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惟文不知为何,觉得刘德华这张脸扮演警察总是怪怪的。
在他所有电影里,估计演警察最舒服的也就是《无间道》里的角色了吧。
在最近的这部《拆弹专家》里,刘德华不仅是警察,而且还是警察里的拆弹专家,最后壮烈牺牲,够得上是壮烈了,连渣都没剩下。
其实这就是一部典型的警匪片,与香港过去的电影没什么不同。
唯一的区别就是有姜武和宋佳这两个大陆演员的加入,而《拆弹专家》又是一部主旋律电影,那么这里面就很耐人寻味了。
主旋律电影如果剧本扎实也是可以煽情得恰当好处的,很明显《拆弹专家》没有掌握好分寸。
举个例子就是,“我是警察,我有责任”。
姜武作为土匪,将一群人质困在红磡隧道,其中有一名年轻警察被发现了,于是姜武将他做成人体炸弹扔出来给刘德华这个拆弹专家去解,而要在极短的时间(两分钟)内解开太多可能性的炸弹,这个概率实在是太低。
最终,刘德华选择了放弃。
他用这两分钟给这名年轻的警察灌输了一条道理,“你是警察,你有责任,远离人群,远离车群”,并且要年轻警察喊出来。
这是一个很小的片段,很多人看到这里都流泪了。
这就是电影的目的,而年轻警察在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在感动观众其实也是在感动自己。
当一个人身上被绑了炸弹,在明知自己马上将死去的时候,这其实已经没有任何身份可言了。
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人,然后才是警察。
身上被绑炸弹,对任何人来说,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
他不钻到人群多的地方去伤害更多人,只能说出自于自己的道德和良心。
这和身份没有关系,但是电影一定要用身份去框定他个人的想法,以显示警察的伟大,这实在是太违和。
况且,按照当时的环境和位置,他不管是不是警察,不管他的意志想要奔跑到何方都是动不了的。
如果往后冲入土匪群里,匪帮会开枪打死。
如果往前,警察那边会开枪打死。
如果真的往前了,对于前面举枪的警察来说这是唯一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伤亡。
但是,对于正义的一方来说,这就有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所以刘德华作为正义一方的代表,将这个选择的难题用大义凛然的“你是警察,你有责任”的虚拟点赞抛给了年轻警察。
小警察还很感动,“我是英雄”。
其实,08年美国也有一部电影叫《拆弹部队》,里面也有这样一模一样的场景。
一名平民被做成了人体炸弹,在拆弹专家走过去之前,他的战友就一直在说干脆干掉他。
拆弹专家走过去就说,“你知道吗?
拆炸弹最快的方法就是干掉你”,在确定无望以后,他反复的说“对不起”。
简单、真实,没有任何情怀的包装,直面人最真实的情感才是正义,在这份正义面前做到自己足够努力就是英雄,而这就已经足够悲壮。
而《拆弹专家》里刘德华的做法就是让年轻警察忘掉他是个人的身份,这一点我真的无法接受。
所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刘德华演的警察我总觉得怪怪的,因为他的那种正义,实在是不够真实,人为描摹上去的正义痕迹实在是太重。
当你看完《拆弹专家》以后,建议你再去把《拆弹部队》找出来看看。
公众号:李惟文
“你是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人群,不要靠近车辆,站在原地,这样的伤亡是最少的,你清楚吗?
