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片中顺序……1. 驾校玻璃门原本贴着“冠军教练”,被举/报后,“冠军”没了。
厉小海被卖后,“教练”没了。
很心疼张驰。
2. 雨中张驰接电话“我不是张驰”似乎有模仿记星口音,加上后面翻车说是孙宇强开翻的,真是背锅二人组。
3. 老头乐的“奔驰小g”字幕是小写,比赛后的“你要PUSH了”是大写,可以看出前者是刻意设计。
4. 老头乐“黄博基尼”cue到黄渤,本人在wb已认领。
5. 厉小海找叶经理问为何没自己车贴,叶经理提到迪士尼保护性收购,电影真的很敢说。
6. 第一次碰撞,叶经理没有接张驰的《光辉岁月》,回复“问谁又能做到”也是《光辉岁月》的一句歌词。
7. 第一次碰撞之后,张驰“都不能泄气”接香槟打开泄气,一个很冷的笑点。
8. 翻车的是光刻车队二号车,结合叶经理和马官员说的“我们车队二号车手的爸爸是xx学校校董”,可以理解二号车手不理睬叶经理指挥的原因。
9. 二号车手叫叶锦龙,不知道跟叶经理本人有什么关系。
10. 林臻东出现是国外车牌,猜测飞驰1之后他去国外比赛,也因此光刻车队夺冠数年。
11. 辛地车队车前盖有1912/1913/1914,是奥迪有纪念意义的三年一在1912年至1914年之间,在世界上公认的最艰难的长距离汽车拉力赛国际奥地利阿尔卑斯汽车拉力赛中,奥迪汽车连连夺冠,赢得特别赞誉。
12. 孙宇强说完“路书丢了”之后,真的再也没报过路书(捂脸),多亏张驰飞驰1的时候背过路书。
13. 张驰之前的成绩是59分58秒,这次是59分57秒,快了1秒。
按照车和人的情况,能跑完就不错,这里还快了1秒,很浪漫的处理了。
14. 冠军墙第二排最中间的两位车手是徐浪和刘曹冬,两位已故赛车手。
徐浪在乘风破浪和飞驰1中都被韩寒提及,是他赛车生涯的启蒙。
15. 关于声音的小细节:孙宇强展示小视频,前两个声音分别是孔连顺和刘循子墨,张驰翻车的广播声是白客。
片尾字幕中有三人的“惊喜出演”。
16. 韩寒的声音在电影中出现三次,第一次在教学员开车的BGM最后一句,歌词是乌云什么;第二次是孙宇强向张驰展示小视频,最后一个声音“张驰黑心驾校教练”;第三次是刘显德最后考科目二,考官声音。
他本人照片在冠军墙第二排最左边出现。
17. 还有一点..教学员开车段落,女学员开的好,男学员开的差,不知道是不是韩寒被骂惨了,故意的设计。
补充18. 大胆猜测开篇的“若有人将我从深渊拉起,我必敢再次凝视深渊——Mr.Z.Sun.X”是Z张驰+Sun孙宇强+X记星。
补充19. 三兄弟的驻扎地“星羽驾校”名字来源记星+孙yǔ强,张驰把驾校名字给他们,自己退到后面,联想到张驰在老头乐说的“为你们谋点福利”,真的很在意他们。
19年的春节,去看了《飞驰人生》。
散场之后一股郁结之气凝于胸口久久不能散去,回家写下了这篇《巴音布鲁克没有海》。
后续还在朋友圈跟人吵了一架,梗着脖子跟人掰扯为什么张弛不是一个莽汉而是一个英雄。
那一年,我27岁。
24年的春节档,我已经迈过了30门槛。
在新年的第一天看完续作,难受了好久,想要找个无人的角落痛哭一场。
面对生活,选择热爱还是妥协,是飞驰在巴音布鲁克的赛道还是跪着把钱赚了。
没有哪个中年男人能抵抗这种话题的撩拨,如果30岁称得上中年的话。
第一部做开放式结局的时候,我坚定的认为张弛死了,抛开导演的各种暗示不表,在我眼里只有他将生命献给巴音布鲁克的赛道这部影片才算是圆满。
赌上自己手里全部的那一半,去换一个不输的结局,影片结尾“献给所热爱的一切”,至今想起眼眶仍会泛起潮红。
Heroes Never Die!
但正是死亡成就了英雄!
没有想到第二部,这个男人回来了,经历了全身多处骨折仍大难不死。
但是那个车神确乎在第一部结尾已经死了,哀莫大于心死。
他妥协了,真情实感全心全意的妥协了。
面子,没了就没了;名誉,丢了就丢了,讥讽小视频算啥,反正连赛车都可以糊弄了,而且糊弄的义正词严:“很多时候做事是为了生存。
”为了生存,每个深夜里亮灯的格子间里,都有人这么跟自己喃喃自语吧。
曾有满腔热爱的青年男女,在自我说服的时候,跟张弛一样,确乎已经死了。
但人啊,真的是很奇怪的动物!
