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恨死你自己年老,酗酒,药物成瘾。
那个年幼的男孩,他戴着眼镜,穿着和你年幼时一样的服装,宣扬你曾说坚信的理念。
“爱我吧”你说。
看似你是那个祈求者,其实你是捕食者,毕竟你更加年长,更加博学,更加富有。
你高谈阔论理论,他垂头听着,他是那么包容,他接受你的一切,他接受所有人的一切。
你不想提,但是他让你想起了母亲,你酒吧里同样是酷儿的朋友是不是提过对母亲的依恋?
于是你诱惑他,肉体交融,那股欢愉之下藏着某种错位感。
你很明白那不完全是你想要的,你只不过是想借着交叠的两片组织去追求别的些什么。
你想要更多,你的灵魂伸出一只手触碰他的脸颊,于是你去寻找那传说中可以使你们灵魂交融的死藤水。
多么失望啊,灵魂交融之后你终于意识到他是全然陌生的另一个客体。
你最终也为男孩戴上了那条千足虫的项链,为他打上客体的标签,和一开始的另一个全然陌生的男孩没有什么不同。
除了自己,其他所有人不都是一具空洞的肉体吗?
毕竟这就是你可以触碰到的全部了。
生活像一条衔尾蛇,最后你又再次回到了一切开始的地方。
生出一只眼睛,你往你的过去看去,就如往你自己心中看去。
躺在床上,最后他也不过就是你自我意识的投影。
你不理解为什么之前苦苦追求一个幻影,呼吁着别人来给予你一个正当的理由,难道你没有爱自己的能力吗?
你恨他,你恨自己,你想爱啊,但你表达爱的途径是死亡。
他的脸被你抹杀了,但那双腿却一直缠绕着你,最后一刻,你意识到那是你自己了吗?
年轻的Eugene喜欢Lee吗?
我觉得是喜欢的。
从相识到首次上床,再到后来丛林之旅得以成行,他看似被动,但Lee的进或退节奏都是被Eugene控制着。
老男人问路时,他拿着相机拍他。
老男人去看医生,他像家属一样陪着。
老男人发冷,他就用脚抱着。
老男人头脑发热要去森林里磕苦藤,他也全程陪嗑了。
丛林里的双人舞他也米有丝毫退缩的意思。
在海滩上,在植物学家处喂动物的时候,Eugene都挺开心的。
在离开古巴后的整个南美之旅,他们实际上就是两口子。
直到在丛林之旅的结尾分手时,Eugene才把Lee甩在身后,独自走开。
与之对比是前面两人那么多的镜头都是肩并肩步调一致地走着的。
Lee反反复复的追问因为他需要文字表达的答案,并对Eugene的沉默寡言无比失望。
但Eugene早就用身体回答了,只是Lee感受不到而已。
Lee按照自己的框架构建对身边一切的看法,他需要语言的确认为关系定性。
但他却忽视了Eugene自己的主体性。
Lee本可以给比自己年轻很多Eugene更多探索自己和人生的空间。
他本可以更耐心,没必要在Eugene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催促他自我定义给出答案。
他眼中看到的是自己对Eugene主观判断的投射,而没有真的“看见”对方。
二刷改了五星,今年为数不多的五星片。
说是瓜导生涯最好作品绝不为过,借着巴勒斯的东风拍出了一部想法和传达都非常不错的东西。
刚上映没立刻去看是看评分太低担心把巴勒斯拍成cmbyn,没想到是太具备巴勒斯的精神本质把观众吓晕了。
前两章无功无过,甚至显得有点cliche,后两章陡然直上,看得眼睛都睁大了。
有一些很好的配乐,有一些白人对雨林部落和致幻草药的迷恋和臆想,有一些很漂亮的gay erotica,“I’m not queer. I’m disembodied.”“Door's already open, can’t close it now. All you can do is look away. But why would you?” 被同时拥有美丽身体、摇摆立场、无数可能性与爱答不理态度的年轻人吸引你的后半辈子就完了,仍然是那句话:青春和美丽是资源、诱饵和筹码,但同时也是权力啊。
一些零碎的点:1.片子里用了两首半Nirvana的歌,Come as you are、Marigold以及Sinead O'Connor翻唱版All Apologies。
柯本跟巴勒斯关系好,两个人甚至还合作过一张单曲专(巴勒斯在里面念经)。
2.Allerton从头到尾都在用一种很拿捏的腔调说话,担任一个除了展示美丽以外没有太多人格的道具,但即使这样他仍然手握决定对李给予或剥夺的权力,很有魅力的多重性。
3.Omar Apollo在本片中的最大亮点是贡献了一条蜈蚣项链和一处正面全裸镜头,不过他和Drew的访谈视频非常有意思,两个人很来电。
4.读了原著以后感觉Allerton可能是无性恋或回避型,或者两者兼有,so yes he sure is queer.5.二刷最喜欢的一句台词:“There’s nothing recreational about heroin.” 全场都笑死了。
之前刷到的一条短评说得没错,这确实是一部禁毒电影。
6.海报上这一幕出现的时候忍不住感叹海报选得实在太好了……亲密、陪伴和爱,都是幻觉,唯一的真实就是独自回归一成不变的生活,以及死掉。
