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禁锢、人性的失离与战争的残酷其实就是一线之间。
还好有爱!
真没想到是部电视电影,之前一直没有发掘。
少有的将战争社会历史、同志文化历史以及各种与同志相关情感糅合得这么完美的作品。
看到一半有不祥的预感,赶紧搜剧透看一下……妈蛋,幸好我搜了剧透,不然今天没法过了。
赶紧关掉视频。
又是一个不幸的故事。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我们还是不要看悲剧了。
不造为毛,我就是不喜欢这种煽情类的,我绝逼会哭,但是并不觉得那是一种有价值的悲伤。
我并不抗拒悲剧,只是觉得,悲伤一定要是洁净的、节制的、有价值的,或者壮阔的、唯美的。
煽情一个没煽好,就是小气吧啦、心境狭窄。
战争片《钢琴家》很惨,可是很节制。
《漫长的婚约》也惨,可是很温暖。
《百万宝贝》惨绝人寰,可是角色起码一直在笑。
《我爱你莫里斯》《被嫌弃松子的一生》是用喜剧的形式表演悲剧。
都可以的。
煽情也可以,但是不要太低级(像《金陵十二钗什么的》=_=)如果要让我这种玻璃心的成年人看悲剧,那也很简单。
换一种轻松一点的叙事方式。
最狠的一招是,别说那些离奇的悲剧,就说那种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的。
比如迷茫,梦碎,没钱,现实,之类的……十个人里面能中八个。
没错,疲倦的成年人就是这么无聊,我们都要经历差不多的衰老阵痛。
那么多能戳心窝的东西能写。
我们也能接地气一点。
…………今晚就把设定里没必要的死亡结局都改掉=_=……嘛,其实有时候看起来是个大团圆的东西,反而可能是最惆怅的。
像个英雄一样死去,或者像个普通人一样疲倦无聊地活下来……
为何觉得国外的人权运动走得如此艰辛,同性恋罪行在21世纪初才陆续被各国承认。
残忍和光辉,人性的极与极,都是外国电影给我的巨大震撼。
今天看了一部同性电影《隐藏的恋情》,从三人迎风在僻静的小路畅快骑车笑谈人生,到接踵而至的不忍直视的厄运难逃,看电影的心情也骤地由轻松愉快急转直下,心中突然装下了个石头,连呼吸都变得紧张。
略同志电影无数的我,从温情脉脉的《莫里斯》《不羁的天空》到基情四射的《欲盖弄潮》《闪亮的日子》;从一开始就是悲剧的《轻轻摇晃》《再见我的新郎》到被世俗淹没无助绝望的《天佑鲍比》《平常的心》;从真实人物改编的《杀死汝爱》《全蚀狂爱》《模仿游戏》到由小说改编的《断背山》;从国外小众的《萌动》《男孩》到国内经典的《霸王别姬》《喜宴》《蓝宇》。。。。。。
我看过的肯定不止这些,但是无论是感动是愤怒、是火花四射是冷漠歧视,我都从不曾有过像《隐藏的恋情》带给我这样的感受。
我想也许是背景和题材过于沉重,现实的鞭笞超出我的预期。
本身纳粹法西斯就已经惨绝人寰,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同性恋更是无法逃脱的灭顶之灾。
我想片中的每个人都不曾预料,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由于弟弟的自私和小聪明,毛毛虫便羽化成蝶,故事终于开始。
这时,遥远的天际传来一声无人听晓的,欢迎光临。
黑暗而低沉的地狱邀请函。
影片最末打出了这样一段字还原了电影的现实性:直到2001年法国政府才官方承认了同性恋遣送德国同性恋遣送始于1933年当时正值纳粹势力抬头其后波及各德占国家及德附属国根据美国大屠杀纪念馆记载1933-1945年间,有100000名同性恋被捕有10000-15000名同性恋死在集中营1942年通过的反同性恋法在法国解放后继续有效直到1981年才被废除
单纯讲电影,从哥哥被抓开始,剪辑节奏越来越怪,各种莫名其妙的跳,在特别需要表达感情的镜头上,苍白的像张纸,特别是jean死的时候,就这样给一个全景???
bgm都没有一点?
这个女主的演技?
