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害怕孤独,怕被社会共识抛弃,怕老无所依,怕不被爱,那怎么办呢?
面对孤独,就是面对自己,只有诚实地对待自己,才能融化孤独,以完整的自己而不是撕裂的自己来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才算是成人的开始。
这位姐姐应该也是父母早亡,独自跟弟弟相依为命,当弟弟闯下大祸,她冷静发泄出情绪后,就是转入问题本身,而不是另两个女人试图去逃避。
为了这个意外的生命,她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又是独自带大小男孩,是个优秀的家长!
关于导演。
李玉,山东人。
中学时代开始在电视台客串主持人,当时她只有16岁。
大学毕业后,李玉应母亲的愿望正式成为山东一家电视台的主持人。
几年后,她辞职到了北京,在北京做了一段时间的场外主持人之后,喜欢上了记录片的拍摄,加入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做了一名记录片导演,其间一直写小说和剧本。
2000年,开始拍摄自己的第一部记实风格的故事长片《今年夏天》。
代表作品:1996年记录片《姐姐》获中国记录片协会大奖1997年记录片《守望》获CCTV东方时空金奖1998年记录片《光荣与梦想》获中国记录片大赛金奖2001年电影《今年夏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艾尔维拉娜塔瑞奖”2002年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影片”特别奖2002年电影剧本《坝上街DamStreet》获釜山电影节PPP最佳原创剧本奖既“PPP哥德堡基金奖”观后:复杂的女性情感。
电影题材立意很棒。
小男演员表演的很出色。
比起大制作大明星阵容的臃肿电影。
这样的地方特色小电影更有味道。
四川一样很有味道。
我对它充满了向往。
《红颜》是部很沉重的片子。
故事的起初发生在80年代四川的某个小镇,16岁的中学生刘小云跟同学王峰恋爱不慎怀孕,事情暴露后,双双被开除学籍。
王峰和小云都还只是孩子,承担不了自己更承担不了另一个生命的未来,王峰的姐姐——镇医院妇产科的医生王正月用自己的工作关系为小云做了手术,小云的母亲苏蕴文对小云撒谎说,孩子死了。
十年间,小云未谋面过的孩子成为她与苏蕴文之间绝口不提的往事。
苏蕴文没有丈夫,她跟小云相依为命。
80年代的小镇上,名声多么重要。
苏蕴文想,只要不提,少不更事犯过的错误就可以当没有发生过。
时过境迁,她们可以淡忘一切。
可是小镇终究是太小了。
有一天,小云跟小勇邂逅了。
小勇的心里被带起微妙的波澜——那阵波澜,勉强称之为……爱情。
10岁的小勇解释不了自己对小云的依恋。
他只知道,他喜欢这个唱戏的女子。
他偷出“妈妈”王正月织毛衣的针为她叉鱼;她在台上被人扭打大骂“狐狸精”、“骚货”的时候,他比她更伤心;她被人轻薄,他拼了命地救她……他说,云姐,以后没有人要你,我要你。
小云说,你长大的时候,我已经是老太婆了。
他说,老了好,老了没有人会要你的,只有我要你。
……那你亲我一下。
这时候的小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女了。
她已经26岁,是个半生风尘的歌舞团演员,正跟一个未离婚的男人纠缠不清。
想跟她上床的男人是有的,能给她幸福的男人,却不知道在哪里。
这个10岁的男孩子小勇,是唯一能带给她单纯的温暖和快乐的人。
在不知道彼此是血亲的时候,这样的温暖和快乐,或许是可以用爱情来解释和期待的。
可是现实再一次残忍地告诉她真相:小勇是10年前她跟王峰生下的孩子。
当年隐瞒了孩子还活着的事实的苏蕴文迫于年老和孤单,求小云把孩子要回来。
在遭到小云的拒绝的时候,她哭着骂她:“你有没有良心?
有没有良心……”“有没有良心?
”,这句话相当于在问小云,“你怎么忍心看我这么寂寞?
”已经90年代了,私生子也许可以成为剔牙般的小事一桩。
名声可以不管,恩怨可以不提,寂寞压倒一切。
小云不可能把孩子要回来。
人生如梦,谁可以面对自己在少不更事时所拥有过的一个小生命,突然带来的一场……爱情。
更何况,10年前,她与王峰也没有真正相爱过。
这才是重点。
他们没有相爱过。
没有爱过的人是容易忘记的。
都已经忘记了,为何还要让后半生无休止地卷入这场回忆与痛心。
你是犯过错的。
你要一辈子记得。
呵。
小云最终选择离开,电影的末尾,是苏蕴文在空无一人的屋子里痛哭失声。
苏蕴文的演出是入微的。
10年前在得知小云怀孕时将她往死里打的那场戏,与10年后歇斯底里逼小云把外孙要回来,以及在剧的最后,她哭得凄凉无比,将这部本来以“爱情”为重点的戏自然而然地带进另一个思考——年轻时的过错究竟要背负多久?
