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影评。
《菜单》也算期待了很久,毕竟安雅主演(虽然安雅最近脸型变得愈加奇怪再不复《女巫》时的纯粹),也有着美食+悬疑这般噱头,但从结果上看呢,高概念加持的悬疑虽然赋予了电影某种“高级感”,然而“高级感”却并未能转化成为良好的观感,观众在一道道所谓的美食之间逐渐迷失了观影的乐趣,而影片的作者也在高调开头后把故事讲得越发不知所谓,莫得重心。
当然,我今天可不是在写什么影评,纯粹是因为电影里的芝士汉堡有点挑逗起了我的食欲,所以在此一书我对芝士汉堡的记忆。
正巧观影之夜在麦当劳点了双吉,双吉可谓麦当劳经久不衰的经典汉堡,虽然也没有那么好吃,但不知道点什么的时候,双吉每每能解决我的选择困难症。
武汉万象城最近开了家shake shack,因为听说蛮火爆的,元旦就去吃了一趟,结果感觉是非常一般,价格不算便宜,汉堡质量也相当堪忧,肉饼干巴巴的,甚至不如麦当劳的双吉有滋味。
说起汉堡,我就总会想到当年在英国尝尝光顾的five guys,电影院楼下有两家餐厅,一家是卖烤鸡的nandos,另一家就是five guys了。
烤鸡吃了几次,味道着实一般,倒是five guys质量不错,于是我们成了常客,five guys汉堡的噱头就是可以随便选配料,当然选得再多,肉饼上能塞的也就那么多,因此选自己喜欢的就好。
five guys最好吃的倒不是它家的汉堡,而是薯条,five guys的薯条都是带皮炸的,因此倍儿香,回国后再也没吃到过那么好吃的薯条。
听说后来上海开了好几家five guys,但一直没机会去上海,看评分也不是很高,不知道是否也变了味呢。
(翻了半天照片,竟然没找到five guys的汉堡照片,有点遗憾,只能找两张网图配上了)
近来吃过最好吃的汉堡来自18号酒馆,价格不便宜,但是肉饼确实厚实,汁水也足,当一个肉饼能被冠以“多汁”之时,显然口感是有所保证的。
电影里安雅吃的这个双层芝士汉堡,便专门给了汉堡“多汁”的特写,肉汁滋滋地从肉饼中满溢而出,大概是汉堡最有魅力的一瞬间了。
之前在广州玩的时候也光顾过一家西餐店,本来想吃牛排,但被店里菜单上的汉堡所吸引,那家的汉堡味道也不错,咬下去汁水四溢,但可惜忘记那家店的名字了。
电影里的汉堡除了汁水诱人之外,还有很大的特点就是肉是实实在在的多,前些年国内也有不少以“大汉堡”为噱头的店,肉饼一层叠一层,根本无法下嘴,只能一层一层吃,这反倒失了吃汉堡一口咬下的乐趣。
不过呢,我吃过最好吃的汉堡,其实来自我自己。
超市买的冻肉排,放到平底锅两面煎熟。
铺一层生菜,再铺一层煎蛋,再铺一层煎培根。
一口咬下,肉菜混合,照样汁液似旋,照样满满的饱足感,关键是还便宜。
或许带着诚心的饭,吃着总是很香的吧。
但如果只把美事作为电影的噱头,那纵然皮相好看,食材精致诱人,观众大概也无法真正感受到电影的美丽吧。
是我喜欢的类型片,但这个类型的故事,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也会很不喜欢。
如果看过阿婆的《无人生还》你会喜欢,那这个应该是你的菜。
否则的话就,不要跳坑啦!
整个片子从一开始就铺垫了奇怪的气场,帅气小哥尼古拉斯(我一看就觉得很像嫌疑人里的叶祖新哈哈哈哈哈哈哈)一出场就既偏执又无所谓,表面上很积极但实际上并不在乎,看起来是正常人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这个角色是我非常喜欢的“狂信徒”类型,为了信念可以放弃一切,极端的角色完美搭配极端的场景。
女主角安雅则是“局外人”,类似《无人生还》里的“我“。
她误入一个奇怪的局,自觉格格不入,通过她的视角和一举一动反衬出整个岛的异常。
整个剧的眼落在厨师长的身上,他是这个岛的神,一个失落了信仰的神。
当神的神力被剥落,在堕落前他要复仇。
除此之外还有盲信者,虚荣者,谎言者,逃避者,傲慢者,自大者等等。
剧气氛的塑造特别棒,紧张又古怪,每个角色都是典型的特立独行,而典型性揭示了这是个寓言故事,一个Myth,一个非现实surreal。
很难忘记那奇妙的构图、隐喻、令人记忆深刻的拍掌+准军事化口号,最有意思的是电影非常认真地介绍展示每道菜!
而且看起来都很好吃……(可恶我饿了)唯一扣分大概是它并没有真正的无人生还呢。
那么,它是不是你的菜呢?
