,因为她嫉妒。

三个人的命运也因此改变,布尔妮一生就剩下自我救赎,小西与罗比也再未见面,他们仍然爱着彼此,这才更加让人难过。

小插曲是卷福小小地客串了一把,不过这次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夏洛克深入人心,我以为他是在当间谍。

不过原著看起来更有意境,电影只是前半部分比较出彩,有些头重脚轻了。

一袭绿裙 不可方物

 5 ) 失乐园

一个炎热而漫长又混乱的夏日午后。

英国乡村的花园里,飞燕草、樱草、金鱼草、羽扇豆、花毛茛盛放,草地青绿,蔓生的蔷薇搭成拱形的圆廊,蜜蜂嗡嗡。

布莱安妮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小脑子里充满了幻想,她在用打字机写着话剧剧本《阿拉贝拉的审判》。

卧室的地上排列着动物玩具,整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老虎比象大,马比老虎大。

后面是庄园的模型。

逼真酷肖,连半新旧的墙壁颜色都一个样。

她把写成的剧本拿给人看,第一个告诉的人是罗比,一个园丁,失踪二十年的管家的儿子,她暗恋的对象。

花园里,罗比在工作。

布莱安妮和姐姐西西莉亚躺在草地上聊天,她问如果让你成为另外一个人,你会是什么感觉?

