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真是严肃的逗人逗得不行。
虽然因为这电影中有很多讽刺的味道:比如夹带私活、胡说八道的专家,小动作不断、好不认真的会议,高高在上、无法融入的导演,为了目的、已经忽略意义的团长……但总归是一部很欢乐的电影,乐在哪里呢?
乐在我们的无奈中。
因为我们的心中的春晚好像以前不是这样的。
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是家人团聚、是其乐无穷、是期待已久、是无忧无虑。
而现在社会进步了、物质丰富了,人们反而变得焦虑了,越来越多的烦躁从四面八方涌入人们的脑海中,不是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了,而是我们的思维凌乱了。
这种情况下,春晚已经单纯的变成了我们刻意之下的一种形式、一个符号,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春晚而春晚,甚至不知道春晚的意义何在,仿佛只要有个春晚,还在看春晚,我们就是华人、华裔、中国人。
春晚有没有必要,是有的;但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春晚,或许不是。
这部电影中最高光的那一刻是rap兄弟的救场,他们一遍遍被团长委以重任,用他们烟火气十足的rap和故事抓住了所有人——台下的观众和荧幕外的观众。
那即兴的演唱因为内中满是兄弟二人对生活的向往和激情,所以带动了所有人。
如果还有春晚,希望是源自内心的东西,只有那个内心深处的共鸣,才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华裔、华人的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伪纪录片其实是一种很好用的搞笑方式。
因为它的基本设定就是演员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所以能够容纳更多更赤裸裸的荒唐、夸张、怪诞、反讽。
当然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好在这个类型的国产片尚未被过度开发,本片就是个中翘楚。
一群海外华人(好像是加拿大的)想办春晚,但一缺钱二缺人三不专业,于是闹出各种笑话。
假专家访谈堪称伪纪录片的标配,人名的谐音梗可远溯到《红楼梦》,碰瓷名人名言不算新鲜,海选奇葩集锦无非常规操作。
要说亮点么,街边访谈的背景彩蛋,剧情上对两位rapper的call back,无辜观众大叔被忽悠上台抬“小仙女”,团长的国内家人去世但回不了国,都给影片增色不少,也让这部疫情下的“春晚”与众不同。
此外,片中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很突出,一帮名不见经传的冷面笑匠演绎的火候刚好,两位女主还挺好看。
综上,虽然有些笑点稍显尴尬,但瑕不掩瑜,因吹四汀。
这是自己今年看过最好笑的片子,果然搞笑的最好手段就是讽刺。
但看到后半段笑得有点艰难,主要因为勾起了以前在学校工作的类似经历:1-纯粹想做一件觉得有趣有意义的事2-有着一流想法,二流团队,以及各种意外,再用三流鬼点子应急,看着不伦不类3-反正最后也还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看到最后,感觉喜剧的灵感来源,果然还是那些痛并快乐的经历。
感谢生活
用伪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海外华人想自己办一场春晚,于是几个人凑在一起,从选节目到拉赞助还有宣发,以及最后春晚表演,大家都很一本正经的在做事,但却充满了荒诞和黑色幽默。
里面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重新定义了“盲人演奏”,作为主要控场表演的不是盲人,但是表演阿卡贝拉的的确是三个盲人,可以理解为不是盲人的人在“演奏盲人”。
从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并不像是一部常规电影,更像是一部综艺纪录片,而出彩的地方是因为聚焦了渐渐开始被人吐槽和诟病的春晚这个话题,所以表现形式以及其他需要达到电影标准的那些要素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并且现在的部分观众对于电影的定义也越来越宽泛,由于大量的流媒介的内容已经弱化了电影的传统形式,类似的有之前的韩国伪纪录片电影《昆池岩》,还有桌面电影《网络迷踪》等。
吐槽过春晚并且想找些共鸣和欢乐的,值得一看。
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喜剧吧现代意义下的最好的喜剧,你不能再在一堆奇奇怪怪的现实主义的困境和混乱的故事之下忙慌半天然后最后很唯心主义的一家人围在一起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然后说“我们一起过年吧,一起吃团圆饭吧,一起包饺子吧。
”这部电影真的很巧妙的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这一难题现代年轻人都疯疯癫癫的,那我就顺势而下,拍一部疯疯癫癫的喜剧吧没有试图拔高任何东西,没有任何的政治文化目的,也没看到任何的集体性的表达。
最后一群人嘻嘻哈哈插科打诨搞完这一场一点水平也没有的春节联欢晚会之后,他们带着我们观众们走向了最终的存在主义问题“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瓷器人每年这个时候就倾巢而出回到一个地方各种血缘近亲一起聚一聚的目的是什么?
