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系统破坏者

Systemsprenger,萝莉破坏王(台),System Crasher,Benni

主演:海伦娜·泽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丽莎·哈格迈斯特,维多莉亚·塔拉特曼斯多夫,玛丽安·扎瑞,马提亚斯·布伦纳,芭芭拉·菲利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系统破坏者》剧照

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7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8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9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0

《系统破坏者》剧情介绍

系统破坏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结过一次了田禹治代孕帝国我爱冒牌机器女友刀剑神域2血婚新娘棉花糖和云朵妈妈1宝贝芯计划我为钱狂疯狂整蛊城大秧歌御天神兽蓦然回首仇恨匪帮传奇杀手女教师国社无双非常保镖彼岸灯塔幸福路上先婚后友武当少年天龙八部之乔峰传体感预报世界末日与柴犬同行心动全为你大兵小将伽利略少女飞黄腾达第五季熊家餐馆第四季替身传奇乐翻天

《系统破坏者》长篇影评

 1 ) 何以长恨复相思?

何为爱?

何为恨?

爱何故?

恨何由?

何以长恨复相思?

开篇中的这些问题,影片中的女主角本尼以其极具个人色彩的方式做出了她的回答。

按照我以往的行文习惯,影片内容此处不作叙述。

如有对此小文有兴趣的仁兄,还劳请诸君自行观影。

或许是因为我本身职业的缘故,所以在影片中所关注的角度也一向是侧重于影片人物的心理及其经历。

此篇也不例外,对于本片的“系统破坏者”本尼的过激行为及其似乎被注定的命运,又让我产生了想要说点什么的想法。

首先,本尼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因其患有某种精神疾病,会经常愤怒、失控、伤害他人。

所以她不能融入家庭、集体和社会。

她在人们眼中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像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每分每秒都有可能发生难以预计其毁灭程度的爆炸。

成年人因害怕而逃避,同龄的孩子们则不同。

孩子们还不懂得“责任”两个字的含义,也不知道“后果”两个字的沉重。

在孩子们的眼中只能看到本尼的特立独行与不合群,所以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避她,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更为激进的方式——排挤、欺负和嘲讽。

人们看到的是满身是刺本尼。

人们以爱之名,企图通过一些人为的手段来剪掉这些刺,从而让本尼变回(至少是看起来像是)一个正常的、普通的、能够遵守系统规则的孩子,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

人们尝试通过医疗、教育、更换寄宿家庭的等等手段来剪掉本尼身上的刺,然而结果却是将这些刺变得更加锐利了。

因为这刺的尖锐会刺伤自己,因此人们又选择了回避。

人们始终都只愿意注意这些尖刺的存在,然而却从来没有人愿意关心这些刺究竟是怎么来的。

“我恨你!

”是本尼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她用她的“恨”来回应这个世界和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她以拒绝、辱骂、咆哮、暴力和各种极端行为去反抗和破坏一切系统规则。

她看起来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不和谐分子。

然而这样的一个本尼却有着一个看似简单,但对她而言却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愿望——回家。

如果说电影《北方一片苍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寡妇在大雪天里找房子的故事,那么《系统破坏者》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小女孩儿坚持不懈的为自己找“家”的故事。

一个恨恶一切的本尼,她的行李里却装着厚厚的一摞相册,每一本相册就是她曾经寄宿过的一个家庭,里面有她的经历、她的童年和她的“家人”。

因为本尼的斑斑劣迹,她已经辗转了很多个寄宿家庭,她曾经被这些家庭所接受,然后又被这些家庭所抛弃。

她每天都对着各色人等歇斯底里的吼着“我恨你!

”却从来不舍得把越搬越多的“家庭”相册丢掉一本。

她独自承受着一次次被抛弃的伤痛,她用她的尖刺将一次次被撕裂的伤口隐藏起来,却从未真正怨恨过、报复过那些抛弃了她的人。

一个拒绝一切的本尼,她却极为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

她的拒绝,不过是为了要抢占在被别人拒绝之前先拒绝别人的先机,因为如果这样大概心里就会少难过一点吧。

站在台前念作文的她,时刻关注着同学们的反应,稍有不对便会打击到她,她便会选择以愤怒的方式退却、逃避、回击。

如果遇到有人嘲讽她,她便会失控的对其大打出手。

直到她遇见了赢得了她信任和依赖的校卫米查在她想退却时给予了她一道鼓励的目光,她才第一次念完了她的作文。

其实在她的尖刺之下,隐藏着一个敏感、脆弱、自卑、渴望被接纳、被鼓励、被陪伴的小女孩儿。

一个习惯以暴力回击的本尼,却从未伤害过唯一给予过她陪伴的米查。

患有本能性恐惧症的她,却接纳了米查的孩子在她脸上随意抓摸,甚至在遭到米查的拒绝和抛弃时,她也没有选择伤害这个孩子分毫。

本尼,系统破坏者,精神疾病患者。

其实相比于这样的表述,不如说她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孩子和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来的更为贴切。

作为本尼本身来说,她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要从冲破什么。

如果说一定要有,那就是冲破阻拦她回家的障碍,冲破她注定要被被抛弃的命运而已吧。

本尼总是大声的喊着“我恨你!