又问她为什么不和罗比说话。

西西莉亚手捧花束跑进屋内,把花插进一只花瓶里。

西西莉亚抱起花瓶,对着镜子整理一下头发,赤脚走到花园里。

遇上罗比,让他给她卷支布尔什维克香烟,口气是命令和疏淡的,语速飞快地聊天气和书,赞美菲尔丁有激情。

讽刺他去读医科。

在争执中,两人掰碎了古董花瓶。

西西莉亚大怒,跳下喷泉,去捡一块碎片,当她从喷泉里站起来,内衣紧贴在身上,湿淋淋的身体,纤毫毕现。

罗比呆视。

布莱安妮让来庄园作客的堂姐罗拉和双胞胎小男孩弟弟排演她写的话剧,她是导演,她念剧本。

她自以为是。

双胞胎要去游泳,布莱安妮无聊地看着花园,看见喷泉边的姐姐和罗比暧昧的情形,伤心愤怒。

她以为她看懂了面前发生的,她以为她的罗比背叛了她,她跑蔷薇花圆廊。

夏天的庄园美如天堂乐园。

只是这个乐园就快要失落。

哥哥莱昂和朋友保罗来访,保罗和罗拉之间火花四溅。

布莱安妮在花园编她的故事,罗比就是她笔下那个邪恶黑暗的爵士。

罗比回到园丁小屋,给西西莉亚写信。

在今后的岁月中他将不停地在心里给她写信:“亲爱的西……”他写了两封信,一封直白热烈诱惑震撼,一封彬彬有礼,却装错了信封。

他拿了信去赴宴,路上遇上在抽打草叶出气的布莱安妮,请她去为他送信。

布莱安妮拆开信偷看,看到赤裸裸的告白,慌乱中告诉了罗拉。

当他意识到弄错了的时候,为时已晚。

注定将是一出失乐园。

罗比带着决绝的心情拉响了门铃。

布莱安妮换好衣服,戴着珍珠项链,在门厅看到西西莉亚落下的发饰,闪着冷冷的光,引她走进书房,看见姐姐和罗比,一切就此改变。

“我能,而且我肯定。

”她已为他定了罪,还成了审判者。

双胞胎被姐姐们忽视,离家出走,一家人出去找,布莱安妮在花园里再一次看到不该她这个年纪看到的场景,再一次震惊。

她告诉母亲和警察,是罗比侵犯了罗拉,“我看见了,我肯定是他。

”当罗比带着双胞胎回来时,每个人知道不是他做的,但每个人都不为他说话,只有西说:“回来,回到我身边来。

四年后,罗比从监狱去当兵,到了法国。

六个月前,他和西西莉亚匆匆见一面,西说:“回来,回到我身边来。

”于是在战场上,罗比无时无刻在给她写信:“亲爱的西。

”海边的房子,白色的墙壁,蓝色的窗框,“亲爱的西”,那是他在战争中慰藉。

“我们的故事会延续,我会寻你,爱你,娶你,无怨无悔生活在一起。

当他充满希望地冲向海边,面对的是30万人的敦刻尔克,每个人想着回家,而这就是他生命的终结地。

布莱安妮修女般的做着护士的工作,脏、臭、累、鲜血和伤口都让她有赎罪的感觉。

当她披着深藏青的短披风走在路上,旗帜般鲜红的衬里翻出,使她像行为艺术般的美丽。

路上的妈妈和儿童跟她和霭地搭话,护士的身份让她有崇高圣洁的感觉。

她找到西西莉亚的家,在房间里看到一张凌乱的床,罗比神色漠然地走过她身边。

她说,我给他们应有的团聚和幸福,这是人性的终级关怀。

于是那张凌乱的床是她的恩赐,西和罗比的冷淡怨恨都成了她的快感。

她又一次在幻想中原谅了自己,翻起的红披风就是她慷慨赴死般的勇气。

她早就原谅了自己,她说,我那年十三岁。

她让他们彼此依恋,以西的温柔化解罗比的狂躁。

她让西和罗比让她去找律师、父母解释当时的情形。

能为他们做这件事,是她到临了都想办成的。

场景太真实,让人相信这一切都是正在发生的。

小餐桌上的淡紫色的花,吃了一半的面包,煮开的水壶,放着勺子的果酱瓶。

被风吹动的窗帘里是两人在拥吻。

如果这一切都曾发生过,那么她真的可以解脱。

但是,没有。

这都是她的幻想,她一直是个纵情于幻想中的人。

从少年到老年,她穿一个式样的裙子,梳同样的发型,戴同样子的项链。

她沉浸在十三岁那年的气氛中,从不曾想过要解脱。

她以此自在虐。

一个自以为是的小姑娘,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成为了一个作家。

她从未忘记过是她一手毁坏了两个人的生活。

罗比死在敦刻尔克,没有能够回到他一心想念的西西莉亚的身边。

西西莉亚死在地下防空洞,没有等到罗比的回家。

她一遍一遍地说:“回来,回到我身边。

”他一遍一遍地写:“亲爱的西西莉亚,我们的故事片会延续。

我会寻你,爱你,娶你,无怨无悔生活在一起。

布莱安妮赎罪了吗?