受挫的时候不服不忿,直到被生活打的再也站不起来。
可等到完全没有机会赢的时候,反而又想试一试了。
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完全没有可能赢的呢?
是举不起杠铃的时候吧,是刹不住车的时候吧,是翻车之后被卡在驾驶座动弹不得的时候吧……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完全没有可能赢的呢?
是奖金被各种无故苛扣的时候吧,是庸庸碌碌过完一天发现又要0点的时候吧,是面对各种暗示要用更便宜的大学生替代的话语时只能苦笑的时候吧……“我们赢不了”,我赢不了了。
《飞驰人生》一直是一部关于“赢”的电影,但是主角的态度在两部之后有所转变。
第一部张弛出发前说的是“我只是不想输”,第二部他出发前换成了“输的漂亮一点”。
从这个角度来说,说它是一部关于“输”的电影或许更为恰当。
当屠龙少年被摩擦到毫无胜算的时候,反而生出了一丝豁达,无非是血溅三尺,不如搞他个无怨无悔。
所以在赛道上张弛看到了自己之前的影子,他刷新了自己之前的成绩,刷新了不到1秒,虽然这个成绩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
你说他赢了吗?
我觉得没有,“超越自我”本就是弱者的托词,这话更像是一种不认命的宣誓:岁月未曾饶过我,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影片中张弛有好几次去踩驾校的改装版称训练器,一个曾经的传奇车手,在力量和稳定性上都已经达不到职业的要求了。
在赛段的最后,他也要依靠换脚才能踩住刹车。
但这一脚得踩下去,即便它无力、颤抖。
它是在向这个世界骄傲的挑衅:至少在我脚下,至少在这微不足道的方寸之地,我对生活寸步不让!
出发吧,跟我一起龃龉前行的朋友们。
新的一年,愿我们都能至少输的漂亮一点。
先说下看过的4部春节档电影排名:我们一起摇太阳 > 热辣滚烫 > 第二十条 > 飞驰人生2《我们一起摇太阳》和《热辣滚烫》属于好看的第一梯队;《第二十条》《飞驰人生2》属于及格线左右, 《飞驰人生2》比《第二十条》还稍逊一点点,《第二十条》起码还有意义和一些亮点。
飞驰人生2 的笑点、剧情、赛车,均上不了台面。
1、刻意又糟糕的笑点设计。
一来脱离故事情节,硬生生就是为了拍笑点而生造一场戏,二来脱离生活常识,非常尴尬。
倒车,叫人“倒”、“到”、“还倒”,就强行笑点。
一个教练叫人倒车,会说“停”,哪有会说 “倒” 和“到”的,这里除了不合理地搞笑,还想表达什么吗?
表达这个教练脑子进水?
这段戏没前没后,就是为了拍搞笑而硬加。
“巴音布鲁克永远的土”,这段笑点真的很土很土……也是纯粹为了造笑点而搭出这个场景搞这一段戏。
哪个正常人会拉一车土回来纪念?
哪个正常人接待来宾之前不检查好场地而让标语少了一横?
要是纪念巴音布鲁克比赛,正常人会去收藏赛事的物料,就算你觉得泥土值得纪念,也是抓一把用瓶子装着,而不是拉一车土回来铺地下……这些生硬的笑点,就像是你去相亲时,对面的人说自己很幽默,接着一直在给你背诵网络段子来逗你发笑……脱离实际场景的背段子真的很尬……例如《夏洛特烦恼》里面,“马什么梅”的梗,跟“我们各叫各的,我叫你哥,你叫我爸”等等这些梗,都是发生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不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脱离情节蹦出来的。
连《第二十条》里面马丽跟雷佳音的夫妻对话都比《飞驰人生2》的烂梗有意思、好笑多了。
2、不接地气的情节,空洞的热血。
在影视里面,能用展示的就不要用说的。
沈腾在上一次比赛后赛车都全毁了,人就算没死,怎么样也得重伤抢救修养一段长时间最后落得一身终身残疾,但电影里沈腾出场就是没事人一样,没有一个他严重负伤、修养的镜头。
我作为观众感受不到他遭遇过重大意外差点死了。
身边有两个人跟着你混,到头来修理厂没了驾校也要没了,大家都没钱了,主角为了大家做了啥?
啥也没做,就是多开些课。
然后呢?
然后就机械降神,有老板给钱你组建车队。
愚公移山的机械降神,都要先苦哈哈的日挖夜挖,才终于感动神仙来帮忙,主角啥努力都没做就突然有钱送上来了。
假到爆炸,你要是没钱了,作为昔日的无冕之王,你就没事可做吗?
