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眩:北斋之女

眩~北斎の娘~,Kurara: Hokusai no Musume

主演:宫崎葵,松田龙平,长塚京三,三宅弘城,余贵美子,野田秀树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眩:北斋之女》剧照

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2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3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4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5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6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3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4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5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6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7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8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9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20

《眩:北斋之女》长篇影评

 1 ) 写给江户画家的浮世赞歌

电影海报中的宫崎葵,粗服乱发,肩搭棉袄,在灯下执笔,画那副著名的灯下美人图(夜樱美人图)。

历史中的北斋之女绝不会这么好看,传说中这个被休回家的女子,有着地包天的下巴,绝非宫崎葵的小脸可比拟;但宫崎葵面庞中的好奇、灵透、坚定与疲惫,让人无端相信,她就是北斋那个画技惊人,号称江户伦勃朗的女儿——葛饰应为。

我强烈怀疑导演是个浮世绘艺术爱好者,整部电影仿佛就是对浮世绘和江户市民生活的赞歌。

长桥、走卒、武士、美人、吉原灯火、道边樱花,都在镜头中活过来,再被画进镜头中的浮世绘里。

一定程度上,真正的主角是那几幅画,是父亲葛饰北斋的富士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和富士越龙,是女儿葛饰应为的夜樱美人图、三曲合奏图和吉原格子先之图。

全片的人物与情节只是线索,这些画才是真正的光芒所在。

每幅画完成时,导演生怕还原的不够好,或是观众看不清,还要全幕展示,停顿几秒。

想象一下日本上映时,巨大幕布上的古老浮世绘,此中敬慕,铺面而来。

浮世绘是江户时代市民文化的代表,主要描绘的是市民眼中的浮世,此间有美人、春宫、和风景。

市民的现世品味无疑是直接而庸俗的,文人画和印象派都是没有市场的。

在狭窄的选题和有限的风格选择中,很多画师可能终其一生也只是画匠,甚至葛饰北斋在片中也哀叹,如果老天再给他五年,他一定会变成画家。

这群戴着镣铐跳舞的天才们是不自信的,他们在江户的杂乱小屋内,埋头做画。

拜师、写生、出师、卖画,迎合着市民品味、赚着市民的钱,可能午夜梦回时,也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卖画为生的小市民。

最终艺术史还是厚待着他们,他们的作品成为了梵高、优衣库、包装和电影的灵感来源。

这些当时的糙女、老头、青楼老板成为了艺术史添砖者,他们是盖棺定论的艺术家。

导演是理解他们的,甚至导演跟他们也是一样的。

艺术家们只不过是一些心怀一个念头,或者一个所向的平凡人。

他们也要吃饭喝水、也要睡觉做爱,也有可能中风且贫穷。

生活中没有什么绚丽多姿的日常,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情节,可能看一看大火都是难得的体验了。

时时刻刻都不满足,终日工作也觉得自己是个庸才,略有小成又恐只是灵光乍现。

但除了他们生活中的江户城,他们心中另有一个江户城,那是他们的一心一念,他们的心之所向,那里的龙可以飞跃富士山,艺妓与太夫能一同合奏,光与影,浓与淡,绘毕搁笔,或拍完杀青,而此生无憾。

精神生活固然是丰富的,但现世安稳也如罂粟般迷人。

平凡的艺术家们需要家庭,要还账单,要结婚生子。

曾是武士、善绘情色的溪齐英泉说葛饰应为是他的光,还不如说北斋之女那全部都在做画的生活是他的光,那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向往,而且他做不到,他还有妹妹要照顾,生意要打理。

精神生活与物质需求的矛盾困境不仅仅存在于搞艺术的人,也存在于每一个人,我们被欲望俘虏,被淘宝构陷,被花呗囚禁,心中隐约觉得不妙,时光太快又水过无痕。

一切脚踏实地的折腾,可能是为了现世安稳,也可能是对于岁月静好之下暗流的恐惧。

曾经的梦想早已暗淡,它们因为不确定或胆怯而被过早放弃;口中的诗与远方也成为机票上的旅行目的地,走马观花间还得帮同事亲戚代购。

大部分的我们都是北斋之女的善哥,略有小成却及时收手,从此沉迷于老婆孩子还房贷,只需要盛夏中的一场流感,或是18岁填志愿时的一个手抖,就可以要了善哥的命,或者我们的理想,轻飘飘,又理所应当。

