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莉波特曼的导演处女作,来自奥兹著名的同名回忆录,以以色列建国为背景。
拍得极富文学性与文艺性,虽没看原著,仍能想象语言的流畅优美。
或许这种多描写心理状态的充满哲思的小说很难将状态与画面结合起来,电影整体显得沉闷。
母亲从爱到黑暗的原因与转变过程太轻描淡写。
从波特曼身上能看到沉重的社会责任感,她是犹太人,出生在耶路撒冷,虽三岁就搬去美国,仍对以色列有着发自内心的爱与怜惜。
学霸如她,希伯来语说得非常溜,当出现这个能展现她家乡建国历史的机会,她不再迟疑。
为什么说导演这个职业幸运又伟大,因为能够在大屏幕上展现自己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
电影爱与黑暗的故事从小男孩的视角向我们展示出一个破碎家庭的悲剧故事,以及以色列诞生之际世界的动荡与变化。
其中一条线是女主法妮雅、男主阿里耶和儿子阿莫斯的三口之家。
这条线展现出的是二战后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的生活。
无论屋外多么动荡,屋内的生活还要继续。
婚姻、尿布、补给、甚至是亲人的离去如影随形。
也许这些琐碎无聊又黯淡无光的东西才是生活的日常。
另一条线则通过老年阿莫斯漫步于城墙之间的回忆和叙述展开,从另一个视角解读父亲和母亲的这段关系以及处于摇篮中的以色列的历史。
由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女主角美丽又浪漫,可就是这个会讲巫女,小精灵,狼人故事来启迪安慰儿子的母亲,让这样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最终在她三十八岁选择了suicide。
这部电影由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兹创作的同名自传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改编而来。
在作者的眼中,聪慧、慷慨、儒雅、相互尊重的两个好人——他父母,却一同酿造了一场悲剧。
片名爱与黑暗的含义不单单是家庭的爱和时代的黑暗。
我对它的解读是,无论是家庭还是时代都笼罩在爱与黑暗的阴影之下。
也就是说啊摩丝父母这个家庭的悲剧并不仅仅只有小家这一个因素,也不只是因为当时的社会。
它是由家庭关系和社会背景双重因素共同造成的。
片中的父亲阿利耶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母亲范尼娅则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一个现实主义者永远也理解不了理想主义者。
就像是身处在大千世界中的男女极难理解寺庙中的僧人一般。
与中国的父母充满攻击性的家庭冲突不同,片中小男孩父母阿里耶和法妮雅之间的冲突是无声的,更是压抑的。
理想主义者法妮雅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因为欧洲对于犹太人的迫害,她来到了耶路撒冷,嫁给了缺少浪漫情怀的阿里耶。
甚至遭受了她亲生母亲的冷眼与不理解。
深埋在两人冲突背后的是两人价值观和理想生活的差异。
女主法妮雅也许永远都没有真正拥有过爱情。
丈夫阿里耶拥有渊博的知识,但终其一生都在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担任编目员,理解不了法妮雅的浪漫和理想。
父亲严肃现实的书生形象与母亲梦幻而孤独的内心世界永远无法契合。
也许浪漫总是伴随着痛苦而存在的。
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一份薪酬不错的工作,有后代的家庭,吃饱穿暖的生活就是他们全部的追求。
却不曾想过人这一辈子是为谁而活?
