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粗糙低沉的影像风格,脏脏的破落的各种场景转换,摇晃的镜头,前半段女主和前男友过长的关于爱与不爱及啰嗦又色情的对话反反复复让人有些心烦,之后的很多情节逻辑也有点混乱,但是坚持看完的话会觉得其实还不算太差。
缺点在于导演的文艺写实风格确实不太适合拍这种悬疑动作电影因为拍不出来那种节奏感和酷帅的动作场景就会觉得有点怪。
女主沙哑的嗓音 颓丧叛逆的性感和电影粗糙的风格非常吻合,在混乱的欲望和冲突中不断觉醒挣扎的个人意识,这个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
只是结尾处柔肠百转之后的不忍难免让人有些唏嘘。
一个字形容,正!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这碟饭口味怪异,难以下咽,我却吃得津津有味,从头到尾一粒不剩。
看来Olivier Assayas被誉为21世纪最值得期待的导演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是第二次看《登机门》,对上一次是大概2007年的样子,起源是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张曼玉好像担任评委,接受香港记者采访时被问道是否会去观看Boarding Gate。
我实在记不清Maggie的回答了,我只记得当年看的DVD版本翻译相当糟糕,让我如坠雾里,根本谈不上什么滋味。
今日得以找到一个优质版DVD终于得偿所愿地品尝到这道法式粤菜fusion,让我一饱口福。
在这部多语言、跨国题材的商业情色惊悚片里,导演以一如既往的作者风格交出一份完成度相当高的作品。
不知为何我边看边想到昆汀的Kill Bill。
我不敢说Assayas是否从中得到灵感,只是觉得Asia Argento在片子的扮相很像Uma Thurman。
两部片子的主题都有近似之处,都讲述一个弱质女子经历重重艰险,渐渐觉醒,最终走上复仇之路。
只不过Asia最后放弃了复仇,在她离去的背影中似乎带有无尽的意味。
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觉悟似乎是Assayas电影中一个有迹可循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在某种程度上来看,《登机门》跟《错过又如何》是姐妹篇,皆因其中的核心女主角都曾是社会边缘人物(一个是瘾君子,另一个是妓女)先后遭受唆摆控制(肉体上或精神上),经历众叛亲离(丧失儿子抚养、情人背叛利用)最终醒悟而做出改变。
同昆汀钟情于香港旧式武打片一样,Assayas迷恋香港经典犯罪电影,准确地说,他沉迷于其中的某些“符号”。
在这部片子的第二部分,导演延用了部分香港警匪片里的桥段、场景,甚至港剧中的演员,却仍能保持着强烈的作者风格,偶尔还融入一些神来之笔(如Kim Gordon扮演的话事人竟然讲粤语对白)。
这种东西方混杂的风格起初显得相当怪异,但放在香港这个大背景之下又渐渐调配出水乳交融的况味。
这就是Assayas最厉害之处,他似乎深谙“次文化”的影响力,结合为我所用,最明显的就是KTV那一段,选用了艾敬那首《想飞的欲望》,女主角的心境呼之欲出。
不得不提的是导演过往的风格依旧没变,如出一辙的手提摄影和快速剪辑,令角色的行为凸显在最显著的位置(这一点深得大师布莱松的真传),影片很多关键场景的处理尤为如此。
现在,为众人诟病的恐怕就是影片前半部分那些让人昏昏欲睡的冗长台词。
在我个人感觉,这几个“无趣”的场景是对女主角背景及个性刻画的重要手段,无论从台词设计抑或角色的姿势动作,都令我感到相当满意。
当然,最大的魅力依旧来自Asia Argento。
她的耀眼演绎足以盖过那两位选角失败的亚洲演员,这或许是我唯一不满之处。
我只能说阿萨耶斯的《登机门》不好看,真的不好看。
一开始我把海报上的女人认成了另外一个,电影开演的时候我才发现她有着一张我熟悉的面孔。
Asia Argento,在我的印象中她有一种粗野的魅力,她不需要温柔撒娇来征服男人。
她的嘴唇很厚,却远没有另一个厚嘴唇并生了孩子的女人名气大,不过这并不妨碍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知道她身上大大小小的纹身会不会给她选角造成障碍,我只能说:女人,你真是粗野啊。
在《登机门》里,她的脸庞难得地苍白和干净,一开始看她枪杀黑帮分子,我以为她一如既往地强悍。
到后来她只穿一套黑色内衣杀死了自己曾经爱过的人,她在哭泣,在颤抖。
这是个始终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女人,第一个男人想困住她,做他的奴隶,陪他玩SM;第二个男人教她杀了第一个男人,说要帮她解脱,到最后还是骗局一场。
Asia Argento在片中不停地抽泣,空洞的眼睛底下是一片青黑。
虽然她逃过了追杀,虽然她没有被逮捕,虽然她识破了圈套。
可在影片的结尾,她在黑暗中看着那个男人离开,她手里有刀,她随时可以杀了他,她却只是潮湿着眼睛就那样看着他离开。
她得到的只是一本假护照,一个假名字,一个假身份以及那茫然不可知的未来。
我讨厌桑德拉和迈尔斯之间两段冗长的对话,桑德拉像神经质一样喜怒无常,到最后还是乖乖听男人的话。
电影前半部令人昏昏欲睡,后半部场景挪到香港却突然节奏加快,让人兴奋起来。
阿萨耶斯东方情结大概还很重,和张曼玉夫妻一场,多少受了点影响吧。
一个有妇之夫,发现自己不能离开老婆,又觉得情妇很麻烦,就借机把她骗到香港,然后想要把她做掉。
谁知这个情妇是女版邦德,把派来的杀手一一干掉后,竟悄无声息的走到了他的身后......可女邦德上辈子是折翼的天使.....当他看到那个想要致她于死地的男人的落寞背影后,竟不忍心下手。
(当女邦德崩了大肥熊的时候我还以为她醒悟了)所有男人都梦想拥有这样的女友只要她爱你,不管你对她多恶劣,她都不会伤害你,肉体上的施虐狂却是爱的受虐狂。
一部情感的无间道,最后女主角对于这样的游戏似乎有所明白,哀默大于心死.对于这样题材的电影,床戏我觉得还是不够,尺度和长度都可以在延伸.女主角黑色乳罩拉下坚挺的乳头让人印象深刻,想到另外一部电影<迷失东京>.
