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黎巴嫩

לבנון,Lebanon

主演:Yoav Donat,伊泰·提伦,奥斯瑞·科恩,迈克尔·穆索诺夫,佐贺·史塔斯,Dudu Tassa,阿什拉夫·巴姆,Fares Hananya,雷曼德·阿萨雷米,Byan Anteer,Aisha,Fatima,Khaled Salam,Iad Ab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法国,德国,英国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09

《黎巴嫩》剧照

黎巴嫩 剧照 NO.1黎巴嫩 剧照 NO.2黎巴嫩 剧照 NO.3黎巴嫩 剧照 NO.4黎巴嫩 剧照 NO.5黎巴嫩 剧照 NO.6黎巴嫩 剧照 NO.13黎巴嫩 剧照 NO.14黎巴嫩 剧照 NO.15黎巴嫩 剧照 NO.16黎巴嫩 剧照 NO.17黎巴嫩 剧照 NO.18黎巴嫩 剧照 NO.19黎巴嫩 剧照 NO.20

《黎巴嫩》剧情介绍

黎巴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1982年6月黎巴嫩战争的第一天,四名年轻的以色列士兵独自驾驶一辆坦克,被要求配合一队地面士兵作战。该部队的第一个任务是进入黎巴嫩平民村庄,清除那些看上去明显是巴解放组织的恐怖分子。指挥官贾米里描述特派团的行动要领是要“迅速简单”,然而随着士兵进入村庄,看似简单的任务很快变得复杂,最终变成了一场屠杀噩梦。在特派团出动那一刻起,他们和其他部队失去联系,四名士兵就被带到了一个死亡陷阱当中。 《黎巴嫩》表现了混乱复杂的中东战争,这部电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政治问题。但最重要的则是,导演希望通过电影描绘四个二十出头年轻人的惊醒,他们突然发现自己身处杀害平民的残酷现实中,杀人成为他们必需做的事情。他们都不是英雄,也没有人想成为英雄。他们的生存本能和人性价值观在激烈斗争,这是一出毛骨悚然的人间悲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津门三少爷泰勒瓦暗侠沉重求爱双城记SSSS.古立特女王的教室小薇小芙看见一头熊狼殿下血猎蓝精灵上帝帮助女孩现代误译马背上的法庭疯狂一天我们,爱过吗霹雳囧花科克维尔的奇迹最美的时光进化危机天外来菌惊声尖叫4山里红核爆危机第一季是的,我们行!束胸神探罗蒙裁缝师之家第三季拍卖恋习曲娱乐之家

《黎巴嫩》长篇影评

 1 ) 戰爭不(過)是遊戲--略談拆彈雄心與黎巴嫩

http://tommyjonk.xanga.com/724970650/%E6%88%B0%E7%88%AD%E4%B8%8D%E9%81%8E%E6%98%AF%E9%81%8A%E6%88%B2/

 2 ) 绝对不会再看第二遍的好片

这是一部评价非常高的影片,它以极其特殊的角度描写了四个新兵的战争经历。

一开始蓝天下向日葵随风飘的画面很美但是却毫无生气,给人的印象很深。

导演仅用一个狭小的空间就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感受与理解。

片中几乎没有抒情,但是我在观看时却可以深深的感受到战争给人带来的揪心的痛,一个小小的空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透过望远镜看到的外面的世界更让人绝望。

 3 ) 有点倒退

感觉纯粹是人物在战争面前瑟瑟发抖,恐惧像纷乱的海草缠绕着他们并将其扯入海底,想要窒息死他们。

这样的影片,快到了战乱生活的剪影,何以成为电影呢?

跟何况作者想说什么呢?

除了战争带来的恐惧,不会是想秀一下他的摄影技巧吧?

