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硬盘放了一年的片子,第一次看依然有超前感!
耐人寻味的剧情,成熟的镜头切换手法,惯用的黑色轻幽默和象征意义…虽然保有“闹矛盾时总下暴雨”、““追车””和“超自然”等俗套,但主旨鲜明,结构清晰,逻辑和着重点把握很到位,以致于你不会觉得这是同类电影中的哗众取宠者,最重要的是,电影本身有思想,结局也刻意让看的人心存遗憾,以再次阐明主题……总而言之,即便付费去戏院看,也不会觉得失望!
Solace (译名又拉低档次了,叫《通灵神探》[流汗])
一开始看了《通灵神探》的国内版预告片,只觉得这是一部借助超能力破案的推理片——正派的年迈通灵者如何战胜拥有更高通灵能力的反派。
也觉得这种片子随便请两个影星就可以了么,为毛动用两大奥斯卡影帝出演本片。
就刚完整地看完这部电影,才意识到两大奥斯卡影帝出演本片其实是为了更完美地演出本片的内在——矛盾的人性道德思考。
本片原名《Solace》,“Solace”翻译过来是“安慰;慰藉”,这与本片的内在十分贴切。
本片内在主题围绕“mercy killing”,安乐死背后的连环案件将两个通灵者联系在一起——John与Charles,年轻的Charles的通灵能力远超John,Charles不需要接触就能通灵,而且他能看到的更多更远,Charles更能借助自己的能力跟John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看了三遍才感觉到其实Charles才是主导者,片尾的一幕John不忍心再看到女儿遭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最终决定赐予Emma安乐死,Emma临终瞬间的表情完美的诠释了本片名字“Solace”,但更叼的是,这一幕的尾声竟然是反派Charles的独白“Sometimes the greatest acts of love are the hardest acts to commit”也就是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Charles精心策划的。
Charles早在很久以前就通灵到Emma的病情与病情给Emma带来的痛苦,Emma遭受了长时间的痛苦,John最终决定赐予Emma安乐死,最终Emma与John都release。
Charles通灵到了这一切,通灵到John的mercy killing给Emma与John带来的都是release。
再加上Charles的能力,他每天都能看到各种人的各种痛苦,即使他不想看到,当他通灵到John与Emma那2年的过程与结果,最终Charles为他的通灵能力找到了其中一个答案,Charles没能驾驭他的通灵能力,反而被能力控制,长达十年来,Charles赐予了不计其数的mercy killing。
为什么说Charles是本片的主导者呢?
其实以Charles的能力,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不被任何人发现,但最终Charles的连环案件被警方注意到了。
但其实并不是警方主动发现连环案的,实际上是Charles故意让警方发现他的连环案,进而借助警方引诱John重出江湖。
Charles引诱John重出江湖不是为了通灵能力的一决高下,在Charles眼里,John算是他重获新生的导师,也是能够让他走向终点的人。
本片从头到尾没有演出Charles通灵到的自己的终点。
但是,事实上Charles已经通灵到自己的痛苦与自己的终点,但并不是身体上的疾病带来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痛苦。
Charles的牛B之处在于,Charles与John与几次接触,都控制着John的能力,始终不让John看到自己的终点,只让John看到他身边朋友的死亡,进而一步一步引导John赐予Charles一个killing,一个Charles自己想要的终点或者也有可能是Charles预见到的终点。
重点还是要回归到Charles与John的经典对白。
围绕mercy killing的对白。
Charles认为人们会感激他,感激他能够在他们遭受痛苦之前安静无痛的走向终点。
但John告诉Charles,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在痛苦来临之前安静无痛的离开这个世界,也有很多人能够坦然面对接受临终前的痛苦,因为他们认为痛苦或者即将来临的痛苦是他们完整地一生的一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John一开始选择放弃阻止Charles,而后来选择要阻止Charles的原因。
一开始John只知道Charles赐予安乐死的人,都是主动想死的人。
