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最有国际影响的貌似是武侠动作片,而就艺术内质来说,却是诗电影,并不是像西方的现代诗,而是类似于中国的田园诗作品。
这不是一种类型,因为它可以作为一种元素应用到所有类型当中,(可能恐怖片除外)中国人内心是诗化的,中国人是感性的,是特别容易被打动的。
这部电影把战争与乡村诗意结合一起不是首创,但仍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诗文化是伴随着其他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活文化的,比如茶。
这部电影较好的把茶与血结合,在战争恐怖中散发出茶香,而这又暗合了女主角内心的忠贞。
写《岁岁清明》对我来说是种挑战。
其实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觉。
虽然此片类型别致,貌似开辟了一种新的写意摄影形式,导演也很和善,但我心里想,如果国内多些这样的片子,做得再极致些,是不是能让整个市场更好些。
我跟我的兄弟云飞扬说,我心里并无恶意,我可否给这个片子提下意见呢。
他负责这个片子一部分的推广,他想了想,笑说,当然,爱之深,责之切嘛。
在这个交口的年代,他的话让我心宽慰。
《岁岁清明》虽说是抗战题材戏,但演员都是小年轻,一水儿的青春面孔。
导演的意思是,这种题材的年轻人只要符合故事情境就可,但阅历的缺失让这些还未出茅庐的年轻人在故事面前迷失了自己。
镜头前的这帮清秀面孔,跟他们的年龄有着明显的差异,跟故事情境也总是会在说台词的时候有些许出入。
尤其我得给导演提下意见的是,咱下次能找点漂亮点的演员嘛。
且,演员,除了那些有才气的天生的演员,还是需要专业的演员的。
大银幕是最能暴露演员实力的,一个医学学生和一个在读的表演系学生,能将抗日日期隐忍的爱恨情仇表现得惟妙惟肖吗?
难。
所以,这是这部影片再进一步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说说导演手法。
导演对镜头把握没问题,我所感兴趣的是这么一部抗战题材,竟然跟诗情画意的山水画一样,美不胜收。
摄影是该片最大的点睛之处。
尤其在最后的故事冲突爆发之时,在男人公身份突然的逆转之后,再想想之前的唯美画面,一种残忍逼近心间。
中国表现抗战题材的影片,大多是表现战争场面的残酷,以及表现敌我之间的斗智斗勇,而《岁岁清明》一反常态,用一种细腻的视角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影像。
但是,电影,还是要用故事说话的。
影片的故事在呈现时,因为表演的不连贯、剪辑的断层、情节的跳跃,使得影像出现了倾斜,观众的心并不会那么一直顺着导演的镜头走下去,会分神。
分神,是一部影片很大的问题,但如何弥补这些问题,可能需要导演在有好想法的基调下,再在细节和好的团队上下足功夫。
不过,还是无比期待肖风导演的抗战题材三部曲的第三部。
续集电影近年来表现强劲,续集上一两部的多得数不清,续集上三四五六部的也大有片在。
今夏最有名的续集应该是哈利波特7、速度与激情5、加勒比海盗4、变形金刚3和功夫熊猫2等一干外片了,国内的续集少了些。
虽然肖风导演的片子是所谓的小片,但怎么着让小片做出大片的范儿来,且又不断有续集性质的几部曲连续出现,那不失为影坛美事。
然而无论怎样美,每部片子做得质量过硬才是最重要的。
跟咱和谐社会强调的一样,不去跟某些客观因素较劲,搞好故事,搞好心态,搞好各类基于电影本身的配置,那是做一部优秀电影所具有的最基本要素。
阿顺。
文:赵猪以抗战肇始杭州为背景的《岁岁清明》,是肖风导演与程晓玲编剧再度联手的最新作品,“抗战三部曲”的第二部。
这一次,两位将目光对准了江南水乡——杭州城,讲述了一个清新、婉约,却又不乏惨烈的,有关“杭铁头”自发自觉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民间传奇故事。
