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完动画版,觉得世界观、人物命名都非常有趣,但很多动画中很多部分都没能看懂,出于好奇便买了小说回来读。
《尸者的帝国》小说由伊藤计划、圆城塔合著,当时伊藤计划只写完该篇小说的序言便去世了,由其好友圆城塔写完小说正文部分。
事实上,动画版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编。
其中最大也是我觉得改得最好的部分是,动画版将尸者“星期五”与华生在学生时代的好友“韦克菲尔德”合为了一人,小说里“韦克菲尔德”和“星期五”完全是两个人。
前者是在序言中出现的角色(也即由伊藤计划创建的角色),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甚至低于普通同学的水平,反而是华生成绩优异,深受教授们的喜爱。
但在正文中圆城塔并没有使用该角色,只是小说快结束的时候,华生回到伦敦,才简单提了一下他与学生时代的好友重逢,但那时候华生仍陷入对与灵魂本质的思索中,旧时的好友已经完全无法理解他了。
后者是华生加入谍报机关“沃尔辛厄姆”后,机关给其配备的随从,归政府所有,之后冒险结束还被政府收回过一段时间。
他主要有三个功能,第一是负责记录发生的一切事情(某种程度上算是政府的监视者)。
第二是活体百科,第三是翻译(因为他的尸件被华生写入了各种书籍资料,大概类似一个移动图书馆)。
其实伊藤计划既然将韦克菲尔德写在序言里,还用较多的文字描写,他本来应该是一个重要角色才对,但这个角色却被圆城塔舍弃了。
我认为动画版这样改编或许更符合伊藤计划的本意。
另一方面,华生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是作为福尔摩斯助手的身份出现,因此如果设定华生作为韦克菲尔德的助手,可以与《福尔摩斯探案集》建立更多映射。
不同的部分太多,我分为几个主要的部分介绍吧。
加入谍报组织的动机不同:动画中,华生将好友尸者化,被政府发现,以此要挟其加入“沃尔辛厄姆”。
小说中,华生是教授苏华德的得意门生,有次苏华德邀请其恩师范海辛(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医学教授)来为学生们讲解为尸体植入虚假灵素。
华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色,被范海辛留意(范、苏二人都是谍报机关的特务,两人在20年前还共同与the one交过手,华生真的是进贼窝了)。
范、苏二人查看华生简历,发现其立志当军医,想着反正都是为国家服务,华生业务能力还过硬,于是推荐他去大英帝国的谍报机关“沃尔辛厄姆”工作。
我个人觉得华生会答应这份工作,主要还是他自己非常有冒险精神吧。
阿列克塞•卡拉马佐夫部分不同:动画里,阿廖沙将自己哥哥作为了实验对象,对生者植入了虚假灵素,最后甚至对自己的好友尼古拉和自己也植入了虚假灵素。
目的我仍没看懂,好像只是单纯追求技术,为了复现the one。
小说里,费奥多罗夫(动画里完全没提这个人Orz,其实是个挺重要的角色,他是阿廖沙和尼古拉共同的导师,对尸者很有研究)派阿廖沙去西伯利亚找寻《维克多手记》,通过阿廖沙找回的副本,他们解读出”向生者植入虚假灵素“这一技术,获得的尸者具有更好的行动能力和区别敌我的能力,但仍旧无法说话也没有灵魂,这说明实验是失败的,于是他们想终止研究。
但俄国政府却对研究结果很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尸者可以更好地应用到战场上以及其他领域。
虽然国际严令要求禁止向生者植入灵素,但各国都在秘密进行相关研究,其中俄国已将”新型尸者“应用于实战。
在这个过程中阿廖沙的哥哥(此前因事被流放)被俄国政府植入了虚假灵素。
阿廖沙和尼古拉企图阻止俄国政府,于是由阿廖沙带领军队内的”新型尸者“脱离军队,在阿富汗边境建立了一个尸者的帝国安置他们。
尼古拉则同费奥多罗夫一起在国内销毁相关技术。
阿廖沙并没有对尼古拉进行尸者化,他只对自己进行了尸者化。
他们的计划是,由尼古拉带领已被改造为可爆炸的”新型尸者“们回圣彼得堡复命,沙皇会接见他们,然后他们炸飞沙皇。
阿廖沙对自己进行尸者化是想亲自报仇之类的吧,很可能会失败,但这是他和尼古拉最后的愿望。
(其实这一段动画没写清楚啊,甚至有些难自圆其说。
主要是动画为了时长,删减了太多内容,关于各个国家的博弈,初代与维克多的恩怨,《维克多手记》的实质,灵魂的实质等等全给删了)《维克多手记》的不同:动画里,对《维克多手记》几乎没怎么描写,大概从日本拿走的那个就已经是原件了。
小说里,尸者技术其实并非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凭空制造!
