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马背上的法庭

马背上的法庭,Courthouse on Horseback

主演:李保田,吕聿来,杨亚宁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6

《马背上的法庭》剧照

马背上的法庭 剧照 NO.1马背上的法庭 剧照 NO.2马背上的法庭 剧照 NO.3马背上的法庭 剧照 NO.4马背上的法庭 剧照 NO.5马背上的法庭 剧照 NO.6马背上的法庭 剧照 NO.13马背上的法庭 剧照 NO.14马背上的法庭 剧照 NO.15马背上的法庭 剧照 NO.16马背上的法庭 剧照 NO.17马背上的法庭 剧照 NO.18马背上的法庭 剧照 NO.19马背上的法庭 剧照 NO.20

《马背上的法庭》剧情介绍

马背上的法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云南西北山区,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十多个少数民族零星散落于大山中,过着平静而质朴的生活。五十多岁的老冯(李保田 饰)是县上的法官,为了解决山区村民之间的纠纷,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牵着马匹、驮着国徽穿行于寨与寨之间,组成了一个奇特而庄严的流动法庭。 这次的行程共有三人,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杨亚宁 饰)是跟老冯合作多年的搭档,如今退休离开工作岗位,此次正是他们最后一次合作;彝族大学生阿洛(吕玉来 饰)接替杨阿姨的位置,书卷气极浓的他与经验丰富的老冯格格不入,这一趟既是他的首次工作尝试,也是他的新婚之旅。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留下他们几多喜乐辛酸…… 本片荣获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最佳影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星梦泪痕纯情电影家人狩猎季势在必胜女孩舞步极限网红死亡之屋成了BL剧的主演新教我的恋爱法则二次觉醒诺比特娘道由内而外绅士与淑女熊出没之熊心归来金属党镭射小队2哪里出错了/有点不对劲剩女斗士我的世界大电影所有美好的东西冰球少年民国密档之婚夜惊魂西班牙公主第一季守望者蜜月团团转网约车司机杀了我三次

《马背上的法庭》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老冯就这样走了

看了两遍结尾,终于明白过来为什么老冯就这样走了。

人的脑子和人的心大概是不一样的吧。

老冯的脑子有多固执,他的心就有多脆弱。

他要把马背上的国徽给露出来,他会调停村子之间的矛盾哪怕是花自己的钱消别人家的灾、他相信法相信自己作为国家的使者能够给一个个村子带去公道,哪怕最后其实是以乡绅长老的方式。

这是他的信念,但信念和心总还是不一样的。

他的心底里当然知道国家的法律和乡村观念风俗有着靠自己无法调和的矛盾,然而过去有杨阿姨撑着。

她更理解那片土地,她也理解老冯这个男人心底里的拧巴,心底里的苦。

她与他之间那模模糊糊的情感,那种东亚男人的羞涩不服输和东亚女人说不清楚到底是啥的“清清白白”。

这些所有让老冯得以坚持自己的脑子,让心里潜藏的矛盾就继续潜藏下去。

然而,阿洛来了。

他改变了所有这些微妙的平衡。

年轻人的莽撞,年轻人对于法律的天真的信念,年轻人冲动地违抗长老和老冯。

那套观念已经无法支撑了,心底里的脆弱已经藏不住了。

当阿洛彻底地跑掉,当杨阿姨最后的那句“别打瞌睡”的回音也消散殆尽,当他向大山呼喊自己的信念,他的脑子终于抵不过心了,老冯的信念不是丢了,只是人总有松懈的时候啊。

他就这样“打瞌睡”,走了。

有一篇评论说得很好,这是中国司法体系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消化不良,而这种消化不良并不是靠一个基层法官就能解决的。

所谓“既要法理也要人情”,所谓“既要坚持国家规则又要尊重地区文化”在真正的基层实践中就是矛盾,最后只能靠妥协,不断地妥协。

这样的基层官员被宣传和歌颂在中国太普遍了,而这部电影却用老冯、杨阿姨、阿洛的关系之间的张力去揭示出一个“为民着想而又能坚守正义”的好官员内心的脆弱。

再说回法理上的消化不良,我想法律出现水土不服绝对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也绝对不是仅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

太多法律确实是必须推行,但又确实触犯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和各种各样的传统。

可到底该怎么办呢?

