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殺には、文法がある。
言葉なんて、意味はない。
意味なんてのは、その上で取り澄まして役に立たない貴族のようなものだ。
音は意味をバイパス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其实,跟深层语法无关,跟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无关,约翰的初衷不过是源于最原始的狩猎采集时代的对食物不足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这恐惧足以诱使任何个体群体进行杀戮。
从这个角度看,国家间的战争、约翰的杀戮与最后上尉的选择是没有分别的。
「ある自由を放棄して、ある自由を得る」有人放弃隐私自由换取安全(福柯的dynamic normalization),有人愿付出肉体自由换取思想自由,人们都选择放弃不伤害他人带来的灵魂自由,为了生存。
但是这就成一个悖论:为了更好地生存,我们选择遮蔽一部分所谓的良心,那么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呢?
《和谐》之前也看过了,可以说和这部相比是鲜明的反差。
两者分别描述了人类社会的两个极端,两种不同的乌托邦。
即使我们一再反乌托邦,最后由于我们的人性,最后依然会坠入这两个乌托邦中的其中一个,要不通过牺牲少数人来使自己过上和平的生活,要不通过抑制人性来让所有人过上和平的生活。
正如片中所说,自由是一种交易,牺牲一种自由来换取另一种自由。
《美丽新世界》中人们通过牺牲意志的自由,来换取享受和平生活的自由,与《和谐》的主题很相似。
只是不知道在现实中,人们究竟是会选择那一边呢?
是《虐杀器官》还是《和谐》?
有没有第三条路呢?
约翰•保罗从大量的资料中分析出:屠杀是有语法的。
看了好多日漫,其中的共同模式也会隐约感觉到。
这部动漫可以归为一种操控心智类动漫或者洗脑类动漫,类似的比如《反叛的鲁鲁修》的Geass,《Monster》,《心里测量者》(第一部),《巴比伦》等,其中的反派角色都有很强的对人的心智的影响力,但这几部动漫中都有一个保持自我与之对抗的正面角色。
毕竟只有反派是无法把剧情进行下去的,并且正反价值观的碰撞才更吸引人,作为观众的我们内心更倾向于正派角色。
回到这部动漫,人们可以通过屠杀语法提前预判危险的到来,人们也可以通过屠杀语法激活虐杀器官,让人进行屠杀。
这是一把双刃剑。
这一秘密是否要公之于众,这两种手段该如何运用,动漫里的人物有不同的抉择。
脱离作品,回到现实世界,借用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或许人类永远无法知道人类的未来是生存还是毁灭。
不过只要条件合适即使毁灭,也会重新孕育新的文明,生生不息。
基因为了什么而突变进化?
文明为了什么而传承?
生命为了终究为了什么而生生不息?
你的猜想是什么?
这些终极问题,对于平凡的个体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都被生存的本能驱使着前进,只不过总是喜欢问为什么。
今天看了伊藤计划三部曲里的《虐杀器官》,我想说这是一部很有创意的科幻动画剧场。
但是他在豆瓣上的评分很低,我想应该是很多人都不能接受这样的世界观,不能接受人的自由意志是那样脆弱那样容易被人操纵。
由于最近都在看心理学的作品,我了解到作者的这个世界观设定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
所有的虐杀器官是指人的脑区里面确实保存有残暴的本能。
因为各个人类的物种在历史上都遭受过严重的饥荒,这时候残杀同伴或者对同胞见死不救可以增加我们存活下来的概率。
而这种本能在一定的语境下会被不知不觉的唤醒。