也不会去思考世界的美和意义。
法妮雅在这样的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坚持,直到她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她绝望suicide了。
影片大走文艺风,不同于哥特式小说的风格,它有着克制压抑的情绪,灰暗阴冷的色彩,使得全片充满了诗意和近乎绝望的美感。
听说之前负面评价不少,其实看的时候也觉得没什么特别抓人心弦的情节,感觉没什么亮点,但是这部93分钟的片子背后沉积的是犹太民族千年以来的历史,需要经过很多的历史与文化知识才能对片子了解得比较透彻,所以说实际上之后仔细想想觉得还是可以的,毕竟第一次执导。
女神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得突出,这个毋庸置疑,其中有几个镜头也让我想起她之前一些电影的场面,比如自抽耳光与《黑天鹅》中的自虐情节,窗边的转身凝视与《偷心》里那个带着泪的突然转头。
首次尝试希伯来语片子,为拍摄而恶补的以色列口音、历史知识很值得肯定。
许多拍摄手法也用得非常不错,画面处理与场景切换、特写做得很不错,音乐悦耳动人,颇有大师风范,大概是从之前合作过的大导演那里学到了很多拍摄和处理技巧,唯美的文艺之风扑面而来,对影片氛围的营造可以说是片子最大的亮点。
另外,还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建议列入以色列的爱国教育电影系列哈。
个人觉得电影最大的缺憾就是时间太短了,故事讲得比较急促,而且情节也没什么大起伏。
按照历史背景来说,战争前后都是一段苦难的日子,电影里也差不多是这样,战前生活本来就些苍白,战后生活比战前还惨,所以整个电影都是沉浸在一种没什么大变化的悲伤中,而且剧情发展比较容易猜到,这些就给人一种无味的感觉。
交杂的民族殇和家庭殇也略显纠缠不清,有些发生在家中的事情找不到一个主题上的对应点,大概只有纯推动剧情作用。
93分钟的长度也感觉短咯,剧情跳得有些过快了,正如女神见面会问答时自己所说的,原著很长,600多页的书,很多内容在90分钟的电影里不能呈现出来,在选择拍摄哪部分是她自己也比较纠结。
总之,作为导演处子作,个人觉得打到8分,虽然有些缺憾,剧情不是特别好,但看得出来有些方面的确显得很惊艳。
而且拍这个片子也是她10年来一直想做的事,现在算是完成了她的一个心愿,以后可以选一些没那么难拍的题材,再加上经验的积累,相信进步会很快的!
影厅门口的大海报。
<图片2>
电影开始了!
电影中呈现的有关阿拉伯人迫害犹太人的真实影像资料。
影片结尾,长大后的阿莫斯搬入了共产公社Kibbutz生活。
女神来啦!
首先,我不认为这部影片很乏味。
试问,难道只有喜剧,伦理片才能吸引群众的目光?
娜塔莉塑造了一个性格丰满的人物。
她从一个活力少女变成一个压抑少妇,这不仅仅是战争导致的,更有年少时期对自己美好未来期待的破灭。
她是个极端化的人,总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只能是给别人,但随着日子的积累,她的内心已经hold不住了,她变得不愿和家人交流,整夜睡不着,她需要一个解脱。
她是自私的。
她缺少一个信仰!
对于儿子的转变,真令我欣喜。
他懂得面对问题不仅可以用暴力去解决自己的懦弱,也可以用自己擅长的去牵制别人。
母亲和他是相交的,但是一次次的拯救却敌不过现实的冷漠。
父亲开始对母亲的关爱,到像陌生人一样。。。
他们没有思想上的共鸣,也许就像搭伙过日子一样。
只有儿子理解母亲。
生活总是不能自已?
战争毁灭人们想要的平静,琐碎的生活吞噬了清高的灵魂。
故事不完整,缺少必要的铺垫,不能带领我进人情节,更多的是在看一个女人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失望到绝望,渴望的是与自然最直接接触的生活。
其实我内心也渴望那种身处于自然的真实生活,城市的拥挤,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所谓的礼仪只会让人徒生隔阂,对自己的怀疑导致了人们自欺欺人。
虚荣在战争年代被残酷的放大,生活艰苦足以摧毁人的精神。
可是通常情况下,以历史作为背景重点描写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会一直在历史里,很多情况下一直处于历史事件中,人物也会因历史事件作出合乎其特色的行为。
波特曼的处女作,没有足够历史的历史线,没有足够人物历史的人物线,家庭生活的描述很少,更多的是在拍女主自己的内心独白,儿子作为聆听者和观察者,丈夫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人士不能迎合读者需求写作必定会成为失败的作家,还有零散的与老一辈,同辈,晚辈之间的互动,但这些互动缺少女主的参与,看出来是想为历史下的人们生活细节做描述,但是过于支离破碎无法让观众去联想这些情节对主题或者故事线发展的作用。
如果我们跟着小男孩的视角去看电影,会觉得他是主角,但是所有独白和感性场景都是女主做背景,小男孩深受女主的精神催眠,选择了女主想要的生活。
那到底是小男孩在讲妈妈的故事,还是妈妈在讲儿子的故事?