(眨眼)
一场远离人烟希腊小岛 美食家 网红名人 富豪远道而来 参与一场人均千美元以上的美食飨宴 美食还是精致依旧 如舌尖上的中国 现场厨师制作 每道菜有概念 有故事 有特效 但是可是然鹅 随着餐食逐道端上餐桌 事情变得诡异 男友的自私自利 有钱人冷漠 投资人虚伪 蛮横 演员的烂演技 电影有效利用jump scare 在优美流畅音乐 如美食纪录片般的飨宴中反差 这令主厨普通报菜单环节也有惊悚的味道哈利波特系列终结至今 费恩斯再次证明他可以令人毛骨悚然 尼古拉斯 霍特 一如他这两年在凯瑟琳大帝里的 智商不高的白痴<( ̄︶ ̄)/ 最后女侍者暴起行凶有些突兀 报警后后续 让故事的原罪转回商业电影范畴。
No one is live leaving the chef's feast ( ง °皿°)ง⁼³₌₃
这部片子的设定本来很有意思,其中的讽刺意味基本上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但就是这种做作的表现力恰好讽刺了导演自己…… 故作高人一等的姿态,仿佛批判那些追求Fine dinning艺术的庸俗大众,忘了食物的本身只是填饱肚子。
实际上我也只是想看个有趣的惊悚片而已,而你却非要充满爹味的教我点道理… 自己把自己给讽刺了,挺好🙂️
某些电影节正像这场晚餐,桌上的食物就是电影,不管这些电影多么故弄玄虚和虚伪,只要它出现在这场晚宴的桌上,人们就会像Tyler对第二道菜一样津津乐道,因为人们享受的是自己的ego在这种场合得到满足的感觉,他们压根不记得端上来的食物是鳕鱼还是星斑。
从电影文本的本身来看,这就是对fine dining不留情面的嘲弄和批判,厨师,服务员,食客,美食评论家,一个也不放过。
最后逃出升天则是对这套fugazi嗤之以鼻的女主角,痴迷于这场虚伪做戏的Tyler第一个领便当。
影片可以外延到许多与艺术相关的主题,例如某些电影节正像这场晚餐,桌上的食物就是电影,不管这些电影多么故弄玄虚和虚伪,只要它出现在这场晚宴的桌上,人们就会像Tyler对第二道菜一样津津乐道,因为人们享受的是自己的ego在这种场合得到满足的感觉,他们压根不记得端上来的食物是鳕鱼还是星斑。
这场讽刺也同样适用于现代艺术,充斥着噱头,过度阐释,强行的形式革新,即使有人当着他们的面饮弹自杀,他们也会认为这是用餐体验的一部分,并从中品出这样那样的滋味。
这些所谓艺术品就像晚餐上的一道道菜,它们看起来是食物,却并不能填饱食客的胃。
前中段的节奏很好,氛围从餐厅逐渐变成客人的屠宰场,观众的安全感不断被剥夺,反倒是铺垫到后期,所有客人知道自己今晚必死无疑之后的情节设计忽然泄了气,失去了前中段那种缓慢滑向未知深渊的感觉。
但还好这种不安全感勉强维持到了影片结尾,直到女主角坐在船上啃着汉堡时,安全感才回到观众身上,而影片也随即落幕。
还有一个优点是空间展现地很好,整个餐厅作为密室,场景还算丰富,即使大多数事件发生在大厅,导演也把观众通过女主角的视角带到了厕所,办公室,后厨,以及主厨的住处。
“愚蠢的男人”这个段落也丰富了岛的空间感,客人出去喘了口气的同时,也让观众暂时离开紧张压迫的主舞台,在开阔的空间中喘了口气。
可惜这一段落的设计虚张声势,主厨的自残很变态很到位,但后续居然就这样放过了男士们。
而从Tyler这个角色的设置可以窥见这部影片的缺点,那就是角色完全被塑造成导演想要讽刺的那一类人,除了为导演表达对这类人的抨击以外,没有任何用处,就是纯粹的工具人,本片的真正男主角应该是主厨。
具体来说,就是角色高度符号化,把角色当靶子立起来之后再打。
故事更像是一则寓言,所有的角色和情节都直接指涉某件事或者现象,完全放弃了故事的连贯性,可信度和内在逻辑。
整部影片更像是一些小创意的集合,比如每道菜之间用提示卡直接硬切,把故事切割成一段段短片,从而破坏了连贯性。
类似于《悲情三角》,本片也把观众放在了嘲弄电影中角色的一方。
而让观众觉得自己站在嘲弄的一方而不是被嘲弄的一方的秘密是,角色都被或多或少地夸张化或被漫画式地呈现,但这其实进一步加深了角色代表那类人的刻板印象,所呈现的维度愈显单薄。
另外还有一个小缺点是,现在的悬疑片总是喜欢把什么事情都表现得在预料之中一样,包括女主角杀死服务员,取得钥匙,呼救都似乎完全在主厨的计划中,甚至最后连她在海面看爆炸的燃料和时间点都被算好了。
总之,像《菜单》这样的讽刺电影更像是连线游戏,把角色和导演想要讽刺的对象一一连接起来即可,这大大限制了故事寓意的外延,一切都过于清楚和明显。
但由于创意和前半段的氛围营造不错,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
评分三颗星。
明星助理因何而死?