就好像屠杀平民的那些纳粹士兵,这里再科普一下,人在本能上是渴望关系的,所以残杀同类,在人类看来是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适的,当人们在访问战败后的纳粹战俘时,他们都说虽然知道长沙平民很残忍,很不人道,但这是他们的工作。
语言上对工作的定义掩盖了行为的血腥味,包装上了为国家为人民创造价值的外衣,于是他们就对残忍的行为熟视无睹。
电影更有趣的地方是人物设定,这里面的男主和大魔王可以说是一体两面,本质上都是在做残忍的工作。
男主站在国家的立场暗杀那些制造恐怖活动的政治人物,暗杀过程中为了保证行动的保密性,牵扯到的人,不管是平民还是小孩,全部格杀勿论。
行为其实非常血腥,但是电影在播这一段的时候,用的很明亮的色调,还有男主一直若无其事的在跟他的队友聊对家人的思念,你观看的时候直接被他们的语境带跑,完全没意识到这画面很令人不适。
男主的年代为了方便士兵行动他们的意识和认知都让心理医生调整过的,反正就是通过药物抑制和一些简单的概念诱导,使士兵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并且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他们被抹去了对痛觉的感受,身体被炸开两节还神情淡定地跟队友互通战况,眼里没有绝望,谈话带着微笑直到生命活动停止,整个画面看起来是说不出的阴深,他们俨然已经是超级战士,但已经人性无存了,没有了软肋也没有了怜悯。
男主也只是在战友枪杀了他心爱的女人时才意识到心疼。
人脑的决策就像一个会议厅,各个部分的念头都在发声,基因决定哪些念头得到重视的时候得到奖赏和快感。
成为超级士兵的原理是通过科技手段把杀人有关的意识无限放大,把怜悯懦弱恐惧抹杀掉,从而让人成为完美的兵器,拥有压倒性的力量。
但是虐杀器官里面,导演有意安排残忍的故事让我们意识到放弃人性走极端是会产生悲剧的。
电影要表达的东西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我们的意识里,本来大魔王要投降了,男主心爱的女人深明大义,本来都不用死,但是他背负的罪孽太多了,让他的女人死掉是上天在向他讨债。
在我们触不及防地看到女主被爆头的时候心理才明白出来混得迟早要还。
那么看完电影我们得到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让我们警惕自己内心的魔鬼,他跟随着基因来到和平的年代,实在没有必要在放出来见人,心情不好觉得绝望的时候不妨想一下这个年代都是乐于助人的人受欢迎,一定会有机会走出困境的
好莱坞战争动作片风格的动画,偏写实的画风,行云流水般的枪林弹雨,各种高科技的科幻设定。
这种风格的影片看多了的话应该还是会审美疲劳的,感觉偶尔看下还是不错的。
有很多动画或电影中都会提到维护世界和平的极端方法,如《心理测量者》中的犯罪指数、《少数派报告》中的预知犯罪、《FATE/ZERO》中的“牺牲少数,拯救多数”的想法等等。
而本片中引发屠杀使得世界上的一部分地区获得和平的想法,虽然荒谬但是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仅靠语言就使得他人拥有杀戮的想法是可能的,但是不会对所有人起作用。
姑且不谈片中提到的纳粹,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拥有强烈信仰的宗教徒们打着解放圣地获得救赎的旗号,前仆后继前往东方杀死异教徒。
刚开始的一两批人可能还是真的是为信仰的原因踏上征途的,但是之后渐渐撕去了“高尚”的外衣,仅仅为了掠夺而杀戮,甚至攻陷了拥有同样信仰的盟友的君士坦丁堡。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中东一些国家持续不断的“圣战”、制造恐怖袭击的邪教等等。
可能有人觉得以上这些东西看起来与身处和平环境的我们很远。
那么,政治家煽动民众的演说、传销机构、鸡汤文、“不转不是中国人”等日常的文字语言呢?
虽然像科幻片中说几句话就洗脑的情况是不现实的,但是语言确实能在潜移默化下影响他人。
然后是靠在他国引发杀戮,保证本国的和平是否可行?
