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的手法.镜头,故事.都非常上乘演员也非常出色....实在是很棒.深得我心.
三部水平相当的短篇,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都市对人带来的影响以及导演自身对东京的感受。
《室内设计》里年轻情侣来东京圆导演梦,但被沉重的现实所打击。
片子最出彩的点在于对人际关系微妙之处的刻画,女主高中时代亲密的好友却在深夜和其男友抱怨女主整天无所事事,还剪她的杂志。
在一系列的打击下,女主最终变成了一把椅子,只在没人的时候变回人类,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全然没有做人的压力,也没有人再说她多余,日子简单幸福而悠闲。
《梅德》里狂人梅德在东京街头将手雷掷向人群,最终被审判,但是其中引起的社会现象(梅德教、无罪释放梅德的游行)以及和梅德外貌相似并能与他沟通的律师充满了魔幻主义色彩,法庭审判三个视角的镜头、梅德对日本社会的批判可能才是作者想表达的。
《战栗东京》则非常小清新,着眼于日本的御宅族问题,社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走出家门。
震动在片子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地震,二是某男看到外卖员时内心的战栗。
剧情由两种不同的震动推进。
外卖员看到某男选择不再出门,但是某男却最终将她救出。
导演用了很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情感表达。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室内设计》,可能比较契合我当下的处境,东京对人际关系和人本身的异化也适用于北京,没有下定决心的话,还是不要选择被这头猛兽吞噬吧
三部非常有意思的发生在东京的短片,两部由法国导演完成,另一部由韩国导演摄制。
超现实情节混进现实主义的故事中,令人印象深刻。
其中,《室内设计》探讨了在拥挤的都市生活中,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感与存在感。
《Merde》是一个天才之作。
卡拉克斯用一个光怪陆离的人物和一个相对并不复杂的故事非常出彩地展现了日本残忍、自负与懦弱并存的民族性格,并对其的暴力与逃避作了象征性的隐射。
片子无论在镜头还是意象(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标语、自创语言、片尾含沙射影的“Merde在纽约”,等等)都独树一帜,让人不但体会到导演的深刻洞见,也能感受到他的独到才华。
《东京地震》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片子。
无论是十年独居的主人公,还是空无一人的城市,导演都在最大可能戏剧化这种都市孤独感。
情感是摇撼这种孤独的惟一方式,它也通过城市的震动(地震)表现出来。
(巾城)
三部短片共同的主题都是救赎,三位导演选择了三个不同的社会层面,同样的,三种不同的救赎方式。
米歇尔·冈瑞 (Michel Gondry)给我印象最深的影片是《科学睡眠》,当然两位主演的个人魅力功不可没,但最主要的还是他用看似粗糙的道具和手法将观众带入到神奇世界的魔力,这一次的短片《室内设计》似乎延续了《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寻找主题,寻找自我的定位以及外界环境于自身对立关系的原因,不过冈瑞的表现手法很独特,用轻松的笔调提出问题,留出想象空间。
女主人公寄人篱下的痛苦表面上看是没有工作所导致的,实际上在东京这样一座现代化都市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时刻奔波着,为了房子、为了钱、为了他们所谓的志向,实在很少有人对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认真的关心与理解,就好像见面热情拥抱却最后抱怨连连的朱美一样。
弘子的变形是被动的,是人的异化,异化的根源则是社会的异常,是对知足常乐这样一种正常心理得不信任与背叛的结果。
雷奥·卡拉克斯 (Leos Carax)这一次的复出没有让人失望,但说实话也没能让人有太大的惊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梅尔德在法庭上的剪辑,完全是在讽刺奥斯卡的颁奖典礼,很冷幽默。
但无疑这个看来像个怪物的“耶稣”的出现表达出了卡拉克斯认为现代社会需要被拯救的某种愿望。
社会的麻木似乎只有暴力才能惊醒,一个最丑陋最具破坏性的形象却口口声声是被上帝派来的,难怪要绞死他,因为人们希望遗忘上帝的存在,对自己的罪恶置之不理,继续过着他们认为“幸福”的生活。
奉俊昊 (Joon-ho Bong)相比之下选择的是,关注一个新时代背景下新生的生活方式——宅男、宅女,并将其夸张到一定程度来展现其荒谬性。
这个叫做《震动东京》的短片构思很巧妙,尤其是地震的情节安排,在最最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一个本来就无法预测的事件就这样发生了,这一事件也改变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宅文化其实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的文化特征,最主要的是导演抓住了这个人群的本质——一种逃避世事却又必须依赖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长时间被注意力分散以及自我禁锢所逃离,但始终就像一道沉重的闸门将自我牢牢的困在了心灵的这座孤岛上。
这个意外的事件导致香川照之扮演的宅男宿命般的偶然打破了这种禁锢,突然发现了一座通往岛外的桥。
不过故事并没有就此打住,有意思的是,作者将这座桥架到了另一座孤岛上。
于是,宅男终于鼓足了勇气迈开步伐去碰触另一个人的心灵。
地震再一次的降临给了他机会与信心,这地震预示着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是无疑的,是天赐的真理。
于是他按动了爱的按钮,救赎了另一个人。
有的事物并非喜欢就不害怕的,就像阳光,他喜欢看着他们缓慢的流动,却害怕置身于刺眼的灼热中。
宅男家置井井有条,像一个仓库,很美好,连垃圾也是,或者是艺术品。
每个星期会叫披萨外卖,从不与人目光交汇,一手交钱一手交披萨,如此完美。
可是还是看见了松紧吊带,张惶失措,四目相对,天旋地转......她身上的按钮,他摁了开关键,摁开了自己的房门,为了什么他要努力走出去,去找寻另一个躲在家里的人,直到他不顾一切把她拉出房子,摁住了爱情键,四目凝视,再次更疯狂的天动地颤......当一个宅人想见另一个宅人的时候,只有......
