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晚才看这个片子,很大原因是年前被豆瓣上如潮的恶评给恶心到了。
之所以现在看这个片子,是因为我出于工作的关系,需要研究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心态,《私人订制》算是个很好的素材。
很久没写影评了,今天写点碎碎念。
《私人订制》这部电影,它已经不是那种传统的冯氏喜剧(比如《甲方乙方》那样只是为了博你一笑),而更带有黑色幽默的性质。
他的讽刺大于喜感,需要你在看片的时候带点思考,有些台词为什么会这么说。
基本上,冯小刚在用一种自嘲的方式,向过去的草根庶民群体、文艺青年群体(豆瓣粉丝)和传统喜剧爱好者群体告别,转而带领整个华谊兄弟,尝试去拥抱新中国正在成长的、刚刚崛起的、却充满焦虑和迷茫心态的中产阶级。
对于这个阶级,有车(就像葛优片尾说的)、旅行只坐飞机、心中有各种土豪梦,但他们的生活趣味却很贫瘠,甚至虚无,并且越是空虚,便越会有荒诞的梦想,同时还难掩其中仍然残留的那么一点点仇富心态。
这个群体正在日益扩大,但常常是隐形的,因为他们并不愿意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像微博、豆瓣的粉丝那样有各种线上的话语权。
但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看点,基本掌握在这些中产消费者的手中。
也因为隐隐地感受到这种状况,他们很惶恐,觉得不安全,甚至想移民。
这种焦虑感正如同厚重的灰霾一样,弥漫在北京、上海、广州的上空,也包括杭州、大连、南京等等这些新一线城市。
为什么说像灰霾,也是因为这种焦虑感看得见、但摸不着,还无处不在。
你可以说冯小刚甚至华谊兄弟在冒险,但这是他们必须做出的战略抉择。
你是愿意讨好老观众,还是向新的阶层投诚?
对电影公司来说,这是生意,并且他们其实从前几年就已经开始在电影里推销海南的旅游等等。
你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抨击它(但,艺术从来就是主观的、片面的),但 7 个亿的票房能说明很多问题(同理,我也不认为《小时代》对于它的目标群体来说就是烂片),而更有说服力的是,“私人订制”这个流行语已经变成在全社会病毒式传播的超级概念,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当年的“非诚勿扰”,并被各种服务行业迅速商品化。
如果是这样的一种哪怕是短期的结果,我也认为,这就是一部挺成功的商业电影,并且是现象级的(电影早就下线了,但你每天仍然能在各种场合看到“私人订制”的字眼)。
就像电影里面导演所自嘲的,电影没有不俗的,不俗就不是电影了。
那些真正花钱买票进电影院的,我相信都是那些不刷豆瓣、不在微博上说三道四的群体,他们喜欢在社会上沉默,小富即安,但心怀各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狂想。
他们可能是社会的中坚,电影对他们来说并非必需品,更不是艺术,就是一种消费。
对于中产阶层来说,他们的电影消费可能就不单纯为了寻找刺激,也是在寻求一种文化族群意义上的身份认同感。
这,可能才是所谓“电影产业”的真实面貌。
(电影学院的老师们以及各种怀才不遇的作者们都醒醒吧,这才是这个主流社会的真实)前两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一则复星集团的演讲记录,就说未来中国大量的机会都在都市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上。
所谓“得屌丝者得天下”,将成为过去式。
而谁能深入把握中产阶级的消费心态和行为轨迹,谁就能获得下一个百亿级的市场。
我觉得我们不要去低估冯小刚和华谊兄弟的智商,这个电影他们并没有赔钱,他们只是调整了目标消费者的指向,以前是全民草根,现在一批人已经明显富起来了(注意这里说的还不是那些真正的土豪),并且更有造梦的需求。
于是冯小刚和华谊兄弟下了船,并上了另一艘。
事实就是这样。
再见屌丝。
虽说冯导这几年病的不轻,面目狰狞,常忘吃药还每每放弃治疗,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曾是一位英雄,为中国电影业付出了青春与汗水,记得小时候每年快到年关时我爸都会买好三张电影票,带着我和我妈欢天喜地的去看冯小刚和葛大爷的贺岁片——久而久之这几乎成为了一种传统,好像不看一场冯导的贺岁电影这年就还没有过完一样…如今冯小刚,王朔,葛大爷铁三角涛声依旧,但片子的味道却已是面目全非,都说英雄最怕迟暮,但比迟暮更加可怕的是他还转了性,缺了德,变成了只会骂骂咧咧的泼妇。
影片胡拼乱凑了四个故事,形散而意乱,第一篇差强人意偶有笑料,第二篇夹私带恨枯燥无聊,第三篇没头没脑莫名其妙,第四篇更是毫不搭嘎的硬生生植入了一段公益广告。
就好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好像什么都说了,实际上什么都没说到点上,没说到点上也就罢了,问题是它还充斥着毫无逻辑的歪理邪说,在冯导眼里,官员是被群众逼腐败的,导演是被观众搞精分的,至于电影口碑差嘛——自然也是被个别影评人煽风点火搞臭的,总而言之一句话:不管我怎么去想这件事都是你们的错!