期待了太久,终于看到瓜导的新作酷儿。
本文涉及剧透和纯个人解读 剧情是可以一句话总结系列。
一个叫李的美国男人在墨西哥城遇到了名为阿勒顿的青年并不可自拔地爱上了他,可阿勒顿始终若即若离。
李邀请阿勒顿一同去南美寻找雅热(yage),据说这种植物可以增强心灵感应。
于是两人拜访在丛林中的植物学家,并共同体会了雅热的滋味……2小时15分钟的片长,观影过程不算享受。
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后劲很强的作品。
浪漫,沉迷与超现实电影其实以一种克制的方式地表达李的沉迷,对这段关系更多的是事实描写,把评价留给观众。
第一章中很浪漫的场景是李突然看到人群中一闪而过的青年男人,在摇滚乐中,命中注定的相遇。
看到他的具体某一时刻,时间好像凝固了。
并非心脏停跳,而是世界上所有人或事都在停滞中慢动作,唯独他鲜活。
李希望最好能够永远停留在那一秒。
在流速变慢的空间中,对他的喜爱,或者说痴迷无限扩大。
甚至只是凝视,思想生出一只手抚摸他心爱的男孩。
我记忆比较深的原著里曾写过李想要进入他的身体,不是取代,而是成为和融合。
随着两人关系进一步发展,来到李的公寓,音乐戛然而止。
沉默,像两人之间的氛围。
当手真实触碰在阿勒顿的腹部,沿着肋骨一路向下。
而阿勒顿的手放在他手上,看似紧握透露出紧张和隐含的拒绝,最终纠结到最后还是放手接受。
李得到了他想要的。
但对于阿勒顿没有拒绝的背后是挣扎。
阿勒顿有一种随性的性感,来源是自由。
他没有任何亲密关系,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
像是天空中美丽又灵巧的鸟,令人着迷却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越是无法获得越是令人无法自拔。
他在服下雅热之后吐露心声说到I am not queer. I’m disembodied,正是他对自己酷儿身份的不认可或逃避。
原著中,李帮他赎回高昂相机的桥段被轻轻带过,只剩叫住他的那句“尤金”和男人端着相机一去不回头的背影。
那一刻我和李都从心底里知道:搞砸了。
一开始就是一场单恋,能得到片刻欢愉已值得庆幸。
非要附加上金钱的价值企图绑住他。
他本来不欠你的。
李可能也不是爱阿勒顿,更多的是对他身体的渴求。
阿勒顿对他越是冷淡疏离,给点甜头他越是想要紧紧抓住。
控制欲一向是最坏的东西。
电影对原著的改编与瓜导的个人风格前大半部分就是对原著的改编,第三章对于使用雅热后的改编。
吐出还在跳动的心脏我感觉是想说两人终于彼此实现心灵互通,而两个人肉体的融合代表两个人灵魂链接。
这种表达对我来说还是太过于超现实,以至于有些抽象了。
第四章是对李的人物形象的盖棺定论——一个疯狂且脆弱孤独的瘾君子。
自己趴在宾馆外面眼睛贴着窗户往里面看,酒店里的‘李’走向一个房间。
红色的毒蛇咬住自己的尾巴绕成无穷,眼睛里却有泪水流出来。
而床上的睡着的年轻男人项链上的金色蜈蚣活了起来,在颈间爬动。
阿勒顿拿出玻璃杯放在头上,李开枪,男人应声而倒,玻璃杯滚落。
杀死了所爱之人,他却释怀地笑。
此处可能是想要瓜导在映射原著作者William失手抢杀自己妻子的事实,李本就是作者本人精神意志的投射。
“李。
”被谁唤回远方的思绪,老态龙钟的男人蜷缩着将身体依靠在床上。
在生命走向静止的时刻,最怀念的感受,还是那晚他毒瘾发作病的很重,青年男人侧着身子主动贴紧,赤裸的腿缠上自己的。
那是一种可以假装被爱,肉体与灵魂交融的感觉。
原著小说里的我-李,给人的感觉是反感多过共情,但电影里的李让人有些怜悯,即使他对阿勒顿的痴迷是病态,但还是会让很多人在其中看到自己。
我说的当然不是毒瘾,性狂热,时代背景下对自己酷儿身份的挣扎,偶尔对自己的超常的痴迷和过失罪行的罪恶感。
而是爱上不可能的人的无力和自我厌弃,对被理解的渴望,对爱人的占有和控制欲,对孤独的恐惧。
另一处有趣的改编,把科特博士性转了,在热带丛林里女性才是一家之主反而设计的更科学。
原声太太太赞了,本片的服化道和场景布置都是非常用心,毕竟是50年代的故事,要合理又充满美感地展示时代背景并不是一件简单事。
阿勒顿和李在一起的时候,穿的衣服就是纯粹性感(也是因为Drew又高又瘦,且身材比例好)对身体线条一览无余。
李的衬衫西装看得出面料好,裁剪也很考究完全不暴露。
初登场的棉麻西服构成这个人物轻浮的初印象。
种种服饰的细节已能够侧面显示出两人的经济情况,或者说阶级身份。
选角虽不太符合我心里的原著形象,阿勒顿年龄上应该更小更瘦,毕竟多次用青春期,孩童等的相关形容词。
而李本应该更没魅力且令人无法忍受,而Daniel身材健硕且性感Drew和Daniel之间缺少的化学反应,恰好符合角色之间看似亲密却疏离的关系。
反而是豁牙墨西哥当地小伙是对的感觉。
看演员表才发现是Omar。
怎么这么帅!