年轻时与一个男生相好,是多么自然的事。
与相好的男生——是,只是相好,甚至根本不用到相爱的地步——有了一个孩子,是多么轻易的事。
你可以骂她不要脸,你可以骂她不懂事,可是,错了就是错了,小云承担了往后对婚姻不再抱有信心的人生,苏蕴文承担了女儿没有幸福家庭所带来的孤单与寂寞。
还要责怪她们生活不够积极么?
还是责怪她们对往事遗忘得不够彻底?
似乎后来一步一步她们做的都没有错,把孩子送人,苏蕴文告诉小云孩子已经死了,小云在歌舞团努力唱歌讨好观众,甚至颜面尽失地争取了一次婚姻……她们已经在很努力地生活。
可是,有时候,并不是努力生活就会有大团圆的结局。
犯过的错像一笔带利息的欠债,总有一天再找上门来。
人生太多的无力感,最终都移到了苏蕴文身上,她太老了,老得没有力气改变,也没有力气遗忘。
命运的嘴角带着嘲讽,袖手旁观。
于是,这个本来情节上有些不现实的故事,就变得无比现实且悲凉起来。
看完这个电影,唯一可安慰自己的就是,这只是一个故事。
张艾嘉在拍《心动》的时候说,年轻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但其实,有遗憾才是完美的。
是。
我们可以忘记自己犯过的错,再精彩百倍地活下去。
可是,是不是世事、世人、命运都陪我们一起遗忘……
——电影《红颜》观后文:兰若与晚虫絮语也许因为职业的缘故,甚少观看所谓新锐的电影。
新锐大多是身边人,大家彼此太清楚底细,所以对他们的表达缺乏期待。
这一部,导演李玉,据说剧本改了近8年。
看到她衣着光鲜地亮相,身材很好,但笑容疲倦。
更有的是夺眶的眼泪。
对她有些好奇。
在楼下的音像店里租了正版碟来看。
那海报与超女的并列在一起,挂的名头之多,让人望而生畏。
又一想,李玉也是四川女子,和宇春、靓影、敏佳都一块的,呵呵,蜀中多奇女,此言不假。
一个半小时的片长,看得屏息静气。
画面很美,技法熟练,演员个个到位,故事亦成立。
这该是一部好片子应具备的必要条件了。
翻过头来,悲哀于商业炒作对一部艺术影片的损伤,看看这些字眼吧——母亲爱上了自己的儿子?
乱伦下的真情?
惊世骇俗只为引人注目。
唉唉。
感叹一个人想真实地表达,却仍然要违心地找寻刺激感官的途径,只有大声地吆喝,才能招徕行色匆匆的看客。
试问:有愿意在安静的夜里,只开一盏灯,听人细诉过往的人么?
女人在表演,男人却缺席大家把李玉的片子归类于女性电影。
似乎是这样的。
同情女性的视点,三个女性乃至更多女性的不同命运。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身体和灵魂。
片子从一开始,就扔出一个炸弹。
中学生小云因偷食禁果有孕在身被学校开除。
产下孩子后,母亲把孩子送了人。
告诉她那孩子生下来就夭折了。
她信了。
十年后,她26岁,在一个破落的川剧团里唱通俗歌曲。
她偶遇一个10岁的小男孩,小男孩崇拜她,对她有着天生的眷恋,看她被男人们伤害而奋勇出头,为了讨她欢心去捉鱼。。。
然后真相逐步揭开,那孩子是她的儿子。
被最早那个和她偷食禁果的男学生的姐姐收养。
这里面,小云出事时,男学生远走他乡,去做了建筑木工,多年后,他从脚手架上摔下来,骨灰被姐姐收纳在一个景泰蓝瓶子里;母亲,是寡居的女人,父亲只是个照片;姐姐,本来有过姐夫,但姐夫误会小男孩是姐姐与别人的私生,所以与姐姐愤而离异,在片子里,他也是个照片。
他们之于她们,似乎都存在过。
但最终都成了摆设。
成就了表演的时候没观众,哭泣的时候没肩膀,爱的时候没对手,吐露心声的时候没知音的巨大哀痛。
其实也不是没有人相伴。
只是这个相伴的人如此让人不堪。
那个不识人间烟火的小男孩,发自骨子里的话语有几处——云姐,你不要怕,等我长大了,我来娶你么。
云姐,你咋个喽?