”我不知道目的是什么,反正我不喜欢过年。
我不知道这个电影拍了些什么,反正我喜欢这个电影😄
本身欣赏幽默和荒诞就是需要门槛的。
这部电影说实话多亏了没上院线,即使上了院线,一定会是口碑两级分化极其严重的,所以看到了很多差评的影评真的十分理解,我倒觉得也不用在意,因为这个电影本身就不是他们可以欣赏的。
换个思维想想,这个电影,你让父母爷爷奶奶看,他们会觉得好笑么?
抖音刷到了一个片段,然后去b站没开弹幕完整的看了一遍(开弹幕有剧透),然后被设计精细的铺垫和前后呼应,各种烂梗或者小心机笑到前仰后合,会不断的努力去发现细节,会发现前面的坑后面全填满的快乐。
看完之后又快速开了弹幕二刷,果真又发现了很多此前错过的细节和梗,比如must love……然后就一键三连,转发朋友圈,来看影评。
其实看影评时候,就深刻感受到了,这个电影一定会有人觉得不好笑或者看不懂。
一方面就是有很多较真的,做事刻板的人,他只会觉得无聊没有意义,甚至觉得侮辱中华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你很难让一些没有一定段子储备或者不刷网络信息的人理解,胖虎,宝可梦,或者或者导演对于很多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暗喻到底是什么。
甚至还有觉得rapper不错建议出道的,那只能说他们看到最后连龙井是谁都不知道,你怎么能指望他们会从这个电影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这就像有人觉得脱口秀看不懂,或者看美剧不懂笑点在哪的原因是一样的,喜剧是需要门槛的,是需要知识储备的,如果觉得这个电影不好笑,我只能说抱歉,你可能跟喜欢这个电影的人不是一类人。
另外太较真或者直接上价值用道德批判一个荒诞喜剧的,本身就挺荒诞的,喜剧是用来笑的,不是用来评价是否侮辱中华传统文化,是否和真春晚高判立下的。
如果这么喜欢批判和较真,真的还是又红又正的主流电影更适合你,这种年轻人的快乐,还是留给年轻人吧。
另外估计这个片子快火了,哈哈哈,早点留坑。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以伪纪录片的形式来展开的电影,觉得是很新奇的,当时还在想是不是找错了片源,但其实,我产生了这个想法之后发现它其实就是一部电影的时候,这一个点就已经很好笑了。
然后当我去了解到这部电影的一些创作的背景和构思的时候,我就发现了里面一些人物名字的设计,还有拍摄手法的一些巧思,我就是整个电影前半段一直在捧腹大笑,印象很深的是有两个点,第一个,是那个选秀特别是那个写无字之书的书法,真的太好玩了。
第二个就是里面有点点胖,眼尾上挑的一个女生,她的那个憋笑的状态真的太逗太逗了。
因为我也了解到这部电影它本来是创作成本啊什么也比较低,是打算就放在某哔哩里面的作为一个长视频,但是就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
其实真的比较荒诞,无厘头,但也是映射了一些现在年轻人对于春节形式啊主题思想上的一些想法吧。
还有就是里面的演员真的表演都太自然了,没有什么表演痕迹,真的就像是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人事事一样的。
还有里面那个盲人演奏家,那一段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后半段的话,虽然他们有人说是前面埋的伏笔后面体现出来,但其实我没有那么喜欢了,然后后面那个圆圆满满的结尾也有点像春节的那种感觉吧,比较无感了。
我看到评论区就有人在说,这才是真正服务于人民的春晚,我的想法是这很难评价哦。
其实这部电影是我第二次看了,在这里写一下影评,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真的比较满意的,主要是真的带给我了很多快乐,这种不需要思考的无厘头的快乐。
但是怎么说呢,今天第二次看确实是差点意思,除了有几个点还是逗笑了,有些枯燥乏味了,所以不推荐重刷。
然后的话,我这个人看电影就是如果是第一次看这部片的话,就算是再不好看,我也不会去选择跳过啊或者不看了,可能会选择倍速吧。
