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早就看过了 再看一遍 为的只是白灵 初看第一遍的时候只有感想——梁家辉真是猛啊突然很想再看白灵 很仔细地在她诱引梁家辉的那段看 白灵真的是不错的演员 她放得很开 既然要演 就演出个样子来 够骚 且骚得够劲(这绝对是褒义) 那段戏哇真的不错 我说的是白灵 当然梁家辉是不能忽略的 我相信他的演技 也包括床戏 为什么总是要爱上这样的女人除了那个骚 来说白灵其他时候的戏 劝诱杨千桦吃饺子时的语气神态 给梁家辉讲吃人历史时的潺潺而谈 慢条斯理 慢慢地给人洗脑 渐渐地让人认为人吃人是很平常的 杨千桦从开始的吐到后来的细细咀嚼品尝 无时无刻 我不觉得她把这个角色演进骨子里了 有人说白灵是这部片子的败笔,错,我觉得她正是这片子的精髓,很多人不喜欢她。
陈果找白灵来演这个眉姨,贯穿着全文的角色,由开头的杨千桦需要回春,到给人引产找极品——五个月的婴孩,再到梁家辉找上门,诱引梁,最后女人之间的争夺她不再理杨千桦,一切的一切她游走地轻易,游走出了精髓,陈果为什么找她来演眉姨,我想我明白了,就像为什么找梁家辉来演一个这么猛的男主角一样。
只有他们演的出这份神。
虽然网上很多白灵的走光图 那又怎样 她靠的并不仅仅是肉体出线 好吧 我得承认 或许和骚扯得上关系 可人家骚的够味 也够劲 挑的起你的冲动 你以为骚是那么容易的???
骚,也是一门讲究。
什么是厌烦的骚,什么是挑逗的骚,什么又是给你甜头又吃不着的骚,拿捏,不是你以为是个女人还是是个男人就做的出来的。
仔细看看她的脸 并不是有多美 可为什么就要爱上这样的女人满身的风尘味 世故 还有那淡淡的唇彩色 其实我很爱 爱那张嘴 也许我爱的只是那覆在了那张嘴上的唇彩色 否则我爱的就是那张涂了那个唇彩色的嘴.......微微翘起.......诱惑、回忆、或渴望
小时看这部片子,纯粹是为了寻找其中的恐怖元素。
随着岁月的渐渐流逝,一些东西似有似无开始在心中沉淀,我才发现,《三更之饺子》中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吸引着我。
片子的主题与食物有关,从食物这条线隐身出来的,是想要永驻青春的男女,再加上做饺子的媚姨。
因此,《三更》中的饺子,就不仅仅是食物这么简单,它承载的是一段时光,一段对过去的不舍,一段对未来的奢望。
在正式开始对“饺子”的享受前,我们不能忽略了影片中其它的“美”,即使令人不寒而栗,没错,那就是一种美。
先说媚姨与李太。
媚姨的身体就像一根弹性很好的弹簧,她的言语有着北方女人的干净与利落,片中做饺子的片段全成了她的专场表演,那双高跟鞋就是道具。
她有些苍老的声音从丽净的面孔下传出,嗑瓜子,做饺子,做爱,每一瞬的她都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充满着诱惑与危险,我突然想起一个词语——魑魅魍魉。
再看李太。
李太第一次的出场很艳丽。
服饰与发型与她本身构成了一种不和谐的冲突。
服装的艳丽,衬得她的脸色苍白;发型的盘曲,偷偷泄露了她的年龄。
当她第一次走进媚姨的房间时,你会发现,屋内的摆设与李太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呼应。
房屋里贴着荷叶色的墙纸,但已经不再鲜嫩,而是构成了屋内一种暧昧的气氛;屋内放着观音像、毛主席像,还有一大块玻璃制的牌匾悬挂在屋内,还有一张媚姨“年轻”时的照片。
这间屋子的奇怪之处在于,它不是过去、现在或是未来哪一个阶段的时光,而是三者的综合——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信仰、九十年代廉价的时尚,以及此时此刻李太的渐渐衰老与媚姨的青春容貌。
当李太、媚姨与屋子相互映衬时,就酿出一种诡异的氛围,一种不和谐的冲击力从环境中一点点渗透出来,与屋内飘飞的纱帘一起,丝丝扣扣酝酿出一层凉气。
正式说饺子前,我还想说一篇鲁迅先生的小说,名字叫《药》,这个故事中,革命烈士的血被用作治病的药方,“人血+馒头”的模式深入人心。
奇怪的是,每一次想到小说里对于这个人血馒头的描写,我都觉得很好吃。