一路让我联想到各大国产流量女星,而且她一个逃亡到别人家,明明是寄人篱下,我怎么觉得她才是这一家人的老大?
对所有人都这么冲真的活得下来?
我反倒觉得弟弟jacques是最丰满的一个角色,有爱有恨,懂得怎么在乱世生存但不太过,特别是最后上吊自杀让这整个人物一下活起来,然后他大小算个主角?
自杀的戏呢??
还有男朋友这么聪明怎么也被抓了??
倒是给个理由啊?
三星真的是打给前二十分钟以及这个沉重的题材,最后我还是要吐槽,这女主的人设谁写的,这个性格能在那个时候活下来是真的命大。
影片开篇看到萨拉躲躲藏藏一身狼狈,撕下身上的犹太人布标便确定无疑是以二战为大背景的战争题材的电影,由于最近在写一部同性题材的剧本,框死自己最近只能看同性题材的电影,不看够一百部不罢休,于是特意又去豆瓣查了下《隐藏的恋情》到底是不是同志片,得到肯定的答案后马上迫不及待地重新打开电影兴致勃勃地看起来,毕竟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同志电影,二战!
同性!
完全搔到了我的最痒处 电影进行到28分时,约翰对萨拉说:“你的爱让我很苦恼,你看我的方式,对我讲话的方式,我永远不会完全属于你的。
”萨拉回答说:“我没有要求你这么做,我不在乎你是否完全属于我。
”“你现在是不在乎,可一旦菲利普回家,我躺在他的床上,你能受得了吗?
不能,我理解。
”“这没关系。
”“有关系”萨拉叹了口气,倔强地说:“只要我爱的人一直在我身旁,即使他爱的是别人。
”约翰抚摸着萨拉的脸颊,“我会让你伤心的,萨拉。
我太爱你了,我不能这么做,你是如此的美丽,如此地让人渴求,是我唯一想要的女人,我唯一能爱的女人,但我会毁了你的······”萨拉委屈地流下眼泪,约翰紧紧地抱住萨拉,温柔地抚摸着她的秀发,“我要你永远美丽,我愿你永远幸福,” 看到这里,我深信不疑萨拉对约翰的爱此生不渝,而萨拉之所以如此爱约翰,也正是因为她深知约翰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可惜爱情中身体是最诚实的,天性使约翰无法接受女人。
这样两份势均力敌难分伯仲的爱,让我不愿也不忍猜测接下来的剧情,我尝试着安慰自己,也许这就是一部战争爱情片,同性的人设只是剧情需要。
直到,直到约翰被弟弟疯狂的嫉妒送进监狱,直到一个警察拿出不知何时被秘密警察记下的约翰的同性恋记录,直到约翰被诬陷和只跳过一次舞的纳粹军官有染,直到约翰被当做叛徒遭到严刑拷打,我才渐渐意识到,没,那么简单。
那时的同性恋者被称为性变态、鸡奸者,被认为是肮脏的无耻之徒,是民族的玷污者,需要民族进行“自净”,否则只能像德国屠杀犹太人一样进行彻底“根除”,于是,约翰被送进了劳教集中营进行改造。
当他在集中营里一次又一次地目睹纳粹分子惨无人道的屠戮,当看到唯一的伙伴被活活烧死,约翰终于崩溃了,他终于可以畅快地说出“我是同性恋,我喜欢男人”,但伴随而来的却不是包容、理解和接受,甚至不是漠视,而是更为惨无人道的彻底改造——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纳粹分子对集中营里的同性恋者实施的改造手术。
二战结束,在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约翰被送回了巴黎,却被医生诊断只能再活几星期,死,是每个人最终的结局,不是最令人悲伤的事,因为是早晚的事。
但死前所经受了什么却往往是人们愿意自动忽略的,因为那才是最令人悲伤、痛入骨髓的部分。
当约翰的爸爸坐在床边无助地爱抚着约翰的胸膛,老泪纵横地控诉:“他们对你作了什么?
我的孩子,他们对你作了什么……”不管是门外的萨拉,还是我们,谁又忍心告诉这白发苍苍的老父亲约翰究竟经历了些什么?
