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钟是一个很好的名字,仅仅最后四分钟的震撼足以掩过前面2小时。
当库鲁格夫人听到意外琴音,她的转身走开不是离去,而是选择尝试的开始。
以从未喝过的酒开始,试它的味道,一口喝下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坏,大概从这一口放下偏见。
酒给了她更多情绪去接受黑人音乐,当她靠着酒杯再次走进音乐厅时——从观众席而非后台,她不是一名厌恶黑人音乐、教出了不听话学生的钢琴教师,只是作为一名为台上天才震撼的观者。
最后的四分钟太震撼,为这四分钟电影是满分,只有这四分钟的音乐会会让我愿意买票花上两小时路上时间去坐在观众席上。
它让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乐器是工具,演奏者是主宰。
原来钢琴可以这样奏,它是一种被发明的乐器,演奏者是灵魂,而不是只按照琴谱注入有限感情的工具。
约翰·凯奇的4分33秒让人意识到自然即音乐,但在我听到4分33秒前早已意识到自然声音的美妙,却从未想过人对于乐器的驾驭。
似乎当一种乐器从诞生一刻起它就成为俘获人类的工具,人们尊崇它,在共识的创作空间内将它演奏到最好,却很少有人主宰它,而这一点随着乐器经历了最初的创造期至今日的完善已成僵化。
乐器作为文明的地位越崇高,演奏者作为人的地位越低下。
当乐谱中的华彩乐章都被作曲家谱写好,即使再强说演奏者的感情与灵魂也有些不适宜。
导演克里斯·克劳斯4分钟的精彩甚于4分33秒,何况它还有前面2小时。
杰妮是一位脾气不好的姑娘,或者说她不是坏脾气,而是从未被教导过如何去约束脾气,她习惯自然释放。
从小未被规则束缚的她,热爱奔放激情的黑人音乐,她认为音乐都是同样美妙的东西,只是更爱激情,不似库鲁格夫人以为音乐有高低贫贱之分,这一点上她是天才,胜过库鲁格夫人太多。
美妙的音乐完全不需建立在道德上,即使她就是杀人犯,即使在监狱那一晚她戳瞎了同宿的眼睛,这样的她只更美。
能被历史记住的人是和它的规则最契合的人,而往往最美妙的天才转瞬即过,留不下痕迹。
在玻璃前杰妮讲“我知道玻璃不会碎”,因为几年前在医院的她也同样撞过这面玻璃。
很喜欢胖胖的莫兹和她的小姑娘,性格截然不同的一对父女。
父亲才疏,但对文明有一种天然尊崇和敬畏,女儿活波灵动,也并不觉得文明的屈膝礼如何重要,在随意画了好几副天真烂漫的画后才在爸爸的要求下画了一幅严肃的库鲁格夫人像,可见她一定很不喜欢这个不苟言笑的老女人。
库鲁格夫人年轻时畏惧权威,她严谨胆小遵守规则,所以也轻易地被热情突破规则的少女打动,当上校质问她和少女的关系时,她撇清了,她的懦弱让她更难以忘情。
随着她逐渐年迈,库鲁格夫人学会了直言反对权威,她在众人前承认了她是一位女同性恋者,她同样被奔放的女生打动。
但她还是那个遵守规则有无上道德的人,她认为如果杰妮做了十恶不赦的罪行她不能再接受她,她说“她和你不一样,她什么都没做过”是违心的,杰妮什么都没做过,而即使少女做了什么恶行,只是教会库鲁格接受更多。
最近喜欢的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在监狱里的教钢琴的老太太——克鲁格夫人和弹钢琴的女犯人——杰妮,情节简单,每个人物却都有丰丰实实的个性,欧洲片范儿。
镜头里同样有电影人的梦想,却一丁儿也不闷。
难得的好电影,写东西给她。
第一分钟:如果这样一个故事,如果给美国人拍。
电影的着重点该是少年的叛逆以及神奇的天分。
监狱里的少女,才华出众、性格叛逆,但个性一定要勇敢、坚韧,最后一刻,她用勇气、毅力、友谊以及智慧赢得了比赛,沉冤得雪——一场伟大的美国梦翻版。
如果给日本来拍。
电影会讲奋斗、讲师生情。
教钢琴的老师需得找个帅哥才好,然后是奋斗,aZa aZa Fighting,中途可以插进一个监狱长的女儿之类的反面角色。
结局可以是完美的圆满,也可以有个人得个绝症什么的。
励志或是催泪,看导演和编剧的安排了。
美国人和日本人,都极擅长讲那些情节简单、人物单纯,却激励人心的故事。
一部电影,要有清晰主题和主线,讲一个能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描述的故事吧,不要给写内容简介的人制造麻烦。
能把故事讲好,已经足够作为流水线电影工厂里优秀的专业人士了。
可是,拍这个故事的,是个德国人。
于是,女孩杰妮个性孤僻,却对钢琴感情热烈、无法自控,或者,她压根不想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事实上,她根本不需一个老师循循善诱——钢琴是她表达感情的方式。
甚至,她的音乐,电影内或是电影外的观众会否喜欢,她已经懒得考虑。
我喜欢这里面隐含的价值观:不讨好什么人,只是为自己的感受张扬地活着,即使只是个女囚。
钢琴教师克鲁格夫人个性孤僻,却是极好的老派规矩。
用钢琴曲的名称对话;矜持、保守,扣子扣到颈下最后一颗;见到小姑娘的第一句问话是:“能摆个妙极的屈膝礼吗?
