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诺拉的告别
Leonora addio,两个告别皮兰德娄的角色(港),别了,莱奥诺拉,再见,莱昂诺拉,莱奥诺拉·阿迪奥,告别莱奥诺拉,灿烂的告别
导演:保罗·塔维亚尼
主演:法比齐奥·费拉卡尼,马特奥·皮蒂鲁蒂,达妮娅·马里诺,多拉·贝克尔,娜塔丽·拉布蒂·戈麦斯,克劳迪奥·比加利,罗贝托·埃利茨卡,罗伯特·施泰纳,卢卡·吉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德语年份:2022
简介:皮兰德娄去世时留下了明确的安排:不要给自己举办葬礼。但是影片中却发生了三次葬礼。这部电影讲述了皮兰德娄的骨灰从罗马到阿格里琴托的超现实之程。旅程中包含了种种奇妙的巧合:飞机因为古老的迷信没有起飞;火车慢慢地向南方行驶……最后,皮兰德娄的骨灰被撒到西西里海,形成了一个钉子的形状。《钉子》是皮兰德娄最后一部作品,灵感..详细 >
看不下去
甚是唏嘘,而这类宏大叙事的作品,要很具备实力的编导才能实现,虽未能十分满意,导演以90的高龄,还是能运用音乐和画面的牵引下,观众被卷入一种深层的悲伤。
悼词
C+
很难不被作者的赤诚所打动,是弟弟与哥哥的漫长告别,曾经的双头导演 现在仅剩一位,叫人唏嘘。黑白部分优于彩色部分,火车段落尤为好,但还是没法忽视转彩色之后的些许断裂感…
8.6 写给至亲的悼词,死亡的意义被描绘地举重又若轻,人们或是嬉笑或是肃穆的望向死者不断改变的象征之物,二者实际没有任何区别。第三幕笔锋一转,以对未尽之作毫不完善的演绎总结这一波三折的"魂归故里",在粗糙的背景板下略过了人生的跨度,乡愁中更增添了许多遗憾。
意境配乐都很美,两个小女孩打架那有点懵逼。
基于皮兰德娄的生平、作品,但保罗·塔维亚尼从一开始就代入了对哥哥维托里奥的纪念,恐怕没有哪个观众不会被影响。虽感伤但更让人看到了西西里人的从容,甚至每段都有诙谐元素
#72柏林主竞赛
和洪常秀一样,都是今年柏林电影节上极度私人化的影像,也同样是极简的黑白摄影再过渡到彩色影像。不同的是,洪只是用了一小段告白来满足影迷,保罗却把已故兄长的遗作搬上银幕,不仅仅寄托怀念,更是以钉子为引,形成纪念影像——“钉子”——历史画面——观众所在的现实—的多重互文。
当影像看了。叙事太过主观,也就没有观众什么事了。
越是老导演的片子反而更加返璞归真,影像也不难理解,还能拍摄就是最大的意义吧
告别不是炫技,何况压根没炫起来。愚笨和固执穿插在表层消亡主义,抛洒骨灰的一瞬,苦涩是有的。
骨灰的死亡。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主竞赛-费比西奖。片名正解:《莱奥诺拉的告别》。谁都看得出来这是被死亡分开的塔维亚尼兄弟中,保罗向维托里奥的告别,非常个人化的一部影片。以皮兰德娄的死亡及骨灰安放为主要事件,以近乎散文电影的方式(搬演+既得影像)描绘了意大利战后社会的微妙图景(不忘吐槽国民性啊),又在多个意义上叩访皮兰德娄的文本:遗嘱、小说题记“今日的年轻人,明日的老人”,以及晚年作品《钉子》。当然片子后一小半对《钉子》的改编又是为了实现两人未完成的项目。情感饱满,看得我真是百感交集……最动人的,莫过于送葬时阳台上挂出的横幅“你的演员”,撒骨灰时的黑白转彩色,以及片尾影像化的《钉子》最后一个镜头叠印成穹顶圣像画。当然这个割裂感也真是不太过得去的坎……#年度佳作#
情感过多援引自电影外部,不熟悉的观众可能比较容易一头雾水。最后一镜对准穹顶暴露出巨大的像素,好奇导演对数字影像的态度。
# 72 Berlinale 主竞赛# 值得金熊
前1小时,皮兰德娄骨灰千辛万苦的回归,有很多引人发笑的讽刺感。无论是汽车司机的轻蔑、飞机乘客的迷信,教堂硬塞儿童棺材才愿意祷告,童言无忌说“皮兰德娄是侏儒”(也许有嘲讽他曾经是Nazi),还是最后骨灰草草装进盒子里,洒了一半也不管。这倒是激发了想去读《已故的帕斯卡尔》。后半小时不是很明白,只能感受到离开家乡的儿童的虚无感,极端又冲动地用杀人祭奠来找寻下半生的精神寄托,是个不太圆满的未完成的故事,可能是跟红与黑里的于连或者是欲望号街车类似的主题吧?管他有没有意义,可能仅仅是导演借此来送别逝者的“陪葬仪式”。
没看懂。。。等待再看一遍
全是思念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