缺了牙齿并不影响性感,拉丁美人独特的味道。
平常就是看起来很憨厚的傻大个,结果都和007演起床戏来了(未必是享受。
个人吐槽(题外话)再说一百遍,什么时候能停止使用直人演queer,就像不再允许出柜者试验异性恋一样?
现如今的好莱坞为首的影视行业就是出柜了约等于再也演不了异性恋,除非自己出资当导演或制片人,才能跳脱自己的queer身份。
对于有迹象的“直人”,也是秉持着疑柜从有的态度,一律打成透明柜。
但是直人似乎可以肆无忌惮地演性少数角色,甚至因牺牲大,豁得出去而被敬佩。
却从不见有人说queer演出异性恋是献身。
既然做不到就别再标榜平权
Queer,太好看了!
瓜达尼诺又一次展现了视觉表达与观念和情绪相互激发 高度超验的魔术21世纪过去四分之一 垮掉派扛把子巴勒斯再次被视觉化 而且是他边缘化的gay文本 是非常奇妙的观看过程 你不可能忽视柯南伯格的存在 法斯宾德的存在(Andy Warhol的海报也不容忽视) 前辈反乌托邦大师terry gilliam的营养也遍布其中 但瓜瓜还是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垮掉派表达 时代车轮似乎也转回了一个时间节点 个体自我解放 放逐 追逐 幻灭(才意识到瓜瓜跟阿比查邦长期共享摄影师的(单纯觉得好看 瞎夸夸 borremans竟然被瓜拉入出镜 太意外了
全文重度剧透预警
笔者注:"queer"在此处应译为“酷儿”;"disembodied"的译文亦不妥当
"Aren't you QUEER?""I'm not QUEER.I'm DISEMBODIED." 在剧场般的影厅里,红色幕布从两侧缓缓合上。
我还坐在原位,思索刚刚过去的两个多小时发生了什么:我的身体迷失在墨西哥城交错的街道上,心脏丢在厄瓜多尔雨林湿润的泥土中;空间上,我被抛进了外太空;情绪上,我还陷在威廉·李的回忆里。
“《酷儿》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酷儿》是一部……它是一首诗。
一首狂想曲。
一种情绪的呢喃。
一场念头的狂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墨西哥城注释了它边缘、徘徊、被排斥在主流外的底色,性和肉体粉饰了它情欲的外衣,南美风光构造了它异域的空间,雨林、草药、部落注入了它流淌着的原始与本能,巫术呼应了它的魔幻与超验……
原声带真的很好听……听完影片原声带,我发现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被驱逐的探险家在流亡之地遇到了他一见钟情的少年。
年长的探险家挖空心思,想博得少年的欢心;但少年好像云雾弥漫的夏夜中的星星,闪烁不定,若即若离。
终于,星星答应离乡人,离开天空和他一起旅行。
星光洒在探险家身上;他看着咫尺的星,觉得动人又清冷。
某天晚上,探险家和星星突然在对方身上看见了自己。
探险家紧抱星星,恳求他留下和他一起;星星把他推开了。
也许探险家害怕温暖的怀抱会把星星融化,也许星星担心自己还是太冰冷。
第二天,星星回到了天上。
探险家离开后又回来了,只是星星再没下来过。
你流泪了。
你也是。
第一次看电影,被两人一言不合就从嘴里吐出血淋淋、掉在地上还在跳动的心脏吓得不轻。
影片第一章和第二章还是(总体上)可以理解的(老牛吃嫩草)爱情故事(实际上出现的三个超现实/魔幻现实片段已经为心脏出击埋下了伏笔),到了第三章好像那个打进身体里的致幻剂药效上来了(其实我们所有人都吃了Yage):先是原始雨林眼镜蛇,然后是拿枪从茅屋里冲出来看着很疯之后也一言不合就拔枪的女科学家,接着又是魔法药汤面具仪式唱如戏心脏落地,还有数码宝贝融合,最后《2001太空漫游》。
大帝,是因为《酷儿》其实是三部电影,所以你给三颗星吗?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2017)8.82017 / 意大利 法国 巴西 美国 / 剧情 爱情 同性 / 卢卡·瓜达尼诺 / 艾米·汉莫 提莫西·查拉梅大帝,你少打了一个“请”。
2001太空漫游 (1968)8.91968 / 英国 美国 / 科幻 惊悚 冒险 / 斯坦利·库布里克 / 凯尔·杜拉 加里·洛克伍德 给我们推荐电影的教授说"part 3 is like comedy"。
我笑得很大声,很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嗯怎么不算呢?