布朗大学,一年至少六万美元的私立名校学费,根据IPEDS(美国综合高等教育数据系统 )数据,本科生学杂费为每年6.23 万美元 (2020 年 – 21年) 。
不用贷款的明星助理,生来和主厨以及所有厨师,就不是一个阶级的人。
就像影片里主厨问女主,你是我们这边的(服务者),还是他们那边的(享受者)。
这个提问,以及每个人一千多美元的餐费,清晰表明了阶级矛盾。
结合背景,尽管主厨收入不菲,但早已失去了当年做饭给他人吃的热情,每天工作强度极高,难得有一天休息还看了个烂片。
同时还有来自美食评论家的极高压力(差评随时倒闭)。
所以他生活并不快乐,包括其他厨师,已经失去了烹饪的初心。
接受丰富信息的现代人,很轻易就能得出结论,这一切都源自资本对人的异化(工人感到自己失去对自己从事的劳动的控制的状况,使得工作成为非自发性的活动,因此劳动者无法对劳动产生认同或者领略到劳动的意义)。
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快乐而工作,不在于食物的种类或价格,才能使主厨在烹饪芝士汉堡时露出笑容,帮助主厨找到初心的女主,亦就此逃过一劫。
我们从事我们所想做的工作,主观感受到工作的意义,自发对工作拥有积极性,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生活。
被迫去做某项工作,哪怕是高收入的,甚至是受人尊重的,也仍然是不快乐的,甚至是痛苦的。
看了安雅小公主和“野兽”尼古拉斯霍克演的惊悚片《菜单》,虽然不完美,但是节奏和创意都出乎意料的好。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部片对“Fine dining”的嘲讽。
厨师觉得自己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就餐体验,在创造艺术,而女主角觉得就是胡扯。
搞笑的是,最后女主角逃出来了,是因为她点了一个芝士汉堡。
很多年前当记者,跑时尚线,听过很多奢侈品都说“我们是在做艺术”,连什么洋酒品牌也要开展览,说自己是艺术,每次听到他们说这个我内心就翻无数个白眼;我的合伙人跑过一段时间F&B(food & beverage),什么米其林黑珍珠餐厅如数家珍,他以自己摘过多少“星”(吃过多少米其林餐厅)“懂多少惠灵顿牛排”为骄傲,觉得自己沾了艺术的高级感,可是我知道他其实和大多数美食记者一样,是个四处蹭吃蹭喝的死胖子而已。
电影中试图用一个“创造艺术体验的主厨”作为开涮点,是很有意思的。
是哦,餐厅和厨师到底能不能创造一种类似于观赏艺术的体验?
我的答案是:抱歉,不能。
Alexander McQueen也好,Joel Robuchin也好,是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是很棒的厨师,但是不好意思,他们不属于艺术的范畴。
因为服装就是为了被穿,食物就是意味着被吃掉——它们深陷物质世界的囹圄。
很多年前写过一篇稿子,《时装和美食是否能成为伟大艺术》,虽然是报道,但是我现在还很喜欢《卫报》评论员的观点。
Bon appetite.《卫报》的艺术评论员Jonathan Jones在今年5月发表了一篇博客,题为“论美食和时装为何不能成为伟大艺术”,他在文中提到,“食物就是意味着被食用,而服装就意味着被穿着。
”但是,一些服装品牌,尤其是一些奢侈品,并不这样认为。
他们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极其富有艺术感的。
在Jonathan Jones发表这篇博客之后几天,法国奢侈品路易威登宣布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以“艺术时空之旅”为主题的展览,展览从5月底持续至8月30日,即引来争议无数。
与此同时,瑞士顶级钟表品牌江诗丹顿在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举办了名为“江诗丹顿典藏——源自1755年的制表传奇”的展览,其中有180多件珍贵钟表展品。
故事至此并未结束。
意大利的奢侈珠宝品牌宝格丽最近又宣布了“125年意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持续到今年11月。
无论是这些品牌自我宣称说这些展览“展现了150年的工艺传承”,还是“能够向观众展现自18世纪以来的钟表制造历史”,博物馆的观光客都会情不自禁地问:这些展览,是真正地展现伟大艺术,还是奢侈品的新营销模式?
在江诗丹顿展览开幕之际,一名中国记者直截了当地问江诗丹顿首席执行官陶睿思(Juan-Carlos Torres):“你认为奢侈品牌在新兴市场(比如亚洲)做展览,是一种新的推销方式吗?