本来写的短评,结果一不小心超字数发不了,所以只好改为长评。
1、米歇尔·冈瑞的《室内设计》有趣又值得玩味,抽象但又不晦涩,易于理解但也可自我解读,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同理:一千个观众有一千种理解那把椅子的权利,过多解读并无意义。
其实,米歇尔·冈瑞的故事内核并非“很东京”,为了喜欢拍小片的电影艺术家男友逐渐失去自我的女主,寄居在闺蜜家后虽然努力挣扎但还是觉得自己很无用,最后竟变成了一把“最无用的椅子”......这样的故事发生在纽约或者北京都不奇怪,但本片通过美术、摄影、置景等镜头呈现出来的质感,却非常东京,所以这则故事,算是基本符合命题。
2、卡拉克丝的《美尔德》,可以看作是《神圣车行》的加长版预告片,或者类似于“前传”,是三个故事里最深奥晦涩难懂又包含复杂隐喻和抽象意旨的,卡拉克丝将自己走在巴黎街头看到下水井盖后冒出的一个想法,经过这部实验性短片加工呈现后,才拍出长片《神圣车行》,所以二者结合起来观看,或许更有助于理解。
所以在三部短片中,本片也是相对最不切题的,虽然片子里也有对Japan军国主义遗毒的情节展现,以及借主角之口赤裸裸的谩骂,但其实这个故事放回到巴黎也毫无违和,正如《神圣车行》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巴黎一样。
3、奉俊昊的《震动东京》无疑是最最最切题的篇章。
骨灰级宅男十年不出家门只点外卖,有一天意外发现外卖员竟是符合宅男想象中的女神(苍井优),然后因为一场地震宅男爱上女神、宅男突破自己踏出家门去找女神、结果又遇到地震...这活脱脱就是最东京的故事了,搬到首尔都无法成立。
现在回头来看,奉俊昊无疑是最精通电影艺术语言和最了解类型片密码的综合性导演,有人说奉俊昊是“韩国李安”,虽然两人在电影教育方面的经历截然不同,但他们的作品特征确是有一些相似之处,他们都能通过一部作品聚焦于某种关乎人生或社会的宏大命题,然后又能巧妙的在艺术深度与商业类型化之间找到最细微的平衡点,所以你看他们最成功的作品和相对失败的影片,都能找到某种相似的规律。
城市主题 分段式 苍井优因为这三个因素才看的最喜欢的是第三个故事 也就是小优演的部分前两段实在太抽象主义了如果你打算看这部电影 就不要再往下看了= =剧透分割线-*****************************************-剧透分割线第一部分 室内设计怀着梦想到大都市打拼的年轻情侣在努力的找寻自己位置的过程中 两人渐行渐远剧情看到一半也没有明白跟室内设计有何关联直到后面惊人的转折 女孩在感到被忽视质疑 灰心不已第二天起来却慢慢的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把椅子却反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和快乐算是一种暗示吧 在忙乱纷杂中挣扎的人们也许转换下角色反而会找到出口第二部分 粪看了不到一半 实在看不下去了 跳过。。。
第三部分 震动规律安静的宅生活舒服明媚的阳光一个习惯的转变 预示着有什么神奇的事即将发生那个酷暑天 戴着头盔 送pizza的女孩 表情苍白在他们眼神交流的瞬间 天地摇动当看她身上的符号 他知道他们是同类但那之后她便消失了于是 在宅了十年零十个月后他终于决定出去寻找却发现街上空无一人每个人都躲在自己的角落 谁都不愿走出来直到他又见到她 又一起地动天摇人们终于走了出来 科技让生活便利 却将人的距离拉远她又出现在他面前 他走出他的心 与她的心交会时间永远定格在 她的微笑
三部导演拍了三部作品,我最喜欢第二部,第三部是最为漫长且无趣的,第一部的掐点特别好,但是第二部堪称无敌,他不仅批判了日本的丑恶历史,也描写了东京繁华都市下的罪恶丑陋,屎不是人,他是对于日本的惩罚,他就像反动的标志一样,人们厌恶他仅仅是因为他过于想展现他们不敢去展现的一面,他最后被绞死了,但是他代表的是一种力量,是随着东京繁华的背景所产生,不能消灭,只能隐藏起来,等待爆发的一天,这部电影比较好的镜头是第一个故事对于女人变化的剪切,第二部审判时候的多角度多屏幕显示,还有那个法国演员屎的各种动作实在经典,也特别喜欢他们的语言方式,这真的是身体的语言
好喜欢的奇幻影片,虽然片子的质量差了一些,但传递出的信息都非常震撼人心。
“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就不配活着吗?