走开吧,像萨拉那样默默地轻轻阖上门走开吧,“他作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他被反复作了几次手术……他倍受折磨……被给予激素注射……”这些你无法脑补的触目惊心就让它烂在肚子里吧,如果你无法用时间消化掉它,那就像萨拉一样,把它融进骨血,变成坚强。
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定格在约翰、菲利普和萨拉一起骑着自行车飞驰在郊外的小路上,画面欢快音乐却缱绻悲伤,黑底白字的字幕悲伤地独白着:直到2001年,对同性恋的放逐,才被法国政府予以正式承认,德国对同性恋的放逐始于1933年,此时正值纳粹掌权期间,之后扩展到所有被占领国和附属国,据美国大屠杀纪念馆记载,1933到1945年间,约有100000名同性恋被逮捕,100000至150000人死于纳粹集中营,1942年通过了反同性恋法,在法国解放后继续生效,这部法律直到1981才被废除。
我不禁想象,如果约翰和菲利普没有在二战中死去,而是活过了1981,那这几十年间,这视同性恋如社会之藓的几十年间,他们会经历些什么?
他们是会抗争?
妥协?
改变?
还是选择继续隐藏他们的恋情?
在经历了些什么之后他们的结局是喜是悲?
这些我都无从知晓,但影片定下的悲伤基调似乎在冥冥中预示着,同性之爱与众生之爱平等的权力抗争将是一条艰难而崎岖的漫漫长路。
1.直到2001年 法国政府才官方承认了同性恋遣送 德国同性恋遣送始于1933年 当时正值纳粹势力抬头 其后波及各德占国家及德附属国 根据美国大屠杀纪念馆记载 1933-1945年间,有100000名同性恋被捕 有10000-15000名同性恋死在集中营 1942年通过的反同性恋法 在法国解放后继续有效 直到1981年才被废除——来源于《隐藏的恋情》片尾字幕2.法國首度公開追悼遭納粹德國殘害的同志受難者【葛列格諄瓦特 Gay.com / PlanetOut 2001-04-30╱同志新聞通訊社PC編譯】法國終於公開追悼在二次大戰期間遭納粹殘殺的同性戀人士。
就在法國政府首次公開承認在二次大戰期間有同性戀者慘遭納粹毒手後,巴黎的GLBT團體首度出席了一場公辦的悼念會,以追悼在二次大戰期間慘遭殺害的猶太人,以及其它被納粹德軍從法國遞解至德國的受害人。
過去的法國戰爭紀念日(National Day of Remembrance),向來以祭悼納粹德國時期的猶太人與政治受難者為主,而人們也多在這一日,回顧反省法國政府在納粹德國佔領北法期間,協助德軍將猶太人與政治犯遣送至德國的往事(這些人後來多被送往集中營)。
GLBT團體多年以來不斷請願,要求法國各追悼會的主辦單位將同性戀受難者列入悼念者名單,但總是遭到斷然拒絕——警方有時還出動拒馬阻擋。
追悼被遞解至德國的受害人今年,GLBT團體應官方邀請出席了週日(4/29)於巴黎《遣送紀念碑》(Memorial to the Deportation)前舉辦的悼念儀式,這座紀念碑豎立於巴黎聖母院後方,是為紀念被遣送至德的猶太人及納粹大屠殺而立。
這場公辦追悼儀式向當年所有被遣送至德國的受害者致哀,卻未指名追悼特定受難團體,但是在主要的祭禮完成後,翻領上別著粉紅色三角領章的GLBT成員,上前獻上花環,向當年被遣送至德的同性戀者致悼念之意。
獻花者中包括法國退伍軍人協會的一名代表、市府官員、幾位同志政治家還有皮耶‧席爾(Pierre Seel)——他是因同性戀被送至德國的人裡面,最後一名還活著的法國人。
「許多人停下腳步看我們的花環,」當天在場的一名人士告訴法國Gay.com說:「他們很好奇,有些還發問。
」「不該有誰被遺漏」根據法國解放報(Liberation)報導,法總理約斯平在上週的談話中說道:「這個紀念儀式,不該有誰被遺漏,很重要的是,我國要正視在德軍佔領期間遭到迫害的少數族群,如西班牙難民、吉普賽人、或是同性戀人士。
」官方隨後下令將同性戀受害人列入今後悼念活動的名單,官方同時承諾將成立一個由歷史學家組成的委員會,調查大戰期間同性戀者在法國遭受迫害的情形。
同志團體同時也參加了在里爾(Lille)、里昂和利曼(Le Mans)等地舉辦的追悼活動。
在蒙特利埃(Montpellier),同運人士獻花環時一度遭到警方制止,經市長弗瑞西(Georges Freche)出面使化解對立情勢。
弗瑞西說服了公家的主辦單位的人員,讓同志團體順利完成他們的悼念動作,還主動提議要為遣送至德的同性戀者定一個紀念日。
同運人士在獻花後,默哀片刻,最後一起合唱法國國歌《馬賽進行曲》。
從1933年到1945年,有約10~15萬名的同性戀者遭納粹德軍以刑法第175條的肛交罪逮捕,其中有1萬5千人被送去集中營,後來僅有1/3倖存下來。
也由於刑法第175條直到1960年代都還沒廢除,因此有許多僥倖未死的同性戀者戰後多年仍身繫囹圄。
公元兩千年的11月,德國政府終於對在大戰期間及戰後遭到迫害的同性戀者作出官方的正式道歉。
——来源于台湾性别人权协会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9363.2001年或许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离这些历史不需要再被记起的时候还要多久?
