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填词L

填詞L,填词撚,The Lyricist Wannabe,A Cantopop Lyricist To-be,我很想成为文盲填词人

主演:钟雪莹,陈毅燊,吴冰,邓丽英,陈书昕,周汉宁,葛民辉,邵美君,潘宗孝,胡子彤,戴玉麒,谢雅儿,王颐,何求,朱栢康,何洛瑶,谢俊霆,李雨珊,马念先,邱志宇,杨伟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填词L》剧照

填词L 剧照 NO.1填词L 剧照 NO.2填词L 剧照 NO.3填词L 剧照 NO.4填词L 剧照 NO.5填词L 剧照 NO.6填词L 剧照 NO.13填词L 剧照 NO.14填词L 剧照 NO.15填词L 剧照 NO.16填词L 剧照 NO.17填词L 剧照 NO.18填词L 剧照 NO.19填词L 剧照 NO.20

《填词L》剧情介绍

填词L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天生我才必有用」羅穎詩誤信師長的讒言,認定寫歌詞是她這輩子的使命,立志要當填詞人!好事多磨,儘管阿詩扭盡六壬、奇招百出,一邊增進填詞功力、一邊廣結善緣,仍未能成功入行,做不成填詞人,反淪為填詞L。「只要有恆心,鐵柱磨成針」,填詞L揹著夢想的包袱在填滿遺憾的道上狂奔!電影史上首部關於粵語歌詞的作品,由新世代填詞人兼金像獎新演員鍾雪瑩主演、新晉導演黃綺琳編導,繼《金都》後又一清新細膩之作,不容錯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唤醒少年游之一寸相思顶层楼房KINGOFPRISMbyPrettyRhythm仙魔大战皮特·戴维森:我仍在纽约夫妻破裂之际降头天下第一刀塔科马贝拉的魔法告密者灵异存在400发子弹天国的嫁衣BanGDream!第三季少年魔法师第一季芭比之圣诞颂歌封神·纣灭蓝色档案不汗党三流勇士雾都孤儿葬送文件:4022天的饲育阿爸的愿望光明的二儿子欢喜拍档一人之下第二季十字路口2021

《填词L》长篇影评

 1 ) 创作没有失败这回事

没有想到,今年以来,我被电影打动得最深的两次,都是来自港片。

一部是《年少日记》,一部是《填词L》,两次都是看得大哭,眼泪哗啦哗啦根本止不住。

《年少日记》讲的是东亚普遍存在的令人窒息的家庭亲子关系,功利且粗暴的鸡娃教育。

比起《抓娃娃》的奇观式展现,它更现实,更内敛,也更能让人共情。

《填词L》作为一部讲述年轻人追梦故事的青春片,之所以打动我,则是因为它过于特别。

一方面,它很港味,不管是题材还是台词,处处都打上地域文化的印记,是只有香港人才能拍出来的电影。

毕竟,除了香港,还有哪里的年轻人会把“给粤语歌填词”当做一个毕生梦想来努力追求呢?

另一方面,它又很私人,是香港女导演黄绮琳自传性的作品,片中那个一心想当填词人的追梦少女,就是二十年前的黄绮琳本人。

女主角追梦路上所有的激情与曲折,都是有真实来源的。

这样一来,它就从那些套路化的青春片中跳脱出来,真挚热烈,以情动人,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同时它又以粤语歌为线索,映照出了刚刚过去的那个时代,让听着粤语歌长大的这一两代人,都能带着深深的怀念沉浸其中。

因为电影的自传属性,它的情节与黄绮琳本人经历是高度一致的,而借由这部电影,黄绮琳的人生又有了意外的走向。

我觉得戏内戏外已经粘连为一体,无法分开,共同构成了一个更丰富也更动人的故事。

所以,在讲电影本身内容之前,请允许我先来讲讲黄绮琳这个人,以及她的成长背景与历程。

▲黄绮琳导演黄绮琳,1987年出生于香港,成长年代正是粤语歌最鼎盛的时期,影响力辐射两岸三地及至所有华人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巨星和金曲,张国荣、谭咏麟、陈百强、梅艳芳、陈慧娴、叶蒨文、张学友、Beyond乐队、李克勤、郑秀文、杨千嬅、陈奕迅……可谓星光璀璨,一时多少豪杰。

而在这些巨星和金曲背后,有一群不可忽视的幕后推手,就是才华横溢的填词人群体。

一直有种说法是,比起国外的流行音乐,中国人会更注重一首歌的歌词,歌词表达要引人共鸣,这样歌曲才能深入人心。

而比起中国其他地区,香港的粤语歌在歌词上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又尤其让人瞩目。

华语乐坛最负盛名的词作者,一大半都来自香港,从老一辈的林振强、郑国江、卢国沾,到后来的林夕、黄伟文、周耀辉,都是公认的词坛大家,他们接续的是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传统,把流行歌歌词提升到了文学的高度。