”其实她从未怨恨过任何人,无论是抛弃她的妈妈、抛弃她的寄宿家庭、抛弃她的米查,她都不曾真心怨恨。

她所恨的并不是这些人,而是所有拒绝她的、不信任她的感觉。

所以她会一边歇斯底里的咒骂着,另一边却又满怀希望的期待着。

她一边怨恨着,另一边却又思念着。

本尼以她独特的情感方式和激烈行为表达着她的爱与恨。

本尼在遭到拒绝之后,便会选择踏上下一段“回家”的旅程。

回家找妈妈、牛棚、米查家、梦里的狗窝、天空。

她看上去总是在以极端暴烈的方式横冲直撞的破坏着一切固有的系统规则,但其实她不过是想找到一个“家”而已。

可惜的是,最后却连天空也抛弃了她。

究竟是破坏者,还是被抛弃者,也许从来都只是一个角度问题。

 2 ) 做父母的资格

这星主要还是给小朋友的演技吧,这个小朋友真的是一个普通女生演出来的吗,在电影里,我有无数次觉得他就是本尼的性格,但是又反过来想想小朋友拍这个角色太辛苦了,优秀电影说是系统破坏者,但是我看来他是被小时候不清楚的阴影和长期各种寄宿分离造就的无法控制行为和情绪的小朋友小朋友是真的可怜,不论是从别人的嘲笑或者是自己一次次尿裤子身心都一直在受伤,但她也是一定程度的幸运,能有那么多人关心她为她着想,不论是处于善良或是国家福利,虽然可以看出来医院的人并不是真心爱护但毕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没有因为小朋友的行为而记恨她使绊子之类的我觉得已经很好了,善良是有限度的,这样很正常。

本尼也能分辨出谁是把她放在心上的,很明显她对海勒,巴法内夫人和那个很好的寄宿家庭的妈妈会表现出关心和同理心,我一开始看到海勒说他带本尼回家所以必须要退出时还不理解为什么,去过他家就那么重要?

后来看到本尼逃出去找到他家的时候,看到本尼说要霸占他的时候,才明白其实是牵绊太深了对本尼以后的分别不好。

如果海勒是一个人我倒挺希望他能收养本尼好好教育,但是他有家庭了,如果是我我也不会用自己的家人去冒险。

巴法内夫人真的很善良也很温暖,可是让我最奇怪的一点就是本尼失控的时候把那个孩子伤害了,她对本尼却只有安慰?

虽然可以理解但是伤人一定是不对的这件事情我觉得也是必须要跟本尼说清楚的,相比之下海勒好像会更适合一点。

至于妈妈,如果她一直不改变自己,那么她没有做父母的资格。

本尼妈妈在电影上半部分给我最大的疑惑就是,我能确定她是爱本尼的,她是无奈的,但是为什么她会让本尼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里呢?

为什么不把本尼接回去或者多来关心本尼,准时出席会议呢?

直到妈妈拒绝本尼回家的时候我明白了,爱是真的,怕也是真的。

她害怕本尼回家后的麻烦,害怕相应的责任和后果,所以连当面跟孩子说的勇气都没有。

最后回到本尼身上,小朋友正常相处的时候很可爱呀,会帮忙做家务,会跟你开心地聊天,还会带孩子,甚至那个小婴儿摸他脸的时候她竟然没有反应?

虽然后面情绪起伏很大,但是就那样逃走的时候都完全没有伤害过那个婴儿,让我又再一次感受到这个孩子的分裂。

所以最后的最后,无解。

没有人可以一直承担教育者的角色,那么只能把本尼送走。

关于最后的结局我其实不是很喜欢,包括本尼在森林里自己度过的那些时间,镜头太混乱了,我不是很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说到这,还是想说,生孩子的能力不是你做父母的资格,成年人了,想清楚再决定。

 3 ) 蓬勃而倔强的色彩

影片讲述了一个10岁女孩寻找爱的故事。

她显然不适应缺少妈妈的生活,具有暴力倾向。

几个寄宿家庭都难以容忍,只好进入儿童救助中心生活。

虽然愤世嫉俗,不肯融入群体,但她也会与人打交道,居然还会照顾小孩。

这个女孩只想要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她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朝三暮四、喜新厌旧的成年人。

女孩遇到一个校卫,也就是对其安全进行看护的人。

意外的是,他俩成了心灵上的挚友。

校卫带她到森林里度假,女孩对他的人生充满好奇。

系统,指的是社会系统,也就是儿童成为受规则约束,意识到爱和自由被限制和控制的体制,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成长,但也可以叫做异化。

女孩就是拒绝成长拒绝异化的孩子。

在这个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网络和燃气的原始的森林小屋中,我们似乎回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那里一切自然的风景,就是治愈我们心灵的良药。

银河,仿佛又从遥远的地方迫近到我们眼前。

亲自动手,女孩完成许多活计,从中得到满足感,发泄溢出的精力,这些都是有益的治疗,比药片管用多了。

远离人类系统,来到大自然这个充满自由与爱的无所不包生生不息的系统中,女孩就不再是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原来校卫当初也是问题少年,喜欢打架破坏系统,但他浪子回头,成了系统的一部分。