基层法官的热情、耐心和奉献当然是一方面。

但仅仅依靠这些真的够吗?

我也不太能想到有什么其他的解决方法了。

又或许这种消化不良就是某种必然,期待一种普适性的法律去作用而不迎来反对大概也是不可能的,而正是这种命运的必然的反对性导致了老冯的脆弱吧。

更何况,这是一个反对的声音不可能被完全表达的国家,最后的压力也只能落在老冯的头上吧。

 2 ) 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电影

假如没有明天:您好,万分感谢您给予的高度评价.我是一名律师,<<马背>>的导演刘杰是我二十几年的朋友.去年这个时间他找到我谈了要拍这部电影的构想,基于目前司法公信的空前低下,我大为感动.此后,我给予他创作该影片力所能及的物质与竟声精神支持.第一次看拷贝后,我大为感动.此后,我向发行单位提出与威尼斯电影节同步点映的要求,只为能有更多的中国观众能和一样,观后能产生思考和共鸣.没想到,本周从威尼斯捧奖归来,却看到你们广州媒体的恶意攻击,其大意是越获奖观众越不买帐.我一气之下要求发行单位收回全部拷贝.准备从北京开始重新组织宣传与公映.昨晚,我去西祠胡同看到您的影评和推荐大为感动.你可以联系您的网友和有兴趣于本片的人提前约定时间和地点,我们愿意免费提供专场放映(可选择中文或英文拷贝),以至谢忱.

 3 ) 马背上的法庭,牵马的无名英雄!

《马背上的法庭》此片主要说的是云南边区基层派出法庭的一名法官和两名书记员牵着一匹挂着国徽的老马行走于云南各寨子开庭审案的事。

全片镜头语言记述感十足,很有纪录片的感觉。

也诉说了中国司法发展改革过程中的一段一个角落。

没有任何大场面场面,没有炫技,唯一的名角就是李保田老师本人了。

通篇让人觉得非常朴实。

但正是因为这么朴实无华,这么亲切真实,才能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的随着那马背上的国徽颠簸的走过那段旅程,虽然背的是国辉,但是你看的时候心里会响起红星闪闪放光芒的歌。

  观看这部电影后,还是有所感触的,特别是对于基层派出法庭与我国法院组织体系的关系,在看不见的角落,就会有这样的一群人在默默的付出;

当然,如果说这是主题电影大背景赋予人们的感触,那么电影中真正让我感动的更是老冯这个人本身。

对身边人对事的态度都值得敬佩,一名法官,一位长者,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电影已经看完,最后感谢默默付出的人。

 4 ) 帮忙写民族电影的作业,于是有了以下水文

情节全透本片胜在故事非常自然、真实、紧密而打动人心,我们将剧情分为多条线索来处理:1.主要案件:第一天下午到鸡脖子寨,处理了妯娌案与猪罐案,第三天在鸡肚子寨处理了欠款案,第五天在鸡屁股寨处理了离婚案与(失败地)处理了宰羊案,以及在第四到第六天发生的国徽与马被窃“案”。

从妯娌案可以发现,仅为了一个酸菜坛子就闹得不可开交,这个村寨经济肯定相当落后,老冯将坛子摔碎,给她俩钱重新再买。

这看似解决了经济上的问题。

可却忽略了妯娌关系的难题,开门而出的老者说道“摔得好!

”。

这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经济的落后使这个地区的人常为这类事而“开庭”,老冯当然没法解决一整个地区的经济问题,但可以在办案时“倾囊相助”,这是巡回法庭的意义之一;第二,妯娌关系不合,老杨怎样都劝不动,她们却闷头不语,不能互相谅解或礼让。

但这也不是法律能够或应当去解决的事,也只能以老冯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猪罐案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老冯办案的“实用智慧”,他尊重民俗,让村民能够将心比心,并且亲力亲为地牵猪。

“大家既然都说听法官的,那我总可以了吧?

