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用电视果看网盘的资源。
本来中途想撒尿的,但是憋着了,所以我可以说无尿点,但不是全程。
前面的铺垫还行,看的字幕翻译得怪怪的。
从士兵的台词讲七武士的故事开始暗示后面的剧情,然后是连长会议时的气氛的铺垫,这些都做得中规中矩。
交战场面拍得也很不错,虽然不是资深军迷,知识战雷菜鸟玩家,只认出了有3号坦克,连自己开过的4号坦克都没认出来,所以没法完全享受毛子们在服化道上的用心,后面看了这篇文章才大呼厉害:[[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9c710102xxot.html|军迷的教科书——《潘菲洛夫28勇士》中的武器装备与战术]]。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能给四星吧,顶破天。
之前在B站看过战斗片段,那会儿被弹幕吹的,现在都不敢给三星,但是始终觉得味道不够,劲儿不足。
可能是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故事或者人物,节奏把控及格但是还是稍微查了点点。
所以真的适合当教科书电影来看。
然而之后看了关于整个故事的起底,发现这个故事就是虚构的,整个人都不好了,我还想着以后去阿拉木图旅游的时候去瞻仰一下呢。
这电影拍得相当地道,相当的俄味,正如它背后的制作商,蜗牛的战争雷霆一样,一些充满诚意的东西被大多数抱着“常识使然”和“司空见惯”的睁眼瞎华丽的无视,甚至变成毫不值钱的部分。
正如用战争雷霆和坦克世界做对比的大批无知分子,用一句游戏性平衡性,就将蜗牛在将战争雷霆经营成一个模拟向的载具网游的所有投入和付出都一口全部否定了。
市面上的两种风格的电影,一种是反战类,将士兵在战场上对死亡的恐惧刻画的栩栩如生,强调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例如细细的红线,一种是爆米花式的歌颂胜利,歌颂反法西斯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例如拯救大兵瑞恩或者狂怒。
然而28勇士跟这两种都不同,它就是地地道道的对这场二战战役的真实的刻画,也只有毛子才会对这段历史有如此淳朴的复刻。
麻木的动员,漫长的战备,毛子式的真实风格,既没有中国式革命电影的那种高觉悟的齐声口号,也没用美式电影那种对亲人恋人依依不舍的道别。
电影里的毛子兵就是这么平淡无奇的,抽着烟履行着军人的职责,没有一丝一毫的修饰和点缀。
毛子的诚意,无论是在亚裔演员的选择上,还是制服样式和红军的旧式臂徽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乃至于波波沙机枪不同批次的照门外观不同这种细节都是按当时历史去还原的,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证。
不要说国内神剧的倭寇陆军放 “军舰进行曲” 挂海军旗,坐着东风大卡已是常态。
就连很多外国电影,在武器枪支道具的使用上也是经常性的“穿越”。
然而,这部片子,并没有。
和史实战役时间点一致的武器,坦克,乃至于装甲厚度,还有武器对抗产生的“真实效果”,毛子在战场刻画的真实度上面的追求已经是病态。
剧中的当红明星,要数那杆PTRS-41反坦克步枪,它不止一次的停止了德军的三号坦克的行动,然而和大家司空见惯的反舰机枪,制导手雷之类的英雄段子不同,这杆枪在剧中相当的真实,无论是难以保证精确度的脾气,还是钢针穿孔的“效果”。
剧中这杆枪的刻画,就是击穿了3号坦克,破坏其车内战斗力,迫使坦克成员弃车。
不但没展现出一般英雄电影里的“一发爆炸”的英雄气概,甚至连其对防护更好的4号坦克表现不佳的特点也忠实的还原。
毛子这部电影确实的有味道,值得细品,值得尊敬!