当然了,如果是后来重刷,那就另说了。
这部电影虽然是二刷,但是后面半段我也是以倍速看完了的,重要一点的原因也是我需要整体来写一下影评吧。
鉴于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的体验,还有自己的一点主观判断,给到了四分。
同时我也希望可以再次见到这种类型的影片,无厘头带来搞笑的纯粹喜剧。
机缘巧合看了这部。
一部分原因可能真的是作为一名春晚拥趸的内心召唤,很长一段时间,春晚是北方人的春晚,时至今日,春晚对北方人都不再重要了,脱口秀大会5江梓浩说的那些春晚梗,真的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曾经的春晚是纽带。
可能不能代表整个北方地区,甚至不能代表我出生的家乡,可能只能代表一个小小的市区吧。
春晚一方面是团圆的纽带,或者说是亲情的纽带,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热乎乎的屋子里,外面北风呼啸,可能还夹杂着些雪花,等着好笑的小品,下饺子时还担心错过,即使明白从明天开始就会在各大卫视重播,甚至在未来的一年,都会在各种晚上五点半到六点半的茶余饭后休闲节目中一直播放;鞭炮声太大听不清时,都会超级想要直播字幕。
那些金句或者现在所说的爆梗,会在春晚这一刻成为家人的内部梗,一家人开心,很多时候比一个人开心来的更加刻骨铭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另一方面是共享快乐的纽带,从春晚的第二天开始,春晚的魔力就会开始发力,你会忍不住地将其中有意思的地方应用到你的生活中,先是围绕春节期间出现在身边的亲戚朋友,直至开学后扩散到各大学校,「没事走两步」、「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邪」(原来这是早期的谐音梗),成为课间午休插科打诨的主力军。
时至今日,每年的春晚还是会看,最期待的还是小品,时不时也会有其他喜欢的节目,如「只此青绿」,还有少林寺那个人海战术的节目。
对于人海战术的应用,其实是有些纠结的,一方面觉得让如此众多的人整齐划一去呈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的是直的人追求的艺术表现形式么,另一方面又觉得,这很中国特色。
春晚的地位确实大不如从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春晚的综合性无法满足新一代对投其所好的精准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舞台多了,春晚不再是那个「上了就能火」的「红之保证」。
当一个事情大家都喜欢的时候,坚持起来其实容易;当大多数人开始质疑并不再喜欢时,坚持反而难能可贵。
这也是看这个电影时开始觉得荒诞,后面却有种被感动的回甘,我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举办春晚而举办春晚,但是我知道的是,曾经关于春晚的记忆和互动,保质期可以坚持很多年;但无可厚非的是,近几年的春晚,记忆点越来越少,因为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追求,因为出现了很多比春晚更精彩的东西,但是有一点是不可以被忽略的,不只是春晚的记忆点少了,其实在流媒体的冲击下,人们对于任何事情的记忆点都少了,就像全球范围内的鳗鱼数量都在急剧减少,当扰包括你面前的这碗鳗鱼炒饭(谢谢@蛋卷),所以这不是春晚的错。
我仍旧觉得举办春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为耗时耗力,只为了让人们更喜气洋洋地度过零点钟声前的无聊时光,很多时候为了什么开心不重要,只要当时是开心的,就已经很好,即使吐槽春晚让你开心,那也算是春晚作出的贡献了吧。
剧中演员的表现都很真实,整个过程也都很真实,甚至扎心,不乏有种黑色幽默的感觉,片尾曲很好听,韵脚也不觉得尴尬,认真看了下胖虎海报上的那副对联,真的是棒。
上联:逢虎年 办虎事 虎头虎脑过大年下联:虎喊虎 虎呼虎 虎护虎糊虎弧虎
刚开始我在想真的有这么搞笑的人吗?
