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悬疑片”的六月日记没给我多少悬疑的感觉。
母亲替儿子报仇的故事而已。
虽然场景多选取在雨夜,甚至用直白的拍摄手法处理解剖间解剖尸体这一场景,音乐也比较怪诞奇怪,但是仍没给我多少紧张刺激的感官享受。
前面的情节展开都没多少可圈可点之处,让我有些意外的是最后的那句话:母亲才是旁观者。
随后用一系列镜头解释这对悲剧母子的关系。
莫景不但在外面被人欺负,在家也丝毫得不到理解。
因此,当他母亲居然说出让他消失一会儿的话时,他选择死在母亲面前。
我很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的亲子关系如此紧张,冷漠。
上帝给我们一张嘴,难道不是要我们向亲人说出关怀,表达感情的吗?
沟通何时变得如此困难?
理解何时变得如此奢侈?
我不知道冷漠到底能杀死多少人,但一定可以杀死我。
因爲迷戀大大 開始追這部電影結果大大在裏面的表現過于平常讓人有些失望所倖故事的情節本身讓人刻骨看的淚眼糢糊母愛世界上最值得被尊重的一種愛慘遭毀滅時 更多的就剩下濃濃的無奈
看《六月日记》完全是冲着Eric 他的电影处女作很让人期待 但咬牙看完后 真为Eric遗憾,怎么会选择了这样一部戏 就表演而言,他的角色没有任何亮点 角色赋予的内容太单薄,无从发挥 比起让人眼前一亮的《火鸟》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进社员》差距太大 这部电影糟蹋了一个好演员 而影片的内容则是故弄玄虚、杂乱无章 宣传时所谓的悬疑情节太过简单,毫无惊喜 可以说是影片最大的败笔 还有就是导演的拍摄手法,让人郁闷 全片缺乏流畅性并且始终没有高潮 反而是几个解剖的画面处理的太写实,颇为难受 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影片的题材还是相当不错 讲述了现在学生被社会忽视和扭曲的心理 看后让人唏嘘,原来学生的世界并不如我们想的那样纯洁 社会和家庭的丑恶折射在孩子身上时更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这些成年人即使不能理解也千万不要漠视 毕竟,他们是未来的未来 总之,六月日记 没有造就经典的形象 没有铺陈引人入胜的剧情 没有呈现成熟的技巧 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地方打动我 它的的确确是未完成使命的作品
剧照上,金允珍同学只占了巴掌大的地方,就是韩文字间对镜侧头的女人。
她初出场便是着护士装与紫英擦身而过,镜头放慢,那时候剧情已经到三十分钟左右了。
这么晚出来,照样是吸引力十足,她饰演神经质的复仇的母亲。
陶子问我是什么片。
我说科教片,告诉大家在学校里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不要随便乱欺负人,小心遭报复,还得在胃里留下药丸。
剧照下面有二个纸剪的小人样子,那也是[六月日记]的一部分。
片头部分开始摸不着脑袋,觉得好冗长,音乐压抑,血渍滴滴的怪恶心。
可是我喜欢申恩庆(看的时候还不知道有金允珍),她在公车上对付性骚扰者表情多可爱。
没有弄成什么悬疑片,之所以这样说,在紫英和东旭办案的过程里,大部分的二个人的相处场面都是在斗嘴,很喜剧。
那一个段落,要从死者胃里取出胶囊,紫英一个劲地说早饭买猪大肠血肠什么的,还有用熨斗烫鱿鱼得到破案线索,都很搞笑。
网吧里那个爱偷拍的学生被杀太迅速,俺导回去看二遍也没看清他怎么死掉的。
也许是真模被欺负以及金允珍所饰演的母亲怨气太强烈,心里就被压上了什么东西,看完之后拖地以及跑到厨房和面一直在想这件事情。
如同东旭说喜欢当刑警的理由,又稳定又危险的矛盾气质,自己也觉得[六月的日记]很矛盾。
网上说这个剧本花了二年时间。
真想知道具体的操作。
为何到最后变成这样呢。
另外一个记忆是,从前看过一个什么片,好像是日本的。
