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绥靖政策”记得高中的世界近现代史教科书上只有短短的一小段话,大意就是在希特勒侵略野心急剧膨胀的情况下,英法德意四国元首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的情况下,在慕尼黑达成秘密协议,将苏台德区“和平”移交纳粹德国,史称“慕尼黑协定”。
我们的历史评价里,对其评论基本是负面的。
但从当时英法的国际国内环境看,也不能简单的一棍子打死。
与专制国家的内政服务于外交的模式不同,近代西欧逐渐民主化以后,外交逐步的成为内政的延申,国内的民意和支持率才是政客们的关注点。
经历惨烈的一战后,英法等西欧国家普遍厌战情绪高涨,在德国没有明显的越过“红线”的情况下就刺激德国或者对德宣战都很难得到广大民意的支持,很可能被定义为战争狂,出现战争还没打起来就被自己民众选下去的尴尬。
所以,外交上的绥靖政策恰恰是国内反战情绪的一种表现,后来某些史学的观点把二战爆发的根源部分归因绥靖政策,而且忽略英法当时的国内主流民意单纯解释为软弱外交行为,有点不太客观。
关于纳粹德国的排犹运动世界近现代史课程里,会提及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系统性的种族灭绝,手段残忍毫无人性,这也是战后纳粹被定义为反人类的非法组织的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是被教科书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纳粹和希特勒早期都是通过民主选举,以绝对的优势击败其它党派和政治团体而登上德国权力的核心位置的。
甚至直到二战中期,希特勒和他所领导的纳粹党都拥有着很高的国内支持率。
反犹排犹并非始于二战,早在纳粹党兴起之前,整个欧洲甚至包括英法荷比等国,对犹太人大多持较负面的态度,其中原因就不赘述了。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让普通德国人对擅长玩金融的犹太人的反感达到了爆发的边缘,希特勒和纳粹党也敏锐的捕捉到了德国民众的厌犹情绪,为了获取更大的支持率,不但顺应这种民粹情绪,还适时的火上浇油推波助澜。
在纳粹党牢牢掌握了德国军政大权以后,继续推行更加严格更加系统化的反犹政策,这个时候已经很难辨别反犹究竟是手段还是是目的了。
关于希特勒的“战略模糊”其实早期刚刚登上德国政治舞台的希特勒,其国家战略还是相对保守一些的,一段时间里他甚至一直把打败法国当作类似于我们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超英赶美那样的宏伟的目标。
但小胡子不希望纳粹党和德国人看出他的胆小,从而影响其政治号召力,所以在国内公开场合里依然要不断为德国军政体系树立天下第一武力值的信念。
对外,则实行战略模糊的外交政策,简单说就是不告诉周边强国我到底想干什么,你们就猜吧。
合并奥地利之前,他非常担心英法干预,甚至都不敢公开直接鼓动奥地利国内的纳粹亲德势力。
结果后来几乎一点阻力都没有遇到就吞并了奥地利,打这时候起,希特勒就觉得英法可能就是个纸老虎了。
想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同时又深深担心英法等国阻挠,生怕吃不下去卡在喉咙里时候还被英法联合揍一顿,同时再被东边虎视眈眈的苏联挖去一块肉就更得不偿失了。
没想到英法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英法政府就先怂了,慕尼黑协定让希特勒不但没什么损失还获利颇丰,国内国际声望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后来全面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其它地区,说是纳粹德国强占,其实也是当地老百姓半推半就的加入了,跟着隔壁强国混,怎么也不会太差吧。
这时候希特勒和整个德国都认为英法实打实的纸老虎了,和苏联秘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后,完全就不把英法放在眼里了,直接出兵踩了英法的“红线”波兰。
再后来纳粹德国军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北欧西欧,两周半占领比利时,5天占领荷兰,一天占领卢森堡,4个小时占领丹麦, 占领号称拥有当时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就用了不到六周。
虽然主要功劳归功于德军的先进战术,但希特勒的战略模糊政策也为其奠定了较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直到进攻苏联起,才让美英苏不得不开始联合。
二战后,美欧等主要强国基本上都采取了较为清晰的国家战略,甚至冷战时期与美国西欧对抗的苏联,也没有采取模糊战略的意图,这也是冷战始终没有变成热战的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美欧诸国国民对于采取战略模糊的新兴强国,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天然的警惕和畏惧甚至敌视情绪,既有其自身的社会原因,也有部分是因为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给他们留下的政策阴影面积太大了。