然后我在想,编剧怎么找到这些人的,因为她们塑造出来的形象就是一个个认真搞笑逗比的普通人,然后怎么编出这些台词的?
看到一半,我在猜,这些人就是本色演出,然后尽情投入到这场电影里。
电影讲的是在加拿大的华人们举行了一场春晚。
一个华人社团团长带领着她的团队策划了一场春晚,当地已经两年没有举行过春晚了,说是团队,其实是一群很不专业的人[破涕为笑],有还在读书的大学生、慕名而来的游客当志愿者,还有在这边工作了很久的大龄女青年和男青年,一个人就是一个部门[破涕为笑] 接着在国内找了一个十八线电影导演,自诩出过作品,拿过金葵花奖,他倒是全场看上去最认真的人,其实他也没做啥东西,但是一切都在他意料之外。
然后在他们的东拼西凑下,一台别出生面的春晚诞生了。
在整个电影中,有两个特别好玩的点,一是电影的开头是以采访的形式展开,一直在采访当地各色各样的华人,对春节的看法之类,然后这种采访一直穿插在整个电影中,特别好玩,他们采访了很有想法的流浪汉、陪女儿来读书的母亲、在当地读书工作的年轻人、还有原本在国内开公司当老板的但因语言不通,来当地打工的阿叔等等,他们对春节有自己的看法,说出这些看法的时候也顺带讲了自己的生活什么的。
让我看到原来还有这么有趣的人!
往实际来,他们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普通人,但是我们很少去接触他们,不知道他们有这样的经历。
另一个很好玩的点是电影中出现了一个学者,他的作用就是解释春晚种种现象[破涕为笑] 但他是不认识这群策划春晚的人,更像是导演组在录制过程中,看到“演员们”搞笑的行为,而发出的质疑,然后来请教这个学者。
这个学者也是一本正经地搞笑[破涕为笑] 他解释了为什么春晚的主持人都要说这么多华丽的辞藻,尤其在开头结尾的时候。
原因是为了纪念民国时期几位非常著名的艺术家,把他们的表演风格搬到各种大场合(包括春晚),不知道他讲的对不对,还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要举办春晚,因为中国人有这个基因,只有当地有一定数量的华人就可以把这种潜在的基因激发出来[破涕为笑](真的好扯哈哈)但他说的有理有据。
后面他还解释了很多其他的春晚现象。
看电影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被他们戳中笑点,最后这一场春晚无厘头地开始,(几乎每个节目都有意外出现)温馨地结束了,(是一队母女唱的充满爱的《同一首歌》,比难忘今宵更合适作为春晚的结束歌耶!
)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和团长们的感受是一样的,为他们而感动!
这一场春晚太不容易了,也为他们松了一口气,不管节目出现什么意外,他们都没有放弃,而且超级乐观地去面对。
这场春晚让我意外的还有一个点,观众这个角色并不是很突出,甚至被忽略了,看完我意识到,这场春晚就是屏幕后的我们看的吧!
我再去看演员列表,发现只有导演、编剧、出品人,没有这些演员,说明他们真是本色出演呀!
里面每个人的名字都是真实地存在另一个半球上。
原来有一样一群有趣的人,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可以一笑而过,甚至不用那么在意过程和结果,没有专业团队、专业演员、专业设备、专业舞台,却做着一件复杂的大事。
我敬佩于团长的执着和耐心,一次次被队员们奇葩的脑洞逗笑,还有被这群春晚的演员们感动,生活没有这么复杂!