而且Charles能力远在他之上,一是凭借John的能力不可能抓到Charles,二是John也觉得没必要阻止他。
便选择了退出。
但后来小男孩与他朋友Joy的逝去让John选择要阻止Charles。
因为小男孩与Joy都没有选择要通过死亡来结束他们即将遭受的痛苦和正在遭受的痛苦,而John竟然擅自扮演上帝。
Jeffrey的案件,Charles就Jeffrey遗传疾病的问题向John抛出一个类似电车难题的问题,虽然John也不知道答案,但John表达出一句很在理的话“We can't play God.”临近结尾,John给Elizabeth寄了一封信,之后John与Elizabeth在公园温馨的一幕让人开始思考这封信的内容,嘿嘿,经典的电影都是这样,总是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片尾展示的是这样的一幕,John不忍心再看到女儿遭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最终决定赐予Emma安乐死,Emma临终瞬间的表情完美的诠释了本片名字“Solace”,这一幕的尾声是反派Charles的独白“Sometimes the greatest acts of love are the hardest acts to commit”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说Charles是本片的主导者,Charles就John赐予Emma安乐死一事,从此开始效仿John的mercy killing。
Charles最初始于John也最终终于John。
结尾Charles的独白也巧妙地表达了本片的内在也紧扣本片名“Solace”。
经典的影片离不开影帝,向两位奥斯卡影帝致敬,感谢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又经典的电影。
(文/杨时旸)作为一个悬疑罪案迷,看到连环杀手的设定和“汉尼拔”的脸,怎么会没有期待。
但《通灵神探》的质量足以让所有期待全部落空。
这部电影的原名直译本应该叫《慰藉》,最初还觉得《通灵神探》的译名过于狗血,没想到,这个城乡结合部录像厅气质的译名确实抓住了这部电影的神髓。
这是一个经典的,甚至有些老派的罪案悬疑故事骨架,或许,就是因为觉得它太具有上世纪的陈旧遗风,导演才特意混入了那些灵异和玄幻色彩的诡异桥段。
原本是想增添它的酷炫,结果适得其反。
对于这类电影来说,有时候,神神秘秘做得不够好,很容易变成神神叨叨。
对于这种已经相当成熟的类型电影来说,最好的方式有两个,大踏步地后撤,严格向最经典的模式行进,从质控本身精进,让人物性格刻画对冲观众对电影类型本身的审美疲劳,或者,彻底做颠覆,把重心完全转移到玄幻的那部分,击中更年轻的观众。
但《通灵神探》做出了最差的选择。
自以为是地弄出个安乐死医生版的连环杀手,再找个隐居的心理侧写大师当侦探,就万事大吉自然混搭成《七宗罪》+《沉默的羔羊》了。
我们拆解一下这部电影,看看为什么这么成熟的类型被拍得如此糟糕。
首先,一部罪案电影,被杀害的人连最基本的代入感都无法构成的话,就太低级了,无论是那个光头的男人还是泡在浴缸里的女人,都充满廉价的做作,它们特别像那种单元肥皂剧中敷衍了事又充满戏剧性的死亡,和《七宗罪》中一层层深入,整体上构成哲学思想的仪式感杀戮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连环杀手用性命作为媒介宣扬自己的理念,这种故事基本上都要最终指向哲学意义,不然,它就只剩下廉价的猎奇。
这部电影几乎连猎奇都没有做到。
科林•法瑞尔突然出现在安东尼-霍普金斯面前,低级仿效着《七宗罪》挑衅性的自首桥段,但问题在于,《七宗罪》的设定是将正义纳入罪恶本身,产生拷问价值,而《通灵神探》的设定基本上是在讲述一个no zuo no die的心酸结局。
第二,有心魔的侦探——在冷硬派、社会派罪案作品中,侦探都变得不再完美和缺乏自制力,他们大都沉浸于某种瘾或者被困于心魔之中。
一方面,这样的设定可以增加人物的现实感,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际遇和案件本身也互为镜像,在解决了罪案的同时,也彻底摆脱了心魔,治愈自己。
对于一种类型写作来讲,这样的模式最符合人们在心理原型上的期待。
好了,这部电影选择了这种设定,但是却莫名其妙地矫枉过正。
正面人物一共三个人,三个人竟然都有心理问题?!
最后给人的印象是,无论怎么对比,都让人觉得,那个连环杀手的心智都比这三个侦探更加正常。
当那些苦难记忆不停地夸张闪现时,总因为过于戏剧化而引发笑场效果。
安东尼-霍普金斯摆出一副遗世独立的绝望样子,还没等姑娘说完两句话,第二天自己就颠颠地飞去人家办公室门口,扮演的高冷碎成一地贱萌。
你好好合作就得了呗,还非得强调自己不care,随时要退出。
给年近八旬的霍普金斯安排这么个中二性格,到底是怎么想的?