题外话从整体上看,德意志民族的某些优点显而易见,整个民族特性就是务实高效专注,诞生了大量的音乐家哲学家科学家工程师。
看过德剧《Dark》的观众最深的感受就是这个民族深入骨髓的那种逻辑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理性且睿智的民族,在狂热的民族民粹主义支配下,也做出了试图统治全世界和种族灭绝的疯狂举动,可见民族民粹主义的危害有多大。
01:37:39,370 --> 01:37:40,330我有一把手枪I have a pistol.我或许有机会跟他短暂独处I might get a moment alone with him.133701:37:43,200 --> 01:37:44,160别说了 Stop it!你别犯傻Don't be stupid.我会把文件带到伦敦 会有改观I'll take the document to London. It will make a difference.-可能会进行更多会谈 对Probably more talking, yes.01:37:52,120 --> 01:37:54,040-对 更多会谈 -我必须抗争-Yes, more talking. -I have to fight.1342你不用抗争 You don't have to fight!1343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We don't choose the times we live in.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如何回应The only choice we have is how we respond.1345-你不用抗争 保罗 我们得谈谈 -我必须抗争 我…必须抗争 -You don't have to fight, Paul! We don't. -I have to fight.1346-不 你不用 不用 -不 这是我的责任 -We need to talk! We need to-- -I… have to fight!1347你明白吗 -No, you don't! No! -No! It's my responsibility! Understand?1348否则 我还不如一枪崩了自己-Your responsibility? -Or I may as well blow my brains out.1349还有其他办法 可以会谈、讨论…There are other ways of doing things! Talk, discussion--1350-没有别的办法了 没有 -总是有希望的 -There's no other things, no. -There's always hope!1351希望就是等着别人去行动Hoping is waiting for someone else to do it.我们不抱希望反而会更好We'd all be much better off without it.135301:38:42,540 --> 01:38:43,540我会想念你的I'd miss you.1354永别了Goodbye. 德国外交官保罗·冯·哈特曼 的原型 Paul von Hartmann was an individual invented by author, Harris, who wrote the book that the film is based on.Harris based Paul’s character on German lawyer and diplomat, Adam von Trott zu Solz, who studied at Oxford, joined the Foreign Office, and later advocated the resistance against Nazism.Adam von Trott zu Solz Lived: Aug 09, 1909 - Aug 26, 1944 (age 35) 休·莱格特 的原型 Hugh is not a real person either. It is established early on that Paul and Hugh were fellow students at Oxford, similar to Adam’s connection with Oxford student, Alfred Leslie Rowse, in real life.Alfred Leslie Rowse (4 December 1903 – 3 October 1997) The pair established a friendship as students, however, their relationship thinned over their views on German philosophy, similar to how Paul and Hugh don’t see eye to eye over their views on Hitler in the Netflix film.