” “政府是不会向恶势力屈服的。
” 躺在担架上无法动弹的火爆弟弟洪继标用生命在诠释“躺着也中枪”。
“你打我的脚,我也打你的脚。
”,加上之后章在山和火爆类似古时骑马单挑那样,迎面开着车拿着机枪对射,感觉好幼稚。
最后隧道爆炸的特效太假了。
炸弹爆炸,警察牺牲,不完美的结局才够真实。
不要妄图威胁政府做交易,换来的只有营救人质这一种可能。
真的,看完影片后,真的感觉对现实社会的无力感。
原来经典港片中的无所不能的神探们,一下子都有了血有了肉,有了软肋,有了无助。
其实还是不太喜欢这种无力的感觉。
感觉好象恶势力最后胜利了一样,让人有种郁闷的气息吐不出来,憋得慌的感觉。
说是拆弹专家,感觉有些讽刺。
其实影片真的感觉很一般,出场我就有点蒙,以为刘是坏人,后来才知道是卧底,但是每次的拆弹感觉像是在赌博,那还是拆弹专家吗。
坏人各种挑衅香港特警,夸大坏人的优势,显得香港警察是很无能的样子,感觉好象猫和老鼠的游戏,而猫呢,一直在逗着老鼠玩儿。
《外科风云》因为白百何的突发事件严重影响收视率,但仍硬着头皮迎难而上继续在一线卫视播出。
在观众广泛质疑其行业题材的专业性的时候,它又开始打同情牌,软文一篇一篇抬高豆瓣评分,鼓励大家去拉高收视率。
可惜与《人民的名义》硬碰硬,只能铩羽而归,在《人民的名义》破7破8的时候,《外科风云》还在为破1挣扎。
平心而论,正午阳光已是国剧良心,白百何在年轻影星中也算演技不错,但行业剧要有行业的专业性,不奢求你能像美剧《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那样成为经典,但犯一些诸如手术前未消毒的常识类错误则是无可容忍的。
所以,请正午阳光少一些媒体公关和套路,美剧太遥远,学习学习香港怎么拍行业题材的。
这部《拆弹专家》之所以在五一档四五部大片左右夹攻的残酷现状下仍能保持票房领先,靠的是大家对于港片的钟爱和华仔代表的香港精神的尊重,更是行业题材的吸引力。
香港电影擅长警匪片,香港警署的各个部门甚至公共关系科被TVB拍了个遍,匪徒的各种犯罪如黄赌毒、绑架、抢劫、黑社会帮会上位争地盘、江湖仇杀也屡见不鲜,但拆弹专家题材还是较少。
我们印象较深的是成龙电影中的“剪红线还是剪黄线”,但现在炸弹的复杂程度早已登峰造极,现今世界各地的防不胜防的炸弹恐袭就是明显的例子。
我们只是在新闻中看到炸弹爆炸后各种残骸,但对于炸弹背后的故事,却所知甚少。
行业题材首先要体现行业特点,每种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具和场景。
医患剧肯定是手术台,而不是手术不做,陪小孩玩了大半集。
法律剧肯定是法庭,警匪片肯定是枪械爆破,所以这次,《拆弹专家》让你对各种炸弹一次性看个够,一开始就是匪徒制作汽车炸弹的场景,天然气出租车加上几桶汽油,黑红零火线,我们对中东恐怖分子的汽车炸弹的威力记忆尤新,这一次汽车炸弹用于抢劫金库的掩护。
抢劫金库用了臭名昭著的C4,炸门是专长,这次直接炸开金库的大门。
在日常任务时,有二战遗留的航空炸弹,那是用来炸航母和战舰,穿了防爆服炸了也就是个全尸,不穿拆引线干活还方便些。
匪徒姜武报复时用的是电饭锅炸点,利用汞和导电来引爆。
还有小定时炸弹,遥控炸弹,手雷弹,当然重量级的还是最后炸毁隧道的1000公斤C4。
虽然有主演对炸弹不厌其烦的专业术语介绍,但不用怕观众们看不懂,观众们的智商比你想象的高很多。
行业题材当然要体现职业精神。
医生就是救死扶伤,与家属谈判交费用的事情让院方去做。
律师就是维护公义,黑幕会有,但更多的要体现职业的底线,不能成为犯罪分子的保护伞。
警察就是要维护公共安全,而拆弹专家则是用生命保护生命,所以要感谢上帝让你每一次都选对线。
当然,现实是残酷的,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有时候只能赌,每次寄望于上帝也是枉然的。
所以,我们看到主演刘德华在一次次解决炸弹危机之后,救得了女朋友,也解决不了同僚的汽车炸弹,在最后面对庞杂的线路只能赌命。
这一次,他输了,但救了隧道,维护了公共安全,实践了自己的职业信条。
行业题材可以谈恋爱,谈主角背景,但不能喧宾夺主,一切要为主题服务。
所以刘德华特地找了宋佳谈恋爱,还交代从认识开始的恋爱。
拆弹专家也是人,也需要家人的支持和同事的关心,所以女朋友和同事的担心和支持镜头在影片里有很多,倒是让拆弹专家这个角色更加丰满有层次感。
自己有职业信条,女友的爱人,同事心中的楷模,匪徒的眼中钉。
全方面立体化刻画人物,拆弹专家拆弹也会害怕,也会拆错线,也会让同事在面前惨死而不敢靠近,这才是人性。