校卫想拯救同样有问题的女孩,不让她滑落到癫狂之中,被关进疯人院。

女孩不想回学校,校卫把她带回家,家里有一个婴儿和一个怀孕的妻子。

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寄宿家庭,亦或是校卫的家庭,都没有给女孩真正的爱,一切其实都在社会系统的法则下运行,充满隔阂与距离感。

尽管有爱,但爱不是女孩所需要的浓度。

女孩需要的爱,是毫无保留的,浓浓的如热巧克力一样的爱,而不是敷衍了事,例行公事的爱。

校卫退出了,因为他不想模糊私人感情和社会法则之间的界限,这对他的工作和家庭是危险的。

而妈妈弃养女孩,这才是造成女孩成为系统破坏者的原因。

如果原生家庭都无法担负起爱的教育的重任,那么指望社会来承担,确实是十分苍白无力的。

因为女孩渴望的,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的爱,只有原生家庭才能治愈女孩。

当一个女孩没有了爱的联系时,她会破坏这个冷冰冰的世界,并向任何一个富有感情的人求助。

她需要家庭,需要父母,需要被爱和施爱,需要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冷冰冰的社会救助站。

离开了家庭和社会的庇护,女孩在蛮荒自然中依然寻找爱的可能。

而直到最后,女孩也没有遵守系统规则,没有被社会降服。

她一直在寻找,在奔跑,在反抗,而最终也没有找到爱。

影片用跳脱的粉色来象征着女孩的蓬勃和倔强,粉色是拒绝长大、不被同化的儿童色彩,是梦想、自由和爱的色彩。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日益黯淡、顾虑重重、冷漠自私的成人世界的灰色。

此片获第69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4 ) 系統破壞者(systemsprenger,2019)

1、這個有意識的對系統的破壞,從性別框架開始,所以小女孩用男孩名字稱呼自己:班尼。

2、系統破壞者(systemsprenger,2019)和小丑(Joker,2019)不同,意旨上看,後者極力破壞而無建樹,是反社會的表現,前者則是體制局限的警示,因為故事主角尋求的仍是孺慕之情,回歸完滿和諧的家庭;至於故事人物,後者病態(罹患精神疾病的成年人)而前者任真(未馴化的動物,未成熟的兒童),像是戳破國王沒穿衣的孩子,指出現實世界並不完美。

之所以說故事主角「任真」,不僅僅是因為年紀的設定,更是因為編劇在幾個環節中鋪設了班尼純真的善意,透露出這個孩子對生命有觸動、有反應:蹲在門腳撫慰著蝸牛,床牆貼著鷹的圖片。

同時,這些情節也是社工提出回歸自然生命教育策略的伏筆。

3、西方社會之所以尋求個人自由,並且是絕對的自由,是因為西方社會有著不可打破、嚴密且高度的系統性、秩序性與集體性。

這個電影讓我想起我所鍾愛的電影,達頓兄弟的沉默的蘿娜(Le silence de Lorna,2008),故事中的女孩子也為了逃脫層層社會上下層的蛛網,遁入山林,遺世獨立,甚至陷入瘋狂。

4、電影很客氣的部分,也是溫潤的部分,就是不對既定社會體制提出極端瘋狂的挑釁或破壞,比如,讓小女孩與已婚社工發生亂倫或情愛。

故事不走向偏激,不走死說絕,讓有失去客觀性危機的社工請辭,其作用有二,一是呈現出體制與機關在社會系統中客觀性與權威性,及此種特性的必要與不可動搖,第二,讓體制中的觀眾,我們,不產生因違反倫常而噁心或不適感,在情感與心理上能維持距離而不生波瀾,能接受情節,並且靜心理性的深思長考:對於任一時空之下既有體制所不能容者,我們如何看待,才不陷入「強凌弱,眾暴寡」之中。

5、如果,以孺慕之情為中心立意來說,系統破壞者的成人版,我認為是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2011)。

 5 ) 再完美和人性的系统都是到处是窟窿

这部电影是一个非常感人和值得引起深思的故事。

可能打了低分是因为没有发现这部电影想讲的点。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作为Systemsprenger 的女孩子是如何越来越陷入绝境的,她不止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时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胁到他人的生命。

她成为了社会和周遭生活的极为不稳定的因素。

电影也全方位地诠释了造成这个女孩子陷入绝境的一些原因,比如家庭背景,尤其演她母亲的演员真的表演得非常好,母亲这个角色被演绎得非常丰满。

一方面母亲也深深爱着女孩,但是却是一个无法遵守自己承诺的人,也想离开女孩不喜欢的男朋友,但是一旦离开了,又无法自己谋生。

她也想将女孩重新带回家里,但是又怕小儿子跟着作为大姐的女孩变得一样狂躁。

女孩虽然越来越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但是她身边却有一个“系统”在努力尝试着将她拉回正常社会中。

这个“系统”中有的人如紧急收护中心的两位养护员,以前已经吃到了女孩的苦头,女孩无处可去,又回到了这里,他们默默忍受着,但是打心底里希望这个女孩能够被移出自己的工作范围。