这是一部典型的剧情推动电影,背景较为特殊,同时,又根据历史小说改编,对其真实性的认可,是观众观看电影的思想基础。
整个影片制作水准较高,故事的节奏把握的很好,紧张而流畅。
尽管大家对这段历史史实都已经知道,但对影片所描述的故事:剧中主人公为阻止二战爆发而做出的努力,大家并不是很清楚,这也是大家的兴趣点所在。
一篇故事取材的角度比较新颖,既有可以最高决策的领导人,也有把三个不同政治立场,人生遭遇的同学作为切入点,让观众记住大事件的发生,有个宏观的了解同时也从小人物的命运当中,深刻地领会到,为阻止战争对各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许多人都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一个专制的战争政治机器一旦启动,很少有人能够让它停下来。
(略有部分剧透,谨慎阅读)寥寥数笔,友情爱情刻画的入木三本分。
寥寥几个镜头,描写出主角挣扎的内心。
虽然是小人物,却反映了大历史。
明知道历史结果,却没猜出人物命运。
故事的意外, 疫情期间和孩子一起看的历史电影《慕尼黑-战争的边缘》成为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三个人都是牛津大学学德语的同学。
其中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一个女人,但只有其中一个娶了她。
这两个男人又恰好是好哥们。
毕业后两个男人分开。
在历史的漩涡中,两位很久未曾谋面的好友又一次在慕尼黑相逢。
这一次他们肩负着阻止战争的历史重任。
片中两首主题曲,温婉动人,如同悲歌,唱战争的伤痛,唱佳人的逝去。
英国已经开始战争准备,希特勒的魔爪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并准备伸向整个欧洲。
为了争取所谓的生存空间,他准备牺牲数百万人的生命来获取。
这一点和原来所谓的大日本帝国实现大东亚共荣圈何其相似。
片中主角之一作为希特勒身边的小秘书,抱着必死决心,却最终没有下手。
不得不说是希特勒面对他说的话,动摇了他的意志。
历史上希特勒是一个强人,他努力恢复德国的荣光,争取失去的利益和领土,用强有力的经济手段,使德国重新站上了历史舞台,摆脱了一战的屈辱。
当希特勒把他的志向“我要让德国重获尊严,这是德国的使命”,跟小秘书表达后,这位荆轲般的死士动摇了。
影片中的张伯伦宁可做历史的小丑,却拯救了整个英国,整个欧洲。
而历史书里的张伯伦,唯唯诺诺,是个投降主义者。
丘吉尔取而代之,成了历史的英雄。
只看结果和答案,往往对历史会有错误的判断。
不知道原因,不知道来龙去脉,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
正如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战争,如果不讲原因只讲结果,看上去俄罗斯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
但如果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国步步紧逼俄罗斯的安全放在里面,难免产生同情之意。
我去过慕尼黑,还到过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的啤酒馆。
在德国时,我这样思考,对希特勒的评价,为什么在他战败自杀前是众人膜拜的偶像,在他失败后却成为了众人唾弃十恶不赦的坏蛋?
是因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假如希特勒胜利,是否如同彼得大帝或叶卡捷琳娜那样伟大?
故事里没有提到的是,假如当年一战后英国和法国对德国留有善意,《巴黎合约》不是把战败德国往死里整,就没有德国领土被割让的屈辱,就很可能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我可以说二战英国法国被德国入侵,也是某种因果轮回吗?
如果用一个英语单词描述第2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就是Backfire(回火)。
与人为善,对人平和。
人际关系如此,国际关系也应是如此。
祈祷世界永远没有战争。
英德合拍的二战电影,1932年快乐庆祝新年的两男一女牛津同学不久因意见不同而分道扬镳_φ( ̄ー ̄ ) 然而在6年后命运之神又再度降临。。。
1938年, 当时休已在英国外交部任职,而保罗也因其才能为德国高层关系密切。。。
是年,国际政局风卷云起、危机迫在眉睫。。
两国元首聚集慕尼黑,而两个年轻人也随之卷入其中, 保罗及其高层官员担心和平不保而找到休寻求帮助。。
This film perhaps benefits from its position as a thriller rather than by the numbers period drama. In its second act the tension ratchets up a notch as both sides strive to keep the piece, knowing a slight misstep could prove costly and with Hartman’s position especially dangerous. 在这个黑暗即将到来的时刻以一个独特的角度观察这个历史事件╮( ̄▽ ̄"")╭ 本片众星云集 老戏骨扎堆 男主之一的英国外交小官 休 当年在1917 中在一战战场上长途奔袭拯救亲亲兄弟o(^▽^)o 这次则游走在二战边缘,为英国的利益而努力 当然小奶狗同学长跑的镜头也是不能少哒*・゜゚・*:.。..。.:*・'(*゚▽゚*)'・*:.。. .。.:*・゜゚・*