”这体现出来,老冯所担当的并不是执正义而审判的法官,而更像一位村官,帮忙化解邻里纠纷。

同样地,欠款案也是如此。

但离婚案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两个人奇怪地闹了很久,最后却不离了。

这里只是比较僵硬地呼应了前面老冯说的“这样的风俗也挺好的,不像城里人说离就离”。

宰羊案发生在阿洛的婚礼上,但却因为阿洛当晚与妻子私奔而无法继续,村民最后告诉老冯,若是这样,以后我们也不听你这法了。

这展现了基层执法人员的困境,纵使老冯有几十年的经验了,也无法解决全部问题,这也预告了阿洛此后将要面临的难题。

国徽与马被盗“案”之所以要加上双引号,是因为最终,摩梭人女村长劝服了老冯,“既然我们都已经教训过他了,你们也不要再叫公安来”。

这其实反而体现了法与俗的互补。

摩梭青年卸下家里的门板,帮忙取回国徽,大家围着国徽办篝火晚会。

一如老冯对他们说的,“我们的国徽,就像你们的神对于你们而言那般重要”,不同的民族被团结在同一国家下,彰显了中国的现代国家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本片围绕着几个案件审理发生的,还有老冯与阿洛之间的纠纷。

从刚出发时,老冯告诉阿洛“这条路你还要走无数次,难道你每回都给啊?

”;再到处理猪罐案时,阿洛坚持法律不理“封建迷信”与法官形象不能牵猪;再到阿洛粗心丢失马匹,并且嫌弃求神告佛的方式。

以及最后,他们在鸡肚子寨大吵一场,再次分别,并且为老冯的意外死亡埋下伏笔。

2.冯洛纠纷:阿洛此趟巡回,是要顶换杨阿姨的班的,所以老冯与阿洛的矛盾,实际上也包含着老冯对“替换”的不满,因为毕竟老冯与杨阿姨是多年的搭档,难以分别。

另一方面,老冯与阿洛的一些矛盾主要缘于老手与新手的经验,而这更根本地体现了两种治理逻辑之间的矛盾,也体现了两人对“法”的理解的深浅。

这我们留到后面再说。

3.同事情谊:老冯与杨阿姨是老搭档了,他们能够互补地协同处理村里的事务。

他们也足够了解彼此,知道对方的情况,杨阿姨因为民族法官的公务而错过了青春年华,老冯因为基层事务繁忙而招致妻女疏远。

但他们必定是有感情在的,老冯为杨阿姨按摩脚踝,杨阿姨心疼老冯劝他不要再说更多(在婚礼上)。

当要离别时,他们说,人生苦短,还没洗好衣服话就说完了。

老冯将想说的话咽回去,独自走上了归途。

这是人类内心的道德之法,也是本片的次要线索之一。

纵使有多年的同事情谊在,自己亦被妻女所抛,老冯也明白,不应跨越他俩之间的最后红线,这是内心的律令,也是法与情的根本同一。

4.长腿事故:影片还有一条线索,是长腿坠崖的事故。

老冯第二次悼念他时说,“你还那么年轻”。

直到老冯因为疲惫打瞌睡而坠崖,这条艰难的道路已经埋葬的两条生命。

基层法官们并不是代表国家权力来施行统治的,更毋宁说,他们是来协助治理的,在这偏远落后的地区。

我们的祖国并不完美,但好在还有那么多人愿意共同建设。

希望农村地区能变得更好。

到底什么才是“法”,我想这部电影已经说出来了太多。

而对开头所交待的“你这次离岗,是法官职业化的要求”,我想导演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前路漫漫。

5.点睛之笔:在欠款案了结后,老冯背着小猪仔,三人上路前往鸡屁股寨,此时小女孩终于追赶上来了,她害羞地把妈妈交给她的东西递给老冯。

他们打开后说,“为了这点东西,她走了十几里路啊……”,这侧面地展现了老冯之于村民的意义,他不仅是法的象征,更是来帮助纾解大家的困难的。

另外,老冯将小猪仔作为礼物送给阿洛之后,婚礼告破,他又费了大劲将小猪仔抓回来,这很好地过渡了情节,并且在最后,他将猪仔送给杨阿姨说,“我明年来吃杀猪饭”。

可是,再也没有明年了。

 5 ) 一位摄影出身的导演的处女作电影

依旧是故纸堆里翻出来的老文。

2006/10/31一位摄影出身的导演的处女作电影,我真的是很想宽容一些,可我,必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会讲故事的人太少了,影像的存在,让我们多了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而不是束缚我们的方式。

