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因为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贾法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不得写剧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不得离开伊朗。
在此之后,贾法仍然以各种方式拍摄了5部电影,分别是《这不是一部电影2011、《闭幕》2013、《出租车》2015、《三张面孔》2018、《无熊之境》2022。
电影的主题基本分为两类:被限制拍摄时期的心境、对伊朗政治的批判以及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电影表现的虚构与现实的探讨。
在《闭幕》中,代表创作人格的作家把自己封闭在豪华别墅内,用窗帘遮挡阳光,躲避在安全屋内。
对于他来说,外面的世界只有黑暗和雷雨。
而代表自由人格的女人却渴望自由,为了自由甚至愿意走进大海献出自己的生命。
而这正是导演被限制拍摄电影时期的心境:被封闭在代表伊朗的别墅内,在创作和自由间左右摇摆,最后选择继续创作放弃了自由。
《出租车》中,出租车既暗示导演被困在伊朗国内,也暗示着他失去经济来源后的落魄。
但同时出租车也代表着行动,对应着拍摄电影的摄影机,记录着车外和车内的现实。
红灯之后就是绿灯,只要行动,总有一天能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无熊之境》中,导演被困在代表伊朗的边境村庄中。
整个村庄都是传统的黄土风格,暗示着整个伊朗思想的传统和保守。
导演逃出村庄的镜头中,一道道土墙仿佛一个迷宫,暗示着导演的无法逃离。
而当和村民狭路相逢,必须避其锋芒才能顺利通过。
除了人身自由被限制,导演的创作也基本只能在暗地里进行。
《闭幕》中,作家只感躲在别墅里偷偷创作,但被一直被追求自由的女人骚扰,无法完成创作。
《出租车》中,导演采用偷拍的方式继续去捕捉现实,但是最后监视者还是找到他,去抢夺他的储存卡。
《无熊之境》中,导演只能通过网络远程遥控在土耳其境内的剧组进行拍摄。
电脑屏幕代表的就是摄影机镜头,是导演拍摄电影的权力与权利,但被国家无情剥夺。
没有信号暗示的是拍摄自由的丧失,于是他开始寻找信号,其实是在寻找自由。
贾法曾经是阿巴斯的副导演,电影纪念在很大程度受到了阿巴斯的影响。
第一部作品《白气球》的编剧就是阿巴斯。
阿巴斯在创作生涯的末日的主演母题就是电影中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在《樱桃的滋味》中,男主车窗内构成了一个戏剧空间,车窗外构成了一个现实空间。
乡村三部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橄榄球下的情人》,前一部电影在本部中是现实,在下一部电影中就成了虚构的故事。
《特写》通过日常化对白、嘈杂背景音、无意识动作、设备故障增强影片的纪实感,达到模糊真实和虚幻的目的。
影片通过改编真实事件创造虚幻,又通过增强纪实感向观众展现新的现实。
阿巴斯揭示了电影的本质:电影即记录真实,又创造虚幻。
所以戈达尔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
因为在格里菲斯利用经典剪辑法在电影中创造了戏剧空间,而在阿巴斯的艺术探索中逐渐逼近现实。
贾法也继承了阿巴斯对于电影展现的真实性的思考,并且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闭幕》中只有导演和作家拍摄片段、导演下海等少数镜头是发生在现实空间,其余镜头均是导演内心的映射。
但是这种电影的虚构却反应了另外一种真实,导演内心的真实,而真实世界的画面却在虚构空间中成了手机拍摄的虚构视频。
《出租车》中导演用偷拍镜头最大程度记录真实,但是整部电影却仍然是导演创作剧本拍摄的虚构故事。
在《无熊之境》中更是通过戏中戏的形式对于这一母题进行了进一步探索。
导演被困在边境村庄是影片的现实,而拍摄的电影是虚构。