“系统”中也有只是追求“专业”的女医生,冷静而又似乎关心女生,但或许因为有太多的人需要她付出“专业的工作”,所以她也只能保持距离地“专业”地处理这个女孩。

“系统”中也有两位极度关心女孩的人,总协调员大姐,女孩让她吃了很多苦头,地区内几乎已经没有儿童收容机构或者家庭要这个女孩了,但是她还在努力尝试挽救这个女孩,甚至为女孩拥有这样的母亲感到愤怒,对女孩的往下坠感到无比的无力。

还有一位小大哥陪读,不但悉心呵护女孩,并且尝试用突破死板系统的方式,带着女孩去森林中感受,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女孩出现了一些正常化的倾向。

但是陪读大哥也开始内心纠结和质疑自己是否不够“专业”,已经超越了一个“专业人士”应该承担的专业范围,并且不断否定自己是拥有挽救情节,内心开始否定自己比一个死板的系统做得出色是否正确。

当女孩第二次要到他家和他全家过夜,女孩又犯错,光脚逃向远方之后,他还是下意识地去想追回女孩。

但是他可能想到了自己家庭的处境,以及这只是一个工作,自己不能不“专业”,再超越“系统”来挽救这个女孩了,选择了不再追,其实也是反映了他内心的放弃。

这个故事想说的东西太多了,人物描绘也比较饱满,但是需要观看者对于欧洲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了解的基础上,才会觉得这个故事的深意。

欧洲不少国家已经适应了一种类似于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系统,出现了什么问题,也透过系统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

必须要说明电影中这个为了尝试将这个女孩从深渊拉出来的而设立的小组,会将围绕着女孩的所有人一块集中起来开会一起想方案,这是一种典型的欧洲式leadership的方式,很多德企甚至欧洲企业也都是用这种方式来运作的。

比如有一个项目,就是由一位人士牵头,然后其他相关涉及业务人员一块集中开会制定方案,牵头人士一般只比其他人高半头,起到一个调节会议节奏和方向的作用。

可以说,这样的方式用于针对帮助这个女孩,不但是非常人性的,同时理论上也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是,即使假使每个组员都是无比高尚,都想使出全力来帮助这个女孩,但是他们都也要遇到一个内心的问题,我已经做到了我专业范畴内的最大化,比如陪读的作用就是陪女孩去读书,看她课堂表现,如果我超越了自己的范畴和体系去工作,是否我会不专业呢?

电影是给出了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状态,至少每个组员都是希望女孩好,并且愿意真心实意帮助女孩的。

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如何呢,最明显的一个弊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组织方式往往会让组员只愿意呆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每个组员之间会留出巨大的责任窟窿。

一个美好的说法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专业度,但是实际上往往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工作,不能将自己投入太多。

第二个弊端是,无真正的领导,不但会让决策非常困难,决策的时间也会非常长。

第三个弊端是,逐渐的,所有组员的能力会太过细分化,不再有统筹应付问题的能力。

这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喜欢用这样方式的社会保障部门来说,长期来看都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我自己在德国的经历也有一些感受,如果你很明确这个人是负责某个具体的事情,你问他,他能答出来。

但是但凡你问一个综合性的困难,对方就很难帮助到你。

我还是得回家自己Google。

同时,我也始终坚信个人奋斗的重要性,系统再完美再人性,但是构成系统的每个元素之间都还是有间距的。

你不可能依靠一个四处充满间距的系统,躺在这个系统上成长。

只能通过个人的奋斗才可以。

而习惯了这样运作方式的德国企业,或者德国社会,未来如果遇到了某种巨大的冲击,也会令人非常担心。

不但可能没有这样具有统筹能力的人站出来力挽狂澜,甚至有可能不少这样的组员会打着“专业”的旗号,以“相信我们的系统”的信念,袖手旁观着,看着问题逐渐变大,甚至组织走入深渊。

 6 ) 谁该为熊孩子负责?

如果说一句熊孩子,必然引起四方聚集,群情激愤,避之唯恐不及,不多说,大家多多少少都是熊孩子的受害者。

一句“你这么大人了跟孩子计较啥”,“他还是个孩子”,让这口气提不上来,咽不下去,熊孩子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物种之一了。

《系统破坏者》这部电影,主人公9岁的小女孩本尼就是这么一个终极的熊孩子。

一个九岁小女孩能熊到什么程度呢?

不光是万人嫌,就连她妈妈都受不了,抑郁到以泪洗面,最终只能选择抛弃她。

和别的孩子打架说脏话那都不在话下,脸不红心不跳的从商店偷走皮包,后面转手送给自己的妈妈说是自己用钱买的,盗窃加说谎一气呵成。

她就像是一只浑身长满了尖刺的刺猬,刺痛任何接近她身边的人。

因为无法管教她,妈妈将本尼送进了政府管教问题儿童的机构和组织,但是,她却总能在短时间内让所有人崩溃,精力和破坏力简直堪称核能,没有任何一家正规的组织愿意再收留她。

