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马的球迷,电影里的情节基本都是在意料之中,包括总决赛最后一分钟的桥段,不带任何感情因素评价此片:简单粗暴。
励志体育电影是要走心的,比如说《奔腾年代》、《弱点》,要不就在情节和人设上做文章,比如《冰球坏小子》、《最长的一码》,即使华语影片,也有好的作品,比如《激战》、《破风》。
但导演却另辟蹊径,既想做传记,又想讲故事,导致故事没有太多亮点,最后出来的效果没有达到最佳。
局限于真实,反而忽略了团队和个人该如何取舍,导致结尾没有燃点。
导演的叙事能力有问题,最后的爆点没有起来!
一场比赛,结尾没有特写,没有眼神交流,没有慢镜头处理,没有空气的凝滞,尤其是没有马布里杀伤力十足的眼神(这是他的精髓),流水账一样就讲完了。
电影甚至没有表现出流汗的镜头,还不如体育新闻里做的慢镜头集锦,这一点2K系列做的都比电影强。
群演的表演更不好,虽然比较理解现场不好控制,如果全做后期处理也会有问题,但这不是一场总决赛应有的东西,现场太闷,总决赛不是观众简单的挥挥手或者敲敲充气棒就能表现气氛的。
甚至没有球迷特写,后期处理也太随意了。
再说说人物,杨辰这个角色可有可无,不能为了安插而安插。
众多的人物设置,看得出来导演是有野心的,但问题是想表现的人物太多,反而在短短的90分钟里都没有立起来,比如大外援(莫里斯),之前没有交代,突然就爆发了,还有王阳明饰演的角色,前边铺垫了那么多,与球队的分歧,与教练的交恶,最后简单的口述交恶原因,以一个鞠躬收场,然后呢?
他在总决赛上的表现呢?
心理变化呢?
甚至最后一球都没经过他的手,不太合理。
高以翔的心态转变呢?
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也没有交代清楚。
不是说配角就可以不交代,而是前边做了很多描述,后边不可以说没就没。
何冰表演的很棒,但教练形象刻意模仿好莱坞了,内心戏不够,这是编剧的问题。
教练和他父亲的情感前边用了很大篇幅,后边莫名其妙没了,教练父亲和朋友反对他的改革看着也不着边际,他已经打入总决赛,他的父亲还是态度很硬,难道真要让观众去意会他是个“外冷内热”的老头?
关键也没表现出“内热”啊。
前边挖了这么多坑,后边不给掩埋么?
说了这么多不好的,最后说点好的方面,影片确实比较励志,只要努力,没有不可能的。
马布里也是真的会表演,他完全可以成为出色的演员!
中间父亲去世原因一段,他的眼神,动作,表情非常到位,表演的很好,我旁边一个大老爷们竟然落泪了……吴尊的人物形象比较出彩,虽然篇幅不是很长。
本以为会很空,但没想到影厅会爆满。
如果想做一部传记电影,那就完全遵循客观原则,包括人物,细节。
幕后去做工作,包括授权等等。
如果想拍一部商业性的故事片,就有必要做情感的升华,适当的改编。
否则拍出来的东西不会被认可。
题外话:从此不看首钢,只看北控。
LOVE IS LOVE
我一直不怎么打篮球,马布里在NBA的比赛也没看过几场,知道马布里是因为他出了自己品牌的球鞋而且定位廉价sneake杂志时不时会介绍,这让我感觉非常酷。
当时正读高一网购并不普及,同学家里一个个都是有钱的主 但是他们无论穿詹姆斯还是乔丹还是卡特还是麦迪还是加内特 都会来问我我靠你的这双马布里哪买的 国内真能买到啊 穿着感觉怎么样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当时让我感觉自己也进入了sneake的文化圈。
后来马布里去了凯尔特人 我也一直关注他脚上的马布里二凯子配色 包括后来又出了本华莱士的签名款。
好了扯远了,得知老马要来CBA我才开始真正关注他在球场上的表现,单感觉他一开始并没有找到家的感觉,就像老马电影里所说 不看照片他都忘记自己前两年在干什么。
后来去了北京 真正找到了家的感觉 四年三冠 我一直为他开心。
每次老马来浙江打客场我都会坐接近三个小时的车去看比赛 看完第二天再赶回来,不管手头的事多急。
很多人都骂老马打球脏 一开始心里特不好受 但转念想想 可能这就是一个球星需要承担的 科比 詹姆斯甚至库里 谁不遭键盘侠们喷过。
今年是老马最后一个赛季了 打算今年看完老马客场比赛去酒店等他 希望他能在我的那双破旧不堪的‘’马布里二代‘’上面签名。
老马加油!