”“这个问题很有趣,”陶睿思回答道,“但是我并不认为江诗丹顿的展览是一次推销行为。
我们仅仅出于想要分享的意愿,(才举办这次展览。
)”新加坡国立博物馆的馆长Lee Chor Lin则有力地回击了这一疑问。
她提到,“博物馆的真正目的是连接着人文历史。
在我们的博物馆里,我们则用多种方式展现新加坡。
我们认为观众们能从很多事情中学习到历史:包括时尚、摄影、电影,甚至是食物。
所以,为什么不能是手表呢?
”有一位记者仍然对此报以怀疑态度,认为此展览不具艺术价值,Lee Chor Lin则半开玩笑式地讽刺了他:“你显然不是一个戴表的人。
”千里之外的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宝格丽展览的策展人Amanda Triossi说宝格丽的展览则不仅仅展现了珠宝。
“人们总是觉得珠宝不是严肃艺术,这次展览能够改变人们的狭隘观念。
”但是,在博物馆里闲逛的王凯胜先生显然对这次展览很不满意。
年近40的王先生经常来博物馆观看展览,他认为,相比一些中国的瓷器、绘画等展览,宝格丽的展览显然没有艺术价值,反而展现了一股炫富之风。
“博物馆的任务首先应该是给大众普及艺术。
奢侈品所带来的生活方式能够被西方人所理解和接受,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太过遥远。
此次展览甚至还需要收取10元的额外费用?
这更体现了奢侈品的狂妄自大。
”王先生说。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接受《文汇报》的采访时谈及,观众对博物馆的批评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的。
“核心在于国博的‘魂’在哪里,我们的‘魂’在多样性。
宝格丽在这里三四个月就走了,古代中国展在这里三五年都不会换,我们的主线没有偏移。
在多样化的展览格局中,让观众进来之后有更多的选择,”陈履生说。
其理论与路易威登的展览不谋而合。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接受《中国文化报》采访时说,展出“LV”,国博看重的是其艺术理念。
“有人说它是奢侈品,没错。
丝绸、瓷器、玉器、青铜器,当年又何尝不是奢侈品,但今天却都成为我们文明最辉煌的顶峰之作。
实际上LV的艺术理念、以人为本的创意设计乃至诚信,都值得今天的中国企业学习和思考,”吕章申说。
《经济观察报》的记者杨婷婷有幸参观了这三次展览。
她对奢侈品在博物馆做展览是否有艺术价值有一套判断标准。
“试想,如果这些展品的标签都被去掉,而它们仍能够启发人们,它们则可以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她说。
她十分看好江诗丹顿在新加坡国立博物馆的展览,因为该展览则真正“展现了欧洲制表文化的历史”,而这一部分历史对亚洲人来说,又极其稀缺罕见。
卫报记者Jones的意见可能有所不同。
在他的博客中,他试图让读者来比较一幅食物的静物图和一盘真的食物。
“图画显而易见,并不是真正的食物,因为它并不能像食物一样给人充饥。
但是它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情感。
它抵达人类心灵深处,这里是厨师和服装设计师并不能抵达的地方。
”奢侈品与艺术的关系则有着相似的地方。
一条宝格丽的项链也许能够带来美感,但是它不能激发一个艺术家所激发出的情感。
“艺术与思想相关,它是形而上之物。
它所带来之物直达我们的思想。
时尚和美食不能成为严肃艺术,是因为它们深陷于物质世界之中,”Jones的这句话也许是最好的总结。
主厨给出了每个人被受邀赴死的理由,就像设置晚宴一样,菜单、食材、每道菜的烹饪手法、时间、甚至是食客的心情,都必须有条不紊,都需要在他的掌控之中,没有趋于完美一说,只能是完美。
富商和富商太太:他们能够来这家贵价餐厅很多次,有的人一生都未必能来一次,而每次主厨都会介绍菜单,他们却说不出曾经吃过的任意一道菜是什么。
这是对食物,对主厨,对这家餐厅的不尊重,无论主厨用多珍贵的食材来匹配这个餐厅的价位,他们都不在乎吃下去的是什么,只是来到符合身份的餐厅罢了。
美食评论家和杂志社老板:评论家名气颇高,随着名气颇高,她也变成了一家餐厅好吃与否的生死判官,是她当年对主厨的青睐有加,使得主厨的餐厅名声大作,是最初的伯乐。
然而现在的她,每一道菜都要找出点瑕疵,以彰显她的严苛挑剔和与众不同,那是专业人士才能觉察的问题。
比如面包蘸料的分层,拥有生活常识的人或者物理知识的就知道,调制得再融于一体,油会逐渐分离浮在最高层。
这多么地可笑,挑剔已经成了美食评论家的工作,而不是品尝美食。
杂志社老板是明显不懂得吃的,他只负责附和美食评论家,对她的观点表达赞同,他是那个付钱请她吃饭写评论,以此获得流量的资本。
打工三兄弟:他们是投资这家餐厅的公司的员工,他们用虚假交易来为公司逃税,日常用公司员工的身份来谋福利,来压制他人。