你开直播带货啊,就算被人骂被人嘲笑也要赚这些钱养活跟你混的两个人啊。
然后就莫名其妙带出范丞丞这条线,然后范丞丞还天份超高以前是个试车手,然后巴音布鲁克赛事就是最后一届了所以范丞丞死活要热血一回不然没机会了,哇,这情节设计一个个生硬到不讲道理。
至于开口闭口巴音布鲁克,作为观众真的感受不出有什么重要。
你要说这是一个重要比赛,可以写主角要先比赛赢了市赛、省赛,获得足够积分,才终于有资格最后能挑战巴音布鲁克,这样才表现出这个赛事的份量。
而不是空洞地每个人口口声声说我要在巴音布鲁克比赛一次……3、赛车镜头拍得也不好看。
老头乐的比赛,是电影里的第一个赛车事件。
但从镜头、构图,都完全感受不出竞技感和速度感,甚至拍到连速度是多少都感觉不出来。
你去看看动画《白箱》第一集,那个低速赛车还拍出飞驰感觉是怎样运用镜头的?
《白箱》可不是赛车动画啊!
都别说跟《头文字D》比了,用点L模式运镜也不会现在这么糟糕。
然后范丞丞在车场练车的场景也是,没有足够的长镜头,没有足够的车身与场景的动静对比,完全体现不出速度感、过弯技巧,主角们开着拉力赛车跟开着老头乐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差不多的,都是没速度感。
虽然拉力赛车跟普通竞速比赛有不同,但过弯、加速等等总是可以拍得好的,而《飞驰人生2》 之于《头文字D》,相当于《狂舞派》之于《舞出我人生》。
好像把 《飞驰人生2》 说得一无是处,那还能不能看?
其实对它的评价如何,是比较出来的。
如果这部电影放在20年前,我打开电视在电影频道里面看,我应该觉得还不错。
但放在现在,2024年,不论是与同期的影片相比,还是珠玉在前的赛车片、热血片、甚至搞笑片相比,《飞驰人生2》都不是一个好的观影选择。
像韩寒一样飞驰:记得小时候,我曾喜欢过韩寒的书,有段时间我每周都会带一本韩寒的小说或者杂文带到学校读。
甚至后来还学习韩寒翻出校园的高墙,回到家写作自己的长篇小说。
我也因此认识了韩寒的编辑,这位老师仍在我的朋友圈列表里活跃着。
我也一直谨记着韩寒的一段话:“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
没有大量的积累和感悟,是不会把事情做好的。
只有不停的进取,才能够不丢人。
” 这些年来,我读过很多严肃文学大师的作品,如安德烈·纪德、黑塞、陀思妥耶夫斯基、胡安鲁尔福、里尔克、波德莱尔……韩寒仅已成为了我在少年时最初走上文学之路的一个模糊的印号。
回过头来看,我却觉得韩寒有一种故作深沉的幼稚。
韩寒的新片仍有许多剧作上的不足,就像我在看完他迄今为止最后一本小说《1988:我想和世界告个别》时说的那样,韩寒的冷幽默也许有时只是轻浮的嘲弄。
与其说后来我在批评韩寒,不如说我是在对少年时那个喜欢韩寒的“我”进行自我颠覆。
但我想他这次却足够真诚。
而他的“幼稚”,恰是一种对理想的纯粹真诚的品性。
尽管韩寒在剧作上还是有不少问题。
我常和朋友们说,我们“深二代”是无根的。
中学喜欢韩寒时,我曾想过如果我的父母在二十年前没有选择来深圳工作,我没有生在深圳。
我在青春时或许也会和韩寒一样成为一个面对世事稀松平常、伶俐洒脱的小镇(县城)青年。
那是我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而今天下午陪着母亲,走在老家县城的路上,尽管小城的一切都带着原始的粗糙,走在路上像是一场与世隔绝的漫游。
听母亲讲述那些恍如隔世般遥远的属于父辈的记忆,然后参观了中戏在我们老家的校园旧址。
晚上我再绕过大半个县城去看了韩寒的新片。
这也是某种“巧合”。
在我另一条生命的时间线上行走是看不到尽头,让人感到压抑的绝望。
时间被坍缩成无意义的本身,庞大的记忆与情感流逝凝成一瞬。
我在这无数的时间循环与的瞬间交织中做着轻盈却又沉重的梦。
此时此刻,正在寻找作品三号“麦高芬”的我,在一个安恬的夜晚再看韩寒的片子,仍与他已到中年却是少年般洒脱恣意的心共鸣。
我依然会被少年的我打出的那颗“九号球”猝然击中。
犹如涸辙犹欢,沤珠槿艳。
就像前两天穿过野地给作品二号“勘景”时,想起《光的末梢》里那个黯然哭泣的女孩,阿明曾啧啧感叹下又不以为然的走过。
然而终于也会在某个夜晚,当自己咬着嘴唇躲在被子里落下同样黏热的眼泪时,理解了那些少年时如出一辙的伤感。
遗憾的是这一部续作韩寒没在找阿信作曲。
中学时,我每到周末去往学校的路上,都戴上在耳机里听着阿信的歌,摇晃着身子一字一句的轻声跟唱着。
我的包里则装着本新买的韩寒的书籍。
而那时很喜欢的一首歌——《一半人生》,便是由韩寒作词,阿信作曲二人共同创作的。
“我的一半人生飘荡/就像只风筝/如果命运是风/什么又是我的绳/我的一半人生/冷暖就让我自己过问/有热爱有恨有未知的前程。
” 每次到这段副歌,我都会想到二人相互的联结,你甚至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寻到相似的影子。
完稿《光的末梢》后,我已走到今天,我想下一部作品三号的“麦高芬”我已隐隐约约的找到了。
也是阿信说的:“除了真诚,否则沒有其他感动你的方式。
虽然不是那般天籁完美,但我仍有信心直击感动你的内心。
” 面对作品三号的构思,我也将剖开我的内里寻求那些生命与生命间不期然的感动与柔软。
文/七八九如果你要问我这部电影怎么样,作为一名野生影评人,给出最客观的评价是“中规中矩的镜头语言,中规中矩的热血故事,中规中矩的笑点,是一部合格的过年档商业片”;但是同时作为一位好又好得不彻底,坏又坏得不纯粹的梦想失意者,给出一个感性评价是“在夹缝中挣扎的梦想者,真的可能逆风翻盘吗?