我们都不必做葛饰应为,但我们都可以喜欢她,因为她身上的光无法拒绝,纵然她不美丽,也不梳头。

东亚有不少描写女画家的电影,比如中国潘玉良的画魂,韩国申润福的美人图,还有这部葛饰应为的眩。

这部应该是成本最少的,也是我最欣赏的。

前两部电影都注重主角的女性身份,展示她们在男权社会下的挣扎痛苦后成就,尤其是那部美人图,竟然还安排上老师发现得意门生是女郎之后大展淫威的桥段,令人咋舌。

这部日式日常女画家电影,是最具有平权精神的一部,没有强奸,不用赎身,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似是而非的,就是画画,各种画画,画到痴嗔,画到喜乐,画到老。

电影的高潮处,不是流泪分手,也不是爱人惨死,是江户伦勃朗/北斋之女发现光与影的奥义,是她与老父亲合力完成终极传世之作富士越龙,是宫崎葵窥得大道、见到圆满时的面上的光和眼里的泪。

大家都是人,不必用性别圈定印象或划定鸿沟,女画家的主要属性是画家。

希望在未来,所有的女画家都会被介绍为画家,不用强调一个女字。

 2 ) 关于人生意义

在被生活琐碎纠缠的平凡日子中,每每会被这种为某一事物投入全部的人所震撼,又会重新思考起生命的意义这个大命题。

想起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那种活法,活着可能就是活着,不管如何还是活着,继续活着,活着好像就是生命意义的本身。

但是人好像总是不满足于此,想要赋予新的定义,更加个人的定义,好像这才能证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活过。

但是好像不完全如此,葛饰北斋以及北斋之女好像都没有去思考过什么才是个人的画风,个人的印记,好像只要不断的画,不断的研磨自身的技艺,就好像是生命本身了。

现在好像很多艺术家都在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以确认自身的位置,获得认可和存在的意义,但是真的能成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吗?

如果说世俗定义上如此,那对于个人来说真的如此吗?

一直疑惑于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活过吗?

那如何才能证明自己活过,被记住是不是就意味着那个人是活过的?

这么说好像子嗣这种生物学上的延续是最真实,也是最容易本记住的,这是不是很多长辈为子女而活的根本?

这样的揣测好像听起来有点自私和牵强,因为即便如此,几代人以后相关记忆可能也不复存在了吧。

回想那些如今还为我们所记得的历史人物,好像都是因为留下很多不为时间所磨灭的东西,比如思想。

所以有的时候贪心地想想,这可能是能够证明自身存在的东西。

这何等之难,绝大部分人好像都只是芸芸众生,拿什么的去证明自己存在过。

即便是北斋之女,连拍摄她个人的影视也是因为北斋,要是没有她父亲北斋,她真的能为人所记住么?

片中提到的其技术甚至不能满足表达需求,一再受到外界的否定,观影下来能记住的也不是其作品,而是她作为一个天赋并不佳的画艺上的求道者的形象。

不过求道与否好像无关紧要了,关键是她为此燃尽了一生,不知道这样对她来说是否够了,这是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方式。

什么是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个可能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吧,也可能根本没什么准确的答案,能做的就是挣扎吧。

不过很幸运看到片中的两个谈话内容,对于一个迷茫的摄影爱好者而言。

其一: “我怎么就迷上画画了呢,净是痛苦。

” “别说是你,我对自己也不满意,再好一点,再一点,再一点,虽然总在祈祷着,但在想出来之前,灵感已经逃走了。

” “过了这个桥就忘了吧,忘掉它,然后我们重新开始挣扎,挣扎,不停地折腾吧。

” 其二: “就算是三流的专业画家,也比一流的业余选手强,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专业的人要像这样忍受耻辱,就算是自己不满意,也要咬紧牙关,直面世人的目光!