这是一个古老的或者说是陈旧的故事。

乡村法庭的故事。

相同的素材,我在大学生电影节上已经屡见不鲜。

民政干部,乡村教师……我们的社会,当然需要有人歌颂这样的行为,毕竟,他们平凡却真实地活着,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还有简单纯朴的理想的存在。

只是,如今的观众,如我般刁蛮、挑剔。

如果不会讲故事,那还不如不讲。

小成本制作,摄影转行为导演,女朋友动用结婚基金赞助影片……我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可这也不影响它作为噱头的存在。

可惜,过于陈旧。

不得不承认,宣传用的海报以及图片资料我还是很欣赏的,具备了时尚的元素,很吸引眼球。

不提也罢,发现,事隔几周,我还是批评众多,心里着实过意不去。

哈哈。

总体而言,题材不错,可惜不会讲故事,即使有李保田的加盟,也很难在俗套中凸现新意。

 6 ) 调好消化系统,赶山路别打瞌睡——看主旋律小众电影《马背上的法庭》

早就听说这部在宁蒗县拍摄的“主旋律小众电影”,送去威尼斯电影节参展同时,它也在广州银幕上出现了,因为小众,它只能出现7天,并且只能在珠江院线的三家影院每天各自播放一场,据朋友说,就拿了2000多块的票房。

不知道威尼斯捞回个奖能不能让它在银幕上多呆些日子,多吸引点观众。

因为担心下画,我这个蹭电影看蹭习惯了的娱乐编辑终于在今年第一次自己掏腰包,花25的打车费奔赴中华广场,并为这2000多的票房在贡献50块。

片子的获奖并没吸引更多观众,放映厅里连我,一共坐着6个观众。

缺乏娱乐性,让《马背上的法庭》不可能像《疯狂的石头》那般值得炒作,但我还是要尽我所能想更多的潜在观众推荐。

电影人物:消化系统般的山路体验从傈僳族的鸡喉寨开始,到普米族的鸡肚子寨,再从纳西族摩梭人的鸡肠子寨到最后彝族人的鸡尾巴寨,如果有这样一条徒步线路被我等精力旺盛并永远好奇的户外爱好者在云南省宁蒗县摸索出来,那得感谢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影片《马背上的法庭》中的李保田。

他在片中扮演的老冯如此形容第一次徒步这条线路的感觉:像一泡屎被拉了出来。

姑且不论这些寨子是否在地理上确实存在,这样一条线路也真可谓是一次消化系统之旅。

消化得好了,就成为又一次可供炫耀的户外山野经验,消化失调,那就可能有生命的代价,这在电影故事和现实生活里都同样适用,并且这电影本身就是相当现实主义的。

所以电影里的摩梭人书记员杨阿姨反复交待老冯:“赶山路别打瞌睡嘎。

”可谁都有消化得不好的时候,将近退休的法官老冯在往宁蒗县城、往他丽江市妻女那边赶回程途中,还是去汹涌的金沙江支流里陪伴长腿去了,长腿20年前同样也因打瞌睡掉沟里去了。

那匹失而复得的老马驮着国徽站在崖边,国徽在落日的辉映下很是耀眼。

那是电影里的,而在它放映的真实现实里,2003年9月,法官魏余发和书记员马永志在执行“流动法庭”任务时,不幸坠入河沟……电影所指:司法消化系统在民族风俗前的不适“‘国徽正吗?

’每次下乡开庭前,云南省宁蒗县法院的工作人员所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选好挂国徽的地方”,《南方周末》在2003年8月就做过一个也叫做《马背上的法庭》的专题。

不论是从文字还是影像,我们都被转述烙下了这样一个乡下法庭的画面:2张简单的木桌,分别在两块纸板上写着“法官”、“书记员”,被告和原告在院子里或蹲或站,国徽挂在土基墙面上。

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国徽于司法行动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千百年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土壤里,传承的风俗和长老的判断才更具公信力,远胜于百般漏洞的“村民公约”甚至法律。