拍的真烂,主要是从意识形态来讲,对于英法割让苏台德换取自己国家和平都能讲的这么高大上,有点让人作呕,另外德国既然土地贫瘠,还能生8000多万人,密度过高,甚至元首都说要拓展生存空间,为什么全世界没有人说德国人生太多,反而跑来说中国,为什么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这种论调,要论热爱和平,侵略,当然也可以说是创造,确实是西方文化的基因。
联想到英美对于苏联的丑化,这些电影也只能看一看了,对于我来说就像是英国人拍给自己看的建国大业,离真正的真相有多近,谁也不知道,张伯伦可能事实上是个君子,也是个能人,但是时势造英雄,可能确实给后来的英国反攻鉴定了基础,但是果实却被丘吉尔拿走了,要知道整个大英帝国就是在丘吉尔手上彻底解题的,丘吉尔上台接收了一个大英,到他下台,就只有一个不列颠岛了,不过史实确实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看着这个电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你们这几个流氓为了自己的私欲把世界搞得一团乱,还他妈的道貌岸然的讲什么热爱和平,现在还要伪装成救世主或者受害者,那些真正的受害者了,那些波兰人,俄罗斯人,我们中国人了,那才是真的惨。
另外没有美国的介入,英国玩个毛啊,还争取了一年的时间,争取5年都没用,英国只是不是德国的战略目标而已,真的要干,摧毁是分分钟的事情,看下德国怎么干法国和苏联的,还准备了一年的时间,英国人也喜欢意淫啊
信念爱恨情仇战争博弈片。
三个青年立志改变世界,但是因为信仰立场产生分歧分道扬镳,在二战前却为了避免战争和消灭狂热分子他们又一次并肩作战,携手为了阻止战争和消灭法西斯主义而全力而战……影片开始是两男一女一起欢庆毕业,一起狂欢。
然后就是男主为了结婚纪念日,跑去和妻子私会,被领导批评。
他是英国张伯伦政府张伯伦的贴身秘书,很被张伯伦看中。
张伯伦政府一力主和,张伯伦总统正准备与希特勒和谈,并签署和平协议。
就在张伯伦前往德国与希特勒签署协议前夕,英国的谍报部门,知道他与希特勒的秘书是同学,就安排他去接洽这个同学,以获取情报。
男主并不情愿的应允了下来。
到了德国后,张伯伦和其他几国的元首与希特勒进行会谈,男主正好遇到了自己的同学。
同学什么都没说,让他跟着自己走。
很快他们在约定的酒馆见面。
同学让男主给他一个机会见一下张伯伦。
男主没有同意,只是让他把明文件交给他,他拿去给张伯伦看,如果张伯伦愿意,就让他们见面。
同学只是让男主在所有元首签署协议前,把秘密文件给张伯伦看。
男主很努力,但是他位低言微,基本插不上话。
一直等张伯伦休息了,大家说要出去吃饭。
他留了下来,把文件拿给张伯伦,张伯伦看了,愿意见男主同学,所以见了。
但是张伯伦对同学的见解不是很认同,所以同学愤然离去。
后来男主才知道,他们一起的三个人中,女孩因为是犹太人,被德国法西斯关进了集中营,因为不甘受辱,跳楼摔成了植物人,所以同学对法西斯主义十分反感,他觉得希特勒绝不会放弃扩张和战争。
但是劝不了大叫不签协议,只能铤而走险,自己去暗杀希特勒,避免悲剧发生。
男主回去的时候,发现有德国的密探在他房间里,与其搏斗,被打受伤,他发现秘密文件不见了。
于是他全力争取了去与希特勒再次签订协议的机会,偷偷写了字条警告同学。
同学手枪都在手上了,没有开枪。
回去后失声痛哭。
最后协议签下了,男主回去后听了同学的话,开始投笔从戎,全力备战了。
虽然是小说改变的影片,但是写实感很强,有好几次反转。
其实男主跑去给同学提示的时候特别紧张,拿出手枪,想开枪又没开的那一段也很精彩。
但是虽然反对法西斯主义,但是希特勒算了维护德国的思想,还是让他下不了手,毕竟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
张伯伦明知道这样的协议没有意义,其实电影里也有,就是签完协议,希特勒等张伯伦走后,大骂张伯伦,几乎是讥笑的方式在说他。
张伯伦也知道,但是他是以这样的方式试炼希特勒,如果他不守信用,胡作非为,首先在道义上已经输了,就是师出无名,张伯伦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当然还有这么多无名英雄,他们为了公平正义,为了和平全力而战,不顾家庭,不顾生命,大家也不能忘却。
It may not be one excellent piece,but It's definitely my type.1938年,一战早已结束,而二战在即。
But people were not aware of that.British people were full of hope while German guys were crazy about their so called 'future'. Neither of them knew there would be no tomorrow to see,no glory to witness,but endless night,which was so dark that one could see no shimmering stars within sight.1932,the Berlin boy and the London boy were partying,enjoying their youth,without seeing there was nothing but a huge crack in front of them,and soon a silent wall between them.——Do u still remember the vows we took?
