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朱利安摩尔出来也是惊呆我了。
整个剧情平平稳稳中规中矩,又是骗保险赔偿同时换妻子一箭双雕的把戏,结果漏洞越来越大,一点点想要去弥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
很有意思的是,剧中同步地把阴谋的情节走向以一个黑人家庭遭受的境遇来表达,情绪一点点积累到爆发最后归于平静。
这部片子很独特的一部分是以一个单纯的小男孩的视角慢慢铺开故事,而当涉案的人一个个阴差阳错的死去,小男孩奇迹的幸存,最后黑人小孩与白人小孩沐浴朝霞的游戏镜头舒展了整场电影紧张悬疑的气氛,内心特别温暖。
对比电影中的黑人白人,谁是真正的禽兽,一目了然。
最迷的是黑人一家给了很多镜头,让我全程以为那一家会参与到凶杀之中,但却没有。
除了“貌似”表现了迷镇人民的愚昧,那种放任罪恶,欺压种族的霸行外,只不过是将善良放置于被欺压的境地,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高逼格。
说到底,黑人故事跟这个杀人故事分开成为两个故事又有何不可??
里头许多很有张力的意象,像是男孩的小蛇都没有参与叙述。
顺便问一句,舅舅打出的电话为何没有回音?
在妹妹与男主的对话里,说了男主仍然爱着姐姐,却杀了姐姐?
是想表明大人的世界里必须有所选择吗?
那现实部分带给男主人的压迫却没有在影片里很好的描绘出来。
男主最终决定杀人的理由是什么?
在连续杀人中的挣扎和心理变化又如何?
丝毫没有体现。
双胞胎姐妹花的意义又何在?
想证明一下,妹妹是男主对于姐姐爱的替代品?
在人物塑造上并不饱满,所以对于观众而言只能是观者,面无表情的旁观者。
不知导演是否有意识的借用孩子的视角去表现。
说实话,零星的镜头里看不见孩子的单纯和害怕,更像是第三者在讲故事不会有代入感。
从人物到情节,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的很迷,总想告诉大家很多道理,却只能皆有男主与孩子的对话教科书式的论教。
竟然看出来《荷塘月色》的调调。。。
这片拍得,有意思!
电影中有个场面我非常喜欢,是在临近结尾的时候,小镇社区中的黑人家庭被居民围攻,外面一层群情激昂的老百姓,里面又是警察又是消防队阻止,但也不管用,大家围攻黑人,烧车烧房跟暴乱一样,家里老小危在旦夕。
而黑人家庭旁边的白人邻居呢?
静悄悄的,一点声息也没有,用朱自清在《荷塘夜色》中的名言: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结果折腾了一晚上,黑人家庭的房子和车全都被“打砸抢烧”,好在人家一大家子都安然无恙。
但隔壁白人邻居,除了孩子之外,一家子全死光了,还搭上一个保险调查员。
这部《迷镇凶案》的主角就这这一家子,说句时髦话,你们从上到下全都是“戏精”。
(如下内容有剧透)剧本科恩兄弟,导演乔治·克鲁尼,主演马特·达蒙+朱丽安·摩尔,这样一个搭配阵容。
买凶杀人、故意纵火、勾搭成奸、敲诈勒索,各种负面事件汇聚一堂,这样一个故事,拍出来的效果,就像俺之前说得那样,里面所有人的状态跟《荷塘月色》里的感觉很像: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觉得这是电影最大的讽刺效果,假如这个剧本给科恩兄弟自己拍,我想拥有如此“凶猛”剧情的电影,最终拍出来的效果会跟《血迷宫》甚至《冰血暴》那样,平缓的叙事中透露着杀机,强调故事张力,突如其来的凶案让人猝不及防。
但本片的导演乔治·克鲁尼,他的风格一向很含蓄,看看之前那部《晚安好运》就知道了,他喜欢将角色的真实一面隐藏起来,而且隐藏的很深。