坦白如果就是赎罪的话,那她曾有五年的时间去进行。

她一直是一个那么具有操纵欲的孩子,早熟又浮浅。

在她十一岁时她骗罗比跳下河去救她,她自私地认为罗比是她的。

因为罗比的别恋,她冷酷地撒谎,坚定地把罗比送进监狱。

冷静得让人害怕。

到她十八岁,她仍没有勇气去见西西莉亚,只是在纸上幻想一个得到宽恕的故事。

西西莉亚和罗比的死成了她的十字架,背负一生,放不下。

然后在垂老之时她才坦白出来,说:读者不会愿意看到那样的结局,因此我给他们幸福。

这是人性的终极关怀。

但不是的,生命失去了,早不回来。

赎罪与否,对死去的两个人没有任何关系。

读者和观众只会为罗比和西惋惜,为他们的故事伤感,对小女孩的悲悯,因夏季乐园的失去,反而变得淡漠。

那些过去了的好时光,和布莱安妮的童年一起,埋葬在了战争的废墟之下。

那最后的夏日浪漫,开满玫瑰的花园,午后闷热的空气,清凉的水池,流汗的园丁。

西的花衬衫和裹身裙子 。

水彩画一般的夏日。

最后的玫瑰怒放。

永留心底。

罗比和西,青春和生命,定格在了那个下午,虽然他们还有五年的苦难,分离的痛苦要去承受。

布莱安妮活至耄耋。

对她来说,无限的岁月,都是她赎不完的罪孽。

《赎罪》是2007年的电影,几乎是最后的浪漫文艺片,从那以后,大银幕被漫威英雄们霸占,“复联”横扫影坛,电影里再不见唯美的爱情片。

夏日香气消散,“英伦玫瑰”谢了,小女孩西尔莎罗南长大后拍了《小妇人》,穿克里诺林裙的淑女们成了烧火丫头,粗鄙的世界不懂怎么浪漫精致。

 6 ) 我又成了少数派:最终还是把同情给了她

今天第二遍看这个电影,在看到Briony洗手的那个镜头的时候就长叹了一口气,之后把无限同情全投给了她。

   没有什么旁人的恨能比一个有良心的人发自内心对自己做过的无人可以挽回的错事的悔恨来得深来得久。

Cecilia和Robbie死了。

可Briony还活着。

活到很老。

活到那件事情的当事人全都离她远去。

活在自己日复一日的悔恨中。

这样孤独的一生,这样的煎熬,我想着心痛。

她在书里给他们安排圆满的结局,因为除此之外她无力做任何的事缓解罪恶感慢慢侵蚀灵魂的痛苦。

   人的感情和人性的善恶本就是太复杂的东西。

想想自己小学的时候利用班委职权拉拢老师诬陷班上“看不顺眼”的男同学让他罚抄,或者某男同学总是用尽各种伎俩欺负一个女同学不到哭不算完,虽具体事情性质和程度比Briony同学差远了,但本质是相通的。

而13岁的整天沉浸在幻想中的女孩,哪里知道自己犯错的轻重?

哪里辨得清自己的感情?

哪里知道究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只是等你明白,一切为时已晚,铸下的错已无法弥补。

   我小时候也是个爱做白日梦的人。

曾经笃信一个老师是苏联间谍。

Briony在做伪证的时候,也应该是坚信Robbie就是一个会干出那件事的人,尽管她心里知道她看到的人不是他。

有些时候,想象力和感情会成为最有力的证据,就算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都不会推翻一个人坚信的事,不管这件事看起来有多不合情理荒唐可笑。

这点我感同身受。

   哎,好啦,对Briony的辩护不想再多谈了。

Atonement本就是个谜一样的作品。

每个人物的内心究竟是怎样的?

甚至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这些都是靠观众自己的想象力完成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看到的Briony。

我看到的Briony,赢得了我的同情。

   最后说两句演员的话题。

这件事上我又回归了多数派。

三位主演只能说是ok。

尤其是护士Briony与Cecilia和Robbie阁楼相见的那场戏,算是整个电影里冲突最直接激烈的一场吧。

Keira同学的表演还是没有说服力啊。

come back to me,感情如此丰富的一句台词,她眼里我啥也没找到。

Romola太紧了,没有细腻的让人回味的东西。

只有McAvoy还算有点爆发力,但是还是不够,可以再加一把火的。

哎,总之不过瘾啊不过瘾。

13岁的Briony和老年的Briony抢足了戏。

眼神,嘴角,都打动了我。

   庆幸吧,在我年幼无知的时候,没有犯下无法挽回的错。

 7 ) 紧迫的打字声与编导们的胆怯:看《赎罪》的电影

《赎罪》的小说不乏具有镜头感的描写,肇事起因的池边花瓶事件,罗比与塞西莉亚在书房的激情,罗比在战场被飞机轰炸的经历……它们可以看作小说的电影化手法,直接拿来放到屏幕上即可。

但这毕竟是辅助性的。

小说最成功之处在心理刻画,大量的感官触觉、听觉,精神思维活动,细微的情绪敏感性,内心倾诉和表白,推动了戏剧性的发展。

《赎罪》的电影,整部看下来,编导显得小心谨慎,他们未必没有野心,但可能由于小说那不易画面化的心理描写,使他们更着眼于故事的完整表达,这样做至少可以保证在两个小时篇幅内充分展示主要情感。

那么电影便抛弃了可能更贴近小说表达方式的旁白,而采用情节、动作、造型、表情等手段讲了一个故事。

将整个故事有效串接起来的,是节奏。

甚至可以说,节奏感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小说的篇章分为三部分加一个尾声,电影完全按照这一结构。

第一部分的心理描写最为细腻微妙,信息过于丰富,所以电影中砍掉了相当一部分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人物关系,小说中关键人物布里奥妮、罗比与塞西莉亚的关系、许多心理变化过程也仅仅用简单一个场景、数个镜头一晃而过,带有压迫感的打字声,相同节奏的音乐,语速飞快的对白,显得急切慌张,赶着我们无法停步一直往前跑,我们来不及哪怕歇一下想想发生了什么。