但真实情况却恰好相反,拍摄的电影才是真正的现实,因为它暴露了在拍电影;而整部电影对于我们才是虚构,因为它经过了编剧创作、摄影师拍摄和导演的剪辑。
当镜头从电脑屏幕移到导演身后,就暴露出电影的虚构属性。
即使导演拍摄的电影是对男女主真实经历的记录,但是所有的镜头包括演员的走位都是被导演远程操纵着。
甚至当和导演失去联系,剧组为了防止重拍停止了拍摄。
而且即使如实记录,有很多镜头摄影机也无法涉足,比如和蛇头交谈的镜头。
所以当女主卸下伪装,戳穿电影的谎言,我们才会发现无论摄影机如何忠实记录,总会有导演权力的操纵,电影一定会创造虚构。
在导演拍摄的电影之外,导演也用相机去记录村庄的画面,其中一张照片就成了现实。
但我们无法知道导演是否拍摄了这张照片,虽然从导演查找照片的镜头可以猜测应该没有拍摄,但毕竟摄影机没有拍摄导演拍摄的内容或者摄影机里记录的内容。
于是电影不仅可能创造虚构,它甚至可能创造未知,因为摄影机拍摄的内容和保留的内容是电影的一部分,没有拍摄或者被剪掉的内容也是电影的一部分。
影片里导演给了甘布摄影机,让他去记录洗脚仪式。
结果当他把镜头对准人群,所有人都在说他把锄头换成摄影机,成了大导演,动作也开始有了表演性质。
当他把镜头对准地面,所有人意识不到镜头存在,便开始说导演的坏话。
这就是电影的局限性,当他对准现实的时候,人们发现了摄像头就会开始不再现实,于是电影也无法忠实记录现实。
导演电影的拍摄地是在土耳其,但对应的确是现实中的伊朗。
影片开始摄影机在不同人物间流转拍摄了一个长镜头,用来记录现实,但当电脑屏幕暴露,电影产生的虚构就被拆穿。
男主从白色调的封闭胡同中走出,走进女主工作的相对开放的彩色街区,暗示两人从伊朗逃出生天,来到了相对开放的土耳其。
两人面临着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回到故乡伊朗,第二种是用假护照偷渡到代表自由的欧洲。
这是导演当时内心的挣扎,是继续留在伊朗被限制自由,还是流亡海外去追求自由。
男主和女主分别对应了导演的肉体和精神,肉体和精神无法分离,所以女主始终不愿放弃男主。
要么一起走,要么一起留下。
女主十年间一直在忍受痛苦,一直被流亡、酷刑和监狱折磨,暗示着导演十年的精神一直饱受折磨。
男主代表的肉体由于受到监视和控制,所以无法搞定护照逃离伊朗。
而在伊朗他也一直饱受欺凌,被路人殴打,被狗代表的警察监视。
即使在生日派对上,他也无法感受到欢乐,只能独自去眺望代表自由的海洋,但却被围栏拦住无法达到。
男女主作为演员,自然被禁锢在电脑屏幕中失去自由,始终处于导演权力的控制和监视下,一举一动都要听从导演命令。
而权力必然会产生谎言,所以最后男主才会用假护照去欺骗女主离开。
但让女主自杀的其实不是谎言,而是不能和男主一起离开的事实。
导演也认清了自己的现实,只要肉体被禁锢,精神就无法完全获得自由,只能在自杀后留在自由的海洋中。
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必然性会产生虚构,但却在完成时传达出导演内心的现实。
影片中共有4个传统:老奶奶给导演讲述的上个时代只要摘下喜欢女孩的头巾就能成为她的新郎的故事;婚礼当天村里的男人和女人分别给新郎新娘洗脚,让他们的爱情像他们的脚一样纯洁的仪式;在女孩出生时,以哪个男孩的名义为他剪脐带,未来她就要嫁给这个男孩;只要向真主发誓,那么无论真假,誓言都会被村民相信。
四个传统明显和宗教相关,其中第一个和第四个更是直接来源于宗教,暗示着宗教对于伊朗传统的影响。
整个村庄可以看成是伊朗的缩影,村长代表着权力着,长老们是传统的化身,村长要依靠他们维持自己的统治。
整个村子对于雅谷和戈莎婚姻的维护,本质是对于传统的维护,目的是为了维系这个村庄或者国家的统治。
而戈莎的情人索杜斯读过大学,思想更加现代进步,所以他参加过游行示威,代表着传统的反叛者。
导演用相机记录现实,也记录下这对情侣反抗传统的现实,于是他引火烧身。
九岁男孩的证词不被法律和律法认可,却可以指证导演,讽刺了伊朗没有法治精神。
而作为导演朋友的村长为了让导演交出照片,竟然用他曾经去过边境的事作为要挟,暗示着伊朗权力者的虚伪。
整部电影其实是在影射导演的真实经历,因为拍摄电影记录现实反抗传统,最终被权力剥夺了自由。
在副导演带导演去边境的夜晚,打光明显的偏暗,暗示着导演被困在传统村庄的处境。