 4 ) 战争

战争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保全自己。

再多华丽的词藻都无法辩解,武器就是杀人的工具。

在现代化的战争中,机械化装备对于单兵或平民的优势巨大,巷战中的坦克,已然给敌人造成直接威胁和压迫感,当散兵游勇的AK47向迎面压来的MK装甲徒劳射击时,谁能想到里面的坦克兵此时也笼罩在恐惧之中。

       《黎巴嫩》就是这么一段真实的故事,百夫长主战坦克里的四人组,都是些年轻的士兵,他们要随一对地面部队去执行任务,穿越城镇废墟。

对于缺少经验的“菜鸟”们来说,每一次出发都是死亡的考验,虽然敌人的实力悬殊,但防不胜防的偷袭也让以色列人疲于奔命。

谁是阿拉伯解放组织,谁是平民,所有都判断都要在几秒内完成。

晚了一秒,战友和自己就要牺牲,早了一秒,可能被轰碎的就是眼前的养鸡场老大爷。

       这就是以色列士兵的世界,伸手可触的,不过几立方米油腻腻的战车内部,眼里除了黑糊糊的战友,就只有通过炮塔口能看到的一小块圆形。

这巴掌大的镜口,就是士兵与外界唯一的交流途径,可能看到的景象,都是被放大后的惨状。

老人在残喘,女人在燃烧,男人不是被屠杀,就是在准备袭击自己。

这就是坦克兵的世界,困在杀人机器里,装甲随时随地都会变成自己的棺材。

       导演塞缪尔·毛茨在国际上名不见经传,没想到在威尼斯初试啼声,就技惊四座,具有拿下金狮奖的潜质。

《黎巴嫩》整部影片都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完成,只有操纵员的一个主观视角向外眼神。

这种独特且坚决的手法,让此片有种难得的真实感和临场感,从第一个镜头就把观众带入到电影中,带入到战火纷飞的境地。

如此现实的触感,来自于导演真实的人生经历,毛茨年轻时就曾是一名坦克炮的操作手,被战争伤痛折磨的他,直到20年后才鼓起勇气要将这段经历搬上大银幕。

以色列电影人拍摄此类影片,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难,主题和时局的敏感,让投资方之一的法国MK2影业搁置了计划。

幸好有本国电影基金的支持,毛茨才终于向被和平麻痹的人们讲述真实的战争惨剧。

       从杀人机器里看世界,这是个既罕见又简单的角度。

这一辆坦克里四个小兵,都不是什么英雄,连老兵油子的无谓都还没养成。

他们只是四个怯懦,爱哭,想妈妈的孩子,扣着扳机的手却要剥夺别人的生命。

在封闭空间里并不容易把握空间感,但毛茨处理的很好,尤其是剪辑,在脸部大特写和长焦摇移中流畅切换,观众很容易领会到人物的心理演变。

每一次切换镜头,都有可能面对新的死亡威胁,装甲只能抵挡一次反坦克炮,只要心理的防线没有坍塌,还能逃回家见到母亲。

       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四位战友不断地争吵,磨合,判断,生存下来是唯一的目标,牺牲不可避免,但并不是就此屠杀敌人。

即便是俘虏,在影片中也有一幕体现出导演的人道主义,深化了《黎巴嫩》的主题。

影片只有两个镜头不在坦克内,内外强烈的光线对比,让人顿悟生与死的差别。

当24小时的噩梦过后,坦克兵们终于撤出袭击时,他们才发现,向日葵是如此的灿烂。

       Luc,2009年9月8日于威尼斯

 5 ) 不必要求英雄主义

战争本来就不全然是激情热血的英雄主义,它更多充斥着人性在被迫环境下的自我抉择、自我矛盾与审视,充斥着迷茫、自利、懦弱、错误、审判...,主角们只是战争中一部分最真实的人的缩影。

要求战争片的主角必然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者是可笑的,而且战争本来就不具备观赏性,导演当然也无法要求观者把自己置于亲身经历者的角度去共情它。

 6 ) 3+

Lebanon - Samuel Maoz [Israel/Germany/France/Lebanon] (3+)就算係政治正不正確都好,戰爭都不是好玩的玩意。

經過hurt locker一役,覺得套戲無valorize D以色列軍, mute or demonise啲回教分子已經執返身彩。

以戲論戲,殺出重圍的橋段同射例如搵阿媽,幫戰俘疴尿,會唔會射到平民呢D位係幾熟口熟面,不過咄咄迫人,危在旦夕的氛圍拿捏得唔錯,叙事脈絡清晰。

tank內戲好過tank外戲,特別射手聽住radio拯救一個因為自己無及時fire而死的同袍,從活著的罪疚看死亡的可怖,算係叫有心思。

戰爭片難度系數係4.0,可能真係死得好慘,呢套金獅,算係咁!

(我無扣到政治唔正確分!