本人知识有限,武器的考究就告一段落,下面说说人物角色,众所周知,一个战争电影,对于士兵的刻画,很大程度决定了电影的风格。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英雄角色在濒死前的慢镜回放,缓缓倒下的伟岸身影,悲壮的背景音乐,战友绝望的呼喊和英雄坚定的眼神。
似乎象征着正义必胜的精神。
然而在28勇士里,并没有,牺牲,是无声的,沉默的,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任何铺垫,甚至没有太大动静,一个英勇的苏联战士就一声不吭的离开了自己的战友,倒在了战斗岗位。
甚至没有悲伤,也没有哀悼,连多看一眼战友尸体的时间都没有。
“这个怎么用啊?
兄弟” 活着的苏联红军默默的捡起了牺牲者曾经用过的武器,继续投入战斗。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多余的刻画,和多余的煽情。
是毛子漠视生命吗?
是毛子忘记了电影的艺术性吗?
我觉得不是,毛子用最平淡,最朴实的记叙手法,描绘了这帮只要有烟抽,有伏特加喝就可以过日子的英雄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如此真实的履行保卫祖国的职责的。
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在战争中,生命逝去的过程就是如此的平淡,英雄就是在如此平淡无奇的战场上诞生的,沉默着的,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口呼吸的反法西斯英雄的形象,就是这样跃然在荧幕之上,这才是实实在在的,鲜活的英雄。
这是这部电影打动我的最为深刻的一点。
至于有的人,强行经验主义,觉得只要是德军交换比劣势的战争电影,一律归类为是抗德神剧。
对于这种人,我只能说还是太连清。
任何一部电影,都是一场战役的缩影,这部也不例外,在这部没有英雄的英雄电影,没有勇士的潘菲洛夫28勇士中,既没有6杆12.7秒杀军舰的黑叔叔, 也没有一挺12.7阻挡整个德军师的皮特老爹.从始至终都在描绘高地攻坚战的残酷还有坦克与战壕之间的惊心动魄的厮杀.战场上的每个单位,镜头下的每个士兵,都是毫无特殊加成的普通军人,和血腥的二战历史里的毫无分别德军也好,苏军也好,我们在这部片子看不见任何正义光芒下敌军百发不中的桥段,还有任何正义信念趋势下中弹不倒的钢铁之躯.如果你看不懂,请再看一遍.经授权转帖自本人好友"灰沢缘"在贴吧https://tieba.baidu.com/p/4946692895?red_tag=0901483940的回复
他战斗直到最后一次呼吸
炮手大呼“装弹”!
发现没有响应之后回头一瞥
手里还拿着反坦克炮弹的装填手已经重伤逝去
纵然毫无活下来的希望,他依旧选择了反击。
本片讲述二战中的一个著名故事,苏军潘菲洛夫步兵师的28名士兵在通往莫斯科的地段上消灭了18辆德军坦克,阻止了德军前进的步伐,苏军只有5人幸存影人本片讲述二战中的一个著名故事,苏军潘菲洛夫步兵师的28名士兵在通往莫斯科的地段上消灭了18辆德军坦克,阻止了德军前进的步伐,苏军只有5人幸存影人
姐也来看战争片啦,向大毛学习。
接触自己感兴趣的(๑><๑)在弹幕里被科普了另一部战争片——七武士,也想去瞅瞅啊。
还有一部电影好像是一镜到底,讲苏联历史的,也想看呐(ノಥ益ಥ)战争场面很厉害,就是对地方军人刻画并不够,基本一个敌军指挥人员都木有!
在B站看弹幕啥的全都是武器科普和军粉的撕,最后那秆机枪太酷了(。ò ∀ ó。)还有德军破坏战壕,活埋苏军那段,真的刷新偶的世界观!
一个遗憾,就是电影里没有德军制服特写。
再一句,这部电影不愧它的成本——200万美刀,很多武器据说都是尽力还原的。
战争真够残酷的,还有,为啥最后有六个活着的人?
不是说五个么?
无论故事的真与假?
管它是真实的还是杜撰的,就影片本身而言还是不错的。
二战题材的影片,我个人认为老美与毛子拍的都不错,各有特点。
这部28勇士保持了毛子二战影片的特点,就是“钢铁的意志”。
战斗到最后的4名战士没有了弹药,有的拔出了匕首,有的拿起了工兵铲,等待敌人靠近,准备从战壕里一跃而出……剧情突然反转,在重机的连续射击下接近阵地的德军全部被干掉。
哪里来的重机?