你们有时间后悔,不如感觉着手下一份工作。

 3 ) 光与影:你们带给我的世界

三星半的SP,影评也写不出的什么意思,大家别看了。

阿荣年纪不大也不小,“休夫”或者“被休妻”后变回到大名鼎鼎作为浮世绘大师的父亲身边,帮衬着父亲作画。

历史上的阿荣被称作葛饰北斋三个女儿中最有天赋、画风与父亲最为相近的一位。

她在历史上留下的画作并不是很多,而剧情中则选择了《夜樱美人图》、《三曲合奏图》、《吉原格子先之图》三幅巧妙地融合了光、影、女性三元素的画作作为了叙事线索。

阿荣是位非典型性江户女子,她回到家中埋头于作画,却总被父亲说自己的画毫无灵魂。

我也想画好,我也不是对绘画毫无追求,阿荣会把各种各样的石头与植物带回家中研磨颜料,也会看到对岸熊熊大火思考如何画出如此绚烂的景色。

火焰中有炫目的光,也有暗淡的灰。

善次郎带着阿荣去了吉原,阿荣在夜晚艺伎的世界中看到了光与影的浮动,阿荣会透过红色的窗格捕捉着女人脸上因光影闪烁而不断变换的色彩。

对于阿荣而言,作为日本一流画家的父亲是自己的光,这束光已经闪耀到足以遮掩住阿荣与父亲间的亲缘感情,所以阿荣会懊恼自己为什么父亲倒下的时候自己想到的是作为一个画家的父亲。

其实,父亲的话阿荣都听得很明白,父亲说过,三流的职业画家比一流的业余画家要优秀很多,因为作为“职业”而言,你则是要承受更多的批评与责骂。

父亲在完成最后一幅画的时候,也说过,如果再给我十年,不,五年,我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画家。

正是因为父亲的光芒太过耀眼,所以阿荣明白自己无法超越父亲,但是,尽管作为葛饰北斋的女儿活一辈子也好,作为葛饰北斋的帮手不署名画一辈子的画也好,阿荣也是想去画画的。

因此,在父亲光芒的映照下,阿荣的影变藏在了画作之中。

善次郎对阿荣说,你是我的光。

阿荣也说过,善次郎的温柔就是毒药,但她依然沉沦其中。

在故事中,阿荣画的第一幅画是《夜樱美人图》。

《夜樱美人图》这是根据善次郎带自己去吉原的时候看到的美人所作,而那位美人,就是现在和善次郎住在一起的阿泷。

在善次郎去世后,阿荣画了《三曲合奏图》。

《三曲合奏图》画面中的三个美人,也是善次郎带自己去吉原时看到的美人,是他的三个妹妹,是他的血缘至亲。

此时阿荣对父亲说,有我的风格吧。

看,这就是他告诉我世界的样子。

阿荣的成长伴随着亲人与爱人的离世,母亲的去世来的猝不及防,恋人的去世让她明确了自己的风格,而在去世的父亲面前,她却始终在说自己还想画的更好一点,更好一点。

如果说是父亲带给了阿荣绘画的技艺与机会,那么恋人便带给了阿荣画作的灵魂与内容。

在故事结尾,苍老的阿荣依然会去透过红色的窗格望着屋内在光影交错之间显得熠熠生辉的美人,等她回到自己寄居的屋内,听完了弟妹的抱怨,便开始了《吉原格子先之图》的创作。

《吉原格子先之图》我只是想画的再好一些,我只是想当一名真正的画家。

谁是我的光,我是谁的光?

我是谁的影子,谁又是我的影子?

不重要,这都不重要。

因为这个世界是光与影交错的。

父亲是自己的光,自己又是善次郎的光, 我只要还能拿笔,只要还能看得到光与影,只要还能分得清颜色深浅,这样就够了。

Ps .故事整体过于寡淡,几处画面背景过于虚假,虽然吉原夜景与艺伎们在画面中显得光彩炫目,但也仅仅是对于不足一个半小时sp的制作标准而言。

龙平小哥在剧中的仪态万方呀,你们可以自己看看小哥走路的姿态~感谢龙平小哥不是月代头!