怎么不理我喽?
一下就不理喽。
长成老太婆好啊,那时侯没有人要,我来要,好不好嘛?
云姐,我们是夫妻相嗦。
将来一定要在一起的嘛。
以后,我还见得到你吧?
他那么认真,仿佛他的诺言有朝一日都会兑现。
然而他不是那个男人。
他那么懂得你的困窘,那么在意你的伤感。
从小就是个解人。
然而他是你的骨血,是你的孩子。
他象个跟屁虫一样跟在小云的后面,他以她的美丽而荣耀,以她的受伤而出离愤怒,以她的一颦一笑而懊恼欢欣。
小云叫他小流氓。
他跟同伴说那是昵称。
“你长大了就不会这样了,你就跟那些臭男人一样喽”,小云看着这个忠心耿耿的孩子喟叹着。
那是必然的。
他们都曾经是这个小男孩,最后都成长为照片和景泰蓝。
在漫长的生涯里,女人只是独自过活。
最精彩的时候无人赞美,最凋零的时候无人安慰。
而凭生活中无数的经验,10岁的小男孩有这么缜密和催人泪下的软言细语吗?
大概没有罢。
男人在没有成长前,大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甚或是几乎,他们都是愣头青吧。
哪里就有这么一个孩子,能让你忘了自己的哀痛,心疼他的真,感动于他的跟随呢?
这个孩子怕是导演李玉自己心里的知音吧。
他穿上了知音的华服,扮作一个孩子,更致命的是,这个孩子是你的儿子,所以,你和你的知音,永远永远,不能见面,不能相守,一切可能的渠道都被切断。
即便这样,就不活下去么?
还是要。
母亲是个老师,即便哭得青筋暴露,压抑无声,还是要在教书育人上寻找位置;姐姐,抱持着小男孩母亲的身份,与理发师有着些关系,卑微地活着;小云,还可以离开。
去哪里不重要,离开,就是开始。
她们都很难,做可以做的妥协,却拼了命一样地维护尊严。
即使被叫做鸡,也凛然有不可侵犯的光辉。
大概这些都是女性电影的表达吧。
但我仍要指出的是,在叙述者让女性表演自己的心声时,她仍困囿于女性的被动从属位置不能自拔。
在这个片子里,女性仍在被看,被窥视。
小云两次洗澡,一次是片头,身形已显,漂亮的裸体摔倒在水泥地上,一次是在川剧团,以小男孩的视点来看。
这种被窥视的重复令人遗憾。
除了默默忍受侮辱以外,女性都没有更大的作为。
她们始终都站在台上沉默、嘶喊和不知所措。
她们在导演传统的叙述角度下,没有机会坐到台下的座位上,不动声色地看回去。
语言主体在这里仍然是男性,是一个女人用了女人的身份,带着对男人的诘责,坐在男人的看席上发言。
所谓颠覆不平等的性别困境,在本片当中起码在叙事角度上没有做更多的尝试。
而若只是控诉的话,生活中那么多的好男人恐怕亦不平。
控诉,只是因为创造了控诉的语境。
而这个语境跟日益多元的性别社会现状并不切合。
这一点来看,《红颜》的表述方式有些陈旧了。
起码,放在八十年代后的中国,不够普遍。
当然,《红颜》依旧可以说自己是独特的案例,也成立。
万千说法,都有存在的空间。
中远景构成的导演视点如果做一下笔记的话,应该可以看到导演更多地运用了中景以上的景别来拍摄。
人的表演不再突出,更多地反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
有两个近景,一个是小云全副花旦装扮的脸,声情并茂地唱着川戏,但画外音在喊,不听戏,唱流行歌曲!