甚至有一个甘巴在光中他在黑暗中的构图,适应传统的人才能活在光明中,挑战传统的人只能被丢进黑暗。
影片里老奶奶给过导演一种她喝了三十年的茶,可以清洗肺里的焦油,这是村里的传统。
而导演给她吃镁片,治疗她的疾病,这是现代的医疗方法。
导演对于村庄就是一个传统的挑战者,所以他才会受到很多村民的排斥,在甘巴拍摄的视频中听到很多坏话。
去往边境的汽车中同样黑暗,车灯暗示着光明在前方。
到达边境,土耳其一侧灯光金碧辉煌,而伊朗一侧伸手不见五指,暗示着这个国家的黑暗现实。
但导演始终没有跨过国境线,虽然他内心明显想要逃离这个国家。
可能是他无法放下这个国家的人民,那些遵守着传统但又纯朴善良的人民。
影片里有两个人始终照顾着导演的起居,分别是甘巴和老奶奶。
甘巴给导演提供梯子帮他拍摄,帮助他完成电影追求自由。
而老奶奶给导演做饭,给予他精神食粮。
在导演去对自己的证词进行宣誓之前,导演被一位老者叫住。
老者告诉他很多人用谎言发誓,但是无论誓言真假,都会赢得人们的信任。
只要导演撒谎,这事情就算告一段落,导演也能从中脱身。
为了让他停留,老者骗他前面有熊,需要和自己一同前往。
老者向导演揭示了统治的本质,权力通过制造谎言去维系传统,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遵守传统保持国家的稳定。
有没有熊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们担心有熊而感到恐惧,从而自觉听从权力者的命令。
宣誓的屋子里有老人和小孩,老人代表着传统,小孩代表国家的未来。
老人通过让小孩参加仪式保证传统向下一代传递,但老人和小孩数量的对比暗示着国家未来的衰落。
导演没有选择服从,他用摄影机去记录真实挑战国家的传统,用真实去刺穿传统的谎言,于是被认为不尊重传统。
传统的卫道士也暴露出他们的爪牙,直接和传统的反叛者索杜斯展开冲突。
导演只能躲在屋子里旁观,窗子暗示着他和村民的隔阂,也暗示他的自由进一步被限制。
对应着现实中导演因为拍摄电影去反应伊朗的真实触犯了权力者的利益,因此锒铛入狱,并被限制了包括拍摄电影的各种自由。
至此导演在电影内外实现了统一,权力为了维持统治会制造谎言,那些戳破谎言的人都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导演认为电影会产生虚构和未知,但并没有否认电影仍然可以记录现实,并揭露权力制造的虚假。
在电影内,虽然故事产生了虚构,但是展现了导演内心的真实;在电影外,虽然存在着没有展现的未知,可是摄影机仍然成为了戳破谎言的利剑。
即使伯提亚没有欺骗萨拉,但因为无法一起离开,她最终还是会自杀。
即使导演没有到过这个村庄,戈莎和索杜斯最终仍然会挑战传统试图穿越边境最终中弹身亡。
导演反思电影会制造虚构和未知,但他仍然肯定电影记录真实的力量,它能够挑战权力制造的谎言。
导演到达的边境区域是蛇头和走私犯的地盘,警察和军队的势力无法涉足,所以不可能知道导演到过那里。
在导演拒绝发誓之后第二天就被人举报,明显是村长作为权力者被挑战权威后的打击报复。
于是在村里人都因为戈莎和索杜斯的死亡陷入混乱时,导演逃离了村庄。
但影片的结尾他停下了车,走向了人群,他终于不再逃跑,选择直面这个国家的现实,哪怕迎接他的是更加可怕的惩罚。
不知道前方是否有熊,但他已经战胜了内心的熊。
背景里传来的狗叫是那些导演的监视者,它们再次席卷而来,通过限制导演创作的自由去维护那些权力者制造的谎言。
🪸边境小镇伊斯兰的背景非常之生活化,从招呼用语到墙上挂着的白色镂空防尘罩到地毯到炕,都让我想起西北去过的伊斯兰民族家中的布置和氛围。
感慨宗教的力量,它让远在天边的小镇,拥有一样的生活状态、氛围,甚至吃食、物件。
🪸小镇话语体系下令人窒息的强权压抑,人类的压迫者们无一例外不是“伪君子”——不管你拍了没,你尽管对着真主发誓就好了,大家只是需要让现在的局面过去;我也靠着起誓度过了两次窘迫局面;说有熊只是为了让不听话的人听话,我们之恐惧即是他人之力量;我不允许我的镇子上有流氓;他们是去边境被枪杀了,然后爬回来的……🪸对于女性的压迫依旧是倾倒性的——在她剪掉脐带的庆祝宴上就知道她未来的丈夫是谁了;我当时拉一个女孩儿的手你告诉我她不属于我,现在属于我的出了问题,我再也不会有其他女人了,我已经30了。
(这样的语境下,女人仿佛是个物品)🪸逃离的开吗,逃得开吗?