这就使得喷水池前罗比与茜(塞西莉亚)的一幕,在小女孩布里奥妮内心产生的冲击、嫉妒和恨意来得匆忙而不够有力。

晚宴前茜在屋里反复换装,在镜子中见到不同的自己,是她内心情愫的自觉意识从混乱到逐渐清晰的重要过程,这一情节被删掉,非常可惜。

罗比的战场篇章作了大量改编。

罪犯身份令他无法做个清白、堂堂正正的人而产生的耻辱感,战场的残酷,生命的轻易失去,爱情、人生的难以实现,是罗比无法对布里奥妮释怀的主要理由。

但是这一氛围被淡化,而设置了一幕巨大的黑白爱情电影情景,慈母般的老妇人为他洗脚,我想编导们大概希望表达前一段落中没有充分体现的罗比与茜之爱,强调他一定要活下去,与塞西莉亚团聚的执着,暗示后来的悲剧结果。

这种改编显然是服从于情节性需要。

这样的环境设置有些过于温情,柔软,使得罗比质问布里奥妮时的愤怒不够有压力。

这一段落像许多交响音乐的第二乐章,节奏舒缓,与第一部分形成强烈对比。

成年布里奥妮甫一露面,确让我吓了一惊。

随后玻璃窗里的映像,恰如画框中的修女,一个沉思的,郁郁终日的修女造型,这个造型揭开了她的赎罪之幕。

这个形象太美了,虽然一瞬而过,却是电影中最令我着迷的画面。

紧随布里奥妮身后的,一如既往是那紧张的打字声,它压迫得我有些呼吸不过来。

我想起慌张的开头段落,也许它是青春期少年们焦躁的萌动,编导们意欲用它涵盖一切心理描绘。

在成年布里奥妮,它从萌动变成了压抑,所谓赎罪的沉重。

可是为什么要奈特莉(Knightley)来演塞西莉亚呢?

茜的发型应当是随意的而不是这么刻意修饰过,她的头发不应该这么卷曲,略为直一些才能显示她个性的干脆和坚定,她不需要这么大而充满惊奇的眼睛,她的双眼应当冷静凌厉,内里深藏风暴一般的激情。

这位演员太矫弱了些,举止过于夸张,走路步态有些粗俗。

所以在我看来,她表现不了茜对罗比深信不疑的爱。

小说中写到,当布里奥妮第一次经历战时伤残护理,她“学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人,归根结底,是一个物质存在,很容易受损伤,却不容易修复”。

我想,它的潜台词是:人归根结底是一个情感存在,很容易受损伤,却不容易修复。

据说古代的人,献奉给神的圣地,不准予踩踏,而且,即使出于无知而违反规定的人,从践踏圣地时起就成了一个赎罪者,在他完成合适的赎罪行为之前,他将遭到执行这一规定的法力无边而肉眼看不见的神的报复。

布里奥妮的赎罪,最终是对自己内心,没有人可以代替。

能否得到救赎,全凭自己。

其他一切需要赎罪的人,强奸而后结婚近乎喜剧的那一对,以及布里奥妮父母,在真相了然之后,他们不肯,不敢,或者不愿再去面对这件事,他们逃避而不是试图去挽回。

所以布里奥妮的负罪感,也因为他们的不作为而更加沉重。

可是电影里这些相关人物只过了一下场,领了出场费立刻退场,与主题无关。

也许是编导们太缺乏勇气,如果重来,我宁愿他们多加半个小时。

 8 ) 华丽的无病呻吟

Keira Knighley与James McAvoy这两大偶像派明星在2007年联手带来了一部古典风格的英国影片《赎罪》。

影片的前半部分可说是美仑美奂,宏伟的英国乡村大宅,碧绿的草坪与美丽的鲜花,俊男靓女,华服美景,机智而充满情趣的对话,再加上情节上小女孩看成人世界的小小扭曲,电影倘若按照普通的古典青春爱情偶像剧的套路来,本来也是部无功无过的视觉盛宴;不过这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花了太多笔墨在残酷的战争场景中,但又没能力将大时代大背景与先前的小情趣小故事很好得结合起来,结果是棋差一招,整部电影变作一场华丽的无病呻吟,令人唏嘘。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Keira饰演的富家女Cecilia爱上了家里仆人的儿子,James McAvoy饰演的Robbie。