冯导您真不愧为祖国的好党员,觉悟就是高哇!
其实吧,本来人冯导准备这剧本也没有多上心,按人自己的说法这也就是他和王编多年未见坐一块叙旧时就着二两二锅头几碟花生米伴着小酒馆里昏黄的灯光恍恍惚惚中攒掇出来的,没想到甫一上映票房还不错,令其喜出望外,他还不无傲娇的对煤体承认自己这片制作流程短,时间少,没想到票房还挺高。
就好像上学时班里总有几个学霸喜欢虚伪的说“我都没有复习,这下考试可完了”一样,这样等成绩一下来,考的好了他们可以向小伙伴们炫耀自己是如何的天资聪颖智力超群不学习也一样吃的开,如果万一不小心考砸了也好以没学习为借口有一个台阶下。
谁知首映过后,票房节节溃败,口碑一臭到底,这下冯导面上可挂不住了,也就不拐弯抹角地瞎谦虚了,索性扯破脸皮,就地撒泼;从28号到29号他一口气连发七条微博凑齐一整套骂人系列,目标直指影评人,可不可以召唤神龙我到不知道,不过确实是可以召唤一大波票房,顺便再抬抬股价,毕竟人们就算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会情不自禁地走进电影院以身试片,不过这可是一个杀鸡取卵的馊主意,本来我以为冯导也就是一不小心拍了部烂片,下次改了就好了,连斯皮尔伯格都拍过烂片更何况是冯导。
如今看了冯导的骂人7+1,又是自卖自夸又指责别人纳粹,总算恍然大悟,丫以后也就只配拍这种四不像的烂片子了!
这几天票房好像又涨了不少,看来冯导这一“骂”还骂的挺奏效,但这招釜底抽薪您也就只能用上这么一次,下次再想忽悠我们上当可就难了。
通过这部电影和这场骂战,冯小刚与李安之间所相差的陆川数量又增加了十倍PS:看到微博上一群自称小刚铁粉的网友都一副u can u up ,no can no up的嘴脸,我们又能指望郭敬明的粉丝什么呢?
PS:以前的公号因为不可抗力关了,我的人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怀孕、生女,以及仍然是未婚,并且亲手撕渣男。
两年前处女膜都要长茧的我,一定想不到自己会经历这么多泼天的狗血,于是乎,我又砍号重来了。
为了我那“睡遍人间花美男,操尽世上小狼狗”的伟大宏图,我要做一枚富婆。
为了让我女儿吃最贵的奶粉,上最壕的幼儿园,我要变成一个富妈妈。
新公号名字叫“老母亲渡劫日记”,主要关于养娃,但也会有正经的剧评,和不正经的小黄文流出。
哭着喊着求大家关注了,二维码在下方。
此片之俗之烂之乱之不知所谓的令人发指。
有些导演俗就是俗,不怕您俗,毕竟有这世间有艺术家的作品,也有衣食住行的凡事需求,但就怕他不承认真正有艺术的存在,冯导借葛优之口说电影起源于走马灯,本身就是娱乐大众的不存在高雅的电影,虽然!