一地的文化氛围,当然会直接影响此地的年轻人。

眼看着已经有那么多前辈靠着填词成名成家发光发热,肯定也会有一批一批的后辈想要接续而上。

这其中,就有这个叫黄绮琳的女孩。

黄绮琳小时候喜欢听歌,这没什么特别的,多数小孩都会听歌。

她爸爸喜欢许冠杰,她喜欢的是苏永康和郑秀文,人生中第一次去红馆看演唱会,就是郑秀文的演唱会。

她小时候上过很多兴趣班,这也没什么特别的。

她学过跆拳道,也学过钢琴,但这些常规的兴趣门类都无法让她持久投入。

直到有次学校音乐考试,要记一些古典音乐的旋律,她一开始觉得很难,根本记不住,然后突发奇想,把一些粤语词填到旋律里面,很快就记住了。

这终于让她感觉到,自己是个特别的人,和周围同学不一样。

从此她就爱上了填词,利用课余时间废寝忘食钻研填词技巧,和同学合作创作一首新歌,在学校文艺汇演中献上自己的创作,还报了个填词训练班,又到处报名参加填词比赛,获过大奖。

这种训练班,这种比赛,应该都是只有在香港才会容易遇到的事物。

后来她考上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可兴趣还是在填词上面,在这条路上继续拔足狂奔,去努力结识音乐人,去联系唱片公司,还去台湾谈合作事宜,甚至一度和某唱片公司签了约。

年轻人碰到所热爱的事情,是不会计较成本代价的。

那几年,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填词,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为的是什么呢?

大概就是有一天,自己写的歌词也会被大明星唱出来,唱到红磡体育馆,让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合唱。

那种成就感,想来会是无与伦比的吧。

但是在慢慢接近梦想的过程中,现实的坚硬壁垒也接踵而至,原来和唱片公司音乐人的合作会随时生出变数,原来多数填词人的报酬都少得可怜,原来这个行业的竞争是如此激烈。

随着不断地由希望堕入失望,黄绮琳发现靠填词根本养不活自己,她也一直没能写出脍炙人口的热门金曲。

终于,她打算另寻出路,去了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念了个硕士,与填词行业渐行渐远。

不过她也没有完全放弃。

硕士毕业的时候,她把自己多年来填词的一些心得体会整理成了一本小书,定名为《我很想成为文盲填词人》,像是对自己失败的自嘲,又像是对旧日理想的告别。

后来书真的出版了,同时她也开始投身于影视行业。

这一次,她的经历要顺利得多。

2012年,她自编自导了短片《赤蜡角到天水围是我爱你最佳距离》,在业内很快就得到了一定反响。

2016年,她担任都市爱情剧《玛嘉烈与大卫》系列的编剧,这套剧应该算是近十年来口碑最好的港剧之一。

2019年,她导演了首部电影长片《金都》,是一部婚恋题材的文艺片,在影迷和专业人士中收获无数好评,后来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真是让人始料未及。

按照常规走向,黄绮琳应该就彻底放弃旧日理想,转换赛道深耕影视行业了吧。

她本来也以为已经把填词梦完全放下了。

可是在筹划第二部电影长片时,她突然想到了那本《我很想成为文盲填词人》。

和监制沟通后,对方觉得可以试着把这本书改成剧本,鼓励她就把过去填词的经历拍成电影。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这个项目就此开动,昨日的理想再次照进今日的现实。

不过她觉得填词这个题材太过小众,怕收不回成本,为此放弃了本来到手的900万政府补助金,宁愿自掏腰包,把之前《金都》挣的钱都投入到第二部电影上去,自负盈亏,这样更有底气。

这才有了《填词L》。

这部电影成本只有200多万港币,钱虽少,但黄绮琳找到了最适合这个故事的团队。

女主角钟雪莹本身也有过相似的填词经历,所以完全能领会黄绮琳的心思。

演员中唯一的明星葛民辉,因为欣赏黄绮琳,愿意不计较片酬过来帮忙。

还有填词界的一些前辈,潘源良过来客串,黄伟文热心给出建议。

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一部极其真诚、灵动、可爱的电影。

其中一些本来很简单的场景,被添上了动画效果,以此来和歌词内容产生对应,让少女脑中的奇思妙想具象化了。

这部电影没有完整的故事线,而是碎片式的讲述,就像一本私人日记。

全片被分成若干章节,每一章重点讲一个填词技巧或者步骤。

由此,我们得以知晓填词背后的一些冷知识。

比如,粤语歌一般都是先有旋律,再把文字放进去,所以才叫“填词”。

粤语分为九声六调,歌词里面每个字的声调要和旋律相贴合,这样才能和谐悦耳。

这个要求被称为“啱音”,意味着给粤语歌填词要比其他语言难得多,有点类似于古诗词里的平仄对仗,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远不只是押韵就可以。

这也会让我们感叹,束缚多不一定是坏事,这可能反倒会激发创作者的灵感,让粤语歌词的成就超过其他地区,就像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形式最严格的绝句和律诗。

电影中出现了很多让有过创作经历的人瞬间心领神会的细节,比如生病住院还想着要交稿,让过来探病的朋友帮忙电脑打字;失恋后第一反应是要记住这感觉,以后可以用到创作中去;还有最戳人的一处,就是唱片公司领导对女主角说,你努力了这么久都还是没有成功,会不会是因为你根本就不适合这一行?

