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飞夺泸定桥是虚构的所以电影只给了一星,导演只是把一个红军历史上的传说拍成了电影而已,就算事件本身是虚构,三国演义是不是虚构?
电影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大家权当纪念一下当年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不好么?
还有人居然上升到篡改历史的高度,难道胜利的不是我们,篡改了什么历史?
不明白豆瓣评分为什么这么低,虽然有的故事情节经不起推敲,但是这在此类主题的电影中算是优秀的,至少我看哭了,比美国大片好看多了,说抗战神剧,那美国大片就不是虚假的啊。
缺乏人生理想的喷子不会懂当时人们的精神和信念。
有人质疑故事的真实性,但我觉得无论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用当时的历史形式和常理分析也知道,战争肯定是相当艰难的,能够成功实属不易。
习惯性的批判国产红色剧和从众的迎合非主流,这不是能耐,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得出客观的评价才是一个有个性和思想的人应该拥有的。
记得小时候语文课本里就有一篇课文是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当然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已经不记得那篇课文的内容了,这部片子去年刚出来的时候本狼就一直留意,到了现在才有下载,抱着期待,看看那段历史如何演绎吧。
还没看几分钟呢,实在看不下去了,八一制片厂真的不行了,画面画面晃镜头,台词台词讲方言,双方的作战部署都是空口白话,某处很重要,一定要拿下,一定要守住,没有形象的动画地图展示,这是整个长征路上唯一一处没有选择的路线,拿不下,红军就会全军覆没,这是整个故事整个电影需要围绕的核心,然而片子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来。
总评一星0分,根本没必要弄来一头大熊猫卖萌表演吃竹子,小乞丐差点被炸死,还一副神情淡然的样子,作战会议对着沙盘指指点点就完事了,连军事地图都省了,很好很节约。
现在的影视剧,戴钢盔和戴布帽根本没有区别,子弹打中就会爆头,钢盔形同虚设,跟纸糊的似的。
鄙人上周10月17日下班后到电影院看了此片,随即写了下文(仅在10人左右的中学同学群里发了一次。
鄙人是今天首次注册登录豆瓣):大家,可考虑一下,去看看《勇士》,国产电影良心巨作,主旋律题材与商业娱乐性结合的大胆尝试、恰当兼顾甚至是完美匹配,绝对不输好莱坞战争大片的视听震撼,所有演员演技在线、个别甚至超水平发挥!
鄙人这些年在境内、境外各种院线影厅阅片甚多,虽审美、审丑水平一般,但仍坚定认为:好莱坞或欧洲韩日台港确实有不少好电影,但国产片当中亦偶有佳作!
好的口碑就应该口口相传,更不用说理当支持用良心面对观众的国产电影(垃圾烂片则另当别论),绝无盲目追捧之意,只是觉得好作品配得上应有的口碑肯定和票房效益,不应该被盲目批评、任意诋毁、恶意中伤!
此文不是什么电影发行方的授意宣传,纯粹个人有感而发!
记住,必须是进电影院欣赏,否则上述观感全无!
针对一昼夜跑240里(120公里),有人计算平均每小时5公里。
这个5公里/小时的速度其实只是我们“常人”的“步行”速度,根本就谈不上快。
但是,问题不在速度而在耐力上。
常人体力好点的可以连续走3个小时,但要持续24个小时是很难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到:红军不可能是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步行的,而是要远远快于5公里,这样才可以节省几个小时做中途休息或吃饭等。
一昼夜,假设留出6个小时来中途休息或者以慢行的方式来休息。
则是120公里除以18小时就是速度为每小时6.7公里。
如果是在平坦的水泥马路上,这个6.7公里/小时的速度也谈不上有多快,只是相当于是快速步行,还谈不上跑。
但考虑到是山路,还要背负枪支弹药,且连续二十多个小时,能保持这个速度也是可观的。
由此推算,昼夜兼程跑240里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大部分路段应该还要快过6.7公里/小时,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休息或者减速慢行。
加之过去的红军基本都是劳动人民出身,在那个年代的人特别能吃苦,我从我爷爷那一代人的就能猜到红军野战军的体能。
另外,马拉松全程42公里,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130分钟,也就是每小时约20公里的速度。
这跟红军的120公里是完全不同的跑法。
有些人老是按自己养优处尊的思维去评论,总以为不可能。
其实,成功者的成功就在于把看似不可能变成可能。
如同我们看高难度的杂技表演,我们常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可人家就是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漂亮。
要是给月份上一种颜色的话,那么十月就是红色,红色就是十月。
一部鲜明的红色电影排挡在十月,我相信是有意为之的,而且瞄准的很可能就是国庆档!
现在,这14号上的影,和那些能上国庆假期档的电影相比,我们暂且抛开电影质量不提,红色电影并没有在国庆期间上映,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纯粹商业片,只能适应市场吧,尽管多少让人唏嘘...只想吐吐槽,以上。
jaykid
第一次在大屏幕上去看长征题材的电影,几度热泪盈眶——精神不灭,勇士长存!