不是因为心智不全,而是,翻开小说就会发现,通篇除了开头直接说出了这个馒头的不同之处外,通篇都没有再正面描写这是一个“人血”馒头,而是通过细节,从色、香、味几个方面写。
但是,在描写的时候,鲁迅先生却赋予了这个馒头“好吃”的特性——比如“奇异的香味”、“一缕暗红色的烟”,等等。
回到《三更》,影片开头时婴儿胚胎,没有以可怖的形象同我们见面,它们被泡在水里,晶莹剔透,就像虾仁。
后面的情节中,除了打胎那一节,再没有出现令人作呕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一碗碗鲜美的睡觉。
弹指可破的表皮,一包鲜汁,甚至在咀嚼时会发出轻轻的“咔咔”声,就像脆骨在唇齿间一点点被挤压,然后吞咽。
导演和鲁迅先生一样,用“美味”代替赤裸裸的表达,使整部片子自始至终飘荡着一种恐怖的感觉,这种恐怖不在于鬼怪的可怕,而在于人性的坏。
导演做到了。
就像是《恶之花》,极美的外表下却充斥着荒诞,充斥着对人性的拷问。
因而,当媚姨为了弄到活胎残忍的让女孩受罪时,当媚姨虏获了李太的老公,当李太最终提起刀砍向五个月的胎儿时,我们会发现,这其中的因果,是多么荒诞,又是多么合理。
说荒诞,是罪恶被美好的表象隐藏,处处行走的,原来只是衣冠禽兽;说合理,是因为,这就是人性,或者更残忍一点,这就是人的本能。
媚姨的性欲,李太的残忍,李太老公的好色,人生的多面向从《三更》中反射出来,“人吃人”已经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就是《三更之饺子》,一场荒诞美,一场关于人性的拷问。
饺子吃下的是宠幸是热情是占有是地位梁家辉床戏达人三场床戏三种情绪三种演技我不如他因为一直跳不上床陈果让白灵唱歌洪湖水,浪打浪此中隐喻我装作知道其实真不知道馋死白灵的身子那种丰腴健康的肉体只限本片只有想像紫河车,中药即人体胎盘亦是人肉有人引为大补津津有味恶趣味的传统药物女拳主义观此片愤怒饭桶干饭主义者换食直男猥琐中二者白灵番号多少?
看惯了陈果标志性的粗糙画面,新出炉的《饺子》充满现代气息以及唯美的画面袭来,一时还真感到很不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那些晃得有些眼花的特写。
李太太初次拜访媚姨,镜头贴着墙角、门帘平行移动。
影像被人为放得太大,以至于瞳孔以及大脑都很难将它舒适自如的还原。
另外还注意到镜头在景深上的变化,这些特征在陈果以往的作品几乎都是没有的。
所以除了有些不习惯,开头半小时我甚至感觉不出眼前这部影片与陈果有什么关联。
故事大纲早已有所耳闻,影片里的谜底尚未正式揭晓前,有一个李太太站在大楼天井向上下张望的镜头。
此时正值她焦急渴望五月婴孩之际,而此处的暗示则与《香港制造》里中秋张望的一幕如此的神似,虽然意境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方面表达了她进退维谷、心急如焚的心态,犹如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因为欲望迷失了方向。
既然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她已经没有退路也无法逃避,尽管此时的她良知尚未完全泯灭;另一方面则意寓着尚未出世便将胎死腹中的婴孩的命运:圆形的楼宇结构仿佛就是母亲的阴道。
往下望去是及底的子宫,往上则是一片光明的未知世界。
本应呆在母亲腹腔里茁壮成长的胎儿遭到母体的抛弃被迫离开了温床,卡在半道上的遭遇却注定了他会被另一头的欲望所吞噬。
这个短暂的镜头虽然一晃而过,但却满是陈果的本色。
九七情结始终是萦绕在香港人心头永远的痛。
混迹于市井中的媚姨以贩卖胎儿为生。
尽管鲜有血淋淋的画面,不过出色的配音和配乐很好的做了弥补。
更确切的说,人肉在舌腔间被吮吸咀嚼的响声,所带来的想象空间远比鲜血四溅的恐惧来得震撼。
配乐做得真好,这,才称得上是不寒而栗。
吃饺子也有大篇幅的特写,然而这种感觉实在是好过前面那些太多了。
片中列举了大量人吃人的典故,最贴切而且在影片尚未提及之前,杀人不眨眼的媚姨就很容易和孙二娘对上号。
那份潇洒和随意,隐约中竟然还有些豪迈。
什么是人吃人,人吃人又有何出奇?