女主角听到后,脸色顿时变得苍白僵硬,但又要强忍住,回应说,自己根本没努力过。

我们知道,这不是实话,她只是想保护自己的自尊和骄傲。

当然,片中也会遍布一些粤语歌元素,就像埋了无数个彩蛋。

不过坦白讲,这部电影是有一些瑕疵的,因为受限于投资成本,或是因为导演经验不足。

再加上里面太多的粤语梗,对非粤语区的观众会构成一定的理解门槛。

但因为我能感受到投入其中的那股真挚饱满的情绪,很快我就会忽略那些瑕疵和障碍,跟导演一起沉浸到里面。

我也会回想起自己青春期的创作梦想。

上大学的那几年,我几乎每天都要写东西,什么体裁都写,日记、影评、书评、随感、小说,写完就发到博客上,跟黄绮琳一样,废寝忘食,不计代价,把写作看得比现实生活还重要。

电影中的女主角跟人说,只要能让她发表作品,她宁愿不要酬劳。

我那时候也是这样,写了上千篇文章,拢共只挣到过千把来块稿费而已,但我依旧乐此不疲,稿费不重要,我写只是因为我想写。

那时候,我绝对想不到将来有一天能给三联写稿。

我其实也写过几首歌词,当时还颇为得意,但又不知道怎么进入唱片行业,只能束之高阁。

现在看了电影才惭愧不已,原来我那根本不能叫歌词,太不专业了。

电影之所以叫《填词L》,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其实也是导演的一个自嘲。

粤语里有个字叫“撚”,本意是“捏、搓、揉”之类的动作,后来引申为粗口,意指男性性器官。

“撚”和“人”,在粤语里是谐音。

黄绮琳的意思是,她本来想当一个填词人,可是没能成功,顶多只能算是个“填词撚”。

电影本来的片名就是《填词撚》,但粗口不能直接作为片名,于是简化为《填词L》。

这部电影完全违背了常规青春励志片的套路,一直到最后,女主角都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梦想终归只能化为泡影。

但你又不会觉得特别失落,因为即便没有成功,可那些创作出来的作品,始终都是属于你的呀。

它们丰富了你的人生,让你有了更多的沉淀,让你区别于其他人。

这些说起来似乎只是陈腐的鸡汤,但是,神奇的是,电影之外发生的一些事,补足了电影里的所有缺憾——如果你在看完电影后,继续耐心看完所有字幕,就会发现,电影里所有的配乐,都是黄绮琳自己填的词。

所以这部电影不光是缅怀青春,而且是时隔多年重拾所爱。

她终于实现了给一整张专辑填词的夙愿,这次是给自己电影的原声OST。

电影票房不算高,但在业内获得了很多好评,也入围了多个奖项,包括女主角钟雪莹的金像金马双提名。

最后,电影主题曲《填词魂》荣获了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这首歌由黄绮琳填词,香港新生代女歌手谢雅儿作曲并演唱。

黄绮琳领奖时激动表示,看过电影的朋友都会知道,这个奖对她有多重要。

▲黄绮琳和谢雅儿在香港电影金像奖领奖现场郑秀文看过电影后很喜欢,她希望黄绮琳不要放弃填词的梦想,于是邀请她给自己的歌填词,就有了后来的《盲盒》。

郑秀文是黄绮琳少女时期就喜欢的歌手,所以你能想到这对她是多大一个惊喜。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步有什么在等待自己,于是她把这种心情写到了歌词里。

▲郑秀文在《盲盒》MV解释她为什么找黄绮琳填词惊喜盲盒还不止这一个。

就在上个月,郑秀文开自己的又一轮个人演唱会,把这首《盲盒》唱到了演唱会上。

除此以外,郑秀文还邀请谢雅儿当自己演唱会嘉宾,在红馆唱响了《填词魂》。

▲郑秀文在演唱会上介绍谢雅儿这里又埋了个电影梗,《填词L》里有场戏是,女主角一事无成只能和闺蜜去红馆外面卖演唱会周边,她对闺蜜说,“将来我的歌词会在红馆被唱出来”。

这句话,在电影上映不到半年后,成为了现实。

《填词魂》歌词中有句是,“得不得到掌声还是尽兴,曾真心喜爱不遗余力”,谢雅儿在红馆唱到这句的时候,全场爆发热烈掌声。

歌里还有另几句是,“谁保证热血可兑换动人结尾/白费几多感情/白费几多志气/就怪当初你我太入戏”。

可这些后续证明,黄绮琳的热血并没有白费。

她现在已经是一个有作品、有奖项、有大明星加持的正牌填词人了。

电影最后让我大哭了一场,这些场外后续却又让我高兴了好几天,为黄绮琳高兴,为所有热爱创作的人高兴。

创作是不会辜负你们的,所有投入过的创作能量都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反哺你、滋养你、成就你。

我还为粤语歌高兴。

《填词L》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粤语歌在整体上能达到那样的高度,除了那些金牌填词人以外,还有无数默默付出的香港填词爱好者、研究者、传播者,是他们构成了这种文化的根基土壤。

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之上,粤语歌是不会消亡的。

即便现在可能不会再出现《沧海一声笑》《千千阙歌》《一生何求》《海阔天空》《红日》这种全民传唱的粤语歌,但在这个分众化的时代,还是有很多才华傍身的创作者,在积极传承着粤语文化。