它源于一个古老教会”光照派“代代流传下来的圣书《多基安之书》,这本书被维克多以及其所在的研究团队共同解读,其中维克多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解读出的信息制作了the one。
其实阿廖沙他们在西伯利亚找到的是维克多在研究圣书时自己写的笔记,所以叫做《维克多手记》。
但事实上解读总会有错,而且解读出的东西正常人都读不懂,阿廖沙他们就是因为误读了才会对生者植入灵素。
这个的原理就像是随机生成的字有的都可以连成词,更别说是包含了信息的书本,解读方法不对就会存在误读。
而日本存有的是《维克多手记》的副本。
灵魂的本质不同:动画里,也不说不同吧,关键是动画没怎么描述,只点出了”语言“。
小说里,最终也没有确定的解释。
但the one的解说如下,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人类的灵魂其实不来源于我们本身,而来源于一个菌落(或者称为X,范海辛将其称为”语言“),这个菌落对于其他动物不会产生作用,只作用于人类(就像有些病菌一样,在动物身上不会致病,但在人体却会致死)。
因此只有人类有灵魂,只有人类可以被尸者化。
菌落里充满了多样性,分了很多派系,所以人的思想才是矛盾的,是因为有的X想这样,有的X想那样。
但思辨才能构成灵魂不是吗?
而”尸者化“其实是通过植入尸件与菌落中的”增殖派“沟通,说服其变成不死的无限增殖细胞(就像癌细胞一样),但由于能被说服的只有这个族群的菌落,所以尸者思维是单一的,只能执行命令,而没有灵魂。
【p.s. 这套理论是the one自己花费百年,各处走访做实验,研究出来的。
the one真的可以说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家了,很让人佩服,他最开始是思考为什么只有人类才能被尸者化,于是开启了给各种生物进行尸者化的实验旅程。
最后实验成功的只有人类和一种菌落,因此才做出了如上假设,并且他应用这套理论成功让一个日本军事家复生一段时间(通过精确调和菌落不同派系的比例,实现灵魂的复现)。
另另另外,真的很想说!
在书中the one和达尔文是同一个人!
乘小猎犬号环球旅行就是为了研究不同物种寻找灵魂本质!
不过,圆城塔果然是站华莱士的,他在书中把”进化论“提出第一人的头衔给了华莱士,而达尔文则变成了不相关的the one。
(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达尔文的,达华之争在我看来就和牛顿和莱布尼茨之争一样,其实闪光伟大的思想的确也可能巧合,这四个人我都是欣赏的)M的不同:动画里,M是阴谋家吧,想用《维克多手记》实现全人类尸者化。
小说里,M只是负责发任务的NPC,另一个突出贡献有一个在做”侦探顾问“的弟弟,并且一直很想把自己弟弟介绍给华生认识。
文章的最最最最后,还真的成了,华生和M的弟弟奔走在伦敦街头,在做什么作者没写,不过我觉得可以看看《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解一下。
大决战部分的差别太多很难总结。
the one的目的不明。
他最开始和华生说的是一套,范海辛中途跳出来揭发他说谎,两者对峙了一会儿,最后the one做成的事就是可能复活了他的新娘(的确凭空形成了一个女人的肉体,这个女人也动了,但真的有灵魂吗?
文章最后也没说,华生也不知道)。
覆写华生的材料和情况不同:动画里,为了保护《维克多笔记》不落于旁人之手,用其对自己进行了尸者化。
小说里,《维克多笔记》现在已经不吃香了,因为知道它只是一个可能包含有误解读的笔记。
《多基安之书》被范海辛拿走了,所以应该是沃尔辛厄姆掌握着。
在故事的最后,哈达丽接到任务要杀华生(他知道太太太多了,而且还聪明,伯纳比虽然知道的也多,但他听不太懂……),华生要求用”巴别塔的碎片“覆写自己。
【动画里因为没讲菌落,所以也没讲巴别塔】前文提到的菌落可以被提纯成晶体(可能和珊瑚虫形成珊瑚比较像),但现存在世的,只有顶级科学家the one自己提纯出的一小块,大决战时用掉了。
另外阿廖沙有一个蓝色的十字架,在死前,阿廖沙把十字架打碎成两半,后被华生拿走。
他前期完全不知道这个是什么,只觉得比较重要,后期猜测这个可能是传说中巴别塔的碎片(因为阿廖沙有搜寻过巴别塔的遗址,而巴别塔作为人类语言还未分立时要建成的通天塔,很可能就是由“语言”构成)。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那也是菌落的结晶体。
以前尸者化后只能获得没有灵魂的“尸者”,是因为尸件里打孔板的编码形式只可以与“增殖派”沟通,所以也只能让“增殖派”不死而已。
而直接用混沌的菌落结晶体写入,应该会很不一样。
但这个也不适宜落入任何一个大国或者研究团体之手,所以华生想到的方法是用它覆写自己,大国的博弈、灵魂探索者之间的博弈都会围绕华生这个人展开,反而更容易实现平衡(偷拿一个石头和偷走一个人,难度系数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哈达丽经过心算后也觉得这个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同意了华生的要求。
最后华生好像忘记了之前发生的一切,和星期五也没有联系了,反而和M的弟弟搅在了一起。
星期五拥有当今最先进的语言系统尸件,被写入过《维克多笔记》,也听了the one说的好多话,还经历了这么多冒险,练就了超强叙事笔法,最终他获得了自己的意识,立志要找回原来的华生,所以可能会和M的弟弟作对(会不会化身莫瑞亚蒂我就不知道了。
——————————————————————————————————因为差别有些多,我尽量总结如上。
总之,书和动画都超好看,我特别喜欢!