我觉得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其实现的和平是短暂的、低效的。
在存在恐怖组织的国家引发动乱可能确实能让恐怖活动的注意力维持在这个国家内,而无暇去其他国家搞事情(当然如果某些国家充当正义使者要去参一脚的话,被报复也是理所当然的)。
同时和平国家内原本不安定的情绪和想法也会转移至国外,就像历史上有些国家之前还在内乱,当收到侵略后又同仇敌忾将内部矛盾转移至国外。
说其短暂低效是因为这种做法只考虑了杀戮战乱的前期,后续的难民等一系列问题都没考虑,而且公众也不可能长期把注意力一直放在国外。
就像某些品牌爆出一些问题引发全民抵制,一段时间过后可能民众又选择性忘记这件事情继续用这个品牌的商品。
所以动乱可能会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扩散,然后波及原本计划是和平的国家。
最终导致全世界陷入混乱,不再有和平可言。
我觉得这部电影至少不是让我看完只觉得“好看”的爆米花式电影,看完能引发一些思考才是其趣味所在。
因3D技术的进步使得画面的转变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这部电影无疑也利用的很好。
遗憾的是画面的表述力不够,很多时候画面只是起到对话的辅助作用而已,使得语言描述的东西更加清晰的展现给观众。
画面自身的表述很多时候更像是炫技而没有太多的深度。
再回到对话。
剧情是通过大量的对话来推动的,言语也太过繁琐,这就对观众的要求极高。
例如影片中高频度的提到卡夫卡,但要是对卡夫卡不了解的观众就没有办法通过影片中的其他渠道(如音乐,画面)来理解所谓“卡夫卡”代表的是什么,不懂就是不懂。
单是这一点就筛选掉相当一部分的观众。
电影和书终究还是不一样,只是单纯的把画面当成文字的辅助的话就落了下乘。
接下来谈内涵。
电影的要点大概可以总结为三点:1. 电车问题。
2. 语言对思想的影响。
3. 自由。
当然,这是非常粗暴的概括,其中蕴含的东西要复杂得多。
电车问题原来的电车问题是让人在一个分叉轨道上选择是要让电车碾过一个人还是五个人。
而这部影片稍微改变了一下问题,变成碾过“自己人”还是“其他人”。
从主角所在的特种部队为了遏止更多的杀戮而去刺杀高层(原来的电车问题),慢慢的把镜头拉后到全球的角度,变成了牺牲落后国家从而保证发达国家的富裕生活(变形的电车问题)。
黑暗超级英雄电影《守望者》的结局和这个也有些类似,为了整体的团结而牺牲一小部分人。
影片里的表现方式看着非常荒谬,但实际上就是现代的发达国家所在实践的事。
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便宜原材料,加工之后再反手高价卖回去。
这种方式确保了高额的利润,同时也保证了自己国家的环境不会因为对原材料的过度采集而被破坏(祥见《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同时为了确保这个程序的顺利也会采取武力行动,其中具代表性的就是伊拉克战争,当然同样还有美国为了确保自身利益而对其他国家发起的经济制裁等。
瑞典虽然有一百多年没有参加任何战争,但是每年的武器出口一直是国家收入的重要一部分。
日本为了保证自己的森林不被破坏而长期从其他国家进口便宜的原木。
就如影片里所说的,这种事只要随便上网查查就知道的事,只是大众不想知道而已。
语言对思想的影响虽然不知道影片中的“杀戮器官”在现实中到底存在不存在,但语言对思想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要是无效的话就不用广告行业了。
只不过人的思想要复杂得多,人类的社会性和快速发展的科技导致缓慢的生物进化跟不上节奏是已经被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证实的。
“用语言影响思想”这种事实践上最为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心理学家们了。
影片中也有短暂的表现,主角在心态失衡之后被安排了心理咨询,咨询以咨询师的“现在觉得自己能杀小孩子了吗?
”结束,也就代表了主角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诱导和洗脑,使得他不是变成一个更加健全的个体,而是变成一个更加合格的杀戮机器。
自由敏感话题就不细说了。
两个极端就是《1984》和完全崩溃的社会。
说到底就是一个平衡,平衡点到底在哪里,人类一无所知,我们只能一步步摸索前进。
是部有深度的好片,就是画面表达力太差,有些可惜。
最震撼的,只有一个:主角在印巴交战区活捉约翰。
运输囚犯的飞机被击落。
主角一路杀到飞机里,发现队友下半身已经被炸断了,但是队友依然继续战斗,继续心平气和地跟主角对话,直到他眼睛里最后一丝光亮消失。
被痛觉调制后的战士,完全成了杀戮机器——没有感情,没有知觉。
哪怕自己的半个身子炸成碎肉,肠子流出一地,依然跟事不关己一般。
而主角在接受一大段心理治疗以后,心理医生问他:那么,你现在可以向儿童开枪了吧?