镜头拉出,逐渐变成全景,后面戴着蛤蟆镜的乐队出现,身着暴露服装的舞蹈演员开始摇摆。
近景到全景的演变,专注的神情到不伦不类的演出的过渡,反讽和凄凉毕现。
第二个,是结尾小云决定离开,她和母亲最后坐在矮桌前吃饭。
她不停地吃,仿佛没事人一般。
那母亲却在酝酿风暴。
桌子终于在压抑当中被母亲一把掀翻。
她恨这个女儿最后没能把孙子要回来,她恨她不体谅自己的孤独,更恨她们面对逐渐加深的创伤面无所适从的绝望感。
小云站起来道别,母亲在走廊里哭泣。
如此克制却如此澎湃。
以致于曾经那么美丽年轻的李克纯哭得面目皆非,让人噤声。
从吃饭的全景到母亲哭泣的近景,这是一个长镜头,最后停留在母亲的脸上,让我们与这个女人长久以来的悲伤赤裸相见。
从这两个镜头的设计来看,导演是多么地用心。
她纯熟地运用长镜头,却不露痕迹,不让人觉得节奏拖沓,玩弄技巧。
仿佛这些早就在生活中上演过,就需要这样的方式表达一样,恰到好处。
而中远景的大量运用,使得片子跳出演员游刃的范畴,更成为导演的视点。
演员和其他如烟云的巴山蜀水,如水墨的诗情画意,如昨日的生活场景一起,成为叙述的道具。
他们被主观的导演编排成客观的故事,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看到介绍说,李玉是纪录片导演出身。
而纪录片与故事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表现方式不同,当特写镜头被一再运用的时候,它所呈现出来的强调便起了作用,那作用的修辞手法是强加于人的。
而纪录片,更多时候是大景别,在关照人的时候,不忘空间关系,尽管因为镜头的选择会打上个人审美和世界观的痕迹,但相比强调的语气来说,它获得的读解和阐释将会更广泛。
打动人心也就来得更自然。
李克纯不能不提到她。
她是片中唯一的职业演员。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炙手可热的大青衣。
也是四川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78班。
经历过文革,因家庭出身备受磨难,有着惊人的爆发力。
是80年代贤妻良母角色的代言人,曾因精湛的演出得到过数次金鸡奖的提名,尽管实力很强,但没有获奖的命。
80年代末,遭遇了异国情缘,毅然出国,十多年来,结婚生孩子,放弃了很多声名上的机会。
最近一次看到她的演出,是出演《金粉世家》里欧阳于坚的母亲,那是一个遭到遗弃的女人,孤僻却自尊。
呵呵,似乎她所扮演的女人都有着悲哀的命运。
但同期声的制作,显出她多年未圆熟的普通话发音,还有四川人的咬字,鼻音也有些重。
然而《红颜》,她真令我刮目相看。
于一群非职业演员当中,她不跳,不显山露水,非常契合他人,此其一;第二,本片唯一的表演段落,当属她的近景一哭,这么长时间的镜头逼近,她有层次,忘我地哭泣,让人震动。
看了她写的婚后历程,非常认同她的一句话:我知道我该怎么做,尽管那不是繁华声名,我会一如既往地在沉默当中孕育爆发力,那是我对表演事业最为珍贵的坚持。
而对演员的最大尊重,就是让他的风格在片中既能与他人相得益彰,又能淋漓尽致地得以表现,这既是好演员的能力,也是导演的控制力。
非职业演员的自然和到位,不仅要归功于这些璞玉般的演员自身,更是说明导演独具慧眼,让全片的风格统一,一切尽在掌握。
相比较而言,前些时日的《20、30、40》,在选角上,除了张艾嘉自己演的那个活脱,其他人确实乏善可陈,让人对她的甄别眼光大为怀疑。
选角合适,这也是影片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
对的人,演出来就对。
你必须对角色产生信任感,相信她就是那一个,这样才能看进去,跟着走,否则一边看,一边还在操心帮那导演换合适的演员,那能好看吗。
而李克纯,在《红颜》里,真不错。
一部川言电视剧,2005年上映,听说票房很是惨淡。
我向来不追逐大片的脚步,也许是个人欣赏水平还没有达到那种高度。
反而是这样现实的题材,更能触动我的神经,甚至因它未能受到大家的关注而有点伤心,看来还是个人喜好在作祟。
我却觉得在某些精神的层面它比大片更大牌。
故事拍摄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小镇上,当镜头由远及近的伸拉时,我看到了青山,绿水,白色的小楼。
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地震中垮塌的情景,仿佛看到了,垮塌前的原貌。
那个古朴,宁静的小镇,在那时沉睡,不曾知道还有一场灾难正在酝酿之中。
有点跑题了。。。。。。
说它不红,也是因为,那里的主演我都不眼熟。
我的思维是这样的,如果一部片子红了,必定能带动主演的人气,不说是一夜走红,也得是尽人皆知。
但这也许就是小成本电影的悲哀。
没有重金的打造,注定在第一时间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这一点,后来的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就做得不错。
至少上映之前还有刘德华来撑场面(不好意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这样的,好像里头的那块石头和刘德华有点干系)。