Those happy-together days gone by?
With flowers, ribbons, unbuttoned shirts and murmurs between lovers ?
超预期的观影体验。
故事切入点是三个意气风发的Oxford毕业生,两个日耳曼人一个英格兰人,在那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几个年轻人幸或不幸地,甚至是命中注定般地被卷入那场决定人类历史走向的大事记里去,都做了他们所能做的事,改变了他们能改变的东西,然后能做的就是等待。
对那段历史不那么熟悉的观众,理解整体故事,每个人所能做的事情上限在哪里,还是需要一些补充信息,影片里或多或少夸大了一些张伯伦在决定希特勒席卷欧洲步伐上的影响力,以及张伯伦到底能做什么来组织希特勒?
在那个1938年,英国国内是辉格保守党当道,这不仅仅是政局结构决定的,也是英伦三岛的民心所向,大家不希望打仗,大家不希望还在跌跌撞撞从1929大萧条危机泥潭中步履蹒跚地走出后,又很快跌入另一个深渊中,扩军备战,把国家推向准战争模式,会极大伤害国家经济并降低人民生活水平,想要过正常生活的人民是不愿意这样子的,除非事实已经清晰地摆在人民面前——战争不可避免,和平已无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会在同盟国被第三帝国的钢铁洪流摧枯拉朽式逐个击破甚至亡国后,仍决定明哲保身,奉行“孤立主义”——与轴心国开展没有基本的民意基础。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大日不落帝国当时仍握有称霸天下的皇家海军,但是她的陆军仍未做好准备,训练、数量、战备均远无法在欧洲大陆与希特勒强大的装甲师一决雌雄,就算张伯伦认清了希特勒的本质,他手里没有与希特勒all in的筹码,他哪怕愤而退出慕尼黑条约,又能如何?
真正拥有强悍陆军可与德国一较高下的高卢雄鸡早已决定不插手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没有法军相助,英军是独木难支的,且国内也没有做好准备,退出只会使得希特勒不是在一年后撕毁条约侵占捷克,而不是在那个1938。
所以,张伯伦所做的选择是用一纸条约将希特勒置于一个毁约的战争犯或是守约的大国领袖的困局里,当然张伯伦赌输了,他低估了希特勒,也低估了日耳曼民族在凡尔赛条约所受屈辱会迸发出的强大民族斗志。
可以说,最后大势的发展都是时代的必然,个人真正能左右的实在太少太少,张伯伦拿到希特勒与他的高层的侵略计划,他做的决定不会有任何改变,因为他没的选,他能做的是pray and hope。
但是,那几个年轻人为了阻止战争所做的努力与牺牲,还是能深感人性的熠熠生辉,政治家要通盘考虑,隐忍、退让、甚至委曲求全,小人物选择对的事,奋不顾身,人类的希望就在于此,人类的光辉就在此。
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署,不仅是英法奉行绥靖主义政策导致纳粹肆无忌惮进行侵略扩张,继而引发二战的导火索;也暴露了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唯利是图,避免引火上身而放任小国被霸凌的资本主义本质。
英法德意就苏台德地区归属问题在屋内签署秘密协定,当事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却被拒之门外,这和当前俄乌冲突、中东冲突、红海商船遇袭何其相似:美国、欧盟、俄罗斯、以色列、伊朗的政治博弈背后,隐藏着多少受难小国无辜平民的血泪。
从这一点看,本片导演在立意上有意抬高张伯伦,把绥靖政策描绘为拖住德国为英国争取战备时间的论调,以及英国人民经历一战创伤渴望和平的愿景,似乎是个败笔。
毕竟历史已经证明,协定签署后的英法只是一昧享受短暂的和平,而真正获得战备时间空间的正是德国。
另一处败笔是电影的两个主角。
影片聚焦慕尼黑协定签署前后的背景,通过英德双方两位彼此相识的年轻外交官的视角,构建起这部半虚构历史题材电影。