今时今日,这不正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么?
每次送走顾客或是心情愉悦之时,媚姨都会不自觉的哼唱《洪湖水》。
这一行为可以分两面来看。
首先,可以理解为对负罪感的释放。
尽管她以见怪不怪、冷血表态自居,然而哪个人对于吃人会没有一丝恐惧或者罪恶感,更何况一吃就吃了几十年。
她以熟稔的歌声化解内心矛盾的挣扎,以期以此换来片刻的平静,同时让情绪趋于平复舒缓;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她对于当年生活的怀念,乃至向往。
在那个物质条件远不如现在富足的年代,当年温馨祥和的大环境如今早已化身为记忆不知去向。
那时的人们何须以美貌来装扮自己,若非现时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以及欲望的不断膨胀,她又何必逼迫自己干这么阴损的勾当?
向一个时代告别,我也顺道憧憬一下。
颇为欣喜的是,此片终于看到了杨千嬅的成长。
虽然挑战中年妇人的起点定得偏高,不过此片还是看到了很不同的娇媚。
继续整天像个疯癫的傻婆子,真变成了郑秀文那就算完了。
继埋伏的劲风之后,陈果立马又不甘寂寞的遥相呼应。
我已经听到,中国电影的脚步声越来越快、愈发有力。
http://blog.dream4ever.org/qingbaba/articles/11887.drl
很赞。
以前,我看过几次这部电影的几分钟讲解(不同的up主讲解的),也就是把一部电影的内容压缩成几分钟,给观众讲一个大概故事。
因为现在的精神粮食太多了,看一辈子都未必看得完,而大家也很忙,时间宝贵,这种做法能方便现在的人们,让大家几分钟快速知道一部电影/电视剧说了啥。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看这部电影。
最大的感想是,还是应该完整地看电影,UP主们基本把精彩的细节都压缩得没有了。
(这是肯定的,因为100分钟的内容,压缩成8分钟,必须省略很多很多东西)。
回到电影。
因为我刚看完小说,对比着欣赏,我觉得还原度很好。
编剧也是李碧华本人。
不过,也有一些改动。
电影里省略了黄月媚的过往。
小说里写得很详细。
黄月媚年轻时在内地是医生,属于精英+顶级人才,主打妇科堕胎,计划生育时,在她手中堕了很多胎。
这导致她男朋友与她分手,男朋友觉得她伤天理,怕生儿子没屁眼(文中原话)。
题外说一句,计划生育这个国策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它在当时国情下,是衡量利弊之后,最佳的选择。
这个故事里,只说坏处,不说好处,更不说当时的国情短板。
所以说,看书(尤其是小说)不可全信,一定要自己多读各方面的书,多了解真实背景。
回到小说,黄月媚跑到香港,与一个厨子结婚,换到了香港身份证。
她与厨子离婚后,自己开了婴胎私房菜馆。
主打服务于富豪阶级,尤其是不想衰老的富太太们。
黄月媚的婴胎拿货地是内地医院,她频繁往返于深圳和香港之间。
医院与她勾连的老护士是她曾经的助手。
这些在小说里,写得非常详细,电影里就省略了。
再说一句,《洪湖赤卫队》是1959年由湖北实验歌舞团首演于武汉,属于样板戏的鼻祖,其中的主要唱段《洪湖水,浪打浪》就在国内广泛传播开来。
剧中,黄月媚1960年演出了《洪湖赤卫队》。
电影有两个版本结局。
一个是跟着原著来,女主走火入魔,吃了小三的婴胎。
一个是原创,女主走火入魔Max,发现自己怀孕,自己打胎,吃了自己的胎儿。
这一版,灵感肯定来自于小说里,饺子前面的那个故事《吃眼睛的女人》。
😂
李奶奶,月经艺术界大师。
月经(见卤水鹅)、流产、大出血、死胎,你准备好了吗?