它也是一部川言电影,可说实话,我就是没看完,真是不好意思,就是有点感觉不对。
到现在的《十全九美》依然是小成本电影,李湘投资,目前看来还算成功,我觉得这至少有三点原因:先期宣传足。
快乐大本营,她的老东家,拿出一期节目帮忙推销,的确功不可没。
其次,时间点好,正好赶了一个没有大片上映的空档,好处自不必说。
再次,演员有人缘,故事比较搞笑,迎合当今潮流。
不过,我就是还没看过。
又跑题了。。。。。。
故事发生在这样的一个小镇。
既然是小镇,环境,人文,素质,思想,眼界等等一概,都应与这个“小”字有密切的联系。
16岁少女的怀孕事件,就理应成为这个小镇的最大话题,人生的最大污点,伤风败俗,不知廉耻,一切的恶名就都成了她的代名词。
歧视,恶骂,侮辱,唾弃,就注定要伴随她的一生。
事发之后,她和那个男同学被赶出校园,在这样的时候,教育机构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而是把他们推向了更加黑暗的社会,真是可笑。
结束痛苦的最佳方法就是逃避,于是男孩选择了离开。
他说,也许我还会回来看你,一切都是淡淡的,也许因为他们还小,不懂得什么是喜欢,也许只因为一次犯下的错误,就此毁了两个人的一生。
男孩离开,男孩的姐姐是医生,在医院接生了这个本不应该报道的婴儿,姐姐和女孩的母亲决定把孩子送人抚养,并同时告诉女孩,孩子已死。
多么可笑,荒谬的事实,一个又能力把他带来世上却没有能力抚养他长大的母亲是多么的可悲,就因为他出生的有违伦理,她就没法决定自己儿子的命运,甚至认为他已经死去,可悲。
在这样的唾弃,嘲讽,歧视的生活里,她也迷失了自己,人生的轨道就此偏离。
在歌班唱歌,名声依旧很糟,母亲的冷眼对待,众人的鄙视,却也早已成为习惯,她自然能应对,记忆很深刻,当她当众被人殴打,被骂,羞辱之后,回到自己的屋里却能啃起苹果,让我感觉更加的心酸。
那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和怎样的坚强啊!
后来她遇上了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小勇,成了她的好朋友,他不把她当异类,爱护她,保护她,为她抓鱼,打架,好像一个小大人,他们还在饭桌上让人起哄的喝了交杯酒,他还说,等她老了的时候,自己长大以后要娶她。
令人动容。。。。。。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其实对于小孩来讲,那应该就是最纯洁的友情,它仅建立在理解,包容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所理解,但是后来的大人们为什么却迷失了这样的本真呢?
后来,故事有了这样的进展。
她得知当年的那个男孩死了,从她的眼神中我分明可以看到她还活着,那些人麻木了的只是她的躯壳,而她的灵魂还活着。
在后来的进展中,她得知小勇其实是她的孩子,让她无从面对,当她拿着那张拼凑的全家福时,才真的让人心酸。
当小勇从瓶子里拿出骨灰玩耍时,他可知道那竟是他的父亲。
故事的结尾,她离开了小镇,就如同当年的男孩一样,只有离开才是解脱。
她慌慌张张的赶上了即将开启的列车,月台之上没有她唯一的亲人--母亲,而当列车缓缓驶去,我清楚的看到,一个小男孩,由远及近的向我们走来。。。。。。
他的心里一定还在反复惦念那句她说过的话,以后我要看见和我长得这么像的人,我就一定知道那是你。。。。。。
鱼是这场不伦恋的暗指。
小勇夸口自己会叉鱼,自己叉不中,只好偷鱼送给云姐。
说明小勇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开启与云姐的关系,只能以旁门左道的方式另辟蹊径,暗喻两人的不伦情感是不被社会道德所认同和允许的。
小勇偷拉电线和云姐电鱼无果,甚至导致全镇停电,两人溃逃也暗示了这场情感的地下性和注定无果的悲剧性。
苏老师去找小勇姑妈时,门外的人们不停地捡从翻倒的三轮车里掉落的鱼则标志着不伦之恋彻底的结束。
鱼车不翻正过来,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
而这场不伦之恋就是一辆无法翻正的鱼车。
如果电影结尾穿插小勇提着自己叉的鱼出现在火车站台上,而火车已经远去的镜头的话,整个电影会更令人回味。
(可能是妙笔,也可能是败笔)电影中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情节,即小勇打开父亲的骨灰盒,拿出里面的碎片把玩的画面。
这一幕第一眼看上去,滑稽可笑,容易使人生出“父亲的好大儿”之类的吐槽。
回过神来,却是钻心的疼。
与母亲的不伦恋是道德规范下,以人间禁忌为形式上演的悲剧。
而这一情节中,真理和欺骗相互纠葛,死亡与存在殊死博弈,无知同愚昧偷欢交合,它所体现的悲剧性,远远超过了道德规范所能指的范畴。
在无知和欺骗中犯罪,背离真理,才是最大的悲剧。
另,故事叙述平铺直叙,但也贵在脉络清晰,简单明了。
台词方面,能体现出制作团队丰富的生活经验,简直是现实生活的翻版。
两个小演员(小勇饰演者94年生人,刘谊89年生人,届时一个11岁,一个16岁)的演技对现在某些流量剧主演的演技简直是降维打击。
更显得那些恬不知耻为自家哥哥“伸张正义”的粉丝实在愚不可及。