他们好像都失败了。
看过很多伊朗电影。
这个导演是可敬的,即使遇到如此困难,依然坚持拍摄电影,传达思想。
一个被国家禁止且监禁的导演是如何能不断创作作品,骨子里那股不舒服,不断抗争的力量让人动容。
同时电影里的伊朗简直是让人难以想象,拓宽我对世界的认知。
相信此导演会像鲁迅一样载入史册。
从技术上导演朴实无华的镜头和戏中戏的设计可见其功力深厚,作为观众代入感还是比较强的,虽然剧情比较平淡,可是但凡是带着了解异国文化,异国民生的初衷静下心来看,肯定能明白导演的功力。
25#SIFF第二部。
一部关于电影拍摄的电影。
戏里戏外,虚实交错,看过很多这种被束缚要挣脱的主题,但这部多线并举相互呼应的结构确实精妙而有力。
导演被限制出境,在靠近边境的村子里遥控执导在边境另一边的小镇现场拍摄的电影,在能够且即将越过边境时返身而归。
电影的主角是一对不堪政治迫害逃出国境的情侣,被困在异国小镇,回不去也走不掉,女主绝望之下投海。
村子里一对相爱的情侣,要被传统习俗拆散(因为女孩出生时脐带因另一个男孩的名字而剪断,所以她必须嫁给那个男孩),毅然决然冒险跨境出走,却被双双射杀在边境线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困境里煎熬,或忍耐或放弃或突围,也都有了自己的结局此外,身为城市精英的导演,与村民之间无法沟通理解的隔阂,因一张照片升级了彼此间的不信任和矛盾,又卷入了一场凸显都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之间冲突的困境……困境像俄罗斯套娃,一层一层,但并不相通
如果不是帕纳西“扮演”的导演,跑到伊朗的边境小村,远程操控工作人员在境外的土耳其小镇拍摄电影,又怎么会发生两起死亡事故呢?
不仅拍摄电影里的女演员跳海自杀,连他呆的村庄那对“亡命鸳鸯”也在偷渡时被枪打死。
这一切可都是帕纳西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执意拍摄政治向电影酿成的灾祸。
虽然都是虚构,《无熊之境》好似也在反思导演这一角色可能有的伦理困境。
本身,帕纳西构想这部电影,设计电影中的电影,就是为了表现伊朗严苛的政治环境:为什么人甘冒生命危险偷渡边境,因为自由价更高。
同时,他还在电影中置入了自己的现实处境:由于此前偷拍电影并在国外参展,帕纳西被限制出境,也不能在国内拍电影,因此想出一条权宜之计——跑到国内的边境小村,通过网络远程监督彼国的拍摄进程——既没出境,也拍成了电影。
帕纳西作为导演,当然有着他自己的创作私心,这种私心就是要反映伊朗的社会现实,完成自己的政治表达。
但这个意图无法靠他一人完成,还得建立在演员的表演上(一种牺牲行为)。
跳海的女人之所以自杀,是因为无法忍受电影中途做出的修改——引入走私犯的角色,让男人和她一起逃亡,男人拿到的却是假护照——这意味着男人走不了,电影呈现了虚假的内容,与她原初接受的拍摄协定不合。
在此,作为虚构角色之一的导演帕纳西要负全责,因为是他将虚构引入了真实(当然电影中的电影本身就是虚构),从而让演员无法分辨虚实。
同样,边境村落的情侣被悲催打死,帕纳西也有责任。
他拍下两人的合影,被女孩原定的未婚夫获悉——一种奇怪的习俗,剪下女孩脐带的男人就将成为她的丈夫——事实上,两人并没有感情。
这张照片如果公开,不仅会对未婚夫的名声造成损害,同时影响整个村子的声誉。
男人、村长以及村里年长的男性都给帕纳西发来了“通牒”——必须交出照片,并且删除。
帕纳西到底有没有拍到这张合影呢?