“在这里现代司法体制就像驮在马背上的国徽在颠簸中缓缓向前行”,导演刘杰这般认为。

于是在发达地区都时常遭遇消化不良的司法体制到了边远地区就更加水土不服,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要体谅村民固有传统,一切都不能硬来,这就更需要在执法过程中挣大双眼不打瞌睡。

所有村民都坚信法官最讲道理、最公平也最能解决问题,但普米族原告要求被告赔偿的内容包括一场法事,摩梭人只愿自己处理偷盗问题,彝族老爹一赌气不愿嫁女了。

面对这些特殊情形,司法显得如此尴尬,刚毕业的彝族大学生阿洛甚至以为用一句“封建迷信不予立案”就能打发被邻居的猪拱了先人坛子的原告,完全不知这几乎引起两个宗族大规模的械斗。

电影背景:民风民俗的准确消化故事本身反映的现实问题已经很具戏剧张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分散观众对背景中的民俗风情的注意力。

但在我相当有限的民俗知识体系内,还是感觉导演对片中所涉及的风俗民情消化得挺好。

对白上,除了李保田这个外来法官总在每句话末加个语气词“嘎”有些许奇怪外(或许可以理解为一个外省法官为融入当地生活所刻意做的语言适应),其他对白都是准确的滇西北方言和我觉得正确的纳西话。

布景上,就照着原模原样的村庄拍,根本不需要布景,摩梭人的屋子和彝族的院子的确就那个样,而书记员杨阿姨的家从门面上看来似乎就是旅游最旺地区——永宁乡泸沽湖畔的落水村。

外景中的山路现实里也真是那样,每个才到高原的乘客都会对丽江到宁蒗的公路旅程提心吊胆,因为在那他们的视野和老冯一样宽,满眼悬崖和江面。

摩梭人杨阿姨在司法系统工作多年,如今因学历和职位挂钩才被一刀切,回到村里,错过了最好的青春岁月,按一向的传统习俗,住在母亲这边的花楼里,还能等来“人海茫茫难相爱,相爱就该到永久”这样的《花楼情歌》吗?

“老冯,什么时候也到我家里走婚嘎”,姐妹们这样开着玩笑。

这是真实的摩梭人,公有制下的没有占有欲的摩梭人,于是他们会为马和国徽的失窃而倍感痛苦,觉得对不起老祖宗。

当国徽被发现躺在草海里,村民问“是金还是银的?

”,老冯告诉说:“它就和你们的佛一样贵重”,有着朴素信仰的村民立即拆卸家家户户的门板,铺到草海中央,拿回国徽,并挂在火塘中央,彻夜打歌欢庆。

“火塘是那样的温暖,我是这样的温柔,玛达米”。

这是主旋律的,是聪明地弘扬爱国主义的,不强制,不做作,不让人腻味。

电影背后:小众电影在苛刻的电检大环境下的一次成功消化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这部个人化的小众艺术电影同时成为了建党85周年的献礼影片,和《天狗》一样,这是小众电影在苛刻的电检大环境下的一次成功消化。

中国在急速的现代化进程中,遍布着可观的现实主义题材,它们或如同珠三角代工工厂般触目惊心,或如同电站建设中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般充满争议,或像西部代课教师问题那样让人心酸无奈。

每个个体都充满了丰富的故事,即便真如贾樟柯所言变化已然停止,我们也早该凝固出一幅精彩的银幕现实主义图景。

但“发展优先于人权”的指导方向,让这些现实也成为电检制度下的敏感部位,摸不得、碰不得。

不忍这些故事如此被埋没的艺术家和纪录者们只好睁大双眼、小心翼翼地不要在这条崎岖不平的现实主义山路上打瞌睡,或一个控制不住的兴奋跌落“禁片”的悬崖。

然而,《马背上的法庭》并不需要这般鬼鬼祟祟地摸黑拍摄,它不是让个人化表达驰骋的艺术电影,也不是狠揭现实伤疤的纪录片,而只是因缺乏娱乐性而成为小众影片,也因严肃性而成为主旋律影片。

它在再现现实、反映问题的同时还讴歌人性、表达感动,这是绝对安全和政治正确的,它也没迎合谁胃口的必要,将“马背上的法庭”这个真实的存在自然而然地给我们认识、咀嚼并健康地消化了一遍。

“我拍的是一部给静下心感悟生活的人看的安静的影片,问心无愧,电影是不骗人的,导演的心思全在片子里。

只要心够纯净,影片在电影节和电影局面前,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两者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刘杰如此相信。

打开云南NGO项目点地图,可以看到众多还在操作中的和扶贫、艾滋病防治、防范毒品、环保、青少年教育有关的项目,但愿这一切都能让贫困地区消化系统更良性和健康。

 7 ) 马背上的法庭还是马背上的国徽?

