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国家破产之日

국가부도의 날,救韩大时代(港),分秒币争(台),国家不渡之日,Default

主演:金惠秀,刘亚仁,许峻豪,赵祐镇,文森特·卡塞尔,金弘波,严孝燮,宋永彰,权海骁,赵汉哲,柳德焕,朴真珠,张成范,全裴修,金民尚,郑圭洙,金雷夏,李喜元,丹尼尔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英语年份:2018

《国家破产之日》剧照

国家破产之日 剧照 NO.1国家破产之日 剧照 NO.2国家破产之日 剧照 NO.3国家破产之日 剧照 NO.4国家破产之日 剧照 NO.5国家破产之日 剧照 NO.6国家破产之日 剧照 NO.13国家破产之日 剧照 NO.14国家破产之日 剧照 NO.15国家破产之日 剧照 NO.16国家破产之日 剧照 NO.17国家破产之日 剧照 NO.18国家破产之日 剧照 NO.19国家破产之日 剧照 NO.20

《国家破产之日》剧情介绍

国家破产之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国家破产之日》将镜头对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讲述国家破产前的一周时间内,想要阻止危机的人和追逐利益的人身上发生的故事。金慧秀在片中饰演最早预见破产并开始寻找对策的韩国银行通货政策小组组长韩诗贤,面对复杂的体系和权利关系,她面前的道路可谓困难重重;刘亚仁则饰演在危机中逐利的金融才子尹正学;法国影帝文森·卡索将饰演秘密入韩的IMF总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实习医生格蕾第十三季如何破获自己的谋杀案地狱来电跟别人睡了净化大师白夜模仿游戏狗一般的东西邪恶入侵切勿擅动托斯塔纳天堂樱之塔软男与铁妹子新上海滩豪斯医生第一季夏日之书职场小烈第二季大话西游3与贼同屋夏威夷特勤组第九季山寨小萌主拍拖故事孤宅绝境红色通道唐突的女人克莱拉玛丽莲邪神与厨二病少女【世纪末篇】从海底出击第四季反击第八季

《国家破产之日》长篇影评

 1 ) 国家破产之日

影片出现的演员基本都是演技保障的熟面孔,诠释得还是很精彩。

隔壁家拍的电影就像一面哈哈镜,无论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抽象或原样,总是恰逢其时的投来一组似曾相识的镜像。

在时代的刻画上是下了功夫的。

但对于对演员对这段IMF背景没有兴趣的人而言可能兴趣乏乏了。

金惠秀饰演的韩诗贤的角色其实可以说是女性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奋斗争取抗争的缩影,每一个对峙和眼神都是坚韧且充满力量的,哭戏刻画的非常细致了,

 2 ) 你的认知深度,决定你的未来!

1首先需要科普一下,什么叫破产?

简单地说,就是资不抵债,你目前的资产不够偿还你的到期债务。

个人,企业甚至是国家,只要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就会破产。

那韩国为什么会破产(这部电影的背景)?

是因为海外投资人质疑韩国当局的危机处理能力,纷纷撤资,导致韩元汇率下降。

而韩国为了维持汇率水平,不惜以一星期花费20亿美元的代价进行防守。

同时,大部分海外债权人拒绝了韩国延迟偿债的申请,迫使韩国走到了资不抵债的边缘。

影片讲的就是1997年的韩国,在即将破产的一周前,以三个阶层为代表的故事。

(1997年确实有亚洲金融危机,本片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进行改编的,有兴趣的可以上网了解一下。

)第一,普通中小企业主,危机的受害者。

因无力偿还欠款,不得不走上卖房、被拘留,甚至自杀的绝境。

夹缝中生存,小人物的真实写照。

第二,政府高层决策者,危机的阴谋者与抗争者。

俗套的正反派斗争,一边是以百姓利益为优先的正派,一边是以个人利益为优先的反派,孰胜孰败,这里就不剧透了。

第三,知名金融公司职员,危机的投资者。

在危机中看到翻身的机会,果断辞职下海投资,最终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当别人都不以为意,活在国家编织的谎言中时,男主尹正学嗅到了国家的危机以及其中蕴藏的机遇,果断投资,最终成就了自己投资大师的一生。

2而这一切,靠的是什么?

不仅仅是他专业的判断力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而是他的认知深度!

他从现象的表面深挖问题本质,他深知这个世界的发展规律以及人性的弱点。

而这,也成为了他改变人生的终极钥匙。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成本越来越低,这也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越来越泛滥。

而深度的认知,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普通人所缺少的。

换句话说,大部分人之所以不够专业、不是大咖,就是缺少这种深度的认知。

前几年,有个很火的营销公众号,叫李叫兽。

他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10W+的阅读量,在朋友圈里传播非常广,特别是在营销人的圈子。

但这些其实并不出奇,让我惊讶的是,李叫兽竟然是一个90后,而他写的文章,竟然让很多做了多年营销的从业人员奉为宝典研读。

这凭什么?

凭的就是他的认知深度!

但凡读过一点营销学的经典书籍的人,你去对比一下,其实可以发现,很多李叫兽写的东西,在这些书里都可以找到原始出处。

只不过,李叫兽通过自己的内化和理解,变换成一个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呈现在你面前。

而这,靠的就是他对问题的认知深度,这种从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他能够脱颖而出,少年得志。

3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怎样提高自己的认知深度呢?

我个人的理解,有两点:挖掘问题的本质,刻意练习。

很多人之所以缺少深度认知,有一个很重要的阻碍因素,就是我们的思维惯性,其实也是我们的思维惰性。

遇到问题时,我们的大脑经常会简单地根据直觉、过去的经验或者当下的情绪反应直接做出判断,从而采取行动。

这种无意识或弱意识的条件反射,经常会蒙蔽我们的双眼。

那如何改变呢?

很简单,遇到问题时,放慢思考的速度,打破惯性思维,深挖问题表象背后的本质。

这样,我们才更容易接近事实的真相。

刻意练习,并不仅仅是大量持续地练习,而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

而最好的素材,就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

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反思自己的一天,是不是又掉进思维的陷阱里去了?

当时的决策是怎么做出来的?

有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吗?

有条件的话,最好写成反思日记,把当时的思考过程、情绪反应以及你的反思启发记录下来。

因为,写反思日记的过程,也是思考+练习的过程。

学习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多思考,多练习,厚积才能薄发。

那时候,再有人问你,房价为什么这么高?

你不再简单地说是炒房的人搞的,而是从供应规律的角度给他娓娓道来!