应该是有的,但他对此作了否认,既为了避免麻烦,也为了成全真心相爱的情侣。
但他没想到的是,事情越闹越大,情侣最后双双殒命,他自己也不清楚能否从中脱身。
电影很好地探讨了影像具有的欺骗性。
首先,让真人在一部虚构的电影中扮演自身,营造出纪录片式的真实幻觉:这是作为导演的帕纳西到真实的边境小村,指导在另一个国家的工作人员拍摄电影,电影里的演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素人,并且扮演自己。
其次,在电影虚构的框架内再置入虚构的拍摄,所谓电影中的电影:一对情侣在土耳其边境小镇偷渡的故事。
虚构的再虚构,事实上让第一层虚构变得真实,帕纳西不再是扮演叫帕纳西的导演,而就是他自己,他确实在指导境外拍摄,而整部电影是对他此次拍摄过程的记录。
再次,是现实走入了虚构,真实的走私犯出现在拍摄的电影中,变成角色,引出男女演员间的情感矛盾。
当女演员在拍摄中途突然对着摄影机向导演喊话,第二层虚构打破了——类似此前《谁能带我回家》里小女孩的突然“罢演”,戳破电影的虚假之幕——让观众恍然间醒悟其实没有演员,他们都是生活中真实的人,从而制造出《闭幕》中“现实是虚构之虚构的再虚构”的概念。
帕纳西对着相机发誓:他没有拍下照片,相机在此成为现实的见证。
而村民之所以畏惧照片,也是因为照片是对现实世界的如实呈现,具有呈堂证供的效用。
不按《可兰经》,而是对着相机发誓,说明了现代技术对传统习俗的冲击。
如果说按《可兰经》发誓是作为观念的宗教至上,那么面对相机起誓是否称得上科学理性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全面胜利?
可惜的是,村民都被骗了。
对擅长通过“造假”来惑人眼球的帕纳西来说,相机记录的永远不会是真实,因此他可以对着摄影机撒谎。
如果对着《可兰经》撒谎,他就必须承受良心的谴责,很可能是做不到的。
摄影机救了他,也助他迷惑了村民,就像他用摄影机迷惑观众那样。
这真的是一则关于影像真实性的寓言:眼见不为实,相机不可信,那什么是真实的?
六点钟起床,从外地坐动车组列车直冲上海,源于这些天太忙没时间做电影节攻略,昨晚意外发现帕纳西导演的这部电影有放映,非常惊喜。
可以说是这次电影节在影院刚到的最棒的一部(有些因为没收到票只能在电脑看,还有些没出的看不了)。
关于这部电影我真的可以讲很多很多,但可能也是因为有熊吧,我不敢讲,怕我的标记与短评被吃掉。
(就算现在这样干巴巴,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来吃,哦,只有很多水分的时候才能让他不爱吃,干巴巴的没什么味道的他或许也爱吃?
)真是一只怪bear啊!