第三.如今的探案题材已经细致拆分出很多亚型。
以CSI为导向的科学主义,排斥并嘲讽一切硬科学之外的探案方式,在这样的设定中,科学之外都是玄学;以《犯罪心理》为代表的软科学,心理侧写机制,它基于对人性的观察与分析,但它的基础仍然是科学而不是神秘主义;以及传统本格派最经典的逻辑推理。
这部电影希望走第二种亚型路线,却摒弃了其中最重要的科学精神,彻底把侦探角色变成了一个算命先生。
随便看看自己的parterner就连人家曾经意外怀孕都能推导出来,感受一下浴缸的水就知道死者的老公是gay,用手摸摸草地,就领悟到凶手把受害者的衣物扔到了哪个垃圾箱里……奇葩如此,还一口一个“我是个科学家”。
这不但是对科学界的侮辱,也是对神棍圈的不敬。
其实,如果你彻底把它玄学化,把它变成灵媒探案也完全没有问题,这种呈现早就已经有过很多,韩国甚至还将其东方化拍摄过一部道士和警察联手用法术找真凶的电影,呈现效果都比这个要强得多。
第四,表现人物内心恐惧和预感的方式有很多,但要懂得节制。
这部电影莫名其妙动不动就穿插一段突兀的脑中幻象,呲牙裂嘴的猛兽和满脸是血的面孔,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营造出了惊悚和神秘主义的氛围,但实际上一切桥段都陈旧不堪。
它想向曾经经典的罪案悬疑片致敬,又想引入更加商业化的酷炫模型,最终的首鼠两端让它彻底不伦不类。
从任何角度上看,它都是一部不及格的习作。
(本文首发腾讯"影咖"APP)
当一个人拥有了看到过去并预见未来的超能力,他会怎么做?
我对人性的理解是,人们所有的作为,都是在获取他们本来所欠缺的东西,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我们可以简单粗暴的想一下,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可以侵入破解银行金库,可以获取核武器密码,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操纵一个人,操纵一个国家,操纵一切他感兴趣的。
YES!HE CAN BE GOD!AND YES,HE CAN BE DEVIL!如果你有这种能力你第一反应是去做什么?
然后你又乐衷于做什么?
你也许会弄一笔钱,买几辆豪车,去泡漂亮妹子,或者趣味高级一点儿去环游世界。
但你什么时候会在意别人的苦痛?
我敢说,没有接受过深刻的伦理教育的人,是不会把这项超能力用于解脱人们苦痛的。
科林说了,他并不想扮演上帝,对他老人家的工作也不太满意,他说并不乐衷于这份工作,我相信他说的是真话。
你想他为什么引出霍普金斯并要借他之手终结自己?
因为这个工作给他带来极大的痛苦,他内心里已经承受不住这种折磨,他继续不下去了。
这是一种虚构的超能力,由于作者或者编剧及导演的关怀和对世界的认识,没有把这两个人塑造成恐怖分子,实在庆幸,他们都有良好的伦理道德背景。
但是,虽然看上去科林结束的是这些将死之人的痛苦,也并不意味着这样做是正确的。
这虽与杀人取乐的残忍不同,但也谈不上是仁慈。
因为他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决定别人的命运,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大,是一种侵犯。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禀赋、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是普遍不同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声称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当事人的利益。
首先,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生存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当一个人自己没有表示要求安乐死的时候,这种冒然取命的行为,只能是怀有上帝情结的谋杀。
另外,不错,绝症是痛苦的,但余下的这段时光中,并非只有痛苦,至于有什么,那就各人各异了,谁也没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志,否定别人生命里包含的可能性。
科林自己也感觉到,对生命权的越俎代庖会产生极大的精神痛苦,最后不得不自取灭亡。
因为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所以无法做评论。
倘若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我想,不允许插手他人事务,该当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生存法则。
我对于特异功能和灵异事件一向没有兴趣,要不是为了在大银幕上看老戏骨安东尼•霍普金斯,恐怕一听《通灵神探》这片名就果断无视了。
虽然这样的译名很滑稽,但也确实概括了主要内容(通灵)和人物(神探)。
影片原名是Solace,片头如字典般给出了释义:作为名词和动词都是安慰的意思。
原名表现了片中杀手的思想:为了让身患绝症的人免去病痛的折磨,在发病之前将他们无痛地杀死,是出于善意。
虽然片中花里胡哨的剪辑和故弄玄虚设定让人看得很烦,但是当同样具有通灵能力的杀手查尔斯向约翰解释他为什么要杀那些人的时候;当约翰回忆起自己在女儿小时候看到了阴影,而她长大以后得了白血病,他不忍心看她痛苦而给她的吊瓶里注射药物让她死去时,有种强烈的震撼扑面而来。
我不由得问自己:你想在痛苦来临之前死去吗?