这些历史不应该被忘记。
我对于这种立意复杂的电影从来就欲罢不能。
首先这部电影反映了同性恋在过去的可怕的境遇,以及过去人们对于“治疗”同性恋手法之残忍,尤其是电影最后的字幕,冲淡了许多战争胜利本应有的喜悦。
其次这部电影细致表达了战争中平民的众生相。
他们有默默奋斗的,有得过且过的,有大发战争财的。
没有一种选择是错的,也没有所谓正确的选择。
一直以为,用平民的视角以小见大比直接拍一部恢弘的战争片来的更为深刻。
因为在看战争片的时候,你总会不免因它所必要带有的激昂的基调所影响,认为为了国家大义而慷慨赴死是死得其所。
觉得好男儿战死沙场虽死犹荣。
again,这样的选择一点错也没有。
的确,我们应该感谢每一个为祖国安定付出生命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叙事不免也会为战争添上一股悲剧的色彩。
而这样的悲剧色彩,却在某种程度上遮盖了战争本身应有的残酷与罪恶。
所以,“大不了打一仗”、“马上出兵”这样的评论才显得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于我个人而言,我也觉得祖国利益不容侵犯。
但是,这种视战争为儿戏的观点幼稚、冲动到可怕。
因为战争的目的从来都没有它被宣传的那么高尚。
在那些慷慨激昂的背后,一直都是无数家庭的哀嚎。
最后,这部电影的人物也塑造的十分成功。
每一个人物都是如此的丰满与鲜活,你无法用一个标志去概括所有人的性格。
弟弟对于哥哥的感情十分复杂。
毫无疑问他爱自己的哥哥,但我想他同时也恨自己的哥哥。
他恨凭什么自己的哥哥可以一直被自己的父母与自己喜爱的女人所钟爱,而自己却被迫成为次之的角色。
所以当他得知自己的哥哥是“同性恋”时,我相信他一定有一刻欣喜若狂,终于完美的哥哥也有致命的弱点,终于it is his moment to shine.而且我觉得,或多或少弟弟对于同性恋的态度与其他人并没有两样,也觉得他哥哥是病态的。
所以我觉得这样是他在负罪与哀伤的同时也可以继续活下去的原因。
因为他觉得是他害哥哥入狱不假,但是是哥哥自身的病态才是导致他自身悲剧的根源。
而Sara这个角色也很好。
电影开头,Sara没能狠心开枪打死害死她一家的凶手,这就表明她永远不可能成为“刘胡兰”那样的人,她就是一个虽然求生欲顽强但性格懦弱的女人。
她对于她父母不是没有负罪感,对于其他犹太人不是没有疼惜,但是她选择保全自己的生活,而这样的选择像刚刚讲的那样,并没有错。
一个女人,生逢乱世,又亲眼目睹了家人的惨死,除了依靠比自己更有能力的Jacques她也无能为力。
但她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自己的本心,这也算是她默默地抗争吧。
所以,谁都没有错的结果就是哥哥Jean一生的悲剧。
他成了弟弟私心的牺牲品,成为了时代悲剧的牺牲品,成为了“恐同”的牺牲品。
Jean起先也不算是一个“英雄式”的主角。
他是善良的,他保护了Sara也对犹太顾客释放了善意。
但他对于Philippe的地下党的工作也不支持,他想要的就是一个安稳的人生,他会对周围的人善良,但这是在他自身安稳的前提下的,所以他对于父亲悬挂“禁止犹太人入内”标语的举动,虽不赞同,却也没有阻止。
Jean的升华是在他对于Ruby的同情,以及对于自己性取向毫无保留的宣誓的时候,那一刻以及他此后的人生,被导演铸造成了对于时代以及周遭愚昧世人最有力的控诉。
我给这些疯言疯语起名“珍惜、奋斗、共勉”的确是因为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感谢每一个曾为和平、平等付出生命的先辈,但我们更应以此为激励,在珍惜的同时,为了未来奋斗。
你姑且不把他当同志电影,就单纯的人性方面去思考你就已经心灵崩溃了。