《西西里美丽传说》有多经典就不用我多说了,莫妮卡·贝鲁奇因为这部影片一举成为性感女神,众人给她点烟的镜头也成为影史经典,多少人开始是冲着她绝美的胴体去看的影片,结果看到最后黯然神伤。
早在2005年,一位不知名的女性导演带着一群不知名的演员拍摄了中国版的《西西里美丽传说》,本片虽然在国际电影节上几乎颗粒无收,但它催人泪下的剧情,女性视角下细腻的笔触还是感染了无数人。
这就是电影《红颜》。
那一年,张艺谋拍出了《千里走单骑》,徐克拍出了《七剑》,王小帅拍出了《青红》,顾长卫拍出了《孔雀》...《红颜》在这些影片中显得名不见经传,可是许多影评人却说它是2005年拍的最好的中国电影。
据说徐静蕾看完本片后泣不成声,导演李玉凭借此片在崭露头角,之后她和范冰冰合作先后拍了《苹果》《二次曝光》和《万物生长》,在中国女性导演中独树一帜。
15年过去了,互联网已经如此发达,禁片纷纷解禁后,《红颜》依旧蒙着神秘的面纱不为人所知。
我觉得原因有三:第一是本片名字起得太过俗套,红颜薄命,红颜知己,红颜祸水,光看名字根本不知道影片讲得是什么,再配合影片比较劣质的封面,像某个小县城的影楼拍出来的,满满的塑料感,许多人压根儿没兴趣去看。
第二是本片的演员实在是没有名气,主演刘谊虽然是四川省川剧院的当家花旦,但在电影圈是个十足的新人,她身材算得上匀称,面容算得上出众,但比起莫妮卡·贝鲁奇,那就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了。
第三是本片的题材太过惊世骇俗,讲述的是母子不伦恋。
其实类似的话题影视作品里也不少,比如《雷雨》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但那些作品里都是儿子和后妈,尚在我们接受范围内,可《红颜》中10岁儿子和亲妈搞暧昧,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那么《红颜》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
其实抛开那些噱头,它不过是讲述了一对母子分离-重聚-再分离三段式故事,谈不上多么新奇。
1.母子分离故事发生在四川某县城,1983年,还在读高二的小云意外怀孕,她和男友被开除。
男友外出打工,留下小云独自在凄风苦雨中生活。
小云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也是一位单亲母亲,得知女儿的丑事后怒打女儿,小云已经怀孕七八个月,不适合流产,母亲只好找到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妻,打算等孩子出生后将孩子送给他们。
小云男友的姐姐刚好是妇产科医生,刚刚离婚没有孩子,她帮助小云生下了一名男婴后想要占为己有,她没有把男婴送给那对夫妻,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
小云的母亲一直蒙在鼓里,她以为孩子已经送人,还骗小云说孩子生下来死了。
多重巧合下,小云和孩子就生活在同一个县城,彼此却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
2.母子重聚10年后小云成为了一名川剧演员,在县城唱戏赚钱,有时候还要唱流行歌曲取悦观众。
因为高中被开除名声很臭,小云一直嫁不出去,万般无奈当了小三,成了众人口中的破鞋。
另一边那名男婴逐渐长大,取名小勇。
小勇就就读于小云母亲的班级。
他调皮捣蛋经常去小云的剧团厮混。
一来二去,小勇和小云就熟悉了。
有一天小云在台上表演,原配大闹舞台,带着儿子暴打小云,一旁的小勇奋勇出击,保护小云。
还有一次,小勇的舅舅去世火化,小云得知后陷入了痛苦之中,因为死去的人就是她的初恋。
小勇察觉了小云的异常,对她异常关心,整个县城里,小勇是唯一真正关心她的人,尽管小勇只有10岁。
小勇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想娶小云和她过日子,童言无忌,但小云还是很受感动,让小勇亲吻了自己的脸颊,两人之前仿佛产生了某种情愫,周围人也调侃小云,说小勇是她的小情人。
小云最终熬到了情人离婚,她走上了婚姻的殿堂,但婚礼上她却受尽嘲讽和调戏,新郎和调戏她的流氓大打出手,她期盼的婚姻不过是一地鸡毛。
3.再次分离母亲最后通过当年那对不能生育的夫妻知道了真相,她告诉小云,小勇就是她的儿子。
小云如坠冰窟,她无法面对小勇,决定离开这个县城重新生活,火车缓缓开动,小云远走他乡,留下儿子小勇在车站踽踽独行......我们没必要回避,许多人看《红颜》是冲着“母子恋”的噱头去看的,影片中也确实有这方面的刻画,但极度克制,点到为止。
比如小勇偷看小云洗澡,还把她的裸体画到画布上,被小云抓包惩罚他晾衣服,这一段拍的不色情,不淫荡,反而充满了童趣。
再比如饭桌上,众人怂恿下,小云和小勇一对母子喝了交杯酒,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亲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本片最大的尺度也不过是小勇浅吻了小云的脸颊,这和普通的小孩亲吻母亲真心没啥区别。
一个10岁小男孩有性意识吗?