”作为一个和第一个故事里的女主一样的想法的人,确实感受到社会赋予的巨大压力,kpi,升至加薪,人上人,各种亲戚朋友的聚会所聊的话题,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外在显得有理想有抱负,不然会被疏远吧,变成了一只变色龙一样的生活着,也许就像椅子一样,片刻的宁静与自我便已足够吧。
“人与腐臭的粪便有何区别?
”这个小故事特别喜欢,看过一些讲述日本历史的书,日本人对历史的隐藏,也有像三岛一样以自己献祭的清醒人,也许激起了片刻的波澜,但很快还是被历史的洪流掩埋,人们都遗忘了过去了吗?
也许大多数并没有,但却需要表现得已经遗忘,做坚强勇敢的人,这是社会的要求,否则就举步维艰啊,是何等的凄凉与残忍啊。
“人与人的关系是世界上最难处理的关系”宅男好不容易被pizza小妹惊醒,鼓起勇气冲出家门,可pizza小妹又不知不觉被这无形的社会关系封闭,人也许都是自私的,每一步都想按自己的来,外卖,电话,网络,封闭了无数的宅男宅女,让他们自以为变成了自己的英雄,在自我掌控的虚幻世界里驰骋。
如果持续这样,人是不是就完全被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掌控了呢?
是否能随时保持第三视角审视自己,不进入圈套?
被男主拉出家门的pizza女毕竟是少数,人终究还是得靠自己才能走出困境,也许适当的痛苦能让人清醒。
鬼才米歇尔·冈瑞 Michel Gondry在「东京!
」第一个短片"Interior Design"中讲了个诡异的都市故事。
开着辆破车在大雨天的夜晚赶到东京来圆导演梦的一对年轻情侣,挤在已成上班族的高中同学one room的寓所。
说是只呆一两天,可东京把他们吓坏了,没地停车,房租贵得吓人,便宜的肮脏破败,地板上爬满虫子窗外躺着死猫血淋淋的尸体。
男朋友是个充满幻想的乐天派,边走路边和街景对话;女朋友在现实的重压下哭了起来,「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 她边哭边说,倍感寂寞,。
男女朋友走投无路同时去礼品屋应聘打小时工,女朋友意外没被采用。
男朋友的私人制作小电影终于在一家色情电影院上映,去看的观众最后是可以拿到一听啤酒作纪念的。
反响似乎不错,负责发配啤酒的女朋友被询问,你也是参加了电影制作的吗。
女朋友支支唔唔,一瞬间怅然若失,「我只是导演的女朋友。
」她小声地说。
这天夜里,失眠的女朋友无意中听到高中女友与高中女友的男友互发牢骚,男友说,他们怎么住着还不走,我到东京来看你一次这么不容易,四个人挤一个屋里睡什么事儿!