投资公司老板:他质疑主厨的菜单,甚至要求换掉主厨,并不在乎一家因为主厨而知名的餐厅,在失去灵魂人物后是不是还一样,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得食物。
因为他是资本,他懂得的是投资收入比,他的目的是赚钱。
演员和他的助理:演员曾经作品无数,应当很有演技和天赋,然而他浪费天赋接烂片,主厨在为数不多的休息日进电影院看了一部这个演员的烂片,他对一个艺术家放弃追求感到愤怒,变相来说,这个演员对不起他的观众——也就是他的顾客。
助理一直在偷演员的钱,即使家里能不贷款让她读完学费很贵的大学,她离不开演员,习惯了远超出她能力所能赚到的钱支付的生活,习惯了跟着演员到处走,而演员也离不开她,他怀念以前被追捧,被狗仔跟踪的日子,现在只有助理一直跟着他了。
狂热信徒是唯一知道这一餐是最后的晚餐的客人,他沉迷于对美食拍照,在社交媒体上侃侃而谈他对美食的了解,热衷于向他人介绍他多么地了解各种制作食物的高级仪器,并且拥有一台,他用专业话术来教育他人怎么去看得懂、品得出这些美味的艺术品。
他因为主厨对于一到餐点的介绍而热泪盈眶,他因为女主被邀请去跟主厨对话而嫉妒,他是愿意为崇拜之物而孤注赴死的人。
然而,他的津津乐道,专业知识,都是二手货,是倒背如流,他无视餐厅不准用手机拍照,任凭风味流失,他无视主厨说的慢慢品味,吞咽完自己的再去拿女主的菜。
他从未下过厨,他根本不知道要用什么香料配羊排能够去腥,能够激发香味,更不用说几分熟,怎么切菜了。
女主是主厨整个菜单唯一的计划外,他制作各种餐间表演,来调动客人的情绪,却失算了一件事,那个狂热信徒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来用餐,原本的女友知道来了就会死而跟他分手了,他选择带了个能买来的女孩赴约,并且隐瞒了将死的事实。
女主确实跟计划外一样,格格不入,一开始她对狂热信徒很客气,即使她对他的言行不理解、不赞同,后来,我明白了为什么。
她跟主厨一样是服务人员,作为服务人员,她对服务他人没有不满意,而对服务对象的要求不满意,跟主厨不满意客人的吹毛求疵,客人的舍本逐末,有种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客人,在各大著名美食APP,在去各种餐厅吃饭的时候都能看到影子,不同状态的我也能带入一二。
女主吃的那个汉堡,是主厨的初心,唯一让我觉得不能放她走的点是她的表情,她靠的是理智来点餐,除了吃那一口的时候,我感受不到她的渴望,更像是一种谈判、生死关头的紧张,确实也符合剧情和人物。
何况主厨满意就可以了,他确实可以满足了,在人生最后的时刻,还能全心全意地去满足一个顾客的点餐,那就够了,未必要顾客多么想吃,多么饥饿,只要他能身心投入去做一餐就可以了,那是作为一个热爱下厨的人的享受,那种烹饪的乐趣。
我偶尔下厨,或为了家人,或为了满足自己的味蕾馋虫,做完后看到对方满意的表情,或者自己吃第一口的满足,都是下厨时的动力。
有时候出去吃,能够想起来的店多种多样,有路边摊的炒饭炒面、小馄饨,小小店面的烧烤,需要订位环境尚可的日料,老板任性是不是休息的餐厅。
无论价位、装修,这些店都是优先满足我的味蕾,是能够让我吃的时候满心欢喜的店,根据心情的不同,而去不同的店,获得不同的体验,唯一统一的就是,口腹满足。
可笑的是,我看这部电影的心情,也是随便找一部不那么烧脑、又不那么前后不搭烂到极致的片看,拥有荒诞、惊悚、恐怖标签,或者是喜欢的镜头感的电影,我都会捡起来看,一种属于个人的放松方式,这部电影自然不如经典恐怖片那么吓人,也不如一切剧情片那么高深,从人物刻画或者剧本来说,都不至于成为经典,属于看或者不看都可以的程度,像极了女主点的芝士汉堡,不太饿,不想吃,但是需要点一个吃一口带走来救命。
这部恐怖片也在无聊而空虚的夜晚,让我喘了口气,消磨掉了一段时间,免去因为失眠而焦虑多想的折磨。
看且写于2023年1月5日。
如果剔除美食元素的话这基本上就是个西方洗脑邪教科普剧情片,美食只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幌子,换成音乐,书籍,宗教符号,神秘事件啥的一样成立(.或者是你大舅的姑妈的后老婆留给你的遗产。
)总之就是各种三教九流阿猫阿狗因为某一原因聚集在封闭的一个地方,然后遭遇邪教疯逼的控制,被各种折腾以后一把火献祭了,就这么个玩意儿。
女猪脚之所以能逃脱靠的也不是机智过人或者情商多高,而是电波跟教主比较协调,(教主一眼就看出他俩是同类。
)所以一顿忽悠把教主给绕进去了,总之对付这种神经不正常的中二病只有用魔法打败魔法,比中二还入戏就对了。
虽然美食拍摄的这种诗意滋润有美感,还有自我感觉很有逼格的一道道餐点的分段式剧情。
(后边两道的自我吐槽确实挺好笑)但是总体真的很无聊。
大段大段无关紧要的台词,每个人细节的反应,除了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就只能认为导演在脱时长了。
(旁边倒霉糖三角的宴会戏就拍的很有趣,好好学学。
) 伏地魔大人演技还是很好的,尤其是这种神经病角色,我仿佛看到了伏地魔转世以后蓝翔毕业再就业的样子。
就是角色设计太二笔了,这么个心里变态,神经质,也没啥魅力的人咋就把一众小弟训成这个样子的,靠催眠蘑菇吗?