不是没有弹药了吗?
看了,就知道了。
之所以给4星,是因为没看过瘾!!!
故事应该是脱胎于41年11月中旬德国国防军的台风行动处于高潮的进攻时期。
隶属于罗科索夫斯基麾下16集团军的潘菲洛夫少将316步兵师被施图姆麾下的第40摩托化军辖下党卫军帝国师和第十装甲师在伊斯特拉联手进逼。
退无可退之中,潘菲洛夫少将本人也阵亡了,由于西伯利亚紧急调来的步兵78师支援下16集团军没有崩溃。
最终伊斯特拉没有守住,但是也耗尽了施图姆40摩托化军的进攻势头。
莫斯科得以没有陷落。
俄罗斯电影,根据苏联家喻户晓的战斗故事改编。
看名字,应该和中国的《狼牙山五壮士》差不多。
看完《血战钢锯岭》,这部小成本的二战片场面自然比不上,但也有它动人之处。
比起一贯战场上众人大呼小叫粗口横飞的美国片,这部电影的所有军人看起来都异常的冷静。
有烟就抽两口,有宗教信仰的就默默祷告,其余的在静静的等候命运的降临。
没有太多豪言壮语,没有临终托孤托亲或者想念妻儿这种惯用的套路,也不说一些冷笑话或者荤段子。
决战前寒冷的月夜下的一番演讲,听得非常的悲凉。
看完整部电影,也没有哪个英雄人物特别的耀眼。
除了最后那个长得有点像卷福的指导员开了一分钟挂。
俄军也好德军也好,大多数人都是中弹即死,许多人临死都保持战斗的姿势。
一个战士不动了,另一个就拿起他的枪顶上,连确认生死的镜头和话语都没有,写实的风格突显了战争的冷血和无情。
这是一部英雄电影,但更像是一部整体的众生像,继承我们熟悉的苏联集体主义意识流的传统。
裹尸马革就是军人的宿命,他们代表了誓死守卫最后一道防线的精神。
“俄罗斯虽然大,但已无路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
老毛子电影的配乐相当强大,最后十分钟的战斗BGM值得再三回味,剧终的交响乐配合坚毅决绝的众人雕塑像,雄浑震撼,大气悲壮。
原载于 《看电影·周刊》2017年第6期,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
受制于低迷的经济状况,俄罗斯已无力重塑苏联时期战争片层出不穷的辉煌。
2010年—2015年,“战斗民族”终于一改俄罗斯战争片“本来数量就不多,何况质量还不好”的窘迫局面,推出了相对精致的《布列斯特要塞》《斯大林格勒战役》(2013年版)《女狙击手》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5年版)等。
2016年11月16日,俄罗斯战争片《潘菲洛夫28勇士》公映。
在将道具还原与战争场面特效推向新高度的同时,这部电影也陷入了“真假”之争的舆论漩涡中……道具虽“假”效果“真” 观众中的军事爱好者水平在不断提高,普通观众常识的也在逐渐增加。
为了少挨“骂”,战争片不得不拍得越来越专业。
《潘菲洛夫28勇士》显然在道具与战争场面特效方面做了不少工夫。
制片方请来了军事历史俱乐部“列宁格勒900”的负责人阿尔乔姆·科金,作为电影的军事顾问,从卡累利阿地峡军事博物馆借来了二战时期的苏军军装,又从切尔诺戈洛夫卡军事技术博物馆借来了武器装备作为道具。
电影中出现的苏军武器装备比较全面,包括TT-33“托卡列夫”式7.62毫米手枪、PPD式7.62毫米冲锋枪、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DP式7.62毫米轻机枪、M1910“马克沁”式7.62毫米重机枪、PTRD-41式14.5毫米反坦克枪、燃烧瓶、RGD-33式手榴弹与RG-42式手榴弹组合而成的集束手榴弹、RPG-40式反坦克手榴弹、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与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
德军重武器包括容克-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sFH 18式150毫米榴弹炮、3号G式中型坦克与4号F1式中型坦克,轻武器则只是点缀了MP40式9毫米冲锋枪、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等。
受限于有限的道具,苏联时代的战争片中出现的武器装备往往不太精确。
苏联制片方往往将所有德军坦克的道具都制成“虎”式重型坦克的样子,或1942年之前的苏军也装备了PPSh-41。