人对人竟能如此残酷。
亲情,国情都抛弃了男主角,变成肉体的摧残根源;唯爱情永存不泯。
我知道什么是脑白质切除手术,那是切除人脑记忆体的手术。
我看着主人公,心快被压抑得喘不过气。
太震惊了,我曾得知纳粹对同性恋的罪行,但是简单的概括很抽象,现在电影些须具体了些,单一个例子就让我全身冰凉。
我也是同性恋,唇亡齿寒人们都能理解。
留给我们一个完整的,简单而快乐的人生吧!
踩着单车,爱随笑声洋溢柏油路上……
1.40年代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病,同性恋者全部是怪物。
纳粹要净化人种,把同性恋者逮捕到集中营,进行所谓再教育,强迫其改变性取向,顽固不化者,如影片中的Jean,最后的办法就是进行脑前叶白质切除术,就算活下来,也只是等死。
其他家庭成员也会以他为耻辱。
在集中营里做苦力,一旦体力不支,立刻就会被杀死。
片中一个德国的同性恋者就是被脱光衣服活活烧死,实在是太残忍了。
抛开同性恋者的话题,我倒是觉得Jean的弟弟Jacques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影片也着墨颇多。
影片开头,他以败家子的面貌出现,做非法交易,父亲不信任他,从未想过要把家业交给他。
他跟哥哥的感情很好,这从拳击场的几段可以清楚的看出。
得知哥哥是同性恋之后,他也觉得很耻辱,并说不会再爱哥哥了。
但这种情感并未持续很久,否则后来他也不会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之举那样后悔,看到哥哥被折磨得样子眼泪几乎夺眶而出,也不会竭力去打探哥哥的下落。
他是真心爱着Sarah,但是无奈无法让她忘了自己的哥哥。
他与纳粹合作,得到了不少经济上的好处,把几家洗衣店搞到了手,做大了家族的事业。
最后法国光复后,他因此而被捕。
法庭上他辩解这一切都是为了从德国人那里得到哥哥的消息。
然而当证人说出当初是他要求逮捕自己的哥哥时,他彻底崩溃了,最后在狱中羞愧的上吊自杀。
Jean的悲惨遭遇来自两方面,弟弟让人逮捕他是表面的,即使弟弟没有这么做,但他与德国军官跳的几分钟舞让他进了档案,此时不被捕,怕也难逃被捕的命运。
Jacques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Sarah呢,身边的男人都死了,她爱过的和爱过她的。
2.关于纳粹以种族净化为名所行的罪恶,近来已越来越多被揭露,也许以后还会更多。
这些影片让我们直观的了解,曾经在历史上,人类是怎样互相残杀的,人类的残忍可以超出所有想象力的范围。
这世界上最可怕的动物,分明就是人自己啊。
3.和《光荣岁月》一样,影片最后的字幕告诉观众法国政府的一些不甚光彩的行为。
法国这个国家大概是国人抱有美妙幻想最大的国家。
然而去除那些臆想的东西,世界上一切国家政权总有一些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丑恶之处,应该客观地看待,不要被哪些香水,高级服装,化妆品等等奢侈品蒙住了眼睛。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全的乐土。
4.看完这部片子更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所有的仇恨都来自于误解,所有的战争都来自于无知。
法西斯的残忍最终是建立在“种族理论”的基础上的,如果希特勒没有信奉当时这一所谓的“科学”,也许很多事情将不会发生。
荒谬的理论造就了恐怖的政府,恐怖的政府发动了无知的战争。
5.看完这部片子,让我感触很深,回想哥哥在登上去集中营列车时回望的表情,让我既心痛又挥之不去!