当然,究竟是如何抵抗的,在此恕我不能剧透,大家完全可以亲自到电影院里看看,亲身感受一下“杭铁头”出人意料的壮怀激烈。
不过在我来说,到是更愿意认为,《岁岁清明》其实是部有关“初恋”小事的纯爱电影。
而且此“纯爱”绝不同于那些事先张扬,炒作得轰轰烈烈的“纯爱”,实际上却是打着“纯爱”的招牌,贩卖廉价、猎奇、知音体的所谓爱情故事。
《岁岁清明》沿袭了沈从文《边城》、汪曾琪《受戒》的散文诗式笔调,用一个看似平淡无味、司空见惯的故事,却写尽了中国老百姓骨子里的淳朴、善良,以及小男女情态,正如片中用来点题的紫云山上明前贡茶那般,清淡雅致,却沁人心脾。
有关《岁岁清明》的剧情,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大体上来说,编导们已经尽量把剧情线索尽量简化、淡化到一个极致,更多的时候,只是用一些设计精巧,带有显著江南水乡、茶山特色的景致、人物、故事来勾勒剧情。
但是这又不是说片子没有故事,就是这些颇有禅机的小情节,一个个串连起来,却以小见大,反射出一整个动荡的时代,以及在这动荡时代之下,依旧我自岿然不动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并且还必须提到的是,《岁岁清明》这个片子里对于细节的前后照应,线索、伏笔的运用,是目前国产影片中相当巧妙和精致的。
几乎做到了环环相扣,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有其作用,都能代表一种生态,而每一个镜头,每一个伏笔都有后面的剧情发展与之相互照应,而且丝丝入扣,每一条线索都能对故事情绪,人物表现发展的堆叠起到烘托的作用,没有一丝赘笔。
话说肖风导演这一次的转变,让我想起了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早期的《漂流欲室》、《收件人不明》等作品暴戾、狂躁,后期却突然笔锋一转,拍出部禅意十足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平淡的叙事节奏,机锋处处的电影。
从《大劫难》的重口味到《岁岁清明》的恬淡冲虚,肖风导演的转变无谓好坏,但却是令人耳目一新。
《岁岁清明》如同一杯茗茶,饮后令人通体舒泰,不增添负担的好电影了!
当然,就我个人口味而言,假如在影片最后结局时,不要那神来一笔的血腥暴戾,或许整部电影的基调会更加统一。
市场上充斥的愚蠢粗糙乱七八糟的电视剧电影让人对中国的文艺市场完全失去了信心,不敢相信一个文明大国沦落到如此没文化没文明的地步,什么都没有,只剩钱了。
看到这部电影,觉得难能可贵。
剧情紧扣起伏跌宕风景优美淳朴,演员除了小阿敏颜值高,其他演员都是和角色相配而且个个是演技派。
再看看现代的芳华之类的,无逻辑地堆砌一些社会现象,自我吹捧,简直都是不知廉耻。
有他们这样的在上,好的电影怎么可能出现。
假如,爱有余生 ---我看《岁岁清明》很多事埋在心底,从来不敢回忆,因为害怕往事一旦被记起,一个人承受不了那份无助的孤寂。
这种暂时的逃避,让我可以逍遥地走过北京的每一寸土地,直到有一天,听说了这样一部电影《岁岁清明》。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部预告片就骂声一片的电影,但却在第一眼喜欢上它的片名岁岁清明,很有诗意的一个名称。
凡是对中国电影稍有了解的人,不看剧情也能猜到这是部关于怀念的电影怀念一段逝去的记忆,怀念一段岁月的踪影,怀念一起看茶山,怀念乱世离合情……在这样一个争为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的日子里,主旋律影片中出现战乱是必须的,怀旧是必然的,只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部看似“战地浪漫曲”的银幕作品,竟会是那样一部四不像的电影不喜剧,不言情,不励志,也不悬疑。
说它主旋律?
没有过多地弘扬革命英雄主义。
说它言情剧?
又掺杂了过多的时代背景。
说它历史剧?
似乎缺点通今博古和反讽隐喻。
说它是传记?