应该说李碧华的《饺子》是时下热销的美食散文、故事、短视频的源头了。
比起哀怨不知如何求告的女人,自己寻找解决之道的女人,是不是更果敢?
倘若有一尚庙门,也是被被遗弃的女人踩破。
杨千嬅吃死胎至容颜焕发至多年未孕而有孕,直至以一尺长铁丝手刃腹中胎儿,是佛祖所托的涅槃,愚昧、血腥、肮脏、下作,而得永生。
重点不是受孕,杨千嬅的结局会是接盘饺子西施,吃下死胎,助人得永生。
李碧华美食故事里的男人都是单薄的,他们是食肉的兽。
他们“吃掉”一个又一个女人,女人要在男人世界里存活,首先要变成食肉的兽,不管是吃掉男人还是未足月的婴儿。
只能说女人自身的世界太狭窄,她们宁可苟活,也不愿寻求于自身。
片中梁家辉和年轻女子赤膊相对,恍惚间想到,杨千嬅会不会吃掉这个年轻女子所怀的梁的孩子。
回头来看原著小说,真是如此。
竟然还有梁家辉搭上饺子西施在她家天雷地火的一幕。
从改编来说,电影让杨千嬅做并吃掉自己的孩子,以及那个伸出长舌舔舐嘴角鲜血阴笑的镜头,用劲更狠,更诡异。
饺子西施的小作坊引产术、少女血染公交车,杨千嬅的个人堕胎术,真心接受不能!
女人的一生是鲜血淋漓的一生。
可怕。
可怖。
按照李的语汇,共产等同于男权!
饺子皮还是不透明的好。
另 回头查找《饺子》的资料,才发现我在网上看的是剪辑版。。。
请忽略情节讨论
为了留住美丽和青春,吃胎儿馅儿的饺子……这片子与其说是可怕,倒不如说它恶心——但这种恶心,倒没令我产生任何反感。
就像李碧华小说改编成的大多数电影一样,玄幻诡异中往往存在有一种凄艳的美丽。
为什么要留住那份美丽?
片子结尾处,仿佛是刚刚结婚时的女主人公许下的那三个愿望,饶有意味:众人:“第一个愿望?
”女主:“找到一个一生一世爱我的男人!
”众人:“第二个愿望?
”女主:“永远快乐!
”众人:“那第三个呢?
第三个呢!?
”女主(开玩笑似的):“永远青春美丽~”众人笑闹一阵,散场。
这就是女人的一生吧。
年少时青春无知,把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建立在找一个如意郎君上。
直到青春老去,红颜飘零,方才将第三个愿望放到第一个愿望的位置……但说白了,还是为了留住男人。
富豪丈夫也真自私,不过当他吃毛鸡蛋的时候,我就大概知道,他和老婆基本也是一路货色。
都是吃胚胎——人吃人和人吃鸡有个P区别。
于是当他去找饺子的制作者媚姨的时候,我自然而然相信,丫才不是去为了老婆兴师问罪,丫也想吃那青春饺子!
果然,他问:“真的有效?
”我邪恶而嘲弄地冲屏幕一笑。
整部片子的精华,我觉得大概就是媚姨的“吃人论”,她可以去当哲学家了。
呵呵……
《2046》,枉取了一个这般牛逼的名,道的却是痴缠恋后,晓风残月。
《饺子》打的是商业惊悚电影的旗号,却冷眼阅尽世事,放一份港人说不清也道不尽的后九七情意结,叹息逝水流年,春华不再。
说是两个女人的角力,而沉默黯淡的镜头仍是把两个地域的冲突、两重视界的纷争和盘托出——陈果向是絮叨且有野心的,这回亦没有例外。
《饺子》的两性探讨、文化隐喻以及政治影射盘根错节,纷呈的意象和符号犹如散珠碎玉,或许我们更可这样追问:那半透明的粉红色面皮之下,安然纠结,却又令人产生蠢蠢欲动错觉的饺子馅,究竟是用什么做成的?