他这样的导演风格,其实在好莱坞有过不少争议,来自民间和评论界都有,比如《盟军夺宝队》就收到不少负面评论,大家认为这样题材作品不应该拍得这样含蓄,但乔治·克鲁尼不管他们那一套,依然“我行我素”。
其中《综艺》评论文章称之风格为"不管什么题材,都拍得很从容。
"
这部《迷阵凶案》也是一样,这样风格肯定有争议。
,所以电影口碑至今一般。
虽然这是一部悬疑片,但悬疑因素在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在故事推进中自己破除掉了,后半段主要突出人性的险恶。
即便这样,《迷镇凶案》仍然显得充满神秘的魅力,按理说这个故事和结局,换做其他导演来拍,前半段悬疑主导应该突出故事张力,但本片却显得非常含蓄,包括开场没多久的入室行凶案件,都平静的如流水一般;反倒是后半段,悬疑破除之后,故事张力陡然增加,但依旧是平静的节奏,甚至所有角色,在行凶之前,都是毫无征兆,一脸漠然,仿佛在干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一样。
这是典型的乔治·克鲁尼风格,他会把角色和个性隐藏的很深,含蓄中透露的人性的丑恶,通过平缓的叙事来反衬危局。
就像那位保险调查员,奥斯卡·伊萨克演得非常棒,将一个自大且颇有城府的角色刻画的淋漓尽致。
结果,却被突如其来的一杯咖啡给灭了,这就是反衬效果。
电影的剧本无疑是非常精彩的,科恩兄弟自有一套对于人性丑恶审判体系:贪婪是引发一切丑恶的万恶之源;自私、自大、贪婪,要比愚蠢、谎言、甚至杀戮更为丑恶;丑恶人性的宿主(也就是影片中角色)都要遭到相应的惩罚。
在这个体系中,每位角色都是行凶者、也是受害者,保险调查员出于自大拒绝了揭发呆蒙,反而要分到全部钱。
劫匪的因为赎金数额问题上的还要讨价还价,最终丢了老命。
而呆蒙和摩尔姐,更是把自私丑陋放大到极致。
最终他们完全死在了自己亲手创造的罪恶宿命体系之下。
所以再这样的赤裸裸的揭露人性丑恶的黑色喜剧模式下,也难怪电影含蓄的风格会令观众有些不适了。
克鲁尼就是要刻意造成角色的神秘感,来突出反差效果。
因为电影中的主要角色,全都是坏人,完全道貌岸然。
本片中好人只有三位,分别是开场死去的摩尔姐分饰两角的姐姐萝丝,以及舅舅和孩子。
萝丝是无辜的,她是罪恶人性的牺牲品。
但她也是善良的,因为她一开始就让自己的孩子去跟黑人孩子去一块玩
孩子也好理解,全片以他的视角来审视整个故事,象征着纯洁,游离于科恩式罪恶体系之外。
大人们在孩子的眼中,都是一本正经的“好人”,实际上都带着伪善的面具。
至于舅舅这个角色,他是成年人中唯一的好人,因为他有着童心啊,电影中一个细节,他与外甥欢乐的玩耍,还被呆蒙在一旁说闲话,但舅舅反而是成年人中唯一的单纯。
这也是为什么克鲁尼将该片拍得温文尔雅的原因,成年世界戏太多啊!
对了,忘了说黑人那一家,他们也都是好人,但完全没有参与故事。
有人看不懂他们存在的目的,我觉得科恩兄弟原剧本中是没有黑人家庭的存在的,因为这里是乔治·克鲁尼的惯用的手法。
导演克鲁尼也从不掩饰自己对政治的兴趣和见解。
《晚安,好运》回顾了与麦卡锡主义斗争的历史,《总统杀局》又将冒头指向当下的选举。
本片的时代背景,上世纪50年代,反映的是种族主义。
乔治·克鲁尼曾经说过:“我觉得我很有必要拍摄这么一部电影,来反映当下的社会问题和症结。
我在电影中讨论了一些诸如权力过大、政治内幕、打击报复等等。
我没有给出什么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因为我只想在影片中讨论和展示这些问题,而不是给出解答。
”这就是为什么在本片中安置一个黑人家庭的原因,该片不但讽刺了人性的丑恶,更结合时代背景,讽刺了种族主义,狐假虎威,虚张声势。
就像我开篇说的那样,“安静”的杀人屋与“被暴乱”的黑人家庭形成对比,全镇的人几乎都围在这条街上,但就是没人发现从隔壁屋中冲出来的保险调查员在街上呼救。
结果呢?