”;极度鄙视年轻人的音乐,她说:“黑人音乐不值一提”。
做杰妮的老师,她“不是教你做人”,仅仅因为她认为这个女孩有才华。
却也会在大赛前劝杰妮:“你的工作,清楚得像明朗的天。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德文原话感觉如何,中文译过来,端得是味道十足。
我总在回味,杰妮最后四分钟疯狂演奏结束后,克鲁格夫人的表情:乱七八糟却层次感异常清晰,她的眉头先皱起来;而后随着大家起立鼓掌,她眉头舒展开来。
是终于接受“黑人音乐”了吗?
就像她自己也曾说过的,“黑人音乐不值一提,但他们,不同寻常”。
当然,为了不让克鲁格夫人变成太过寻常的老学究,导演特意安排她,年轻时候,作为一个同性恋。
可惜,在我看来,这个安排,仿佛可有可无。
再举个优点罢,电影镜头的运用:主角与人打斗,要体现其暴虐性格的时刻,镜头切给一只飞蛾。
一粒葵花子大小的飞蛾,飞不起来了,在光洁的钢琴面上拼命振动着翅膀。
垂死的小虫子,是个隐晦的小小譬喻。
第二分钟:开头、结尾开头:天空,飞鸟,镜头下拉,电网,昏暗的房间。
监狱的栅栏门,一个女犯吊在门框上,同室的狱友无意中醒来。
看了尸体一眼,正欲继续睡,忽然想起来,摸女尸的口袋,掏出一支烟。
闻一闻,这才起身按铃叫看守。
这间牢房里活着的人是杰妮,等看守的空儿,镜头打给了窗户旁的杰妮,上翻的嘴唇,嘴角和额头都带着血痕,目光中是麻木和不耐烦。
很不错的开头,有悬念,味道十足,但我找到了一处小小的bug。
杰妮摸女尸口袋时,穿的是蓝黑囚服,等镜头打到她脸上时,她身上变成了蓝绿格子的衬衫——影片中,她通常穿这件。
两件衣服的出现,时间间隔太短,换衣,仿佛来不及。
结尾:杰妮与克鲁格夫人对视,杰妮温婉地笑,这是她在影片中惟一一次。
穿件黑的露背小晚装,两条细黑带子搭在后背的蝴蝶骨上,杰妮右脚迈出,行了个妙极的屈膝礼,谢幕,弯腰的一刻,两名狱警上前,为她带上手铐。
我喜欢这个结局。
努力,经受了诸多的苦难,这样做,大多时候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偶尔,却只是为了梦想,为了心中的骄傲。
这种时刻,值得记录。
第三分钟:配角丰衣足食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长大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里,每一个人物都有机会蓬勃地生长。
每个人物都只是他自己,而不是某一类。
这样的电影,主题也许会略显隐晦,气场却辛辣、强烈。
胖胖的看守莫兹,却有一颗附庸风雅的心。
与克鲁格夫人用曲名对话,虽然对不上来是寻常,却从不懈怠。
我喜欢这样憨憨的人,也许不能够真正理解音乐,却对那个世界有纯正的崇敬。
莫兹被杰妮打伤的那次,在医院躺了很久。
他不是没有忌恨,那个伤过他的女孩——那个垃圾,却极被他崇敬的克鲁格夫人看中。
他忍了又忍,把钢琴锁上,在狱友整治杰妮时保持沉默。
最后一刻,却还是他他,偷偷把杰妮带了出来,让这个女孩得以在4小时后去参加钢琴比赛,剧情得以发展。
克劳拉,仿佛是莫兹的女孩,梳着小辫儿的极小的小姑娘,却坚持不行屈膝舞,她不喜欢克鲁格夫人,那个古古怪怪的老太太。
杰妮最后四分钟的疯狂表演结束,观众先是沉默,然后起立、掌声甚至有口哨,现场的情景,绝对不是古典音乐会上整齐的掌声,更像一场流行音乐会的狂热的结尾。
监狱的官员们,在会议中,他们问克鲁格夫人。
“杰妮如果获胜会如何?