我们都可以笑着走过去吧~
太喜欢这个影片了,演员们极强的信念感以及剧中埋着的那些小彩蛋真的是绝。
比如一个个名字的谐音梗;比如老二次元专家;比如一开始在STOP sign迷路的导演其实就是之后总采访的流浪汉;比如多次背景板中出现最终撞坏了桌子的轮滑小哥;还比如SmokeRider海选时候的 ‘你 Must Love’——堂而皇之的国骂输出...不胜枚举。
对于国内的很多观众来说,可能是搞笑。
但对于海外华人,特别是参与过类似春晚的人来说,那就是感同身受了。
海外的华人春晚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学校里,一般以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牵头来办。
演员和观众主体以留学生和年轻人为主。
领馆多少会给点资助,再加上学校的拨款和一些当地华商的赞助。
大家出国时间都不长,节目与国内更接轨一些。
场地是高校的礼堂,年轻人愿意投入自己的热情去办节目,水平一般也不错。
民谣流行的时候,演民谣的会比较多。
有嘻哈新说唱火了,会有Rapper。
这和国内高校的晚会很类似。
第二类则是当地华人社区举办的春晚,那就精彩纷呈,大开眼界了。
晚会的名称一般都不小,以美国这边为例。
很多是 年份+A+B+C 的组合,其中A=(东)西海岸/全美/北美/全球; B=华人;C=春晚。
规模上来说 经常是(观众+演员数)<500的三位数。
为了保证观众数量,会安排很多群体节目,比如广场舞,比如小盆友的群舞,群体节目演员的亲友们一来,观众席就满坑满谷了,掌声的分贝值也有了,以及一点点晚会的门票收益。
晚会组织者:比如慈善基金会-慈善可能是其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避税。
又比如校友会或同乡会-一般单个校友会是很难攒出一场大活的,联合其他高校校友会和同乡会一起来办也是常有的。
再比如华文学校-那么演员主力就是小盆友了。
再或者是当地的华人社团-比如电影中就是如此。
甚至还有私人-就仿佛古代大老爷们请戏班去家里演出-当然这是以当地华人春晚为名。
然后是演出地点的多样性(只列出自己参与过的):比如领馆,礼堂,餐厅,华语KTV,教堂(是的,出钱就可以租教堂的场地演春晚),更离谱的还有葡萄酒庄...>_<!
餐厅作场地是最可怕的 - 调音啥的就是寂寞了。
更可怕的是台上演员在那卖力得嗷嗷嗷,台下则是一片觥筹交错,偶尔会有人叫个好-大概率是演员的亲友-很快这叫好声便被淹没在一篇叮叮当当的碰杯和碗筷声中了:松鼠桂鱼和三鲜锅巴不趁着刚上桌夹两筷子,谁在那等你一个民谣歌手在那讲述异国他乡内心孤寂和对这个城市的眷恋?
然后就是演员们了:少量的留学生,第一代移民,以及二代三代华人。
由于出国时间不同,每个人脱离中华文化母体的时期不一样,节目的呈递有着极强的年代感。
有许多的舞台风格,如今已经很少在国内舞台上出现了-比如说独唱的时候站得笔直,眼神望向天边,歌声伴随着麦克风上扬的费玉清style。
又比如一些苏联歌曲的联唱。
又或者是民国七歌后的一些时代曲(非改编版)。
舞个龙或者狮子,也是常有的。
不同时代阶段的艺术形式不能说是与时俱进吧,只能说是泾渭分明-如同层积岩中的化石那样泾渭分明,也如同层积岩中的化石那样缺乏生机-文艺终归是不能脱离母体的。
但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过去这几年的种种,海外华人群体与国内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割裂了。
然后在一些极端网络语境的加持下甚至变成了类反贼的存在。
哪怕这其中很多很多人是真心热爱着祖国。
这一部喜剧作品鲜活得将海外华人这一群体呈递了出来,呈递出来的共同点远远大于分歧,哪怕是以这样一种一本正经的荒诞搞笑的方式来呈递。
而这,一定程度弥合了炎黄子孙们的割裂,尽管这可能不是影片的本意,但它确确实实在观影者中起到了作用。
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整体笑点感觉低级无味,学到了形但没做到位,另外导演将荒诞进行到底了,但最后全片也就只剩这一点点的戏谑了,没啥其他东西可挖了,全片形象的设置也存疑,何必如此丑化,营造真实吗?便于制造效果吗?