 4 ) 人生之所求

恐怕还是北斋适合中国一般人眼光——《鲁迅全集》第13卷。

不仅鲁迅喜爱,葛饰作为日本江户时代著名浮世绘画家,绘画风格对欧洲画坛亦影响甚大。

马奈、德加、梵高、高更等许多印象派绘画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文政末年到天保初年,70岁的北斋陆续创作发表了《富岳三十六景》共46枚,最著名即片头小葵进博物馆欣赏的那一幅。

我也亲眼见过。

小葵作为我最喜欢的女优之一演其女,再合适不过了,层次饱满,情感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亦能刻画细微,入木三分。

《骏州江尻》也是很多人喜欢的其中一景。

在这幅画中,北斋用最为简单的几何线条勾勒出美丽的富士山,而画面的主要场景画的是在大风天气中赶路的人们。

有的人头上的斗笠被吹走,而有的人手中的纸被吹的漫天飞舞,北斋对这种瞬间画面的把握,达到了至高境界。

在这样一幅画中,北斋画出了风,“风”是没有颜色的,但任何一个人看到这幅画时,都能听到从画中传出的呼呼风声,即所谓“能画一枝风有声”吧。

“你们要学会记住的是这样的耻辱,即使是自己都不满足的画也要咬着牙坚持展现给世人。

”这句话给人的感触亦非常深。

也许作为大部分普通人的我们,画和心无法在同频,“我的画还不足以展示我的想法,而我又总像一个孩子一样不断的企图表现自己”。

但是如果你热爱它,去画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

阿荣的成长,从童年的懵懂无知,到青春的迷茫无措,到最后懂事明白了宝贵的真理。

这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成长历程吧。

 5 ) 让人感动的执念

我本来就是比较偏爱传记类的题材,既可以了解一些历史,因为是在事实或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故事,所以一般故事也不会太难看。

而这部电影宫崎葵真的是贡献了非常传神的演技,再也不是只是那个人畜无害的颜值担当了,对于这个角色的诠释,洒脱又执著,真是很迷人呀。

在之前的电影《编舟记》中葵和龙平已经有过一次合作,满屏CP感满满,这次又能看到二人在荧幕前的合作真是觉得十分欣喜,而且我觉得这次的角色更适合龙平,《编》中龙平的角色太木讷了,龙平发挥的空间很小,而善次郎这个角色让龙平演绎的不羁又温柔,在东方特有的含蓄表达下,两人之前的互动有美好也有遗憾。

绘画是光、影、色彩的艺术,影视更是。

这部电影色彩很饱满,光与影的运用仿佛再现了江户时代的炫烂光华。

这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还是电影中人物对于自己专业的执念,葛饰北斋先生活到老画到老,在九十岁高龄的时候依然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达到艺术的至臻境界,还希望自己可以多活几年,再更进一步完善自己画技。

善次郎为人虽不羁,但是对于画技的研究与追求也从未停止,对于颜料的大胆尝试,对于葛饰北斋先生画作的细致研究,甚至可以分清哪个部分是先生自己画的,哪个部分是荣代笔的。

也正是这份用心,才能让荣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所以两人之间才能有感情的互动吧。

荣对于绘画的执念更让人为之动容,荣对于绘画的追求不止是对于技艺的追求,在荣的画里还有她爱的人,荣的画里有对父亲的致敬,有对父亲的怀念,也有对深爱的男人的思念。

荣这一辈子都没有太投入过尘世的生活中,她好像一直生活在她的画作中,她用作画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再用出神的画技把她眼中的世界表现出来,让世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光影斑斓的世界。

在创作中她一辈子都在试图赶超父亲,也在试图用画作回应心爱之人的建议。

这样的一生既枯燥又纯粹,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的执念让人很感动。

 6 ) 情迷浮世绘

喜欢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类传记故事,喜欢影片中或清新明快或滞重浓郁的色彩光影,喜欢剧中人物的服饰起居,喜欢那些魅力四射的浮世绘作品,喜欢穿着和服抽着细长烟杆的阿荣,喜欢看她洒脱不羁无拘无束的做派,喜欢那座蓝色波澜平静水面上,载着荣和善的小船,慢慢穿过那座白色宽阔的桥。