Cecilia的妹妹Briony从小就显露出作家的才能,性格上也有点敏感早熟。

一次小小的误会让Briony误解了姐姐与Robbie之间的情感,而男女之事就更非小小年纪的少女Briony所能领悟的。

情况发展可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Robbie被当作流氓抓进监狱,最后决定参军以逃避悲惨的牢狱生活,一对有情人便如此劳燕分飞。

与传统的爱情剧相比,电影最与众不同的是采取了一种史诗般的手法来刻画二战中英军在法国溃败撤退的景象。

Robbie作为哀兵一员,既亲眼见证了德军的残暴杀戮,也切身体会了英军绝望后的颓废黑暗;与此相对照的是Briony在后方医院中的护士生活:鲜血、伤痛和死亡。

将这二者联系到一起的是Briony对造成姐姐Cecilia和Robbie不能长相厮守现实的罪孽感。

影片采取了同一片段不同视角重复播放的剪切手法,配以出色的电影音乐,强烈增加了叙事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但当故事行进到后半部分的战场部分,描述Robbie与战友从硝烟中一路蹒跚至海滨等待撤退的船只带他们返回故土的时候,电影便陷入了毫无目的的冗长与沉闷当中,我甚至感觉导演在这里似乎忘记了电影的整体性,为了史诗的效果而过度使用史诗的手段,让Robbie这条线索越来越偏离电影的主航道,最后才通过苍老Briony的自述勉强将故事拉回正途。

这样的缺陷,即使是技术上无比震撼人心的长镜头也不能弥补的。

但比起电影“赎罪”这一主题的勉强性,影片后半部分节奏的失调又可以被忽略不计。

“赎罪”作为连接个人生活与大时代大背景的介质,本来是个很可以挖掘些深度的题材,既兼顾个人生活中的小情趣小悔恨,又能通过个人之眼体会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这类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悲剧连接在一起的故事成功的关键便在于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或者平凡之中凸显伟大。

电影《赎罪》最大的失误在于在成功的将观众从小情趣的爱情故事引入战争的时代大悲剧之后,却就此止步不前,甚至在结尾处刻意的由大入小,再次返回到当初所谓的妹妹对姐姐幸福破坏的个人忏悔当中。

小情趣本该是自然而然带观众进入对大时代思考的一种手段,可在《赎罪》一片中却完全相反,大时代完全成为了小情趣的花边点缀与煽情手段,被硬挤出来眼泪之下流淌的是赤裸裸的唧唧歪歪与无病呻吟。

既然提到了电影中的小与大,我也不能不再提一句今年走同样路子的话题电影《色|戒》。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你能容许王佳芝在关键时刻出卖国家,却不允许小女孩在大时代中发发小牢骚?

抛开影片的技术性细节,这里我想强调的便是前面所说的叙事手法差异:《色|戒》是通过个人的悲剧,通过国恨家仇面前形形色色人物的表现来展现一个时代的悲剧,一种深刻的悲伤,由小开始,以大收尾;而《赎罪》却从头到尾都停留在小情趣上,大时代大背景完全沦落为个人恩怨的点缀,主题并不因为这样时代背景的存在而得到任何提升。

与其这样毫无目的的刻意煽情,还真不如从一开始便定位于单纯的爱情故事上,至少小得坦率而纯真。

纵观《赎罪》,影片的叙事手法像极了某些海派美女作家的风格,美则美已,但华丽下面全都是虱子。

部分内容刊登于《电影世界》,转载请注明。

 9 ) 独自和解

Atonement本是基督教的一术语,发明人是16世纪的圣经译者William Tyndale.圣经中关于救赎的概念是人通过耶稣基督,实现罪的原谅,以及人与神的和解。

但是田代尔发现,英文中还没有什么词能代表和解(reconciliation)、原谅(forgiveness)的内涵,于是便生造了个词出来,亦即 at-one-ment. 所谓”at one”,就是指通过耶稣,人和神重新合一了,因为人也有神性的一面。

人获得拯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耶稣,实现与神的重新和好(being "at one", ment是将其变成一个名词的后缀。

)《救赎》这部电影拍得很美,也在探究人犯下错误或者罪行后如何拯救的一个问题。

二战前13岁少女布里奥妮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

一天,通过窗户,看到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和姐姐塞西利亚有暧昧关系,后来又发现他写给姐姐的一封很色情的书信。

不懂世事但想象力丰富的布里奥妮于是便对罗比产生了反感,后来在表姐遭人强暴的时候,便诬陷罗比,害罗比下了大牢,后在二战中,罗比和姐姐塞西利亚都不幸死去,永远没有机会“终成眷属”。

豆瓣上有个很有趣的评论标题,叫“文艺女青年害死人”。

可不是嘛?