原来,心理“治疗”,也可以让一个人变成毫不犹豫向孩子开枪的冷血屠夫。
科学没有让士兵成为百打不死的美国队长,只是让他们变成了任何感情都没有了的机器。。。
——————————————————————————————杀人狂杀人的动机是满足自己的特殊嗜好和心理需要,他们是【带着感情去杀戮】········现代战争通过民族仇恨和各种动员,让士兵有一个崇高的道德目标去杀人,他们也是【带着感情去杀戮】··········而这些未来士兵呢?
只是按照训练和程序,各种神经控制下的人肉机器人········就像电脑编程的自动铡刀,把所有塞进自己刀下的东西统统砍了·············而对面的士兵,也是这样的机器化的人,即使中弹,只要脑部完好,身体碎成破烂,依然战斗不止···············——————————————————————片子里那个可怕的战争············
预言家刀了这个John Paul不就是精英主义么 eliteだ。
世界范围 国家层级上的精英主义。
站在精英的角度所以有些事情看不到?
以及装看不到?
老修奈泽尔了。
像怕被后浪推倒的前浪,像为保大而放小的福利,逃避更应该做的事。
况且单一的视点引发的一言堂本身就是暴力。
语言很难有效反抗,语言暴力和舆论战一样,碾压性的舆论不就是语言霸权主义吗。
认同一种意识形态的情况下,人也是某种文化的“国力”的象征。
似乎辩论时只有正反两方,非己即异。
说着平等,却还是将人分为自己和他者而已。
卷入一场无谓的游戏,是这个世界陷入悲剧性的根本原因。
最近一直在想意识是主观的,所以很容易被影响(甚至看之前我刚说过“需求是主观的,既然可以随个人的意志改变就很容易被引导。。
”),又不容易被影响(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想到泽连斯基近期在东洋大学那个讲话里说的“希望只将语言作为武器”。
那当然,语言是多强大的武器,尤其在会用的人手里。
即使没有用片里具体的文法操作系统,语言一经说出口也不知道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JP对男主说的那个暗示也许就是让他对环境/军队和“自我”产生怀疑和反对情绪,因为感性增强(机器苦痛,抑郁飞升),价值观引导到感性层面,根据男主后面的表现也就是证明起作用了【试着解释一下也许是用了带有美感和情绪色彩的词,音乐/qj/诅咒,飘渺的比喻手法,贵族。
(和后面心理医生引导时用的逻辑分析对比区别看看,像坚定确定自己的选择,哲学逻辑推导。
同样是引导,看怎样往不同的方向)】最后的文法,其实John的思考方式就已经是文法了,公之于众后作为人们记忆表层也好深层也好地留存下来了。
就像你曾经看过读过听过的东西一样,以及你对它们产生的认知和其元认知,都有可能造成影响,VR宇宙也是真实的宇宙,克莱因壶也是真实地投射到你的脑中留下痕迹,还可能对你之后的选择产生影响。
所以说要谨慎选择自己的经历啊。
包括看到我刚才的话。
"Once you know what you are capable of doing, it becomes impossible to escape from your own potential." ——来自片中结尾板子上的便利贴任何语言都可以有所谓“诅咒”/即心理暗示 的力量的。
(正好最近看了咒这个片,瞎起个名以及呜呜太好看了为什么我不早点看(算了早点还不一定能懂看了白看(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以及及还没有看 和谐,看了再改也许)
1、以前一直想不通,那些搞大屠杀的人是怎么下得去手的,心理变态的终究是少数。
这部影片中的情节触动了我,仿佛一瞬间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是工作”;“这是任务”;“我也没办法”。
被语言、主义麻痹良知;用客观理由掩盖愧疚。
人原本就带有屠杀基因,只是被良知掩盖。
2、自由与安全,好比天秤的两端,此消彼长。
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状态?