容易搞混。
同时女主对爱和黑暗之间的交接过于突兀,就像睡了一觉后发现精神失常了,接着黑暗出现了,太黑了直到女主被黑暗吞噬。
就是要告诉观众女主太脆弱了,还是女主太脆弱了。
处女作选择这样的题材,看来真是对自己要求很高。
波特曼的犹太文化背景和语言的优势,拍这部电影不会觉得意外,但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过于隐晦,且很灰暗,消沉,很难把握。
虽然女主人很美,但是让周围的人去衬托她的美,似乎不太厚道。
孩子们纯美的童颜和对话仿佛是一种击败黑暗的洪流,可惜这个线也断了。
总之电影呈现出来的比较凌乱。
就剧情而言没有什么特色,画面和叙事基调才是看完整部片子的气息。
一种埋藏的比较深的人性。
母亲是感性的充满想象力的内心,蕴含着一种憧憬和热情。
但现实又是黑灰色格格不入。
娜塔莉是很有灵性的演员,媚羽间的波动,一个女人看似平静和负责的内心。
这种没有个性波动的角色并不容易表现和好演。
以色列的历史文化很深远也很丰富,或许了解多了再来看更容易感受。
这样的书拍成90分钟的电影,娜塔莉真是给自己出了大难题。
所以取舍是必须的,但娜塔莉的选择使整体有些含混,又有些不果断。
感觉她内心也是患得患失,有些紧张的。
但很多细节表现还挺打动人的,相对完整的拼凑出妈妈的内心世界。
之前听负面评价比较多,反而觉得其实还不错。
但感觉小Amos通过讲故事免于被打这件事也是太屌了,如同有魔法一般。
于是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许是娜塔莉拍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
让人深思的灰色电影。
没有高潮没有低潮,就是这么平静叙述一个故事。
一个导演,通过电影把他要表达的东西表现出来就已经很好了。
说不好没看懂的,先了解下电影的背景。
不要抓住某个点说事,也不要主观上下判定。
看电影总想看出点什么,想从电影里获得什么东西。
当看不懂的时候,就说是电影问题而不说是你自己的问题。
算了,这个浮躁的时代,懒得论理。
讲了俩事。
一. 人 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面对的却是灾难,在希望破灭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女主也曾努力重燃希望,比如到学校接儿子清爸爸吃饭,但还是被现实击垮了,最后抑郁而死 。
举个栗子,小时候老师教我们做人要诚实,努力学子报效祖国,长大了才知道现实不是这样。
一个小女生梦想过着公主般的童话生活,长大了面对的是结婚生子工作养家。
女主的梦想是嫁一个开拓者一个西部牛仔,所以老公拿锤子敲木桩就勾起了女主的联想。
为什么是女主的梦想是开拓者西部牛仔而不是别的?
这里暗含着犹太族的梦想。
美国建国时国土很小,西部牛仔是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名词,当时一大批美国人向西部挺近,开发或者说占领了西部的大片土地。
明白了吧,犹太人是多么渴望有一片是与自己的土地。
电影细节里,犹太人要求建国的议会通过了,他们很兴奋,但是第二天就被邻居武装镇压了。
当梦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人会崩溃。
女主就这样被折磨着,最后不愿意面对现实宁可活在自己的梦想里郁郁而终。
二. 事。
二战时犹太人被大量屠杀,能活着对犹太人来说都是问题,一家人听到枪声就心惊胆战,电影中打电话可以表现出来,没消息就是好消息 。
更别说上生活的艰辛。
女主赶走投奔他的妈妈可见生活的艰辛多名无力。
按理说应该把生活艰辛表现的更明显些,但是电影里吃饭摆出来的面包和萨拉三明治牛奶,让对西餐仰慕的国人看了没觉得生活差。
假如吃饭细节镜头换成一盘没削皮的土豆泥国人就懂了,其实儿童团要求儿子去找袋子空瓶子和以吃的蔬菜和儿子拿回来一把青菜当饭吃,就说明了生活的艰辛。
没看懂的朋友可以了解下犹太族的历史。
犹太族没有国家,从古代到二战被各种屠杀充满血泪犹太史。
关于借儿子大家没懂,就是儿子被借走假装是别人的儿子去参加宴会,儿子和小女孩见面那一幕,偶的解释是,犹太人是非常注重礼节的。
比如参加宴会再穷也要穿宴服哪怕是借一件。
比如宴会是一对年轻夫妻组织的,那么丧妻的参加要带妹妹去不能单人赴约一定要带一名年轻女性去,所以电影中宴会的主人没有孩子就借了别人孩子,所以小女孩说她是某某孩子也是借的,而参加宴会的没孩子就借了别人的儿子。
这就好解释了。
为啥要杀犹太族 ?