也是一个亲人复仇的故事,穿着红雨衣狂杀事情的涉及者,因为只为了营造被杀与躲避杀的场面,最后鲜血淋淋的就很恶心了,记得结尾,幸存的二位考上了大学但还是莫名其妙被冲上来的红色雨衣者杀掉。
看[六月的日记]时,雨衣/复仇/班上最懦弱被欺负的学生/这些东西的相似还是提醒了记忆。
故事本身是具有讲述的重复性,关键还是叙述的方式。
六月天气,总是不停的下雨。
高中生连环被谋杀案件。
一个穿着黄雨衣的神秘人物。
一本写在六月以前的六月日记。
女上司与男下属。
小姨与侄子。
绝望愤怒的母亲与绝望无助的儿子。
医院。
校园。
警局。
家。
学校办公室。
学校教室。
学校厕所。
一群无法形容的孩子。
恐惧。
包着死亡日记的红色胶囊。
不可理喻的录像。
一对性格迥异的好朋友。
一段往事。
几个不幸的家庭。
许多不为人知的背景与内幕……全部浓缩在一个多几个轮换的场景内。
还值得一看。
结果,自然是我最爱的皆大欢喜。
说是皆大欢喜。
其实也不是。
别人的故事,旁观者只是旁观者。
谁又能是谁的谁呢?
两年前的片子,在我的F盘里默默的存在了很久以后,我终于还是发现了它,于是熬夜看完了。
于是继续熬夜。。。。。。
因为睡不着。
不是因为害怕,我很清楚这点。
韩国的电影一向来都喜欢在紧张中来点搞笑或幽默,和我们贯彻主旋律的严肃到底的片子就是有那么一点不一样,但就是这样的平易近人使得国产票房相比之下如此的疲软。
我很愉悦的在轻松的气氛中看完了前半段的电影。
不错,节奏还算刚刚好,至少没有逼着我快进。
也有可能是因为片中两位我熟悉的演员吧。
看到申恩庆长发的造型,马上就联想到MAX的MV化妆中的她,感觉还是那么的有好感;ERIC的新发型虽然很土,但比较适合他在片中的角色,我也就勉强看下去了;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居然有金允珍的出演,她一出场,两位在主角的风头马上就不见了,演技实在是让我佩服到不行。
特别是最后的特写面部表情,那些因为化装而变得乳白色的眼泪都可以让我感觉到她的绝望。
故事的背景算比较普通了,胆小的孩子被学生虐待,很普通的安排,想要表达校园暴力的导演都喜欢这个题材,于是我们很自然的看到了母亲的复仇。
可我万万想不到,结局会是这样的可悲。
母亲不是在儿子活着的时候试图去理解他,而是在孩子不幸死了以后,她才悲痛的发现原来自己如此的失败。
于是在一个倾盆的雨夜,复仇开始了。
这是一部悬疑片,可除去一开始的那么一点悬疑感,剩下的时间,我的感觉平淡,不紧张,也不刺激,但同时不乏味。
剧情依然吸引我继续看下去,只是我已经隐约的感觉到,凶手在很悲伤的杀人。
仇恨很可怕,特别是当它占据你剩余的理智以后。
孩子一个一个的死去, 在他们的胃里都发现了放着小纸条的胶囊。
上面写着日期和零碎的句子“6月N号,我杀了XXX。
”多么可悲的手法,其实完全可以没有它的,但大家不要 忘记,这是悬疑片.接下来我看到了故事的另一主线,亲情.它很重要,导演很明智,知道如果一味的悬疑最终意味着单调的失败.刑警和侄子的看似互相不理解和案情的主题多少还是可以扣得上的.再看下去,重要人物登场了.金允珍的出现使得两位主角的努力抢镜瞬间失败,她的每一个表情都主以表现一页剧本的内容.这么说似乎有点过,但影片结束以后,我可以回忆得最清楚的,恐怕就是她的微笑.悲伤的,勉强的,仇恨的,微笑.可惜的是,导演让凶手现身得有点早了,杀人的方法又没有很惊心动魄的表现,我从始至终都没有明白那个好似是自杀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师又是怎么回事......还有有网吧死去的那个.......导演以为大家可以明白,可是电影院不容许我们倒带.算了,不要折腾自己,将就看下去吧.我不断说服自己的好奇和置疑.故事的结尾在我的意料之外,又使我大吃一惊.很容易猜到谁最后会被威胁,但是我却估错了真正的受害者."旁观者是我妈妈"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伤感,更多的是身同那位母亲的绝望.六月的日记,看完以后才觉得一丝丝寒意从背后升起.