题外话1:有一个在夜晚拍轿车头的镜头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很多噪点也是挺……题外话2:一男子在厅内大喊前面的人不要看手机了,喊叫声实在很影响他人观影,主要是看手机的行为虽然不好但不同于屏摄之错,而前面人看手机影响的是他与他边上的人,他影响了整个厅,要提醒也应该在不影响他人观影的情况下轻声提醒吧题外话3:cinity厅双机只开了单机,亮度稍弱
可能是因为研二选修了一门多文化建筑的课,接触到伊朗的建筑和文化,所以一直对伊朗非常感兴趣。
看过一次别离和我在伊朗长大,被种草了很久随风而逝却一直没机会看,阴差阳错在上影节看了这部无熊之境。
导演被政府禁止拍摄+禁止出境,或许只有带有某种“政治正确”的表达才能在世界被看到,但依旧是部不错的电影。
有两个点非常触动我。
一是誓言厅里村长的开场白:今天在座的是村中长者 青年,对面是孩子们,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来学习传统仪式,未来将由他们守护。
影片中村民数次说过,传统对他们非常重要。
在稳定不变的环境里,传统由世世代代言传身教,这种维系稳定又强大。
这些曾身处高位、西化的精英们在这种有庞大群众基础且坚固的力量面前显得不解且无力。
有趣的是,他没有按传统对着古兰经发誓,而是要求用自己的方式:用摄影机录下来,给每个人一份拷贝,从而达到誓言的真实性和不可推翻性。
并且还安排了当事人对誓言与处理结果不满,公然反抗传统权威的情节。
他作为从大城市来到边境山村的入侵者,动摇了传统的力量。
但终究入侵者被驱逐,反叛者在穿越边境时被枪杀。
第二个是Why should I leave?
借由Zara之口说出,实则是导演自己的呐喊。
为什么不能在我出生、父母朋友亲人都在的地方得到合理的权力和自由的发展,而不得不选择出走呢?
导演来到边境,眺望远方灯火,得知自己已经踩在边境线上,又马上退回去的那几步让我好难过。
故土滋养着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而离开就意味着永远成为一个异乡人。
故土难离,纵使自由却孤独若浮萍。
最好玩的是点题的那段对话。
被村民吓唬说前面有熊出没,进来喝杯茶稍后结伴一起走。
在茶馆被好言相劝,“在我们这里,你只要发个誓,所有的矛盾都会平息。
”又悄悄附耳道:就算发的誓是谎言也没关系!
在传统的高压下,是形式主义的一场表演罢了。
既被传统驯服,又玩弄传统于股掌之上!
Our fear empowers others,No bears! 熊不会出没,而恐惧会。
ps 以安全带提示音为结尾真的绝了啊,伴随着片尾字幕出现,让人不安的滴声仍在继续。
6.13捡漏到的场次!
果然没有失望!
感恩转票剧中剧 看似客套、谦卑、尊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及传统,实则都是一群人在守护一个脆弱的平静,明明都心知肚明,却又要被所谓的“传统”所裹挟。
有几个镜头特别印象深刻 1.好撑“被摄”的男主来找导演,不经允许先闯入导演的屋内,却又ask permission for谈对话?!
2.村长找来孩童当证人指控导演拍了那对男女。
说来可笑,否认孩子也见到那对男女的证据效力,但认可孩子见到导演拍照的证据效力?!
3.起誓厅入场前遇见的“点题”老叟,无熊论,说得贼溜“我们的恐惧是它们的力量”,不管你是不是撒谎,他们只要你起誓,事情就摆平了,感情人心里都明白得很!
4.起誓厅,导演起誓,30岁的“未婚夫”暴走,也是印证了群众心里门儿清,起誓根本不当回事。
他的控诉也是特别逗我发笑,但笑完又最先想到的是“可怜人必有可恨处”,这人给我的感觉倒一倒。
他控诉在场的人,企图就这么用被告人的发誓来搪塞真相,侵害自己的“权益”(声明我不觉得女性归属权值得支持),具体的他道出了他自己在别人有难时施以援手,顿时拍大腿觉得他是性情中人…他顶替了一个有妻儿的人坐了牢;年轻时也曾为爱勇敢过(讽刺啊,就像现在绿他的男人一样牵手别的姑娘)也被告知姑娘是有所指定给某男的,遂被社会大众劝放弃,他也遵从了…他帮过人、他听过话,而如今社会大众没人帮他,又要他听话?!
换谁谁不暴走!