粤语歌词的质量深度,依然领先于其他地区。

不只是粤语歌,还有香港电影。

虽然现在港片在商业上一落千丈,但这几年我却看到不少展现香港平民生活百态的好电影,体量虽小,但胜在真诚、质朴、扎实。

正是因为不能指望用电影挣大钱了,于是还留在这个行业的人,多是真正热爱拍电影的人,他们是真的有想表达的东西,戒除了浮躁之气,专注于创作本身。

今年陆续上映的《年少日记》《白日之下》《填词L》,都是这股新浪潮结出的果实。

港片不会死,粤语歌不会死,香港文化不会死。

它们只是换了形式,继续陪伴着我,并将一直陪伴我下去。

 2 ) 歌在红馆响起了

故事讲得很真诚,电影里的豪言壮语在现实中也有了延续,谢雅儿真的在红馆唱了这首歌。

如果 要问女主有没有才华,剧中不是每首歌都那么惊艳,很贴地气地用词表达生活。

有种童真在。

就算被人问努力这么久没有成果是不是应该放弃,她的回答是我没努力,允许自己失败的话不如说是我未努力所以我得不到。

让一切变得更加有余地一些。

看到一些心酸和很多回忆在我的脑子里翻涌,可能都经历过这种时刻,一下子感同身受。

 3 ) 總要同滿懷夢想的少年和解

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 《填詞L》,很感人的一個故事。

情節很簡單。

女主在香港,從中學時代就夢想成為一名「填詞人」,但屢遭碰壁。

最後她不得不放棄夢想,在台北成為一名普通的便利店員工。

最平常的一天,她忽然聽到自己曾填過詞但發行失敗的歌曲,終於與曾經的自己和解。

最後歌曲響起的那刻,女主回頭,眼前記憶浮現,令觀眾也濕潤了眼眶。

女主大學在CU聯合書院,影片前半段偏喜劇的情節都在UC拍攝,十分有代入感,觀眾爆笑連連。

氛圍的轉折發生在女主步入社會,大學「象牙塔」式的快樂生活和被現實冷水潑醒形成了強烈反差,女主一度懷疑自我。

但影片並未走「失敗-堅持-成功」的傳統正能量路線落入俗套,反而像敘述著一段我們普通人最常見的故事:在一次次打擊中放棄夢想,找了份與夢想不搭邊的工作,度過餘生。

影片最難能可貴的是正視了夢想與現實的距離,並給出了和解的方法論:追逐夢想就像一段旅程,結果固然重要,但我們更要享受過程的風景。

這部片全程粵語台詞,對瞭解香港的文化和社會問題也有很大幫助。

影片除女主「與夢想和解」的主線外,還隱藏一個副主題。

女主歷經失敗,但仍對填詞抱有希望時,曾在一家打車公司找了工作。

老闆同樣是一位有夢想的青年,似女主的映照。

然而現實卻是,公司剛步入正軌,香港警察卻逮捕了所有的司機,因為他們沒有相關牌照,不能做的士司機。

眾人將散,女主推門望見默默流淚的老闆,門外兩位同事正竊竊私語:「接下來working holidays玩一段時間,你要去哪?

」「無所謂咯,總之要去一個不會懲罰夢想的地方。

」 在法例嚴格,創業困難的香港,普通人想要實現夢想,是不是真的如此遙不可及?

影片在台北和香港各自取景,也暗暗對這兩座城市做了數次對比:女主的第一首填詞作在台北發行,雖然最後發現是場烏龍,但確實給了女主希望;女主最後找到工作,與曾經的夢想和解,也是在台北,這是否應和了那句「去一個不會懲罰夢想的地方」?

無論如何,《填詞L》或許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它節奏緩慢、受眾較小,注定無法獲得票房的豐收。

但是,在一幅幅對香港普通人家日常生活的特寫下,確實流露出創作者滿心溫情與人文關懷,值得一看。

 4 ) 很好看 哭了几次

初中的时候填词也曾是梦想最近翻出以前打印好的歌词有点尴尬不敢看 觉得很傻所以明白为什么叫填词L可能有梦想的人睇落正L样但那实在是内心很热血的事情但是哪里没有惩罚梦想的地方呢现实世界的事情还是要先做总有一天能做到以前想做的事情念念不忘 终有回响不然为什么偶尔看到一些故事还是会感动呢不然为什么看这出戏的时候会心潮澎湃呢主题曲很好听 词也太好了

 5 ) “没有,我没有努力过”

一部很清新很可爱的少女追梦电影。

读教会学校的主角罗颖诗,一开始只是觉得那些填词对不上粤语正音的教会圣诗圣歌很好笑,想填一个对音的版本,逐渐对填词产生了热爱,从大学到毕业,一门心思扑在填词出唱片的事业上,饱经挫折,最后的胜利也只是出了一首歌,便能用不标准的国语自豪地说“我是填词len!