时代需要这样的电影!
电影制作给4分半,半分给这个档期上演的电影院。
十分感谢这些正能量!
万分崇敬先烈勇士们!!
心动不如行动。
电影事业在进步,电影的叙事和表达在日新月异,电影艺术折射出的民族之魂要发扬,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和支持!
尽管都是主旋律片,本片在豆瓣的评价明显低于湄公河,但在其他主流平台上却差别不大。
一些不负责的评价,以贬低别人为快,不过是自以为是的短视和无知。
恶语相向的中伤,暴露出的是鄙陋不堪的嘴脸。
看电影《勇士》有感,写给参加鸟马的自己我知道, 我参加鸟马有一个原因,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要用奔跑致敬那些勇士们!
八十一年前,也曾有过这样一场奔跑,一天一夜,二百四十里,沿着大渡河,披荆斩棘,前有拦截,后又追击,枪林弹雨中,一刻也不停息,脚上穿的是草鞋,腹内吃的是生米,心中升腾的却是必胜的意志。
相比而言,今天的这场奔跑有多么的幸福,三个小时,二十一公里,沿着大马路,宽阔无比,周到的服务,丰富的补给,欢歌笑语中,走走也可以,脚上穿的运动鞋,腹内吃的高能量,心中充盈的该是无尽的感恩。
当年的勇士们奔跑着,留给我们一个崭新的中国;今天的我们奔跑着,为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如果你觉得苦,如果你觉得累,请跟我一起唱: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二百四;加油!
参加鸟马的自己!
加油!
参加鸟马的新时代的勇士们!
昨天,91岁的袁老去世了。
这个消息一出,举国哀痛。
除了对于袁老的去世感到深深的悲痛以及惋惜之外,还有一件事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袁老于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去世,可是在当天上午的时候,CGTN就发布袁老已经去世的消息,从纯属乌龙到最后的证实,还是伤了很多网友的心。
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国家利益面前,在道德与法律面前,过快的、流量的时代早已笼络了人心,让那些媒体从业者已经不再关注感性与道德的东西,他们所追求的只不过是更快的信息渠道,更多的流量以及更丰厚多的利益。
不得不说,这是时代的悲哀!
从袁老去世到举国悲痛,我还是感觉到中国的强大的,不止是军事、经济以及科技环节的强大,更加强大的是大家懂得感恩以及忆苦思甜了。
袁老是我们历史书上出现过却仍然在世的人物,从他为人们吃饱饭操碎了心,到网友们制作出各种袁老的表情包用来表达对于袁老的爱意,好像这些事恍如昨天。
如今,他还是离开了我们,在一个还算高寿的年龄。
我相信,未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通过各种电影以及纪录片来了解这个可爱的爷爷了。
历史永远都是前进的,在走过一片土地,趟过一条河流,爬过一座高山时,这些印记还是存在的,存在于各种光影片段中。
国家的强大,人们的爱国之心,这些都加速了主旋律影片的出现。
还记得童年时,总是听爸妈提起《地道战》、《高山下的花环》、《闪闪的红星》等黑白主旋律影片,当时觉得一点都不好看,黑白的光影,不熟悉的演员,服化道也不精致。
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发觉得这些电影是多么精彩,值得人怀念,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演员谱写了一段又一段不为人知可是又让人印象深刻的战役。
也许我们的爱国情怀正是由于多年的主旋律影片的熏陶。
黑白光影时代早已过去,主旋律影片还是呈井喷的趋势放映着。
人们去到影院并不仅仅是为了爆米花片、爽片了,更多的则是情怀!
说到主旋律影片就不得不说一部好片了!
这部由宁海强执导,于小伟、李东学、聂远、宋佳伦领衔主演的战斗片《勇士》,于2016年10月14日在中国上映。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黄团长率领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越过天险,一举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为石达开第二的阴谋。
从而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并没有渡河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地地形非常险峻,军队只能沿着江边的道路行进,而在行进的途中,清军可以在路上几乎任何地点设伏,而一旦设伏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情况。
所以石达开要通过这个地方只有快速通过能多快就多快,最忌讳的就是在路上耽误时间。
石达开却因为妃子给自己生了个儿子而大摆筵席三天,而耽误了时间。
反观历史,我们能发现在国共内战时期,红军吸取了教训,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在5月29日凌晨6时前到达泸定桥。
天下大雨,距离长,敌人偷袭阻截,体力不支,这些都不在话下。
一昼夜的奔袭,240里崎岖的山路,相当于三个马拉松的距离,他们做到了。
放在各种条件都较好的今天,专业运动员也不一定能做到,而我们的工农红军做到了。
他们天生就比较厉害吗?
他们都是牛人吗?
他们的精力就是比别人多吗?