2017年,科幻动画电影《 虐杀器官 | 虐殺器官》三部曲啊。。
都挺中二的。
还差一部没看,《和谐》已经看了。
非常不是我的菜,这部电影依旧如此。
剧情有点小意思,就是节奏不好,中间大量对白,话痨一般,又没说出什么所以然,真是统一的风格,毕竟是小说改编。。
完全是扬短避长了。。
叙事平淡,但是战争枪战描绘比较露骨,血腥,科技感十足,武器方面的想象力爆炸,仿生鱼那段非常不错。
也许这已经是唯一的看点了吧,不过剧情上三部曲倒是还有连接,有点小惊喜。。
不过没有太大冲动再看的说。。。
说原因估计就是有一种莫名的无病呻吟,诚心矫情的感觉。。
很违和。
据说是基于原作还是有些改动的,真的是,可惜作者死的早啊。。。
我是哒哒哒哒哒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一般吧,不是我菜。
不太感冒。
看的更加昏昏欲睡
POV士兵视角 血腥战斗画面 又一部论文电影 乔姆斯基对阵萨丕尔-沃 基于语言生成原理之人类的虐杀器官 其实没什么道理对乔姆斯基也有误解 主旨很简单某种意义上的后殖民冷饭 如何借助他人的地狱来塑造自己的天堂 将人的虐杀本性-进化需求本质化显然就在哲学上输给了人狼更为复杂的伦理观 但设定很不错
太过说教
原著的结局非常之牛
每个人物都在叨逼叨,越叨逼叨越没有逻辑,什么玩意?就不能简单直白的来个突突突吗?非要起高楼,实在忍不住从四十分钟之后剩下全部快进看完了,万幸没有多浪费一个小时。
再年轻点三观还没健全的我可能会喜欢。冠冕堂皇的洗刷自己的罪孽,不管是男主女主反派都挺奇葩。真不亏是贤者时间啊,偷情完才开始有道德底线,搞笑呢。。。
这个世界观太超前了,当语言成为战争机器。
动作戏差点意思,台词看似高深其实是挺表面的东西。至于文法、文明分化与政治的关系,反派意思是把第三世界和发达国家区格开,让第三世界自我销毁;美国当局希望一边攫取资源,一边自行掌控第三世界自由;薛帕德是圣母;本片并未在政治层面过多讨论,而更多是对自由范围做讨论,有一定前瞻性,但不大
8/8.5 反乌托邦的世界观构造相当惊艳 但反派的做法看似高大上 实则是包裹着“中二”的内核 不过那又如何呢 世界不正是被那一小撮被斥责为“中二”的狂人改造的么
很有未来感的一部科幻战争电影,隐形战斗服、空投集束火箭弹、既保护人员安全抵达目的地又能直接战斗且自动销毁的侵入鞘、战斗飞行机器人、眼药水式视屏、嗅觉仪、大型飞机、三桨大型直升机,都让人看得激动莫名,杀戮持枪儿童又略显血腥,抵消了生涩的言语和反战反独裁霸权反祸水外引的意义,值得看
人物画的很细致,战斗场面很出色,但是剧情没看懂
制作用心,几个战争场景中对未来高科技兵器的刻画是亮点,但剧情不断被冗长的解释型对话打乱节奏,导致缺乏高潮。而所谓的哲学思辨与人性探讨又显得粗浅而直白,语言文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一主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最后就沦为了不伦不类的嘴炮动作片。这基本是这类故作高深的日本动画的通病了。
语言学也可成为控制人类的工具这一深思值得探究,男主人设我太🉑了,一看发现和哈萨维剧场版导演是同一个。
完全看不进去这群人南南无无地在念什么经,只知道他们想要试图描述一种极端发起恐怖事件,一毛钱的虐杀器官,本作标题党到没朋友。剩下两星给阴柔缺乏阳刚只会卖音质的配音们和画面。并非所有动画片都配得上成为一部电影。
正在港岛发生。语言如何鼓动人的暴力和杀性。语言就是人的第六器官。
画面精良,故事扯淡。拥有起死回生的嘴炮能力难道不是每个漫画主角的标配吗?
通过语言与文字来实施精神控制的未来,是不是比1984更可怕
想起经典 机动警察
故弄玄虛的偽科學題設下對扭曲與病態的的洗白,卻美其名曰對人性與自由的探討。
废话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