如果有人像查尔斯这样让你在还没有感到病痛的时候就无痛的死去,你愿意吗?
总的来说我是支持安乐死的,因为安乐死不仅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也让病人死得有尊严,比那种一味延长病人生命而不考虑病人感受的做法好太多。
可是查尔斯并没有征求那些人的意见,他的通灵能力使他预见了那些人的痛苦,用他的话来说,他看到了那些人未来要遭受的痛苦,无法坐视不管,于是选择杀死他们。
即使他完全是出于善意,可谁又有权力去决定他人的生死呢?
就像约翰说的,你不是上帝,没有资格这么做。
死亡往往不是由人来决定的,许多意外、灾难和疾病都是忽然而至,令人猝不及防。
生命是多么令人敬畏,人们因此提醒自己珍惜每一天。
痛苦是人生中无法避免也无需避免的一部分,而病痛只是人生种种痛苦中的一种。
努力与各种痛苦抗争过再说是否放弃生命,总好过还没有体验痛苦就失去生命。
查理斯改变的是过去的约翰(女儿未死时,甚至更早),导致约翰安乐死女儿,并且继承查理斯的业务。
(在遇到查理斯之前)最后那句"see you soon John"是约翰脑子里的声音,意味着约翰听到这句话时他俩还没见面。
我猜这时约翰的时间线是杀死女儿之前,约翰看到了未来(即电影中)发生的一切,最后他受查理斯的影响(杀死了查理斯),给自己的女儿做了安乐死。
然后,他继承了查理斯的理念,无痛杀死许多绝症患者。
电影约1小时11-13分钟时,女警察调查类似案件,10年内全国一共有62起,特点是【延脑并无刺伤】,但都是无痛杀人,有毒杀、一氧化碳。
因为约翰是医生,所以这些毒杀案件更像是约翰做的(年纪太大刺不动后脑勺了)。
当然,这个理论看起来有个很大的漏洞——如果约翰没有杀女儿,那么他看到的未来就不会是电影里那样(蝴蝶效应),反过来也就不会导致约翰想杀女儿。
因为我在做的游戏有类似的剧情,所以想“狡辩”(解释)一下。
这个漏洞是【基于我们普通人的认知】,即现在决定未来。
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能看到未来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对他们来说时间的流动是正是负还是零】?
我认为他们眼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同时发生的。
查理斯在列车上对约翰说过,他们一直看着这一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结尾伊丽莎白(约翰前妻)说的话印证了这一点,她说这次约翰的信不一样,“全是有关过去的”,然而【约翰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也就是说之前约翰也写过信,多少都是有关于未来的,因为对于约翰来说,他可能分不清过去未来和现在。
在我的游戏设定里,类似约翰的角色对时间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对他们来说,未来和现在同时发生着,因果关系不再是过去决定未来,还可以是未来决定过去。
(因为对他们来说【是同时发生】的)如果一定要试图用我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时间流动,我觉得“回忆”是最好的用词。
即他们的一生已经结束,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会改变,他们只是在回忆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没有特定的时间顺序。
(假设)对约翰来说,过去、现在、未来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查理斯改变了过去的约翰】这一说法就说的通了。
有意思的是约翰最后救女警察,在左前额上留下一道疤,这道疤和查理斯左前额上的疤几乎一模一样,让我一度认为查理斯和约翰是同一个人。
现在想想,或许查理斯也经历了差不多的事情。
说到底是个脑洞,看着玩就好。
坦白说这部片子还是有那么点逻辑混乱的,很多情节不太合理,设想一个能遇见未来的人,如果改变了自己或者其他人相应的行为,那么最后发生的事情就是相应改变,就像《蝴蝶效应》里面所表达的那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可是片中好几个场景,两个通灵者似乎是看到了某一种行为的后果,比如说酒吧两人初次见面那场,如果叫了会怎么样,也只是一种设想而已,并不是真正发生的事情,真正发生的事情是凶手被打了,没错,可是他自己却没有看到这一点。
我觉得预见未来这种类型的电影和小说很大的问题就在于逻辑,当然这个可能由于现实原因的限制。
但是片子提出的一个问题还是值得考虑的,就是患有绝症的人,旁人到底有没有权利去结束他们的生命。
影片的最后老人的回忆,可以看到原来他回忆中女儿美好的笑容都只是自己选择忽略她的痛苦而已,老人其实也看到了女儿的痛苦,并且最后亲手送走了女儿,也许这也是他不能解开的心结,并且和妻子分开的原因吧,而最后,他把对女儿的感情寄托在女警察身上,救了她之后也完成了一次自己心灵的救赎,终于可以诚实面对过去,并且重新找回妻子。
可是,到底能不能安乐死呢,我们到底有没有权利结束他人的生命。
第一种方式,也就是杀人者的方式肯定好多人都不能接受,在人生感觉美好的时候结束这一切,也许的当你身处痛苦中会有这样的期待,但是实际上,还没有经历痛苦的人真的愿意就这样死去吗?