你的认知深度,决定你的未来!

一起加油!

微信公众号:斜杠分子

 3 ) 从四个层面看《国家破产之日》

当你的国家将要崩溃之时,你会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

中国经济的镜子,韩影《国家破产之日》以1997年韩国经济危机国家破产这一题材自揭伤疤。

1997年已经持续几十年高速经济增长的韩国迈入发达国家标准,但是繁荣的韩国经济表象下,却隐藏着几十年来错误的经济政策积累的诸多致命弊端。

最终一切在1997年集中爆发,一场让国家破产,无数韩国人自杀的危机席卷而来。

电影分别以处于不同阶层的四个层面重现危机。

第一层面:底层出身的金融从业者尹学正,在多数民众都盲目相信政府,认为韩国经济拥有厚实基础,会永远高速增长下去,经济危机是谣言的时候。

尹学正保持了清醒的头脑,通过对国内外经济信息的判断,尹学正认定韩国经济快完蛋了,他因此被众人嘲笑为疯子。

于是尹学正选择自己活下去,他敏锐的发现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决定变危机为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阶层,地位。

通过民间集资融来的钱,尹学正大量兑换即将升值的美元,经济危机到来,韩元大幅贬值后,大发国难财。

经济危机爆发后,楼市泡沫破裂,众多韩国人为偿还债务,低价抛售房价,他趁机低价收购大量房产,韩国经济复苏,资产价格回升后,又高价抛售。

曾嘲笑尹学正的人或破产,或自杀。

而尹学正改变自己命运成为了富豪。

第二层面:韩国银行通货政策小组组长韩诗贤,韩诗贤是韩国政府精英中认识到危机存在的少数,她对政府高层提出了多次预警,但都被沉迷于政企合一,货币宽松,金融和房产泡沫堆砌的GDP中不可自拔的高层忽略。

通过对数据的严密分析,她推算出七天后韩国就会破产,直到此时高层才意识到严重性。

但是危机已经无法阻止,韩诗贤竭尽全力都无法找到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面对大厦将倾却无能为力。

为了减少民众损失,她提出对民众公布真相,提前预警,也被政府高层以可能引起社会震荡为由回绝。

可在私下里政府高层却对大企业财阀们(ps:在韩国叫财阀,在中国叫国企)提前告知危机即将到来,早做准备,保大弃小,最终财阀们顺利度过经济危机。

危机出现后,韩国政府选择保护大企业牺牲中小企业,任由平民滑向危机的深渊。

经济危机结束后韩国进入财阀社会。

心灰意冷的韩诗贤选择辞去公职,归隐民间。

韩国政府随后宣布韩国已经无力独自解决危机,请求IMF救助,韩国经济进入IMF监管时期。

第三个层面:韩国政府中代表财阀利益的官员,他们对这次危机的态度是冷漠而现实。

“冷漠”是指他们将危机爆发的原因归咎于广大国民过度消费之上;“现实”则指他们看到了危机中的机遇,想借由这次经济危机重组社会经济结构。

电影用大篇幅生动地描绘了金融官僚内部这两种力量的对抗。

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说,韩诗贤体现了一种关心弱小民众的精神,但这个人物及其主张应该出自虚构,因为韩诗贤的主张根本不是合适的危机应对之策。

第四个层面:中小企业主韩岬秀,他代表着韩国底层民众的利益,代表着那些葬送在经济危机中的普通家庭。

他们无条件相信政府,相信经济体制,最终在危机中底层受到的伤害最大。

还不上债,走投无路的韩岬秀想自杀,但想到妻儿,又不能死,他不忍留下妻儿去面对险恶。

除了韩岬秀,电影还展现了跳海自杀的破产民众,跳楼自杀的中小企业主郑社长和为偿还债务,贱卖房产后选择在屋子内上吊的原屋主。

据统计,1997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当年的韩国自杀率相比前年上升了45%。

电影折射的历史:中韩两国虽然政治体制不同,但经济体制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对商业银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所有银行行长都由政府任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幕后协商决定银行贷款的规模和去向。

1997年之前韩国政府长期通过控制国内银行对国内大型企业提供大量低息贷款和财政补贴(如同后来的中国),鼓励企业扩张,并为保护国内大企业制定了诸多贸易保护政策和垄断政策,最终政企合一,天下无敌。

同时跟我国民众一样,韩国人也喜欢赚快钱,大量资金流入国内房地产业和金融股市。

通过这些方式在1997年之前,韩国得以长期维持高速增长的经济。

但是花无百日红,韩国企业在政府360度无死角的保护下,躺着赚钱,如同温室花朵,过度依赖政策贷款输血,竞争力越发低下。

海外投资竞争不断失利,利润不断降低,还不起钱。

为了维持经营,企业只能在银行不断的借旧还新,银行坏账不断累积,一些大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或者破产倒闭,受牵连的银行也岌岌可危。

韩国的房地产与金融股市的泡沫也膨胀到了爆发的临界点。

直到此时多数韩国民众依然相信政府的话,认为韩国有着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缔造了经济界的汉江经济,韩国有着厚实的经济基础,韩国爆发经济危机的说法是外部反韩势力散布的谣言。

而这时候距离韩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只剩下了7天。

繁荣的天空上乌云聚集,从泰国开始的金融危机蔓延到韩国,首先是外资撤走,韩国银行发现外汇储备迅速减少,美元兑韩元很快将突破1:800的汇率。

政府与外资谈判请他们展期兑换失败,汇率失守;金融恐慌蔓延,银行资金链断裂,首先是中小企业先破产,然后就轮到稍大的企业,中小供货商血本无归,群体聚集商家门前讨说法。

中小企业主为了维持资金链不断裂,让工厂免于倒闭之虞,纷纷将自家房子在中介交易那里挂牌,降价出售,却找不到接盘者,房产泡沫破裂。

国外机构也因韩国的状况,拒绝继续借钱给韩国,还要求韩国现有外债到期后立刻偿还,不得延期。

失去资金来源后,超过三分之二的韩国企业陷入破产状态,剩下的少数大企业也大规模裁员缩减开支,韩国失业率暴增数倍。

沉浸于美梦的韩国人终于意识到梦碎了,破产失信的韩国人前赴后继的跳江跳楼自杀。

迫于无奈的韩国政府宣布承认经济危机存在,请求国际货币基金IMF救助,接受了IMF的苛刻要求,对韩国经济体制进行了全盘改革。

但韩国是幸运的,民主的纠错功能,使得韩国政府至少懂得亡羊补牢 犹未迟也 破而后立。

并且韩国体量小,外部力量尚能救助。

因未能阻止危机爆发,当时的韩国执政党在1997年末的大选中败选下台,1997年12月末新总统金大中胜选上台后,坚持不懈地推行金融、企业、公共机构和劳资关系四大部门的改革,对经济的全面复苏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摆脱了以往依赖政企合一,垄断政策保护,金融和房产泡沫推动经济的弊端。