相比之下,内地的电视剧有个通病,就是注水。
《人民的名义》老师和学生吃饭聊天可以吃两集,《外科医生》医生陪小朋友玩也可以玩大半集,以前的律师剧《离婚律师》里的一个当事人办离婚典礼扯了一集,这也叫主创没有职业精神。
邱礼涛以恐怖片《人肉叉烧包》闻名于内地影迷,最擅长的是低成本的邪典电影。
但只要有了资本注入,他也可以拍出炫目爆破为噱头的高质量的院线主旋律商业大片。
当然,导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死板地按套路出牌,拆弹专家也不是万能的,只要有恐袭肯定会有死伤,人质会死,拆弹专家会死,最后灭恐袭的办法还是强攻,以小的伤亡换取大家的安全。
将生命凌驾于正义之上,值得我们铭记那些保护市民安全的无名英雄。
这电影,严格来说,没有让人惊艳的地方,就是一部普通的电影,看完以后,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是看过而已。
刘德华饰演的警察是负责拆弹的,却也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又是做卧底,又是在现场处置各种突发情况,这是不是太扯了一些呢!
影片中宋佳饰演的角色在电影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我始终没有看明白,似乎删掉也不影响剧情的整个走势,这就属于典型的可有可无啦。
姜武饰演的匪徒,用尽一切的办法,只是为了能够带自己弟弟逃离监狱,好不容易弟弟都来到身边了,最后警察强攻,就那么任由自己弟弟被警察枪击?
既没有为救弟弟去拼命,也没有表现出那种匪徒看着自己至亲弟弟被乱枪击中时候的愤怒,我很想知道,这些都没有的话,姜武这个角色的人设是不是就存在严重的前后不协调了呢?
整部戏唯一能称为亮点的或许就是那大场面的爆炸镜头了吧?
但是那个镜头也没有能够令我改变对于整部电影的看法!
哎,刘德华这几年,在我记忆中拍过几部这类的警匪片,都是香港发生非常严重的治安事件,而这几部电影也都是很失败的片子,难道华仔是要在什么地方跌倒就要在什么地方爬起来吗?
关键是你爬不起来哇!
结局正如我想象的,一颗炸弹结束了所有幻想与想象。
剧中那样不平凡的人不能因为庸俗的日常和非议而迫降。
每条线都是上帝对他的作弄,英雄般的死去,或是懦夫状的面对幸存者,回应家属。
警匪,警匪。
作为一名预备役,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以旁观者的态度看完这部剧。
我只想让他降落,让他回到我所认识到的现实。
小警察现在接受着的教育是服从式的,但这种服从却虚伪而不符合我想象中的正义。
这所谓的服从,上至处长队长,下至学生干部。
这种病态服从却未曾教过我如何爱民,如何爱责。
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即将从事的工作多么值得人尊重,值得人热爱。
常常出现的是我们被多少人仇视,被多少人监视。
我们的每个行动都是步履为艰。
我们就像走在钢丝上,左边是违反犯罪,所谓正义的敌人,右边是遵纪守法,所谓公务员的敌人。
我们这堵城墙也许是被两边所冲击着,才没倒下吧。
我在这种生活中既没有从同伴那边获得担起警察重任的庄重感,也没有从我所保护的人那里获得认同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怎么继续像帅气站到最后的小哥哥一样,保持姿势,告诉自己我应该做的事情。
说到这点,不得不吐槽,那一部分跟洗脑一样,一点都没有看出小哥哥为自己警察的身份感到光荣和骄傲,一点都没有为荣誉而战的凝重,害得眼泪啊憋回去了。
这部剧其实真的好多槽点,我以为的伏笔都没有上,我以为的感情线都乌七八糟的有头无尾,只好自己脑补出一部虐恋情深,你爱我,你不爱我的脑残恋爱剧,砰砰梆的💣戏最有意思,本来想要精进一下的射击理论水平,大家都群魔乱舞一样的射子弹,子弹还不要钱,几匣几匣的装,难过到不行。
好啦好啦,剩下的两年要努力提升思想境界,做一个有脑子有热情的警察。
相信看过《拆弹专家》的观众会被片中各种“火爆”震撼,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被捆着浑身炸药的小警察。
虽然,他一出场就知道有可能领便当,但绝没想到会是这种方式。
怎么着也应该是与华仔里应外合、或者与退休警察的老爸来场“父子武状元”?