心情沉重地看完本片,想起了《奥罗拉公主》,都是失去孩子的母亲痛下杀手的电影,都表达了对人性冷漠的不满!
但是,本片给我最大的震撼却来自最后的那篇日记“母亲是旁观者”!
抛开其它的因素不谈,我觉得母亲的不作为才是这场悲剧的主导!
家庭永远是人最温暖的港湾,同学的侮辱和打骂一直没有压垮他,因为他始终觉得无论怎样,母亲都会站在他这边。
但当他发现自己最亲的母亲也是自己悲惨遭遇的帮凶时,绝望了…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活得好,但是这个好的标准是谁的呢?
是父母自己的标准。
当父母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要求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用自己的高大的树荫去为孩子遮风挡雨时,却没有,从来没有想过去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强母出弱儿”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影片的最后,了解真相的母亲看着屏幕自责地痛哭时,我也鼻子一酸,这是我又一次看电影流泪,心中郁闷,写点东西排解下…
算是很有年代感的片子了,相对于六月日记这个名称,死亡胶囊这个翻译可能更近贴近题目。
金允珍在我影响中已经是第二次演该类型的复仇母亲了。
无论是韩国还是国内外都有学生被欺凌的事件发现,网络上写到处传播着被欺负的视频情况,如同这部片子一样,周围其实有很多旁观者,学校的老师对于这种事情的默不作声,很多孩子被欺凌后父母反而认为是孩子的错,就如同本片一样,学校老师最后的道歉那么苍白,所谓站出来愿意承担也仅是担心会祸害到自己而已,以为一下子就过去了,受害者真模承受了多少伤害,看见真模身上的伤痕时其母亲的对待,最后金允珍的变相自杀或许是对真模最好的道歉。
故事的到了金允珍登场基本就已经料到结局,给申庆恩设置一个姨母的角色也是给金允真的死铺路而已,警察和凶手是多年好友的设定展现的并不是很出彩,至于Eric还是老老实实唱歌演电视剧好了
绝望之后,剩下的只有虚无——六月的日记,六月的雨刚刚看完《六月的日记》,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的感觉充斥在胸口,怎样都无法摆脱,只有慢慢消受。
这部电影讲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人性,理解,残忍,无视,倾听,绝望和虚无。
总感觉,这部电影里表达出了许多真实的东西,像是,在现实的生活当中,的确存在着被人欺负却又不敢说出口的人,也有因为太过绝望而做出令人无法理解的事情的人的存在,但是,这个世界,这是社会却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东西与谎言来掩盖这丑陋的一切。
但是,没有什么是可以永远不被知晓的,就像是那句古话:莫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做的事付出代价。
如果不是Eric在这部电影里一些幽默的表现,我可能就会认为这整部电影的主旋律中就只有悲伤。
就像是真模死的时候一样,下着雨,下着悲伤。
在电影的最后结尾处,导演让我们清楚了事实的真相,为什么真模的妈妈会变成那样。
而那短短的几分钟,却是这整部电影中最让我痛心的几分钟。
在这几分钟里,我见证了一个人由有那么一点开心,一点欣慰,到有些惊讶,再到无法相信,到感到极度的悲伤,心痛,以及最后的接受的现实,决心完成儿子的“愿望”。
看这样的电影,总会有一种自己的情绪也被带动着的感觉,我并不喜欢这样的感觉,因为这样会觉得自己是被别人掌控着的。
这部电影也同样。
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和真模的妈妈一样的,不去理会什么道德,不去理会什么法律,在这一刻即使是杀人,也是一项神圣的职责,难道不是么?