电影会,现实会吗?
我不知道会不会,但是他又给了一次让我为梦想赌博的勇气
浅谈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与故事架构。
(一下有轻微剧透)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说,影片大部分做到了松弛有度,有高潮燃点,也有低谷徘徊。
但是还是有些处理不太好的部分。
困境与任务应该是不断升级的过程,但是在电影里两三次困境制造大多都来自于魏翔饰演的角色,会形成困境疲劳,同时创作者的困境并没有升级,困境大多都是来源于“外界”。
影片中也可以看出创作者尝试着营造“心理困境”,关于“梦想失败者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谋生的纠结”“以及无法摆脱的曾经失败的经历”,但是这两个心理困境大多通过闪回和演员凝重的表演构成,他并没有因为这个心理困境创作一个大事件,以至于在后期高潮,主角突破心理困境的时候没有给到最顶峰的情绪,因为在前期铺垫里心理困境被闪回和交叉蒙太奇一笔带过。
他的落魄,潦倒,拮据,为生活低头不堪的模样...没有通过详细的场景再现,是以一种快速铺垫呈现“他沦落成教练带学员”“他被骂黑心教练,仅仅因为制作的小贺卡想红包被网爆”“因为有轻轨不得不搬离”,现在细想来这些交叉蒙太奇,只有他作为一个赛车手竟然去教学员这件事情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凉感。
其他片段我无法有一种深刻的共情感,因为太过于碎片化而导致这些情绪铺垫过于短暂。
配角人设都是扁平化人物,我无法看到范丞丞这个角色的成长,仿佛他能力一直都这么好,后期仅仅是从无法上场到有机会上场,以及我很期待中间他因为父亲生意失意会有挣扎的转变,但是没有。
很明显他的存在是为了衬托出主角在梦想与现实夹缝犹豫生存的工具,被主角卖到别的车队,最后发现自己没有上场,又回来跟主角一起圆梦。
我也无法看到孙艺洲的成长,他的出现没有交代,他什么时候有做“领航员”的能力?
没有,只有一句短短的台词简要概括,他没有成长过程,仿佛最后配合超群理所应当。
两人没有磨合,没有矛盾,没有摩擦。
反派角色是最失望的,即便是反派角色,但是我还是希望有“救猫咪”的环节,能让我看到反派弧光,“即便他坏,但是他还是有好的方面”,而魏翔这个角色的设立,是为了坏而坏的,一个被资本利益驱逐,腐蚀半边心的人。
群像人物塑造上没有第一部来的流畅自然,更全面。
即便有些不足,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在高潮制造上非常成功。
高潮时间长,叠加困境,使得这个高潮被彻底点燃。
在沈腾这个角色的塑造上拿捏的也很到位,从一开始只为钱,到最后突破自己的心理困境,这个转变做得非常漂亮。
作为跨年档,喜剧氛围营造上也是很到位的,虽然笑点没有很密集,但是每个笑点都符合喜剧创作原则“错位,出乎意料,非常规,非人逻辑,演员到位”,笑点也不低俗,拿捏刚好恰当,很符合跨年愉快轻松的氛围。
再说说视听语言方面。
打光方面以常规自然打光方式,夜间冷暖对比做得很漂亮,一些俯拍镜头也很精致。
“碰撞试验”中的场景是非常正酣的,包括特效专场也很自然甚至很炫酷。
在配乐方面没有很突兀,最后“高潮慢放”延长了高潮时间,高潮营造的紧张感与升格镜头配合,也拉长了观众的心理;赢了比赛后的“耳鸣静音”也是常规处理方式,呈现效果也是很合适的。
所以作为野生影评人,这部片子中规中矩。
故事的发展高潮结尾都是商业片的剧本模式,镜头语言合适恰当,给予观众一场赛车视听盛宴,同时轻松的氛围很适合“跨年档”跟家人朋友一起放松享受。
但是作为一位梦想失意者,我还是热泪盈眶。
很多人都会说,所有拍梦想的不都是这么拍吗?