从小就爱看各路神话传说,也常常自己想灵魂是什么,看作者开的脑洞超带感。
而我本身是工科生,作者在描写通过尸件操控尸者方面,经常用我本专业的名词,真的很让人心动。
对于新生的富有争议的技术该何去何从的探讨也让人联想到当下(动画也展示了一部分,用尸者作为战争的兵器实在让人觉得有些不忍啊)。
用别的作品的人名命名也特别好玩,可以建立很多显性和隐性的映射,每当发现一个都很开心。
另外书中对于各方势力的博弈也描写得更复杂,动画已经删减了好几方势力了Orz小说我没有100%读懂啦,可能也存在看漏或者理解有误的情况,所以上述内容有错的话,欢迎指正。
另外,这是我第一次写长评,如果格式上或者内容上有什么建议的话也希望指出,合理的建议我会采纳并进行修改的。
没看过小说,不了解背景,只针对动画电影本身的观后感。
那些无意义的行为,才是证明自我意识、乃至灵魂的关键所在。
我们能够真正操纵的,只有极为有限的【现实】。
男主从最初直到最后,执着的东西,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他死去的友人,他只想让那个人真正意义上地复活,灵魂真正回来,仅此而已。
表面上接受任务寻找手记,表面上继承遗志想要毁掉手记,可等手记真的近在眼前,第一件事还是赶快解析手记。
他也并不想因为自己这个目标让任何人受到伤害。
看到因为手记没有及时销毁而被人拿来做坏事害死了很多人的时候,还是会自责,然后踏上了和任何主流男主一样被动地随波逐流解决事件的道路。
一路上的表现也和普通的男主没什么区别,可他的目光,一有空,还是一定会停留在自家友人的尸者上。
无论如何也无法放弃对尸者的执着么——当他被如此诘问的时候,也只不过皱着眉移开了目光,没有回答。
因为就是无法放弃,因为那已经是他活着的全部意义。
所以,事件解决完毕,自己的【使命】完成后,他拿着那些手记的铁片,依旧选择了不归路,毕竟他内心对友人灵魂的执着从未消散,既然无论如何也无法唤回友人的灵魂,那么,至少,想要和友人拥有同样的结局,借由此,似乎,就可以离友人的灵魂更近一点儿了……如果,【我】也变成尸者的话,也许【我们】的灵魂能在同一个地方,就能再次见到【你】了也说不定……即使死亡也无法终结你我之间的爱,生死的界限,在男主的执着中,也渐渐变得不再清晰了……——不知为何,面对这样的感情,哪怕我已知前面那些剧情的刻意的恶意的部份以及故作深沉的部份,所有的缺陷,全都无法阻止我此刻心中蔓延的深深悲伤。
这样纯粹的执着,真的,是最好的结局了。
这样的结局,比那些虚伪的大团圆更好。
更接近,名为幸福的完美。
最后的彩蛋里,面对星期五的独白,我们知晓,男主人公最后还是没有唤回友人的灵魂,友人尸者中的意识和机械人偶中诞生的女主的意识一样,是从一片空白中新生的意识,并不是男主的友人。
所以,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将自己变成尸者的男主,此刻,灵魂已经和自己的友人团聚了呢?
其实有点儿好奇,男主最后让星期五给自己注入的灵素中,编写了怎样的行为模式?
男主的尸者,会重复怎样的生活?
爱的部分说完了,咱们谈谈电影的部分。
伊藤计划三部曲剧场版是我期待已久的作品,主要是当初冲方丁的《壳中少女》三部曲剧场版留给我的印象非常赞,我以为这次也是类似的东西,而伊藤计划这貌似还是遗作之类的,日本那边投资什么的好像也很用心,所以上映前在我心中期待值就极高了!
后来因为三次元的各种原因,以及我的拖延症我直到今天才看了这部片子。
我这片子是吃牛肉面的时候看的,点开我就后悔了,我深深觉得我他妈真是有病,这名字都叫《尸者帝国》了,会有这样令人不适的画面我早该想到的吧?!
这也不能完全怪我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毕竟《寄生兽》《东京食尸鬼》《进击的巨人》等之前那些其他人眼里的重口味的二次元作品我边吃边看都完全没有任何不适感!
我也不知道这次是怎么回事……可能每个月总有几天心情不太好吧……举个栗子吧,我是冰火小说原作党,小说是完全可以进食的同时阅读也并不影响食欲的,非常有真实感兼具沉浸感,能带来在另一个世界身临其境般的愉悦,但影视化后完全变成了《杀与操之歌》,把原著中那些不好的部分刻意放大,展现人前。
《尸者帝国》电影这次让我感觉到的就是这种恶意,那种面对虚渊玄式装逼的恶意,面对现在好多所谓黑暗血腥的话题作故意搞出来的噱头的恶意,就是那种完全没必要的不适感!