次年韩国经济走出危机,呈现复苏。

2001年韩国偿还了IMF最后一笔贷款,韩国经济才算告别了“IMF时代”。

IMF从此再也无权直接干涉韩国经济政策。

韩国恢复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暂时逃出了囚笼。

 4 ) 国家破产之日

影片中还提供了另一个危机解决方案,就是拒绝IMF援助,而向其他国家贷款。

这就幼稚了,IMF好歹还是中立机构,换成其他国家难道提供的条件能比IMF还好?

实际上,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马来西亚就拒绝了IMF的贷款,但让自己走向了闭关锁国之路。

马来西亚的对策是进行资本管制和财政扩张。

(我告诉作者了)

 5 ) 很符合当下的行情,而且评分很高,但是有多少人、或者说真的有人能看懂这个片子吗?

很久以前就想看这个片子了,一直没看。

今天看完感觉现在这个时候看真的正好。

因为早看了可能就没那么多感触了。

片子跟“大空头”差不多,但是更细节话了,更多的演出了普通群众在这个危机下会面临什么,结合当下真的是感同身受。

很符合当下的行情。

看了这个片子终于明白12月颁布的某个法令了,企业家能不封就不封能不判就不判,当时这个出台的时候很多大v嘲笑解说是救急不救渴,当时深以为然,跟看笑话似的。

但现在真的庆幸,因为自己也是那其中一个,在这史无前例的大浪之下,自己脆弱的就像那海浪上漂浮的一片叶子而已。

随时都有可能沉入万劫深渊。

所以,是不是该做空国币了,虽然去年的时候就已经不看好了,但是今年的信号更足。

最后感叹一句,真的有这么多人能看懂这个片子吗?

里面的经济学内容是我这个业余搞了两三年经济学的人才勉强听懂的,那普通人没有这个知识又怎么能看懂其中的知识点?

看不懂知识点,又怎么评论谁是好是坏?

又是怎么给这个片子下的好坏的定论的呢?

好吧,就像专业影评家说的,可能真的80%的观众都是云观众吧。

但是接下来该怎么做,怎么才能一步升天,电影好像也给出了答案,真的是良心电影。。

可惜,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然而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永远都不能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6 ) 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前后背景介绍

《国家破产之日》是韩国自己正视自己以往历史过错的一部电影,面对危机,曾经的方法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危机,反而使危机愈演愈烈。

韩国把这样的现实拍出电影来,可以说是自揭伤疤的一部影片,但同时又去深刻刻画了不同阶层所处立场而采取的应对之道。

电影通过三条主线同时推进,一方面展示了高层的无知和无能,一方面展示了底层劳苦大众的无助,还一方面展示了投资家嗅到商机成功发家。

三条主线都有各自的特点,虽然相互摩擦和刺激性不高,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一部载入史册的电影。

对于电影的分析和角色的刻画其他人已经讲的很多了,这里不做过多赘述。

本文主要分析一下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是从何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被金融危机所吞噬的。

了解了这个变化的过程,对观看本片来说,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简单的画了一个图,稍微解释一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因经济的快速腾飞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而按照当时经济实力来划分,被称为“四小龙之首”的韩国,发展的基本方式政府为企业开道,通过大量的资金注入为企业提供资本驱动,企业在政府强劲的后备保障之下蓬勃发展,出现了三星、现代、LG、韩宝等大型企业。

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

在这种模式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习惯了靠政府资助,自身技术能力得不到提高;二是国际环境恶劣,美国贸易战冲击一波接着一波。

在这两方面影响下,因为重资本轻自主研发技术,所以只能从外国进口零件生产,但生产出来的东西受到美国贸易战影响,很多卖不出去,就产生了进口>出口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贸易逆差。

买多的卖的少,加上很多韩国人无节制的海外消费,外汇储备就大幅度减少,为接下来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然而韩国政府并没有及时的意识到危机并进行调整,全国沉浸在加入先进国家行列、人均收入过万美元的错觉当中。

欧美及日本投资者在意识到风险后,陆续将资本退出韩国市场,导致韩国企业无融资来源以维持巨额负债。

在此情况下只能进一步借银行的钱,进而导致银行外债居高不下,进而导致韩国的国际信用度降低,进而导致韩国银行在国家上借不到钱。

最后,银行无钱可贷,企业无钱生产,只能选择破产。

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破产,该还给银行的钱还不上,银行最后也会被连带着倒闭,银行一倒闭,韩国的股市瞬间暴跌了70%,外汇储备金只剩下了79亿美元,韩国33家大型银行中,破产了15家。

人民开始疯狂的兑换美元以求保值,11月24日,1美元可以兑换1139元韩元,金融危机在韩国开始蔓延。

后来政府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选择了接受IMF的援助。

在12月拿到了一笔580亿美元的救助贷款,条件是韩国需要放开自由贸易和资本账户限制,并改革劳动力市场和国有企业。

韩国选择了将30%的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经济一度得以恢复发展,还清了很多债务。

但随着1998年1月5日贷款到期,政府无力偿还此前借入的IMF贷款,韩国陷入了又一场危机,也被韩国人成为“IMF危机”。

于是,为了应对IMF的追款,韩国发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爱国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运动。

将近350万民众,占韩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参加了运动,人们排成长队通过收集黄金来克服国家遭受的外汇储备危机。

不到两个月时间,政府就收到了226公吨的黄金,价值22亿美元。

虽然依旧杯水车薪,但这些最终帮助韩国在2001年8月还清了所欠的580亿美元贷款,比原计划提前将近三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此后,韩国除了金融和工业的改革以外,也大力刺激文化消费,包括后来三星的快速成长也是和韩国的经济改革有关系的,通过硬经济和软文化,韩国成为亚洲四小龙中第一个脱离金融危机的国家,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

这部电影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了解了背景之后大家可以看一看。

喜欢韩国电影的可以一起讨论哦

 7 ) 叙事性可以的 中规中矩三条线

转一篇文章,以便科普https://zhuanlan.zhihu.com/p/4603914197韩国经济崩盘后97年韩国外汇暴跌,股市崩盘之后,一个老人带领大家掀起一场改革。