是葛大爷说出来的,我还是特想扇他,电影被认为是第八艺术,本身他就集合了音乐、文学、摄影等各个艺术层面,像文学作品也有雅俗之分,你说文学就是娱乐大众的?那么多名著全扔你脸上,对比看,网络文学就是庸俗的。
音乐作品也有雅俗之分,古典交响等都是雅的,哪怕诞生于妓院的爵士乐以及源于民间的民谣、摇滚等都可以算到雅里,但口水的流行歌曲就是俗的、大众的,但即便如流行歌曲还是有好的音乐如陈奕迅的,烂的则有凤凰传奇。
同样,电影依托导演的意图和偏好以及更多的是能力,也有雅俗之分,你能说阿伦雷乃、戈达尔、安东尼奥尼 安哲罗普洛斯、基耶斯洛夫斯基拍的片子是娱乐大众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能放到影院里去让大众观看吗,没有鉴赏能力的观众看其作品连看完的耐力都没有还谈何娱乐,但他们的片子在影迷眼里就是高雅的,前端时间我看了一部电影是陈木胜的<扫毒>,看完后我就想到一句话"平庸的导演永远拍不出好电影",现在还要再加上一句“平庸的导演如果离开了地气,那么出来的片子就惨不忍睹了”,冯导既然要娱乐大众,那么麻烦你能摘掉那些虚的外表接接地气,片子完全是<甲方乙方>的翻版,但主角们已经全都是有钱人了,看看他们的办公地以及各种道具及各种费用,你能理解第一个故事里一个司机能雇佣的起他们来造梦,第三个故事,如果你真想报答人家大妈,直接给些钱更实惠。
冯导其实蛮适合到春节晚会的,3个小品加上诗歌朗诵就像春晚里各式曲艺生硬的揉在一起,即需要小品讨好观众,时不时还要歌颂些感人的好人好事,说真的我被最后的公益广告恶心到了,就像一个暴发户不捐款给灾区人民还要声泪俱下的站在捐款的地方给每一个过来捐款的人说“同志们,去帮帮那些受苦的人民吧”,冯导就是一面说着自己看不上高雅,自己就是哄老百姓高兴的,一面还想望高雅里钻,而片子却越来越是哄领导高兴的。
-三段名字可以称为权力梦、名利梦、财富梦。
冯导在片子里加了大量的过期心灵鸡汤,心灵鸡汤尚且可以给人以温暖、可这变了味的心灵鸡汤就只能倒人胃口了,冯导告诉众百姓,我虽然现在有权有名也有钱,但你们千万别嫉妒我,更不要仇富,我们其实也过的很痛苦,我想对冯导说,如果权名财是一种痛苦的话,那么让这些痛苦朝我来吧。
我想你可能太久处于这种权名财的痛苦中却忘记了真正草根百姓的生活了吧。
抱着必死的决心,感觉没那么差啊。
第一个故事,范伟演的还不错嘛,虽说炒冷饭,而且有点落俗套,毕竟你也笑了吧,笑没笑?
说实话。
对应甲方乙方中的李琦。
讽刺的官员。
第二个故事,俗奖也有点意思,就是一个好日子过惯了,想体验不一样生活的人。
对应甲方乙方中偷鸡吃那个。
讽刺的娱乐圈的人。
第三个故事,有点乱啊,对应的甲方乙方中的杨立新。
但是煽情出现的很唐突。
讽刺的富人。
第四个故事,也是大家喷的最恨的环保,刚开始感觉真是画蛇添足,但是最后那段访问似乎表明了立场。
其实也是讽刺,说环保,说抱歉都是扯淡,大家只是说,真让你做(捐)的时候,你也不身体力行的。
讽刺夸夸其谈的人。
总之,觉得不至于一星那么烂,可能我们对这个冯氏组合的期待值太高了。
一个贺岁片,咱也别太较真了。
冯氏的喜剧里我记忆犹新的段子有两个,一个是《甲方乙方》里姚远使坏让李琦“打死我也不说”;一个是《没完没了》里傅彪喝醉了娇羞的抱着瓶子喊得“十三,路易的”。
后来冯小刚不怎么拍喜剧了,就出产了一票自以为能抗住贺岁档期的烂片,所有的片段加起来都不如曾经冯导一部电影的笑料好看。
但后来想想,其实冯导也回不去了,后来拍摄的不是《唐山大地震》、《1942》这样沉重的不得了的历史题材,就是《非诚勿扰》这种水的不得了的爱情故事,思想觉悟也许是上去了,嘴角却也耷拉了。
喜剧于是成为了冯导胸前的一抹护心毛,平时可以金刚护体,在近两年饱受质疑时还可以拿出来挡挡煞。