1.圣经惹的祸。
传说犹大出卖了耶稣被钉十字架,犹太就是犹大的后人,所以犹太激起的是宗教信仰的仇恨,宗教仇恨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2. 利益惹的祸。
按理说后来大家都知道圣经是假的,但是统治者利用了宗教仇恨依然屠杀犹太人。
犹太族上千年 的苦难使得他们非常的坚忍聪明善于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可以说是富可敌国。
杀犹太就是掠夺犹太族的财产。
巧合就在,女主是这样一个背负着幻想的人 ,而又偏偏生活在犹太族这样一个灾难时代,悲剧可想而知,换成谁谁都崩溃。
推荐再看看《辛德勒的名单》了解下犹太。
再看看 《海上钢琴师》了解下为梦想而死。
影星娜塔莉·波特曼根据阿摩司·奥茨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爱和黑暗的故事》,光影幽暗、表演压抑、故事进展得慢条斯理,被影迷冠以闷片,不出意外。
我不认可这是一部闷片的说法,打从第一个镜头起我就被她牢牢地吸附住了,随范妮娅从幸福到不爽到抑郁到自绝。
就算《爱和黑暗的故事》是一部有一点儿闷的文艺片,她也不乏爆点,比如那一场戏:英国托管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能不能脱离老牌帝国主义的看护获得人民渴望的自由?
阿摩司·奥茨随父母聚集在广场上和耶路撒冷的知识分子一起聆听着收音机,等待联合国对以色列未来的裁决。
被允许独立的消息从纽约传来,一广场从世界各地来到以色列、自愿成为以色列公民的犹太人,呼啸着庆祝愿望达成。
我却不以为这场戏是全片“当量”最厉害的爆点。
哪一场戏才称得上全片“当量”最厉害的爆点?
我觉得是阿摩司贸然归家后偷窥到的妈妈与外婆之间的纷争。
对,不是吵架,而是纷争。
我们通过阿摩司眼睛看到的母女俩之间矛盾激化的过程是,范妮娅没有说一句话,而是由着母亲在那里喋喋不休。
范妮娅的反击是在母亲愤然离去后举起双手狠狠地拍打自己的脸颊。
同样的反击还出现在校园里:阿摩司被比他强悍的同学抢走三明治后。
两场戏一对照,我们知道,在娜塔莉·波特曼的电影语言里,掌掴自己的脸颊是一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向心之人唯一的发泄途径。
什么叫向心之人?