懵懵懂懂又想象力丰富,未免就要胡乱指责,棒打鸳鸯。

这是个巨大的悲剧,那么救赎、原谅、和解这一切又从何说起呢?

还得回到英文的at-one-ment这个“合一”的字上来看这些问题。

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之一,是罗比和两姐妹之间的“阶级鸿沟”,这在后来一场虚拟的三人会中,罗比也说得很清楚,指责妹妹因为他的出身,就草菅人命,不肯及时承认自己的谎言。

诬陷之后,妹妹自己陷入巨大的内疚当中 ,当初看来很了不得的阶级鸿沟,在下狱以及随后的战争造成的人生灾难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妹妹也好,姐姐也好,都与一个低层的仆人的儿子和解了,此乃“合一”(at one) 之一。

这是一个很“英国”的主题,就像劳伦斯《查德莱夫人的情人》一样,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层差异始终存在,甚至在21世纪的今天。

我上次去开会,还听一个英国佬在那儿一口一声“某某勋爵”(Sir So-and-so)地在谈我们业内的一个牛人,在美国人当中,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但是反过来,我想英国人可能也嘲笑美国人的“没大没小”,没有这些阶级和层次的概念。

这影片里的受害者是下层的罗比,但是他却在受害后,上了道德的高地,妹妹为之终生忏悔。

她甚至放弃了剑桥的学习,去做一个普普通通,被人颐指气使的护士,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初无良的贵族家女子终于放下了身段,和普通人混为一体,“合一”了。

合一之二,是妹妹通过自己的创作,营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让姐姐和罗比在她的著作里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而现实的发展后来已经不再人的控制之下,谁曾料想罗比出狱后会去战场,会参加敦克尔克大撤退,会早早死掉?

谁又曾料想姐姐会因为地铁里的爆炸意外死亡?

虽然妹妹心存内疚,但是在理智上,她知道这是造化弄人,让两人无从结合,她很高兴她能通过她的生花妙笔,让两人在想像的世界里“合而为一”。

只是她心里到底还有歉疚,总觉得悲剧是她造成的,这样的忧伤无从消解,就如同那美丽的片尾,罗比猛回首的一脸忧伤。

伤害的后果其实已经被沧桑的世事抹平,无奈伤害在心灵里造成的阴影却不能抹去。

我看过的一个小故事,说父亲告诉儿子,生气想伤害人的时候就在篱笆上钉个钉子,后来篱笆上钉了很多钉子,父亲让儿子一一取走,指着那钉痕告诉他:生气就是这样,后来你可以原谅,可以和解,可是那生气产生的后果,那伤害却会长久存在,就如同那钉痕一般。

所以爱要求人“不轻易发怒”。

蒲柏说“人谁无过,能原谅者,神也”(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evine.)可是即便我们的过犯得到了原谅,我们可以重新被对方接纳,不说明我们就不需要承担过犯的后果。

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概念,但是你去问任何牧师,他们都会这么跟你说。

这个影片中,其实最苦的还是这个妹妹,这罪与内疚感的捆绑,伴随了她的一生。

死的早死了,生的人最苦。

就如同苏格拉底临死前说的那样,他去赴死了,你们留下来,谁羡慕谁还两说呢。

这里就要说到合一之三,也就是妹妹在余生当中,究竟如何和自己的良心和解。

由于战争的关系,她其实早早就失去了向双方忏悔,弥补过失的机会。

更大的煎熬,是这种良心的长久谴责。

这样的谴责使得她成了个深不可测的,神秘的女孩,她通过她的写作在自我拯救。

从影片后来的专访上看,她一生写了二十多本小说。

而这本《救赎》是她最早开始创作的,但是这个创作过程成了她一生的事,这书也是她大限来临前不久写就的封笔之作,天鹅之歌。

作为一个少女,她的想象是一种臆想,毁了他人幸福,也负累一生,可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后,同样通过想象,她成了一个作家。