本尼不顾一切的违反规则,就是为了能够再次回到她的母亲身边。

她的母亲和男友生活在一起,还有本尼的弟弟妹妹,本尼很不理解为什么弟弟妹妹能和妈妈一起生活,她却只能被送走。

而当本尼朝着妈妈的男友发怒,被不小心按到脸,触发她的狂躁,甚至将妈妈打伤的时候,一切都有了原因。

本尼小时候受过创伤,在被触碰到脸的时候会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尖叫暴力无法控制,最终还得警察出马带她到医院打镇定剂才能和缓。

本尼的妈妈根本无法应付这样的女儿,更害怕其他两个孩子也被本尼带跑偏,她除了哭泣和将女儿送走之外毫无办法,甚至选择不告而别,面对困难的第一个想法是逃避。

本尼只能自己待在收养机构里面,不过好在她遇见了能够拯救她的人。

专门治疗问题儿童的护工一身武力值MAX,根据以往经验,他带着本尼来到了荒无人烟的森林。

也许是森林里太过于孤独,又或许是本尼感受到了护工待她好的真心,本尼渐渐的变得不再那么疯狂。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一切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本尼再度失控了……“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

导演拍摄这么一部“熊孩子”的电影,其实是在为这一部分小众的儿童发出声音。

他们的“坏”或许是人性本恶,但更多的可能是如同本尼一般曾经受到创伤,又惨遭多次抛弃于是变本加厉变得更脱离社会。

他们怎么办?

难道就让他们自暴自弃么?

最终电影也没能给大众一个确切的答案,没有大团圆结局,现实总比这个还要冰凉。

是否会有人愿意哪怕我们再堕落也紧紧抓着我们自己的手?

在我们摇摇欲坠的时候,下方是否会有兜起的安全网?

不光是社会机构,包括每一个人,有的时候就能成为别人的救世主,只要心存包容与善良。

 7 ) 其实,就是个小精神病,可悲的是,爱没法治病

首先,有个概念,国内对小孩和对大人一样狠,不听话都是狠狠地打。

但是,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小孩很宽容,像女主这么闹事的孩子,剧中的大人一次次试着用爱包容,用爱容忍,只能说,德国社会福利体系发达、社工素质也较高。

但是!!!

女主一次次被劝退,最后甚至要去非洲,显然大家都忍无可忍了,只是发达国家不会打骂小孩,但一样会残忍地将你赶走。

因为孩子还小,由于他们法律,他们的国家不能治她,等她成人了,就是妥妥的精神病!

影片中男主提过一次,然后女主就乖乖不吭声,其实精神病是个他们不愿提及的真相。

出现在影片1:00:00左右很多朋友因为小女主有时候变得温柔就同情她,觉得她不该被大家抛弃,这正是导演的表现手法,制造矛盾,让观众为人物的命运揪心。

举个例子,某某心狠手辣的杀手,回家时孝顺父母,疼爱老婆,在某次兄弟要被杀死的一瞬间,他替兄弟挡了子弹,闭眼前手里还拽着女儿给的项链。。。

感人吗?

同情吗?

事实却是,他是个杀手,早就该死了。

回到影片,小女主的暴力倾向是种病,家庭不幸是一部分原因,但家庭不幸的孩子多了去了,他们都能学会适应环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正是人和野兽的区别。

影片中女主的妈妈说另外一个小孩也有这种倾向了,那就很可能基因里面的因素了,就是有病,要治疗,要管控,否则开车撞人、从楼上扔个微波炉下去、给她把机枪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都能随时突突突一屋子人。

非要等她杀死了人才能治疗?

那被杀死的那人找谁说理去?

那个被她撞得头破血流的小孩如果在郊外没人看见,说不定就死了。

而且,女主的暴力倾向不只是单存地随机破坏,已经有盘算了。

如下图:

是不是有人觉得她后来跳窗逃跑时没把婴儿怎样,她还是个有良知的小孩?

还是举个例子,张三捅了你两刀送你去医院没收油钱是不是还要谢谢他?

以前我实习的时候遇到一件事,一父亲报警叫警察把他儿子抓去精神病院,他经常被打就算了,他怕邻居也被打,祸害他人。

他儿子虽然是精神病,但会烧一锅开水泼向进屋的民警,恐怖吗?

纯疯子不可怕,有逻辑的武疯子才叫恐怖!

我看电影的时候就想到了曾经遇到的这件事情,那个精神病在和民警对峙了很久觉得无聊了就拿着把刀去看电视了,边看电视边吃饼干,再后来就睡觉了,然后民警医生一起进去打了镇静剂才完事的。

这不就是长大后的女主吗?

谁一不小心惹她了真是倒了血霉。

写了这么多,那导演拍电影是为了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非常有意义!

这是他们国家的一种难以处理社会现象,拍成电影让更多人去思考,去推动解决这个事情,而不是送去非洲眼不见为净就当解决了。

小孩子有可爱的一面,也有失控的一面,怎么办?

没有答案。

如果我们也有这样一部电影直面这种现象,那肯定会引起热议,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不幸的家庭,引起社会关注就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支持,还记得《我不是药神》吗,那么多共鸣!