主人公的形象设计有点过于虚拟……看着主创的名字,我怀念起第五代导演肖风,那个曾与张艺谋一起拍出新时期中国电影开山之作的幕后英雄。
我怀念那个才人辈出的年代,那些青春洋溢的时光,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昂扬,那份“敢为天下先”的毕露锋芒……当年肖风他们的电影在一片倒彩声中被历史肯定,而今的这部《岁岁清明》是不是又属别出心裁的一种?
《一个和八个》虽然没有公映,但很多看过的人说它在拍摄手法上有着重大突破和创新。
如今的《岁岁清明》,用幻灯效果的PPT做预告片,是不是想要告诉我们:用日常办公软件,同样能做电影?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抗日的民族英雄,曾经的第五代是新时期中国电影技术革新的标兵,对于胶片和艺术的执着热爱,让他们在电影之路上勇敢破浪冲锋。
曾几何时,而今享誉全球的国际大导张艺谋还只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国最边远的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充当默默无闻的小兵,幸好在前辈的帮助下,进厂不久即被安排在一部不知名的电影里担当摄影。
没想到,这部从未在市场流通的作品,成就了张艺谋、张军钊、肖风、陶泽如、陈道明等中国当代影视界的腕级明星。
因为一部影片,得罪一个朋友,这样的悲哀,只能归咎于《岁岁清明》。
因为不相信在这个大片云集的时代,这样一部献礼作品能让我耳目一新,所以拒绝了此片的观影,出乎意料的是随之而来的蝴蝶效应我激怒了一位非常欣赏却从未谋面的影评人老乡。
假如,爱有余生,我想我会丢掉对于当代国产片的偏见,踏踏实实地走进影院去看这样一部虽然预告片不尽如人意,但技术上的革新却显而易见的电影——《岁岁清明》。
只是不知道,如果爱有余生,中国当代电影人,是否能像当年的第五代那样,挣脱传统的束缚和市场票房的桎梏,高唱一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然后平地一声雷地爆出一部众望所归的好电影。
其实在电影的开始,我也有嫌弃过演员不够漂亮,没有一般文艺片中的翩翩少年窈窕淑女,特别是天巧刚出来的时候,病怏怏的,跟阿敏健康饱满的身形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但是当天巧紫云山顶奔跑的时候,那种站在山顶的喜悦和对自己命运的悲哀,让她欲哭还休。
我开始觉得她好美,就是良友杂志上走下来的民国少妇,低眉顺眼温婉可人。
在说阿敏,她让我想到了《边城》里的翠翠,善良纯朴,一样为爱痴心的女孩。
但是阿敏似乎更具有活力。
满山奔跑的假小子性格,怀春少女的娇憨模样,对尹逸白的好感对天巧的好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在阿敏的故事背后还隐藏着阿翠的故事,关于“捂茶”的传说。
善良的女孩本该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的。
看过很多360°无死角的颜,也看过很多精致到无懈可击的剧照,只可惜,动起来,美好的期盼就破灭了,再美的人,在精湛的演技也无法弥补空洞的剧情,还有怎么听都觉得不舒服的配音。
我想看的电影不需要演员有多美演技有多高深,只希望他们能够带我进入故事就好。
其实这个故事讲得很轻盈,甚至有些像戏曲,少女阿敏对尹逸白少爷的暗恋如清泉流淌,她生得不算漂亮清秀,却有一股子天真的蛮劲儿,这便够了,一个没念过几年书的茶农女儿就该是这样的品貌和心地。
所以她内里的曲折兜转都是清清爽爽,可爱得很,恰巧贴合南方女孩儿的习性,只可惜生得确有些像北方人了,倘若往十年前的周迅那个款型去寻演员,恐怕还要好一些。
所幸让人倍觉惊艳的却是扮演伊逸白妻子天巧的张雯,也不知哪里觅来的怀旧佳人,那旗袍盘发的妆扮,竟有几分阮玲玉的风骨,也不是天姿国色狠巴巴的美,就是柳眉凤目的古典式;于是演起凄楚纯良的贵妇来便入木三分。