冯氏喜剧无可超越,有人说是因为王朔,有人说是因为时机好,我倒觉得最重要的是他懂得什么叫做市井幽默,拍出来的电影就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集合,这逗贫玩好了叫艺术,调侃做到位也就是幽默。
但只有一个问题回避不了,就是市井幽默一定要扎根于市井,想要把这种幽默发挥到极致您就必须把桌子上那瓶红酒换成二锅头。
只是冯导后来火了,华谊兄弟估计也入股了,名人做久了喝惯了法国的葡萄味,估计是再也尝不来这56°的牛栏山了。
关于这差异我就举两个例子:一是色诱,《甲方乙方》里对李琦饰演的厨子使美人计,刘培小曲一唱青衣一扮那起的是范儿,魅惑不脱衣,利目三分笑,到了《私人订制》里李小璐上来那就是开的和高叉泳裤似的泳衣,又是摸背又是湿身,不但肤浅的露骨还色诱的毫无水平,尽显这高层社会的美色奢靡;还有帮富人圆梦,《甲方乙方》里姚远他们把一有钱人支边远山区受苦,人趴在山头足足等了他们几个月,上了车就不下来誓要与龙虾鲍鱼过一辈子,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私人订制》里帮最俗导演圆梦,先搞了个什么雅俗的分析,然后就开始胡编乱造,甚至炮制出换血、“雅中毒”等毫无笑点可言的桥段。
这叫搞笑吗?
如果是,这和低成本忽悠人的恶搞电影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所以《私人订制》尽管打着致意《甲方乙方》的头衔,尽管看上去好像是《甲方乙方》的升级版,但绝对难以望其项背。
值得肯定的是,冯导电影景色更美了,场景更宏大了,钱一定是没少花,不过生拉硬拽几个笑料,葛大爷牵头几个年轻人组起的草台班子也敢来提传承实在有些扯淡。
他们口号喊得震天响,效果还得靠票子堆起来。
冯导大概是忘了,钱是好东西,但也不是最好的东西,这世界上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比如观众的审美,比如口碑。
我不知道王朔是给了冯小刚一个完整的剧本还是只给了他几个搞笑的段子然后冯导就自己策马奔腾了,《私人订制》的故事性和连贯性都不足以成为一部合格的冯氏喜剧,它本身就是个悲剧。
至于冯导,我只能说,上面的风呼吸的太久,就不用和我们一起幻想着还能接地气了,咱还是相见不如怀念吧。
高中背语文的课点,总会考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哪四本,以前背只需要记得是谁,内容说的啥其实我不明白。
这就是人的本性,连教育也给拖下水。
酒桌上小酒一开,拼的是酒量和谈资,说起谁都哈哈哈哈地官腔,来来去去免不了都是那句“那谁啊,昨天刚和吃饭,熟着呢”,上了大学在图书馆才读到这四本。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起这个,只是在冯导的《私人定制》中,我直接对了号入了座。
电影分三个故事,再加一道歉日做了尾。
在我看来,就是四部谴责小说的电影版。
你看其一,范伟当了一辈子司机,跟的三领导都被双了规。
他也想当当领导,这有钱能使鬼推磨,拿钱做场梦过把瘾又有什么不可。
他说“当个清官有什么难的”,于是葛大爷和白百合这边费心尽力,无论是老家乡亲上来拜托办事时在包袱里搜红包,还是在饭桌上看到受贿的钱时的那一个婉转的口气,还是在李小璐露沟湿身摸背的美人计下的悉数投降,都是父母官从不可能到可能,再到习惯的嘴脸。
故事足够你笑得前仰后合,尽管豆瓣上都把分踩在了脚下,说什么李小璐这V露得庸俗,根本就是甲方乙方的后续。
我不知道这群人的笑点高到哪里去,我只记得整个影院倒是笑得前仰后合。
笑完之后,还可以在葛大爷的那句“不贪污的官不一定是个好官,如果他不作为,一样不是个东西”中深深回味。
我觉得就一个故事来讲,已经让我对豆瓣的评分大大失望。
(顺便奉劝一句:那么悲观的人来看喜剧,就不要写影评了,这不是找罪受吗?