因为没钱的癌症病人太多了,医院病房里无奈的眼泪从来就流不停。

 8 ) 一点感想

还没看时以为是科幻异能轻松的类型,没想到是现实向的致郁题材。

有一点震撼,在欧洲福利制度下,想让每个人都拥有正常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当面对像benni这样的system crasher就产生了矛盾。

她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愤怒与暴力倾向,就算她本性善良也会被误认为是一个坏孩子。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应当善待她,像正常人一样对待她,但就是无法克制住自己用异样的眼光看她。

母亲因为无法控制她而感到害怕将她扔到教养学校,教养院因为无法控制她而想让她转走,医生因为照顾别的病人更重要将她注射镇静剂后放在一边。

大人们都尝试着像接近正常人一样接近她,但仍然无法抑制住自己心底的恐惧和厌恶。

小孩子则直白许多,在benni失控之后就会开始嘲笑孤立甚至欺凌她。

benni只想和自己的母亲住,但因为母亲的恐惧被推开,接着又被每一个教养所推开。

有评论说自己不圣母,刚开始想拯救她,之后因为她一直在伤害别人而想将她关起来。

可能因为我是infp的关系对我来说更多的反而是对这类弱势群体的思考。

而benni的刻画像是将一个人,或者说是我的负面情绪全部夸张并具现化。

在被嘲笑时想把嘲笑的人的脑袋摁下去,被拒绝时想要砸东西,看见讨厌的人在家想将他打出去。

这一系列的行为其实都是人负面情绪的缩影,只是正常人会控制情绪而她不会,所以她表现出的行为让所有人感到恐惧。

也因为恐惧所有人开始将她边缘化,将她隔离,而还是个孩子的敏感的她也因此通过极端情绪的宣泄来引起人的注意。

她的歇斯底里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负面情绪的写照。

 9 )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这部电影,我两遍以上后,才体会到它想说的事情远没有看到的那么表面。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光顾着生气了:这是什么样的熊孩子啊?

这是什么样的不负责任的成人社会啊?

电影看完,我希望熊孩子的结局是倒在雪地里的那个。

可是回看了电影的名字:系统破坏者。

这个跟熊孩子完全无关的影名,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不是这么单纯的爽剧。

于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为我之前的想法感到汗颜:这不是天生的熊孩子,这是被大人们炼出来的熊孩子。

初看的时候,我想的是Benni就是现实生活的破坏者,唯我独尊,稍不如意就以暴力相待,即使儿童中心、领养的父母有多么地为她着想,她都只是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只要不顺心如意,那就带着大家一起毁灭。

再看时,我意识到,那么多儿童中心的人,为了让Benni融入正常生活,一次又一次为她破例,漠视中心的规则,他们也是规则的破坏者;Benni的母亲,不自立自主,将自己的人生依附在一个又一个的男人身上,她是自己生活的破坏者,还破坏了几个孩子拥有完整家庭的机会、破坏了他们原本可以很美好的童年;收养儿童的父母,持大爱失小爱,为了所谓的善良,只一味地纵容发火的Benni,然后在给了她希望后,又一次将她打入冰窖,他们是爱与信任的破坏者......此时的Benni,还是个孩子,她就这样被架到了命运的面前,走向了极端少年的结局。

再回味电影的时候,我又感受到了另一层不一样的意味。

其实大家一开始就知道Benni的情绪失控是受内分泌影响的,大家一开始就知道Benni有精神病,情绪难以控制,但没有人遵循有病就要看的规则,单方面地认为用爱可以感化Benni,这才是最大的系统破坏者啊!

就像用爱是无法治愈绝症一样,Benni的身体自己有了缺陷,她需要的是专业的帮助,而不是虚无缥缈、无法固定下来的爱。

想到这一点,我突然觉得这不是一部我想的庸俗电影,它的架构和反讽值得大家多次回味,Benni的疯,是一帮自以为是的大人带来的,她才是整部电影里最大的受害者,同时还要背负上加害者的罪名,因为大家都在嫌弃她、抛弃她,没有一个人跟她说过:宝贝,这不怪你,你只是需要更好地帮助。

于是,我希望Benni可以走向另一个结局:她不要走向那片雪地,她可以属于自由,放弃这个城市所谓的所有的爱的羁绊,去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是自以为是的大人们,打磨出来的。

 10 ) 所有的憤怒,都是虛張聲勢的惶恐不安。

她能破壞一切外在系統對她的束縛,卻始終逃不出更為隱秘的內在系統——本能的渴望被愛。

她的陰影,只是來自於母親的一時疏忽大意嗎?

不,是母親對待她的方式讓她不由自主的學會了怎麼樣做才能繼續好好被愛的模式,形成了另一種飲鴆止渴。

她不斷地暴走,不斷地反抗外在的一切,不斷地自我傷害,可以看見,幾乎她的憤怒是她母親極度懦弱的反面,只不過也許她母親的憤怒是以另一種方式呈現——懦弱、反复無常、飄忽不定。

一個可以在她親自送走女兒的那一瞬間還是對女兒說我愛妳這種鬼話,混餚女兒的認知,然後轉過身舒舒服服過自己的生活,繼續把自己包裝成受害者的迫害者,還能充當好人,這手段也是足夠高明的。

所以就算她說她跟她男朋友分手了,會把女兒接回家,就在大家都在皆大歡喜的時候,她突然改變了主意,女兒再次暴走,調解員也在這個時候崩潰了。

我在思索,她崩潰的原因是在於看見自己的高興其實並不單純還是在於原來噩夢遠沒有結束?