”很真挚真诚的小故事,没有各种阻挠梦想的人,最多只有因为想要的东西不同而分手的前男友。

而对于我来说,我和颖诗最能共情的一点是,我们吸收着,见证着粤语乐坛(影视)最辉煌的那个年代而长大,长大后自己也想投身其中,但它却已经衰落了。

颖诗按照歌手要求填好词,但唱片公司觉得还是唱国语主攻内地市场更好;本地大咖歌手基本半退休,新生代都是词曲唱包揽,没人专门请填词人;好不容易把demo送到了监制面前,别人要曲不要词,哪怕你为此行政,选曲,文案,填词一手包办才求到了这个填词机会……但最难受的不是自己的努力打了水漂,而是前辈真心诚意为你好地劝告着“你努力了那么多年都没红,是不是因为你不适合这个行业呢?

”,你咬着牙红着脸梗着脖子说出“我没有努力过”地那个时刻。

电影总是会有一个好结尾的,听着片尾曲唱“就算伤心也算尽情活过”,我希望自己也能像颖诗一样,能有一个小小的作品播放到观众面前,那也算一个happy ending吧

 6 ) 创作没有创造,只有技法

几年的时间,技法的成长,属于填词人的创造力却没有看到呢。

梦想需要创造力,需要从无到有。

艺术家也不仅仅是使用他人的技术,比如填词法(0243),而不是自己创造属于音乐的方法论,创造出属于音乐人本身的独特味道和生命表达。

所以影片最后的音乐公放是突如其来的,那不是创造力带来的力量,是朋友带来的,属于音乐人的独特能力还没有体现出来。

 7 ) 等她四五十岁

电影表现女主填词思路的后期创作替几可爱几得意,中间部分出现了飞机场的海报与“在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让我很惊喜。

太喜欢那张海报了,一度拿来做qq头像。

作品本身触动我的点是主角从高中之后就为自己的梦想报填词班、做兼职、群发email争取填词机会、去台北公司做自荐……那时候她还是为了梦想一往无前的女孩。

我也有想过要做歌手,但是我现在还没单独跟着伴奏,在舞台上为大家表演过~免费给人填词是她梦想中最“出错”或“败笔”的一步吗?

明明那么快就要获得歌曲出街的机会了。

又想到她去台湾自荐时都不需要男朋友陪同,原本的我也是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的女生,现在我相信会有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专注打造自己,与外界碰撞,生发自己的力量。

可能是不够努力或有天分吧,最后她没有成功,整部电影的主要感情基调都暗暗的悲悲的。

但她尝试的每一步都是和自己喜欢的事情建立链接的过程,她的人生还很长,说不定她在四五十岁时经过岁月沉淀,更有智慧后,真的可以成为一个有更多作品的填词人呢?

 8 ) 这个世界上还有不惩罚梦想的地方吗?

没想到看了快一周后,今天才有空写这个影评,没办法出去旅行就是这样,会少一点时间。

现在是在几万英尺的高空里,版纳到丽江。

先说结论,这部戏我能给到一个高分,不止7.5,我可以给到7.8分。

一,先说优点:1,真诚!

我无比喜欢这部戏的前半部分。

我太喜欢女主为了梦想一次一次拼搏的样子。

最喜欢那一段是刚从朱康那里学到了“0423”以后,女主在树下跟朋友对话满脑子都是数字,女主脸上浮现出的那阵笑容。

不夸张的说,全片就是这里我看出了泪眼。

一个人如果有梦想,并且尽全力追梦的样子,就是这么容易打动人。

我好怀念从前那个自己。

一时脑塞,我为了梦想拼尽全力并且在持续进步,是在哪一次?

励志片,不就应该这么拍吗!

2,女主的境遇颇为现实后半段加入了不少现实环节,让这部戏更加贴地,没那么理想化。

虽然我有不止一次以为,女主真的会有一次一炮而红,出一首爆火的街歌。

但创作人员忍住了,女主依然有梦,但是最终也决定停一停,想一想。

梦想到底能不能当饭吃?

从古至今,这一直都是一个问题。

3,钟雪莹这次演的实在不错。

之前听文隽点评金像奖女主五大候选人,谈到钟雪,只说她演的几乎是她自己,一个有梦想的女孩子,不算大热。

但全片看完,我是能感受到女主三次的性格变化的。

一次是十几岁的时候,天真无邪能量饱满,鬼马少女。

一次是刚毕业那阵,留起长发后,多了一些温婉和乖巧,但还保留了那份倔强。

by the way,我很喜欢这个时期钟雪的造型,非常甜美。

第三次是现实一次次让她受挫以后,女主再次去到台湾,亲近大自然,整个人给人的状态也很不一样,洗尽铅华可能算不上,但能看到成熟了许多。

这三处变化,我认为钟雪完成得很好。

上一次一个角色让我对演员本人这么加分的是吴千语的王家欣。

二,转个频道,说一下缺点。

缺点主要有两个:第一,作为也那么喜欢粤语歌词的我而言,这部戏关于怎么填词,讲的太少了。

除了“0423”,好像没有再找到任何关于填词的技巧。

既然都请到了潘sir客串,何不让潘sir指点几招,让我等粤语爱好者,感受下填词这份工作的专业和奇妙。

题材选的很好,但是没有深挖,实在可惜!