种族主义虚张声势,折腾了一宿,黑人一家“安然无恙”,只是把人家房子烧了,可是自大的白人呢?
一晚上一家子都死绝了。
最后结尾,非常典型的黑色幽默,死人的桥段竟然能笑出声来。
最后一幕,白人与黑人的孩子仿佛就跟没事人一样继续玩棒球:“大人的世界太可怕了,搞不懂他们,我们还是安安静静的做个孩子吧!
”
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ilm
迷镇凶案,科恩兄弟的剧本,乔治克鲁尼导演,马特达蒙和朱丽安摩尔,未看前已经被吸引。
复古风格,旧时代背景,画面是生活化的,白人案中案和黑人受到白人歧视的两条线的平行故事。
剧中的小男孩很眼熟,和父亲结尾又哭又抽搐的对峙场面,演技不输成人。
案中案的两个男女主人公其实是同一种人,爱恋时候有美好憧憬,利益冲突时候又是会把相关人等消灭,而不管相关人是自己或者是对方的谁,实质是残忍冷血的。
两个人阴差阳错的被杀,也是终得其所。
黑人受到白人歧视的那个故事,似乎有更多历史和政治隐喻。
黑人夫妇儿子,面对周遭邻居的冷言冷语,商店老板的故意刁难,众人围堵家门口蓄意踩踏示威,心里平静得表情没有起伏变化,举止平和得把残局收拾干净,继续过自己本来的生活。
白人案中案的核心,是内心引发的物欲情欲的诉求,而导致周遭的一连串人物的恶性利益行径,带来的多人死亡,独留下洞悉真相的小男孩。
黑人故事的核心,是内心的喜乐安宁,在面对恶言相向或者恶意冲突之下,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质。
前者无事生非,后者独善其身。
---我的微信公众号,“光影拾光”
迷镇里的人来自美国各地,有一天迷镇搬进来一家黑人,引起全镇人的反对,白人们在他家筑起围栏,每晚在他家聚会,丢垃圾扔石头。
黑人家的邻居是加德纳米奇一家。
加德纳米奇欠下因为高利贷,与妻子的妹妹玛姬合谋雇人杀了自己瘫痪的妻子,以获取巨额保险费。
保险公司的理赔调查员诈出了真相,并要求获得全部保险赔偿金,加德纳和玛姬又毒死了理赔调查员。
之前雇的人在警局被尼基认出,跑到加德纳家杀人灭口,把玛姬杀了,在对尼基下手时,舅舅出现救了他并报了警,舅舅自己也死了。
另一个被雇的人也出了车祸。
加德纳试图教孩子串口供,被尼基指出都是他干的,边吃边说的爸爸吃着玛姬给尼基准备的毒食物,死掉了。
黑人一家在劫后重生。
但是加德纳家系列的死亡和事故都是发生在黑人一家来了之后,迷镇上的很多人都觉得这是黑人一家搬来引起的。
因为之前重未发生过。
最后,尼基与黑人家的小孩继续玩橄榄球。
黑人看起来残暴没文化,白人其实更残忍,围攻黑人一家,烧汽车,杀陌生人和亲人。
白人对黑人的歧视让黑人一家收到攻击。
尼基家大人的冷漠和无情让尼基成为孤儿,他的父亲杀了母亲,因为钱。
但大人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时,他或她是没有力量来为其他人考虑的。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仇恨来自于人性中丑恶的一面,还有偏见和歧视,而不是来自于肤色。
《迷镇凶案》的预告片,可以说绝顶聪明,把电影中为数不多的精彩场面都择取进去,让进影院之前的我觉得:“诶!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小镇,色彩饱满,演员演技到位,悬疑的情节,加上黑色幽默,看上去不错耶!