仔細想想,能把女兒丟給機構自己逍遙快活的人,當她說出要接女兒回家這種話的時候,就需要忌憚三分。

人性裡頭的幽微複雜,連紙上的承諾都能作廢,口頭承諾更是過眼雲煙。

如果她真的愛女兒,就不會只是輾轉各色男人,而是在女兒出生的那一瞬間,養家糊口會是第一選擇。

如果不是,說著我愛妳卻幹盡傷害妳的事情,這不就是渣男的手段嗎?

怎麼到了母親這裡就可以變得高尚了?

母親不是免死金牌。

如果她能認清真相,在母親多次的反复無常裡,看清母親不再是唯一的幸福可能,必須自己開始艱辛的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人生,對母親的溫柔毒藥說不要,當她被陪讀帶到森林裡,她會認出,沒有母親的愛,她自己也能過得很好。

而那些不知名的爆炸式的憤怒,也許會有更大的出口。

在調解員最大限度裡的幫助,她也可以經由自己走出生活的泥潭。

不會在誰對她多一點的傾注裡、關懷就陷進去而無法自拔進而糾纏,而是認清這些都將是過客,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掌舵者。

只是,每一次,當母親對她投向溫柔的目光,她都義無反顧的投降了。

一如外人對她每一次的傾注、關懷,都被她變成了另一種引火自焚的方式,更快速的隕落。

她不懂,為什麼每一次都對這種有毒的溫柔鄉投降,但每一次她都會為之奮不顧身、飛蛾撲火。

縱使只是片刻安寧,能夠安撫她心底的黑洞,她在所不惜。

於是那些過客都被她當成救命稻草一般緊緊抓著,甚至她會用盡各種方式去留住他們,包括傷害自己,或者就算對方只是一名小小的嬰兒也寧要佔為己有,堅決不會放走。

縱使後來都一一失敗了。

然而這一點,不正是複製了她母親的行為模式嗎?

只不過她母親用的是懦弱,而她使用了暴走。

所以,她失控的憤怒只是病情的症狀嗎?

不,也許正是來自於她對她自己的憤怒。

或正是一種可以得到母親更多關注的手段。

更確切地說,這憤怒背後更多的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恐懼。

恐懼母親再次拋下自己,於是用恐嚇的方式試圖阻止母親。

然並卵。

也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憤怒還加劇了恐懼本身。

於是每當夜半尿床,她都需要更多更大的彌補來安撫自己。

就像一個口子,經由大量的外來的力量瘋狂的左右拉扯,漸漸形成越來越大的坑,而這種拉扯是會越來越上癮的,就在這種毫無停下來的跡象裡,這個大坑終於進化成黑洞,裡頭還像上了發條的抽風機狂暴地吸走了所有陽光氧氣溫暖,最後只剩下陰暗潮濕冰冷,令人奄奄一息。

而她的恐懼,也已經在外在的各種碰撞下變得越來越巨大,直到她自己再也無法扛住這股強大的黑暗力量。

所以她只能用最笨拙的方式發洩出來——只要外界稍有一個不善良的眼神、話語、舉止,都能立即點燃她失控、怒火的炸彈,燃爆全場,令在場所有人目瞪口呆、受傷。

沒有一個人,可以站出來引導她。

因為她的存在就像揭開了所有人都不願意去正視的一口煮著發出惡臭味爛粥的大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虛偽與陰暗,誰也別說誰。

也許最合適對待她的方式,不是告訴她沒事,也不是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種鬼話,而是告訴她,現在就是這麼回事,現在就是這種鬼樣子,妳母親就是不要妳了,妳母親就是沒能力再把妳帶在身邊撫養了。

妳暴走也好,發瘋也好,這就是事實。

只有妳自己才能決定以後的一切是將繼續更加糟糕,還是可以慢慢好起來。

妳可以自己決定在這裡自己想辦法克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然後計劃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好好上學直到成年不想呆在這種只有傻瓜才會待的地方了,就自己去森林裡獨立過生活,也可以決定現在就去別的地方比如肯亞看看這個廣闊的世界。

沒有母親,妳不會死的。

因為這個世界很大,很大。

有那麼大的世界等著妳長大,只要妳還有一口氣,為什麼不想辦法靠自己活下來?

妳可以繼續戰鬥。

但不是向這個世界去戰鬥,而是向妳自己的心魔去戰鬥。

在妳最恐懼最恐慌無措的時候,學著自己安撫自己,不再奢望誰來替代這個部分。

反正妳的母親就是沒辦法再給妳所謂的愛甚至就是將會不停的拋棄妳不停的不要妳不停的放棄妳,妳是繼續無限期的憤怒到老到死到發瘋到變成終身廢物還是要想辦法自己愛自己自己不拋棄自己自己要自己自己不放棄自己,隨便。

反正這個也真的是他媽的巨艱難。

妳可以摧毀一切外在的系統對妳的束縛,但妳是不是要認出還有一個更為隱微的內在系統——本能的渴望被愛,不再不知所以然的一直在這個系統裡兜兜轉轉,自己走出自己的路?