当然,《尸者帝国》原作小说我没读,我不知道是不是原作里给人就是这种感觉,也许是我冤枉导演和脚本、分镜了也说不定。
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在吃牛肉面,对我来说吃饭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必须保持愉悦的心情才行,我要是不吃饭的时候看没准儿就没这么大怨念了。
这就是我看影片的时候吃的那碗牛肉面:点我看图【图不知道怎么回事传不上来只能放链接了TVT】(没错,苦逼如我当时辛辛苦苦地做完了饭,还兴高采烈地拍了照,然后坐到电脑前点开视频正准备享受愉快的用餐时间TVT) 那碗牛肉面我到底是怎么吃完的啊……真是可惜了那么昂贵的牛肉了……真的很好吃的一碗面……可我几乎是忍着恶心强咽下去的…………(现在回过头来我想了想,这锅也不能全让电影背,牛腱肉的牛筋和脂肪部分的确会有种十分恶心的口感,不看电影我也会被恶心到的)算了不想了,咱们说电影的其他部分。
原画背景什么的都非常精美,随便截图都能当桌面那种。
设定十分有创意,顺着思考下去能开很大脑洞。
整体营造的蒸汽朋克的氛围极赞,配合作品主题和当时的文化背景透露出的灰质的文艺感,整体主色调是淡淡的灰暗迎合死亡的气息,虚无缥缈的灰雾和烟尘笼罩下的城市,宛如未来的虚拟技术,机械冰冷的无机质感……赞得无与伦比。
剧情虽然多有引经据典,但实际非常薄弱,套路明显。
说实话,简直对不起那么有创意的世界观和设定。
啊,在这里抱怨一下,哪怕看完整部电影,我也始终没有找到必须弄死俄罗斯伪正太的理由。
看弹幕里说原作也没这段,只是齐刘海自己作死。
所以脚本组里其实是混进了角色黑吧?!
这是多大仇?!
音乐方面我没什么感觉,说实话最后EGOIST的片尾曲我也没什么感觉。
但我还是觉得,看完这部电影是值得的。
我和大多数人看法不同,非常喜欢电影的结局,不如说结局升华了整部电影前面剧情里所有套路和意料之中无趣的展开。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阴阳两隔,所以,结局其实是happy ending呢。
我们能够真正操纵的,只有自己触手可及的极为有限的【现实】。
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挣扎、随波逐流,至少,我们可以操纵【自我】。
影片结局男主行使了自己最后的自由。
在我看来,那个姿态,悲伤却也无比幸福。
回头一看,整部影片就是男主不断追寻、失落又不断挣扎的过程啊。
仔细想想,男主真是可悲,明明真正渴望的是灵魂,却为了灵魂不得不执着于肉体尸身,成为了所谓的尸者技术专家……对灵魂的追寻渴求,仿佛被现实中的物质世界所背叛。
随着死亡,灵魂消散,尸体却【存活】了下来。
眼中所映照的东西,只剩一片虚无。
【我】明知这个世界被怎样的规则所统治,【我】明明眼见了这样的现实,并心知即使自身也终将不得不屈从于它,可哪怕最后的结局【我】和任何他者没有丝毫不同,过程中,【我】也要尽力挣扎……——终于明白了……无论怎样的偏执,都殊途同归。
挣扎无用,我也差不多,要去见【他】了,但最后还是,谢谢你。
身处这冰冷强大的物质世界中,对于灵魂的执着是那么可笑和脆弱,而爱却那么耀眼,哪怕微弱而病态,被死亡的黑暗所笼罩,被禁忌的枷锁所限制,被横亘在生死间的巨大鸿沟所阻碍,也依旧顽强地闪耀着。
我真的笑爆了,原来作者(円城)站花生x莫里亚蒂!
到阿列克谢和尼古拉死之前都挺好,后面就一片混乱,节奏混乱,逻辑混乱,剧情混乱,咦男主怎么还没死,咦他怎么被ntr了,咦周五怎么还没复活啊!
虽然姐姐你很漂亮,但是你从哪里突然冒出来的啊!
(可能这片子向我们证明了中二病打不过巨乳控,巨乳控打不过恋尸癖,恋尸癖的尸体也打不过侦探,侦探是世界的主宰,中二病不行!
声优嘛……香菜配巨乳也很萌但就……就很没说服力……另外辛苦村濑步尖着嗓子喊了……至于内涵的话,我非常不同意它的核心逻辑“思想先于语言”导出的乱七八糟的设定,以及副逻辑“人的进步不是由于美和崇高而是话语和思念”,按理说这个副逻辑还不怎么中二的啊,怎么一用到电影后半段就神经兮兮的。
另外提到了老陀那本书。
那时候心里一阵激动,以为要按老陀的主题走了!