可见这方面电影人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编剧程晓玲,对杭州山水、风土、人情、世故的准确把握,连演员牙上的茶渍都凭添亲切感,入乡随俗随得可算彻底。
阿敏看少爷,一波三折。
貌似波澜不惊,其实惊心动魄。
事情就应该是这样,说不开、说不得,才有韵味。
或许,肖风的审美观,既然他那一代人的风流,又有着不一般的求索,我就是要淡淡然的拍摄沉重的民国旧事。
那个年代的美好,被撕碎给你看,这才是终极悲剧。
本片摄影不去干扰故事和情绪,从整个作品看,通过一个少女的经历,折射出战争对家园对情感的毁灭,这样的故事基调,仿佛回到当年中国导演都很熟悉的《伊万的童年》、《雁南飞》那种苏联味道。
虽然,如今中国电影的内在已经自成套路,但说起把战争片拍出某种不一样的观赏趣味,应该离导演和编剧的初衷相差不大。
今天,一般人很难再顾及,导演肖风和“第五代”的印记。
这个原本并不标准的习惯性称呼,在中国电影十余年的工业化大潮中已经风流云散,他们有的人升华,有的人改弦更张,有的人不知所终,坚守的,实在寥寥。
如今要再说真正意义上第五代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人们也只记得后来大名鼎鼎的张艺谋,其实,肖风也是摄影师。
之后还为田壮壮的《摇滚青年》,谢飞的《本命年》等众多80年代重要影片担任摄影。
所以,当今天看到《岁岁清明》的时候,依然能够找到,肖风当年惯于写实的画面感觉。
好比对阿敏与尹逸白的许多戏都是不规则构图,而即使很多单独的近景和特写,则善于捕捉细微的情绪变化。
1980年代的第五代作品,很多经常拿中国乡村民俗做文章,在国际上算一道风景线。
但是除了冯小宁在90年代尝试过稍微把地方民俗结合到战争片之外,并没有更多的风格之作!
但是,冯小宁当时处于90年代的中国电影转轨的大环境,还包括吴子牛。
他是另外一个第五代中坚力量,为中国电影艺术,尤其是战争片电影艺术牺牲很大的人物,以至于到今天近二十年里再没有涉足战争片。
当然,今天看到《岁岁清明》最后十多分钟高潮戏的时候,不禁会再度回想起吴子牛导演。
也就在恍惚之间,能找到一种共通点,当年第五代,很大程度都在画面和韵味上,依靠的是一种既有情怀又带着理性的味道在打动观众。
接下来,随着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冯小刚的《温故1942》和肖风的《兰亭》,他们这代人再次求证大历史、民族精神的宏阔之下的微观人生。
电影《岁岁清明》是小成本电影中的佳作,茶山美景与三个清明相得益彰,女主角的表演渐入佳境,从少女的初恋懵懂,到结尾面对山河破碎时的决绝,剧本和演员的表演很好地塑造了一个在茶山间成长的茶户少女,她既有少女的天真烂漫,也甘愿以自己生不出孩子的代价为天巧换取生孩子的机会。
尽管这只是不可信的民间偏方,但阿敏天真烂漫中的善良和坚定依然让人动容。
在最后一个清明,演员表演很少地诠释了阿敏对侵略者的恐惧与憎恶,对逸白少爷“投敌”的不齿与愤怒,种种复杂情绪皆通过表演呈现了出来。
钱佩怡作为新人女演员的表现可圈可点。
影片前半部分的基调惬意而舒缓,到结尾急转直下,如此大的落差却不让人感到割裂,剧本的构思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获得金鸡奖最佳编剧亦证明了编剧的强大功力。
结尾,逸白少爷每年清明的造访变成了阿敏每年青年的守候。
青丝到白发,新坟到旧塚,多年前发生在这片茶山的故事或许不为人所知,但这份守候却是永生永世的。
文:和运超“江南”,在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名词,不如说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概念,厚重的中华历史和文化积淀,让苏杭地区孕育了浓郁的人文风韵。