看完后就直接从电脑里删除了,没有收藏价值。
有性(两段情戏)有暴力,可是拍的都不咋地,没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并且最重要的主题不够突出,表意不明确,没能让人产生共鸣……
我一直认为要进入阿萨亚斯的电影是一件相当简单,又相当随缘的事。
事实是,如果你曾在香港的某一栋破旧大厦从某一层楼的某一间闪着令人头昏目眩白炙灯管灯光的某疑似贮藏走私货物的杂乱的似乎有着无数个小门背后却藏有预料不到的宽阔空间的公司,顺着窗外的水管一直爬到另一楼的另一个未知空间的百叶窗窗台,然后从窗台跳下,在昏暗中委身快步行进,走下楼梯,经过一个无人的疑似废弃的墙上又有正在转动的排气扇和裸露在外的锈铁的管道的仓库,接着又在一片黑暗的办公室中徘徊跟随直觉摸着铁闸门走到一个有光的地方,你扭开门把手,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很像过道的狭路,你推开眼前某一扇你根本不清楚将通向何处的大门,诚惶诚恐地穿过两三个貌似很久无人使用的出租写字办公室,出到一条闪着惨白冷光的走廊,沿着走廊到了尽头的楼梯通道,你不争气的下楼梯时摔了一跤,扭伤的脚踝让你难以思考,顺着本能你一直沿着楼梯旋转向下到了楼底,扒开了又一扇你压根不知道后面是什么的橙色小门,你竟然直接进了一家满堂客人的拥挤茶餐厅,在众人的注目下你走进了厨房,再次打开一道铁门,你看到有几个洗碗工正蹲在水泥地上洗碗,你顺着后门终于重回了香港的街头。
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找到了进入《登机门》的钥匙。
这是一种由香港鱼龙混杂,横纵错乱,在狭窄逼仄与宽敞敞亮,隐匿无人与热闹嘈杂间,形成未知且富有神秘性韵律变奏的奇特建筑空间感受,而生发出来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剧作结构。
非常奇怪,究极奇妙,无敌奇特。
它会在每个即将被预料到的情节点,发生令人大跌眼镜或令人匪夷所思又或者令人击节称叹的意外转折。
它会在每次即将陷入沉闷文艺片窠臼的氛围趋势时,杂糅大胆撩人的情色桥段或惊险刺激的动作戏码。
你几乎无法描摹出这部电影的故事走向,又或者把握住它的影片结构,就如同游历在梦呓般迷幻的香槟大厦内部,你不知道这扇门会通向哪里,那条道将引向何处,神出鬼没,难以捉摸。
我甚至怀疑阿萨亚斯是某次在香港瞎逛闲游的时候,偶然构思出这个电影的,为得就是把他在香港wtf的空间感受传达出来,又或者他就是为了把这场女主逃脱戏才前后编了一个故事。
电影到了香港才算附上了灵魂,没有香港,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几乎毫无魅力。
还好,香港太有魅力了,然后分给了阿萨亚斯一些些。
起码我是不会看的,如果它不被加上惊殐片的头衔的话,还有就是因为里面有林熙蕾和吴嘉龙的出演。
看完后,我和舍友第一句话就是,靠,什么嘛,删。
从开头就觉得沉闷,很没意思,没有预期的效果,但一直在心中告诉自己,别急,再等等,或许精彩的在后面。
等到最后一分钟也没出现所谓的“精彩”,还弄得一肚子火。
浪费感情、时间、精力、脑细胞的一部片子,曼玉姐夫,What do u want?