 7 ) 珍贵的战争片

看完心情非常压抑-急切地想冲出影厅深吸一口新鲜空气。

整部片都浓缩在阴暗的坦克内部.坦克瞄准器是士兵窥望战场的唯一窗户.也是与任何一个被瞄准的生命的对视.每次对视都极其凝重而纯粹。

向阳花田几乎是全片唯一鲜亮的色彩.耷拉着头无法拥抱阳光的向日葵不仅是象征与预示.更是充满戏剧化的对比。

这是一部一定只有亲身经历了战争的人才可以拍出来的电影-而这最显而易见的点恰恰是成就这部金狮奖影片最可贵的修饰。

 8 ) 两个场景、四平米内:如此战争片!

爆炸过后的余烬,血泊中一只开膛破肚、奄奄一息的驴子已不再挣扎,只有微微翕张的鼻孔和滚滚淌下的泪水提醒人们它此刻仍是一个活物——但正在无尽的折磨与痛楚中等待死亡。

这一通过坦克炮口的触目惊心的主观镜头,来自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奖作品《黎巴嫩》。

因为对那场被遗忘的战争采取的极端拍摄手法,十一年前的这部佳作几乎已被世人遗忘。

然而,2020年8月4日那一声惊天巨响,再一次提醒人们:同一片天空下,浩劫无时不在重演。

弹指一挥间,一切灰飞烟灭。

升腾的蘑菇云降下恐怖的“玻璃雨”,恍如世界末日降临:150多人死亡,5000人受伤,30万人无家可归;失声痛哭的市长、重返故地的新娘、还有在满目疮痍的家中岿然独立、兀自弹琴的老太太......这一幕幕令观者动容的画面,将人生的脆弱与无常、生命的悲恸与顽强共同定格在亿万人的脑海。

沐浴在和平中的人们,应对一切心存感激而不是习以为常。

毕竟,麻木的神经会让人逐渐忘却:活着本身,是一件多么大的幸事。

《钢琴家》,2002 触动心底的故事,似乎都能从电影中找到一丝丝对应。

可惨烈的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令人心碎。

贝鲁特港口大爆炸,威力堪比小型核战争,让本就深陷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艰难应对新冠疫情的黎巴嫩雪上加霜。

众所周知:黎以冲突由来已久,炮火互击是家常便饭,就在爆炸发生的前一天,双方还发生了严重的边境冲突,因此很多黎巴嫩市民一开始还误以为是以色列向国家发射了导弹。

但很快,以色列便澄清与爆炸无关。

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从战争疑云落到了2700吨硝酸铵何以在仓库中存放了六年。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爆炸再次将黎巴嫩持续多年的生存困境暴露于世人面前。

其实,早有人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黎巴嫩》的导演塞缪尔·毛茨本是以色列人,作为坦克的炮手,曾参加过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当时以色列的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于是以色列出动海陆空军十几万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起猛攻,试图控制黎巴嫩南部并建立安全缓冲区。

时隔27年,深受战争后遗症困扰的毛茨,终于直面多年的心魔,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搬上了大银幕。

《黎巴嫩》这部电影,之所以在一众战争片中显得独一无二,首先因为它源自导演真实的人生经历。

塞缪尔·毛茨 与铺展旷日持久的时间线、着重刻画宏大战争场面和复杂众生群像的常规战争片不同,《黎巴嫩》的故事简单到发生在一天一夜之内(在这点上只有近年的《敦刻尔克》和《1917》与之相似):四名毫无作战经验的以色列“菜鸟”新兵驾驶着一辆坦克,跟随步兵小分队穿越黎巴嫩村庄一路前行,随时随地清除遇到的“巴解组织”恐怖分子。

不料坦克兵途中和作战部队失联,陷入了叙利亚人的包围圈。

比情节更简单的是《黎巴嫩》的场景设置:除了海报上那一大片灿烂耀眼的向日葵,全片居然只有两个——狭小肮脏的坦克内部和透过炮口瞄准镜向外窥视的圆形窗口。

将整部影片置于一个封闭隔绝的空间,只有炮手的主观视角向外延伸,这种简单而独特的镜头设计不由得让人惊叹:电影,居然还能这么拍!