)其二、 李成儒出演一位功成名就的导演,俗到了顶,就想来点雅的。
这雅的是啥?
谁都不知道。
是伯牙绝弦,还是芭蕾巴赫,其实谁也没个准。
这人啊,就是找罪受。
鲍鱼海参吃惯了,突然想吃口野菜解解腻。
正好切了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题,这电影是门艺术,还是门雅俗共赏的小事,各位看客自有评断,我不必说。
只想说这人就像一酱油瓶了,你装久了酱油,突然说想换装个可乐,不是不行,只是上不了台面,两天你就得漏了气。
李成儒最后在夜总会里活过气来,在夜总会的公主怀里残喘着那句“到家了”,正是对邯郸学步的真正诠释。
其三、《老残游记》里说的是大明湖,说的是老残的医术,想医了时弊的愿望,这《私人定制》说的是苏州湖,说的是捞河草的宋丹丹,想做一天有钱人的梦。
于是,她一夜富贵,从胡同里的穷人家,一夜成了上海滩的郭敬明,门有人开,不说谢谢,逮哪贵买哪里。
这拿房价说事说的我拍手叫好,兴许是本人刚好从事房地产行业,这从楼面地价说到房价调高的时机,分分钟切了要害。
5亿8你卖不卖!
这句话像极了王岳伦的口吻,完全不在状态,却切了中国人民为房生为房死的心。
这三故事讲完了,故事没结束,冯导笔锋一转,拉了道歉日说事儿。
我们看着这画面,嘿,美得成这样,加上李小璐白百合比基尼风双管齐下,估计亚龙湾火了这地儿也跑不了。
从雾霾、砍林、天坑到人心,加上结尾葛大爷最后的那个笑容,我想说每个人的白日梦都是别人的生活,只是不同的是,别人的哭了,我们的笑了,只是笑得有点傻。
大可认为我是水军,来帮刷分的。
大可认为我是求眼球关注的。
统统无所谓。
这片我看着还行,其实是挺严肃一片,各位非要把它当喜剧看,挖空心思找笑料,“咋不逗呢?
”“这包袱都过时了。。
”“这梗有点硬。。
”看完之后大失所望,“这喜剧太不搞笑了。。
”这TM根本不是喜剧。
有什么好笑的?
您吃着地沟油喝着三聚奶吸着PM每天辛辛苦苦朝九晚五,您也抬头看看这个世界,有那么多好笑的事吗?
苗圃的故事不过是个过场,其实重点是范伟和宋丹丹的故事,高雅的故事其实是王朔对电影行业对导演的自嘲,其实电影和相声一个道理,都说郭德纲低俗,但其实相声就是俗的艺术,谁高雅谁就是装,就算你说你换了大雅之士的十八代子孙的血,站在舞台上云山雾罩,观众看了只会说:“这TM不就是弹棉花吗?
”当下的市场,最俗的烂片却能换来真金白银,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电影市场,这个时代大众的审美观。
范伟和宋丹丹的故事很好,一个是官,一个是民。
范伟是个民,他看着好几届领导腐败,他想当官,他觉得如果他站在那个位置,他一定不贪,结果他错了。
中国的反腐自打改革开放到现在,喊了不少年头,抓进去的官员也不少,可是一届更比一届贪的多,作为老百姓都觉得是人的问题,没错,是人的问题,因为人性贪婪的缺陷是天性,谁站在那个位置都经不起诱惑容易犯错误,那为什么每个人都会犯同样的错误而不接受教训?
因为权力和体制,但是有几个导演和编剧把这些赤裸裸的事实摆在观众眼前了?