结果又不是。
有时间去看看原著了
(●—●)中二病集大成者别和我说原著怎么怎么,我看个电影还要背作者生平演职员表吗。
故事线乱的一塌糊涂,出场那么多人物结果一个个塑造的莫名其妙。
男主人设也是相当招人不待见了,幸亏是个基佬人设直男的话能被活活喷死。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男主想要复活基友,弗兰肯斯坦想要复活自己的新娘,妹子想要得到灵魂的故事。
中间白毛和阿廖沙表演了一波花式自杀想让男主认识到尸者的存在并不幸福,但是男主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疯狂作死,但是最后靠着主角光环活了下来,基友似乎也恢复了意识,然后男主为了封印手记 不并不 只是为了让观众懵逼,为了让观众觉得这部电影很有深度来了个骚操作。
这种电影最大的毛病就是自己搞了一套站不住脚的玄学理论出来,还不停的的给你解释这套理论。
不是老哥 我他娘来看电影的不是上课的 别踏马来这套成吗。
你就说我这个设定里就是这样,别编你的理论了好吧。
然后就是这个名字的设定,不是用了名著里的名字就能把整部电影的逼格提高的。
反倒是看着那些一个个原本丰满立体的角色名被按在一个个虚伪不真实的人物上让我充满厌恶。
里面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的塑造能比得上这些名字原来的主人。
最后,这部番不值8.9分,看颜的看到白毛死了就可以停了,听歌的请直接听歌然后关闭窗口。
作画五星,剧情三星(前面四星后面两星),综合四星没看过小说哈……还没打算买。
以下说的只针对动画版。
用复活尸体的形式去探究灵魂和人性本来是个不错的题材,影片的前半段折射出的世界观和人设也是很不错……虽然起名用的梗略微出戏。
但是后半段画风一变又成了邪恶魔人意图打开新世界男主与基友妹子拯救世界的恶俗剧情了_(:з」∠)_以及结尾那段的谜の结晶你是从罪恶王冠穿越过来的吗?
事实上从王冠穿越过来的多了去了……倒不如说整个结尾就像Lost Christmas一样,就是色调从紫色换成了绿色。
具体的相似点看过王冠的人也能清晰认出来吧,不一一列举了,毕竟我主要不是想吐槽这个。
伊藤计划原来想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我们当然是不得而知的。
圆城塔这个结局我是真不喜欢……(主要是结局太过中二而且烂大街)不过就像华生一直试图让星期五找回灵魂一样,圆城塔对于伊藤,应该也是一样的情感吧。
对于逝去的故友,只能从他留下的只言片语来还原他……也是挺辛苦。
续写本来就不可能尽人意,还是持一颗宽容之心吧。
最后吐槽下B站的键盘侠,把自己塞进去设定去吐槽人物性格和人物行为来炫耀自己低得可怜的智商也是辛苦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部剧场版电影虽然被冠以伊藤计划三部曲之一,但其实伊藤聪在写完30页设定后就去世了,故事则由好友圆城塔代为完成。
可以看出作品中很多地方都有伊藤聪之前的两部作品的烙印,或者是刻意的致敬。
比如反派的M,他认为大国的政治家开始都是以和平为出发点,但往往最后还是为了本国人民的和平去侵略其他国家,这种与初衷完全相反的矛盾,其实就是《虐杀器官》的思想之一,暗讽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而从另一个反派THE ONE的视角来看,又可以看到人类的历史,即是斗争的历史,用他的话说就是“愚蠢而又目光短浅”。
M虽然看破了这一切,但他选择了错误的方法,把所有生者都变为尸者,这种无视人们的意志而实现的和平真的可以称之为和平吗?
(THE ONE不属于生者,所以他并不想拯救人类,而且一心想制造出一个类似于自己的有意识的新娘,摆脱作为唯一拥有意识的尸者的孤独。
)再者,作品也论述了一部分物质与意识,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伊藤聪作品中涵盖的主题(日本人喜欢把意识称为灵魂,中国则是精神)。
一般公认的是,物质先于意识,语言则是物质化的意识,而文字又是物质化的语言。
结合本作就是肉体是产生语言的物质条件,而如果尸者能够产生语言,那就相当于拥有了意识(灵魂),而文字又对学会语言有很大作用。
所以主角这么执着于让尸者说话,而又让星期五保持写笔记的原因。
这里就不详细说了,还是自己细细琢磨比较有意思。
谈下剧情,主角华生从始至终对于让星期五找回灵魂的执念,可以看出其实就是圆城塔对于已故友人的思念,所以把这种思念也带入进故事中,作为贯穿故事的中心线。
(伊藤聪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着实令人惋惜)。
不过遗憾的是,在故事的结局中,星期五并没有找回自己生前的灵魂(故事最后的萌发意识明显是另一个人),但主角为了完成约定和赎罪,让唯一知道笔记的自己变成了尸者。
与此同时,他也梦想着虽然不能把友人再一次复活为人,但如果同样是尸者的话,就能用同样的语言,再次攀谈吧(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两个人又重新拥有了意识),毕竟是友人去世前的话语一直支撑着他一路走过来的,最后结局中也表达了他的这个愿望。
总而言之,这基本是一部悼念亡友的作品,个人感觉除了人物命名的neta略扯淡,其实这部作品还是有一定思想的。
至少看过之后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比起一些粗糙烂制又毫无营养的东西好过几倍。
而尼正太 和马卡 用自己的死来阻止主角 第一个诞生灵魂的尸者 the one 在寻找同伴(新娘) 上司疯狂的用书的力量来毁灭人类的 杂音 希望建立永久的秩序和救赎(人偶妹纸的提到过爱迪生不希望存在杂音)而最后的一幕仿佛是上帝对人类的奖赏一般的赐予了两个尸者灵魂 算是最好的奇迹了吧
一周目:疼。。。
二周目:24日于火车上。
名著串烧是为了什么?