1998年1月,数十万名韩国民众,挥舞着太极旗,聚集在首尔市中心的奖忠坛公园。

在韩国历史上,从这里发起的每一次集会,都会让韩国政府紧张万分。

但这一次却不同,因为人民是来支持政府的。

就在几个月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元几近崩溃,韩国经济也滑向深渊。

危难时刻,人们自发组织起来,发动了一场向国家捐献黄金和外币的运动,感动了全世界。

集会随着一位老人的到来,达到了高潮。

在那里,他发表演讲,号召全体国民全力以赴,因为国家到了紧急关头。

这位老人就是新当选的韩国总统金大中。

【1】“感觉被赐了一杯毒酒。

”这是金大中1997年12月18日当选新一届韩国总统,真正了解到韩国经济实情后,心中唯一的感受。

从财政部长林昌烈的介绍中,金大中窥见的是一个几乎亏空的国库。

在他当选当天,整个韩国的外汇储备仅为38.7亿美元,即便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驰援,也无法偿还1月到期的外债。

而就在六天前的12月12日,韩元兑美元的汇率已跌至1891:1,每天都有十亿计的美元流失,国家信用被降到垃圾等级。

这一危如累卵的局面,最初源于日资从韩国不计成本的抽逃。

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为了满足加入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条件,开始实施经常项目金融自由化。

日本是韩国当时主要的投资来源国,这些资本一旦遇到风险,就会迅速将海外现金抽回本部。

而1997年7月从泰国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更是让闻到血腥的日资不顾一切。

从11月11日13点20分起,韩国外换银行就发现,不断有大额的外汇汇款,目的地都是日本各家商业银行。

下午3点以后,大量做空韩元的炒家喷涌而出,市场陷入一片恐慌。

此前十几年,韩国经济在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指引下,欣欣向荣。

但与中日不同,韩国更多是借外债建工厂,这看似走了捷径,实则给自己埋下了地雷。

危机来袭,国际炒家做空韩元,导致本国汇率下跌,韩国就需要付出昂贵的成本来偿还外债。

一旦到期债务还不上,韩国政府就会破产。

在韩元遭遇大量做空后第六天,韩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林昌烈连夜赶赴华盛顿,试图说服美国伸出援手,但遭到拒绝,因为“这一切可都是华尔街的生意”。

求助无门的韩国政府立刻召开紧急会议,最终不得不出台一项措施:外汇市场休市三天。

消息传出后,举世哗然。

做空的对冲基金经理纷纷弹冠相庆,在他们看来,韩元崩盘在即。

12月4日,韩国政府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与IMF达成一揽子协议,获得195亿美元附带条件的救命钱。

即便这样,也没能止住韩元的直线坠落,汇率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经济危机。

【2】72岁的金大中,在等待了27年,好不容易熬过军政府的暗杀、绑架和软禁后,当上了韩国总统,却不曾想当选第一天,就身陷风雨飘摇中。

但长期的政治斗争磨出了他坚定的意志。

他立刻意识到,此刻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要想挽回败局,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韩国上下一心。

于是,当选后第一时间,他就前往青瓦台,与即将卸任的金泳三总统会谈,组建了紧急经济内阁,以便让下届政府成员在他候任时就参与经济决策与管理。

同时,他还顶着巨大压力,宣布特赦军政府时期的两位前总统全斗焕、卢泰愚,并像罗斯福学习,在电视台发布了讲话。

在这场著名的电视讲话中,金大中身体颤巍但饱含热情地回答了老百姓关心的政商勾结、雇佣和劳动保障等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救市方案。

这个年逾七旬的老人,在大厦将倾之际,成为韩国民众最后的依靠,他成功地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第二天,受到鼓舞的民众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队,出售自己手中的黄金饰品,希望帮助国家偿还外债。

仅一天时间,售出的黄金就多达3314公斤,价值3300万美元。

而据英国BBC纪录片报道,截至1998年3月,一共有350万韩国人参加此次活动,捐出227吨黄金,国际金价因此创下近20年的新低。

1998年2月,韩国出口增加21%,实现32亿美元顺差。

其中10.5亿美元,就是民众用黄金换回的宝贵外汇。

韩国民众的团结一心,不但在危难时刻为韩国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为韩国政府赢得更多的国际贷款奠定了基础。

【3】鼓舞民众,恢复国家信誉的同时,金大中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怎么处理铁定还不上的外债。

在军政府独裁时期,韩国外债约为300亿美金左右,可到了1997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1672亿美元。

其中短期外债650亿美元,1997年底应付外债本息300亿美元。

为了偿还外债,恢复韩国的国家信誉,金大中通过各种手段四处筹钱。

他一方面稳定住美国和IMF的态度,争取更多的政府间贷款;另一方面与债权国谈判,希望将短债转长债,降低一年内需要支付的外汇金额。

1997年12月22日,美国财长利普顿访韩。

对方提出了包括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在内的全面改革方案,金大中全盘接受,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如果前面只有一条路可走,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在后来的回忆录中,金大中这样写道。

在他看来,只要能救韩国,“自己的性命都不足惜,何况名誉乎。

”就这样,在圣诞节前夕,韩国从IMF那里获得了100亿美元的政府间贷款,避免了政府破产的危机。

与此同时,金大中还不断向国际社会讲述韩国民众不屈不饶,出售黄金救国的壮举,以此为基础,成功发行了40亿美元的外汇平衡基金债券。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还在1998年1月4日会见了乔治·索罗斯。

而后者正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幕后黑手。

事后,金大中表示,他就是想为韩国多拉一笔投资,哪怕去跟魔鬼交易。

“如果我之前还有一些国际名声,我愿意将它们卖掉换美元;如果我还有积攒下的国际信任,我想用它来担保贷款。

”这个“韩国人民真正想选出的总统”,为了筹集资金,拼尽了全力和自己的面子。

1998年4月2日的亚欧会议上,当选后第一次出访的金大中,化身为一名推销员,争分夺秒会见每一个国家元首,说得最多的就是:相信我,请借钱给我;相信韩国,请投资。

在他的争取下,欧洲各国一致决定,向韩国派出“投资促进团”。

紧接着两个月后,金大中将他的首次访美变成了韩国推销秀。

见克林顿总统,他推销韩国;参观华尔街,他推销韩国;在美国国会演讲,他还是推销韩国……有美国媒体评价,金大中是他们见过最真诚的“推销员”,他爱自己的国家胜过一切。

最终,金大中带着167.97亿美金的投资意向回到了韩国。

在他的努力下,韩国外汇储备超过350亿美金,为日后的经济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经过半年多的运作,金大中稳住了局面。