”),但内心悄悄地回复"no it is not"。
心脏是有预兆的,如胶似漆是有含义的,被抛进太空是神来之笔——
It's EVERYWHERE!当威廉·李和尤金·阿勒顿踏入南美洲的雨林的那一刻起,理性现实开始被魔幻现实取代。
当Lee询问Yage在哪里的时候,Dr. Cotter大笑着告诉他"It's everywhere"——欢迎来到魔法森林!
服用此植物的效果我们都已经很清楚了——所以,Chapter 3不是喜剧,它只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环太平洋驾驶员同步测试
疑似进如入
数码宝贝融合也不只是变形金刚合体,而是……(好的好的,让我们说中文。
)教授说,这个片段是Lee和Eugene做爱的抽象和艺术呈现,以此种形式呈现的目的是表达两人灵与肉的融合。
(我:好吧!
我倒觉得那一晚他们有没有做已经不重要了。
)在这个晚上,李和尤金到底有没有做真的不重要(虽然我很想装监控)——在这个“你与我”变成“我们”,边界模糊、连接,身体交融,“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的时刻,肉身与精神的连结已无需赘述——这是“酷儿”概念的抽象表达:在LGBTQ+这一概念中,“Q”除了“Queer”,还同时是“Questioning(疑问)”的缩写。
如果说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还是性别二元框架下的概念(女同:女女;男同:男男;双:个体喜欢女性与男性;跨性别:女跨男和男跨女),Q代表的则是二元模糊的一套观念:Questioning意味着个体还在摸索,处于不确定的状态;Queer则是个体确定自己会对另一个体产生情感,在这里“性别”是不被考虑的因素。
与LGB更像是性取向的概念相比,Q更像是一种性身份,其概念本身并不涉及“性别”。
但是,从性取向的角度看,Q显然似乎可以归入双性恋的范畴。
正是因为不清晰且判断依据相当主观、较难客观的“定位”,酷儿这一概念和群体持续受到怀疑,引发争议,遭受排斥。
无意识、亲密、共体、交汇、试探……两个赤身裸体男人的纠缠成为酷儿概念本身的模糊、多义与复杂状况的展示;抽象与晦涩的片段与观众产生互文,再现且直接形成了概念、群体、群体与他者互动时的场景。
《送你一颗子弹》。
送你一颗子弹8.6刘瑜 / 2010 / 上海三联书店如题。
如果以后再有人问我“Queer是什么”,我的回答会从“Queer是……”变成“请你去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导演的全新力作《酷儿》”。
提起Call Me By Your Name我就想到一些好笑的短评。
嗯……这是两部电影。
如果还要问,“这部电影除了导演拍过CMBYN之外还和甜茶和食人癖演的那部电影有任何关系吗?
”
就连被口的时候也……
没截到乳头的那帧 :'(
我觉得Mr. Cotter暗恋Eugene。
尤金首次登场是一丝不苟的油头,这也是他在第一章几乎所有出镜时刻的造型;第二章,尤金穿上了半透的丝绸衬衫,皇帝的上衣和没有过膝的短裤;在第三章的雨林里,尤金的头发全部散掉了。
李的头发并不多,但能看出他前三章一直不怎么管理发型;尾声部分,回到新墨西哥城的李梳着油头,戴着眼镜,背着和尤金的一模一样的细肩带相机……
此图可做meme
连拿酒杯的手指翘起都……就这么爱。?
当我想念你,我可能不再提起你的名字;但我看向身上的衣服,肩上的相机,镜子里的自己——我好像就能看到你。
Dress myself like you, and I'll see you in mine.
《请以足的名字呼唤我》脚也是本片中多次出现的一个元素。
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说“你们男同都恋足”。
第一章末尾出现的维纳斯一般的裸女没有(腿和)脚,紧接着空地上出现了一双爬着蜈蚣的脚;第二章李生病浑身冰凉,央求躺上尤金的床,尤金用自己的(小腿和)脚盖住李的;第三章(好像)倒是没有特写脚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俩离开雨林根本不需要脚;尾声不必多说:电影最后的实物镜头就是第二章足画面(调换了两人位置)的复刻(影片的一版海报使用了这个镜头):尤金来找李取暖了。
一切的一切都为我指向《阿飞正传》:
阿飞正传 (1990)8.51990 / 中国香港 / 剧情 爱情 犯罪 / 王家卫 / 张国荣 张曼玉
来源:站内《阿飞正传》“全部剧照”条目第103张还有这总是一言不合就切到热带丛林上空的镜头……UC小编来写就是《震惊!
某同性片大导竟抄袭得过奥斯卡的他…》。
《双脚轻踮触碰阳光》当李从太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地落在新墨西哥城的沙滩上后,他迈出了终结的步伐。
街边有两个男人下棋,烧烤摊还在营业,李走进了SHIP AHOY:他第一次冲进店内寻找尤金时“冰冷的、溜滑的大鱼”落座的桌子被从来没出现过的台球桌取代;乔衣衫不整地从厨房(?