”答:“那是伟大的胜利。
”“对于你,但是。。。。。。
”这个关于本故事的譬喻,一个女囚,即使她能取胜,又如何?
对于两个主角自身毫无意义,也许,这个故事最大的意义,仅仅是打动了听到这个故事的人。
第四分钟:音乐音乐 ,这是我不了解的东西。
我只想说,这部片的音乐不是单弱的美,更多的是震撼。
就这句话罢!
无意中发现的一部德国的影片,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上面的电影宣传画,钢琴、镣铐、女孩构成了一种奇怪的气氛。
使得人想了解那女孩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觉得影片的最后部分堪称精典,也就是杰妮在克鲁格夫人的帮助下,越狱来到德国歌剧院参加钢琴比赛时的那段。
杰妮在局促中缓缓地走上了舞台,在拘谨中静静地坐在琴凳上,开始了她“四分钟”精彩的华彩乐章”,在台下观众的注目下,在随后赶来的狱警的包围中,忘我投入地真情演绎了经典的钢琴曲目,并即兴地加入了老师克鲁格夫人所不喜欢的黑人音乐元素,把整台钢琴都当成了演奏工具,琴弦、琴板,加上自己的皮鞋。
如果人生有绚烂如此的四分钟,即使搭上所有的庸碌平淡悒郁晦暗又何妨?
烟花之绚烂,要得就是那一瞬间冲上云霄,撼天动地,虽然终了落得个粉身碎骨,又算得了什么。
对于我等没什么“天赋”的人来说,对天才的想法是很矛盾和偏颇的,或者就希望看到一段完美的传奇,像1900那样小资优雅的让人顶膜;或者就像看他们的笑话,看他们怎么自我傲慢却又无法动弹,就像那些不想让Jenny去参加比赛的人。
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我对电影的第一评判很简单,好看or不好看,要讨论意义也是放到好看之后的,不好看的电影再有意义,对我来说导演也是失败的。
说起以钢琴闻名的电影:相对冗长的《钢琴师》就属于一般般了,可能使我不吃导演那套,而且它其实在讲战争。
同样以钢琴为题材的《钢琴教师》,很好看,但其实是在讲女性。
所以非常好看的钢琴电影,似乎就是这部和《海上钢琴师》了,后者的三部曲一直被列为我最喜欢的电影,实在喜欢托尼托雷的拍摄手法。
但这两部电影可以说完全不同,唯一相同的,只有两个热爱钢琴的天才。
其实两个天才都是在人世间骄傲的活出自己的人,但Jenny命就差了点,没有像1900那样出生在小小的乌托邦里,而是在残酷的社会里经受痛苦。
可以想象,从小被发掘的天赋让Jenny奔波于钢琴比赛,却没有人为他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才会有帮男友顶杀人罪这种“傻事”,加之继父的性侵、堕胎和监狱里的扭曲的人格,Mrs. Kruger刚碰到的J肯定是一个旁人眼中无法理喻的疯子和人渣,没有落入俗套的是Mrs. Kruger并没有要拯救她,她说“我可以帮你成为更好的钢琴师,但不能让你变成好人”时,我就知道这是一部好电影。
所谓天才,其实内心都比一般人要柔软,因为名利和赞美他们已遇到的太多,反而最简单的微笑会让他们写下防备,当大家在追逐名利时,他们已被名利拖累得太多。
小小年纪的J如何会被混小子骗已经一目了然了(一开始我还以为她杀的是混蛋养父呢,看到后来,她养父也不是个十恶不赦的混蛋嘛)。
我们总会想如果我们有这份天赋,那必定如何如何好好利用,从此快乐生活。
但在天才的想法里,真正的快乐生活想必是不利用他的天赋吧,这天赋只是他对自己表示快乐的工具,而不是利用的工具。
他们肯定也想要成功,不是他们个人的成功,而是他们天赋的成功,1900最爱在船舱里为那些站着的贫民演奏,而J去参加比赛其实也是满心欢喜地吧。
或许1900和Jenny的区别在于男女?