让我痛心的是,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有时人性最冷漠,最残酷的一面。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像真模的同学的一类那样的人的存在,这难道不是社会教育的悲哀么?
让人学会了知识,却没有学会怎样做一个人?!
让人学会了团结,却没有学会团结是在什么时候才能用的?!
让人学会了表演,却没有告诉他们,有时表演又叫做伪装?!
一切的一切,都造成了真模这么一个悲剧性人物的出现。
所以,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我想,它更是一部教育片,教育你身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
看过的韩国电影有许多部,这是唯一一部让我有所思考的电影,引我深思。
每当看见真模妈妈回忆以前的种种时,我都在猜测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我想,不仅仅是悲伤,更多的是绝望和绝望后的无限虚无。
每一次,每一次都是深深地后悔,后悔自己当初所做的所有。
所以,以我来看,死对于她来说,其实是一种解脱,获得永远的心灵的自由。
六月的日记,六月的雨,当日记结束时,雨会也跟着停吗?。。。。。。。。。。
看到作为妈妈在不问青红皂白的情况下打骂孩子的时候,心真的很痛!
如果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无论是什么原因,一定不能这样对待成长中的孩子!!
因为一旦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打下伤害的烙印,是会跟随孩子一辈子的!!!
所以,一定要善待孩子!
3个成人演员的演绎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作为妈妈的金允珍在那个长镜头的表现,真是可圈可点!
是冲着Eric和介绍是与警察有关的片子来看的,但是却与想像中的情景有所差别,剧情是这样的一个令人思考的过程……善待孩子!
……
悲剧
最烂的韩国犯罪悬疑片比起日本同题材的《告白》差的不是一点,电影没到一半,凶手就暴漏了,警察还查个屁啊!!非要等到杀自己的亲人的时候才击毙她,无语啦《《《
记得当年看到那段视频心疼地哭了,昨天机缘巧合看了第二遍,看到那段视频又掉了几滴眼泪,我始终都不肯相信小孩子会有那么阴暗麻木的心
推理部分几乎等于没有,镇模同学是有多凄惨
少年时看的,很心酸
“大婶”败给了女家长。
漠视是道德崩坏的先兆,男主角吊儿郎当的适合谈恋爱
不要让生活的苦蒙蔽了本来明亮的眼,不要让命运的疼埋葬了原本透彻的心。任何事情,都不会重新来过,我们只有好自为之。
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不听让我怎么说。到最后真的是一起去死了,还拉了几个陪葬的。。。
跟告白有点像
无趣
能让我的心情跟随着情节的发展,不错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果断没有悬念,是在讲教育问题么?棒子的电影总是这么不务正业
#六月日记#母亲为受排挤自杀的儿子复仇 ,妈妈请站在我身边,而不要做一个旁观者,最爱的人不相信才是最可悲的!有一段用熨斗熨鱿鱼 #文政赫##ERIC##申庆恩#
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悲之处
1.最后一次杀人,杀掉旁观者 2.金,你演技一流 3.让我想起了《血的期中考试》
孩子的暴力与冷漠真可怕。申与文这一组合虽然不来电,但在韩国电影中这种女强男弱的搭档组合并不多见,如果能给他们开一部系列剧,我一定看
如同儿戏的校园暴力衍生犯罪,结合韩国到处累赘的片段,无爽
最后那篇日记 最后那颗胶囊 抹去了所有的希望 只剩绝望 只剩死亡这唯一的解脱 太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