英国外交官在牛津接受过良好教育,有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作为首相贴身翻译的他陪同张伯伦来到慕尼黑,仅仅因为得到了昔日同窗不知从哪里搞来的一份元首私密声明稿,便开启了打鸡血模式,一路劝阻首相签订协议,甚至违规把自己的中二好友带入首相卧室强行组织会晤,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英伦绅士风度外交官应有的素质。
而他的好友,德国外交官就更过火了:在牛津求学时一言一行中都充满了对元首的狂热崇敬,甚至因为政见不和与同窗好友分道扬镳,而仅仅因为自己的前女友丽娜被送进劳动营遭遇虐待变成植物人,就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疯狂反对纳粹,这很不符合二战前吃着500万马克一个面包的德国人民对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的元首的普遍崇敬情绪,即便元首的一些政策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当然,这还不是重点,最令人无语的是当他和元首近距离接触获得唯一的刺杀机会时,却显得摇摆不定,之前对好友、对张伯伦的慷慨陈词全部化为乌有,事后还如哲学家一般思考自己是不是有权利去刺杀元首,这老兄的思维模式着实有些清奇。
当然,可圈可点之处兹认为也有三:一是电影里那句经典台词“我们无法选择自己身处的时代,却可以对时代作出回应”,励志鸡汤;二是两位男主在夜幕下共吸一支烟讨论未来,联想到之前两人因意见相左分开,此时又因为共同的目标站在了同一战线,遥相呼应,应情应景;三是结局英国外交官选择加入英国军队,德国外交官选择冒着生命危险继续抵抗纳粹,昭示了大时代下小人物无力改变全局的无奈和明知势单力薄依然放手一搏的抗争精神,令人动容感叹。
可以7分吧,两个男主塑造还行,历史就不行了。
3.5、有限历史框架里比较平庸的一次创作。认识了Jannis Niewöhner、外型不错、德语和英语都很流利、应该开拓戏路多接拍英伦或好莱坞作品。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部洗白张伯伦的片子,但我觉得这是站在他的立场和角度下对绥靖的一次重观,历史也是千人千面的
7.8/10显然观众都知道这不是历史,故事依然看的很紧张刺激,应该是不错电影。
润物细无声的洗白和一惯的精致利己主义,还有白皮至上的刻在骨子里的种族主义,和希特勒本质上没有区别
张伯伦对英国肯定是贡献巨大,看看皇家空军在38年秋季的战备细节,就会知道如果战争提前一年在38年秋季就爆发的话,英国真的很难扛下来,道丁的防御体系根本来不及建成,即便拖到39年秋季开战,若没有战争之初一直到第二年敦刻尔克战前那大半年的phony war的继续拖延,英国要应付BOB仍然很艰难,40年下半年的BOB都扛得那么难,试想想提早两年?德国空军经过了西班牙内战的演练,皇家空军有什么(喷火38年8月才刚入役,更别提对C&R体系至关重要的CH和CHL雷达站建设进度)?这种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名誉的人是很难做的。再加上一战的惨痛阴影笼罩着他们这一辈人的记忆,对再一次大战争爆发重蹈覆辙的恐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国首相首要关切的自然是本国利益和存亡。
看得让人血压飙升,张伯伦得无知和傲慢真是让人火大,本来有机会压制一个邪恶政权的崛起,却因为一个lasting peace的delusion屡屡错失良机,最终喂养出一个庞然大物,不可笑吗?如果早点介入,希特勒何德何能建立起一支大军?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张伯伦代表的这群无脑的精英派高层实在是对希特勒无知得令人发指。自诩精英,口若悬河地斥责着德国人让他们明白政治现实,自己却对希特勒的勃勃野心一无所知,老年人霸占着位置真的不好,身体不好,没有斗志,一天只能工作几个小时,这样的虫豸怎么搞好政治?睡觉比看秘密文件都当紧?他妈的老了就退休,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废物
重塑历史记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先是《敦刻尔克:英国英勇战斗之地》,跟着就是《张伯伦:被误解的抵抗者》、《苏联:二战的发动者》,过两年再拍一部《希特勒:欧洲的守护者》。