A.性爱角力据说九七之后,到深圳、珠海乃至大陆更为内地的地方包个二奶成为香港男人的流行病,甚至竞相攀比成风;相应,大陆女子取代从前的“省港旗兵”,赴港岛从事皮肉生涯的,也是蔚为大观。
这种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和伦常悲剧早就引起陈果的注意,他的“妓女三部曲”(已完成《榴莲飘飘》和《香港有个荷里活》)显然就是想记录下这么一段野史。
如此内外交困,香港女人压力之大可以想见,男女之间的拉锯战更是达到白热化程度。
《饺子》正是建立在这样道德平台上的一部两性关系学:金钱和性成为维系彼此的决定因素,每个人都在欲望的煎熬中精疲力竭。
观众可以轻而易举地判断,女人在这样的角斗中永远处于弱势地位,因为衰老对其而言来得更加残酷无情,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升降全部取决于此。
不过《饺子》也借用梁家辉塑造出了一个疲惫不堪的男人形象——他同样恐惧于自己性能力和性魅力的衰退,除了拼命吞食内中含着未成形小鸡的“毛蛋”藉以壮阳之外,他最后也成了媚姨的顾客。
电影有三幕颇为露骨的激情戏。
监制陈可辛在访谈中谈到,他找来梁家辉做男主角,很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全这些床戏,因为梁家辉在这方面“全港无人能及”。
那么,梁家辉的特长演绎保证了这部电影的什么呢?
保证了一个过程。
第一幕床戏,是偷情,梁家辉生龙活虎,主宰一切;第二幕床戏,是引诱,腿上打着厚石膏的梁家辉面对刚刚吃了人肉饺子而变得性感妖娆的太太,肢体焦灼,眼神茫然,已然被动;第三幕,是较量,输家是梁家辉,而不是那个已经六十多岁了的老妖精媚姨——事实上这幕床戏被营造得最为细致,从媚姨最初的勾引动作到梁家辉对性交体位的反复要求都充满意味,不过分析起来可能难免有色情的嫌疑,我就略过了。
显然,这三幕床戏是一个退化过程,关于一个男人的性主动性的一步步的丧失。
两性关系在在畸形的道德氛围中剑拔弩张,女人为取悦男人而委曲求全或不择手段,但男人也绝非最终的赢家。
B.文化隐喻白灵饰演的媚姨是一个非常神秘的角色,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唠叨中常发惊人之语。
在顾客陈太被厨房血淋淋的胎儿惊吓之后,她有一段安慰,大意如此:人吃人算不得稀奇,古已有之,譬如割股疗亲、易子而食的典故,譬如岳飞《满江红》中“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词句,譬如形容恨一个人时用“寝其皮,食其肉”的成语,等等。
这样的台词足以令任何一位中国人在第一时间联想到鲁迅关于封建社会其实是一部人吃人历史的论断。
事实确是如此——对于人吃人的表现,是《饺子》作为一部恐怖片能够赋予观众的惊悚感的所有来源;同样,对于“人吃人”历史的再现,也是《饺子》文化隐喻的核心内容。
这部电影展现出的人性相残之恶,可谓登峰造极:富商风流成性导致家庭分崩离析,妻子为挽回婚姻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回春养颜并承受恶果;情妇以胎儿为筹码,为金钱竟可以毫无母性地牺牲掉腹中已经成形的孩子;女中学生被父亲奸污怀上身孕,在愚蒙的母亲的安排下,死于非法流产,母亲伤心欲绝,手刃亲夫;渴望留驻青春的妇人心安理得地制造和享受人肉饺子,冷酷无情地用钱财鼓动他人堕胎。
在这个恶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牺牲品,又都是吃人者,鲁迅《狂人日记》中绝望的图景通过影像得到再生,只不过,这回陈果为封建主义的愚蒙还补充上了资本主义的原罪,并借助佛家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向急功就利的当前社会提出了他的指责:吃的时候,真的是可以不问前因,只想后果吗?