)出来,先前扎在裤腰里的衬衫下摆和皮凉鞋变成了帆布鞋和(像尤金那条的)细皮带;店里的旧沙发也全部换掉了。
大哥哥,为什么你要把胸拱出来?
乔向李卖弄风骚,意图引诱两年前他就暗恋的老友。
李得知尤金带别人去了一回(厄瓜多尔雨林找Yage),把嘴中吐出的烟雾全部吸进了鼻腔里。
?
那还有什么是假的?
(不)嘻嘻。
李来到片中他第一次做爱的房间——两年前,他在Chimu Bar里邂逅一个颈佩银蜈蚣项链,身着针织网眼白背心,口缺两颗门牙,身旁桌上立着一副圣母像的男子——他是因,他是果;他是起,他是合;他是原初,他是末尾;他是开始,他是终结。
李睡着了。
再次醒来(应该是进入了超现实叙事),房间色调变成了绿色。
他望进桌上的微缩模型,看见自己从红走廊迈入同一位置的黄色调房间。
*INFINITY*地上有一条卷成无限符号形状的红白条纹相间的衔尾蛇。
蛇哭了。
尤金躺在床上,身体上边凭空浮着一块玻璃板,就像在透明的棺材里。
原本是Chimu Bar男孩戴着的银蜈蚣在尤金的脖颈上爬动。
누구야?
Chimu Bar男孩在电影中的角色很难不让我把他当作一个不属于人间/不是活人的“神”的象征。
如果的确是这样,那么尤金在影片现实中就几乎没有活着的可能。
李低下头;衔尾蛇消失了,什么也没留下。
永恒结束了。
刹那即永恒。
在记忆里,就是永恒。
还在沉睡的(几乎就是死了的)尤金是永恒,他一活过来就要去死了。
尤金上方的玻璃板也消失了。
他在李的回忆里被唤醒,坐在床边,望向李,看起来很困惑。
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个酒杯。
他把酒杯放在了头上。
李从上衣的衬里口袋里掏出一把像之前玩游戏时Mary用的玩具枪的枪(而不是从腰间拔出自己那把有枪套的左轮):他好像知道自己要准备忘记尤金了;他害怕,思绪混乱,被自己的想法吓坏了;应该是潜意识让他杀的:他拿枪的动作虽然缓慢又迟疑,但坚定。
受不了……这实在就是詹姆斯·邦德吧。
李从上往下瞄向尤金头顶的酒杯。
开枪。
子弹打中的当然是尤金的前额。
开完枪李还笑,发现完好的玻璃杯骨碌骨碌越滚越远后嘴角就瘪了马上扑向尤金跪下了。
李颤抖地抚上尤金的脸庞——尤金就像《马拉之死》一样悲剧但优美地倒在了地上——送上最后一吻(但李这身打扮身子俯下去真有点像对尸体不敬)。
窗开了。
李起身查看:白色的轻纱轻轻摆动。
李回过头,地上的尤金不见了。
床也不见了。
房间里出现过的一切在白纱的掩护下彻底地逃离了。
尤金?
嗯。
李穿着皮鞋的脚向后探了探,好像碰到柔软温热的脚背。
永恒流下了眼泪;就像那晚我穿过镜子看到的你。
首版发布于微信公众号“里欧的夏天”
Title: QueerYear: 2024Genre: Drama, RomanceCountry: USA, ItalyLanguage: English, Spanish, FrenchDirector: Luca GuadagninoScreenwriter: Justin Kuritzkesbased on the novel by William S. BurroughsMusic: Trent Reznor, Atticus RossCinematography: Sayombhu MukdeepromEditor: Marco CostaCast:Daniel CraigDrew StarkeyJason SchwartzmanLesley ManvilleHenrique ZagaDrew DroegeAndra UrsutaAriel SchulmanMichaël BorremansOmar ApolloDavid LoweryLisandro AlonsoColin BatesAndrés DupratMichael KentRonia AvaRating: 7.5/10Birthed out of William S. Burroughs’ own experience in Mexico, QUEER the novella burrows into his sexuality in an almost achingly touching extent that it wouldn’t surprise anyone that in time, it will morph into a motion picture wrought by none other than Mr. Guadagnino. Tossing off his 007 outfit after almost two decades, Craig is hot to trot hopping on a role that couldn’t be more disparate from the suave, immaculately suited spymaster and transforms himself into the often disheveled William Lee, an avatar of the author himself. An American expatriate sauntering in Mexico City in the 1950s, Lee is a writer having a monkey on his back, but his jones for Eugene Allerton (Starkey), a young American G.I., the Adonis-like object of his desire, turns out to be far more potent despite himself.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an epilogue included), QUEER may error on the side of wandering unduly into Lee’s cringy, blasé conquest of an inscrutable Eugene, to attest how a man can easily be reduced to a simpering, mumbling love fool for his infatuation as long as he receives even a smattering of positive signals. Guadagnino’s unrelieved scenes of toping, smoking, mainlining also test an audience’s patience (whoever has a functioning olfactory sensorium would even want