5.房东太太儿子的形象完完全全就是普通村人的缩影。
无知却服从,即便是他母亲被导演问及关于沐足这一传统中某些东西的由来,也是一头雾水,不知却遵行,二人如出一辙,对于村里的他者和默认的“传统”肤浅奉行着。
他好面子,不肯透露案底的问题,也许就是走私,(他了解那条土路,知道土色扬起不同,会第一时间为导演冲洗掉,摆脱嫌疑,有迹可循),他怕导演去边境被发现,为何?
因为估摸着人人都该看得出导演那车上尘土的异样,多讽刺!
(呼应村长说的,只有靠着走私才能勉强糊口,大家不希望突然到来的人引起警察的到来和关注,闹得村人干不成糊口的违法勾当)。
所以真的最后,房东太太的儿子说着为了导演好,让他跑路的那些话,会不会也是含着三分真七分骗?!
当导演看到出逃小情侣没有成功穿越边境,被枪杀欲下车时,“儿子”急切让他继续走,别管了……冷得很…最末尾以导演拉起手刹的响声中戛然而止,像是一句猛然的对所有的一句WOC!
各种充满反讽的镜头,透着滑稽可笑难以释怀,剧中剧又是充满伤情,导演的第一视角把这种荒诞矛盾的体感带给观众,夹杂着他自己的理念和坚持,即使很想冲破,但是犹豫犹豫始终膈应着,脚踩着边境线,立马触电似的退了回去“这就是边境线么,为什么这么难以跨越”…
#CineLumiere#NewReleases 整部电影采用戏中戏设定,结合戏中的“真实纪录片”形式和导演自演的伪纪录片形式把影片的现实与电影边界模糊的非常好。
两条故事线在诉说同一个故事,不是关于爱情,而更像是关于何去何从,导演在片中也借Zara之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why should i leave”。
片中熊的意指还是非常明显的,传统,宗教,恐惧,都可以作为熊,而熊则是强权者对弱者的剥削的“手段”。
替人坐牢,尊重传统却“一无所获”的村民,最后只能诉诸暴力。
被以有熊之名邀请喝茶的导演,最后却被告知无熊。
影片最后两个故事线的结尾也是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带有很强的宿命论感(导演现在的处境……)。
非常喜欢最后一幕的处理,特写镜头留在导演的脸上,一切都停在了手刹拉起,而提醒没有插安全带的提示音一直延续到戏外。
整部电影镜头上,不论戏里戏外,多采用固定镜头,摇镜头和手持,固定镜头利于传统叙事,摇镜头可以增加被凝视感,而手持的真实感也是蛮强的。
siff📍曹楊影城“Our fear empowers others. No bears, just paper bears.”好像盡頭還有光,好像我們還有機會逃離。
「我忍受了無數酷刑與監禁,為了保持我心中的信念。
可為了一本護照,為了離開這裡,我需要非法偷竊另一個女人的身份,偷竊了她的人生,這背叛了她也背叛了我自己。
」Memory stick的上繳、導演當著村民們的面的多次自證,比不上在Quran 的「神」與代表村莊聲名與權威的「村長」面前的一句起誓。
「只要在起誓室裡發過誓,就算真的犯錯大家也會相信你(沒犯錯)。
」導演用他的攝像機替代了古蘭經,這是他對傳統教法、保守封建制度的無聲反對與抵抗。
古蘭經裡有村民們信仰的無上的神,攝像機前是導演用言說和行動堅持表達的真實。
Gozal 和Solduz 死在逃往邊境的路上,Zara 放棄出逃投河自盡,未繫安全帶的警示音滴滴作響,敲在每一個觀眾的耳邊。
突如其來的劇終,銀幕畫面轉黑,影院在黑暗中陷入一片寂靜,片尾最後一條字幕亮起,底下掌聲一片。
No bears, no fear.