哈哈哈哈哈哈我好喜欢啊,从头笑到尾,被你must love洗脑了!有几处设计明显有剧本的痕迹,但是不妨碍好笑,有些梗再放大一点再无厘头一点会更好,这种片子就应该一路荒诞到底。
牛哇!一本正经的伪纪录片,演员信念感也太强了哈哈哈哈哈!离谱到十分合理,当代社会本就这么荒诞,各行各业一本正经地聚集一批人做着看似程式化有逻辑,实则敷衍无聊的事情,人们一本正经地说些废话,表演正常人,其实各疯各的。失序的世界,正常是一种反常。
你Must Love,华语影片来自加拿大
一部很(没)有必要的电影
3.5。有笑有泪,有荒诞有哲理,无他,2022年最佳华语喜剧片罢了。
想再看一个半小时的全能异人研究所番外篇
想看了很久,特意留到了过年看,也刚好是第一年不在家过年,第一次在国外单独过年。但是看了也还好吧,有点失望,没我想的那么好看,但是比春晚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有点让我想起来英国的那个戴安摩根的扯淡史。让我笑最大的点是你must love(我老是听成“你ms了…新年快乐,要平安。善良一点,祝你和我。must love想家,想妈妈
开始俩分钟还以为是一本正经的纪录片,到了第三分钟就绷不住了,比今年看的所有话剧电影综艺都好笑!有很多有意思的梗,配合弹幕食用很佳!
【4.0】各种整活,抛梗,元素的完美相融,各种牛鬼蛇神的怪力乱秀,神经兮兮搞怪十足又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在伪记录片的调和之下下荒诞竟成了真实的引子,所有的笑料都有层层嵌套的连锁反应,呈现出的粗糙笨拙却又注入灵性的巧思,在这种语境之下正反两面的悖论便成了并存的共体,你怎样想它就能给予你怎样的反馈,就算只是娱乐的消遣,它也能给你更畅快惬意的享受,无厘头的疯狂却像是一种反叛的逆行,所有的针砭时弊都是一语中的的讽刺,这场看似简陋的春晚真的是相当不易,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怀也算落到实处,最佳表演我给那对说唱组合,you must love!
牛逼,梗也太密了
3.5分。
笑疯了,比我看喜剧大赛第二季一整季笑得都多。
4.5分。电影是在校学生作业水平,晚会是高中班里联欢会水平。采访视频加幕后VCR,不像电影,像b站搞笑区一个长视频。想玩另辟蹊径,加入老板椅大叔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刻意玩梗,有点尴尬。 前期筹划阶段试图模仿《大腕》,但没有葛大爷这种灵魂演员,差点意思。
实在无法理解这8.1分是咋来的,据说之前8.2分,难道一个所谓“伪纪录片风格”就可以掩盖一切问题?镜头随意,场景简陋,表演做作,台词尴尬,无音效,无配乐,无剪辑,这就是一普通视频博主vlog水平,这都能到八分多简直是在侮辱电影
几乎是保持着“会心一笑”的状态看完全片的,没有用什么网络流行梗,也没有尬到爆炸的语言类节目,草台班子拼凑出的一场春晚,更多的是用真诚的吐槽和精心安置的包袱来荒诞却实际地探索“晚会”的价值。《同一首歌》结尾处真的小小被感动到。街头采访要是能多脱稿采访些真实想法的话,或许“击中感”会更深吧。
伪纪录片的形式有点新意但不太多 纯粹是碰瓷网友喜好做的选题 奔着话题热度去的 但是 看不到导演的表达 看不到演员演技 看不到镜头语言 很难用电影的标准去评判 只属于某音某手级别中还不错的作品 所以这样一个东西 可以聊可以骚 可以喜好可以传播 但是不要捧
今年的喜剧片逐渐走向了白描人类荒诞生活的疯怪主义。伏笔很香,台下按摩台上走桌式魔术表演实现了真正的互文联动;惊喜横出,仙女老师和热心观众能引起的生理性好笑真的打死了经典错位理论。
但确实是比春晚好看的
基本属于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喜欢的人会奉为“神作”,无感的人觉得一本正经的胡闹。我更难受,夹在两者中间,尝到甜头了,但也“毒”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