她在这种几近“写作疗法”的终身苦修当中,独自和解。

这是一部很美的影片,我独自一人看完,胸中似有块垒,却落在这样“独坐幽篁里”的处境之下,夜深人静,就不用长啸了,写它一篇影片,好实现我自己的at one ment吧。

现在可以去睡觉了。

 10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是一部让我几乎要质疑金球奖的影片,但权威的力量是很暴力的,所以只好承认自己的水平有限,没有办法感同身受西方玄妙的剧情设计,只好用我小众的眼睛来打量这部冲奥炙手可热的影片。

首先我要承认影片配乐和构图的成功,伴随13岁的Briony每一次出现时响起的音乐,都那么的诡异,提醒着我们,这个小姑娘虽然很小,但是杀伤力很强大。

而次第展开的情节里,不可否认,美景美不胜收,英格兰风情和战争的残酷,都直面观众。

让我疑惑的地方在于,仅仅靠配乐和画面的出彩,足以让一部影片获得金球奖最佳剧情类影片的殊荣么?

因为故事的情节是很简单的,一个十三岁的小康家庭的女孩子,处在青春期的骚动当中,暗恋上管家的儿子,但是管家的儿子喜欢自己的姐姐,于是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心理,促使她通过做伪证把这个男子送进了监狱。

男子服刑完毕进入战场,但是与他姐姐的爱仍在继续,最终两人没能在战争结束后走到一起,男子死在回家的前一天,女子也死在等待的时光里。

十三岁的女孩长大了,良心出现了,一生自责,最后以自以为的方式赎罪。

我不知道故事凄美在哪个地方,一定要说影片在情节上的成功,那就是用不同视角展示同一个场景以及在故事的讲述中穿插往事的过程。

让情节在跳跃中逐渐明晰,这是技术活,有那么一点奇技淫巧的意思,却只能让我在眩晕中思量而无法被感动。

当Briony在医院里穿梭,收音机里说明战况的声音随着她的身影穿梭在医院的各处,我眼前竟浮现出《珍珠港》里的画面,小人物串联大时局,这是珍珠港的成功之处,但是用在这里,却让影片的主题有了心猿意马的嫌疑:到底是说,妒嫉是人的劣根性呢,还是说战争害得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

抑或是说,人的劣根性与战争一样的卑劣,都有摧毁性的杀伤力?

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被所谓情爱和妒嫉折磨,有点可笑,也很可能被大多数成年人原谅,毕竟她是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所以通过她,来诠释人类的七宗罪之一,是不是有点过?

或者是告诉我们,妒嫉不分年龄,尤其在未经世事,心怀幻想的少女眼里,更能发挥出可怕的力量。

但是如果影片的用意真是如此,为什么标题不是妒嫉,而是赎罪?

当然我不认为Briony最后的赎罪方式是有用的,对于无辜爱情的毁灭,她自身做再多,也于事无补。

能让有情人再度携手,才是有用的赎罪,她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自己醒悟的良心能安,对于当事人,已经没有用了。

但是西方信仰基督,相信忏悔,认为诚心忏悔便会得到主的原谅,所以导演曲曲折折讲述了一个诚心被上帝引导的忏悔者。

妒嫉固然可怕,但是良心更有巨大的力量,让一度被魔鬼占领心房的女孩子在皈依上帝的路上虽然无比辛苦,仍然一路坚持。

也许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宽恕作为一种美德,在展示Briony的赎罪之路时,就已经隐隐地传递给观众。

影片所产生的悲剧力量,无法感动我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在于凯拉·奈特利所扮演的Cecilia缺少质感,观众被凄美的爱情所感动,总是建立在男女主角有让我们倾慕和欣赏之处,但我看不到这一对可怜人的可爱之处,尤其是Cecilia的可爱之处,是我太肤浅吧,总觉得她身上风尘女的味道比剑桥女要浓,第一眼看到她,就觉得,这是个随时准备让衣服被男人扒拉下来的女人。