1900在下船的那一刻可以毅然决然的回头,因为它能侃侃而谈自己的理由,他的坚强很自我。
但我们痞痞的J其实很弱小,她需要一个懂她的人,她也需要倾诉她的痛苦,当她向Mrs. Kruger说出“我知道玻璃不会破,我在这里生孩子的两三个故事更精彩时”,我也怔了一怔,这个女孩确实经受了很多,我们常会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对天才似乎无法套用,因为他们一出手便是惊叹,似乎就有了任性的理由,天才的任性总是比俗人的任性精彩了很多,他们有资本。
如果没有Mrs. Kruger,其实也只少了4分钟的精彩,但这4分钟却是可以改变她的一生,使她从新正视生命,她还是反叛,但他已经学会了道歉,和屈膝礼。
很喜欢她的结局,很真实,手铐铐上了,Jenny也会为“逃狱”付出代价,换乘美国拍,不知会不会拍成另一部芝加哥。
其实这部电影和海上钢琴师是不能比较的,一部是浪漫的意大利,一部是严谨自傲的德国。
继《女裁缝》后又一部比较喜爱的精彩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理解的故事,替深爱的人顶罪的叛逆女孩,和监狱里教钢琴的老太太,竟然开始了一段忘年交。
惜才的钢琴教师帮助女孩参加钢琴比赛,尽管波折无数,女孩的精湛琴技在初赛和复赛中都赢得了好评,决赛前女孩的同屋将她弹琴的手捆在床栏上点燃,女孩拼死挣扎中将同屋打伤,因此被惩罚禁止参加决赛。
老钢琴教师因此辞职,借运送钢琴将女孩从监狱中偷出。
女孩看到父亲曾找过钢琴老师表示愤怒,因为父亲希望她不要替那个伤害过她的男人顶罪,她以为父亲指使一切,于是拒绝参加比赛,勾起了老钢琴教师的伤心回忆,原来老太太也曾深爱过一个女人,她是个同性恋,为了那个女人的死,她情愿不计报酬一辈子在监狱教钢琴。
女孩感动并上台演出,将舒曼的乐曲用黑人打击乐的方式演奏出来,汗水泪水,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感染了每一位听众,谢幕一刻,警察为女孩戴上手铐,女孩抬起头的最后一个笑容,令人永生难忘。
精彩的是女孩戴着手铐背对钢琴演奏的那个情节,“四分钟”寓意最开始老太太答应警长四分钟的媒体采访,最后警长赠还给老太太四分钟女孩在决赛台上弹奏的时间。
人们把自己分类,一劳永逸。
一个同性恋没有爱人存在于这世上时,她是同性恋么?
一个没有行凶的人被关在监狱里,她是罪犯么?
电影是一个关于同性恋和罪犯的故事。
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曾爱过一个姑娘,这姑娘被纳粹绞死了。
行刑地的原址上盖起一座监狱,五十多年后一个年轻姑娘就在这儿坐牢。
五十多年里,老人一直任监狱的钢琴教师。
同性恋和囚犯──都是与世隔绝的人,勉强存活于自己的虚妄里。
老人要妥协的对象死了,罪犯不剩什么能妥协。
所以这不是一部与什么斗争的电影,只是说出一个真相──每个人都各活各的。
我喜欢没有对立的电影,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的感情和方式永远最有力量。
我也喜欢只有高潮的电影,因为开始和结束难免相同,电影的责任是把一个激越的时刻浓缩再放大,而永恒只有在这里才能找的到。
电影叫四分钟。
囚犯在钢琴比赛上的报名曲目是舒曼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时间四分钟。
影片最后女孩在德国歌剧院举办的决赛中将她一直以来可寄托灵魂的黑人音乐与舒曼贯穿在一起,完全释放了自己。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片段,仅仅是边弹琴边拍打三角钢琴的琴盖已经令人血脉贲张,加上老人连饮红酒的特写,的确淋漓尽致。
不过这是最容易的一件事,不是么?