还有你贵为世界名厨也太小心眼了吧,投资人大老板,食评家,不尊重食物的食客算是跟你的事业跟作品沾边你杀也就杀了。
人家过气明星拍个烂电影也把人家杀了TM的凭啥?
这锅飞的要不要这么过分啊。
还有她媳妇你是实在找不到理由了吧?
问人家大学学费交了没干嘛?
这段真的是无声的幽默啊!
安雅还是那么美啊,不过貌似跟后翼弃兵比起来似乎演技没啥进步,当然这也不重要,总之看她也不是为了看演技。
到是妮妮你接了这么个角色我实在是不知道是咋想的,你要是真想演喜剧麻烦也找个正经的喜剧片,你在这么个烂片里装什么喜剧人呢!
最后我觉得这片如果改成克苏鲁风格似乎会更好点,反正基本的套路都是一样的。
比如当天使投资人入海之前出来个大鱿鱼把他叼了去。
或者高潮的时候主教大人更中二一点,比如不搞狗屁行为艺术而改念个召唤咒啊,把你的食材撒出个魔法阵啊,领着一众小弟跪拜吟唱烘托一下气氛啊。
然后把暴食,色欲,虚伪,谎言,贪婪,跟你的愤怒一把火都献祭了(你这帮嘉宾不就是为了凑这个吗?
)。
最后一个镜头可以改成在海里啃汉堡的女主看到小岛上一阵闪光,然后上古邪神缓缓升起。。。。。。
欧耶!
就是这个味儿。
美食片,鲜香诱人,让人口水横流。
惊悚片,生猛刺激,让人肾上腺素飙升。
但,你见过美食惊悚片吗?
最近有一部颇受争议的年度大片,就带来了这双重刺激,绝对让你感官大开——
菜单 (2022)6.42022 / 美国 / 喜剧 惊悚 恐怖 / 马克·米罗 / 拉尔夫·费因斯 安雅·泰勒-乔伊
这是一部来势汹汹的年度大片,自预告放出时就吸引了无数关注。
导演马克·米罗,拍过《无耻之徒》和《继承之战》,多次提名美国导演工会最佳导演。
主演包括拉尔夫·费因斯 (《辛德勒的名单》《哈利波特》)、安雅·泰勒-乔伊(《爱玛》《后翼弃兵》)、尼古拉斯·霍尔特(《皮囊》《X战警》)等等,星光熠熠。
此外,《菜单》的剧本还入选了好莱坞“剧本黑名单”,颇有冲奖的黑马之势。
在这里为大家简单科普一下,好莱坞“剧本黑名单”并非常规意义上的“黑名单”。
恰恰相反,只有那些前卫大胆、受到制片青睐、导演抢着拍的剧本,才有资格入围这个名单。
自2005年创立以来,一年一度的剧本“黑名单”已经成为了好莱坞热门电影的风向标。
入围过“黑名单”的剧本,目前有300多部拍摄成了电影,全球总票房超过 200 亿美元。
此外,这些拍摄完成的影片还收获了超过250个奥斯卡提名,斩获50余个小金人,足以见得这个名单的含金量。
《乔乔的异想世界》曾入围剧本“黑名单”如此强大的阵容加上先锋的剧本,《菜单》上映后却陷入口碑争议。
烂番茄新鲜度高达89%,IMDb评分7.3,算是中规中矩的成绩。
但豆瓣上,评分却从7分+一路下滑,截至目前评分6.5。
爱它的人,说这部电影就像一道融合了现代艺术的精致菜肴。
但骂它的人,却觉得它故弄玄虚,不知所云。
这部影片到底怎么样?