谈及中国本土的法律电影,《秋菊打官司》与《马背上的法庭》常常进行对比。

前者体现的是一种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撕裂,秋菊骂了村长断子绝孙,村长踢了男人下体,秋菊试图将乡村秩序下的生育议题引发的纠纷诉诸现代社会的法律程序加以解决,而最初村长赔偿两百块并未道歉给说法,秋菊逐层上访到市里只为说法。

而最后村长不计前嫌雪夜里送难缠的秋菊去生产,秋菊生了儿子也打破了断子绝孙的“诅咒”。

满月酒上,村长却被认定为犯罪,以秋菊的尴尬结束。

后者则体现的是中央推行法律与地方原有秩序紧张,电影与其说是马背上的法庭,不如说是马背上的国徽。

在这个边陲小城,现代司法制度为民风民俗让步,无论是老冯砸水罐解决妯娌纠纷,而是祖坟被别家猪拱了,都是现代司法制度的无力与妥协。

马背上的“法庭”并没有适用现代法律,而是依据当地传统的人情秩序。

所以马背之上无法庭,而只有国徽,法官一行人所做的更多是宣扬治权的存在。

《秋菊打官司》结尾秋菊的尴尬,《马背上的法庭》结尾唯一留下的老冯失足坠崖,前者是现代社会法治战胜乡土社会的人情;后者则更多是地方原有秩序顽强有力地抵抗着中央治权的触角。

冯象批评现代法治概念,认为现代法治本质是一种基于资本与权势的压迫,“法治建成之日,中国会沦为资本帝国的行省”。

此言有些危言耸听,但也导出了其对于法治的担忧:何故一种秩序得以推行全国?

这背后不是普适性与地方性的对峙,而是在于两种地方性对峙中,一种地方性知识掌握普适话语权,进而通过“国徽”加以全国推广。

杨阿姨及摩梭族所奉行的走婚制度与当下婚姻制度格格不入,而杨阿姨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则令她处在两种秩序的冲突之中,造成杨阿姨感情不顺的不幸,折射出全国秩序借助权力推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与边陲地区对于这种推行秩序的消极抵抗。

无论是萨维尼主张的“法是民族的产物”还是哈耶克倡导的“自发秩序”,都可以为这种困境提供学理上的解释。

而法官也只能在两种秩序之中斡旋与调解,而杨阿姨作为民族法官被清退、阿洛携未婚妻出走、老冯失足坠崖,也许即在证明两组秩序妥协的不可能。

不单是法官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通过“马背上的国徽”显示国家治理权力的渗透,法官群体本身亦是如此。

杨阿姨作为民族法官,进入法官队伍看重的不是其法律专业能力而是其摩梭族身份,看重的是民族法官对于少数民族更容易接纳,是基于民族政策的考量。

更常见的例子则是“军转法官”,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推行的专业军人进入政法队伍,更多的则是基于解决退伍军人就业的考量。

当法院成为国徽之下秩序的触角、利益的考量,而不是如其希冀的理性、正义的崇高概念,法官与法院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

 8 ) 注定如此 无论时间

这样的一个结尾,或许并不是一场事故,而只是一种宿命。

  无论发生在那一天,或者一个月以后,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以后,对老冯来说,他的命运最终,就是长眠在蜿蜒的山谷之中。