有一个舞台,做自己。
打动我的片段则是没有空间做自己的时候。
她的双手被反铐于背后演奏,她在牢房的木头桌子上刻钢琴键盘。
那种通过打磨与否来表示黑白键的乐器平面而无声,因此她的投入令我无比动容。
要在这个庸碌的世界上掘一个洞给自己,向着死亡生活。
一定要坚持。
钢琴教师的形象和伯格曼《秋天奏鸣曲》里的女儿几乎一模一样。
梳得十分紧的头发,巨大的额头,古板的眼镜,没有光泽仿佛削过一样的面庞,以及对温情的渴望与躲闪。
她是个踽踽独行的人。
她毫不讳言她的自私,爱人死了,只剩音乐,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命,或者说是临死前的事情。
她怀着歉意颤抖着但直白地告诉囚犯:我从一开始就说了,我不是为你。
因此她不能接受黑人音乐,不能接受对她和钢琴的不尊重,不能接受对于她过去恋情的轻蔑。
然而,她偶有吃力地妥协的时候,会被小姑娘搂着局促地起舞,会为最后那段黑人舒曼落泪──这两个人只是在各自的道路上有几点交集,那些瞬间完成了永恒。
我说过,自然而然的发生总是最有力量。
这个世界是为天才准备的,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即那些最纯粹的东西。
电影中最好的一部分就是所有平常人的出现,他们是幸运的,他们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为自己的愤恨报复,他们的世界总是大而宽敞的。
导演的小花招随处可见,可他那么真诚地跳着舞,让我无法讨厌他对电影的干涉。
一座监狱,两个女人,三场考试。
四分钟,有时候就是一切。
一个是在监狱教了60年钢琴的古典音乐造诣不浅的老妇人,一个是顶替自己的男友、以杀人罪入狱的天才钢琴少女;一个是同性恋,一个是暴力狂;一个曾在纳粹党卫军的逼迫下同自己挚爱的女人划清界限,并亲眼目睹她死,一个曾被养父强奸,跟小混混混迹街头,未婚怀孕,却经历孩子因医院对犯人的疏忽难产而死。
当这两个人相遇,故事会是怎样?
是不是,两人通过音乐互相了解,彼此改变?
是不是,老妇人发现了少女的天才,于是少女因此告别黑暗的过去,走向光明的未来?
是不是,这个故事励志而俗套,结局已经可以预料——女主人公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热泪盈眶?
不是的。
她们没有彼此改变,只是在对方中找到更真实的自我,更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
老妇人并不因为杰妮(少女的名字)对黑人音乐的精彩演绎而减少对这类音乐的反感,杰妮也并没有因为老妇人爱古典音乐而放弃自己对黑人音乐的天生悟性。
不是的,老妇人能做的只是把杰妮偷偷从监狱弄出来,让她在德国国家歌剧院一展她的天赋,参加一个为21岁以下的人举办的钢琴比赛。
她所能做的,只是在垂垂老矣之时,给杰妮一个机会,一个短短的4分钟的演奏机会。
不是的,不是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
演出还没开始,警察便已包围了剧院。
演出结束之时,在掌声雷动之中,杰妮便被两个警察铐上手铐,当场带走。
曾经多少次带着镣铐,用手在琴键上舞蹈,当这4分钟来临,她以黑人音乐的风格演奏舒曼,把自己20年来的委屈、愤恨和狂怒宣泄在音乐里。
4分钟结束,全场一片寂静,继而掌声雷动。
面对激动和欢呼的人群,她只是斜靠着钢琴,眼神里闪烁着一贯的不羁。
当看到观众席上百感交集的老妇人,对她如此演绎舒曼抱以掌声的老妇人,她这才走到台前,张开双手,向着老妇人的方向标准地行了个屈膝礼。
尽管,她曾经倔强地说,她永远不会对任何人屈膝。
这是我看过的最难忘的电影结尾之一,一个女孩,穿着她不惯穿的黑色晚礼服,在行一个优美的屈膝礼。
她的两旁各站了一名警察,她张开的双手眼看就要收拢,不久就会套上手铐,她的脸上却洋溢着得意和灿烂的微笑。
就这样,我被深深地打动,因为这残酷的真实,因为那些动人的乐章,因为这个不落窠臼的故事。
《四分钟》是偶尔淘到的片子。
看完了,浮在脑子里的就是许巍的《两天》,一天是为了生,一天是为了死。
而德国导演克里斯·克劳斯把这两天浓缩到了《四分钟》。
《四分钟》是部德国电影,描写的是80岁的同性恋钢琴教师和狱中音乐天才Jenny的故事,Jenny从小远离父母,替流氓男朋友顶替杀人罪而锒铛入狱,在监狱中又失去腹中胎儿。
钢琴老师尽管3年没有领到薪水,但是对音乐的爱激励着她继续教授监狱囚犯,直到遇到了Jenny。
这是两代人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古典音乐与黑人音乐,文静与粗鲁,冷静与疯狂。