电影时长一个半小时,却写尽了身为一代名匠画师的女儿,在天赐禀赋下在父亲名师阴影下,痴迷追求着独特画风独立表达的历程。

眩,在日文中是痴迷的意思,北斋的女儿,以父亲为榜样以此为荣,最终用一生的痴迷,用自己的感悟,赢得了独特的魅力。

看完意犹未尽,久久沉浸在美丽的画面深深的喜爱淡淡的遗憾中。

最感人的艺术一定是有缺憾的。

 7 ) 人生就如浮世绘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葛饰北斋,是他的「神奈川冲浪里」,如此超凡脱俗的浮世绘作品。

记得在美国时,住在肖恩家前后一个月,说起他对日本艺术的沉迷,第一话题就是这幅图。

电影的中心人物是葛饰北斋的女儿荣。

荣作为女画师,名字是葛饰应为,一派豪气。

她的「吉原格子先之图」,则是浮世绘的一抹异色。

宫崎葵的演技让人惊喜和赞叹。

松田龙平就不说了,从他的「编舟记」开始,真心实意喜欢他。

他的善次郎啊,清清浅浅,温柔体贴,却绝尘而去。

特别精彩的一场戏:荣的母亲离世后,善次郎和荣在河边。

几乎没有台词。

镜头里,人物特写,肢体语言。

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电影里,记录三场死亡:荣的母亲;善次郎;葛饰北斋。

所以,看电影,你要去看有漏皆苦,去观人生无常。

你要懂得:盛极必衰。

在轮回里,没有究竟的快乐,一切都如阳焰,都是海市蜃楼。

人生就是浮世绘。

每个人画自己的浮世绘。

那就是梦幻,就是告诉你,一切如梦幻泡影。

“如果可以变成鹞鹰或乌鸦,好想飞到你的身边。

”电影开头,善次郎唱给荣听。

善次郎死后,孤独苍老的荣,唱给善次郎听。

电影的画面,唯美。

 8 ) “死亡不过一场长梦”

早就看完了,一拖再拖到现在才动手打字,甚至在刚刚打下题目的时候都不知所措,一开场是小小的阿荣拿了画笔,父亲教她把图形排列组合画画。

一瞬间女孩长大了,不同于小时候的灵巧乖顺,她衣着随意,松松垮垮,走着毫无规律的外八,来到画室,受到母亲指责毫不在意,自顾自的抽着烟,远方响起起火的讯息,她飞奔过去,说着“好美啊”,眼睛尽情吸取火的艳色,善哥——最了解阿荣的人也登场了。

北斋先生接到荷兰人的委托画兰画,阿荣在调制着颜色,善哥看出了她想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调色,试着画自己的画,不居于父亲的光环下。

善哥接着带她去了妓院,已经晚上了,那里灯光燃燃,艺妓们或弹奏乐器,或翩翩起舞,阿荣的眼里看到光和影构成了颜色和形状,此后画海沉浮,究此一生,她都在追寻光和影的意义。

外国人的订单完成的不尽人意,父亲说“三流的画家也能胜过一流的外行”,永远没有完美的作品,最好的作品永远都在下一幅,一生都挣扎在画技跟不上自己的想法。

父亲在中风的时候,几十年不见的老冤家跟他说,你想画的,想挑战的不是还堆积如山吗,让他重新站起来,拿起笔从零开始,父亲四岁就能握笔不发抖,而休养了很长时间重新拿笔颤颤巍巍,真的令人心疼,苦难中诞生辉煌,古稀之年父亲身体更加灵活,画技更上一层楼,创作出了大名鼎鼎的浮世绘,从此无人不知北斋的名字。

在父亲患病的时候,阿荣认识到自己的自私,“不想失去作画家的父亲”,在母亲去世的时候也反思自己满脑子想着父亲的事,一点没有为母亲考虑过。

善哥的出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信新色彩,也带来了头晕目眩,阿荣最终还是向温柔屈服。