to stay near to those people?). A person’s sexual attraction is a variegated private matter, but a general sex appeal cannot be too deviated individually, one may argue. Lee’s unilateral crush is magnanimously accorded with some sort of reward as Guadagnino and Kuritzkes’ script do not shy away from explicitly intimate acts, though the age discrepancy between Lee and Eugene (at least 2 decades apart) determines that the latter’s physique in the buff is stylishly and artistically exploited to quench a more unsavory lust of lecherous middle-aged gay men whose libidos are supposedly on the wane. Not that it is wrong to adopt Lee’s perspective as the film’s line of sight, after all, it is an author’s irrefutable prerogative to stick to their own vision in a roman à clef like this. But one really hopes QUEER would’ve beefed up Eugene’s part (in the novella, he is more like a sketchy symbol than a character with enough flesh and blood), and found a key to his perpetually unforthcoming interiority. Ergo, albeit Starkey’s own striking appeal, Eugene’s evasion not only finds him a merely empty hull who has no apparent emotional fluctuations, but also conduces to a shallowness in Lee, whose intellectual facade cannot mask his own capitulation to the primal libidinal impulse out of a stupor of stultifying ennui. While the narrative kernel is a somewhat schematic imprint of the two men's differentiations on the sexuality spectrum, Guadagnino's film well comports itself meandering into a Lynchian realm with its surrealistic elements, aptly supported by Trent Reznor and Atticus Ross’s decisively disruptive sonic contrivances and anachronistic needle drops (Prince, Nirvana, Sinéad O’Connor, to name just a few), plus an uncharacteristically bedraggled Lesley Manville as a mad doctor in the South American jungle: dreamlike, astral sequences accessorized by striking miniatures and vintage hues, phantom caresses and two naked bodies melding into each other, Lee’s yearnings find the most aesthetically stunning expression and no wonder, telepathy is his holy grail to dismantle the impenetrability of a human's soul and emotions. As the cynosure of the story, Craig is terrific to behold (even in juxtaposition of a sinfully delectable Starkey) and magnificently exposes Lee’s vulnerability and debasement to a piteously affecting level, internalizing all the setbacks and frustrations with a wry smile and never veering into the lane of sinisterness. As often with Guadagnino's work, QUEER substantiates the auteur’s growing capacity in style-experimenting, queerness-exploration and mood-setting, but it seems that an undertone of distantiating Pyrrhonism has been detected in his recent output, that might keep a viewer’s empathy at bay, which, contrariwise, is not necessarily a shortcoming but a hard-won distinction, only it might sound the death knell of the acceptance from a more mainstream audience, if that is something of Guadagnino’s concerns. referential entries: Guadagnino's CHALLENGERS (2024, 7.4/10); BONES AND ALL (2022, 7.3/10); SUSPIRIA (2018, 7.5/10).