她用钢琴将Jenny一步步引向了德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给了她难得的四分钟和舞台,向世人展现她的天赋,她对音乐的爱和梦,以及她对传统的反叛。
影片有着德国电影特有的冷静和理性,但是也能感觉到导演对艺术自身的探讨,思考和追求。
如果说这是个试验性的电影也不为过。
影片中最精彩的是最后的四分钟,当她奔向舞台的时候,没有了舒曼,与之对立的是融合了黑人音乐风格的疯狂演奏,她发挥了现场所有可以用的包括钢琴的键盘,踏板,琴弦和共鸣板,以及她的皮靴,还有来自内心愤懑发泄的砸琴响声,恰到好处而又淋漓尽致,在这四分钟,你会甘愿随着她堕落和愤怒,颠覆和呐喊。
在这一刻,正如钢琴教师说的“我只关乎音乐”。
不关乎背景,音乐在这一刻打动的是每个人的心灵,而不是演奏者的个人背景。
七宗罪里有一句话: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
我只同意后半句。
Jenny像所有人一样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家庭,但上天貌似不想让她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过度一生,于是她作为钢琴才女几岁的时候便登台演出,进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和各界的赞誉。
在她12岁时,她决定不在弹钢琴。
如果家庭的谅解,鼓励与支持仍然沿着她的生命轨迹继续运动下去的话她也许可以成为一个画家或是一名作家,艺术的天赋是不会轻易消失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
可是上帝总是给你多少就从其他的地方拿去多少,她的父亲与她开始了同居乱伦的梦魇般的日子,脆弱的灵魂熄灭了它应有的光华,肮脏的氛围断绝了一切的灵感。
命运反复折磨着已经无力喘息的生命,14岁的她本来以为与一个男孩的相遇可以让她逃离诅咒,可“父亲”却诬陷她谋杀将她最终送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监狱。
当一个孩子面对社会无情凶狠的撕咬时,她没有选择的机会也没有翻身的希望,于是在室友上吊自杀的时候她没有劝阻,因为她的经历向她描绘了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
对父亲的仇恨与监狱中残酷无情的现实紧紧的缠绕住了本该张着好奇的小脸不断的探索未知的她。
公理真的存在吗,没人向她回答,她爬行于黑暗潮湿的走廊里,让心灵变的坚硬起来。
一个80岁高龄的钢琴教师意外的走进了她的生活,广袤荒凉的大地第一次迎接甘雨淋漓的滋润。
面对仍未愈合的伤口辐射出的隐隐刺痛,皱缩的灵魂开始逐渐舒展。
它会苏醒的,可它还需要不断的浇灌,监狱中阴影和过去遭遇的种种磨难是无法一次愈合的。
叛逆,流放的灵魂此刻唤醒了钢琴教师二战时的那段不完整的爱恋与生死离别的怨恨,两个人都在情感的泥淖中摸索却找不到出路。
时间一如既往的线性延长,微微的无法感觉的变化开始出现在两个摩擦碰撞的心灵的深处。
只有两个极端的磨合也许才会爆发出强烈有力的认同,经过说服并感受到爱的Jenny决定去参加新人钢琴赛的决赛。
虽然以往的回忆依然沉重,但无可比拟的天赋带她获得了成功。
记得满怀内疚的父亲对她说了也是唯一的句话:舒曼…他的曲子好。
我希望你能赢,Jenny。
而Jenny只是冷冷地回到:我希望你去死,爸爸。
一切似乎又从新开始,对父亲无法消解的冰山依旧傲然的挺立在两代人面前。
总希望世界是美好的,人情总是纯真的,可千万次的打击之下所有人都回过了头。
我们为它奋斗,虽然它想方设法的打击伤害我们,我们为它去爱,虽然无数的感情碎片在脚下放着刺眼的光。
也许只有等我们在岁月催促下低下了头才会虚伪的给无法再变的人生加上一句:我这辈子没有白活。
这句注脚是生活最大的谎言,它的无奈是因为已近黄昏。
放在最后来总结一下这部影片。
四分钟是一部彰显人性的电影,对社会复杂而深刻拷问在100分钟的影片里挥洒的自如得力。
不论是立意还是技法的都很出色。
倒叙蒙太奇的运用将两个不同时代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演员极富张力的演技使本片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回味无穷的印在了观者心里。
难怪在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表示道:我们只用了不到4分钟的时间就决定把这个奖颁给《四分钟》!