”还有金球奖影帝马特·达蒙,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拿到手软的科恩兄弟,无可挑剔的配置,可是……没错,弥爷就是带着打八分的心情走进影院,该片1月12日(本周五)上映,提前看了点映场。
正如前言所说,电影开始不久后便朝着催眠的方向前进——正如标题“凶案”二字,前半段电影把一起凶案作为悬念,但让人不解的是,电影还没过半就把底牌亮了出来,导致整个中段像一大锅温水,观众泡在温水里,昏昏欲睡。
到了结尾,导演妄想用一场暴力来激起观众的兴趣,无差别的给你扎上一针肾上腺素,但并不成功,反而显得怪异、突兀、不知其所指,难看!
简单说一下剧情:豆瓣上是这样介绍的“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平静小镇上发生的一起凶杀案,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
其实根本没有一系列事件,整个故事是讲的就是一个丈夫雇凶把妻子杀害,和妻子的妹妹一起骗保的故事。
整个电影有两条线,一条是“杀妻骗保线”,另一条是“黑人邻居线”,先讲第一条线。
1947年,一个叫做“迷镇”的小镇,有着六万多居民,设施俱全,人口来自世界各地(都是白人),有一条“专门打造完美生活”的宣传语,可以说是一个20世纪的乌托邦。
加德纳是小镇的一个居民,家中有一个出了车祸坐在轮椅上的妻子,和一个小儿子尼基,妻子有一个妹妹叫玛格丽特。
一天夜里,一胖一瘦两个男人跑进加德纳家中,把一家四口绑在餐桌上用乙醚把四位弄晕,凶手故意让妻子吸入过量的乙醚,导致送医后不治身亡。
电影开始围绕这起凶案展开调查,我猜导演的原意是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去发现这起凶杀案的真相,这个第三人称的视点就是小儿子尼基。
尼基发现妈妈死后小姨就住到家里来了,还和爸爸在地下室里做羞羞的事情,并且在和爸爸一同去警察局指证嫌疑人的过程中,发现爸爸和小姨并没有把凶手指出,而是放过了他们。
小尼基感到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呢?
(不傻的观众在这里都能看出是加德纳雇凶杀了妻子)。
但是故事从中段开始进入“温水”,凶手、警方、保险公司陆续登场,没错,按照你能猜到的剧情发展着——胖瘦凶手得不到利益,来找男主麻烦/保险公司发现蹊跷,来找男主麻烦/警方发现男主贷款踪迹,来找男主麻烦。
总之大家都来找男主麻烦,马特·达蒙则灵动的动用了他的面部表情、肢体、握力器来表现自己很麻烦,唔……编剧也就给了马特·达蒙这点发挥空间了。
真的没什么笑点,科恩兄弟的剧本并没有让整体风格稳定下来,观影时不断跳戏,进入不了“笑”的状态。
“杀妻骗保线”进行到最后,则是一场血肉横飞的乱战。
保险公司业务员发现了男主杀妻子骗保的真相,大半夜跑来谈判,想要分一份羹,吃了尼的小姨下碱水的食物烧伤食道,然后被男主杀害,两位凶手、小姨包括男主自己,都在当晚阴差阳错的死掉,死的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也没有达到希区柯克那种设悬解悬的效果,最后就尼基活了下来,然后咔一声,电影结束,让人摸不着头脑。
豪华的编剧、豪华的演员,音乐到位、镜头色彩没什么瑕疵,却出不了一个好看的作品,真是怪。
这部电影唯一能解读一下的,也就剩“黑人邻居线”了。
聊这条线之前,我想给我的短评取个标题:“不是所有电影加入了对种族歧视的探讨就能把逼格拉高的”回到最开始,迷镇是一个只有“白人”的乌托邦小镇,而骗保杀妻案就是在这个小镇上发生的,该案件的男主角加德纳的邻居,是一对黑人夫妇,以及一个黑人小男孩。
从进入迷镇的第一天起,这个家庭就被排挤,商店老板升高价格拒绝卖食物给他们,并且镇长组织集会对那家人进行谩骂、攻击,后来上升到暴力事件,为什么电影结尾加德纳一家发生了那么大的流血事件却没有什么人关注呢?