不过她知道那是暂时的,对善,她想倚靠但是又不敢倚靠,事后满不在乎,重逢毫不惊讶,但又在善家起火的时候逆行。

善总是那么懂她,阔别三年仍然能清楚地看出阿荣跟父亲的笔触的区别,跟她说“你也是我的光,让人目眩神摇,耀眼夺目的光”,最后两个人相知却不相守,阿荣送走了善哥。

对于父亲,不仅仅是敬重敬佩,还有嫉妒与不甘。

恨自己没有作画的天赋却偏偏喜欢上了画画,让自己如此痛苦,父亲是自己的光,照亮着自己,而自己就在暗影下面,永远无法盖过父亲。

父亲九十岁画潜龙图,说还能更好,只求老天开眼让他再多活几年。

阿荣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哭着说,我也想画的更好一点,令人动容。

最后,她画出了她这一生追寻的光与影,在光和影中找到了自己,死亡不过是一场长梦。

葛饰应为的一生————遮盖在父亲阴影下的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小葵演绎的入木三分,更加成熟与内敛。

跟九年前的笃姬对比,随着时间线的发展,幕府从宴宾客到楼塌了,江河日下很难不忧伤,但笃姬的主基调是向上的昂扬的,就像打怪升级一样,不管多么困难最终都能找到去解决办法。

但应为不一样,远达不到父亲那样的高度,天赋已经限制了她,纵使多么喜欢画多么努力画最后也无法超越父亲,或者与父亲比肩,感觉更像夏季限定的茉莉,不是国色天香,只是在一角,开着小小的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剧的基调也是宁静的,内敛的,很多东西需要仔细品读揣摩。

最后这两张图,以此自勉。

 9 ) 大河剧的纯粹版

我和他很相像的地方,就是我也喜欢看大火,只可惜命运没给我啥机会,隔岸观火。

在吉原红灯区看合唱,和熙宅英泉一起画画。

妙觉得10分的平庸,我看到20分钟也已经看不动。

本来是反映有创作和现实环境的关系,他们处在东京最繁华的地区,但是他们的作品跟领悟完全没什么关系。

特别生硬的反映了这个女儿的情绪,还有没有才华?

一个作家马晴出现,居然把中风的父亲喊醒了。

放了一半电影居然停了,旁边有个莫名的声音,what the****。

没想到是隔壁邻居家的网联通不畅。

我们就像寄生虫里的一家人,寄生着。

惊魂之后,居然发现小男朋友第1次使用普鲁士蓝,他还挺得意。

乙丑大火让版画商失去了很多东西。

他们决定放手一搏,所以神奈川冲浪里是一个商业成功的作品。

但被当成国家标志,这发生在二战以后。

这片子真是低成本啊,所有都发生在画室里。

老头最后说,如果再给我10年,我不在给我5年,我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画家。

这样的奇迹,也就发生在这样褴褛的画室里。

最后20分钟还不错

 10 ) NHK你又赢了,把浮世绘拍成豆瓣8.3

最近在豆瓣同城中看到《江户の秘密-浮世绘大师展》的活动,自己也去看了展览。

上图为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看完展览回来,自己心中难耐地想了解一下日本的浮世绘。

浮世绘源自日本的江户时代,当时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日本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自然歌舞升平、声色犬马。

饱暖思淫欲,浮世绘所描绘的也正是人之本性之喜爱。

说到浮世绘,仿佛就绕不开葛饰北斋这个人。

我记忆力超群的头脑里,依稀记得17年似乎有部影片是有关葛饰北斋的,自己也去查了一下。

果然我就找到了以下这部影片-《眩:北斋之女》

这是NHK电视剧,只有一集,片长是73分钟,该剧围绕着江户的天才画师葛饰北斋的三女儿荣(之后的葛饰应为)的后半生。

影片中是由宫崎葵来饰演葛饰北斋的三女儿阿荣。

宫崎葵和苍井优合照宫崎葵在2017年的第4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中,凭借着《怒》、《生日卡片》分别获得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我觉得在号称日本奥斯卡的日本电影学院获得了双提名,这就已经证明了她演技的实力。

在我观点看来,所谓演技是to be 的一个过程。

这要求你的是在影片中融入到当时的情景当中,而不是无论你演的是什么角色,这只是你,这样的话,就只会给人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