在本片中,虽然PPSh-41再次“穿越”到了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中,但作为“真身”的PPD也露了脸,其他武器装备的设置也很符合真实。
例如苏军步兵投掷燃烧瓶之前要先拉开导火索,反坦克枪只能射击德军坦克观察孔或发动机舱等薄弱部位才能奏效等细节。
观察仔细的军事爱好者,甚至能发现所有德军坦克的车载机枪,都是MG34,而不是1942年才可能出现的MG42。
此等毫不糊弄观众的敬业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实际上,拍好这些坦克进攻的场景,确实很不易。
无论是找来真正二战时期的德军坦克,还是重新制作能跑的铁皮道具车,显然成本都太高。
最终,道具组采用了计算机特效与模型拍摄相结合的方法。
使用的坦克模型比例,从火柴盒大小,到1︰16,甚至1︰1的全尺寸木制模型,可谓应有尽有。
《潘菲洛夫28勇士》摄制期间,道具组工作人员使用坦克模型拍摄,并制造降雪的效果。
实景拍摄期间,片场的德军4号F1式中型坦克1︰1全尺寸木制模型。
其行走机构使用了绿幕,以便在后期进行计算机视觉特效的加工。
附近的其他坦克也使用绿幕制作。
“真实”故事实为“假” 在苏联时代,“潘菲洛夫28勇士”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
根据苏联的宣传,1941年11月16日,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第316步兵师抵御德军第11装甲师的进攻。
在杜博谢科沃,指导员瓦西里·克洛奇科夫指挥第1075步兵团第4反坦克歼击组的28名官兵,与德军54辆坦克与大量步兵展开殊死搏斗,在击毁德军18辆坦克,击毙击伤800多人后,全体壮烈牺牲。
电影《莫斯科保卫战》更是详尽地展现了这场惨烈的战斗。
克洛奇科夫手持反坦克手榴弹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之前,喊出的那句:“俄罗斯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给观众留下了极为震撼而深刻的印象。
这场战斗结束后不久,苏联《红星报》连续报道了这个英雄事迹,并详细描述了战斗细节,甚至公布了28名牺牲官兵的名单。
他们的事迹在前线和后方迅速传播,成了鼓舞苏联军民抗击德军的偶像楷模与大无畏精神的象征。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甚至为28名官兵授予了“苏联英雄”称号。
没过多久,苏军就发现了这个“英雄事迹”并非真相。
参战的苏军官兵并非全体阵亡,而是有6人活了下来。
其中两人重伤被送往医院,两人被德军俘虏并活到战后;一人在战斗中被炸昏,德军将其掩埋后,他又逃出墓穴,重新参加苏军;一人被德军俘虏后,设法逃脱,并回到被德军占领的家乡,参加了德军控制下的伪警察部队。
在苏军内务部的强迫之下,那个从墓穴逃脱出来的士兵,被迫承认自己是“冒名顶替者”,最后惨死于劳改营。
后来,斯大林也得到了关于“潘菲洛夫28勇士”实为虚构的报告。
然而,在苏联作为榜样的英雄事迹却是捏造的,无疑成了巨大的丑闻。
最终,这份报告没有公布于众,造假者也没有被追究责任。
1966年,《新世界》杂志曾在此质疑“潘菲洛夫28勇士”的真伪,遭到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严厉批判。
2015年7月,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公布了军事法官阿法纳西耶夫中将关于“潘菲洛夫28勇士”的报告,真相得以天下大白。
实际上,第1075步兵团第2步兵营第4步兵连确实曾抵御过德军第11装甲师的进攻,但并非只有28人,而是有140人参战。
在当天的战斗中,全团击毁了德军9辆坦克。
这显然与苏军红色宣传机器颂扬的“潘菲洛夫28勇士”事迹相去甚远。
《潘菲洛夫28勇士》片段,德军3号G式中型坦克与4号F1式中型坦克掩护步兵,向苏军阵地滚滚而来。
《潘菲洛夫28勇士》片段,苏军步兵使用PTRD-41式14.5毫米反坦克枪,阻击德军坦克。
《潘菲洛夫28勇士》片段,在苏军步兵的冲锋枪扫射之下,德军步兵人仰马翻。
他们身后是正在燃烧的4号F1式中型坦克。
支持或批评?