这是我继《辛德勒的名单》后看过的最感人的片子了,它的深度已经超出一部单纯的描写GAY问题的片子了,带给我更多的则是对片中人物的缅怀和怜爱!
Jean真的是太可怜,还有他的爱人Philippe……愿有天堂的日子,他们能幸福的相爱!
就说几句哈。
看这部电影最喜欢的就是三个人在一起,特别是一起骑车的场景。
让我想到了《午夜巴塞罗那》。
就是因为爱,因为艺术,简单地疯狂着。
把同性情谊搬到战争的背景下在我看过的相关题材里还是第一次,而且战争还是比较突出的矛盾。
是啊,什么是正义?
纳粹逼害犹太人是罪恶,德国入侵法国是罪恶,那法国人净化种族迫害同性恋者呢?
受害者伤害更弱小的同类,这是我以为视角最独到的地方。
所以每个被捕的“同志”都会或惊慌自语或大喊着“为什么抓我?
我没有伤害任何人!
”
这片子好虐。。。三星半,有时候年轻鲁莽的你犯了一个错误,就要用一生来接受惩罚
他的眼神可以杀死我...
我很困惑,这样一部电影为什么在当年没有收获任何奖项?
一个很迅速的片子。我觉得导演很温柔,很不想虐人,那么多人还觉得虐,实在是因为那是一个很悲惨的年代,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在那个扭曲的年代里,任何一个瞬间,都是令人扼腕的。然而就像那张唱片和弟弟雅克看着父亲说你的孙子也是犹太人时一样,人性的光芒总会照亮悲惨的生命。
一直都想看总算看完...泣不成声...纳粹集中营的同性恋题材也看过好几部了...几乎都在哭哭哭...悲剧收尾是注定的...但是即使是死亡,也无法分开我们.【我不在乎你是否完全属于我 只要我爱的人一直在我身旁 即使她爱的是别人】
前半段还挺甜 后面越来越虐。。。纳粹真是变着法儿地去折磨人 不禁怀疑元首以前被爆过菊= =
啊感觉讲那么多乱七八糟我一点都看不进去 后半段稍好
啊,我印象中这片子没什么意思
难道只有我萌男猪脚的男盆友?看到后面滴了几滴泪啊....
看到8.5如此高的评价才熬了夜看的。想着这么多的人看哭了我也求虐一把,结果失望了。爱情友情心情都没有凄美到让人感伤流泪的地步,历史的烙印也并没呈现的很令人愤恨。都只体现了一点,都只差一点就是一部能令人产生共鸣的电影
虽然以几个主角故事为主,但是电影是在回顾那段历史,其实是个截取社会的横断面,还有家庭对儿子的接纳。
too heavy
又是以同性恋作为背景的题材,拍的太没头绪了,没重点....所有人物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主角一个个说没了就没了,很好.sara生命力真强,难怪第一个镜头那样子.真的,说没了就没了多好,为什么还来个几十年后.
“我不在乎你是否完全属于我……只要我爱的人一直在我身旁,即使他爱的是别人。”
“不管你爱谁,她都爱你。” 最后,望着眼神中满是明媚和烂漫的孙辈,她回想起了自己的生命之光。也是在那过去不久的上世纪,本该跟他们一样青春美好的年轻人,遭受了无法估量的苦难。
抱歉看得走马观花,但还是了解到故事的沉重远超同性禁忌问题。更多是历史人权以及人性问题。
那个年代,太虐了以至于分几次看完。“我不在乎你是否完全属于我……只要我爱的人一直在我身旁,即使他爱的是别人。”
这种二战片就是专门拿来赚眼泪的。。。。。泪点太低把持不住啊,我说纳粹党还真下的去手,幸好小胡子最后没得逞,不然现在地球必然不是一团乱就是一边倒。。。。。【虽然现在也乱的一比,暗流涌动神马的。。。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