C.政治影射后九七时代,港人挥之不去的,是一份对曾经繁华的缅怀以及对未来方向的迷惘。
近年来,经济上的衰退、SARS造就的灾难,乃至张国荣的自杀、梅艳芳的病故,更令一些人生出“恐怕这璀璨都市光辉到此”的惶然。
由是,怀旧成为主流。
怀旧,就是认为过去比现在好,而未来亦比现在糟糕;怀旧,就是对青春的凭吊,对韶华逝去的哀悼;怀旧,是只问前因,不及后果的。
陈果刻意对两个女人进行了身份设定,强硬地让《饺子》延续他在《去年烟花特别多》里的情绪。
陈太,香港人,富商的妻子,资本的附属物,青春时美好活泼,而今正在不可避免地衰老,纠缠于自我不可开解的心结;媚姨,大陆著名妇产科医师,当年为了成为港人,嫁给了一位没文化的香港厨师,待拿到港籍后很快就离了婚,之后一人生活,游走在香港和大陆之间贩运大陆医院做人流手术打掉的胎儿,以此下馅,炮制使人青春不老的饺子。
对于电影中其他那些脆弱的角色而言,媚姨是自我命运的主宰者,也是他人命运的司控者,同时又是堆集着一些特殊符号的象征物:看着顾客吃完饺子后,媚姨总会唱些革命老歌给对方听,其中唱给陈太听的,是“洪湖水,浪打浪”;她的房间墙壁上贴着自己当年的一些照片,其中包括英姿勃勃的文革留影;她是妇科圣手,实则也是保证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专家级标兵;她对左右分得相当清楚,顾客上门,吃饺子的时候,是一定要坐在左边的椅子上的,否则她会立刻纠正过来。
陈太为了恢复青春找到了媚姨。
青春的恢复,意味着性吸引力的保持。
性的目的,则是生殖。
陈太一直没能够怀上丈夫的孩子,“不知是什么原因”。
问题显然不是出在丈夫身上,因为丈夫的情人能够怀孕。
循着这个似乎已经扯得离了题的思路,我们发现,《饺子》同时还是一则“生殖”寓言:妇产科医生,失去生殖能力的女人,人流,胎盘和胎儿,快要孵出小鸡的鸡蛋,乱伦的苦果,妻妾的争宠。
媚姨对陈太帮助的实质,不是性,不是地位,而是生殖。
这帮助以失败告终。
生殖,就是新生,新一轮生命的开始。
对女人而言,也许只有生产下自己的孩子,才能安慰她失去的青春年华,获得现在的满足感,直面未来的衰老。
对一座城市,也是如此。
奚仲文的美指将大红大绿送给片中两位女角:一位是容色衰竭的李太(杨千嬅饰),一位是肩负不老童话的媚姨(白灵饰)。
于李太,红绿裹身恍如噩梦连场,富态的妆容让位给身份地位,背后却是钉死了的青春;于媚姨,大红大紫却是不老的“招绩”(炫耀),相映相衬,骄傲得衣料为其肉身炽热地燃烧。
风华不再,随之而行的是昔日夫妻恩爱的全线沦陷,李太不得不铤而走险,登门寻吃全城最贵的饺子。
一碗白里透红的饺子,除了本身源自血腥的卖相外,更多的是散发出令人难以抵抗的诱惑。
媚姨的独门秘方,影片一开始就作了毫无保留的交代,惊悚的一页也由此翻开。
驻颜原料竟是人的胚胎,营养等级按月悉数划分,影片撕开作祟面纱的同时,迅速为剧情笼上迷雾。
向生命的源头开刀,向利诱及道德挑衅,无论向哪方低头屈服,整个故事都可以因为它一早布置的多难局面而黠笑,尴尬则留给每颗为之挣扎过的内心。
然而剧中的角儿们只能选择:吃,还是不吃。
人的走向如何,看的是上天的造化,皆因计划的生育的残忍,历尽了对生命的漠然,媚姨淡然面对自己的职业,愉快充当起侩子手,抛弃了下世,只顾今生。
就媚姨看来,她只是利用残酷事实遗留的赠品,至于心理说服方面,从她对李生(梁家辉饰)知识分子式的劝服看来,“人吃人”也必须屈服于现实。