接下来,他开始推行自己谋划已久的市场化改革,并首先拿阻力最大的金融领域开刀。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韩国经济创造了以高负债、高投资、高增长为特征的汉江奇迹,政府直接干预信贷,并以国家信用为企业背书。

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政策性贷款占韩国银行业贷款总量的比例从1970年的47.5%上升至1997年的59.1%。

同期,银行的企业贷款不良率也飙升至22%。

30家大财阀的平均资产回报率在1996、1997年只有0.2%、-2.1%,韩国经济陷入了困境。

在金大中及其顾问团队看来,要拯救韩国经济,首先要改革金融体系,而金融改革的核心是银行,必须想办法恢复银行的竞争力,变大财团的“输血机”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韩国是官办金融,银行管理人员都是技术官僚。

大企业垄断金融业和大部分的贷款,小企业急需资金却找不到钱。

这是官办金融时代的怪圈。

金大中上台后,下令禁止政府任何人参与银行经营,斩断官员伸向银行的“无形之手”。

紧接着,他开始关闭亏损银行,公开对银行进行重组。

1998年5月,韩国政府成立金融监管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全国12家大型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审核。

最终,五家银行被勒令破产,余下七家通过更换管理层、大规模出售股权等方式进行重组。

与此同时,政府还出资建立主权基金,买入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为重组金融机构“松绑”。

经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到1998年底,韩国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率达到国际水平,不良贷款率从22%降至3.4%,韩国的国家评级和信用逐渐得以恢复。

【5】金融改革之后,金大中面对的是更为棘手且盘根错节的政商关系。

二战后,韩国经济受益于朴正熙扶持大财阀的政策,迅速腾飞。

但同时,也造成了经济两极分化、政商勾结、产业布局和银行被大财阀“绑架”的现象。

到了军政府后期,这些大财阀在韩国经济中,成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存在。

他们贿赂官员,上至总统,下至国会议员,以便提出有利于自己的提案。

甚至当他们在国内借不到钱时,就迫使政府通过决议,允许短期外国资本进入韩国。

而这恰恰成为韩国陷入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

为了治理这个顽疾,金大中还在候任期间,就与五大财团(现代、大宇、三星、LG、鲜京)掌门人会面。

在他看来,要拯救韩国经济,就必须重组大财阀,打破企业“大而不倒”的局面。

1998年2月,韩国政府出台了《公司改革五项任务》。

一个星期后,现代集团首先宣布推出公司的改组方案,三星随后跟进效仿。

大财阀的改组,一方面迫于政府的压力,另一方面更是自身的改革需求。

数据显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到1997年底,韩国最大的28家企业集团负债总额1775亿美元,平均负债率高达450%。

仅现代集团一家债务就高达660亿美元,占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

起亚、韩宝钢铁、三美、真露……一大批韩国企业因债务危机而倒下。

金大中对韩国大财阀的改革,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98年1月到8月,主要是政府引导财阀进行自我改革,但收效甚微。

之后,韩国政府调整政策,成立经济对策调整委员会,以贷款为手段介入大财阀的重组。

改革的思路是“大规模业务互换”,即大企业之间相互交换业务,以解决金融危机前积累的重复投资和企业规模过大等问题。

在金大中的推动下,韩国政府对大财阀的结构性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一举扭转了韩国经济的颓势,使得整个国家再次步入了成长轨道。

但财阀经济在韩国根深蒂固,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骨髓,这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金大中的改革雄心。

很多政策初衷是好的,然而在推行过程中,遭到大财阀的阳奉阴违。

一些财阀只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整合,导致很多合并沦为两公司的合并或A公司购买B公司。

按照政府计划,三星应该将重工机械卖给韩国重工集团,但两者最终合并成立了新公司;而人们期待的现代石化与三星化学的合并始终也没能实现……财阀集团的游说和阻挠,最终导致政府对财阀改革的不彻底,并给韩国经济留下了隐患。

【6】二战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出口导向政策的推动下,韩国形成了数十个大财阀。

这些大财阀尽管规模庞大,但大多以数量和低成本取胜,竞争力并不强。

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韩国产品在国际上沦为廉价的地摊货。

这种缺乏竞争力的中低端定位,让韩国人在金融危机中吃了大亏。

为此,金大中政府对产业政策进行了深刻反思,最终他决定向高端挺进,将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确立为21世纪韩国经济发展的“立国之本”在科技方面,金大中抛弃了以往政府主导的产业模式,鼓励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在他的主导下,韩国政府出台政策,将资源向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倾斜,激发市场的创新活力,提升高科技行业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

同时,金大中政府还加大科技投入。

从1999年开始,韩国政府在短短四年里,投入10万亿韩元巨资用于高速通信网建设。

1998年11月,金大中在访华期间,不遗余力推荐中国采用韩国押注的CDMA通信制式。

最终,CDMA在中国的落地,给韩国近300家企业带来了十年的高速增长。

文化产业是金大中政府重点扶持的另一个行业。

在他担任总统后,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旨在将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知识经济强国。

韩国政府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将文化部门的预算大幅提升了40%,加大对文化行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培养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视等产业高级人才。

金大中还进一步放宽自由创作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998年,韩国政府取消电影的剪阅制度,代之以国际通行的分级审查制度。

此举彻底激活了韩国电影人的创作灵感。

从2000年开始,以《我的野蛮女友》为代表,一大批韩国影视作品涌向中国,涌向亚洲乃至全世界。

在一场席卷全球的“韩流”中,韩国文化产业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7】在金大中政府的强力领导下,在韩国人民举国捐黄金的运动中,韩国经济很快从危机中走了出来。

到2001年,韩国提前三年还清了195亿美元的紧急救助贷款,告别了IMF监管时代。

当年,韩国外汇储备达到1200亿美元,成为继日本、中国等之后的第五大外汇储备国。

与此同时,韩国主权债信用评级从1998年1月的B-恢复至2002年的A,成为最早从危机中走出的东亚国家。

金大中政府的产业升级政策也带来了积极而丰硕的成果。

到2001年底,韩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达17.16%,位居经合组织成员国第一位,超过美国。