一定有,但那只是一种朦胧的浅浅的感觉,佛洛依德就说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有恋母恋父情节,所以小勇对母亲的懵动是人之常情,不是违背人伦,更何况他压根儿不知道眼前那个极具吸引力的女性就是自己的生母,所以我们将成年人的污秽想法强加到一个10岁孩子身上,未免太过严苛了。
本片更应该关注的点是小云的命运。
她犯过错误,高中偷食禁果导致意外怀孕,但这个错误的代价太大了,整个县城给他判了死刑,宣布这个人精神死亡,因为年轻时犯过一次错,所以这个人一辈子不能翻身,不能婚嫁,只能当破鞋,只能被调戏被殴打,难道这不令人感到恐惧吗?
一个没有一丝容错率的社会是可怕的。
我由小云想到了小说《白鹿原》里的田小娥,想到了电影《菊豆》里的菊豆,她们三个都是中国悲情女性的代表,她们渴望性爱,一步错,只能步步错,然后走向无可挽回的灭亡。
性是男女平等的,可在中国的大环境下,男人追求性天经地义,女人追崇性就是不守妇道,实在看不懂。
《红颜》的故事距离我们不过30年,这种可悲的现实依旧没有彻底消除,我现实中认识一个女孩,她得了精神分裂,犯病时在村子里裸奔,丢尽了人,最后老公和她离婚,她没脸在村子里待着,只能跑到上海打工谋生,深夜的时候常常和我倾诉离愁别绪。
看《红颜》的时候我总是想起那个朋友,我们常说人言可畏,可人言不止可畏,还能杀人。
2020年我们国家要彻底脱贫,我觉得一个国家有多发达,不能只看有多少高楼大厦,什么时候像小云这样有污点的人可以有尊严的活着,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走向复兴。
偶然的看到这部片子,意外的好看,情之一字啊 好片子,虽然是05年拍的,但是时代感很真实,里面的演员挺美的呢 没什么深沉的寓意,没那么多标签,这就是一个“打动人的故事”,对我来说,很轻易的就投入进去了,跟着剧情喜怒哀乐,看着小云的改变,看着她的生活,和她一起感受到小勇的真挚的情感,时间改变了很多很多。。
和一碌蔗不一样的主题,一样的最后的“离开”。。
为毛我下载的是只有英文字幕的??
居然还是四川方言啊。
电影是导演的梦,影评是影评者的梦。
每个人都在同样的电影里投射各自不同的梦。
所以,有所谓的真相吗?
大家不过是盲人摸象,你以为对的,可能只是你们站在同一个盲人位置。
我看了下李玉的访谈,更相信电影是她想要表达的自己。
男人在她的世界是模糊的,因为她的成长中缺少具体生动的男人。
电影里的男人也是缺失的、模糊不清的。
当缺失某些东西时,会用幻想去弥补,试图去构建一个完整的形象。
小勇,可能就是构建出来的完美男性形象,既然是想象的,也就是不成熟、不真实的。
导演也不知道,长大后、现实中的小勇是否还这么完美。
母子关系又隐喻了融合的关系,这个男人是她想象出来,是她创造出来的,就像她的孩子。
在生活中,女人会不会也这样想象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男人?