高中女友说,朋友当然要互相帮忙了,他们现在不是没办法吗。
不过那个女朋友倒是什么都没做,整天晃晃悠悠的,不知道在干嘛。
女朋友早上神情沮丧地起床,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成了空心人。
心脏的部分长出了竹子。
她慌慌张张跑出去找男朋友,正在工作的他听不见她的哀号。
回家的路上,女朋友的鞋子脱落了,脚也成了竹子,先是一只脚,然后变成两只,她像走高跷般在街头踉跄而行,最后瘫倒在地,变成了一把披着衣服的椅子。
故事没有完,一把椅子的生活从此开始。。。。
一个热爱音乐的男人在下班途中把椅子搬回了家,每天女朋友隐形成椅子伴随他看书,上网,听他弹吉他;男人上班后,女朋友变回自己,帮他做家务,看他的书,穿他的衣服,晒太阳,日子幸福而悠闲。
没人再在说她多余,没有了做人的压力。
或许这个故事能够让人联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或着村上春树的作品,有一种城市寓言的味道。
剧本也由米歇尔·冈瑞所写,短片,不到一个小时。
片中的镜头大多出现跟拍,感觉主人公特别身边,特别晃悠,和我们大多时候相似。
米歇尔·冈瑞被称为music clip界的鬼才。
在「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恋爱睡眠」(2007年)中能够领略到他充满奇想的独特的浪漫风格。
这个短片继承了他一贯的特色,奇幻诡异,温情藏而不露。
有意思的是,在剧中男女主角寻找公寓,居然找到了去年秋天去世的建筑师黑川纪章在1972年建在银座的代表作---中银胶囊大楼。
胶囊大楼在影片中只有一两秒钟的镜头,而在影片的海报中却以隐喻个体与都市的关系被频繁重用。
胶囊大楼在设计之初,每个单间unit,隐喻为组成母体的细胞。
作为60年代都市建筑metabolism(新陈代谢)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的黑川纪章,时值38岁,胶囊的设计体现了他在metabolism上的主张。
在设计理论上,每个单间unit在衰败或遭到破坏时,可单独更新重建,(整个大楼)母体的生命在每个个体细胞的自我代谢中得以继续。
然而,事实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
正如影片中所暗示的男女主角寻找的是便宜破旧的地方,这个名作最近也要被整体地拆除了。
原来三个导演都不是日本人!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跟搞艺术的男人谈恋爱(黑暗面讲的也是这个!),第二个故事说日本人是最恶心的人类,第三个故事证明每个宅男都幻想在门口捡到晕倒萝莉
怪异、奇特、畸形、变态,发生在东京的三个残废科幻故事。莱奥·卡拉克斯导演的《梅德》一段, 德尼·拉旺的形象和行为,仿佛是去年的神作《神圣车行》的预演。
楼宇间的缝隙里住着无人知晓的鬼魂,人变成椅子会不会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一点;日本人都该去死,我的妈妈是个圣人,她说过我很好看;宅男为了看美女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小故事拍摄的很有趣
用这种变态和神经质的片子来表现日本还真生动形象的说。= =
三个都是我喜欢的导演 三个都拍的特别恐怖。冈瑞那个前半部分还好 结尾设计的像个智障 奉俊昊整个过程都无聊透顶 1给德尼拉旺 他说“所有的人里面日本人最恶心 因为他们活得太久”于是他对东京大轰炸 横尸遍野看起来特别热血 后来卡拉克斯把梅德用在了<神圣车行>里。
这个城市和那些故事,配得上题目里的惊叹号!
我也想在我宅进洞里封闭内心时你能拉住我。
城市真恐怖,要许多love button才口以!!不然很容易变成么宁要的阿登!!
三部的选演员都好合适!1.室内设计:导演绝对是迷影系的,人在大城市被边缘化,物化。藤谷文子气质太好了。2.梅德:荒诞,形式感十足,寓意丰富,政治隐射,又见德尼拉旺。3.震动东京:日本宅男的爱情故事,香川叔一身都是戏。心理描摹细致的不行,光的运用娴熟,奉俊昊的每部都爱。
三个小故事最喜欢最后一个,喃喃的自言自语,主观镜头真美,光线一下子溢出好夺目。第一个看到最后好心酸,觉得好像自己也是个“没用的人”。啊第二个隐喻一定要这么表现么= =
如果人生简单点,如一张椅子,会不会开心一些;如果真的有上帝的审判,那人和人生将永远脱离;如果我们没有爱没有关心,我们便是废墟。
什么玩意 我靠。
米歇尔贡德里眼里的东京是暖暖内含光式的无奈,卡拉克斯脑子里的东京是坏血世界里的荒诞,奉俊昊镜头里的东京是包裹着怪物内心的脆弱。这些,是人类都会得的病。
關於那個城市的電影還是由生活在那裡的人來拍比較好。
东京狂想曲!其实每个大都市都充满诱惑跟冷酷;更喜欢第一个故事,有时候人远没有一把椅子来的自如和欢乐,喜欢那把椅子。PS:苍井优好瘦!
第一个故事里面的女孩子让我想到赵白兔,聪明,敏感,随意,又有点无所适从。。。至于奉俊昊,尽管这部也很细腻,但是前几次的当头棒喝的感觉已然消失,失望了。。。
原来神圣车行里的下水道人是从这里来的。后来的形象跟深入人心。“既然你谁也不喜欢,为什么不杀了自己。” 好残忍的片子
两星给优酱,看了个不明觉厉。
最喜欢第二段故事里粪说的那句话:日本人是世界上最让人恶心的种族!哈哈哈,好解气!
特殊性是在于唯一,当你说过的话思考的事情早已有人想过,早已有人说过,便失去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