我是马布里 (2017)6.22017 / 中国大陆 美国 / 剧情 运动 / 杨子 / 斯蒂芬·马布里 吴尊 影片的开始,便是一段征途的结束。
一位运动员在场上的低迷,生活中便用迷失来呼应。
昌平(Champion)!
安常守故的状态使人麻木,却让人更顺利地接受自己的定位。
信念化为隐形的披风,让自我涅槃,让球队高飞。
药效吹得太猛,难免会被人看作传销。
而马布里这个“头目”,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你——别看广告,看疗效。
影片前半段主要讲了老马是如何几经辗转,来到北京,带领球队为冲击冠军而刻苦训练。
影片后半段自然进入“季后赛”,冠军便是唯一目的。
眼花缭乱的混剪,配上黄钟大吕的奏乐。
热血狂燃满少年,那四年三冠的北京王朝犹在眼前。
最后时刻,球队在确保胜利的情况下,“陈队”一个大风车扣篮绝杀把对号入座的我拽了起来。
哦,对了,这是电影。
男演员个个颜高腿长,不过却没太多用武之地。
初代大胡子,加入了广东队,改名叫拜纳姆。
最惊喜的还属“闵指导”。
虽然对何冰并不算熟悉,也碍不着喜欢,只因为他的样儿。
从阮大伟的哥们儿弟兄,到北京首钢的主教练,还是那样儿,没变。
对于马布里我是比较熟悉的,从NBA到CBA马布里所经历的心路成长是电影难以完全展示的,初来CBA的马布里最初的两个赛季在山西汾酒队和广东佛山效力,两个赛季后辗转来到北京,从此开始了他在CBA生涯的四年三冠的伟业,老马对于北京有着独特的感情,用他的话来说,是北京这个城市唤醒了曾经抑郁的灵魂,让灵魂重见光明,使得自己知道这个世界除了NBA和美国还有另外一个地方让他有家的感觉那就是-北京。
怎么说呢,就电影情节来说,看的时候有点尴尬,很明显感觉:1)老马演戏有点放不开2)吴尊和Jessica的英语有点出戏但是影片的内容编排还是不错的。
我也算是NBA的老球迷了,虽然马布里的比赛看得不多,但最深刻的印象莫不是“独狼”的称号。
之前我也像千千万万的“懂球帝”一样,认为这种不喜欢传球、有性格的后卫在NBA生涯后期就是球队毒瘤。
虽然我不敢100%确定马布里父亲的故事是不是属实,但我觉得在这种事上老马应该也不会作假。
我很难想象当其父亲出了意外的时候老马是怎样的心情,但我觉得我一定撑不下去。
我的意思是很简单,通过这部电影,我看到的不是“独狼”或者“马政委”这样的马布里,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布里:出生于七个孩子的家庭,家庭贫困,会和好友互相比试互相鼓励,会在得知自己父亲发生意外原因时哭泣,会和妈妈哭着说我爱你的马布里。
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习惯——善于给别人贴标签。
他是“天才后卫”,“得分狂人”,“好爸爸”,“业界大牛”,而往往忽视,其实他或她也是几亿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中的一个,也是别人的孩子,也是别人的父母。
不是说这种习惯有哪里错了,毕竟我们不可能通过一部电影来判定一个人,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别太拘泥于标签留下的刻板印象。
不知道一部体育励志片被我评论成这样会不会有点奇怪,但这算是我看下来最深刻的体会了。
永不放弃的套路我们看得多了,也不用赘述了。
老马带队的经历,现实也很精彩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看。
我就记得看过一场直播,第四节老马满头大汗仍然认真打球的背影。
不管怎样,love is love.愿所有逝去的灵魂都能安息,愿每个人都能带着爱前行。