可是,导演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起初,他很镇定的报出编号:“我是UI19472。
”“你放心,定时器还没有启动。
镇定点。
”“很镇定。
”虽然自己也是警察,但成为人质后,尤其是身上还有炸药,再看到同行,还是多少会有安全感的,此时的观众也会很放心,根本没意识到炸药会随时被隧道内的姜武启动。
“我受过训练,有什么事可以直接跟我说。
”当华仔叫来手下配合自己时,这名刚刚领到督察证的小警察也“不甘示弱”:虽然成为人质,但我跟别人不一样,我受过专业训练,比常人有能力有意志抵御危险。
“你身上有四种炸药,有十六种不同的组合,那就是说我要剪八条线,八条都得剪对。
”看到这里,尤其是看到小警察有点惶恐的眼神,“无知”的观众开始意识到好像不是那么容易对付,不过,还有我们华仔,大家还是放心哒。
开始拆第一条线了,小警察有点怕了,他忍不住按住了华仔的手,当华仔平安的剪断,我们也随着小警察那情不自禁闭了一下的双眼和抽动的嘴唇,咽了咽唾沫。
没事的,没事的,总会有惊无险的,这都是套路。
“你算镇定的。
”“我爸教我的,什么都不要怕,他也是警察,教我天不怕地不怕。
”小警察此时又找回了自信。
也许,他也觉得自己有的救,和观众一样,不到最后一刻,都有侥幸心理吧。
炸弹启动了。
只有两分钟。
但是华仔都说没事,嗯,会化险为夷的,这都是应有的桥段嘛。
“发生什么事?
是不是很难拆?
怎……怎么会这样?
很难拆吗?
”吴卓羲已经按照华仔的指示带领大家退后50米了,小警察有点慌了,观众也感到有点不妙诶,似乎和往常看到的电影不一样了。
“我有什么可以帮你?
我是站着就可以吗?
我现在站着很镇定。
我有什么可以帮你?
”小警察此时还是想到“帮”这个字。
“我……我很冷静,我没事、我没事……还有多少时间?
还有多少条?
”在吴卓羲大声喊着让华仔撤退时,小警察极力强压住内心的恐惧,此时的观众处于临界状态,没有答案,没有判断。
华仔的手停下了?
!放下手电筒了?!
“快、快点!我求求你!
你救救我!
我求求你!
快、快点啊!
”小警察绝望了,也不禁说出了“求”、“救”二字。
华仔起身了?!
他不拆了?!
“怎么了?
”我们也不禁想和小警察一起问华仔,是啊,怎么了?
怎么不拆啦???
他在对小警察说什么——“你是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人群,不要靠近车辆,站在原地这样的伤亡是最少的。
”他在道别!!!
没救了?!
没救了?!
真的没救了!!!
大家都不得不撤退了!!!
只剩你一个人面对死亡了!!!
小警察,哭吧!!!
不用再镇定啦!!!
换成谁这个时候都会崩溃的!!!
警察也是人啊!!!
何况你还那么年轻!!!
导演偏偏又找了一位清凉白净的靓仔来演!!!
“你清楚吗?
”“清楚!!!
”“你是警察,你知不知道?
”“知道!!!
”“你的责任,你知不知道?
”“知道!!!
”这一句“清楚”、两句“知道”已经将小警察从普通人的无助拉回了警察的角色,本能的绝望与身份的认同交织。
“告诉我,你有什么责任?
说——”“我是警察!
我有责任!
远离车群!
远离人群!
这样伤亡才会最少!