因为小镇上的人都在他们邻居家门口打砸抢,烧掉黑人爸爸的车,砸碎玻璃,打骂他们一家。
这是一种很低级的表达方式,故作玄虚的开设两条线,而两者之间的关联生硬、刻意、形同虚设,整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男人希望获得利益,雇了凶手来帮助自己解决掉身边的亲人,最后自己反倒被害,失去一切。
当中映射的是,黑人和白人的社会矛盾激化,白人表面上是在帮助黑人夺权而发起南北战争,但实际上黑人解放运动过了50年,歧视现象依旧存在,至今依旧,甚至当中的黑人家庭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搬到这里来只是因为这里是个全部白人的社区。
”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黑人自己对自己的歧视。
听起来有点怪,但仔细揣摩,在当时解放运动后的一个时期,黑人从奴隶变成自由人,大多数受不到好的教育,导致没有好的工作,于是贫困、犯罪等现象层出不穷,说到底,种族问题或许还是阶级问题,电影当中的黑人家庭正因为这里全是白人所以搬来此地,目的是要离开所谓的“底层社会”。
前段时间有一条新闻:在广州有黑人跳进游泳池,池里的男女老少纷纷离开。
假如跳下来的是科比,情况也许就不同了。
民族问题说到底还是阶级问题。
马特达蒙像一颗土豆但是,并非加入了对种族歧视的探讨就能把电影逼格拉高,而且电影也没有探讨,就是“把歧视本身拍出来了”而已。
其实小镇类型的电影拍好了特别有味道,比如《狗镇》,观众看完后不自觉的变成了狗镇的一个居民,被那种“气氛”掌握。
比较成功的小镇电影还有《心迷宫》、《杀人回忆》,甚至黄渤演的《杀生》也不错,这些电影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会弥漫在一个空间内,这个镇子里人们的根性是丑恶的,而这根性的丑恶都连在一起,所以才让观众产生一种恐惧感、无力感,《大护法》、《让子弹飞》当中的花生居民和鹅城百姓都展现出这种集体无意识,《迷镇凶案》开头想要营造一个外表光鲜亮丽,内部丑恶不堪的小乌托邦,但实在是太难看啦!
3星,原本以为是悬疑犯罪片,结果20分钟之后就没有悬疑了,整个就是一部喜剧讽刺片。
所谓的好白人干着禽兽不如的事,大家认为的坏黑人什么都没干就受到围攻,黑人无奈的说了一句真是“禽兽不如”是对这些白人最生动的描写。
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还有就是美国人竟然也会想着拿到钱,赶紧就跑路,移民国外去享受生活。
笑死我了,哈哈哈哈。
开头没有太看懂,应该是很少接触这类黑色幽默的电影。
看了一下知乎,豆瓣,微博,对其评价也是喜忧参半。
我想说,最开始没有看懂,中间有一些设计有些刻意,剧情的推动还算紧凑,结尾收的不太自如。
想给小男孩一个拥抱,想给经历过那段黑白种族歧视的人们,一个平静的拥抱。
散场,心里感觉闷住了。
或许对我来说,就是真正的黑色幽默了。
想到东大的经典台词,这世界上,最不能正视的两样东西:闪耀的太阳,还有人心。
有时候,接受了真相,即便残忍,却也……让你学会成长。
没搞懂为什么被定义为喜剧片?
感觉整部影片充斥着人类丑恶的嘴脸。
故事中,两组矛盾在同时发生,白人厌恶黑人,于是对镇上唯一的黑人家庭百般刁难,从沉默围观,到语言声音骚扰,最后发展到打砸烧。
另一边,男主为了骗取保险,实现和小姨的偷情,不惜雇人在儿子面前杀死自己的妻子,这也给后续的调查埋下伏笔,随着案件的调查,孩子在家里的发现,杀人者讨要钱财,保险赔付员的调查,最终始作俑者崩溃。
结局还算好,坏人都死了,无辜的黑人家庭也得到一些保护。
但最后一个镜头,似乎依旧预示着种族分歧,就像一道篱笆墙,无法拆除
一个情节是,尼基坐在沙发上说要离开这里,玛姬穿着粉色的裙子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地问:你要我立刻打电话为你安排工作吗?
另一个情节是,加德纳叫尼基到书房谈话,告诉他托了关系很不容易才拿到寄宿学校的录取,将介绍材料递给尼基并鼓励他:恭喜!