第二,最近几年看了不少现实题材电影,结果都不是大团圆结局,比如《金都》,又比如《马祖莲娜》,还有《窄路微尘》。

实话讲,现在对这种不完美结局,已经不觉得再是一种惊喜。

反而觉得创作者是另一种偷懒。

也许有人跳出来觉得我在杠(自己喷自己,让别人没得喷),大团圆不满意,不圆满也不满意,那你想要看什么?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的内心告诉我,这样的故事结尾确实没办法打动我,我选择跟着我的心,创作者也需要听到这个声音。

实打实的说,我每年最期待的港片反而是这些评分过7的小制作,拍的都很有风格,有味道。

如果是我喜欢的类型,过6分我也会很有兴趣,比如我等大半年的《不日成婚2》港版。

这部导演的新作,集合了子华神和冠文神的《破.地狱》,直接进入到了我的年度最期待港片,超过溜了粉丝六七年的《风林火山》。

大制作几乎是来一部扑一部,今年只有《九龙》止血了,但可惜只有这一部《九龙》。

国庆的《危机航线》,卖相很一般。

创作者还是需要回归本心,永远记得一条金科玉律,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

 9 ) 填词L|“担”和“叼”,都不能要

关于填词,方文山曾经大火过,故事里头也出现了一个“填词人”,叫做——方文。

当然,赫赫有名的填词人,黄霑必须拥有位置。

在早期的港台乐坛,很多其实都是作词作曲一手包办,说一个比较冷门,但小编比较喜欢的——周治平。

这位才子型艺人,又一次在内娱担任嘉宾,主持人礼貌性的问了一下,周治平刚准备展开,就被主持人粗鲁切断,真的很心疼。

故事的女主,立志要做个职业填词人,这个理想,没什么不好的。

你可以做,我也可以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女主不是那种只是嘴上说说,却没有行动的。

这大概也得益于香港那边的市场,对“填词”这块,也有足够的需求。

女主是尝试过很多途径的,但凡是“需要填词”的机会,她几乎都抓住了。

但是,到底这说的是哪个年代的事儿呢,MSN?

ICQ?

就不怕被腾哥看到?

这个梦想,女主在高中时代就有了。

那个时代,是《无间道》霸榜的时代。

小小年纪,就知道蹭热度了呢。

但是,女主呕心沥血的填词,被老师一票否决了。

改。

因为涉及到敏感词。

这老师算好的了,还耐心给女主解释了。

一般的,不给解释。

女主对于这个解释,相当不能理解。

但是,理解也需要做,不理解也需要做。

反正不改就是不行。

这,大概也是女主人生中上的第一课。

对于女孩的理想,家长大概还是有所保留的。

但是,孩子毕竟大了,同样的,理解也要支持,不理解也要支持。

所以,父母退到最后,只剩下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孩子身体好好的,别吃那么多外卖。

女生的努力,是有回报的。

很快,就有一个音乐人找她填词。

这事儿,其实无关金钱,那种“被需要”的满足感,就足以让女主“为爱发电”。

所以,搞到最后,女主才发现,这位艺术家,其实也是在“为爱发电”。

这番“打击”,对女主而言,还是有点大的。

但是,发现自己的闺蜜“混”成了自己的大嫂,女主才是遭受了暴击。

原来,自己在咬牙坚持时,很多人,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于是,女主也尝试谈了一场恋爱,甚至都拍成了MV。

但是,这一切,都距离“填词”太远。

于是,女主狠心花巨资,报了个“填词班”,接受专业指导。

说实在的,这种那种的“班”,究竟有没有干货,实在不好说。

反正,女主报的班,水到不行,所谓的导师,也是条杂鱼。

最大的能耐,无非是蹭个啥活动而已。

邓丽欣纯属客串,但这种“自黑”,也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毕竟,娱乐圈,冒充“才女”人设的,可多了去了。

但是,这个圈子就是这么个情况。

导师虽然是杂鱼,说话虽然有点酸不拉几,但也是某种“真理”。

这一行,没有人脉,是真不行。

怎样才有人脉呢……。

遭遇打击的女主,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

于是,利用一次旅行的机会,还是找唱片公司推销了。

其实,她推销的,还是当初和“艺术家”一起合作的都不能称为demo的“唱片”。

但是,女主这种擅自离团的行为,给其他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扰,首当其冲的,是女主谈的男朋友。

女主感觉很委屈,“我是在努力工作,你们只是玩”,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男友认为,这是一种自私,如果还在乎身边的人,你工作没关系,给个交待,没那么困难吧,你又不是丢失了手机。

分手。

这算不得什么,对于女主而言,小小的分手的失落哪抵得上唱片公司认可的满足呢。

没有了爱情的烦恼,女主正好可以专心“填词”。

此后,女主还参加了一个填词大赛,获得了奖励。

顺理成章,女主获得了一份“职业填词”的工作。

这是个励志的“坚持理想”的故事。

但是,在成功的那一瞬间,往往也伴随着失败。

初入职场的小白,被“职业歌手”一忽悠,一股脑的把自己曾经的作品全贡献出去了,人家拿到了小样,决定自己改一改。

经纪人对女主这种“擅自”行为,无法忍受。

失意的女主,此时发现,哥哥已经准备结婚了。

那个喜欢看漫画的哥哥,已经进一步被“社会同化”了,相较之下,自己的坚持,更像是一个笑话。

但是,女主不甘心啊,最后坚强的问了哥哥一句——结了婚还会看漫画吗?