”“我是警察!
远离人群!远离车群!这样伤亡才会最少!”身为警察,就没有避险的权力。
小黄警察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警察的责任,谁能说他的牺牲不英勇?
这是影片的转折点。
从前半段的血脉喷张到此时此刻的血液凝固。
短短几分钟的戏,却如此有张力,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年轻警察独自面对死亡时的情感流动的过程和层次,足见功底。
除了导演、编剧的敏锐度,演员更是功不可没,在香港本土电影式微,演员青黄不接的状态下,年轻演员机会很少,难得让我们记住一个新面孔。
下面就要安利一下这位被誉为新晋演技派的85后新锐。
其实蔡瀚亿(Baby John)已不算新人了,在2014就凭借《狂舞派》的出色演绎获得了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奖。
之后相继在《杀破狼2》、《叶问3》、《惊天破》、《十二金鸭》、《灯塔下的恋人》等影片中都有不俗表现。
无论是喜剧还是正剧,文艺还是动作,温情还是恐怖,都可以完美掌控。
《狂舞派》的导演黄修平曾评价蔡瀚亿,他的可塑性相当高,既可以演傻里傻气的宅男,也可以打扮得很帅气。
刘德华称赞道:“他在年轻演员中称得上演技很出色的,表演很自然、真实,就好像水一样,表演该到哪个地方他就很自然到哪。
” 刚刚认识蔡瀚亿的朋友一定要看《狂舞派》,近年来香港本土电影难得的佳片。
Baby John演绎了一位超有喜感的太极社团社长柒良,一出场你会和女主角颜卓灵一样,“看到他的背面就讨厌他的正面”,但随着剧情的推进,你会觉得他越来越型到爆!
感觉浪费时间看了这部电影,槽点无数,演技浮夸,剧情之间毫无逻辑可言,大反派毫无动机可言,那么疯狂报复,我还以为他弟弟被刘德华杀了呢,要说为了救他弟弟,关键根本不顾他弟弟的死活,要带走他,带走就带走呗,也知道在前面保护他弟弟撤退,一个劲和刘德华枪战,搞得他弟弟被当成活靶子,wtf,刘德华女朋友看短信,那个时候你知道刘德华死了?
哭成那样,那么大一只雇佣军+枪械+1500公斤的炸药,你们是怎么入的境,还有直升飞机接人,没有航空管制吗,真当中国领空是菜市场啊,最后棺材上盖的港旗,不见五星红旗,真当香港是1997以前啊,再说了,就算发生了这种规模的绑架,驻港部队哪去了,真当自己是中央不存在啊,还有那个商会老板到底图什么啊,帮着反派,最后多给了10亿还被炸死了,既然反派能轻轻松松的到处放炸弹,到处绑架人,炸死人,那干嘛冒那么大风险找雇佣兵,还带那么多炸药进香港啊,随便绑个有钱人勒索不是更轻松来钱,还刘德华演的什么拆弹专家,帮女朋友丢炸弹的时候,要不你自己把手榴弹捏过来,要不丢手榴弹的时候做好跑步准备,你们两个居然正对着沙包坑,扔下转个身再跑,是为了装逼吗,背对着沙包坑,扔完就跑,这不是常识吗,抱歉我真的是无法理解 现场有炸弹,为了突出刘德华在最后一秒拆弹,好死不死,在现场不远处混进几个二逼青年,等清理完他们再拆,你们想表达什么,人文关怀,不放弃任何一个人,摆脱,不是你们自己把情况说得很糟糕吗?
炸弹周围都是高楼一旦爆炸不堪设想,然后这个时候你告诉我,停下来拆弹,等我先把熊孩子请走,你逗我呢?
整个电影有一个智商在线演技在线的吗?
港片乙烷……
如题,好多可以用来当伏笔的镜头都成了败笔。
微剧透——————————————————印象最深的几个:1,阿彪在警车上近似崩溃的咆哮:“我是好人,我不能见他!