所有追逐梦想的故事不都是这样吗?
主角克服层层困难最后取到成功;亦或者主角在现实的六便士与梦想的月亮之间徘徊纠结,最后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梦想”。
我也听过很多人对“梦想”发出嗤笑,我也曾经收到过很多关于我梦想的质疑。
他们都说“你太理想主义了”“你能不能现实一点”“你不觉得你的理想很荒谬吗?
中国有几个导演,你怎么可能成为导演”“你看到的梦想成功都是演的,而现实是你必须生活,你必须要钱。
” 可是很多文学作品都给出了答案,《月亮与六便士》里“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月亮”,三毛曾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红与黑》里“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 有时候很多人都说我是“理想主义”可是我想换个词语,我是“存在主义”。
如果我碌碌无为,看似平平安安度过一生,那我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呢?
我为什么而存在呢?
可是我有梦想,哪怕我飞蛾扑火,梦想失意,但起码,我因为自我,因为梦想而存在着。
直到现在,我还是个梦想失意者,在人生不断遇到的每个岔路口做着不同的选择,没有成功过,很多人都笑我“不懂艺术”;很多人都笑着跟我说“你的梦想很不切实际,你还是现实点好,很少会有人能达到那个高度”。
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少年自有少年狂,我总跟别人辩论我可以实现,成功的人没几个,为什么中间没有我呢?
后来长大了些,从意气风发变得犹豫不前,而这些都值得坚持吗?
《飞驰人生2》就讲了一个草根出生的赛车手,追逐他热爱的梦想,哪怕这个梦想烧钱,不现实,遥不可及。
甚至最后可能会为了这个梦想而丧命,飞蛾扑火。
最后他还是毫不犹豫的踩下油门,自杀般的筑梦,就像1最后一幕,车子跃向太阳,那是一种决绝的壮美。
就像电影里他说“我还是喜欢开车”,那是他存在的意义。
哪怕我知道他是一部理想主义的商业片,但是我还是被感动到,梦想一点都不可耻,也不可笑,他是指引我向前方向。
起码我为他而努力,哪怕没有达到设想的高度,但是会因为曾经的努力到达比之前更好的平台。
什么时候“梦想”也成为了一个笑话?
身处这个阶级固化的时代,到处都充斥着“现实论”,大多数人都在漫不经心的点评他人的“人生”。
什么时候自己的人生也会成为被别人左右的事情;什么时候“梦想成真”成为童话故事被永远封存,而相信童话故事的人成为了长不大小孩,还会信飘渺美好的童话。
可是这件事也是存在世上,留下存在痕迹最好的证明。
这部电影值得走进影院吗?
如果你想跟家人朋友一起放松,我想他很适合;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一个梦想失意者,那我想这部电影很适合在新年打打气,我们会更好。
最后我想用《飞驰人生1》的台词作为结语 “你呢,是这辈子没故事,想拥有一段故事;我呢,是故事太多,想给故事一个结局”
3.5⭐️虽然但是这部确实比第一部好看不少,韩寒也不只停留在时不时只会放点老歌,偶尔整点假意深沉的“文艺镜头”的层面(当然在这部电影里你还是能感受到相当多韩寒风格的片段),在春节档里可能也是更出色的一部,这是我的心里话。
主要的问题是叙事和人物的重心不够明确有点喧宾夺主,小海线和张弛线有点冲突,在前半段都有足够的篇幅描写,结尾可以说直接阉割和牺牲了小海的部分,导致从撞击测试开始生硬的过渡到拉力赛的剧情和节奏就相当割裂和跳脱,小海的剧情就草草收尾不免头重脚轻,电影前面大量对小海的塑造和铺垫几乎被直接丢弃,完全丧失作用,电影结尾完全成为了张弛的主场和所谓“车队第一”了结张弛的遗憾实际上厂长的孤注一掷,小海的梦想和坚持,刘经理的暗箱操作这些未填的坑在影片的戛然而止之后就成了非常尴尬的存在。
然而这种操之过急和草率几乎贯穿了整个结尾。
那么且不论在开赛前十几天是如何凑到钱(全片一直在淡化钱的影响),拿到配件,修好车,难道张弛开着几乎没有改装的车经过冰雹,完成比赛,甚至破了当年张弛全副武装还在当打之年的记录,这些相当科幻的情节逻辑似乎在结尾所谓“燃”热血的配乐中变得理所当然了?!