Cecilia这种角色设置,也许是为了让Briony有妒嫉她的理由,确实无论哪个年龄段的Briong扮演者,随随便便往那里一站,都比Cecilia有气质。

但这样的安排,按照越美好越珍惜的规律,就削弱了美好事物被撕裂给人带来的心痛。

可见导演也并不真心同情这一对薄命鸳鸯。

对于Robbie爱上Cecilia,只能自我安慰地用情人眼里出西施来安慰自己。

最后对于战争惨痛的展示力度表达一下敬意,如果剥离了故事本身的情节,只是说战争的伤痛,影片的摄影是很成功的,但是无论多少条副线,如果不能与主线融为一体,都是失败的。

只能说,美则美矣,却过于喧宾夺主。

《赎罪》短评

很压抑。结构充实,剧情好猜,非典型。

6分钟前
  • Kiss&Cry_Joy
  • 还行

俺偏执,俺觉得这个atonement该叫jealous……¥#最后Briony说她把事实写成小说,不是软弱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人性的关怀……俺姑且沉默好了。毕竟她也为此suffer了大半辈子。。的确需要对自己进行‘人性的关怀’……如果俺是cecilia,俺也至死不会原谅她。(记得那个拔光鸭子毛小偷的故事么……)

10分钟前
  • hilly
  • 推荐

不值当的

11分钟前
  • 水皮牛寺
  • 还行

造化弄人,以战争为背景的爱情总是那么刻骨铭心,她负罪一生也算是赎罪了

12分钟前
  • 倪永孝
  • 推荐

每一个镜头都宛如油画,一个女孩小小谎言最终酿成了一对有情人的悲剧。历史巨轮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无法避免,或许只能在以后的幻想中,赎罪。

15分钟前
  • luna的森林
  • 推荐

结局虐的我全身疼T T 你知不知道因为你的嫉妒与自以为是毁了两个人的一生? 最后还说把幸福还给了他们??最该死的是你(可是你凭什么还活得这么长....)【一美又美到我看不见女主的程度

17分钟前
  • HAIBARA
  • 推荐

Oh god, this is bad on so many levels. 妹妹从头到尾都是个asshole,在结尾她说她希望自己能给读者一个幸福和美满的结局,我都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比这更self-presumptious的行为了,which 证明了她依然是那个小时候bend facts to her will的小女孩 who has absolute zero respect for the truth.

21分钟前
  • 风释
  • 较差

虚伪得令人心惊。结构散乱

22分钟前
  • 𝙎𝙩𝘼𝙣
  • 较差

感觉有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电影语言和剧本结构也没有太大的突破,甚至那个出名的长镜头,也只是为了眩技而已,和内容和节奏也都不贴。只有演员的表演还算出色。

24分钟前
  • 某茶君
  • 还行

战争的残酷拍得很好。悲剧的源头不光是幻想,还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高傲,咄咄逼人的打字声说明了一切。

28分钟前
  • 山青一二三
  • 推荐

这片儿在电影院看的,毁了

29分钟前
  • 76.X
  • 还行

他伸手抚摸了她曾跳入的水面。

32分钟前
  • 清蒸野菌
  • 力荐

难看到无法直视的KK对比着好看到无法直视的一美+跳跃性极强、诗化且真假莫辨的剧情,真是要精分了。关于孩童的恶,各种作品阐述的其实很多,这里让我觉得难以接受的是这种自欺欺人,流于表面的“赎罪”,只靠脑补一个幸福结局就能自我安慰和满足,那人生未免太简单了。

34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赎罪的方式,就是用虚构小说“将幸福还给了他们”,也够无耻的!

39分钟前
  • 海德文
  • 还行

不觉得有推荐的那么好看

41分钟前
  • monica墨
  • 还行

很英国的电影。。不过总体蛮一般。。难理解的是为了赎罪当nurse??呵呵。。

45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一个女孩子从卧室窗外看到了她不懂的东西,可是她以为自己很懂。”

49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除非跪下来祈祷,否则“最后的善意”也是伪善,是先让自己感动的“第二滴眼泪”。

54分钟前
  • 董肥樂
  • 还行

不喜欢个小姑娘

57分钟前
  • 南條艾草
  • 还行

受不了的是长镜头。

59分钟前
  • fingca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