影片前半段主要展现了虽有“铁甲”庇护,仍旧一波三折的作战旅程:当伪装成平民的恐怖分子驾驶小车闯入坦克兵视野的时候,地面指挥官下达了开火的命令,但“平常训练只打过靶”、从未杀过人的炮手舒林克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懵了。

一瞬间的犹豫与不忍,换来敌人的枪声四起,舒林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倒下,重伤不治。

当前方再次出现一辆皮卡车的时候,气急败坏的指挥官催促舒林克“无需警告,直接干掉”,惊魂未定的舒林克手忙脚乱之下,竟发射了一枚炮弹。

可这回打中的,却是装鸡的卡车,可怜的老农被炸飞了手脚,苟延残喘地在地上嚎啕。

舒林克的战友不由分说,立即上前补了两枪:在这一刻,再来区分敌人、战俘或平民已经毫无意义。

第三次执行任务的时候,瞄准镜里是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一家人。

人质苦苦哀求、敌人疯狂叫嚣、长官催促开火,舒林克饱受煎熬的内心,又一次陷入了苦苦挣扎的天人交战。

他尽可能在最小的牺牲范围内开炮,恐怖分子被当场击毙,但幸存的妇人仍旧失去了丈夫和5岁的孩子。

巴掌大的圆形窗口,是士兵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瞄准镜所及之处,是悉数放大的人间惨剧。

导演毛茨从影片一开始,就强迫所有观众和他一起跳进坦克、置身其中,重回当年血肉横飞、惨绝人寰的杀戮战场。

伴随着炮手上下游移的主观视角,每个观众都能切身体会到那种内外之间焦灼不安、撕心裂肺的彷徨与痛楚。

我们都成了瞄准镜背后的“杀人者”,与一个个受害者四目相对:他们的脸上没有情绪、眼中不见光泽,司空见惯的惊骇导致了不可思议的麻木,只有血肉横飞的断臂残骸从身边飞过,他们的眼里才会渗出些许恐惧与仇恨的光。

虽然坦克将四位主角同周遭的战火隔离开,但这一看似独立的幽闭空间也远非坚不可摧:清晰的面庞逐渐被黑色的油污包围,掌握生杀大权的双手也颤抖得不听使唤,他们本不是力挽狂澜、杀人如麻的盖世英雄,只是被迫卷入一场他们无法直面、无法想象的战争。

一段时间过后,坦克被叙利亚人的火箭炮击中,虽然内部损坏不大,却也无法再开动,坦克兵旋即与步兵队失联。

自此,四个人的性命与几乎报废的坦克牢牢栓在了一起,而沉闷压抑的密闭空间也为人性的挣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类似《狂怒》等战争片,观众只看到战场上的坦克多么地威风凛凛、大杀四方,可鲜有表现坦克兵真实生活与精神状态的影片:虽然坦克的内壁刻有这样两行字:“坦克不过是烙铁,士兵之躯堪比钢”,但在本片中,不论是烙铁之内还是之外,生命都同样脆弱:沦为惊弓之鸟的四人,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孤立无援的他们,精神渐趋崩溃。

《黎巴嫩》的整体色调阴沉昏暗,画面粗粝晃动,脸部大特写与长焦镜头的频繁切换,让影片由头到尾弥漫着焦灼不安的死亡气息。

由于受到“非内即外”的场景局限,当坦克在黑夜中陷入埋伏,我们只能听到机器发出的巨大轰鸣,根本看不清坦克之外战况正酣的景象,这一“以声传情”的拍摄手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画外空间的想象。

类似一年前备受好评的《拆弹部队》,《黎巴嫩》极大弱化了战争的政治立场,不试图探讨交战双方的孰是孰非,而专注于刻画战争亲历者自身的矛盾和困境。

《黎巴嫩》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重要的是:一个个茫然不知所措的普通人被推向战场,但求生存的意志如何一步步地蚕食他们的心理防线,最终在命悬一线之际,演变为肆无忌惮、无休无止的杀戮。

不疯魔不成活。

走上战场,便加入一场性命攸关的豪赌。

毛茨以极尽真实而又破天荒的艺术形式,重现了自己不堪回首、噩梦一般的记忆,每个观众都能近距离地体验他的恐惧、他的煎熬以及他的战争。

最独特的拍摄手法配合最纯粹的私人记忆:没有反讽、没有人道、没有同情、甚至没有思考,一切与个人生存无关的东西皆不存在——而这,才是战争的真正样貌:当一个人身处坦克之内或炮火连天的街头,一切对战争形而上学的理性思考都是奢侈的,对正在参战的当事人来说,他们能顾及到的选项只有两个:忙着活,或者忙着死。