又是哪里出了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影片一开始,一行人乘船去一座小岛上的顶级餐厅,享用定制级的晚宴。
这顿晚宴奢华无比,每个人收费1250美元。
而赴宴的12个人也非富即贵,有最知名的美食评论家、当红电影演员、挥金如土的富豪等等。
男主角泰勒是一个狂热的美食爱好者,也是这家餐厅主厨的脑残粉。
她带着女伴玛戈一同登船,对即将到来的美食之夜充满期待。
在船上,服务员为所有客人献上前菜——特制生蚝。
里面不仅有最新鲜的本地生蚝,还辅佐木犀草、柠檬鱼子酱等配料,风味独特。
这是主厨斯洛维克的招牌菜品之一,让泰勒吃得两眼放光、赞不绝口。
如此精致的前菜只是一个开始,等众人上岛之后才发现别有洞天。
在这座小岛上,有着12英亩(约合48562平方米)的森林和牧场,专门用于种植培育餐厅所需的食材。
而小岛广袤的海岸线,更是保证了丰富的海产品供给。
正因如此,顾客吃到的每一道菜肴,都是取自刚刚采摘、捕捞的食材,其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到了正式用餐环节,更是让所有人大开眼界。
在精致的餐厅内,用餐区和开放式厨房相连,十余名厨师正在忙碌准备菜肴。
从切菜、烹饪到摆盘的全过程,都让每个客人一览无余,这让大家倍感新鲜和惊喜。
然而,当主厨斯洛维克上场后,现场的氛围却陡然转变。
他不苟言笑、态度严厉,宛如这场饭局的总指挥——不仅指挥每一位厨师,也操控着每一个客人的用餐。
由于餐厅实行不需点餐的“无菜单料理”制度,每一道菜品选择、上菜节奏、用餐时间等等,都是由主厨斯洛维克决定。
此刻,斯洛维克宛如这个无人岛上的领导者,严格把控着晚宴有条不紊地运行,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听命于他。
在每一道菜上菜前,斯洛维克都会用力击掌一次,仿佛在宣告他的绝对领导地位。
此外,他还会为客人介绍其创作灵感和制作工艺,为每道菜品赋予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而随着菜品的陆续登场,事情开始往越来越荒谬的方向发展。
比如一道叫做无面包面包盘的菜品,就只是一个空盘子,配上各种面包蘸料。
在斯洛维克看来,面包是穷人用于果腹的食物,不能登上这样的顶级餐厅。
当客人以吃不饱为由,向其索要面包时,却遭到了拒绝。
而玛戈索性用不吃来表达抗议,也会遭到斯洛维克的一番教训。
在他看来,他的每一道料理都是呕心沥血之作。
不能用“吃”来对待,而是需要每一个客人细心“品尝”。
“上帝即顾客”的服务理念,显然不存在于这家餐厅。
客人没有选择和拒绝的权力,只有斯洛维克才是餐厅里的唯一上帝。
当第三道菜登场后,每个人都在新鲜烤制的塔克图案上发现了自己的黑历史。
富豪的塔克上是自己出轨的照片;演员的塔克上是他拍过的烂片;餐厅投资方的塔克上是他们做的假账……斯洛维克仿佛对每个人都了如指掌,也精准戳到了客人们的痛处。
到了第四道菜上菜时,餐厅的副主厨登场。
他来到餐厅中央,接受着斯洛维克对他工作的指责,以及对他人生的批评。
随后,副主厨从身后掏出一把枪,在众人面前饮弹自杀。
当晚宴进展到这一步,每个人都开始慌了。
但男主角泰勒却丝毫不受影响,仍然专心品尝着每一道菜品。
富豪带着妻子想要离开,却被餐厅工作人员拦下。
不仅如此,他还被当场切掉了一根手指,用以惩戒他扰乱了用餐的秩序。
接下来,所有客人将如何面对这场充满未知和危险的死亡晚宴?
从头到尾都十分反感的玛戈又将如何与主厨抗衡,争取逃跑的机会?