所以,当今天看到贴着抗战题材标签的《岁岁清明》时,很大程度以为会放错拷贝,外表好似一个旧社会男欢女爱的故事,而且就连名字都透着婉约,或者琼瑶风。
可实际上错了,尤其最后十分钟的高潮,会让人大跌眼镜。
《岁岁清明》这个片子,不禁让我回想起华东师范大学出身的著名历史学前辈吕思勉先生的一个说法,中国江南一带的民风古代是粗犷的,从吴越争霸、项羽八千子弟灭秦再到东吴火烧赤壁夷陵,江南的民风其实不是后来印象中那样“吴侬软语”。
但是,经过历史演变和江南倍出的文人墨客,人们所了解的江南成了烟雨蒙蒙的水乡,成了美女的产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有着非比寻常的文化印记,当观众看《岁岁清明》前80分钟时,似乎都会以为这是一部很平淡无奇的情感片,似乎顶多把江南杭州的茶文化做了一番宣传,作为龙井之乡,其实世人都耳熟能详了。
画面中优美的绿色田园,画境一般的西湖远景,似乎浓郁的乡野自然气息依然是第五代文化习俗影片的魂魄在跳动。
显然,主创并不太希望朝着习以为常的主旋律路子用力,而是着力拍出风格。
那么,所谓中国特色,自然就是影片占据大半部分的家族情怀,情感恩怨和茶文化应该是一明一暗两条线,通过一种文化脉络,为这个看似有些平淡的情感纠葛提出一根线来,再通过这根线结出整个故事的主题——那就是当地人的精神如茶,虽然看上去很平淡无味,但内在很值得回味,而且经得起风雨!
很多今天的观众并不能真正理解第五代究竟有什么先锋性。
细细回味这一批人的经历才能明白他们当时所张扬的力量,和当时电影厂体制下宏大叙事的不同。
其实,他们的许多作品,往往不是在拍真正意义上的故事片,而更多的是张扬一种情怀,是经历艰难困苦和挫折思考之后的沉淀。
铭记牺牲,铭记抗战,本身就是一种怀旧的氛围,思考人性,思考战争的创伤,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回味,这是第五代最为惯用的表达方式。
当然,《岁岁清明》的一多半故事和最后的日本人出现,感觉是经过设计,而且,汉奸与痛斥的语言,也是观众可以想象。
也就是,在表达当地人平静生活和遭遇战争的不幸时,这种反差是鲜明的;但刻画敌人的凶狠与汉奸的恶劣时,还是相对传统。
之前,做悬念的一幕,尹逸白与日本人来到阿敏的茶园,聊起茶文化,引起阿敏对尹逸白的误会,本来也有些意境,但是当真相揭开,急转直下流于烈士殉国的草草收场,解开悬念很快,但观众的情绪并没得到充分释放,似乎意犹未尽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渐渐丧失,那种恬静冲淡,讲究留白的传统中国文化。
在大众文化传播领域,无论是文字、音乐、影像都在渐渐丧失这种讲究停滞的美感,余味悠长的渲染所带来的身心灵的愉悦。
尤其是电影,太多、太快、太剧烈的视觉冲击,最终透支了人类的脑细胞,却并没有留下多少值得思考的东西。
这是商业社会对文明,尤其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冲击,也是中国电影当下最缺失的部分。
思考并不是一个难题,但是如何在传统文化的文本价值上,从一个正统中华的角度去思考过去、未来,以及现在,才是最大的难题。
或许严格来说,对于当下的国人,回归传统文本的角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肖风导演,程晓玲编剧的《岁岁清明》正是基于这个概念,从最原始本初的市民生活角度出发,以最基层而又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华国民为代表,白描出的一副杭州茶山风情画。
平和冲淡、宁静致远,于寡淡的茶味中,却又出人意料地品出一丝中国人的刚烈血性,并不喧宾夺主,只是淡然地结束,令人观后有如刚品过一壶明前好茶,齿颊留香,回味悠长。