连着看了两部德国新拍的关于二战前时期题材的影片,都是德国人对他们自己的那段历史的反思,也可称为德国的“伤痕文学与电影”,反思自己的历史,特别是那些错误、罪恶的历史,值得关注和肯定。本片是部传统风格的历史片,以希特勒和张伯伦等战前召开的“慕尼黑会议”、出卖捷克领土的真实历史事件为纲,虚构了两位首脑身边、参加会议的德、英两个年轻人的故事,戏剧性、可看性不错,制作也到位。网友们对该片的历史观和虚构情节有不少争论,评价不一。我缺少研究不去评论,只是觉得今天看它,还是很容易联想到当前美俄在乌克兰危机的外交政治斡旋、博弈,似乎历史永远是在重复,教训很难被吸取。对历史、政治有兴趣者可以看看。另一部电影《法比安》则是一部很个性化的文化艺术片,内容没这部丰富,技艺上不错。另谈。
我的天啊这个角度,真《张伯伦:忍辱负重的黑暗骑士》???(不行,希特勒这个演员完全不行,完全不行,再搞什么啊)
这样一部电影,定位挺尴尬的其实。大的历史框架是不能动的,否则就变成架空历史了;虚构的人物只能在既定的框架里作有限的游走,创作空间相当狭窄,而观众对于最后的结局早就了然于胸;对历史人物的描写也处于暧昧地带,介于写实和虚构之间。那这样一来,作者对历史人物(比如张伯伦)的重新评价,其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了。
编剧导演是张伯伦的粉丝可以确定;不过是不是如片尾所宣称的战争的一年延迟确保了最终的胜利,则大有疑问。客观的看,张伯伦的绥靖也有他的道理,方今欧美不也绥靖着呢吗?绥靖在将来也不会绝迹。人性如是、制度如是。
其实学界最近几年就是要给张伯伦翻案,张伯伦因为与希特勒签订了条约牺牲捷克利益,成为绥靖政策的代名词,从而仿佛遗臭万年,但是只要稍微看看他之前做过什么事,就知道他确实是背黑锅了,值得翻案。一个不是从牛剑毕业的人,在短暂的首相任期,通过了限定工作时长、带薪休假、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规定,确实不值得成为右翼反共保守主义的丘吉尔的对立面。历史就是这样,找了张伯伦做替罪羊。乔治麦凯有些面瘫,建议加重面部表情的训练。演保罗的演员戴眼镜的时候太像詹姆斯迪恩了,可以安排一下呢!八月君这次第N次演了一个纳粹,但他却能演出不一样的层次,可见德国男演员没什么可演的了,以及一千个纳粹里他们互相都不一样呢。电影还是差点意思呢。人类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吸取过教训,灾难战争一次次重演!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影片更贴近当时的真实情况。张伯伦即使没有丘吉尔那么伟大,但是他也绝对不是一个笨蛋,只是政治的复杂性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太远了,如果是机械填鸭式历史教育下的受害者,那就更难理解了。
如果不把这部电影当成讲历史的来看,基本合格,但是你就是个反映历史的片子。电影结束时字幕上的一句话:通过慕尼黑协定争取到的额外时间,让英国及其盟国充分备战,最终导致德国战败。别恶心人行不行,慕尼黑协定纯粹就是英法出卖捷克妄图跟纳粹媾和。而且纳粹是前苏联打败的。丘吉尔有两句话评价慕尼黑协定:一、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二、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 讲历史的片子屁股坐歪了,捏造事实洗地误导观众,两星不能再多
观点没什么大问题,讲一下英法备战的情况可能有点帮助吧。故事太直给了一点,卡司选得很好,所以可看度还是很高的,Legat在朋友开车走了以后,还坐在慕尼黑街头哭了一会儿,高质量男同确实是本片最可取的地方。
倒是让我对张伯伦有了不同的认识。
不知是否史实,如果是史实,就很敷衍了。
稍显冗长,但保罗握枪犹豫那一段确实让人心跳加速,甚至按下了暂停键缓一缓。张伯伦的选角很合适。但人物形象整体还是太过于扁平,比如张伯伦的形象似乎非常完美。
绥靖洗白片,搞南宋投降派那套是吧,当然要备战,当然认清实力,当然要韬光养晦,🉑这不是退让的理由,再搞下去,汪精卫是不是都要和平建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