隨便。

《系统破坏者》短评

小姑娘演技真是可以 但是剧本烂 以及 实在太吵了…

9分钟前
  • Sweetao
  • 较差

形式与内容高度融洽,声画俱佳,逃入森林一段极难忘。没有太多剖析,但维度并不单一:并不只是儿童福利系统,也是家庭的系统,最终是椅子/棒棒糖的系统。情感线乍看只是作为一种辩解和cliche,如果影片最终提供了任何一种答案或解决,也就仅止于此。但是,将本尼的情感与暴烈作为分裂的两面来看(来故作惊讶和惋惜)并采取“症结是缺爱”这种叙述,是不可接受的。影片展现的正是情感中这种暴烈的内在性,这种状况如何不是变异/特例,而只意味着规训的持续失败,系统对动物的改造在这里迟迟未发生。热评说“创作立场既不是社会的也不是病理的”,这恰恰是我庆幸它没有滑入的两条赛道,它保持为“知识的”,忠实地演练了一个穷尽的过程,一种不可调和。你我最初无非都是一条条野狗,而本尼的不驯是感人的。(Run Benni Run!)

11分钟前
  • 舌尖要越舔越…
  • 力荐

豆瓣上为什么开始注重演员表演不注重剧情本身了?奇怪的tag一大堆。

15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印证了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b玩意儿直接弄到精神病院天天吃药让大脑退化就给她整服帖了,幸亏她在发达国家,能对她无限容忍。

18分钟前
  • bestbass
  • 还行

SIFF. 疯狂的萝莉:狂暴之路。

19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看片名还以为是什么科幻电影...德国电影里出现过多次的社会边缘者形象,真的很敢演,心疼她身边所有人。

20分钟前
  • Ecane
  • 还行

小姑娘是真厉害.....不过这片儿看得实在太堵了.......

23分钟前
  • 由纪🍬
  • 推荐

7.0

27分钟前
  • 后夕阳
  • 还行

看不下去,小孩跟疯了似的嚎,剧情也那么回事

32分钟前
  • 刘晗
  • 较差

我一直在问自己,这可怎么办呀?

36分钟前
  • 石板栽花
  • 推荐

系统破坏者的片名有些名不副实,充其量只是做到了情绪的爆发,但内省空间明显不足,全程只是展示了烫手山芋是如何烫手,回到对整个大环境的质疑上又有些力所不及,所以结尾只能用短暂的逃离来中和彻骨的悲剧。女孩儿的表演足够有力,但过于密集且重复的暴力展示暴露出了创作者在控制力上的欠缺,观众看得也很疲惫,优点在于视听上有些小花样,以及用粉红色这样的可爱颜色制造出了一种反差感。

39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2019年8月10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生而为人」-中国首映】中国《细路祥》,韩国《蜂鸟》,德国《系统破坏者》。猫头鹰(智者)引领兽性的原始回归,潜意识梦境中的碎片伤痕记忆。作为女性导演的处女作,自编自导视角犀利。导演风格自成一派,善于把握节奏。摄影很懂演员和剧本,能抓到很多灵性的瞬间,配合剪辑和配乐更是推波助澜。小女孩演技简直惊叹,爆发力、肢体协调秒杀中国所有小鲜肉,绝不夸张!结尾《末路狂花》。

41分钟前
  •  
  • 推荐

如果说极其罕见的个人案例是对一个国家系统完善程度的考试,那么……及格的来举个手?

46分钟前
  • 真绪
  • 还行

3.5

51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还行

这部片子能让我抓狂,这是历练观者的耐心么?我承认,我忍耐不了这种小孩。这种孩子只有短暂的非叛逆期,剩下的都是宠坏的西方熊孩子在病态的包容中伤害那些本不应该被伤害的人。

54分钟前
  • 清茶浅醉
  • 还行

这个电影不太好评述,因为我看得有点云里雾里。我知道它在讲什么,但我又不能确定它想传达什么。这个小女孩有精神问题,从上帝视角看比较可怜,但她也真真切切把身边所有人都伤了个遍,不仅仅是关闭心门的问题,而是真正地抗拒这个世界,所以叫系统破坏者。这样的人世界上应该有不少,但我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甚至很害怕现实生活中与这样的人相处。拥有无私大爱的人才能拯救,可耶稣只有一个,早已钉在了十字架上了,不是吗。

55分钟前
  • 江左
  • 还行

有孩子的看完好压抑啊

56分钟前
  • Missing Mars
  • 还行

0.5 / 前半段观感还略有起伏,后半段就真的是愈发图穷匕首见坐实一星了。无论对“系统”还是“破坏”都毫无想象力。创作者要么是无法把握作品内虚构与现实的浮动关系,要么就是只想通过各式看似无序非理性的精密算计以及孩童的身份对观众进行绑架。请问导演真的有在构建情境吗???请问真的关心镜头下的人物吗???

5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很差

我觉得挺可怕的。越穷越生,在哪里都一样。三星半。

1小时前
  • 我是小狗
  • 还行

令人心酸又令人心碎啊

1小时前
  • 河流底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