因此,很难说《黎巴嫩》是一部好看的战争片,因为真正的战争,从来都不会“好看”。

未经历过战场的我们,每每看有关战争的电影,诉诸的只是想象:《珍珠港》里缠绵悱恻的爱情;《黑鹰坠落》中紧张激烈的对峙;《父辈的旗帜》中痛定思痛的反思......可无论多么感同身受或冥思苦想,我们终归是战场上的局外人。

《黎巴嫩》不同,你可以喜欢或排斥它,但无法忽视它来自一个“局内人”对战争源自肺腑的深刻认知:如果个人的命也是命,一切战争皆没意义。

历经枪林弹雨的垂死挣扎,熄火的坦克终于重新开动,坦克兵们在左冲右突、盲打误撞中杀出一条血路。

直到影片结尾,我们才迎来第二天破晓的阳光。

坦克与鲜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组合在一起。

而内外光线的强烈对比,让人顿悟生死的云泥之别。

原来,蔚蓝天空下那一片迎风招展却垂首不语的向日葵,竟是如此的美丽。

 9 ) 李安:《黎巴嫩》是一部伟大的战争电影

《黎巴嫩》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

1982年6月黎巴嫩战争的一天,四名没有作战经验的以色列士兵被要求进入黎巴嫩平民村庄,清除那些看上去明显是巴解放组织的恐怖分子。

然而随着士兵进入村庄,听似简单的任务马上变得复杂残酷,最终变成了一场屠杀噩梦。

作为电影技术迷的李安,我们有理由相信《黎巴嫩》打动他的地方不仅是电影里对战场的真实揭露和对战争的反思,还有这部电影独特的制作和影像表达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7年后李安也如愿拍了一部在电影技术上追求身临战场的观影体验的反战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整部《黎巴嫩》的拍摄都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完成,即从坦克内部、从枪的瞄准镜里向外拍摄,以以色列士兵的眼光审视黎巴嫩战争。

这样大胆的拍摄设定,不仅让观众感受到身处坦克这个密闭空间的恐惧感,也给观众带来了身临战场的真实感。

观众被带动跟随男主角的目光扫动,看到赤裸裸的战场环境。

影片里瞄准镜多次在饱受战争摧毁的村庄、无助的平民、甚至过路的牛上停留,让大家不自主地进入士兵的视觉世界和内心世界,感受年轻战士的恐惧和战争的无情。

这种简单独特的影像叙事和对战场的近距离还原,给人扣人心弦的观影体验,引人思索。

57岁的塞缪尔•毛茨截止目前就拍了两部电影:《黎巴嫩》和《狐步舞》,两部电影都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黎巴嫩》更是获得金狮奖的荣誉。

产量虽然不高,但是没有人比毛茨更能给观众带来有说服力的反战哲思。

毛茨在20岁时候作为一个坦克炮手参加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2007年他开始创作电影剧本和拍摄电影,《黎巴嫩》便是以他作为坦克枪手的角度去展开的。

深受战争创伤折磨的他,直到20年后才终于鼓起勇气将这段经历搬上银幕。

毛茨表示,他想结合自己的战争创伤以及第一次在战场上杀人的恐怖回忆来展示以色列社会中无止尽的战后创伤局面。

李安在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到:“《黎巴嫩》是一部不需要争论就被评审团确定下来的奖项得主。

这是一个人压抑了27年拍出的电影,没有经历过那段炼狱的人是拍不出这样的电影的。

来自不同地方的我们都庆幸我们当时不需身处那部坦克里,但在世界的其他角落,还会有另一部装载着恐慌和罪责的坦克。

我很感激导演带来了这部电影《黎巴嫩》是一部伟大的战争电影。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2016)8.32016 / 美国 英国 中国大陆 / 剧情 战争 / 李安 / 乔·阿尔文 加内特·赫德兰

黎巴嫩 (2009)7.12009 / 以色列 法国 德国 英国 / 剧情 战争 / 塞缪尔·毛茨 / Yoav Donat 伊泰·提伦

狐步舞 (2017)7.72017 / 以色列 瑞士 德国 法国 / 剧情 战争 / 塞缪尔·毛茨 / 利奥尔·阿什肯纳齐 莎拉·阿德勒放映时间:11月3日 6:00pm放映地点:纽约 French Institute Alliance Francaise