从文本角度分析,《岁岁清明》摒弃几乎所有的商业电影技巧方式,无高潮,当然影片最后五分钟的那个爆裂的高潮毋宁说是一种反高潮了;细节充沛,但是却支离破碎,散乱却又别有用心地放置在影片90分钟进程当中,不亲身体察那种情感的嬗变,根本无法理解那些细微的情节勾连;表演看似粗糙,实则回归生活最原始本初的状态,完全不渲染任何的情绪、情感,只以淡如茶味的生活推进,甚至不推进,只是让你恍如看见一副生活的原貌,即使有些许丑陋也无所谓的画卷。
起初很不能理解,放着漫山遍野,成规模的茶山美景不使用,却偏偏挑一处背阳的小茶丘来做影片外景地。
起码在画面感上,少了许多视觉上的冲击力,甚至显得有点小家子气。
但是仔细想想,这不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景致构图的宏大和精致,并不能准确传递出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只有在残缺的山河,不完美的画卷当中,才更能体会到中国人眷恋每一处山水,与自然共同生存的美。
不由自主想起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等禅意十足的小说,故事洗练清雅,在林林总总升斗小民的日常生活文本当中,如诗如画的中国式生存模式却出人意料的铺排开来。
《岁岁清明》或许并不兼容于当下凡事求大求壮观的商业电影洪流,但是于叙事、情感方面,却正是最贴合曾经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国画留白特色,清清淡淡,韵味悠长,多年之后仍旧可以悠然思想起,那些宁静的况味,如同一口清茶的滋味,直沁心田。
缓慢而诗意
人物对话突兀矫作,表演也很生硬,辜负了这好山好水好风光。你去了,别忘了杭州城,美丽的妻。上山后半路倒有了感觉。越看到后面越加分。撇去人物对话与表演,突然觉得这是一部很干净简单的电影,许多电影都做不到。
应该是上高中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今天感怀一下,这部电影我知道了采茶一般在清明前后,一个沉闷的电影,许多不屈的灵魂
确实比较烂啊
故事一般,外景很美。表现方式有喜欢的段落,影片的夜间打光多借助马灯,炉火,夜光等自然光源来撑托人物轮廓,氛围略显幽蓝偏暗,和古筝配乐、茶农生活自然交融,杭州城外山村夜晚溪水潺湲虫嘶鸟鸣,让人想回农耕时代。
某人男朋友…工作中的演员们和生活中真的不一样。 给浙大捧个场吧。
其实。。。古琴曲真的不太适合做BGM。。。
这 这 中国电影总是很奇怪
一颗星给取景地杭州,看片尾有西溪湿地,没看出来,可能男主个女主的家,草房是西溪吧,最后,墓地选在了可以鸟瞰西湖的山上,那一座,宝石山、玉皇山还是吴山,杭州西湖附近山太多了,一颗星给主题曲,杭州诗情画意文化有限公司
N年前看过的电影了,里面少夫人念的那首诗挺好的。
乍一看很粗糙,但云淡风轻有边城的感觉,天巧很美。第二年的清明美得心醉。关于战争过于简单模式化,有些仓促。
怎么拍起胶片反而退步了呢?怎么这次不用刘迈了啊?
今天偶然在电影频道瞥见,看过太多矫揉造作信誓旦旦要告诉我们什么的电影,这样质朴的茶香一吹,便觉得清丽脱俗。
拍摄技术过得去的中国电影,视听语言也OK!就是剧本在某些段落上有点怪。还是可以安静的看完!
剧情挺简单的,民国时期一个杭州大户人家的正妻找填房的故事。本片妙在将江南的清新隽永与家国情怀衔接过渡得非常自然。龙井村、梅家坞、翁家山……这些熟悉的西湖景致在镜头下有股“雨巷”的哀愁,外敌入侵,平静的茶园也蒙上一股硝烟。三个主演的颜值和演技都很生硬,在国语版的配音下更是灾难。
不知所云,矫揉造作,歇斯底里。
三年岁月,两段爱情,一种相思。仅以一座茶园,就能描绘出鲜活的爱情,映衬出大时代背景中的动荡不安,足见导演和编剧功力。
很美。很痛。很感动。
风景美如画~感觉女主一惊一乍有点刻意了~但是真的好朴实~就像隔壁的妹妹~后面有点子仓促啊,咋突然那么快了。氦~
太太太太太悲伤了,小时候看的,略血腥,还是想说,太太太太太悲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