我觉得真正好的演员是千人千面的感觉。

在《眩:北斋之女》和宫崎葵对戏的,是她的老搭档松田龙平。

松田龙平就不用说了。

在2013年,凭借着《编舟记》获得了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男主角。

最近他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的演出。

影片的开始是宫崎葵走进伦敦的大英博物馆2017年时隔22年举办了日本画家的大规模展览会

她看着这幅世界著名的《神奈川冲浪里》作品。

她想起了葛饰北斋的说过的:“这个世界是由圆和线构成的”。

这时候就随着女主的回想,回到了她小时候的1802年,那时候老爸葛饰北斋正教她怎么开始尝试去画画

在阿荣因首次拿在自己手中的画笔而喜不自胜时,她不知这只让她头晕而目眩的画笔在她以后的人生中起了多大的作用。

她又为此付出了多少日夜的心血。

转眼就到了1824年,阿荣对之前丈夫画的画嘲笑一通,然后就跑回了娘家,这样她不到三年就离婚了。

面对这种情况,母亲对阿荣也明说了:“你样子平平无奇、也不化妆、头发还乱蓬蓬的,衣服也穿不利索,性格还任性,好不容易结了婚,没想到这么快就离婚了”。

最后便说画画最后能做什么呢!

在阿荣母亲的视角里,只想阿荣能过个正常人的生活,普普通通的过完人生就行了。

可是阿荣小时候从拿起画笔开始,她已经回不去了。

在江户不分昼夜,动不动就着火。

阿荣对色彩的有着异常的执着,她画画的色彩都是得按自己的想法去亲自调配。

就连在隔岸观火的时候,关注的只是这大火的色彩,并感叹一声,呀,多么夺目的色彩。

就在阿荣感叹大火色彩的炫目的时候,她也遇到了她生平中最爱的人善次郎(笔名溪斋英泉)。

溪斋英泉,武士门第出身,师从菊川英山学习浮世绘,同时也常向在住所附近的另一绘师葛饰北斋往来交流。

三十岁前即绘出妖艳的美人画,成为人气画师同时还广泛活跃于风景画,春宫画,插图等各领域。

在阿荣正在调色的时候,善次郎忽然带她去看艺妓表演。

在她逛街中无意看到游女。

(处在阶层底端的妓女,游女一般被关在叫做「Harimise」的笼子里,供往来的客人挑选。

)正是这次看到游女在光下的走动,让阿荣领悟到光与影组成了颜色和形状的道理。

有天,葛饰北斋收到来自荷兰的委托,希望他能画西洋画。

等到交付前一天,画作都完成了,可是这些画作在葛饰北斋看来都索然无味。

弟子们想要重画,以免有损他的的名声时,他毅然地制止了。

其实是葛饰北斋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最后荷兰人对画作是十分满意的。

过了不久,在一个早晨,葛饰北斋在往常的座位上画画时,忽然就脑中风瘫痪了。

自此葛饰北斋就一直卧床休息。

医生警告说:“要是一直卧床的话,脑袋会痴呆的”。

这时候,葛饰北斋的死对头(好朋友)来激励他。

听此,葛饰北斋便执意于慢慢地重新拿起画笔,在阿荣的悉心照料下,也逐渐地康复了。

就在这之后,葛饰北斋不断地画富士山,创造了《富岳三十六景》。

自此葛饰北斋声名大震阿荣一直都是帮老爹作画,在老爹完成底稿的时候,她就帮忙完成余下的步骤。

其实也有指定阿荣的画作委托,但她认为老爹是她的光,太过炫目,终究还是无法触及,故都推托掉了。

时光匆匆,镜头就转到了葛饰北斋90岁大寿那天,那时候的他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幅作品《富士越龙》。

当画完《富士越龙》,葛饰北斋身心疲惫地说着:"倘残延十岁,五载亦罢,吾始堪称真画工。

……至百岁之末,终草成此画道"。

时间是不等人的,今天早上看到一句话:能在年轻的时候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真是幸福,之后只要一直一路走到底就就行了。