答案是否定的吗?
就像那个律师,两个可以预见未来的人的对话,这个男人以后会患有一种疾病,并且将会遗传给他的孩子,结束他的生命,可以免除三个人日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痛苦,那么这种行为可以原谅吗?
如果一个人对日后的痛苦并不自知,那么他也许会抱着对明天美好的期待活下去,可是到了真正面对痛苦的时候,就像老人的女儿,被病痛折磨,虚弱,哭泣,绝望,这种时候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这种时候如果他人来结束自己的痛苦就是可以的吗?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
因为从个人体验上来讲,如果那时候,我觉得非常痛苦,生命中的那些美好已经不能让我坚持着对抗痛苦,大概我也会有就此结束的心情吧。
一开始给这部片子两颗星,不过这个问题写着写着,觉得应该给三星了,因为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因为真实的人生往往有无数种可能。
坦白说这片名翻译的好烂,把整部片子的基调带跑了,solace,意为慰藉,动词或者名词,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杀人者也只是为了慰藉他人,避免日后的痛苦才会选择让他们在愉快中死去。
而通灵神探这个译名,把重点直接放在了警察抓小偷的追逐中,如果不是现在在写这些,我根本不会认真去想原来本片的片名是solace,而不是什么破案故事,所以刚刚看完时有一种感觉:作为一部破案片,这逻辑,这剧情,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我不明白。
所以如果你要看这个片,跳出警察抓小偷的格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有不一样的感受。
首先中文翻译的通灵神探一看就有烂片即视感,估计国内没多少人会去影院看,本身的英文名solace要贴切和巧妙的多。
意为:安慰;慰藉。
和影片的主旨也比较符合,柯胖扮演的凶手虽然杀了很多人,却是出于让他们在痛苦来临之前让他们解脱。
片子很多镜头的有些故弄玄虚,有些有种看cult mv的感觉,切换的节奏把握的不是很好,结局有点深意但似乎又没表达清楚。
整部片子就是感觉想要表达比较深层次的含义,探讨一下人性道德评判的问题等等,却只是流于表面,用一些普通观众听不懂的诗句(圣经的引用?
)来烘托片子略诡异的气氛……当然啦,老爷子的演技还是可以的,女主角很眼熟但是脸的识别度不高,温家双煞的帅老爹出场的时候超级出戏啊,简直要尖叫,在spn里假扮FBI这次在电影里演了真的…总的来说,片子内涵可以,表达方式欠佳,撑死3星吧。
本片前半部分交代得略为拖沓,高潮部分短暂,结尾匆忙,闪回很多,但略显杂乱,拥有遇见未来的超能力这种题材不算新颖,也并不够格划分到高智商电影一类。
总的来说,整体节凑还可以,在你准备打会瞌睡的时候又抓你一把,一些片段的视角运用得很好,虚拟和现实交叉,推动情节发展。
连环杀人案,受害者的共性是“身患绝症,命不久矣”。
老通灵约翰也许一开始就感应到自己的命运,所以当好友乔找他帮忙时,他就一口回绝说没兴趣,在尸检小男孩时又不顾众人反对,强行退出,因为他不愿接受这个命运——成为下一个“凶手”。
“安乐死”本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做法,对于患者本人而言,求生欲是本能,而对于患者家属朋友而言,看到他们如此痛苦是不忍。
约翰一开始也曾开导FBI探员乔和凯瑟琳,认为凶手结束掉这些人的性命并无不妥,反而凯瑟琳一口咬定“这是谋杀!