  注定如此,无论时间。

 9 ) 挣扎中的坚定

西北蜿蜒的红土地上一匹马,一枚国徽三个人,一个流动法庭上演着一场场严肃而特殊的法庭纠纷

此段影片,讲述基层法官老冯牵着马,驮着国徽,带领着即将离岗的老搭档老杨以及新人阿洛深入山寨。

搭建流动法庭为山民们断案,解决的两起鸡毛蒜皮的家务事的故事。

影片采用半纪实的风格,以大学生阿洛的青涩视角成功塑造了主人公老冯事必亲躬,忠于职守,家庭生活糟心的基层法官的形象。

影片在造型,场景,情节设计以及主题展现处理的恰到好处,使人物老冯的形象立体而深刻。

场景造型设计精心,法官老冯初具雏形影片聚焦基层法官老冯,导演紧扣“基层”这一点,进行场景选择和主人公造型设计。

主人公老冯的造型设计一反传统印象中法官的形象。

出场胡须杂乱花白,吊着烟头,乡音浓重,头戴鸭舌帽,肩披外套,土味十足的经典老农形象。

外加影片尘土飞扬,少数民族山区场景设计,使观众视角中法官老冯的形象初具雏形。

导演在开场铺陈特殊的少数民族山寨的特殊环境,营造接地气的法官形象,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似乎注定预示着一场封建民俗与法律法规的斗争。

情节设计多维,老冯形象越显丰厚导演通过多方情节设计,使人物老冯越发丰满。

一方面,国徽象征的法律的权力与意志,片中的老冯视国徽神圣无比,不允许它被遮盖,更不允许其不端正,可见老冯对法律的仪式感和使命感极强。

然而,山寨犹如原始社会,所谓的法律的意志在此根本无力奏效,对法律的信仰,一步步深化他的使命感.

他徒步于崇山峻岭,休憩于烂屋破瓦,事必亲躬,为人民处理纠纷。

村落的民情,一步步磨损法律赋予他的理性,使他不得不依靠人情解决纠纷。

老冯心中本和阿洛一样,对法律信仰,有着理性的思维,锐化的观点,然而眼前的事实,让他的内心挣扎,难以维持平衡。

一方面,他选择强守事必亲躬,维护和平的使命感,放弃用冰冷的法律解决纠纷,继而在理性与感性间挣扎。

另一方面,面对情感,老冯更是个矛盾体。

自已与过去的家庭早已关系僵硬,老冯偏偏逃避现实,孜孜不倦地讲述女儿的情况,渴望涨工资而为家中寄钱。

显然,老冯和老搭档老杨举手投足间已息息相关,暧昧关系不言而喻,老冯偏偏不敢直面内心,逃避矛盾的内心。

导演通过情节展现,在细节中塑造一个矛盾的人物老冯,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影片中几处隐喻,韵味十足。

其一老冯一行人开车沿土路蜿蜒进山,其中一个远景镜头空镜头,山面被阳光鲜明分成阴阳两块,隐喻法律的黑白分明,一丝不苟。

可阳光偏偏投射在群山上,山中尽是鸡毛蒜皮的琐事,阴阳交界线就是法律和封建的平衡点,而矛盾恰恰就在如何维持这个平衡点上。

其二,县城和山寨由一座桥联结,自过桥交通工具从卡车换成马,入乡随俗,交通方式的替换同时暗喻着交流方式的改变。

其三,马背”暗示秩序紊乱、缺乏和谐的空间,往往滋生的是一种动荡不安的世事年代,而“老马”即是“老冯”,一匹老马它识途,在秩序中默默坚守。

其实最朴实的正义,也许重要的不是程序公正,而是解决百姓最迫切的需求。

看似是一场闹剧,其实包含着基层司法人员的辛勤和汗水,那一群人不但代表国家,也代表百姓心中的正义。

镜头下的他们并不愚蠢,相反,精明中透出的是刁滑和物欲,呈现的是一个因“现代性”的侵入而极端变形的社会脸谱。

老冯面对“利益高于一切”的当事人时,用近乎“贿赂”的方式处理案件,这是他失败的内在根源。

司法现代性运用最后只能成为消化不良的排泄物。

联想到《那山那人那狗》,那是山村邮递员的父亲带着继承他职业的儿子初次跋山涉水的村民们送信。

而《马背上的法庭》则是法官老冯与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带着接替杨阿姨职位的彝族大学生阿洛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