这就不得不说韩寒一直以来的毛病,为了抵达他所构造的一种意境,或者为了阐述他的思想,很多时候他都是感性为主的。
他的作品经常节奏很奇怪,在结尾时会崩盘或者草草收尾。
韩寒经常忽视情节逻辑和人物前后的一些塑造,导致在情绪烘托上来之后,人物戏剧冲突不断发酵时,他很难保持理性,对情节逻辑和严谨性上就比较“不修边幅”。
8/10 优秀 在经历了之前春节档四海的折戟之后,这一年韩寒的再次复出,不仅是一次翻身仗,而且还是打得很漂亮的一次翻身仗,我觉得本片很可能成为春节档的票房冠军。
电影属实是给他玩明白了,而这一部我认为也是能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站在同一水平上的一部作品。
首先本片作为飞驰人生那样一个开放式结局电影的续作,本来看之前我很好奇他要怎么续上,没想到这一次续的十分漂亮,采用了一个有遗憾的大佬带一个蒙尘的天才这样的故事结构,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稳定的故事,韩寒在这个故事结构上还加入了很多自己对赛车的热爱,这也就使本片看起来格外的热血。
本片的节拍表踩得很准,该抑的时候抑,该扬的时候扬,完全是按照好莱坞类型片的方法去拍的,而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很好。
相较第1部少了一些笑点,却多了一份热血,这一点我还是很吃的。
再说说本片的人物,本片的主角不用说,是在第1部已经架好的一个人物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而范丞丞饰演的学员这一形象也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本来看之前我以为这个演员是一个演技不怎么样的,结果发现竟然还行,此外本片中另外两位主角的朋友塑造的也很不错,人物弧光什么的都有。
而吕子乔饰演的那个有些傻的领航员算是为本片锦上添花的一点,作为一个插科打诨的人物,每次都能恰到好处的出现,这就让本片的节奏达到了一种平衡。
本片的配乐更是重量级。
阿鲲,也就是流浪地球二的配乐,在这一部中也发挥了相当出色的水平,不管是在赛车时燃炸的配乐,还是比较抒情的音乐都十分巧妙的添加在了电影中,这也是本片能够比肩好莱坞的重要一点因素。
本片的开场就已经足够惊艳了,一段回忆的场景,加上跳切,再配上皇后乐队的歌,效果直接拉满,而最后一段在比赛中过弯时也采用了同样的,只不过背景音乐换成了钢琴曲'在节奏最紧张的那块儿安排了一个舒缓的节奏,来让最后一场比赛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平衡。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本片最后一场巴音布鲁克拍的是真的很好,节奏什么的把握的都很准,有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最终达到高潮,只能说彻底把节拍表玩明白了。
至于影片开头那一句话,也算是韩寒与过去的自己的一次对话和解,是他迈向未来创作的一句话。
本片绝对算是韩寒导演生涯最佳作,也是他的一次翻身仗,期待他带来的下一部作品。
《飞驰人生2》是一场不现实的追梦之旅,是一群中年废柴男的自我意淫,我甚至还在期待结尾的冠军会不会就是主角张驰的一场梦。
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
这仅仅就是一部娱乐片。
它不是洛奇式的反励志,它是老男人的一剂强力春耀,它所有的不现实都可以拿“电影”本身做挡箭牌,用来消解一切的失真,因为电影就是造梦的。
在电影里,一切皆有可能,你可以成为任何人。
所以为什么最后巴音布鲁克看得这么让人热血沸腾,因为在场的所有人都是主角张弛。
试想,一个无钱无势的废柴大叔,浑身是伤病再就业的驾校教练,脚踩油门都不稳的过气车手,竟然突发奇想要在最后一届巴音布鲁克上再博一把,他豁出去了,他尽力了,他拼了,他的技术和头脑依然顶级,精神所向披靡。
最后他成功了。
试问谁不会为他而感动,多少人为此情感高度带入,甚至在偷偷精神自蔚:他可以再创辉煌,我为什么不可以?