手机、汽车、半导体、影视创意、特种船舶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为韩国经济的腾飞不断注入动力。

“韩国已经彻底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了。

”这是金大中在2002年新年贺词中的一句话。

当时听到这句话的韩国民众,无不欢欣鼓舞,甚至喜极而泣。

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必然伴随着高峰和低谷。

在美国崛起的一百多年间,曾经一次又一次遭遇经济危机,尤其是1929年的大萧条,整个国家几乎陷入停顿。

但美国人民在罗斯福总统的带领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出一系列新政,最终走出了危机,并成长为世界第一强国。

而韩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站起来,并在汽车、船舶、半导体等领域崛起为世界级玩家,同样离不开韩国政府和人民面对危机时的改革决心和勇气。

巨额外债,大财阀垄断,政商勾结……金大中当初面对的难题,哪一个都堪称顽疾,但韩国政府不畏艰难和阻力,拿大财阀、金融机构祭旗,强力推行改革。

最终,韩国人通过革自己的命,把上天赐给自己的一杯毒酒,变成了一杯陈年佳酿。

参考资料:《韩国在增速换挡期面临的挑战、应对与启示》 任泽平著《韩国启示录--韩国经济危机实录》1998年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李立绪著《金大中自传》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金大中口述,李仁泽执笔,王静、高恩姬译《两次经济危机中的韩国经济及其对策》2011年第7期《山东社会科学》 宋平、朱美荣著——END——

 8 ) 我是不会被骗的

四星送给能拍此类题材的韩国电影,因为这在有容乃大的天朝文化里太稀缺了。

少给的一星得问问编剧逻辑。

无知与无耻。

小利与大利。

信用,谁值得相信?

真有力量还是纸老虎?

所有的经济危机都是人为自食恶果在作死,是丛林强盗的黑手,与市场没有一毛钱关系。

呵呵,历史上的背锅侠好像也不缺我这一个。

出了问题,政府不可信,老板不可信,人都不可信。

什么可信?

丛林可信,市场可信,人性可信,人心不可信。

资本市场只认钱,除此之外没有其它任何歧视,没有种族、国家、民族、地缘、血缘的歧视,只有资本歧视,更大的开放,更大的自由,将释放更大的财富,资本上层重新洗牌,市场竞争更加残酷,丛林垄断的剥削将日削殆尽,底层民众获得的资本红利将更大,水涨船高。

当然一切都以稳定为根基,而混乱将走向自由的反面,可持续增长的大利益将猥琐为一锤子抢劫。

人有两种选择:1不患寡而患不均,坐吃等死,幸福在他人不由己,一起后退,2自由竞争,小人物的不幸,大人物的进步,一起前进。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血缘纽带到契约精神,人的感情其实是被释放出来的, 感情其实是变的纯粹了。

感情不需要再作为熟人社会里的人情货币,不需要礼仪制度来区分亲疏有别。

女猪脚一副忠臣好人的面孔,心怀救世主情怀,一本正经的理论说辞,企怀以通往天堂的美好愿望,实而给大韩民国铺就一条通往地狱之路。

男主角,我是不会被骗的,我投资的是恶人的无耻和愚人的无知。

 9 ) 韩国版《大空头》,重现97年金融危机惨状,韩国观众含泪看完

97东南亚金融危机绝对是具有大片基底的故事元素。

不疯魔不成活的香港电影里出现了一大批以此为历史背景的影片,从宏观到围观,从人性的制度,其中,彭浩翔的《维多利亚一号》从买房的女主角切入,融入香港电影惯有的猎奇,以及磨坊电影的血腥和艳情,把人在遭遇困境时所迸发出的恶意和狠意表现的淋漓尽致。

深受香港电影影响的韩国,最近也拿出了一部,同样以97东南亚金融危机为背景的剧情片——《国家破产之日》。

由刘亚仁和金惠秀主演的《国家破产之日》上映首周就以 106 万观影人次登顶票房冠军,把一众好莱坞电影拉下了马。

有的韩国观众看完全片后非常激动," 这是一部比刀枪还要恐怖的经济惊悚片 "," 想到经济危机时的父亲就哭了 ",“这部电影在讲述我们今天的贫富分化、雇佣不安和青年失业问题的根源",带有强烈民族情绪的韩国人对这场经济浩劫记忆犹新,很容易唤起共情,引发情绪共振。

《国家破产之日》用了一个“韩国式”的角度进入主题,提领全片。

香港的《维多利亚一号》是底层的反抗,由小及大;那么韩国的《国家破产之日》则展现了精英阶层和政府高层之间的博弈。

影片为此选取了3组人物作为社会横切面,以他们的反应,凸显韩国政府面对危机时的“不作为”和阴谋论。

全国银行的中层韩诗贤作为特别小组组长,发现了潜藏的危机,提出了质疑,

政府高层警醒,面对韩国即将在几周内“破产”的威胁,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中小企业和普通市民。

韩诗贤虽然据理力争,当因为拿不出有效的“止血”方法,加上高层默许,导致最后韩国的经济彻底被国际货币组织把控。

韩诗贤是韩国精英阶层的代表,她的反抗,她对人民的守护,对政府不作为的愤怒,代表了众多韩国影片中,韩国有识人士对政府天然的不信任感,以及警惕。

影片中,整个上层架构,几乎没有人考虑普通人,或者中小企业,他们列出了一张大表,上面全是韩国本土巨头企业名单,他们只想保住他们,甚至提前透露信息,让寡头能够趁火打劫,收购其他企业。

有的高层人士,就希望借此让韩国经济和社会走入资本寡头的时代,即政府和最有势力的企业政企联合,从各个层面接管和控制韩国。

在韩诗贤的斗争之下,另一组人物则凭借经济敏感性,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完成了阶层跨越。

刘亚仁饰演的尹正学原本是金融机构的职员,他通过数据分析和多年的行业经验推测出韩国的经济必然出现问题。

他拉拢到两位以前的客户,让他们买入大量美元,坐等韩币贬值,然后凭借汇率差价,用美元大量买入价格暴跌的房产。

尹正学看透了韩国高层的把戏,同时深谙人性之道,在疯狂赚钱的同时,他也流露出了对于金钱和欲望的反感,

他知道,一个人完成阶层跨越的同时,很多人会被迫阶层下滑,有人笑,就有人哭。

比如,另一组人物小企业老板岬秀。

他无法预料什么经济危机,更不懂银行贷款的危险。

金融危机山呼海啸般袭来,他的生活和家庭一点一点被卷入了深渊。

原料价格因为货币贬值飞速攀升,商店关门,他们的货品断了销路,同时,他们的债务即将到期,下游链条催他们还款,而这时,他们只能贱卖自己的不动产作为抵押,资金链迅速断裂,他们难以维继。