是宽容的能够承受天大委屈的人。
范妮娅是一个向心之人。
丈夫阿里耶·克劳斯纳第一本书《希伯来文学之中篇小说》出版以后,范妮娅将公公婆婆请到家里来庆祝。
她精心炖煮了一锅程序繁琐的红菜汤端上桌后,却招来了婆婆无休止的指摘,“如果你被迫在撒谎和惹怒他人之间做选择,体贴入微好过直言不讳”,是当晚范妮娅对儿子阿摩司诉说的心声,也是她与阿里耶·克劳斯纳婚姻关系的真实写照。
尽管家乡罗夫诺被纳粹占领迫使范妮娅全家逃亡到以色列,但作为富家女范妮娅其实可以做选择题的,比如不嫁给阿里耶·克劳斯纳,或者嫁作文人妇后也不要居住在阴郁的耶路撒冷而是像父母、姐姐们一样住到阳光明媚的特拉维夫,可是,耶路撒冷是牛奶与蜜之地,而阿里耶·克劳斯纳是范妮娅心中的英雄,这位曾经的理想主义铁杆拥趸,婚姻教会了她世上本无英雄,而政治则告诉她以色列独立的真实内涵。
内外交困让范妮娅崩溃,我们看见她一夜一夜地无眠,双眼又像烛火一样放出倔强的微光。
这微光,炙烤得范妮娅日益憔悴,于是,就有了这一场戏。
好不容易睡了一觉的范妮娅打算请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去餐馆吃一顿饭,“我请客,什么贵你们点什么”,坐在豪华餐馆的精致餐桌旁对丈夫和儿子说这话时,还清醒得是人妻是人母,转眼之间她又以自己只需要一碗白米饭的请求告诉我们,范妮娅再度被病魔攫走……有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范妮娅,漂亮、高贵又善解人意,当她决定去特拉维夫的父母家里散心时,我松了一口气,以为范妮娅得救在即,那时,我已经忘记了年老的阿摩司在片头告诉我们的那句话:我的母亲死时26岁,我这样年龄都可以做她的父亲了。
然而,银幕上的故事告诉我,范妮娅终于还是选择了死亡,用大量安眠药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36岁,让她最爱的男人、儿子阿摩司·奥茨心里有了一个永久的阴影。
如果范妮娅知道自己的自杀会造成儿子心头永久的伤痕,她会不会重新选择?
不会。
哪怕与阿里耶·克劳斯纳的婚姻比看上去更幸福,哪怕母亲能够理解她选择了牛奶与蜜之地耶路撒冷,范妮娅也会选择自杀。
抑郁固然是一种逃无可逃的能置自己于死地的疾病,然而,范妮娅自杀更多的原因来自极度失望,婚姻和独立的以色列曾经是范妮娅生命饱满的源头,两者的现实样貌都与范妮娅的希冀大相径庭,于是,她的生命出现了任谁都无法弥合的裂缝。
是的,她太爱儿子,所以,她才会在没有儿子的特拉维夫选择离开。
那一代人,爱或不爱就是在那样高端的层面欢愉、痛苦甚至绝望。
耶路撒冷,在希伯莱文中意为“和平之城”,但是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却命运多舛,至今仍是巴以和平问题的障碍。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
因此根据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理解起来会有点难度。
故事由男主人公阿摩司老年时候的回忆展开,叙述了他对母亲的记忆。
扮演那个优雅美丽母亲一角的是“雷神女友”娜塔丽·波特曼。
出生于耶路撒冷的她,自导自演了这部影片以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特别的感情。
她饰演的是一个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的富家小姐。
从小就学习希伯来语,内心充满了对英雄主义的幻想,对于以色列则怀有某种乌托邦式的憧憬。
她想象那里有一个英武迷人的青年男子,热爱文化,拥有丰富的灵魂和广博的知识。
但是,当她为了避难回到故土时,一切理想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摧毁了。
贫困艰辛的生活也许尚能忍受,但是文化冲突以及恐怖的战争令她的梦想幻灭了。
她陷入了深深的心灵黑暗中。
影片弥漫着忧郁压抑的气氛,对于人物的描写细腻富有诗意,然而总觉得无法完全理解。
我突然思维跳跃,希望有一块哆啦A梦的翻译面包,能更好理解希伯来语,理解那个眼神肃穆凝重的小男孩。