我的直觉里,法国电影的浪漫,在于《两小无猜》里玛丽昂.歌迪亚为了和青梅竹马将无赖游戏玩到死,把胸罩穿在T恤外面去考试;意大利电影的浪漫,在于《邮差》里马西莫•特罗西对着麦克风小心翼翼吐出心爱女人的芳名;西班牙电影的浪漫,在于《对她说》中插播的黑白默片里,男人钻进女人的温床永度余生;德国电影的浪漫,在于《四分钟》的最后,杰妮向克鲁格小姐行的那个屈膝礼。
几年前,在农大西区食堂顶楼的活动室里,我发现一架蒙尘的钢琴。
破得连琴弦都露在外面,有些键按下去没有声音,有些键按下去发三个音,有些键按下去便弹不回来了。
没有凳子,我站着弹《天使爱美丽》,跑调了却仍难改悦耳轻快,难改那快节奏的忧伤。
当时真想把这架钢琴收养下来,可惜我太穷了,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屋子,来盛下这个大孩子。
我只是站着弹,弹,弹到别人要锁门,过来赶我走。
克鲁格小姐不小,是位佝偻着背的老太太,满脸皱纹,娇小干瘪。
她少女时曾是天资过人的钢琴手,却将人生60年投注在一所女子监狱教钢琴。
单身、严肃、固执、蔑视“黑鬼音乐”、要求学琴的女孩都给自己行屈膝礼,克鲁格小姐的秘密之所以是秘密,就在于她从不露一丝痕迹,一个微笑,一滴眼泪,一个吻。
她说除了音乐,她什么都不在乎。
杰妮不是美少女,其他音乐电影里的女主角们的优雅,或性感,或清纯,或俏皮,她都没。
在蓝格子囚服映衬下,她显得暴戾、自负、冷漠、玩世不恭,唯有那双手,虽然被她自己啃咬抓扒得不成样子,虽然握拳砸过厕所的玻璃,虽然险些被嫉妒的狱友烧残废,虽然有寒光烁烁的镣铐反锁——却在鲜血淋漓中琴键上跃动,那是双精灵,是双炽热的心。
克鲁格小姐教杰妮弹钢琴,她要她参加比赛,拾回天赋应得的荣耀、尊严和自由;杰妮却对钢琴唾弃痛恨,对自己的才能不屑一顾。
她们强烈的个性互相冲撞和扭打,沉溺于冷嘲热讽,挑衅与规训,反抗与惩罚。
杰妮曾是神童,游历各国巡演,继父一心将她培养成女大师。
12岁她想放弃钢琴,继父强暴了她。
20岁不到她交了个混混男友,男友杀了人,她为他替罪入狱,她怀了他的孩子,他却弃她而去。
孩子叫奥斯卡,在出生下一刻就死了。
她两次向医院高楼的玻璃窗飞奔冲刺,却两次都没有扑向蓝天绿树,而是撞昏在白色的地板上。
克鲁格小姐年轻时和她现在一样娇小。
二战时期,女子监狱被征作临时医院,克鲁格小姐的灵巧双手,弹钢琴,救治伤员,以及爱抚爱人的脸。
克鲁格小姐爱上一名女囚徒,是个共产党员,那天纳粹本要将女囚徒斩首的,可盟军的炸弹炸死了刽子手。
纳粹从克鲁格小姐的钢琴上抽下一根琴弦,吊死了克鲁格小姐心弦上唯一的爱人。
“你以为哭很容易吗?