她是在说漫画,又不是在说漫画。

哥哥最后离开时,还是给了妹妹一个“忠告”——接受现实吧。

这世间,太多的成功学打鸡血搬的贩卖梦想,一方面是基于“成功者偏差”,另一方面,就是纯粹想赚你的钱。

女主死心了,决定“安安分分”找一份工作。

然而,此时的她,已经失去了“应届大学生”的身份,往往公司HR面试时,第一个问题都是,这几年你都干嘛了?

然后,没有了下文。

最后,女主找了一家创业公司,大概是“滴滴打车”的前身,正是招揽人才的“创业期”。

女主会填词,老板说,正好啊,咱们公司正想着策划自己的宣传歌呢,找专业的太贵,你会太好了。

女主想着,这也算是“曲线救国”了吧。

可惜,女主的“主打歌”还没填好,公司已经倒闭。

生不逢时啊。

如今,各大平台遍地开花,没人关注“共享司机合法化”的问题了。

可是,这又能如何呢?

合理解释有什么用?

不合理的解释又有什么用?

不给解释,你还不是要遵照执行么?

故事最后,女主回归田园生活,选择了“当农夫”。

遥想当年的梦想,现实荒诞得让人可笑。

但是,港人也太浮夸了,以为“当农夫”已经是最大的妥协,错了,现在想“当农夫”都不可能。

 10 ) 成功太热血 只要快乐过就好

拖了很久打开这部小众的《填词L》,怕主人公太励志,不适合我这种躺平人士;怕粤语填词太陌生,我无法感受共鸣。

然而看完只觉得这是一部很真诚的电影,没有套路,甚至也不算励志,它只是在讲一个女生在追梦的路上怎么一次又一次尝试、失败、再尝试、放弃……但片尾响起的时候居然有想哭的冲动,所以,我意识到这个故事打动了我。

没有伯乐,甚至也没有千里马,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看到女主填的词脑子里都会飘过疑问:这算有天赋吗?

好像真的对于梦想,她不仅缺很多运气,也缺一点天分。

只是偶然的喜欢上,被夸赞过,于是便坚持了下来,六七年脑子里只有【我要成为填词人】这个念头。

她为此做了好多看上去很“笨”的事:去报名一个作词辅导班,尽管全班只有她一个人想入行;给网站上的一百多个作曲家邮箱投稿,尽管收到的回复只有十分之一;去给不知道哪里来的歌手写demo,结果唱片是自己烧的碟;去给汽车公司写广告曲,结果公司倒闭了……失败了太多次,又坚持了更多次,因为忘不掉收到一个好听的曲而留下的泪水,忘不掉接到唱片公司电话时心里的激动,忘不掉一个个熬夜作词的晚上迸发的灵感,可是无论怎么努力,好像永远也只是在圈子的边边打转。

当女主因为作词一次次放弃和男友在一起的时间,被指责“你太自私了,什么事都想着自己”,而被分手的时刻,女主除了伤心脑子里的念头竟然是“失恋的体验很珍贵,我要赶紧在没忘之前写进歌词”,然后就熬夜发着烧写词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感叹“ 这真是太酷了吧” ,在她心里梦想从来就不是爱情可以比较的,生活里的头破血流是滋养梦想的养分,梦想也是她温暖安全的避风港。

毕竟,【成功太热血小挫败没人说破】。

结尾女主在便利店打工的时候,戏剧般的,她填词的第一首出街歌在店里响起,歌词正是她的故事,有妥协,但更多的是放下。

竭尽全力的时候总不尽如人意,兜兜转转却又有意外的惊喜。

我不知道她是否有再回去重拾那份梦想,还是就此默默存在心底,但就如歌词一般【难得我耗光一世努力才放弃,曾花过力气不过未令人铭记】【梦里当天我有快乐过】。

快乐过,就值得。

《填词L》短评

很不錯,真正關於「香港」的香港電影。黃綺琳很厲害。

5分钟前
  • Rosemary
  • 推荐

可以说是非常之爱!更有MLA出现在闭幕现场!很清新幽默的本土电影,演员里有很多香港YouTuber/电视星,故事中也都掺杂着演员们自己的人生。尽管我的广东话水平不足以百分百理解,但「2043」和「啱音」的概念已经铭记于心!“你,我,和我女朋友” --- 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三个人呢?

10分钟前
  • 普通人类材料
  • 力荐

我最被感动一点是,它真正拍出了普通人的无助及迷茫,见唱片公司那场戏拍得很真实,钟雪莹也演得很好,很多这种“面试”戏都拍不出那种微妙的氛围,这里看得我胸口一紧。它在展示,普通人能做到什么,走入社会我们怎样去定义自己,把握自己的前途或者说这一天的每一步路?好难。因此产生了那个努力了这么多也没有成功,是不是不适合,“我没努力”是这部电影最棒的精华,承认失败、承认梦想终究会破灭的电影日本每年都会有,但这一部是属于香港的表达方式,否认,多么硬颈。影片里说去一个不会惩罚梦想的地方,好悲伤,惩罚就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的日常。这部电影钟雪莹演得很好,不仅仅是时间跨度上塑造人物的困难,而是如果把角色的感受演得真切真实,不是技巧上的反应,是如何赋予技巧情感上的支撑。