”。
后来约翰也认定凶手杀人是不道德的,他和凶手后来在对峙时放话,不要觉得自己能通灵,就把自己当做上帝,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
但最后的最后,约翰的三观被“矫正”了,他开始接受把病患“安乐死”是对他们自己和家人的解脱了,约翰是亲手把自己的白血病的女儿给安乐死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凶手要自投罗网,明明凶手的通灵能力比约翰更强大,为何要自投罗网去送死,而且一定要死在约翰的手里。
也许拥有通灵能力的人,看得比常人更透彻,因为他们能看到平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就如约翰,嘴上明明说“不要把自己当上帝”,但当你真的看得到别人的未来时,你还是会自动站在上帝视角。
所以约翰明知是凶手设下的陷阱,也还是一步步走了进去。
而一切也正如凶手所料,约翰一步步转化为下一个“凶手”,或许在他们眼中,他们是“救赎者”,而非“行凶者”。
我猜想凶手自身也患有不治之症,很快就会死,所以他要找一个人继续他的使命,约翰就是不二人选。
通灵神探,有一百种方式逃出生天,但是却逃不开心灵的桎梏。
约翰的选择,大抵也是命运使然。
救命!
我以为真的是两个人来着 看完看了一些联想老师的精神分析 才想到这就是一个人的两个人格。
虽然有些地方还没想明白 比如说为什么选他辅助办案 办案的时候有没有一些马脚 以及收到的信 时间暗示等。
但是后面又完全可以证实是一个人 因为额头上的疤痕 因为喜欢同样的音乐 以及女儿的去世到底是因为白血病还是他提前让安乐死了……这都是一些谜团 也可能这就是他与自己做的一些斗争吧……争到最后 总有一个人格胜利了 那就是被救赎的自己 他通过救了女探案员来与送走了女儿的自己和解……看的真的似懂非懂 不过这部片的剪辑 蒙太奇还可以 营造了很恐怖的氛围 突然的闪现都让人错愕不已 同时也暗示了一些未来的结局 以及他战胜一个人格而获得的新生 对未来的改变//老师:人格分裂很多时候是创伤的结果人格的结束也是因为告别了创伤 他老婆拿着信说 这都是过去的事了 弗洛伊德认为通过从过去的压抑摆脱出来 才能告别创伤 得到慰藉。
女主是精神分析师(以及探案员提到了弗洛伊德)都在暗示精神分析理论 自我与本我的拉扯以及探讨了安乐死的主题(结构背后的深层主题)写论文的过程中也要注意 通过理论探讨文本更深层次的含义 理论就是工具 类似手术刀生命哲学命题:(宏大而不解的复杂命题)改变受到了他朋友的冲击 不愿意安乐死 想再活一段时间:一个人有没有权利取走另外一个人的生命。
答案是人没有权利。
无论什么时候。
超越了所谓的程序正义 生命是伟大的 很多国家也取消了死刑宗教的角度:十字架的意象频繁出现。
会提到上帝 “我并不想做上帝”之类的。
基督教相信神灵
前半段悬疑气氛不错,后半段有点烂尾嫌疑。通灵探案加上宗教元素的融入让我想到《七宗罪》和刘青云的《神探》,当然这部显然不够精致和完美。上帝究竟是仁慈的还是残忍的?痛苦地活着还是安乐的死去?这样的问题确实不吸引人
所以奧汀休眠去當偵探了。。。欸欸欸。作為刑偵類腦殘粉,真的只要劇本不太違和或不科學我都很愛,但是真的。。。通靈啥的,太不科學了,邏輯破案就顯得好弱。BGM超級棒,有幾幕畫面很MV,如果是美劇我就高分了,電影就有點不滿足了。畢竟是演過沈默的羔羊拿過奧斯卡影帝的男人啊。。。
很一般,没啥新意,居然是讨论安乐死的。。。感觉囧科不太适合这个角色呀,出来后就把之前塑造的冷酷给抹掉了,片子也转向俗套了,死得理由也有点莫名其妙,好像说这一切都在我的计划之中,谁的死都是,包括自己的,干活太累先走了。。。
这里的设定本来就是相对的未来,不是绝对的未来,所以特别没有说服力~