身为官,不是不贪污就是好官,不作为其实也是一种贪污。
点赞。
宋丹丹扮演的是民,几乎代表天朝所有老百姓,因为几乎所有中国人的价值观都是一样的,就是钱。
但那只不过就是个数字而已。
而不应该是梦想。
影片通过一个老人的视角来看待荣华富贵,意为当人老去的时候,才会发现,其实再多的财富都是浮云,即便拥有千亿身家,其实日子过得还不如平民老百姓舒服,倒是应该珍惜当下,好好享受生活。
道歉这篇其实挺真诚挺严肃的,当下的中国环境之恶劣已经不容忽视了,空气污浊河流污染资源开采过度,当人们抱怨的同时却忽略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必将受到惩罚,这事真没什么好笑的。
葛优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源自微博上一个有点老的桥段,说是CCAV访问老百姓的那段,放在这里挺不错的,其实角色也好导演也好编剧也罢,都是老百姓,影片的角度也是站在群众方向,当你抬起头看看周边,再思考一下,或许对事情就有另外的看法,这片我觉得不算搞笑,但够务实。
这个片子我之前就没打算去贡献票房,原因很简单,看冯小刚采访时说,之前王中磊为了圆他的梦帮他拍了1942,他说要报答王,一定给他拍个赚钱的片子。
于是就有了私人定制。
---首先,人家拍这部片子就为了圈钱啊。
你还真是挺坦白的。
昨天是朋友公司包场点映,我去凑热闹,确实不出所料,甲方乙方的升级版,连一些情节都几乎照搬,第一个想当清官的司机和甲方乙方里那个“打死我也不说”的厨子有什么差别?
接下来的两个故事一个求雅一个求钱,愣没看出来笑点在哪。
具体就不剧透了,通篇只有一个感觉:观众已经往前走了,但导演还在原地踏步甚至还在退步,但他还自信满满的觉得大家还在原地等他呢。
最后还很跳跃地来了段环保宣传微电影?
这哪跟哪啊?
七拼八凑,毫无诚意。
让人认可的只有葛大爷和李成儒的演技,另外,李小璐的眼睛长的太奇怪了,穿道袍那段特明显,哪家医院做的?
“私人订制造梦VS我们要面对现实”成为影片的主题,虽然看似嬉笑怒骂,实际上确是别有深意。
而且在影片的最后,“向环境道歉”的主题从无所不能的白日梦拉回了现实,包括雾霾、污水、砍伐等诸多问题都被展现出来。
这部电影分几个片段分别讽刺了当今的几种社会现状,本来以为这是个渣片,看了之后发现至少跟现在男欢女爱的渣片不是一个档次的。
该片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结尾时还发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反省。
就冲这如今电影市场上少有的社会责任感,对得起国家。
大导演导出的电影果然精神境界提升了好多。
觉得之所以差评多是因为观众对大导演的期望过大了吧。
看来差评好评两极分化的一步之遥我是不是也得看看了。
1、“片名为什么叫“私人定制?
”,冯小刚说:“经常在时尚圈看到‘定制’。
其实也可以叫‘甲方乙方2’,但就为了躲这‘2’”。
2、“范伟那个故事是否有影射?
”,冯小刚说:“没有没有,中国电影要想搞好,千万别聊这个。
领导都不聊这个,咱们爱聊这个,中国电影还怎么弄啊”。
3、“片头‘纯属虚构’是之前加的还是后来加的?
”,冯小刚说:“加上的。
就是告诉大家,现实生活中哪里有这样的人,我拍的都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
钱在有些时候是王八蛋,但有时候也是亲人。
钱现在就是‘政委’,以前政委给你做思想工作,现在把钱往那一摞,这思想就通了”。
4、在微博中冯小刚称:《私人定制》这部电影就电影的完整性来说,我给它打5分;就娱乐性来说,我给它打6分,就对现实的批判性来说,我给它打9 分。
5、“最后那个笑话是网络笑话。
以前你的作品很少采用网络笑话,现在为什么要用?
”,冯小刚说:“我觉得这个笑话的思路太有意思了,也很适合葛优。
过去很多东西来自于生活,现在网络也是一种生活。
而且网络上有很多特别有智慧的人,高人,特别高”。
6、“从《甲方乙方》到《私人定制》创作心态有何变化?