几个女人似乎都离不开小勇,或者说离不开男人,她们感觉非常孤独。
这孤独可能和丧失有关。
电影里有太多的丧失,没有一个家是完整的。
小云失去了父亲,苏老师失去了丈夫,王峰和姐姐失去了父母,小云和王峰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小云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还失去了名声,小勇一出生就失去了父母,王医生失去了婚姻,然后又失去了弟弟。。。
失去的,就会想要弥补,可能有意,也可能无心。
小云和小勇可能都在相互寻找。
小勇还分不清亲情和爱情,他可能只是在小云身上闻到了妈妈的味道。
小云和小勇也都在找各自的父亲,小云在那些比她大的男人那里找,小勇在骨灰里找。。。
王医生可能在找她的父母,可能在小勇身上寻找她弟弟的影子。
我们都会在眼前的人身上寻找失去的人,投射过去的情感。
所以,这电影可能会激起很多人寻找和投射的盛宴。
李玉喜欢用意象来替代语言。
比如河流,好像让她脱离了现实,回到了历史的河流,回到小时候。
烟掉在地上,熄了,这感情也断了。
她年少被传统惩罚,后来认同传统,穿上了代表传统的戏服,又被代表改革开放的观众嘲弄,唱起流行歌曲,搔首弄姿。
这些变化让她不知所措,想要找个人为自己遮风挡雨,象个父亲一样,就像在剧团的车上有人为她撑起雨棚。
三轮车上散落的鱼,好像苏老师慌乱的心情,孙子居然没有被送人,原有的生活秩序打乱了,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收拾,很想有人来帮忙。
案板上被刀刮的鱼,是小云当时心如刀割的心情。。。
这让电影在潜意识层面触及人的感受,虽然没说,但已经传达到了。
至于激活了观众哪些记忆,就是每个人独特的经验了。
但是总感觉这些意象有些不自然,有种文艺青年的感觉,这可能是导演的特点。
结尾是开放的,谁也不知道她要去哪里,会怎样。
她选择离开小勇,似乎也是和过去告别。
最后小云越来越远,小勇越来越近。
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但似乎也越来越充满张力。
所以,离开,真的就可以自由了吗?
还是只不过在抵抗那份亲情的依恋?
或者:想象的男人越来越近,真实的女人越来越远?
一个罕见的比女主角还要身材好,还要pp的女导演 能拍出《红颜》这样的电影 我需要向台风飓风狂飚的《今年夏天》过后产生质变的李玉致上一敬
最後云的離開是一個娜拉式的出走,我感興趣之處在於出走之後,她將要面對怎樣的現實?或許通過前面的脈絡和現實的境況是可以依稀窺探到個中的某種信息的,我將是一個悲觀主義者,雲的出走只是命運之籠的又一次進入,從一個困境過渡到另一個困境,她只是掙扎于命運的囚籠里而無從逃離,這是確定的現實。
毫无疑问,李玉最佳作品
围绕未婚妈妈展开的一幅生动辛辣的世俗风情画,唯有小男孩身上还保留了纯真的挚情
为啥子李玉老痴迷拍四川情节的文艺片?豆瓣评分偏低,是部特别好的片子。
@MOMA with np,演员不错。
戴着冷光镜看世界的李玉。
典型的女导演作品。电影里所有主要女性角色在家庭和情感上几乎都是破碎不全的,这种破碎集中体现在小云的身上,很容易产生所谓红颜命薄的感叹,这种感叹再与李玉最擅长和喜欢编织的混乱伦理关系混杂在一起,总之就是看得很纠结。其实故事有点像《玛莱娜》,不过暗恋变成了明恋,母子恋也更扭曲一些。
就是很尬
深刻 这样的片子很少了
他望着那个男人整理她的新娘装,那姣好的侧影,两相对视,湿润了眼眶啊。
居然有一种国产版西西里美丽传说的味道,女主角一个个蜡黄的脸,好评,让这个县城发生的故事有真实而又狗血可笑。隐藏在人物悲剧下的是性教育的缺乏。以及棍棒教育这样的体系能出健康的人的?才怪。我相信这样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在西部小城重复的发生。
故事很好猜,听自己的方言反而觉得一种不真实感
无边无际的中国小镇故事情结,让我熟悉又不忍。小男孩的表演灿若夏花
衔接略生涩,血淋淋的议题剖开来讲竟如此漫不经心。重口味城乡结合部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小演员演技很出色
有点无奈,三观尽毁,五味杂陈,心情复杂。
1980年代,四川,母女,母子。年轻时犯的错,要用多少个人,多长的一生来化解?残酷现实。沉重的生活。
中国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被原配带来的一伙人在戏台上殴打之后,倒地的小云默默的站起来,没有看围观的人一眼,直直的走了,没有眼泪,没有崩溃,那个背影,甚至像生活一样,沉默乏味的没有感觉。
李玉最好的作品无疑是这部。题外话是,看到片头的龙标时我居然不合时宜的想,居然这也可以过,居然可以公映?可见这十五年来有些东西的影响有多大,已经到了看到稍微越界的东西要感叹怎么能存在的地步了。
最后几个镜头差破天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