”对应BOSS“不管是死是活我都要见他”这句话,仿佛阿标身上有比他命还重要的线索,然而并没有。
2,BOSS在摄像头下给逃生通道安放炸弹,仿佛有非常周密的防御措施,然而并没有。
3,镜头颇多的被困退休警察,决定放手一搏,仿佛能够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然而只杀了一个杂兵。
4,章sir在车底拆弹时不断滴到脸上的机油,仿佛暗示主角只是会毁容,然而并不是。
一部电影如果让我有泪点,让我有感动的地方,我会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章在山警司说我很感谢上天让我每次都选对,让我用生命去保护生命。
曾几何时记得微博中看见警察的证件照必须面带微笑,有可能这就是你的遗照!
一位被劫持的警察背负炸药包,在最后拆弹专家无能为力的时候,告诉他你是警察,你有责任,你要远离人群,这样伤亡最少!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工作的责任,为人父母的责任,为人子女的责任,作为公务员,医生,老师,企业人员等都有自己的责任……为警察点赞,为他们骄傲……
姜武在扮演陈建斌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结局不错。
我应该不会看第二遍惹
邱礼涛:老子终于也当回大片导演了;姜武:老子终于也当回姜文了;刘德华:这应该是我写的最好的“点开全文”了吧;王紫逸:不是被撞就是躺枪,真开心;黄日华:你死的时候起码有特写,我还以为我是大boss呢……
顶。林文龙一句对白都冇,就咁俾人爆咗。
第一天,我们强攻吧!不行,里面有人质!第二天,我们强攻吧!不行,里面有人质!第三天,算了,我们强攻吧!人质?管他呢!导演想要大场面,伤亡人数编剧会做控制。前90分钟还可以,最后半小时混乱不堪完全烂尾,钱都花在1:1搭隧道了,特效捉急,但为了个六毛特效爆炸,值得吗?还不如不炸呢。6/10
邱礼涛的片子挺不一样的,很多反套路的东西,有一定可看性。
我都能猜到剧情
有钱搭红隧没钱磨剧本
抢银行面具直接致敬黑暗骑士(不是抄袭!)。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这个最接地气。拆弹专家做卧底?专家全片就拆了两个弹?其余的一个扔海里,一个死警察,一个死自己?再谈谈神奇的邱导,他拍片可以在精武家庭和雏妓那样的精致小港中不断开过山车。刘德华下一部请直接炸了青马大桥,在致敬一次黑暗骑士
很有张力,虽然有一些情节上的瑕疵,但是刘德华带领一干老戏骨,威风不减。#20170630
这故事有啥好看的?本来可以拍那么紧张的拆弹,却拍得那么无聊。刘德华越来越头大身子矮了。
三星半,比湄公河行动和寒战好看。演技基本在线,bgm跟画面节奏一致(之前看湄公河行动的追逐戏,bgm跟追逐节奏完全不一致,看得我快喘不过气了),剧情还可以再打磨(加入金融真是6哦
2018.6.15 18:51
《拆弹专家》中的炸弹爆破、汽车追逐、警匪枪战等场面设计得相当不错,对于“拆弹”这一类型片中常见传统设定的创新也有一些信息。但除此之外,《拆弹专家》显得乏善可陈。首先整体节奏拖沓繁琐,而且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显得简单粗糙马虎凑合。总体来看,视觉冲击力就像为了存在而存在,没有展现出更深刻的内核。
姜武特别抢戏,和刘德华是对手戏。这结局我是真没想到,还以为是老套的剪断红线成功的结局。
处处反类型。香港警察被红黄色线缠身的炸弹炸成碎片;众人争夺却不愿“回归”的弟弟在双方交接之时受伤、在交火之际被乱枪打中,流着血慢慢死去;不选(剪)红线死路一条,红黄共存的折中方案起码还能保有“基础结构”……各种春秋笔法解读比电影本体还要有意思。
感动多过于电影的其他方面,所有的不足都可以被忽略
主旋律的片子,有点尬剧情,但是最后剧情设计很有节奏,很巧妙,我想给4分。
3.5,比《赤道》《寒战》好看多了啊
邱礼涛学长还是硬气得很,上去就是硬怼,刘德华演得比风暴里牛逼多了,宋佳贡献了合拍片最佳内地女演员表演,情节设置和动人的点都很不错,个别金融细节扯淡了点,值得看,看完心里塞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