展现他们面对复杂的基层事务时,立于特殊的民族宗教情境,如何在法律之外兼顾伦理和人情。

没有刻意说教,却用新与旧、文明与蒙昧、法律与道德的碰撞,悄然完成对爱国守法重人情的询唤。

法治所代表的文明与传统所代表的原始,在大部分时候的确是无解的。

即便用暴力可以强令其顺从。

但是法治的精神依然无法深入人心。

 10 ) 司法与民俗的冲突与协调

非常感人的一部电影。

其实是在路上的模式,类似《那山那人那狗》。

故事有内外两条线。

一条是对外的,就是审理各种接地气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案子。

一条是内部的,三个法官之间的法与理冲突,理与情的纠结。

审理少数民族地区案件,遇到的是法律与民俗的冲突,需要法官有高超的技巧,尊重地方风俗,巧妙协调司法尊严和权威与民族传统和风俗的权威之间的关系。

有些风俗是贫困和落后,例如为一个泡菜坛子争执不下,法官只好自己掏腰包奉献。

基层法官的奉献精神都得到了表现。

首先都舍弃了家庭,老杨未婚,老冯远离老婆孩子。

薪水不高,职位还不保,最终老冯连命都没保住。

影片非常原生态,纪实美学的,有人类学的价值。

也有些奇观效果。

《马背上的法庭》短评

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看的第一部文艺片,在思考很久后,给了5颗星。因为它值得。

6分钟前
  • 团宠许三多
  • 力荐

李保田入魔化的表演,加上群演的全身心投入,使得这部电影显得很生活化,老冯的处理案件的方式的确让人看不到高明之处,但是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却让人能感觉到中国当下的脉搏

10分钟前
  • 武武
  • 还行

叫嚣着的成了逃兵,默默的人守住了尊严。

14分钟前
  • 一指流砂绕思素
  • 力荐

干嘛一天到晚都是这种审丑电影拿到国际上献媚啊,这种生活又不是中国的主流,我们国人看了都很讶异和压抑.美丽的云南在片中荒凉绝望,演员很卖力,给两星吧.

19分钟前
  • maggie
  • 较差

找一些小众电影的资料,突然想起了两年前看过的这部电影。窃以为这是中国传统电影的传承,几乎能和《那人那山那狗》媲美的主旋律小众影片。

21分钟前
  • 乔大路
  • 推荐

为什么这样的电影无法到戏院上映?!

23分钟前
  • 小宇宙
  • 推荐

最后的结尾老冯掉了下去,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不是太技巧.其实寂寞和痛苦才是更大的苦难.中间的那一段毁了这部电影不电影不少色彩,主旋律真的不是这么来直白赤裸的陈述和抒情.观众大笑.不过其中那少数民族的不少风俗还是很生动的,不错.

25分钟前
  • wuya
  • 推荐

民族民俗民主和一个大国徽

27分钟前
  • 忘川掌灯人
  • 还行

让法律的归法律,宗教的归宗教。

29分钟前
  • william
  • 还行

马背上的法庭,流水一样的人生;你有你的庄严,我有我的生存法则。

31分钟前
  • 灰格旧书
  • 推荐

阿洛就是年轻时总想着公平的自己,老冯啊,奉献了一生在这里,被体制无情抛弃的杨阿姨,老祖宗的规矩与法,孰重孰轻,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34分钟前
  • 四十四次日落
  • 推荐

37分钟前
  • 说明书
  • 推荐

围炉夜话掏心窝,法理也得拜神明。千言万语都在嘎,彝式说唱祭英魂。

41分钟前
  • 之晨
  • 还行

咱法院工作人员就这水平?调解不成就把老百姓的罐子摔了?太让人失望了。看了十分钟就弃剧了。

44分钟前
  • 赵旭丹
  • 较差

呵呵,的确是部爱情片。

48分钟前
  • Button
  • 推荐

不是苛求,但还是要说一句:导演浪费了好题材

51分钟前
  • 扭腰客
  • 还行

拍得啥子嘎,要命嘎!

55分钟前
  • 淘金汉
  • 较差

一星给李保田吧,特别像上学的时候组织观看的片子,能看到一点农村法治的情况,煽情的地方简直想快进。

59分钟前
  • 荒了邵平瓜圃
  • 还行

没有吹的那么邪乎嘎

1小时前
  • 何生生
  • 还行

吕玉来是一枚文艺帅哥,文艺片的小强~! 有点粉他的

1小时前
  • fly_hakk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