你以为活下来很容易?
”如果女人的心像《铁达尼号》里的Rose所说,如海洋般深,那么这两个女人的心是被铁窗锁闭的海洋,只是一个在铁窗里,一个在铁窗外。
钢琴是把钥匙,让克鲁格小姐对杰妮说出她守候一生的秘密:“我不是个老娼妓。
我是个老玻璃。
”杰妮在风和日丽的郊野握住克鲁格小姐的手邀她跳舞:“我想对你说句话,我甚至对和我上床的男人都没说过。
我喜欢你。
”最终,杰妮站在聚光灯闪耀的舞台上,克鲁格小姐站在昏暗的观众席最后。
4分钟,杰妮只有4分钟时间的自由。
节奏,音阶,舞步,轻拢慢捻抹复挑,将钢琴和生活的爱恨百味,砸向那无常的黑白之间。
克鲁格小姐从来不喝酒,也不苟言笑;杰妮从来不对人卑躬屈膝。
一曲终了,克鲁格小姐端着祝福的香槟,向杰妮飞一个无声之吻,笑着热泪盈眶;杰妮伸展双臂,踮起脚尖,向克鲁格小姐致了一个屈膝礼,热泪盈眶地笑了。
4分钟。
4分钟之后,狱警冲上舞台,画面定格黑屏。
戴着镣铐起舞的女人 们
值得深思的片子,最后很感动,女孩带手铐弹琴的那段,太棒了
通篇就是为了最后四分钟的演奏,电影告诉我不要试图和罪犯讲道理,更不要尝试去改变他们。
震撼四分钟。最后那个屈膝礼,简直太煽情了。但我还是被打动。另外,杰尼的蓝眼睛其实很清澈——爱好音乐的人大概都这样吧。
德国影片,没有想像的那么好,主要角色表现都不错,就是太丑了,呵呵~~
8/4/2007 12:30pm Cultural Centre
是的!!!!!!!!!!
有人为了名利而弹琴,而她则是用生命在弹琴,前边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最后四分钟的华彩,尽管无法忍受脾气暴躁大吼大叫的主角,但依然不失为一部动人的作品。
又一部有关钢琴的作品,但稍欠火候和张力。小品级别。
蛤?乱糟糟,乱轰轰...
美国式装逼。。。。。。
前半段有点走神,不过看在最后的四分钟还是值得给五星啊!!
表现手法还挺有意思的苦情戏。。故事核像韩国电影
舞台上的那段表演很精彩
倒没觉得有多深刻、体现了多高深的人性。只觉得故事很流畅,高潮很震撼。海报也很不错。再有一点,德国监狱的保卫工作太差了吧。
严重过誉,剧情支离破碎又不能突显主题,女主角从头到尾未能引起我的共鸣,只能理解打高分的都是冲着最后四分钟的
没有达到预期,可能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来感受。喜欢拍法,但感觉人物上并未完全立好,包括克鲁格夫人和杰妮,两人的故事对于其选择都没有太好的补充和推进(也可能只是没有打动到我),最后的演奏之后的行礼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琴键四分钟竟然真的以这样四分钟收场。
三星半。这四分钟这是破茧而出的四分钟,羽化成碟的四分钟,飞蛾扑火的四分钟。杰妮的弹奏是犹如星云流火般用一瞬燃烧一生的绚烂绽放,将20年来所压抑的愤怒,痛苦,委屈,悲伤毫不保留投放到音乐,演奏出一曲关乎激情,希望,梦想,才华的壮烈悲歌。在她的音乐中,听到内心的呐喊,灵魂的咆哮。
看不懂,对历史背景也不了解
激进过头了,有情绪是好事,但原封不动的爆发出来就是一种不尊重,这样的性格特点褒义的说是血性纯粹,贬义地说就是鲁莽幼稚,好在她弹得一手好琴,所以就算把身边的人件物件都虐得一分二白也让人讨厌不起来。
还 不错~但也不至于分数那么高吧 3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