电影在别的导演手里是画笔,在贾法·帕纳西的手里,是一柄利剑。
6.5。力道不如預期中強烈,基本未超出對帕納西近年作品的印象。多層虛實互文之下,是比近年的蒙久和法哈蒂更鮮明的立場,但與此二位相比更力不從心的情境搭建嘗試。
23年上影节第三部片子。看贾法·帕纳西大片子总会带有一点猎奇心,这个被伊朗软禁甚至拘禁过的导演,究竟还有多少反骨的精神去创作新的作品。这一次把镜头对准了偷渡边境和农村恶俗问题,想必又会引起独裁政府的打压。15年的《出租车》让他获得了柏林金熊,被没收护照,不能出国领奖,这一次的《无熊之境》是对当局的喊话和反击,要知道他在伊朗是被禁止拍片20年的,一定意义上来说,他是用生命在拍片,这一点相当值得尊敬。
伊朗电影一入围三大主竞赛基本就是开挂模式,像帕纳西这种情况更是不可能捞不到奖的,这是来自西方世界的政治声援,影片质量才不是被考虑的首要条件,尽管这片并不算糟。@
1.5
不必对帕纳西太苛刻,因为他光是举起摄像机就足以威胁到自己的生命。(Ciné Lumière Screen 2)
就电影本身来说,确实不行啊。
帕纳西跟蒙吉不约而同的都用到了熊的意象,熊在这里成了笼罩在所有人心头的恐惧,不分阶级,不分村庄和城市,就算人们明知道无熊,但恐惧带来的绝望就在那里,两条故事线的死亡都是因为无形的熊在出没。帕纳西在这种条件下继续拍电影,他的表达掷地有声,那头吓死人的熊不止在村民和导演身边,其实这头熊出没在任何存在这种无形的恐惧的地方。
电影的导演在电影中遥控着一部在异国他乡拍摄的电影,帕纳西用自己的生命在解决能不能拍电影这件事,可是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创作环境,他最终选择了逃离家乡。PS:希望离开伊朗的帕纳西能创作出更伟大和更自由的作品。
选题可贵,但也就那样而已
真是挺真的但是就是有点假,对符号的运用甚至有些美国式的猎奇,以伊朗学派的标准而言,此片并不合格,过于刻意的去表演了。高压之下的现状可以理解,但电影终究不是政治宣传,哪怕真的用电影去宣传也不能这样自砸招牌,如果失去了真实的内里只留技法的外壳,那不就成了讲波斯语的法国电影了吗?
帕纳西是不是在阿巴斯那边获得了电影结构的一些灵感,不得而知。总之感谢这些导演们,让大家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愚昧的地方。荒诞的是,各个愚昧之地,如今大有携手让愚昧撒向世界之意。这真的是在讨论AI 和移民火星时代发生的事。
令我們恐懼的是熊,還是無熊?
真实和虚构的边界不断被模糊,就这点而言构思还是挺不错的。两个悲剧的结局,是否意味着文艺之冷酷而坚硬的现实前脆弱不堪呢?
D+/ emmmmm挺密实的。
在边境而没有逃离边境,留在最远(地理位置)又是最近(文化代表性)的村庄,去拍摄当下,让现实照自己的镜子,让吃人的传统无所遁形。在恶暴的传统之下,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不觉得自己被禁锢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可怜又可恨的人在用传统的方式禁锢着下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和身体,他们说自己是好人,他们对别人的不合作感到愤怒,他们对自由的言辞不以为然,有时我会分不清这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有时我会看不清那个村庄究竟是在何处,是在我脚下吗?或是这都不需要问号,我根本已经被拍进去了。
在那样一片原始森林里,由于肆意蔓延的恐惧和猜忌,就算是没有熊出没,也已经足够令人胆寒。如果你常常会觉得在一个地方过得十分压抑,最好的办法便只能是迅速逃离,否则终将是会泥足深陷无法自拔。我时刻能察觉到危险在我身边,可是如若连我都没有这份勇气去揭示现实,那么便更难为正义寻找到足够合适的栖息空间。我只是觉得,生活从来是不该如此的,可我也实在救不了他们,还不如就此相忘于江湖。
一贯自恋的套路
最充满敬意也着迷的是对于一种处境、一种拍摄方式的呈现,自我留证,在两条现实和虚构不断交错的线之中,影像/相片成为我们最后且唯一的相信。
#siff25我们的恐惧就是别人的力量。如果沟通有用,你就不会在这里。我的天啊我太喜欢了,但是也太痛苦了。每段台词都令人颤抖。还想补充,在边境的时候,导演和莱扎走在坡上,那月亮的光耀眼到想哭。btw,6排迟来一点还带了炸鸡进来的男生,阵阵香味虽然有些干扰,但是当电影里贾法对房东母亲端出的饭菜说真香啊的时候,让我一下有些身临其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