那些名字代表的人物和角色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身前背景?
道路隐喻?
以打孔方式记录数据的分析机是什么?
弹幕有提到蒸汽计算机,是蒸汽朋克题材作品中的科技吗?
这部作品可以判断为蒸汽朋克吧,老实讲这个世界观构架真的站不住脚呀。
不过相对于反派俗套的目的,整部作品的亮点是弗莱德和华生的羁绊,华生的执念、一路追寻,不可知所在的灵魂,细弱的回应带来的温柔。
尼古拉那段感觉脖子痛。
痛,形式扑面而来,感觉是角色程式了,总要有次要角色以强烈的方式撕开给你看。
形式了。
我追求从容不假,但是明明当时是有使用鸦片和致幻音乐的,不必如此直白的痛苦。
我在回避痛苦吗?
本不必如此,那我想要是怎样温柔的手段呢?
目的不变的情况下手段改变是在照顾我们的情绪。
情绪。
又及,单薄的人抓来一个怎样对待也是出于不同程度的同情,但凡是稍有接触的人物出发的感情就差得多。
我想要不被影响的无差别的感情。
我的判断不该因对象有影响。
卡决定毁掉手记的原因第一次没看懂,但是想起来:'如果大便可以换钱,穷人将失去他们的屁眼。
'' 非常有道理了,上层总会控制社会资源限制社会流动的,及得利益者绝对不希望看到变革,有意思的是我所处的国度完全是99%无差别随机遭殃呢。
大概能浅显的理解为活体尸者制造技术传出去后相当大部分的人(大量平民甚至生活层面更恶劣的底层)会被控制使用满足位高者的意愿,戕害人权而且极度不稳定。
甚至尸者技术本身就是悖德的(我们的道德观在不断改变,该有底线存在吗?
),终要显露的混乱倾覆是高悬在整个社会达摩克利斯之剑。
人在使用工具,AI科技,尸者。
人对同类有本能的同情和尊重(物伤其类是这样用吗?
),被作为工具使用是对人的'降级'。
【这里也许以后还会有思考】 思维是灵魂吗?
记忆是生命吗?
好难的问题呀~~我只想撒个娇然后去睡觉,这些问题即使人退却又吸引人。
啊 尼古拉和卡选择成为保留一定意识的尸者,是为了要现在期待的'生活'模式吗?
我似乎不能完整的表述出来那些模糊的感知和想法,那我这次不再恼怒急躁了。
似乎隐隐提到一点底层劳动力和尸者的矛盾,这倒是有点意思。
好歹我还是个学语言的呢,唯一相关的一点知识:索绪尔结构主义,并不太清楚,啊,本弱鸡真是废物,专业水平不够真的是非常让我郁猝啊。
华生的努力不是没有成果的,他的确回来过。
但没有东西该永远留驻。
总要有新的灵魂踏足在地上。
控制,控制给我们安全感,我们想要一切按意愿来。
老实讲问题在于我们的欲求,知道自己吗?
先知道这个才知道想要什么,远离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割裂,割裂是不可能的,你要知道自己。
最喜欢伯纳比上尉。
可去你们妈的吧,谁不知道你们的逼事没完没了,干完这票老子就跑,哼。
想带带帽子耶,很优雅啊kkkk
关于科幻小说我果然是外行的不能再外行了。
昨日看完了剧场版的动画,制作与画风客观讲真的无可挑剔,剧情客观讲也是真的到处硬伤。
对于突来的兴趣,有时我会选择性了解一下一些影视作品的背景和八卦,《尸》也是。
原著作者伊藤计划只写了序章就逝世了,如果这部作品由他本人来完成,是一定不会差的,毕竟我也是被设定吸引来的,可惜这个故事本来的面目我们已无从了解更多,真的是太可惜了,这种可惜不同于钱钟书于战乱丧失的《百合心》,潇洒随命的钱老不写就不写了,殊不知这成了一众书迷心口的朱砂痣,委屈巴巴地惦记着。
《尸》就不同了。
私以为科幻小说的作者们对“写”的执念十分强烈,这是一种不易理解的使命感,绮丽震撼的故事借他们之口为世人所知,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可惜我们真的无法见到《尸》本来的面目了。
伊藤的好友圆城塔续写了这个故事,然后这就变成圆城塔的故事了。
显然二人的风格与想法迥异,这也是作品最后出来不讨粉丝喜欢的原因吧。
但是剧场版的结局却很吸引我。
有人说“这就是圆城塔写给伊藤计划的情书啊”,可能有些夸张,但是也不全然否决。
华生选择失忆给予了星期五灵魂,星期五则让华生变成笔下世界的角色,永生于《福尔摩斯》(误)。
“谢谢你。
”我真的是十分讨厌自己的脑回路,看个科幻重点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对亡者的哀思。
纪念亡者的方式很多,扫墓,照片,歌曲,传记,或者只是单纯的惋惜哭泣,星期五把华生写成故事,让其得以在文字中永生,这可否是圆城塔对故友的特有的纪念方式呢?