思想家亚伯拉罕·约书亚·赫施尔说:“生存或毁灭并不是问题,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该怎样生存,该怎样毁灭。
”显然我们一无所知。
段落间碎如残片。演员的处女作就用碎片化的手法尝试一个自己穷极一生也拍不好的故事,想不失魂也难,野心与现实无一不溃败。所幸娜塔莉·波特曼的美和原著本身所存的基调,还是吸引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还是要看书
情节方面,环环相扣;艺术方面,富有诗意。值得看。
看得出娜塔莉非常想交出一部优秀的处女作,但有些地方难免用力过猛,有的地方又欠了些火候。首先片子里慢镜头太多,以至于让电影显得矫情,刻意营造的氛围淹没了电影本身。其次,电影选取的题材很沉重,而且是改编自奥兹的小说,但主题表述得并不深刻,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
娜塔丽·波特曼的导演处女作,以以色列建国作为背景,讲述一位母亲和妻子的绽放与枯萎,悲伤的情调就像连绵的雨水,无论爱或黑暗都拍得极富文学性,但从爱到黑暗的转变却缺少必要铺垫。导演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好好琢磨,希望未来可以再出一位女性电影大师~
真的是看的最费劲的一部电影 下了英语字幕依然挡不住希伯来语字幕 画面美音乐美 做了妻母的大龄女文青发现梦境是诗现实是屎 呼之欲出的热忱和期待被以色列建国的硝烟灭殆尽的绝望 身体的努力依旧拯救不了精神的问题 选择死亡似乎看起来是斩断所有纷乱旁支的唯一安慰剂 当乌鸦聚集铺满 那么只能接受黑暗
无法在原著的文学性上构建通俗的故事性 只能沦为太过碎片的MV诗朗诵
没看懂的参见矮大紧讲的犹太复国那两期。大一上过一门以色列电影,了解一丢丢背景包括基布兹大本营,不过也就是看个热闹。
我的妈妈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拥有一种朦胧美。却在滚烫和布满灰尘的耶路撒冷岩石上,折断了自己的翅膀。保护梦想不被破坏,保护希望而不会失望的唯一方法,就是永远不要尝试去实现。一个实现了的梦想会让人失望。失望是梦想的本质。
北京电影节展映的电影,但说实话没看懂😔😔😔只能说寓意真的很深刻🙄🙄🙄失望才是成功的本质
失望是梦想的本质。整体叙事氛围是沉重优美的,看了让人很有兴趣去观摩一下原著。
带进生活中的梦想总是令人失望,而这种失望,就是梦想的本质
所以。。妈妈为啥会变成这样 是因为战争?还是因为从小就有精神疾病?。。。。看的好困。。。
这么短的片子都看的人困死了
娜塔莉选择这部经典作品来改编,我佩服的是她对于以色列民族的那份爱。只可惜电影只叙述了一个家庭的悲剧,而缺乏原作的那种深沉到骨子里的厚重以及对以色列民族性格的诗意描绘。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电影拼了命想要呈现诗意,只可惜慢镜头还是流于俗套,倒是音乐还不错。
虽然名字叫《爱与黑暗的故事》,爱在前,黑暗在后,可明显这部影片中黑暗的力量要强于爱的力量,整部影片都弥漫着压抑,战争背景带来的贫困与死亡、男主意外造成一个男童受伤、母亲的头痛与抑郁、校园欺凌、父亲的出轨、母亲的自杀、男主离家出走,连母亲讲的几个小故事都很悲伤······一个家庭的悲剧来表现整个犹太民族世世代代受到的困苦。因为题材的关系,所以沉闷感在所难免,而且因为要把好几百页的原著压缩到95分钟的电影里,电影里有些剧情就没处理好,有些突兀(比如女主与母亲的争吵),但我觉得整体表现力还是可以的,我没看过原著,我认为影片的评分有点偏低了。
闷与睡眠的故事。
#BJIFF#只能说娜塔莉真人比片子有吸引力多了,看来演员的导演处女作还是总喜欢四平八稳。剧本在政治文化与个人心魔间语焉不详,限于片长又让男孩母亲两条线交代的都不完美。所幸娜塔莉演的不错,掌镜上无功无过,完成度尚可吧。
没看过书有点看不懂nei
我的妈妈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拥有一种朦胧美。却在滚烫和布满灰尘的耶路撒冷岩石上,折断了自己的翅膀。保护梦想不被破坏,保护希望而不会失望的唯一方法,就是永远不要尝试去实现。一个实现了的梦想会让人失望。失望是梦想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