在看到原料供应商老板被迫自杀后,他也差点迈出了自毁的脚步,是家人让他鼓足了最后的勇气。

片尾,3组人物巧妙的完成了叙事拼图的重新聚合。

影片也渐渐透露出它所期望表达的主题,20年过后,97金融风暴的惨状已渐渐被人遗忘,年轻人大多对金融危机不会有感知,但经历过的人依然记忆犹新。

韩诗贤依然在研究韩国的经济走势,国家银行感知到了新的危机即将爆发,她被邀请进入研究小组,为新的经济战争做好准备;

尹正学摇身一变为经济预言家,学巴菲特,约一次午饭500万韩元,他凭借第一桶金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资本公司,20年后,他坚信危机到来时,政府会估计重施,他暗中观察着经济走势,准备再次书写传奇;而小企业老板岬秀靠着与韩诗贤的亲戚关系,成功贷款,让工厂度过了危机。

20年后,当年决定韩国经济命脉的政客踏入商界,成为了资本巨头的话事人,操控者,在信息差面前,在即将到来的新危机前,他们开始各自投入全新的战场中。

《国家破产之日》希望以此警醒韩国民众和政府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以及遭遇危机时政府的职责所在。

《国家破产之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好莱坞大热的同题材影片《大空头》,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大空头》中被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什么是次贷危机,如何激活经济等问题都在影片中得到了解答,而且戏剧性冲突更加强烈。

《大空头》直指人性的贪恋,以及金融寡头“吸血”的本性;《国家破产之日》更具社会属性,是本土化元素强烈的韩国电影,它继续凸显韩国精英阶层对高层的警惕,以及对下层的同情。

现实中,韩国高层政府官员总是陷入丑闻,遭到弹劾,甚至沦为阶下囚,其实都与那次经济危机有关。

韩国经济一方面被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控,另一面为了安全和自保,政府几乎把所有资源向本土寡头倾泻,整个政权体系从上之下都被资本巨头控制,成为巨头既得利益的维护者。

政府官员不得不对这些资本寡头唯首是瞻,也许他们还有维护人民利益的理想,但最终只能成为资本的奴隶。

《国家破产之日》想表达的是,依然有群人在反抗这个体系,如韩诗贤一样代表这人民的利益,为国家的利用誓不妥协、挺身而出。

 10 ) 国家破产日之后韩国的经济发展后续

最近在看韩国经济学家 张夏成的著作《韩国式资本主义》,当中很多韩国特有的经济现象与《国家破产之日》情节是相互呼应的,比如非正式雇佣。

我觉得可以把《国家破产之日》当成是《韩国式资本主义》的前传来看。

下面,就来分享一下后传吧。

即国家破产之后,韩国的经济发展如何?

到今天形成了什么样的现状。

所有内容均节选于《韩国式资本主义》。

*韩国在经历了1997年外汇危机后,同样面临社会不平等加剧的问题。

然而,韩国在克服了外汇危机之后,1999年至2012年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为4.8%,刷新了OECD国家的最高纪录,为其两倍之多。

当时OECD国家平均增长率仅为2.0%。

*OECD国家中,韩国是全职正式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不平等水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011年韩国的工资收入水平最顶端10%的收入为最底端后10%的收入的4.8倍,收入差距在OECD国家中排名第三。

另外,低于中间工资收入水平2/3的低收入人群占全部劳动者得25.2%,这一比例与美国相当,在OECD国家中比例最高,且该比例在2000年以后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1997外汇危机爆发之后,中产阶层急剧缩小。

2000-2010年,韩国的中间收入层减少5.8%,这意味着中产阶层比例减少11%。

在减少的中间收入阶层中,62%下降为低收入阶层,38%上升为高收入阶层。

在韩国如此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中,工资收入的两极分化是最主要的原因。

*1997年外汇危机之后,韩国经济虽然取得了持续发展,但进入21世纪以来就业率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韩国“无就业增长”已成为既定事实。

*2002-2012年的十年间。

韩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8%,但居民实际工资收入的增长率仅为2.1%;韩国经济整体增长了45.6%,但居民实际工资收入却只有整体增长率的一半,为23.2%。

者意味着国家经济增长的成果没有在劳动者之间实现分配。

(进一步分析的结果是政府和财阀拿走了大部分经济增长果实)*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进入停滞状态,26个OECD国家中16个国家的居民家庭收入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和英国的居民家庭收入增长率也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对韩国的影响小于其他国家,但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速度不成比例的现象反而尤为严重。

*韩国劳动力市场最大的问题是非正式就业的问题。

非正式就业劳动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非正式就业劳动者与正式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差异也非常巨大。

*OECD统计下的“临时性就业劳动者”在概念上与“非正式就业劳动者”有所不同,以临时性就业劳动者的概念来看,韩国的临时性就业劳动者占整个劳动力市场的比例为24%,在OECD国家中排名第四。

而韩国政府的统计显示,2013年非正式就业劳动者占工资性劳动者总数的32.6%,工资性劳动者总数中不包括个体经营者。

*如果按照企业界的统计方法,非正式就业中还包括临时工和小时工,则非正式就业劳动者占工资性劳动者总数的比例应该为45.9%这个数字接近全体劳动者人数的一半之多。

*2007年随着《非全日制劳动者保护法》的实施,这一比例有所下降。

然而,不就之后这一比例便恢复到十多年前的水平,而且非正式就业劳动者的规模居高不下。

*2013年,非正式就业月平均工资约为正式就业平均工资的一半水平,为56%。

*以国民年金为例(国民年金制度相当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就业劳动者加入国民年金保障体系的缴费比例为81%,而非正式就业劳动者的参保率仅为40%,加入国民年金保障福利体系的非正式就业劳动者人数连非正式就业劳动者总数的一半都不到。

*2007年韩国制定了《非全日制劳动者保障法》规定,对于在同一单位就职的非全日制员工,工作时间满两年以上就必须强制性地转为正式员工。

然而,一直到2013年,非正式就业劳动者占全体员工的比例并没有下降。

原因在于很多用工单位在保护法规定的两年期满之前便解除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雇佣合同,改为雇佣新的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