13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不懂粤语+长得奇形怪状的男的太多了影响了体验,节奏也有一些割裂,个人不太喜欢。/ 阿诗当然有一些天赋,但不是不世出的那种天才,叠加上真的有点差的事业运,于是促成了一个人要如何面对自己不够天赋达到梦想这件事的故事。梦想足够执着,大过了对男友的感情,分手了也没关系,这种感觉是填词人最大的财富,阿诗她当然不能忘记。故事抽象来看是我喜欢的,但电影确实觉得有点无聊了。

16分钟前
  • 安于做梦
  • 较差

好似一部学生作品,而且故事结构明显有问题,就算想隐喻某种事情也毫不吸引,不推荐

19分钟前
  • 史露比露髀☮
  • 较差

首映、HKAFF20闭幕电影@PE 7。片中核心观点也是我一直认可的:普通人不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当作职业,否则就会失去一个爱好,生活的乐趣↓,生活的苦难程度↑。要学会纯粹地享受爱好带来的快乐。此外,追梦不一定会成功,过程也是一种价值。(这句话真的不是用来安慰人而已。)/电影开幕就爆笑,前半段观感不错,后面剧情发展一般般,且情节随机性比较大。/台湾旅游代餐。

23分钟前
  • 苍海王子
  • 推荐

太喜欢了。前半段是久违的青春片,还是青春满溢的那种,从一个黄色谐音梗开始,这视角太正了,事实上一路下来笑点还真不少。粤语填词这种题材确实相对小众,但一旦吃这一套那就是爽点不断应接不暇了;中间出现的各个作词作曲者和歌手,立刻能让现实和剧情共振不止。在我看来影片主要不关乎励志还是反励志——作者除了用那句“去一个梦想不被惩罚的地方”直接表达,还有不少暗示。而为了这样的表达,转折来得突然也可以原谅。(于HK,MCL Airside)

24分钟前
  • 7outta6
  • 力荐

填词人也就是作词家,这个职业可以换成任何文创类工作故事都成立,比如作家和写手,龙套演员,歌手等等,特点是入行太难了,处于先有人脉还是先有作品的难题中,结局更贴近大多数普通人还是不错的。

25分钟前
  • 方天谬
  • 还行

去哪都好,去一个不会惩罚梦想的地方,语言就是故乡

30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推荐

简单的成长故事,题材挺新颖的,就是会受限

34分钟前
  • 粉先生MrPink
  • 较差

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的写照,以为自己会是行业天才,或者想着勤能补拙,但更多时候现实常常会给你一些小确幸,但更多的时候还是逃不出“悲剧”的宿命。

37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填词人不成功便成填词撚(Len),这种青春追梦故事怎么都能激起些共鸣,尤其导演说这是一个希望观众看完就会放弃梦想的故事哈哈……钟雪莹不错;四星给它的“科普性”,不看片还真不知道粤语歌填词追求押韵同时还得“啱音”——粤语九声六调,文字音调须契合曲调,有趣之余倒也解释了为什么广东歌容易出现那种腻味且硬凑的莫名词句;作为文字游戏感觉很好玩,兴趣爱好+1,总之0243填词法学起来玩起来。

38分钟前
  • 王别樹
  • 推荐

5.9/10 在完全复原真实的部分依旧准确得当,比如和男友吵架那一段直接梦回《金都》。但有个最为致命的问题:这是一个电视剧剧作,拆分出的章节叙事则是更为显著的印证。黄绮琳导演先是对时间线的把控力有不逮(前段的剪辑直接硬跳、后段已经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了),再是使各章的情节如喝酒断片式的连接(场景/情景轮番变换出压缩过的剧情),可它本不应该只是当前的情绪小品电影,而是超出成败、超出梦想的发问“我为什么成为了今天这个我”。想想动画的点缀是何时消失的?恰是离开了学生时代不复当年纯真,要去直面多重的压力。结尾的那段MV混剪推出的情感高潮很难评,让观众有哭的冲动更有一巴掌把自己打醒的冲动,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39分钟前
  • 无语的dreamer
  • 较差

这个时代要想确认自己是否有文字方面的才能应该还是很容易的。

44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还行

9唔搭8

48分钟前
  • winning-11
  • 较差

宜家d香港电影就好似香港,仲以为自己好9巴必,其实捞到7头咁。

52分钟前
  • 衔蝉
  • 较差

《金都》之后就想听更多黄绮琳填词的歌,这次一下承包整片,还半自传式讲自己的创作之路。或许这是她与此地正式告别,去梦想不被惩罚的地方,还能听到粤语歌就还有故乡。

57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有点反励志,告诉我们努力梦想就一定会实现是假的,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是可以的。

59分钟前
  • Carmen
  • 还行

9.0 十八年来第一次被电影这么具体地治愈过,看完哭得像个忧伤的嫖客。

60分钟前
  • ANTHONYWONG
  • 力荐

电影结尾,主角在他乡的便利店,听到自己填词的作品在电台播出,有心的观众看到这里,怎么可能不悲欣交集而为她落泪。但仔细想想,这首歌词其实是被人骗走的,利用主角的一腔热忱。就像港人后知后觉,香港这座城市也被人骗走、偷走了。电影拍失意也不沉郁,是很高贵的品格。

1小时前
  • yua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