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talgia is to return home with pain. 一部关于家与无家可归的民族志电影,从遥远的时空回望故乡的土地和土地上被迫放弃家、离开家的原住民族,诗性的旁白、对殖民与战争余波的关切和对影像之暴力的反思让我看到不少郑明河(尤其是《遗忘越南》)的痕迹。虽然是火星来电,火星却作为反射思乡之情的空洞,唯有Ernst Karel的声效设计将人带离实实在在的地球,到达无风无声的电波颤动的未来。
想到娄烨说的,对空间的破坏也是对人记忆的破坏,进而是对identity的剥夺。导演所表现出的sensitivity和自我反思尤为珍贵,eyes watching and documenting, not prying. 我理解中科幻片的设定是因为:距离远了,对家园的回望才更真切。用被记录者的语言与记忆方式构建他们的故事,才是赋予他们主体性。
#SIFF 25TH#果然电影这种艺术一定是被打上个人思维钢印的,谢天谢地它只有84min。如果科幻可以是只在火星视角的负片呈现和最后引用的关于离家的ending credits,我一整场为了看到字幕与前座大哥因瞌睡而左右摇摆的巨头 battle 的行为和酸涩不已的左侧腹肌一定会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还可以。但你放在科幻片单元我是真的很恼火
火星与家,民族志与纪录片,林中洞穴与海边城镇;反差通过反色处理跃然。不可言说的战争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三层叙事的低吟,明显迈向边界之外的脚步,对于到火星可能还有点距离
有点越南版鄂温克族人的感觉,还是极易被镜头穿越那些山间迷雾和诗意旁白打动。
看不懂到底是纪录片,还是....啥?
Nostalgia is to return home with pain. 一部关于家与无家可归的民族志电影,从遥远的时空回望故乡的土地和土地上被迫放弃家、离开家的原住民族,诗性的旁白、对殖民与战争余波的关切和对影像之暴力的反思让我看到不少郑明河(尤其是《遗忘越南》)的痕迹。虽然是火星来电,火星却作为反射思乡之情的空洞,唯有Ernst Karel的声效设计将人带离实实在在的地球,到达无风无声的电波颤动的未来。
对乡愁本身的乡愁……是已死之人企图对死亡事实的遮蔽……有些地方想起《花山墙》……有一段觉得很像瓦尔达 接着马上片中就说起瓦尔达……最喜欢负片段落
很独特的一部电影,但是过于私人化,后半段全程睡着了,又加上昨晚失眠,一天连看四部,快吐了,到了最后一部简直就是安眠药。要不是郭晓东映后交流我估计睡在尤伦斯了。【南特三大洲影展论坛】
睡了一大半
阿彼察邦不是这么学的啊~我蛮喜欢中间他反思记忆与图像关系的段落,但是这个电影真的是没有任何缘由的慢,就是你慢可以,我求你给我个理由
10/05/2019, Francesca Beale Theatre @ NYFF57. 奇妙,有趣。Slowly revealed nostalgia.
2.5
200822北影节1中间。“庭有柚子树,先父旧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可建房矣。”
第25届上海电影节第9场。这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片子。
关于“外星”的画外音叙述令影片空间被表述为异质,却并非赫尔佐格奇观化的,作为探险空间的异质,而是不可能的异质,令影像产生神秘主义,并且通过信号干扰持续提醒着“观看”的存在而非自为。在影片一系列近景,特写镜头之中,村落与观看者的接近程度有如实体空间,却又提醒着观看者,我们无法以一种奇观或者虚拟共情进入其内在,无法想象一种在地的观看方式。因此,影片所展现的日常生活场景与其巫气十足的自然景观一致,在这些土著,孩子,动物之间存在着一股心流,而它正在消亡,有如胶片的锈蚀反应,他们的焦虑有如观看者害怕看到影像的负片。真正的民族志并不是邀请观众去了解,而是排他地提醒他们并不,摄影机所抵达的视频文件作为一种纯粹的外部。然而,尽管如此,《树房子》贯穿影片的依然是现代进程下一厢情愿的陈词滥调。
“我们的记忆依赖影像,而他们的记忆充满着想象。” 落雨天变慢变潮湿
BJIFF# 很像影视人类学 有几处剪辑特别有趣 只是以未来在火星的视角回望故乡的母题有点不够充分 中间一段反思很棒 身份/历史/苦难的解释权总是被剥夺 记录者(侵略者)来了又走 只剩下即将消失的破败建筑和小小部族的语言
想到娄烨说的,对空间的破坏也是对人记忆的破坏,进而是对identity的剥夺。导演所表现出的sensitivity和自我反思尤为珍贵,eyes watching and documenting, not prying. 我理解中科幻片的设定是因为:距离远了,对家园的回望才更真切。用被记录者的语言与记忆方式构建他们的故事,才是赋予他们主体性。
web-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