毕竟伊藤希望自己的文字被我们之口传颂,某种角度讲,只要能被铭记,伊藤的任务就完成了吧。
“我并不清楚你的想法,但知道你对文字的看重,既然我已无法还原你的文字,容我狗续貂尾,私心让你活在真正的笔下世界,这样你就能随意写出自己的故事了。
”据说伊藤计划与圆城塔“出道”经历相仿,同为作家彼此也一定付出了许多。
这大概是一种极浪漫的纪念方式吧。
———————— 一直对能在看完科幻作品后写出详细解析及靠谱科普的观后感的人怀有崇高敬意,毕竟我是写不出对大众有实际帮助的东西却只是私自的情感泛滥的咸鱼。
相比那些头脑高速运转的天才们,我只是浅浅掠过尽力拾取揣测他们的“共情”的普通人,我只能片面低俗地去看见所谓的生死与爱,人之常情的可惜与限制,在基于科学与幻想,忧及过去未来涵盖畅游一切的思想面前,我只是他们的限于此时此刻的一个小零件。
感谢一切像带着使命来到世间用生命去创造超越生命的产物却少有体验最原始的喜怒哀乐的人们。
感谢他们的选择与放弃。
感谢他们的执着与受苦。
感谢他们的一切。
华生回忆到昔日时光,老友的书桌上放着一个头骨和一朵玫瑰。
这让我想起《旧地重游》里面查尔斯掷重金买的头骨,上面刻着“我也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
我看完了原著小说来补剧场版。
小说看的云里雾里,比我的课本还要难懂。
语言与思维的思辨固然是伊藤计划一直的话题,但是后面的展开未免太绕了,以及圆城塔可能对引用经典人物有执念,所有有名有姓的人基本都是用典。
当我看到瑞德巴特勒从遍地瓦砾的亚特兰大辗转到这场旅行中,看到哈达莉改名成了艾琳,看到光照派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出来背锅(甚至翻译还用了“人类补完计划”这个词),看到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该译名沿用《差分机》)实现质能转换,甚至凭空造出了新娘,就连书中对the one 的称呼“初代”都让我觉得十分别扭。
所以剧场版的不同展开,可以说是松了一口气。
剧场版的重要背景是华生和Friday的约定。
这样为寻找笔记设了一个相当合理的前提。
开头Friday从椅子上站起来,摇摇晃晃地摔进华生怀里,华生没有明显的失望,只是拿出笔,说愿它成为你的灵魂。
在大里化学,华生只犹豫了一下就解析了笔记,拦着伯纳比毁掉笔记的时候说“他马上就要有灵魂了”,这里才露出他的执念有多么根深蒂固。
在下水道避难所里,Friday无穷杀意中艰难生存的一点点“意识”,那支笔,简直就是灰暗真实中唯一一点亮光啊,看到这里我可能都露出微笑了。
在伦敦面对实体化语言和the one,华生沿着主角路线阻止了the one,在语言崩解意识消散的时刻,the one抓住华生意欲将他推开,这如真似幻的场景中出现了一双手,彻底推开了the one。
看着Friday 明亮的双眸和依然褪色的头发,华生的惊喜,以及其他复杂情感我可以有些共情,当然也包括醒来后确认Friday的第一眼,华生没显得很失望,但就这种意料之中的失败,才最让人丧气。
说来,弗兰肯斯坦创造生命,后来人想要复活全死者,都是“愚蠢人类的自负”,自以为可以掌控灵魂生命,以及在此基础上为生命(或者只是人类生命)创造和谐。
明确的是,完美和谐与人类意志不能共存,人类意志简直像层出不穷的bug,所以和谐追求需要抹杀意志。
最终追逐笔记的都是想操控意识,为了毁灭也好,为了证明什么也好,都是想从那片原初混沌中找到可操作定义。
要站在某些角度上说,这样的追求付出了世界范围内多少惨痛代价当然是理直气壮的批判,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为他们辩解。
技术可能是有自己的脚步的,今人不发现,明天也会有人发现(这是剧场版的台词还是书里面的话我也分不清了),当“人们”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优越,自然不会去关注它背后的牺牲(和《虐杀器官》的道理一样)。
说M决定为全人类补完是极度自负,那么代表人类批判他和the one(以及华生)难道就不自负吗?