《国家破产之日》短评

今天一上映就和韩国朋友约着去看了。最爱的刘亚仁和柳德焕同框真的太令人惊喜,影片出现的演员基本都是演技保障的熟面孔,诠释得还是很精彩。说到剧情(因为涉及到的金融术语还是挺多,我光靠听也还是不能100%理解)总的来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句“危机在反复”的台词

3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可以說是警世電影。1997亞洲金融風暴,導致韓國破產,IMF入韓的始末。由三線匯集,後知後覺又急於掩蓋的政府。提早察知而豪賭一把的投機客。相信整體塑造出的"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平民(在媒體一片欣欣向榮的氣氛中,85%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 且不能叫"過去了的事情",而是連續的。20年後的現在,正是當年所塑成。犧牲大量中小企業與勞工權益,扶植財閥,造成經濟由其壟斷。小民的生存更加緊縮競爭。片中劉亞仁角色雖趁勢爆富。但其實還可恨不過與大企業暗通款曲的高官阿。他們藉此掠取的利益可比劉等人多上太多了

6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在这部片子中一直正义与热血爆棚的女主应该是反对党或外部敌对势力的“卧虎”吧。宣告“国家破产”,把政府和国民打包推入信用崩盘的深渊,与地球上所有的债权人主体“开战”?IMF的钱是穿肠毒药,其他国家的经援难道会是免费午餐?一边打倒债权人一边又抱着债权人的大腿认亲爹,你感性你爱国你圣母你民粹你有理?当然,限制外资、外币流出本国,收割外资企业,玩关门打狗也是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救方式,但之后想要重新引入外资投入本国实业就得花大力气了,信用是有“价值”的。影片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想想在某个时间段祖国A股市场中哀嚎一片的普通股民的挣扎之路;钱是钞票、是数字,但无论是纸钞还是账户数字都不可能凭空“蒸发”,他们只会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中。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而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罪恶。。。

7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推荐

不行,开头甚至是在以灾难片的路子去拍这么一个史实,但是呈现的“奇观”却完全不一样,这里完全失去了影像所承担的表意目的,如果只是让观众们疲于去对付大量的文本信息的话,何必如此大费周章?三条线路最终都没有很好地汇到一起,到头来还是只剩下粗暴的姿态对立和直白的煽动民愤了。

1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较差

这种比较严肃的韩国电影看着真不错

15分钟前
  • 天渊
  • 推荐

投胎东亚三国中日韩,生命开启hard模式,说多了都是泪。

1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看了,但是感觉很混乱,没那么好看

22分钟前
  • 盛世中华
  • 较差

没看到结尾 不必要 政治正确 逻辑稀烂

24分钟前
  • Iwa
  • 较差

《货币战争》的韩国真实表现,放贷,贬值,IMF薅羊毛

25分钟前
  • Bean
  • 还行

为民护道者,闯进蚕食蛋糕的会议上驱逐;为利投机者,搬进未寒尸骨的房间里嗜血。加入OCED的条幅嘲笑着底层的窘迫,接受IMF援助的仪式庆祝着国家的转折。20年前的战争尚未血刃,却把人逼上绝路。20年后的大厦危机四伏,压的仍是塔底蝼蚁。时代洪流里,有人快走有人摔倒,有人飞上枝头,有人一败涂地。

2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做实业的怎么也干不过做金融的啊。

31分钟前
  • jiade
  • 还行

万恶的资本主义啊!韩版《大空头》,三线叙事,巧妙的将三种阶层的代表人物为切入点,对同一大事件同时做出反应,每条线各自为政,在不同角度下对这场声势浩大的金融危机进行探讨与反思,叙事效率到位,故事脉络也很清晰。对看似合理的事情一定要永远保持理性的怀疑与思考,危机总是反复无常,人生也是一样,时刻做好准备吧,下一次,一定不能再输。看到了金惠秀作为演员与众不同的另一面,挺令人惊喜的表演。

34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各个阶层刻画的详详细细,大难临头,有自保的,有救国的,真是人间炼狱,百态具现。

38分钟前
  • 不醉无归爱谁谁
  • 还行

韩国撒浪果然过得太苦,没法像美国人拍大空头那样拍出喜剧。一个疑问:如果二十年后再出危机,(看过这部电影的)韩国国民还会给国家捐黄金么?

39分钟前
  • 御手洗街
  • 还行

3.5,雖然不及《the big short》,但這種沒啥場面還一堆金融知識的戲要拍得有節奏和具追看性還是挺不容易的。劉亞仁的戲沒想像中多,金惠秀最後認了個哥哥真的太多此一舉

43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韩国真的是什么题材都有敢拍啊。不知道啥时能拍一部讽刺“全世界都是韩国”的影片。

45分钟前
  • 咖啡只喝速溶
  • 推荐

山寨劣质版大空头

48分钟前
  • IllIIIllIlIIlI
  • 很差

成果比期待值略低,剧本高开低走,前面三条线交叉进行太惊艳了导致后面没收好尾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使影片有些“泯然众人矣”。女权问题也不时在影片中提及,与其说在经济权力主题里嵌入女权诉求,不如说借职场语境的女性主义实现了更具层次的表达。就本题材的韩国电影来说完成度已经不错了,归功于每一个演员炉火纯青的演技。我找不到词来夸金惠秀了,看得出来做足了前期准备,包括经济术语、英语口音和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女演员在男性主导的韩影市场里的广度和深度。刘亚仁也是一如既往的好,戏份不算多但也足够吸睛。遗憾就是剧本配不上这么多好演员精彩的表演。

52分钟前
  • 心上人是小麻花
  • 推荐

拍得质感挺好的,但内里太水,批判廉价到快赶上初中课本了,一水儿的黑白分明......不过也挺尴尬,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片能不能引进国内:你说不引进吧,后半段毕竟讲的是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非常有民族号召力;你说引进吧,汉城大马路上贴着加入OECD的标语又太“厉害了我的国”,大小官商沆瀣一气,难保你不产生点什么联想......再加上这时局

55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较差

强烈的现实感(除了外汇储备的体量差异)相比其他题材,多了负责官僚和小企业管理者两个层面,但三条线索处理得一般,不合时宜的浮夸和道具感 海外资金撤离 狂热的金融投机 女性在职场上受到的压抑(有些刻意,男性高级官僚显得也太无能和轻浮了,haha) 滞后的危机反应与处理 一闪而过的金泳三及其新闻 对赌的演说 狂黑美帝和IMF 剧情太生硬,太做作 看得毫无快感,浪费这么好的题材

59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