这部电影被低估了——它探讨了孤独、欲望、对深层精神连接的渴望,以及年轻人与年长者之间的权力失衡。
我欣赏导演在呈现李的内心世界时所采用的艺术化手法,通过充满意象的闪回镜头,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状态。
蜈蚣。
吞噬自身的蛇。
服用Yagé后灵与肉的结合。
最终,他幻想自己枪杀了爱人。
然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回忆起爱人曾经用脚轻触自己身体的瞬间。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当我看到主角做出那些愚蠢的举动,只为了吸引年轻恋人的注意时,我开始想象他的孤独——他渴望连接,渴望被真正理解。
他幻想着借助一种神秘的植物,与那个年轻恋人建立起精神上的联系,而对方不过是在利用他,以换取自己的利益。
孤独会让人渴望连接,渴望身体的触碰。
我看到孤独如何一点点吞噬一个人。
那些从未经历过这种绝境的人,或许会轻蔑地将这部电影当作另一个“年老同性恋渴望年轻肉体”的故事。
但在我看来,这背后隐藏着一种更深刻的悲哀——一种关于年老性少数群体的深切悲怆。
这种悲哀如同深不见底的黑暗,而在观影的过程中,我感觉心中的积雪又厚了一层。
改编自威廉·巴勒斯从弃稿中翻出来的同名半自传体小说。
小说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候Queer这个词还处于半明半暗、自我厌弃的禁忌状态,是男同性恋者的暗指。
背负杀妻之罪的巴勒斯被迫在墨西哥城流亡,沉溺于毒品、劣酒与男色,直到遇到他生命中的在劫难逃。
一个彻头彻尾的巴勒斯故事,就连和影片不太搭调的涅槃乐队BGM和电影中升仙段落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人融合穿透是从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中汲取的灵感,盖因为这两人都与巴勒斯私交甚笃。
这个故事与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以卢奇诺·维斯康蒂的电影有相近之处,在这些故事中,中年艺术家总是痴迷于理想化身的美少年,为自己的情欲惊恐万状、患得患失。
电影的前半部是一部魅力和犀利并存的性喜剧,双男主充满性张力,一个胶着粘稠,内心激荡,像花花公子版的中情局特工;一个美丽淡然,没有太多人格,像地表最具知识分子气质的Calvin Klein麻豆,在既污秽又宛若天堂的墨西哥城中寻欢作乐。
后半部变成了一部追寻超凡体验的奇幻公路片,对死藤水抱有执念的巴勒斯求佛得佛,睇破(或者恐惧睇破)真相的两个人从此天涯两隔。
电影的最后三分之一重回瓜导经典《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一段同志之爱,并未带来救赎,而是在现实的目光下逐渐凋零。
整部电影更像爱德华·霍普的画,哪儿哪儿都是阳光,哪儿哪儿都是阴翳,哪儿哪儿都是灿烂的忧郁。
线索很集中,最后在Hotel里醒来凝视Hotel的桥段是全片象征的滚车轮:看一眼时间、眼睛、衔尾蛇、蜈蚣、放酒杯(膝盖和头)、派对、打酒杯、死亡亲吻(yage-talk to u without speaking)…… 之后Lee老年的片段无需讨论真伪,其作用同样只是象征,说明二人的南美之旅痕迹之深刻,he's haunted。
再进一步讲,Lee清楚了自己和Eugene的关系是最初的“人”之Eros。
但Gene paced back了。
Lee 无法改变他。
如同Gene无法改变Lee 是queer这个事实,Gene也无法在自己的认知中改变自己不是queer的定位 identify。
二人彼此都有着再次合体的欲望,但是Lee不想作为Gene性与爱认知摆荡间的受害者,换句话说,他只想和服用Yage后的Gene在一起:二人恨不能成为一个人。
影院中二人看“戴手套穿越镜子“的片段也可以视作Lee和Eugene关系的象征。
Not queer,but i can fuck with u. Gene没有认识到他对Lee有着超越性的感受与需求,这也解释了在服用Yage后他选择忽略昨夜,逃离Lee,这是偏执——雨林夜晚中复杂的一滴泪说明了一切。
“关键不是理解,而是信念”,eugene选择了前者而非后者。
eugene否认自己是queer,也选择不去相信两人之eros——Lee清楚这一点,因为他已经完全明白了Eugene,故也明白了二人关系的终点。
Lee亲吻脑部中弹的、没有意识的Eugene。
因为他的意识中明白他不想要选择understanding而不是believing的eugene。
Guadagnino基础功很扎实,但为了渲染一些东西刻意堆砌象征并不能在艺术上帮助影片突破爱情片的场域,倒显得刻意。
花活乱炫却没有能够帮助影片探讨的内容变深变厚,形式绚丽而内容只需要几句话就能概括得八九不离十。
在表面上强化着影片的“门槛”,却牺牲了电影之为艺术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或许这就是瓜的艺术理念吧,形式与内容当然是缺一不可的。
Drew的表演并不精彩(虽然在这片子里他的角色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Anderson是很懂queer们想要看到什么样的“衣服”的;此外,音乐非常好听!!
是《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升级版。全片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瓜导以前电影里所有熟悉的影子。总共四个章节,头重脚轻,前两个章节有多美好,后两个章节就有多抽象。丹尼尔·克雷格贡献了脱掉007后最光秃秃的演技,建议今后还是不要找直男演这种片了感觉太差了
西毒老攻爱上双性恋学生受,攻骗受到南美找草药喝,想变真爱一辈子,药无效攻被甩。🥃🐍🍃💔
漫游在世界边缘的,成功吃到美男子的,迷幻而话痨的,酷儿。有点看不下去。
007硬汉丹尼尔克雷泽跑去演同人了,不小的转型。前面都是一些情爱露骨的同性亲密片段另本人很不适,因为真的是太直了,看不了这些,后面的森林探险找迷魂植物还是很有意思的。探险片和科幻片的综合体吗?