战争时期,为了鼓舞军民士气,国家宣传机器进行的宣传中,多少都会有些“虚”的成分。
即使是美国,也在著名的“硫黄岛插旗”照片中采用了“摆拍”。
但是,“潘菲洛夫28勇士”的“虚”简直过了头,达到了丑闻的程度。
这就使电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并在俄罗斯引起了媒体与民众的激烈争辩。
尽管“潘菲洛夫28勇士”虚构的成分太高,但在俄罗斯国内,仍然不乏支持者。
实际上,这部电影最初就是通过众筹的方式获取的资金。
制片方通过众筹,为电影筹集了3474万卢布,俄罗斯文化部与哈萨克斯坦文化部也捐赠了资金。
最终,设计发行了大量军事类计算机游戏的盖金娱乐公司,为电影的制作提供了大量资金。
舆论的争议反而给这部电影带来了炒作效果,使这部耗资1.5亿卢布的电影,收获了3.84亿卢布的票房。
“潘菲洛夫28勇士”确为虚构,但这个虚构的故事也确实曾激励过苏联军民抗击德军入侵。
至于因此而选择“挺”这部电影,或是“反”这部电影,完全就是根据“屁股决定脑袋”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了。
中国国内的军事爱好者或观众,也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泾渭分明的两种态度。
然而,在史实的记载面前,仍然有人不肯相信这个故事是虚构的,那就纯属是“苏粉”的一厢情愿了。
在国外,男女两性的平等与平权是“政治正确”的表现,因此这部完全没有出现任何女性角色的“纯爷们”电影,就莫名其妙地受到了“歧视女性”的指责。
对这种无理取闹的观点,真是只能“呵呵”。
如果导演真把什么漂亮的“女文艺兵”或“女医护兵”硬塞进电影里,再与某几个男主角产生了八角恋爱,那这电影真就没法看了。
当然,即使不看政治立场的“挺”或“反”,这部电影也存在其他缺陷。
作为“战斗民族”拍的战争片,电影几乎没什么文戏。
从电影的30分钟开始,双方“一言不合就开干!
”分量如此足的武戏,显然会让军事爱好者大呼过瘾,但实际上很多观众看了之后都觉得“意犹未尽”。
太早进入了高潮,后来反而难以为继。
从军事细节的角度看,这部电影简直可以作为军事科教片来看,尤其是苏军反坦克阵地的布设,反坦克炮与重机枪的位置,正好能打击来袭德军的侧翼。
但是,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却并不成功。
角色的刻画很平淡,人物性格不够突出,只有千人一面的脸谱化英雄主义。
大敌当前之下,这些苏军官兵简直镇定得像机器,完全看不出来是临战之前才刚刚接受过反坦克作战训练的人。
德军官兵则完全沦落成了“匪兵甲”、“敌兵乙”的符号角色,愚蠢到迫近苏军战壕,也不知道投掷手榴弹,使这部电影带上了浓重的“抗德神剧”色彩。
当然,最“坑爹”的还是,这部120分钟的电影,看到最后才发现有长达16分钟的片尾字幕……
影片抛开关于28勇士的真实性,电影本身简单明了的表达了战斗民族,撸起袖子干的豪爽,没有战争反思,没有人性细节,更像一部战术训练指导片。
德军短管50、75的3型4型坦克登场,盘式机枪,特别是传说中的反坦克抢,45毫米火炮,反坦克手榴弹,燃烧瓶等装备相当给劲。
还注意到掩体工事的的战术,细节到崖径、胸墙都挖到位,可见影片军事指导相当了得。
炮兵没用密位,直接炮镜观察,远距离打击第一轮德军进攻,德军飞机轰炸炮兵阵地,炮兵撤退。
第二轮德军步兵和坦克战术,被45毫米火炮,反坦克抢,重机枪瓦解,第三第四轮来来回回苏军利用灵活的防御工事与德军周旋到了攻坚阶段,最后一轮苏军伤亡殆尽,装上枪刺准备肉搏战,此时关键时刻指导员用重机枪火力扫清德军步兵,完成战斗。
忽略远处德军坦克梯队没有进攻而是撤退这个情节,这次电影情节中战术安排完整。
这部电影的神勇指导员瓦西里和兵临城下中裘德洛演的神枪手一个名字,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当然,再神的片子,神不过我国的抗日神剧。
鬼鬼祟祟地行军和跌倒。
那大家都为什么突突突呢?