拥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却用来安乐死将死之人是不是有些浪费,导演对剧本的掌控力不够,最后反派莫名其妙就死了,原来救女主是最重要的
老头说话一直有点性骚扰,轻蔑,黄段子。人家哥大博士好吧。不是花瓶。还什么gf,sexy。说到礼貌的通灵神探,还是得看加拿大那个。演的像二流电视剧,节奏之类的完全不对。女主怎么读的心理?博士说的话和低情商一样。编剧把这个剧情按在她身上让老头表现推理就不合理。现在演了一半了,一个嫌疑人都没出现。查个屁啊。科林真没演技,大花瓶
作为15年的电影,逻辑幼稚到这个水平是让人接受不了的。全片就靠霍老爷子一个人演技支撑;Jeffrey is the Comedian,he laughs like he's faking it;Abbie就更可笑了,演什么毁什么,随时一副准备凹造型的样子,面瘫到你根本看不出她的情绪,好像悲伤过后就要开始窃笑了,好多人说她像妮基,或者像小K,你们把两千度的眼镜和八百度的博士伦戴上再说话;最后就是科法了,你小子这么不走心,是不是片酬没给够?再说这个剧情,Jigsaw又没那么saw,蝴蝶效应吧也没多少效应,到底是碰到肉体就有vision还是随时随地就能发作?能看到未来唯一结果的能力确实牛B,我就问你我要是看到自己会出车祸于是偏不出门会咋样?注定论什么的都是神扯,何况还不停地教育观众。6分吧,不然也太惨了。
我想很多人应该是和我一样因为霍普金斯而看这片子的,非常失望。毫无逻辑的故事。就算是个人表演,也是毫无挑战的一次玩票而已。
前面悬疑铺陈不错,神通汉尼拔+尼根大佬+辣姐警探 VS 连环杀手普渡慈航,然而最后落点“安乐死”的骚操作浪费了这个灵异悬疑的题材。
怎么能这么无聊。。。霍普金斯最近老接烂片也不是个事儿,还是专注舞台剧吧
柯小胖给全美国苦难的人们操心 都操瘦了……
Solace 就Solace,翻译成别的名字反而更有看头,翻译成通灵神探我真的是觉得翻译不懂中文。没有通灵,没有神探,没有惊悚,没有科幻,就是一个你看完想问:“what the hell you doing ?”,这是关于一辆火车左边绑铁轨2个大人,右边铁轨绑10个小孩,问应该撵哪个的题。
表面是通灵,其实是哲学。生死善恶之辩尽让人无言以对。
尼根尼根!老安东尼演的太棒了,很有沉默的羔羊那种舍我其谁的感觉,中间变的悬念十足,案发现场像七宗罪.结尾部分也安排的很好,约翰理解了罪犯的那种情感..
不会写这样的剧本可以找韦家辉和欧健儿他们 你们写的这是什么破逼玩意
老戏骨打着通灵的幌子演了一部警察电影,其实很讨厌这种说是通灵但是和通灵半毛钱都没啥关系的片子。
优雅的老头杀害了自己得绝症的女儿,只是为了减少她的痛苦。隔空对决的两个超能人士其实是一类人。爱与罪相互统一,魔鬼与上帝住在硬币的两面,我对生命充满了敬畏,眼神里却只有嘲弄。
无论是表面的“通灵”还是内里的“安乐死讨论”,都是很有吸引力的话题,但这个说故事的方法是不对的。拖沓乏味是一方面,编剧懂得铺却不懂得收,步子迈大了把自己的蛋给扯了,最后无法自圆其说只好让主角黑化。可惜导演又没把“黑化”拍出质感,浪费了题材和卡司,大概就是普通单元“美剧”的水平吧。
剧情拖沓,人物形象单薄,主旨强行拔高,有故作高深之态。说是通灵,其惊悚压抑程度不够,画面亮度也太高。说是悬疑,其故事比较乏味,令人昏昏欲睡。说是警匪对峙,又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枪战追逐场面。每种氛围都营造得非常失败,是全面平庸的典型。不推荐。
正在看,卧槽。不看这个片名,我以为是某时尚品牌mv+十宗罪宗教恐怖片。这么多实力派演员,完全可以拍的更恐怖更精彩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