这种急速上升的精神喷射,可以归咎为最后巴音布鲁克的赛车高潮,拍得的确是好,韩寒在他最拿手的赛车戏份上绝不含糊,可以说是绝对自信且自负的影像。
相比第一部单纯的耍酷炫技,剧本的单薄乏味,第二部已然加入了权谋因素,双方在赛场上斗智斗勇,见招拆招。
你来我往,拼个死活。
看得是相当过瘾。
更重要的是,电影将这一群落寞者的失败形象放大到了极致,第一部他们还有冠军车队的余韵,第二部他们已然沦为驾校团队,修理厂工,是小人物。
情感共鸣在于小人物的接地气,落魄潦倒,结尾有多高潮,前面他们就有多狼狈,电影做足了情感积淀。
乃至最后的夺冠是多么的扬眉吐气。
我莫名深深的被感染到了。
我忽然觉得我好像也可以。
但走出影院,人群之中,心软下来,骨质疏松,精神突然恍惚,然后萎靡,外面很亮,现实很亮。
梦该醒了。
这就是飞驰人生2 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
我承认电影还算好看,最后的高潮拍得的确是刺激紧张,甚至豆瓣我都给了4星好评。
可高潮之后呢,确是一片虚无。
里面所有的人其实都是假的,站不住的,你看范丞丞那个角色多么压抑,我是说这个角色塑造多么的平,没一点自己的想法,更别说其他人了,就是沈腾的附属品,没啥子灵魂。
但是你看《红毯先生》里张子贤那个角色,就一个镜头,打完资方之后,落寞的抽烟,那一幕绝了,那才是一个小人物,小演员的悲哀。
那是现实的,那是真实的。
现实里长久摸爬滚打,让我意识到在飞驰人生2 里,我成为不了任何人,我不是英雄,我甚至找不到打开成功大门的那把钥匙。
我只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躲避在这漆黑的暗箱里,灵魂出窍,神经放松,享受这两小时的造梦愉悦。
有的电影嘛,的确就是造梦的机器,你享受还是抗拒。
由你而定。
第一集的結尾設計,讓它注定是一部欠觀眾續集的電影,5年後韓寒帶著續集回來了,上個月補完第一集覺得是優缺點非常明顯的賽車電影,續集看到了韓寒的成長與進化,首集的缺點幾乎全不見了,韓寒把他不擅長描寫的女性角色、幼稚的喜劇元素全拿掉,改成調性更為成熟、男性氣息更為濃厚的賽車電影。
有沈騰在喜劇元素還是有,但是相比首集大大減少了不少,調性相比首集變的更成熟,主角張馳身上流露出的屌絲味比首集更加渾然天成,繼上集末路狂花的結尾後續集的人設更慘、更落魄,沒有首集想再重返榮耀的傲氣,只剩想不留遺憾、志在參加不在得獎的再拼一次。
續集的角色勵志曲線基本上是把首集的公式再演一遍,只不過這次人設更慘、調性更成熟,此次還融合了《汽車總動員3》老鳥帶菜鳥的傳承命題,讓身體已力不從心的沈騰帶著小鮮肉范丞丞組一個最落魄的車隊,讓待磨的玉有舞台可以發揮,也讓老鳥可以克服自身恐懼最後一次站上賽道重返5年前的巔峰。
雖然調性相比首集更加成熟,但是第二幕過長算是這部片最大的敗筆,第二幕落魄的篇幅明顯可以再更精簡些,不過進入第三幕又再次回到了首集高燃的賽車場面狀態,韓寒拍他最擅長的東西得心應手,車手在拉力賽上奔馳的心理狀態描寫也非常細膩。
拉力賽一直都是自己與自己的對決,這一次是與5年前的自己對決,重返自己身體素質再已難以駕馭的賽道,雖然有點力不從心,雖然有點抓不到以前的感覺,但是就是想再拼一次,想證明5年前的自己沒有犯規、沒有失誤。
韓寒最後用了賽車遊戲裡的殘影設計與自己對決,讓沈騰看到了5年前飛馳的自己,重返賽道、克服恐懼、與過往的自己合而為一一起奔向賽道終點,與《熱辣滾燙》的今昔交錯自我鼓舞達成了呼應,那一瞬間確實被感動到了。
也許好感度只比首集高一點點,但至少這次真切感受到韓寒在整體敘事調性上的成長,捨棄了那些幼稚、不擅長的喜劇橋段,改以成熟的調性描寫中年賽車手跌落到比谷底還谷底的深淵再次爬起來的過程,在技術傳承與過往自我和解上有著非常成熟的主題展現,這點值得肯定。
機會只會有那麼一兩次,所以一旦看到了就只能緊緊抓住,沈騰即便不搞笑也是能好好演戲的,有幾幕真的被他的中年落魄詮釋共情到了,就華語電影而言本片成功做到超越首集這個任務,同時也做到續集拍攝有其必要性的價值展現。
★★★☆
(注:内容有剧透,请慎入)韩寒的《飞驰人生2》设定了一个英雄式的结局:多年没有再训练的车手,加上一台缺零少件的车,一路逆袭最终助团队拿到冠军,圆了《飞驰人生1》中未竞的梦想;而贾玲的《热辣滚烫》则是小人物式的结局:业余拳击选手对战专业选手,目标是打完全场并击中对方一次;即使比赛败了,但是贾玲在心里给自己发了个奖章,告诉自己「我赢了」。
作为小人物,不得不说,我对于《热辣滚烫》的结尾处理是有偏爱的:《飞》的结局对我来说太奇迹也太完美,离我的现实生活过于遥远;《热》所代表的「赢」,则处于我可以理解,拼劲全力跳一跳也许也有机会够到的范围(减100斤除外哈);
两部影片对「赢」的理解和处理,不确定跟性别是否有关系。
在文化中,男性往往被期待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对于「赢」的标准也更为聚焦:更多的钱,更大的名气,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影响力……在这样的集体潜意识下,更容易出现《飞》中对「赢」的饥渴和焦虑:「机会只有那么一两次,抓住是唯一选择」;所以在《飞1》中,即使搏上性命也要「赢」;在《飞2》中,即使扭曲现实概率,也要安排「赢」的结局。
「输」,比死,比残疾更可怕。
在文化中,对女性「赢」的标准相对稍微松动和多维一些,事业、外貌、婚姻、亲子关系等,都能被视为某种层面的「赢家」。
标准的多维有利有弊,利在于女性相对来说可以多一些选择和退路;弊端在于,它可能也会影响我们在金钱、名气、地位、影响力等世俗层面「赢」的决心。
了不起的贾玲在电影里还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和模板:即使在客观现实上输了,但做到自己过去做不到的事情——不论是拳击击中对手,或是生活中以自己为重心,自主选择要不要送苹果给别人,拒绝吃不想吃的东西,约会看自己心情等,都是一种「赢」,都是我们可以颁给自己的勋章。
总体来说,对「赢」的维度越多,我们也越有机会过上一种更自由的生活。
祝大家2024年,找到属于你的「赢」的维度!