号称真实改编,马布里演自己传记片,还有Ai,戴维斯,还有CBA李楠/后来知道不是那个李楠/,这个年纪真是无暇关注cba,顾及NBA都少了,观感一直在真实和表演直接跳跃,作为励志电影,节奏和故事带感,又会联想到现实,电影过多的强调了马的英雄主义。
黑了马的其他队友和广东队。
深究演员表和真实队友,还好只有马布里是真实的,别较真了,其实就是用真实的马布里外衣,编的励志故事。
接下来按电影说,马布里的演技确实最好特别是哭的镜头,真实再现,经纪人李楠吴尊表演无代入感,但是球技了得,何冰一如既往的演啥像啥。
剑桥TV home
作为球迷,认为拍得蛮真实的,剧情接近真实,因此略缺起伏,比如结尾北京4比1接近横扫总冠军,缺少戏剧的起伏,人物也过于符号化。
但是,这部剧对球迷来说,最爱干的事莫过于看人找原型。。。。
何冰原型是闵鹿蕾,不用多说,北京大爷形象,北京三冠王的第一教头。
锦荣原型最接近北京的方硕,他的进步和马布里关系蛮密切的,也是马布里的开发使其渐渐脱离3D蓝领球员,而成长为球队主力。
高以翔打的前锋,又是自由球员,他打比赛是职业,不是义气,有点接近李根,中职篮本来应该职业化,以感情不以商业利息来运营球队本身是不合理的,对于高这个角色的诠释有些符号化人情化的不合理。
王阳明,额,作为广东队队长,我第一个想起了朱八,但是他打的位置又是后卫,又有些像王七,背叛这件事现实中倒是木有的,估计是嫁接了北京夺冠后,李根出走新疆的事件。
作为一个见证广东八冠王,北京三冠王的CBA球迷,有些怀念和感慨,广东的王七朱八易九,辽宁昔日篮球教父蒋老,辽宁的六亚,北京从无名到三连冠。。。。。。
全国人民都在兴奋战狼2的时候我也去贡献了票房。
惊恐于一致的好评,也就压下了心里的疑问。
对比这两部为中国形象“广告”的片子,我无疑更倾向于这一部的温和步骤说明。
我很尊重军人的重要性,只是我抗拒成为军人,一如战狼2开篇压抑着个人情感只有解除身份才能发挥爱恨。
我也不是特别激动热血叛逆,只是对不想交道的极致善恶尽量回避,那会勾出人性的阴暗与光辉。
这一部片子里的情感并不爆炸,但是有理有据,国人对马好,马回之以李。
即使影片的主角和主配都是爱表达的“老美”,在影片里的情感也是礼貌的“克制”中,可以想象与掌握理解。
我佩服导演,诸多台湾演员在内却能够淡化“偶像剧”味道,这并不容易,尤其现代观众养成了一种先入印象以后。
我还佩服摄影,与足球相比,一个人要是不会篮球,他的动作会比足球门外汉破绽更多,可是在纪录片一样快速移动的镜头里又并不明显起来。
我佩服何冰,甭管这电影好赖,他都会合格或者出色的完成角色。
我还佩服剪辑,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舒爽的完成了观影体验。
也有遗憾,这片子没能去影院贡献以支持主创的诚意。
国产的运动题材,我会永远记得京都球侠,可是类型又不一样,那片故事性更强,咱东方人爱看。
现在也算多了一个我是马布里进入脑路收藏室。
更成人更现代。
除了拍的糙了之外,老马他爸那段儿还真挺感动人的,可惜了挺好的一励志故事,愣他妈给拍成贺岁片儿了。
其实电影时间不短实际元素也没那么多,就是瞎逼往一块儿揉,各个明星不分主次谁都想露脸,好几条线一起说,如果坚持按照主走老马的救赎和闵鹿蕾的挣扎两条主线,会更好,其实也是这两条线,结果就是看着一团麻。
PS:强烈投诉没有苏英雄的戏份
《我是马布里》无论是作为一部人物纪录片,或者城市宣传片,或者篮球比赛剧情片,都挺成功的,主要是塑造了或者说再现了那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