以一首《洪湖水浪打浪》作为“人吃人”的余兴节目,这无疑令人唏嘘,歌唱欣欣向荣幸福美满生活的背后却是无穷生命草草了结的沉重代价,集体残杀自虐成就了所谓的血染的风采。
当然,《三更之饺子》不屑于将这些过分地摊开,这于一部惊悚片本身效应不恭。
以探讨人性情感为主线,影片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的情与欲的水乳交融。
情欲互相折磨,调动补缺以求重新获得平衡,往往走上不归路。
在对抗岁月催老方面,每个人都不得不向媚姨低头,不老神话不仅破除了所有的道德责任,以其“青春万岁”的姿态足以玩转地球。
李太已经无从选择,她没有条件去讲眼前,而一直追求食补的李生(吃孵化成型的蛋)更是不会拒绝饺子的魔力。
媚姨帮助李太,目的是为钱,这里面也渗透些许同情的成分,毕竟掌控秘方有种普度众生同类(女人)的稀松责任感。
媚姨后来拒绝李太,投向李生,皆因欲生情,私欲溢满心头,容不得她人插入,其处境与李太苦于提防李生在外鬼混同出一辙。
每种美好,源自情欲的和谐,李太的回春博得丈夫春心荡漾,媚姨的蛊惑引诱李生互动,如同她埋下一个饺子的那盆花,历经滋润,灿烂蓬勃。
东窗事发,饺子最终露馅,然而受惠者无法抑制欲望,只能将血腥进行到底,最大的扭曲者莫过李太,媚姨已是久经沙场,功德圆满,李生自始至终是这场游戏的主宰。
影片的结尾,插入的黑白结婚回忆道出了开始的纯真,而令人叹息的是,毁掉纯真的却是为了保持这段纯真。
因为李碧华,所以特地找的本片出来看。
以为是恐怖片,其实不恐怖,以为是情色片,其实不色情,以为是烂片,其实很震撼。
杨千嬅和白灵的表演都很到位。
特别是白灵,演出了那种市井女人的味道。
媚姨这个角色应该就是这部电影最为恐怖的地方,她的话更是直指人心,把人吃人描绘的越平常越是让人毛骨悚然,甚至这个历史已延续了一千四百多年更让人觉得人性的恐怖。
用人肉歌一曲不老的青春之歌,佐料就是人性的泯灭。
至于其他什么的政治寓意,咱一个不懂政治的人也就不去管它的明喻暗喻了。
原来还有个完整版的,难怪三更那个感觉没有交代清楚
港片此类型电影日渐稀少
我心中一阵刺痛啊……最先知道这片子是因为王爱,现在已经物是人非事事休……
陈果也有这么烂的片
很久以前看过的老片,让我纠结了好一阵子
终于看了,感谢安利。白灵很好,其他的就一般。并不是印象中认为的那种恐怖片,倒是片中的政治解读反而更加让人触目惊心。「在我们中国,谁说人吃人是不法勾当?」
可怕又可悲的故事,男人永远喜欢20岁的女人,女人也想永远停留在20岁。当然这只是表象,电影恐怕最想讲的还是那句“在中国,谁说人吃人是不法勾当。”
杨千嬅把这戏演砸了.
不算恐怖,就是看了很恶心。以后那种皮很透明的饺子我是不敢吃了。看得见里面的红肉。。。还是人心嘛。床戏那段很无语。
满纸吃人。中式恐怖。寄希望于讨好男人以换取幸福的女人会变成伥鬼。
白灵。。。。。。
长篇比短片不恐怖但更引人深思
不同的恐怖路線...美術一流
看到一半
讽刺大陆总不遗余力,但女人心哪有这么简单......ps.为什么杨小姐每次吃饺子的声音都像嚼萝卜....
N年前看的,好像没什么意思
对恐怖片没爱好
和三更到底有半毛钱的关系么
碧华的视角总是尖锐而独特。
除了杨千嬅,其他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