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盛宴
Nocturama,流动的盛宴,Paris est une fête
导演:贝特朗·波尼洛
主演:费尼肯·欧菲尔德,樊尚·罗蒂埃,拉巴·纳伊·乌费拉,Laure Valentinelli,马纳尔·伊萨,Hamza Meziani,Martin Guyot,贾米尔·麦克雷文,阿黛拉·哈内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6
简介:贝特朗·波尼洛取名于海明威名著的新片《流动的盛宴》(Paris est une fête)正在巴黎新桥一端废弃十年之久的商场Samaritaine内部取景拍摄,电影讲述了一群年轻的反抗分子白天在巴黎各大标志性地点放置炸弹,夜晚躲藏于百货商场寻求庇护的故事,导演把自己的这第七部长片形容成是“静止的西部片”。详细 >
各自走着 坐着地铁 互相看着 聊着政治 完全不知所谓 然后忽然 就爆了。后半程每个空镜头都不舍得眨眼 平铺的监视器 多重视角剪辑 百货楼里闪灵般的死亡气息尤其迷人。
太注重劇本的社會批判性,反倒犧牲邏輯合理性及整體的內容形式,更顯得中間冗長疲態,以兩小時的電影而言,cp值實在不高
大概能get到ideal,人物状态是对的:处于不自知的“自欺”状态中等待审判。与《大象》的对比也很有思考点,前者相比后者在于“导演强权”的释放,但给予观众的“重组”权力(前段的无序)是虚假的自由(动机被不断重申),人物走动的目的并非真正无序而是趋向规整前的杂乱态,人物情境不被构建亦断绝观众在人物情感、逻辑进行体会的可能,敞开与闭塞是两种迥异的状态。后段显冗长就在于闭塞,同时“时间”的捕捉亦不在支撑空间的构建,人物状态虽然是对的但变化显得过于单薄。结构化精简会更好。
跟海明威没半毛钱关系,以后真的要少看这种毫无特色电影了,浪费时间
@aribau club 各种手法甚至类型好像都想强行塞进去一点,也因此显得犹犹豫豫,像部畏手畏脚的学生习作,逻辑缺失,节奏混乱,动机敷衍,糟糕的音乐品味更是令人烦不胜烦。
四星半。目前为止波尼洛最为惊艳的作品,也是他最具实验性,野心最为弘大的作品。多机位同视角呈现和标志性分屏用得太秀了,强调时间的流动,动作行为先于情节的无序感,多窗口实验对比的凛冽影像。楼梯井中的镜子,剥去外衣的模特。如另一个维度的反射,这种现代载体下的多种族阶层议题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悲惨世界”。先是愤怒驱动了整场看似镇静的袭击,进入封闭空间商场而后引发了又一场消费主义狂欢,最后每个人都成为了被物质情绪绑架的小丑。谈不上什么恐怖主义,一群无政府主义者而已。革命者的信念早已被抛在脑后,最后被一视同仁地沦为这场狂欢的牺牲品,令人嬉笑不得的同时又富有极大的惊悚压迫感。黎明未到已是夕阳,那时杀戮时大声呼喊的求救声谁人又能够听到?氛围场景构建大于情节逻辑的典型,调度剪辑都值得学习借鉴。呆哈客串很亮~
行走中的关于前进的时间和转换的空间的大型实验,剪辑的逻辑与节奏,生存的规则与未来,在突如其来的爆炸中被彻底摧毁。
废话真多
奇片一部。特别是隔音商场的夜半狂欢,真·如入无人之境,简直是集时装、惊悚、爱情、悬疑为一体的元素大碰撞,而且撞出了怪味豆一样的火花,时而嘲讽力度惊人,时而惊惧令人汗下,阿拉伯小哥涂口红高唱i did it my way又别具酷儿精神。把烧杀抢掠拍得既黑色又fancy,这导演很神。
许多面孔汇减成一的过程必然带来许多问题,原本整一的题旨让位于许多的视角却见不出一点私人主张。尽管这很艺术感觉。
全程迷之紧张,很可能是剧情简介给了我心理预期,总怕下一秒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唉。枪声好可怕,片里那些歌实在太难听了!
如果剧情能够再抑扬顿挫一些,会更具观赏性
音效设计巨烦
立体主义绘画,于影像基质的层面。该影像基质你可以认为是时间和空间,但在这部电影中构成电影连续性的一组组材料(时空只是包含于其中的)均是基质,在基质的间断与不同面向之间被人工提取的才是那个叙事本体。非常非常喜欢。
最后半小时的戏绝对是残酷又搞笑的。。。
三星半… 欧洲人真的有独特的节奏和情感控制… 冷冰冰的却也暗潮汹涌着… 有几个剪辑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重复之前的时间段… 共产/资产,权力与无权之间的交换… 每个人到了顶端都会随着浪而朝下
今晚讓我們毀掉巴黎
8.2 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杰作,前半段是时间,节奏以近乎游戏的姿态在前进,城市作为地图,正常时间线和视点打碎,然后重组,形成一个横切面,波尼洛给横切面填充了些具有批判性的东西,更多是虚无主义。后半部分,空间为主体,时间不复存在,流动的空间,成了狂欢现场,在枪声枪和爆炸中灰飞烟灭,无政府主义者必然的结局。
阿黛拉只有一个片段
3.5 对现实的大胆照映,波尼洛是一直很大胆、敢拍。去年除《错乱的一代》/《毛骨悚然》外破坏力第三的新片,社会不安情绪的捕捉和鲜明政治符号营造出了罕见的强烈氛围。同样罕见的是全程都是佳句,可惜却无佳章——动机缺失的背后充满无序、矛盾、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