放映格式:35mm胶片导演会参加映后访谈购票链接:https://www.showclix.com/event/ccff-lebanon

 10 ) 闭塞地前行

战争片是女性的障碍吧 分了四五次才逼着自己看完现处逆境 看什么片都联系到自己的痛楚这么无奈 不能反抗 或者最可怜可恨的是没有力量反抗 或者最最可悲的是貌似拼命反抗了几下 发现陷于更悲伤的境地

《黎巴嫩》短评

这是当年参加威尼斯那届的金狮奖,同样因种种不可抗力,于电影节期间错过。因为事先了解太多,所以对本片种种早已烂熟,观看时并无任何因其独特形式而生的惊喜,更多的是关注坦克内及瞄准器外的残酷世界,可惜虽然视角独特,但独特视角下的战争梦魇并无新事,甚至有些平庸及乏味。

7分钟前
  • 朱熠
  • 还行

面对钢铁的战车,谁想过自己的恐惧同样加载在对方身上

8分钟前
  • Mor
  • 力荐

90分钟的电影野心不大,也没有刻意的渲染。但片中的反英雄意识比《拆弹部队》的英雄主义已经高出了数筹,相比美国人一贯凌驾于上的姿态,战争可以使人上瘾,这部第三世界国家的态度还是更切实际的表现了人类本能中的恐惧心理,逼仄的坦克空间,潜望镜中炼狱般的战场营造了一个真实独特的视角

13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战术上获胜,战略上落败,这电影唯有海报令我印象深刻~

18分钟前
  • 非魚
  • 还行

矫揉

23分钟前
  • 李 不空
  • 还行

一辆破坦克

25分钟前
  • 土赤耳申
  • 推荐

黎巴嫩,看完了。完全让人无法共情的废物兵人设。毛茨对性的捕捉非常的牛逼,无论是黎巴嫩还是狐步舞,性的内容都绝对是点睛之笔。会让我觉得有一点空洞,而且镜头始终没能真正呈现出坦克内的空间,让人非常的混乱,后半部分则是剧情也走向混乱了。4分。比狐步舞差远了。

30分钟前
  • 祝默
  • 较差

在战争题材电影里,残酷无需刻意描述。垃圾的93分钟。

31分钟前
  • 樱桃和核桃
  • 很差

看了下半场

35分钟前
  • 李大水
  • 还行

视角不错。。。

36分钟前
  • 非了
  • 还行

真的是太难看了,既无观赏性,又无真实性。就这电影还能拿金狮奖?

39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较差

GTL 以色列也装了一比,学德国的反思战争。整个片子十分忸怩,男不男女不女

44分钟前
  • lllllllllllllll
  • 较差

成本太低

46分钟前
  • L-E-E-AO!!!
  • 较差

一架坦克一台戏

51分钟前
  • larson
  • 推荐

我有钢筋水泥的无畏,却是需要阳光的向日葵。

56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这种片子永远是题材高于本身,但是又不能因此而忽视内容。它给出了你能想象到的战争的样子,直白而清晰,也给出了视野之外的世界。瞄准器外的世界,很多时候更像是拼图。大家都困在这里,按下发射器,看到的只能是死亡与恐惧。直到可以走出这里,才能重新审视一切。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这片太狠了,总是近景和特写的看战争,拼命的放大,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战争,视角很独特,又是狭小空间,肮脏且压抑。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在二舅家电视上看的。没有大场面和狂轰滥炸。5岁的小女孩很漂亮。战争中,最惨的是平民,最无辜的是老百姓,最可怜的是小孩子。

1小时前
  • O型血
  • 还行

只看片,很身临其境,尤其喜欢各种表达情绪的特写,几位演员都很棒,最喜欢小司机和loader。那标语实在是讽刺,how could men be steel?! Ayer的Fury是不就照着这写的,shooter和loader从剧透看都有类似的性格在里面。不过场面肯定是要大些。继续期待。

1小时前
  • megaclubdiolis
  • 推荐

绝妙的角度,从坦克里观察同样残酷的战争。可惜深度还不够,结尾仓促

1小时前
  • daangel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