”,冯:“拍这个电影心态特别简单,就是拍个快乐的电影,大家觉得我应该拍的、葛优应该演的贺岁片。
因为每次贺岁片出来,观众经常拉着我和葛优说‘特别喜欢看你们的贺岁片,高兴啊’。
能让这么多人高兴,是一积德的事儿,给我带来很大的满足”。
7、“李成儒那一段,关于雅俗的探讨,是不是你内心的写照?
”,冯:“王朔写的这一段,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我觉得挺有意思。
我们拿别人开涮别人不乐意,拿自己开涮不会招惹谁吧”。
8“《甲方乙方》是一气呵成的,每个故事之间也有联系。
《私人定制》的故事非常荒诞,而且第二个故事和其他故事风格不太一样。
”,冯:“其实都挺荒诞的,都没有可能。
我们弄这戏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合理性。
第一个故事叫‘不正经’,第二个故事叫‘不着调’,第三个故事叫‘不讲理’。
创作的时候有这三个就特别解放,所以最后来一个歌叫《解放》。
拍喜剧要是有一堆合理性就没法写。
喜剧就是虚构”。
9、“你同意要迎合观众的喜好吗?
”,冯:“观众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只能说大多数吧。
观众既可以被影响,也可以被引导,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你,这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难怪股票跌停,确实是烂片
一般
明摆圈钱,毫无诚意,一声没笑什么水平?
160225.。即使三年后再看 依然可以看 剧本没的说 老演员演的没得说 时代就是这么个烂时代 自然会赋予它属于烂时代的低分儿 但重复一遍 即使多年后再看 依然可以看 像 顽主 甲方乙方 一样:).。
2013烂片新人王《富春》通篇都在说“快来看啊我是傻逼”。《私订》则一边吐着唾沫数你的钱一边告诉你,你这傻逼,照照镜子称称你的智商,我骂你丫挺呢我看不起你你能听得出来嘛。看戏这么多年,没见过明目张胆骂衣食父母的,这部电影没有起码的廉耻,“谁看谁傻逼”就是它的中心思想。
没这么差吧,至少我看的乐翻了。
不喜欢冯导也不喜欢影评人 客观讲啃老本不太好
场面越来越大,景色越来越美,可是冯导的电影却越来越不好看,或者说不接地气了。他不可避免的走上高堂,可是也变得越发得恶俗不堪。相比于现在,我更喜欢那些十年前的冯导的片子。也恰恰说明了,好电影是可以跨越时间的,但是现在冯导还有这个能力么?很喜欢这个影评http://goo.gl/arfpZt。
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烂 段子还是那些端子 很多地方还是笑出声了 只感觉时间在走 大家都变了
怀着对王朔老师的无比期待和之前耳闻的烂片传言看了,桥段是甲方乙方的复制,可演员差了一大截,几个配角完全不搭葛优,没有刘蓓那种北京大妞的劲儿。导演和剪辑应该是没太用心,领导的那个章节太过冗长。可能是哥几个拍给自己看的吧
成全自己,恶心观众。
没有人说的那么烂么 就知道跟风什么的不靠谱
私人定制没传说中那么难看啊 凑合能看至少比年度最烂大片中国合伙人要强上五百个小时代吧但还是比泰囧难看了一千个致青春啊
实话实说 这片子不错 挺喜庆 为毛低分 我分析如下 1 炒《甲方乙方》的冷饭 2 主旋律 3 植入广告太多
王朔江郎才尽,使出吃奶的力气去讥讽社会的丑恶风气,全靠葛大爷的戏往上拉同情分,否则惨不忍睹。范伟十几年演戏如演小品,看腻歪了。另外李小璐的身材明显比白百何好,为何倒过来展示?难道是因为前假后真?
三个故事各有千秋,开幕和结尾短小精悍,我支持这部电影。#20140213
最后取景的几个地方挺美的
幸好是一毛钱没花
我还跟人打赌这片的票房会过十亿,看完我就在想怎么办我赔了一顿饭,肉疼
葛大爷还是最好的 可惜电影内容有点俗了 不如甲方乙方了 最后的道歉篇章还是有对我们爱护地球有作用 最后 竟然发现白百合有腹肌 还是六块 估计拍摄都后面发现了 用手开始有意识的给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