第三个情节是加德纳被老板叫到办公室,老板交代秘书推掉所有电话,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告诉加德纳他很难过。
论悬疑,真的很不错啊。想不到克鲁尼你是这样有格调有情怀又调皮的克鲁尼哦。我表示很喜欢,这个上映会获得不错的口碑的,但放在这届电影节,我要再看看别的,毕竟就是生活小事,没有高度。
一场全军覆没的骗保案。在美国,有两个机构最好别主动去惹,一个是税务机关,一个是保险公司。
黑人不该住进白人街区,小孩不该擅闯大人游戏,穷人不要亏欠富人利息,勇士别把懦夫逼急。迷镇一直很平静,搅动波澜的还是居民自己。建起篱笆无法遮挡恐惧,除掉女人不能平静内心。居民脑中有疑,绑匪心中有鬼。口口声声宣告并无种族歧视,声声切切诉诸日夜忧伤沉浸,虚妄谎言连咖啡和牛奶都听不下去。
感觉这个片子导演是谁都无所谓。妈妈是双胞胎的点没有利用好,如果能更多着墨于妈妈死后阿姨如何代替妈妈的心理活动就好了。
黑色幽默加上五十年代的质感我太爱了!一环扣一环的杀人谜案、家庭斗争甚至还穿插了一下黑人歧视的问题,我好爱这种调调。虽然是当时为了等车随便在电影院选的电影,那绝对是我那个时候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哈哈,Karma is a bitch。
呆萌为啥这么坏…
with Kathy
中规中矩的boring
众生皆恶,交杯欲共饮,白刃不相饶。夫妻情在重大利益面前,也成塑料情。唯有舅舅的爱护,棒球小孩有些人性。黑色幽默式怀旧,复古气息浓厚,还黑了一把川普。马特·达蒙连变态都演的很到位,导演乔治·克鲁尼这次走了科恩兄弟的路数,奈何掌握力稍差,弱鸡版冰血暴+老无所依。
文艺界左派试图剖析种族主义与白人劣根的又一失败作品。
布景调色和服装什么都挺好的 剧情实在太弱 人性刻画单薄 种族歧视的戏份跟主线毫无关系
很难看了,应该是克鲁尼最差的一部,作为一个喜剧悬疑,一开头就很烂根本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后面也没啥挽回余地,除了看看演员(摩尔很好但是一人分饰两角除了炫技意义也不大)和场景基本没什么了。两条线根本没有交叉在一起拍成一部片的必要,严重怀疑科恩兄弟总是把自己写坏了的剧本扔给别人…
犯罪故事的部分来自科恩兄弟三十年前稍晚于血迷宫的剧本,克鲁尼05年就有想法,结果拖了十年才下手,并将其与发生在57年的一个黑人家庭搬入白人社区的真实故事揉在一起。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抵制黑人家庭的户外活动与户内犯罪的交叉剪辑部分,直挺挺地控诉鞭挞,很像苏联蒙太奇,没有半点科恩的感觉。
记得就是打发时间无意中去电影院看的,倒是非常惊艳。剧情黑色幽默➕环环相扣
黑色幽默简单粗暴种族歧视的暴动and伙同杀妻骗巨额保险 丈夫小姨子苟且偷情作恶者最后都反被命运所杀 最可怜的是黑人一家和小舅子还有小男孩
在必须以种族议题怼川普才能体现好莱坞公知存在感,与科恩兄弟式黑色荒诞剧本结构间,乔治克鲁尼做到了哪头都不靠的彻底失衡。感觉科恩稍稍再帮他点,完全可能把丰富的主次线巧妙交织到高潮,至少也该到阅后即焚那样的水准吧
科恩兄弟顶着节操不保的风险向我们证明光有好剧本是没用的,导演也得要牛逼才行。
再看到摩尔阿姨都要有阴影了。
细节欠缺打磨,主副线也融合的不够,倒是复古的包装和希区柯克式的凶杀很有味道,揭露中产阶级脆弱的外精致与浅埋的内虚伪,佐证白人众生相的道德沦丧,然而想说的太多,又没顾好大局,对种族问题的涉及难逃主题先行的窠臼,好在导演始终秉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宗教立场,没有过多的说教和口号,这点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