马布里(本人出演)关于人生第二次选择的坚持和“love is love”的宣言;郑教练(何冰饰)几场关于篮球运动的诠释和关键时刻的“champion讲话”;经纪人李楠(吴尊饰)从被迫放弃篮球到“my heart is stronger than ever”的转变;一开始只是把北京队当跳板最后却选择留下的队员(高以翔饰);蒋毅(锦荣饰)最后也学会了灌篮;还有那个出手阔绰的公子哥(高云翔饰)在酒吧里请首钢球迷喝酒,球队赢了就请,不醉不归。
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观众的热血和激情,对于篮球的,对于亲情的,对于传奇和普通人的。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样子的细枝末节拍多了显得不够深刻,过于浅显,但在我看来一部电影要有点有线有面,突出一个人物也是如此,何况还是个非虚构人物,我倒觉得导演杨子把几条副线剪切得很好,精准到位不啰嗦,一边戳戳你的心掉几滴泪,一边倍感振奋鸡血到不行,比较能全方面地展开叙事场景和中心人物塑造,除了后来漏掉的女助理杨晨(Jessica饰)那条线。。。
哎,一言难表我的激动和喜爱。
总之呢,这部片,因为真实,更有力量。
我是马布里~强推
马布里的演技,居然完爆吴尊一万条街你敢信!
工整的传记片,导演手法也不错,只是对于本片故事半虚构、背景完全还原的做法有点奇怪,很重的现实带入感,几个虚构角色可以对号入座的,李春江的反派脸,有这工夫拍纪录片又能如何,反而最好的部分却是场外,何冰太赞,马布里演得比某些专业演员更佳,哭诉那段真不错,与艾弗森对赌超燃
问题不少,抛开马布里演技,何冰基本上就是来救这部电影的。故事不够流畅,球场拍摄甚至不如当年纪录片精彩。顺便问,韩庚是来干啥的。
中规中矩啊,老老实实的典型美国励志片,比那些个国产片好不知道哪里去了
没深度的体育片,都是鸡血加狗血。相比电影化,传记纪录片更能燃起来。
在马布里拿到中国绿卡的一天看了这部电影。我想问马布里为北京到底做了什么???
吃相相当丑陋了
莫名燃
我是北京球迷,我在想广东球迷看完怎么想着部电影
剧本本身在体育题材上就没有创新,结果比赛情节除了镜头的推进也没有别的燃点。想起点球成金,再看这个,真是抑郁。
打电话那一段还是比较戳,本人演本人传记
总的来说是国内难得的不错的运动励志类型片,但是反面人物脸谱化,毫无存在感的女性角色,重要演员演技生硬也都在拉低整个水平。演技在线的何冰在一众票友中显得过于突出,马布里比吴尊演技还要好……
三星半,因为国内体育励志类型片太少了所以加半星~电影的结构很工整,节奏也都踩在点子上,虽然进步空间还很大但是已经可以看到导演的功力和方向(导演映后也表示之后会拍更多偏商业的片子)。赛场上的篮球戏节奏把控超好!秀妍的角色大概是为了弥补电影里面女性角色的缺失吧,不过实在有些鸡肋...
篮球运动员长得哪有这么清秀——‖
电影其实还行,但是你觉得新疆、辽宁、广东、八一的球迷会怎么想?
体育盲表示有点尬。。是看何冰的。。。=_=|||
马布里带领北京队夺得冠军的那年我也是全程关注,确实正能量。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篮球比赛,观影效果不错,就是解说员太次。比赛场上的运镜跟真正比赛的转播确实不一样,整场表演马布里本色演出,挺能打动人的。其他人看起来就略显尴尬。总之对于篮球迷来说值得一看。
观看之前我以为这只是一部纪录片堆叠起来的传记电影,没想到竟然是完成度这么好的体育励志电影,非常热血非常燃,很感动。欣赏马布里,曾经的坏小子,最后成为了北京的英雄,虽然未曾达到同届球星的高度,但仍有属于自己的荣光,母亲的一句honor him真的打动到我。另外一个惊喜当然是艾弗森。
出人意料地完成得还不错,关键问题在于这是一部根本就不应该拍的电影。
两星半我是来看艾佛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