果然是中年男人拍的电影,从剧情到人物到笑点,全方位的中规中矩。韩寒这次就像是卑微的来凑一凑春节档,不求大富大贵,赚点是点,虽然从40分到60分也意义不大,但确实是这一怂保证了至少不让人觉得烦,获得了“平庸”的评测等级。
单纯从励志片角度要比隔壁拳击成熟,韩寒和开心麻花的结合,去除掉他多余的表达,让故事线更清晰有趣,上限低了,下限却高了。但隔壁最后一场拳击赛要远比其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男性向励志片很难避免一种庸俗的游戏心态,跟女性向要把人生翻个面的决绝和无退路,更意淫和矫情。
比想象中好看的一部,虽然还是全程抖机灵的韩寒段子片,但好在韩寒这次彻底放弃了表达欲,剧情也做了极简处理,就只剩下了一群老男人开赛车的热血励志,不食人间烟火,一心一意只赛车,一意孤行也必须赢。你也可以不喜欢韩寒的kendom气质,不喜欢全男班底,但片子作为一部类型片,节奏确实还能看。
59'58'',5年,59'57''。
一个女角色都没有的电影建议滚出这个世界
全男电影就不了吧🥲
韩寒把男人至死是少年的表达写到最后。用这部电影试图来平凡过去的所有电影的舆论。不再段子(《飞驰》)、没有死亡(《四海》)…但依旧注定中年危机。
传统,稳定。韩寒讲不好女角色就干脆闭嘴,也能算是一种智慧和美德。
看爽了!在大银幕看赛车就是刺激,韩寒一定是最懂赛车的导演!光是这个就值回票价了。大过年果然还是得看沈腾,沈腾的演技越发炉火纯青,已经不只是单纯点搞笑了,而是多了些深度,演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觉。前作本来就很好看,这部续集感觉已经超越前作了!再拍续集的话我还是会看!
我知道,无数次的努力,机会只有两三次。
笑点太尬,爹味太重。韩寒基本上可以视作赛车界的黄磊,不太几句大道理就浑身难受。又像是破产版的布拉德利库珀,沉浸在自恋的世界中,生怕大家说他不会拍电影、不会说人话。
很喜欢找到铅封那场戏,它不是丢在了哪个地方,而只是不被人在意了。就和大部分现实一样,不是过去了,只是被接受了。(比第一部好看!
叙事紧凑且快节奏,笑料不错,并依然保留了作者倾向的自我表达。继承了前作中年危机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理念,从冠军车手到倒闭驾校教练的阶层滑落,有着洋相百出后工作之余大量自嘲式笑料,也有着“四脚朝天”后独自痛哭流涕。然而本片主题却不再彷徨, 就像给飞驰中的赛车升温一样的“反常规操作”,把热血与中年的悖论关系进行了化解,不再纠结过去怎样,让位给后辈(年轻人)又能如何?只是跟着感觉走,来这一趟不留遗憾,继续把系列“不是想赢,只是不想输”的观点进行更立体的解释。后半段高燃的巴音布鲁克赛车场面,专业技巧性与娱乐观赏性结合非常出色。沈腾依然掌控全场,孙艺洲的显德当真太显眼了,片最大“甘草”。
这哪是飞驰人生2,说是四海前传差不多,韩寒作为电影商人的算计和文化商人的做作还是一点不遮掩
没看。给韩寒,盗摄
比第一部好看太多了,在剧作和节奏上都更为扎实,赛车场面也更加成熟类型化,更难得的是竟然能够进一步拓宽加深人物,刻画出了一个曾经辉煌如今摆烂,表面洒脱内心痛苦的成年人形象,并在最后抛出主题:成功不需要你重回巅峰,愿意重振旗鼓,向前迈动一步,便已经是自己人生的英雄。
无感,喜欢不起来
如坐针毡 如芒刺背 如鲠在喉
张驰和叶经理在楼梯一上一下的对望,这和第一部做的callback,炸的我头皮发麻,几人能做到时过境迁初心不改呢。
只有赛车部分是好看的,其他的部分让人提不起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