这些谜题就不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电影中寻找答案。
《菜单》是一部十分精致的影片,不仅几位主角颜值在线,片中的顶级菜品同样有模有样。
从食材处理,到烹饪制作,再到摆盘,每一个细节都十分考究,也让观众更具代入感。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主创团队请来了美国唯一获得米其林三星的女性多米尼克·克里恩,来担任片中美食的烹饪和创意环节。
光从外表来看,《菜单》绝对称得上是养眼大片。
但成也外表,败也外表。
它就像一个美丽而浮夸的绣花枕头,支撑不起其想表达的深刻内核。
影片主要讽刺了当前过度包装的社会现象,以及形式大于内容的消费主义陷阱。
这一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网红餐厅”辈出、“无料理菜单”盛行的餐饮行业,放在各个行业都能发现类似斯洛维克的影子。
比如此前被全网群嘲的“射墨”书法家,以及一个又一个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家等等。
但有趣的是,即便这样的人不断出现、不断翻车。
但当下一个“斯洛维克”出现时,依然能收获无数拥趸。
就像片中的男主角泰勒,心甘情愿地接受主厨安排的菜品,并真情实感地为之感动泪流……
遗憾的是,《菜单》在这个主题的表达上并不到位。
它对主厨及各个食客的人物塑造单薄,这就让观众对他们的行为及动机产生疑惑,难以理解和共情。
此外,它只是讽刺了当今时代脱离实质、形式大于内容的乱象,却没有进一步深挖和呈现其背后的原因。
观众就像是看了一场由13个人组成的,隐喻《最后的晚餐》的艺术表演,最后不明所以、云里雾里的离开。
到最后,这部影片把自己变成了它想讽刺的那种充斥着噱头、需要过度解释、外表大于实质的行为艺术。
总的来说,《菜单》做到美食片和惊悚片的有趣结合,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味觉的双倍刺激。
它在前期的悬念设置、氛围感营造上比较到位,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美中不足是它在后期故事的推进以及主题的呈现与深挖上,都显得十分乏力。
不过,如果你是一位美食爱好者,尤其是米其林餐厅的拥趸,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Fine dining惊悚片 也能看出老美实在是才思枯竭了 不得已在全民都吃汉堡大环境下在fine dining上动土/一语成谶 最后真的在吃大汉堡 现在对anya taylor审美疲劳了 除了扑克脸净装逼 最该死的就是你好么
【💣】本来以为是部表面上还不错看的娱乐片,至少不用在意生硬又难以自圆的讽刺用意,结果结尾的大泄气真的是一个爽点没有挠到。
主厨在老板、评论家、无脑食客、脑残粉的压抑下无法做自己的艺术,感觉平衡度没掌握好,观感是不舒服的那种怪异感,我还是适合路边摊junk food
Tyler就是拿来指着影迷的鼻子骂,成天装作和普通人不一样,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真要去做电影就是bullshit。至于带Margot去吃宴就等同于拉着只想看爆米花的人一起去看电影节,明知是去赴死还乐此不疲。当代艺术真是邪教。
故事线类似《电锯惊魂》,但是融合了现代厨艺的元素,导演的表现堪称一绝,在暴力血腥中融入美感。整个电影就是一顿菜,从前菜开端到最后甜品收尾。
看完cheeseburger吃了起来
真他妈狗,拉尔夫费因斯接这个片岂不是现身说法片中那个尴尬的电影明星了吗?晚节不保啊!
血腥晚宴、杀人游戏、先锋艺术……太喜欢这种调调的电影了。
五十步笑百步,傻逼嘲讽傻逼
没有期待,居然很棒!中间有几个桥段略拖沓,但瑕不掩瑜。最后还是挺感人的。
主厨本来是心怀幻想要好好做菜的,然后被社会碾压了,投资人的控制、美食家的挑剔、有钱人的虚伪炫富、脑残粉的极端追捧,逼他不能好好做菜,要给菜单加上各种意义、文化、哲学的东西,这毁灭了他的艺术,于是他要与这些食客共同毁灭。女主本来不是邀请的宾客,所以主厨纠结她是和其他食客一头的,还是和自己一头的。最后女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个新的顾客,她点了一份自己想吃的芝士汉堡,并称赞了厨艺,用自己的钱付了十美元,于是她就不属于那些辜负了主厨的食客中的一员了,也不必是餐厅服务人员。她带着外卖,从一场二元对立必然导致的毁灭、餐厅末日审判中全身而退。但是最后她吃汉堡,并用印着菜单的纸擦嘴时,她显然也无法避免对于这个芝士汉堡附加意义,恐怖经历、死里逃生。它不再是一个普通汉堡了。人类无法停止赋值。
顶级大厨居小岛,海鲜蔬菜加香草。直爽妹子没吃饱,不如加个小汉堡?
这看完不来个cheeseburger 还是人吗
关于美食和崩坏的世界。
介绍说对客人有惊喜,然而影片本身却没有惊喜。没头没脑就要搞死你,看得莫名其妙,米国的芝士汉堡分量很足啊
一个主厨PUA完食客再PUA 副厨最后被主角反向PUA的故事。对《Chef&#39;s Table》式镜头的吐槽也太明显了吧喂!
《主厨的餐桌》之《仲夏夜白莲花利刃出悲情芝士汉堡惊魂三角》
和精致菜肴一样空虚
★★★☆ 以階級矛盾與貪嗔癡為食材,以瘋批詭異與黑色幽默為佐料,裝入美食饗宴的精美餐盤,完成了一道具有形式主義美感的料理。比較可惜的是,諷刺過於表面直白,於是爽感來得快去得更快,角色塑造亦是深度有限,而情節上沒能做到處處皆伏筆也讓形式感未能最大化。
所有都故作深沈。看完第二天吃了個芝士漢堡,結果拉肚子了。果然是糟糕的電影,糟糕的食物,糟糕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