半夜的我支撑着迷糊的脑袋看完这部混沌的电影。
性,枪杀,恐惧,谜。
几个挺引人遐想的关键词,如果是因为这些而感兴趣的话,那你一定失望。
因为那是用一种极糟糕的方式将它们粘合在一起。
受骗来自于购买此片,是碟片包装上写的男主角是梁家辉,看了半天也没找到。
失望缘自于希望,看到内包装上写的是曼玉前夫的作品,且有《电影笔记》的佳作,又燃起了希望。
但看后,除了冗长的一段无聊对白设计外,基本上没有什么记忆,而这段室内剧,倒是感觉是法国人的作品。
而最后莫名其妙地放弃复仇,让我想起了《色戒》,但这才哪儿跟哪儿?
总之,打发时间可以,但欣赏就没必要了,包括林熙蕾在内,没有什么特色或心动的角色。
干净冷冽的画面被束缚在巴黎,模糊混乱的空气弥漫在香港,登机门将它们联系,【速度】在不断蓄势,手持摄影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人物逐渐失去重量.莱斯特的车出现在从水底出现的珊卓面前,法国的特质被瞬间隔绝,莱斯特于巴黎,珊卓于香港,强大的异质感始终包裹着他们,珊卓随着过曝画面退出,像泡沫隐藏于不属于它的大海
很差 大家不要看!
一部比较诡异的电影。看到最后有点不明白意思。也不想再看一遍。 -__-||
四不像电影
很久以前看过,感觉各种奇怪……
有点神,情感上的摇摆以镜头切换的果断结束…强烈的不连续性摄影在一些情景带来出彩的效果
在整体叙事上套了一个典型的“香港电影”外壳,但阿萨亚斯在内核上关注的东西仍旧是一种建立在西方作者视角中的,旁观者层面的现实主义,因此其实可以对照他后一年的《夏日时光》来对照观看本片。技术层面上努力想在异域审美和自我舒适区之间找到共鸣,单就影像上看结果是成功的,至于这个充满类型元素的奇情故事是不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恐怕见仁见智了。
个人评分8.4/10【A】真是过分轻盈的视听和影像,近乎掩盖了剧本和内容上的瑕疵(匆于转变和跳跃)。过曝[白光]与近景特写构成的空间(创作者对角色的刻画,心态表现和转变在此体现)不仅仅是引导观众融入故事的关键,也作为叙事节奏的高效调剂贯穿始终。前半段女主为杀所困的冗长戏码便是证明,冷色背景和正反打几乎排除一切视觉/情节杂质。只留下情与欲(挑衅与暴动)的聚势撕扯,基于这一核心铺陈,主角身份/特质的转变和之后经受的混沌与阴谋自然成立。尽管发展与结束仍然显得草率,所以逃亡反击通过紧迫感与危机感来稳定视点重心的细节描写就非常精妙,加上对城市魅力的捕捉和绽放,最终效果也足够掩暇。毫不松懈,确实是轻快且带劲的类型电影(创作者的创作重心),如果后半段再丰富些,评价可以更高。
想要有让人惊艳出人预料的剧情这个导演真是失败阿萨亚斯的光环消退了2个亚洲演员花瓶唉!!!!
看完之后想做的事:买手铐;在脖子后面文一个“13”。
烂片,装B就装呗,但你装不好还出来装就不应该了。
香艳的海报是观看的唯一动机。前半段的地点是巴黎,典型的法语文艺片:冗长沉闷,不伦虐恋。后半段的地点是香港,扑朔迷离的逃亡历险,一种王家卫式的影像质感。由于同处华语背景,体会到了更多的戏剧隐喻。总体评价,不值得花俩钟头看这样片子!
很傻很天真,小黄小暴力
不能更难看
如果我们像白痴一样信任我们爱的人 是好还是不好呢
病态的爱恋,异常的精神状态,下半部分突然惊悚,转入香港的人海丛林,让人不安,躁动。拥挤的街道,吵闹的卡拉ok,法国人眼中的香港竟是另一个模样!
尼玛的
几声枪响把电影一分为二,前半段是女主和情人间的拉扯,若即若离的关系,忽远忽近的距离反而勾起了情欲;后半段呼应主题,踏入登机门,以为来到了新世界,但并不完全,香港是另一个巴黎,“干最后一票去北京买夜总会”都是别人的生活,就连那扇登机门都是被设计好的。女主美得离谱,但是电影太晦涩了,光的隐喻、门的隐喻,看一遍根本意识不到,可恶:) 不过法国电影好像都挺喜欢这种路子的
在奥利维耶的电影里,确实不能算上作,对于香港的陆离现在也有基本失去兴趣。但对于爱与被爱的刻画,I love you and I kill you的阐述,依旧见导演的功力。
读了 Shaviro 去看的这片,Shaviro 拿这个讲新自由主义跨国经济的 any-space-whatevers 和 affective labor. 空间间互相独立存在又被串成网络,而人作为资本在其中流动,永远被同时推在没有细节的抽象性与令人窒息的亲密性的两极之上而无从寻得中间的缓和地带。不过其实这个例子也像是 Alex Williams 说的属于晚近资本主义内生的 speed 而不是 acceleration, 也可能是 Shaviro 整个书给我的感觉。比较惊艳的是 Kim Gordon 在里面演了个讲(塑料)粤语的社会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