从Lilin散落为无数个体之后,多个个体的声音只有更愚蠢更狭窄更自私,说什么“这个世界”“所有人类”不就是主观上消解了人类意识的多态性吗?
之前看书和剧场版的时候都只关注了剧情,后来看到评论才反应到圆城塔-伊藤计划和Friday-华生的映射。
这样看来圆城塔的思念也够沉重,只是…文风不适合我。
结尾哈达莉有了“灵魂”,是弗兰肯斯坦新娘的遗迹,那么照理说Friday留下的就应该是the one的痕迹,后来苏醒过来的,是个从旅行中初生的灵魂装在Friday的套子里,不是华生心心念念的旧友吧。
华生最后问,我能看见你吗?
我能听见你说话吗?
和之前问Friday无数遍的问题一样。
既然生者的眼睛看不见你,生者的语言无法传达,那我也去另一种语言的土地就好了。
看到这儿,相信华生是在完成对卡拉马佐夫的承诺中找到了一丝安慰吧。
剧场版两个小时,删去了小说中一些人物和情节(我觉得挺合理),却比小说更让我唏嘘。
它更多的描述了关于执念和约定的故事,探寻的渴望,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倒涉及很少。
下水道里的Friday,没有语言也捕捉到了意识。
最后:上一个听到细谷佳正的角色是《No.6》的老鼠,这次配华生也很合适呢,藏起来的温柔和不张扬的气概。
Friday的声优很辛苦吧。
在开伯尔山口跋涉时候的配乐很好听。
画风精致,虽然Friday稍显柔弱过头以及为什么尸者连头发都褪色了,但是华生的勾勒还是帅气无匹。
所有尸者,也都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
最後又是福爾摩斯!! 補記3年前看大銀幕....
能不能把官配站稳一点了…看华生差不多要亲到女主我真的tm倒吸一口冷气,还好被基友制止了!!到了最后有点中二,但三部片子讨论的主题还挺呼应的,都有一种生死观的探讨在里面,不过当我开头看人设的时候就在想这玩意儿不会出现福尔摩斯吧???最后福尔摩斯果然登场了?!!让女主接替艾琳的角色?!!编剧你们这样真的合适吗…对语言和思考进行了不很深刻的探讨,另外两部对“景观”的见解也很有意思,说到底我只希望华生能和Friday好好过…害…这cp真是意难平!虽然有卖cp的嫌疑但作为SF来说,尤其是比较难把握的蒸汽朋克SF(毕竟一般SF大家都写未来啊!),害不错啊竟然只有6.5也是有点惨,豆瓣网友人均严格哦hhhh从一开始就注定中二,说白了谁让男主一开始其实只是想复活他的男朋友呢!!
其实主题算不上新鲜,意外的给我一种90年代的流行题材感(一定是我的错觉);可以深入的点很多但老是还没展开就过了,所以有些散乱,这可能是仅靠一部电影的长度无法诠释好的吧
結尾基得可愛
世界观脑洞太赞!作画太赞!香菜御姐声线太赞!风景纪录片(不)部分太赞舔屏停不下来!ED太赞!各种名著梗www但是为什么你们最后要去拯救世界!为什么最后要去罪恶王冠!(不)全程觉得脖子后面好疼_(:з」∠)_
完全是海坦里的美貌和永不下垂的胸支撑我看完了这部虎头蛇尾,浪费了绝佳世界观和故事设定的无聊电影。全程只看到矫情地男主秀基情。一星给海坦里,羞涩脸。
反派One搞的是人类补完计划 反派M搞的是美丽新世界 卡拉马佐夫那边没看懂 挚友的灵魂虽然未能找回 但他书写的文字编织了一个新的灵魂 这是伊藤计划想象中自己的救赎吗
两个小时都不够你圆这么多bug吗?
太酷炫了,只是引经据典有点让人头疼,核心还是sherlock那一套,EGOST片尾曲之后的彩蛋别忘记看,结尾我可以说就是EVA剧场版么,虽然很喜欢这个世界观,蒸汽朋克,快叫龌龊司机拍个美国的真人版!
设定不错,逻辑堪忧。
灵魂—思考—语言 呆谷和三木两大软攻音太好听 Flyday 华生 弗兰肯斯坦 卡拉马佐夫 凡尔纳
有趣的设定蛮多,但为啥要变成玄幻啊 着眼点不放在基情上都不行了 两个小时只为Friday?
三部曲只有一部到现在还没看了
不解释根本不是讲故事的美德好吧
结局大叔硬生生把BG掰回了BL,最后应该是华生自我封印挂了然后被基友复活,失忆跟福搞基去了。。。
后面接受无能
前半部的设定很带感,作画优秀动作戏也很精彩,但剧情到后面就开始满天飞了,差点还成了僵尸片……还有结局以及ed后的剧情有点摸不到头脑
真的是看不懂这个设定尸体 机器人 灵魂储藏器而且还没探究出结果,于是就把自己变成尸者?
我覺得整體還不錯,製作好,但是最後我沒看懂……賣腐的忽略……
不够精美的蒸汽朋克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