评分6.2低得太过分了 这可能是瓜导目前作品探讨酷儿身份认同和困境之巅 需要一定的观影门槛 包括但不限于垮掉派文学改编、对巴勒斯生平的了解、片中多段超现实隐喻 如果抱着观看一个无伤大雅的爱情故事的心态看多半要失望了 尾声那段房间梦境太林奇了 服装设计是罗意威创意总监难怪这么时尚 disembodied是不是可以翻译成不以心为形役
除了《挑战者》,我都不太能get瓜导的片。这次又是他那种身体与环境交织的“热电影”,整个观影体验下来跟看柯南伯格的《裸体午餐》似的。片中还引用了科克托的《奥菲斯》,展示的是通往镜中世界的路径。本片第三趴,角色被告诫喝死藤水如同照镜子,加上那些灵与肉的虚实交融,它可能想探讨身体接触,而不仅仅局限于爱。我理解不能,也不想理解太明,吸引我看下去的只有视听,熟肉和生肉合在一起的镜头有些惊叹。克雷格给我的感觉像是伪装成gay的情报员邦德,以牺牲男色来换取小伙的情报。
5.0 torture
瓜导的长短板十分明显,优点是摄影依然美学至上,利用棚内假景和时代金曲等明显不合时宜的元素制造出一种别致的氛围,第三幕宛如《蛇之拥抱》《迷失Z城》的雨林幻觉拍得也颇有想法。缺点是叙事依然是短板,原著本是威廉·巴斯勒戒断反应中与内心孤独角力的所感所想,queer一词亦指代其格格不入的身份和处境,电影中的尤金一角,是李的解药,是李的欣慰剂,更是他放不开手的执念。但感觉瓜导完全没有开篇交代这个背景,导致让观众无法理解李的情绪也让电影成了廉价老gay钓人的戏码。克雷格表演及格,但无法让人信服;尤金这个角色笔墨少到完全浮于表面感觉不真实(导演的锅)但德鲁·斯塔基的表演依然秀色可餐,我见犹怜。深柜又如何,你依然闪闪酷儿。
87分钟之前需要忍受DC直男强演基佬的生硬演技(都怪我看了太多007🚬),之后开始逐渐抽象,瓜导最好别告诉我其实一切都是所谓Yage导致的想象/幻觉😓
开头是阴翳老年版cmbyn,但是越看越不对劲,逐渐变成嗑大了版魂断威尼斯。Luca瓜不愧是氛围营造大师,是很好的电影。但是这次的氛围比起每一次都诡异。不是每样东西都需要体验,看完真的有悟空之效果——我愿称之为21世纪风月宝鉴。好奇心会害死人,远离黄赌毒可以自己主宰的平凡生活才是平凡人的幸福归宿。同样是不切实际的梦我宁愿选择役所广司刷厕所的完美生活。
不难看,唯一难看的部分是老gay,我的眼受累了
形式强于内容。瓜导应该好好打磨故事,现代的男同性恋最富盈的就是性幻想,缺乏的是感情。
倒贴婆的一生(其实是很短一段时间,末尾似是而非的那个老人结局显然是心态的具象化)。克雷格这表演其实挺特别的,但像在演砸了和演得很好的极端情况反复横跳。60
没看过原著,但Lee那种得而不到的悲伤在Daniel的诠释下还蛮让人唏嘘的
全片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瓜导以前电影里所有熟悉的影子。总共四个章节,头重脚轻,前两个章节有多美好,后两个章节就有多抽象...看罢电影终于知道威尼斯传出的那句“一个明星的诞生”是什么意思了,Drew Starkey被拍得实在太美好了,很久没有在大银幕看到一个让人觉得好看到只要他一出现就会心跳的角色了。
3.5 完全不像2024的产物,宛如几十年前的、带有先锋感的电影。《情迷画色》《裸体午餐》的另一种“配套续集”。瓜导很努力地还原出原著中的经典段落,求之不得的爱、精神与肉体的疾病、自我剖析的痛楚、欲望的陨落,以及标志性的超现实意识流,整体风味全程保持在线,很不容易。丹尼尔不仅要演外在的衰老、成瘾病症与爱欲矛盾,还传递出内心深处真实的罪恶感与绝望孤独,也是挺豁出去了。但行至影片最后,还是不免让人幻想——如果是柯南伯格来拍,把那些充满毒性的幻觉,用更血肉横飞的方式呈现出来,兴许能成一部世纪神作。
极致的追求至欲望的尽头才发现这里只有无尽的孤独,这其中动人的悲剧性自然并非绝对与“酷儿”划等号,却又直接体现着其独一无二的反向特质,一种近乎于逆宇宙规则而行的绚烂的毁灭或重生,只为最纯粹的感同身受和一心同体,寻得真正足以驱散孤寒的归属天地,即使结局依旧形单影只徒留回忆,瓜达尼诺作为导演的局限性同样体现着这种特质,比起真挚热烈又迷乱不安的感情纠缠,他似乎更醉心于描摹那虚实难辨的被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支配的粘稠幻境,而这在本片中某种程度上恰恰成为了最为贴切的形式美学追求,并因此让电影中的一切都明明那样造作却又那样实在。
是你的想跑也跑不了,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Lee注定是要孤独的,小说里的Allerton感觉更加冷漠。这个电影最好结合作者本人生平看,不然会觉得晦涩难懂。看了太多差评,结果正片比我想象中好点,尽管第三四章瓜导拍得确实很抽象😅
爱情和毒品均是致死的疾病,亚嘿是面镜子无法带你通往另一个世界,欲望的终点是孤独并吞噬自己以此循环。如果巴勒斯还活着应该会喜欢这部改编电影,巴勒斯本人说每当读到手稿就像在读高中生写的私人情书,一度想放弃出版这本书。书里对亚嘿的描写非常少而且戛然而止,而电影延伸了寻找亚嘿的部分并扩充复杂爱情的意象,特好!卢卡应该考虑把《瘾君子》也拍出来!
挺好看的,线索足够集中,克雷格是一双充满急切而充满欲望的眼睛,而德鲁的凝结姿态更凸显人性淡漠的疏离,也很符合他放逐身体的享乐信条。所以后半段克雷格深入南美试图掌握窥探人心的力量,主要就是为了看清眼前人究竟是不是酷儿。gay bar环境的建造也很有性格,不是常规意义上聒噪奇情的,而是很安静,更像是一处避风港,让人会有停靠的冲动,可以说想达到的手段都完成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