并不是,只是因为在当时那样的社会,他们相信毛主席,相信官兵平等,他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足以让当时的社会更好,他们就一个劲的向前进。
这种精神不该只是在历 史书上一笔带过,而该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世世代代。
《勇士》这部电影没有流量演员,也没有刻意煽情,他们只是秉持着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去拍摄。
为了能够走进角色的内心,李东学特意翻看了很多书籍和材料,包括曾任红四军政委的杨成武在晚年所写的回忆录《忆长征》。
宋佳伦在拍摄一个双脚都是倒挂在铁索桥上的镜头,而且还要拉着悬在半空中的战友,因为当时拍摄了很长时间,下来以后他脸上的毛细血管都破裂了,整个脸肿了好几天。
影片在海拔高达4000米的雪山上拍摄,主创人员都遭到了蚊虫的袭击,其中很多人甚至发生了化脓现象,为了不耽误影片拍摄,主创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隐忍,没有任何一个人掉队。
大渡河的成功,夺取泸定桥的成功,倒在路上,倒在终点的战士,都提醒着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强大,全靠我们的爱国情怀在支撑。
没了这个情怀,其他都是虚无的泡沫,一碰就消失。
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多,每到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一大批明星都会参与到这些电影的拍摄中,以彰显“爱国”这两个字的意义,我们不能只是看过就看过了,还应该记得那些祖祖辈辈们打拼守下来的国土,那些人,那些事,都该被记住,并且珍惜现在的日子,这才是主旋律电影的终极意义吧!
《勇士》既有热血激燃的战争场面,又有百里奔袭的艰苦卓绝。
电影开篇与之前发布的惊心动魄,用黑白胶片的质感将人拉回一段对历史记忆的缅怀,颇有忆苦思甜的意味。
很认真的在电视上看了去年的影片《勇士》,影片再现了红四团战士一昼夜飞奔240里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传奇。
影片的问题主要还是塑造的人物太多,未突破集体群像模式,缺男一号,缺为男一号专设的戏码,飞奔240里绝对是传奇,但必须放到背景里,这个Deadline 很好,但电影故事必须找到一个典型人物,承担特别任务,克服有可看性有新意的阻拦完成大任务。
好的奔跑电影如《罗拉快跑》,Deadline 成为动力和悬念所在,梅尔·吉普森的《启示录》也是经典,压的喘不过气的追兵和致命威胁让影片血脉卉张张力十足。
两片的成功都是聚焦一个主角,两个小时才够!
主旋律电影必须改换话语。
你要教我打炮!
飞夺泸定桥。革命先辈们所经受的磨难,哪是今时今日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的我们可以感受的呢。
233陪父母看的。林妙可戏份好多哦。每个人演技都好差。
很好看的啊 为什么分数那么低 感人的 就算是洗脑片 也让我扪心自问 我太安逸 感恩生活吧
邓某都出来打脸,还拍
红军当年按时到达泸定桥只需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完全可能!240里=120公里120/24=5公里/每小时。普通人城市里每小时走五公里根本没问题。当年红军部队里的都是打剩下了精锐,就算是山路也没查特别多啊。有些人拿马拉松40km说事,这根本不相关,红军只需保证5km/h的速度就行
看着挺感动的。
昨天170130,CCTV6看的。飞夺泸定桥那段我看得还是很入神的。两队加Buff的吹号辅助各种迷之拗姿势排队型。我觉得还凑活。风景宜人。但是也就是国产电视剧水准。
比想象中的好,主旋律色彩很淡,可以看,前面略拖沓,后面不错,很燃
长征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
强行大渡河 巧夺泸定桥
#补标
太夸张了,太假
就觉得渲染得我党太强大,敌军太无能了点,其实国军也没有那么差的,别的到没什么了,还可以吧。
拍摄的还是可以的。不过主旋律过重,煽情过头是其一,其二剧情比较散漫,对大局,战略背景描写稍显不足,没把当时国军在后紧追压迫感传达好。主要领导毛朱等人决策分兵讨论当前局势场景也没有,一昼夜120公里时间紧迫,但电影在紧迫感传达上没能做到太好,重头戏飞夺泸定桥为观影体验,刻意进行艺术加工,虽然可以理解,但拿盆挡子弹完全打不穿,铁索慢镜头煽情体操为煽情而煽情体验感就比较神剧。查资料可知实际守桥川军装备较差,只是稍微抵抗,国军守将听闻红军从东边围上来了,军心大乱直接跑路,只留少数士兵守桥,所以战斗场面并不如电影中描述的这样激烈,实际应该是被红军火力压的抬不起头。但电影压轴戏嘛如果真按照历史这样拍突破的就太简单缺乏高潮戏,这样改可以理解,但整体拍摄还停留于为煽情而煽情上,拍摄理念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国产片里数上乘
这两颗星完全是给一昼夜240华里的战绩的。
有些历史永不该被遗忘 向红军致敬
还是把红军精神刻画得肤浅了点
无聊,不如去看抗日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