为了祖国。
哪个祖国?
“为了俄罗斯”,“为了哈萨克斯坦”,那为什么不为乌克兰呢?
电影里乌语台词比俄语的都多呢。
成王败寇,拍的还是挺不错的,至于真假已经没有必要去研究了。
以我血肉之躯,挡你钢铁洪流。
俄国人的战争片就像俄国一般冷冽。
绝对算是主旋律了。
没有手撕鬼子却也差不多意思……
众筹的战争片,足以见得民族风骨。
纯神剧。德军是愚痴,一有声响就全员停下,坦克停车等着挨打。步兵就会举着枪往前慢慢走,然后送人头。要毛子这么猛,德国早被灭国了。玩过战争之人的都知道,这点火力的散兵线即使是简单模式五分钟也被冲垮啦。
cctv6
最亮眼的是哈萨克人
台词略显突兀,从二战士兵嘴里说出今天的思维才能说出的话。德军弱的像靶子就有点抗日神剧那意思了。
在那个时代这么处处强调“俄罗斯”而冷落“苏维埃联盟”,这算得上真实吗?时代最强的德国陆军个个像傻子一样?看样子苏联人根本不需要美国人的军援嘛,几个酒瓶就能搞定日耳曼的钢铁洪流了~PS:和美国兄弟连比,这是垃圾;和中国兄弟连比,这已是佳作。
还行,。6.8
群像。
俄国版《八佰》,只不过是28人。
尚可。
拍的不错。不错的苏联二战电影
非常赞,道具武器质感十足,连排级阻击阵地布置合理,贴近实际,指挥员没有一味让大家慷慨赴死,而是反复叮嘱大家活下去,加分。作为一部众筹电影,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德国人要是就这智商42年就得被反推回柏林
看完了电影以后,也是很有感慨,我们国家也可以多拍拍这种类型的电影,让我们记住曾经为祖国献出生命的人民英雄们!
7分。真实事件改编,而且竟然还是靠众筹拍成的片子,成品质量已经非常不错了。特别是各种考据,战术等等都很有味道。但缺点也很明显,德国佬一边实在没特色,而且28勇士的刻画也太单薄了,除了机枪手,其他人都没记下来。
低配勒热夫
8月29日电影频道佳片有约。俄国版抗德神剧,俄国版《八佰》。只不过抵抗的只有28位苏联动员兵。电视台编排这期节目,显然是为了与当下热映的《八佰》比较、呼应。
最磨叽的战争片之一,一群话痨,自以为是的垃圾导演
绝对算是主旋律了。没有手撕鬼子却也差不多意思……但为何让我看得流泪满面? 28张脸中,好几个都是亚洲脸孔。这些脸孔都是鞑靼人,哈萨克人……他们都在说:我们的背后是莫斯科! 我们的背后是什么?
艹,俄国人的电影果然没法看粗糙到极点了,要剧情没剧情,要演技没演技,真j8烂到家了给两星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