葛饰北斋就是这样一路走到了他的人生尽头。

尽管他带着他无法成为真正的”画家“的遗憾去世了,但我觉得他起码走过的人生是无悔的。

《眩:北斋之女》短评

小葵太美了。每一根扬起的发丝和皱纹都是对的。

4分钟前
  • 辟邪镇灾石敢当
  • 还行

有本事青胜蓝呀

9分钟前
  • Babow
  • 很差

父亲的炫目是“你若是盼望如常人般死去,也与我毫不相干。”和“他应该再也不想放过画画的机会了”。父亲是她的光,而她是善的光。她说“善的温柔是毒药”,而善看着她说“对我来说,你也是光”。与善诀别的那个场景,就是天崩地裂。你们彼此都是黑夜里的光,在幽暗的衬托下光才能穷尽它的颜色啊。

14分钟前
  • 世界已夷为碎片
  • 力荐

善大哥的温柔是毒,我却选择了顿顿顿

16分钟前
  • Fiona和平
  • 力荐

你也是我的光,善远离了热爱的领域,但那里还是有一束光照出来就是阿荣,不过反过来也许她更想跟善度过日复一日的庸常。十年五载,是天才达到理想极限的时间鸿沟。小时候因森女的标签对宫崎葵充满偏见,这些年就是一次次对她演技真香的过程。龙平,就是光啊。

19分钟前
  • 行天冬彦
  • 还行

那种痴迷很动人。

24分钟前
  • 锦帆贼
  • 推荐

哀而不伤。(大师:我还没有画出来令我满意的作品。我的美术:你给我的参考都是什么垃圾,有我画得好?

25分钟前
  • 加可加可几点钟
  • 较差

简直是日本版的月亮与六便士。世间情爱都是急风骤雨,只有挚爱的事业才是每日的声光和微风。

26分钟前
  • leoglory
  • 力荐

北斋之女

31分钟前
  • 卫卫卫
  • 推荐

非常震撼和感人的SP,对葛饰北斋父女的刻画体现出,伟大的艺术建立在永远追求进步的基础上。寻找美和体会爱是何其相似的本能。松田龙平演得真好。

32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力荐

中规中矩吧,剧情模式也比较单一,不过看得挺舒服;宫崎葵还是耐看

36分钟前
  • 异史氏
  • 还行

浮世绘能让所有的爱情黯然失色,哪怕是宫崎葵与松田龙平的,一直觉得浮世绘都是妖作,每次看到都觉得被摄了魂魄,而且莫名的内心澎湃,看了这个才明白,原来作者不知放了多少执念。

39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还行

毫无准备哭到停不下来。葛饰应为,女画师人如其名,有潇洒男儿气。<吉原格子先之图>浮世绘里的一抹异色,如今的年代看更是惊艳,且更知其好。九十老人北斋生命末年仍无限怅恨:若老天再赐我10年,不,5年寿命,我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匠。上手くなりたいなあ,这句叹惋,是父女两人两辈子的生命注脚。

4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我就没跨出过那道坎。

42分钟前
  • k
  • 还行

日本著名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女儿阿荣的故事,她离婚回家一直陪伴父亲到死,她也作画,并协助父亲作画。按电影的说法,北斋后期许多画作上亦有她的手迹。故事讲述得太散乱,平淡不吸引人。同时导演又过于强调阿荣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让其显得很匪气。故事及人物并不像片名所标明的那样:眩。

47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豁达?讲的啥?

50分钟前
  • 雨滴在心头
  • 较差

拍的真美,演的真好

53分钟前
  • Katsura
  • 推荐

画挺好看的,但是不知道为啥就是无法入戏,十分钟快进看完了QAQ

57分钟前
  • rycb
  • 较差

最后的《吉原夜景图》对光影的描绘给我过大的惊喜以至于流泪了。《醉女》(是这个名字?)是影片里给我印象最深的画,充满动感饱含回忆还有画中三个女性的故事。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久昂大名,惭愧的是还没来得及在大英博物馆里找到它。这句台词也是震聋发聩的。北斋训自己的学生们,“你们要学会记住这样的耻辱,即使是自己都不满足的画也要咬着牙坚持展示给世人”

1小时前
  • 我永远喜欢
  • 力荐

题材不错,剧本不是很丰满。

1小时前
  • 个别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