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某人说过的那样,战争电影永恒的主题——反战!
电影的结局,当一贯狂傲的看守长说,看来这场较量是你赢了。
上校冷静的说:不,我们都输了!
当战争对摧毁一切,摧毁人心和良知,带来惨痛的回忆!
身处这些之中的人,谁敢说他赢了!
他只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他失去了什么?
失去的是无法挽回的生命,还有那些跟随着生命一起被埋葬的人生。
上校用自己的死,换来大家的生!
他虽死犹生,留下这些矗立在寒冷雪地上的士兵,敬礼只能表达他们唯一的哀思!
不是说大义凌然年纪轻轻有正义感同情弱者鄙视权威懂点儿法律就能充鹰熊你得够级别够气魄有想法顾大局多吃几年的米多砍几个头在想保全自己的时候碰到了十分恰当的时间很无奈的去死这样才能当鹰熊
国庆节的北京城毫无悬念地挤成了一锅粥,因为天生讨厌喧嚣的场面所以俺非常知趣地躲在小窝里,一部接一部的看着从网上DOWN来的电影打发时间。
昨晚大雨倾盆,今天乌云压顶,气氛渲染得很阴郁。
于是俺配合一下上天渲染出来的氛围。
看了一部二战片《Hart's War》。
本以为又是讲述纳粹德国灭绝人性的屠杀暴行,所以这部片子存了好久一直没看,说实在的,虽然职业与之有关,但是俺一直不喜欢看杀人。
看了之后才发现出乎意料,屠杀不是本片的主题。
影片中故事被安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德国战俘营。
中尉汤姆·哈特原是耶鲁法学院的学生,应征入伍到欧洲参战,意外被俘,经过审讯后被分到此战俘营。
此地战俘按照国籍分开管理。
美国战俘的最高长官是麦克拉马拉上校,职业军人,一个神秘又受尊敬的人物。
尽管比哈特出场晚了不少,但是毫不影响他一出场就变成了电影中的核心人物。
他那特有的眼神,冷峻而又充满温情,配在威严、自尊与刚强的军人脸庞之上,令人肃然起敬。
相比之下,哈特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童子军,家世的显赫使其可以远离残酷的战场而又能获得军人的荣誉。
如果没有被俘,没有遇到麦克拉马拉上校,或许直到战争结束他也弄不明白军人的荣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了发生在这两位德国战俘营中的美国军官之间以及他们周围的其他美国军人之间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军人对荣誉的崇敬与理解。
像美国惯于向世界各国宣扬其民主与自由一样,本片多少带有一点理想主义的宣传和布道嫌疑。
尤其是德国战俘营的管理方式,由于缺乏足够的铺垫,可能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
但是不管怎样,抛开一切背景与目的,只就本片而言,俺由衷地敬佩美国军人,尽管国籍不同。
另外,种族歧视自有其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不能因为这个就鄙视人家。
大多数情况下,荣誉与英雄主义行为密不可分。
以前看过一本书《拒斥死亡》,对英雄主义有精辟论述:“英雄主义做为人最根本的冲动,自有其深刻的根缘,那就是死亡恐惧……如果人纯然是天使,就不会恐惧死亡;如果人纯然是动物,就不懂得恐惧死亡。
而人既是生理性的肉体,又拥有自我意识,因文化而生成符号性的自我,因而命中注定要直面死亡,恐惧死亡”。
看了本片之后越发感觉精辟。
不要以为英雄就不怕死,他们只是把坦然地接受死亡作为其对死亡的精神抗争。
他们明白,人类无法在肉体上与死亡抗衡。
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对英雄从容就义的敬佩仅仅停留于“不怕死”的赞叹与缅怀中。
军人的荣誉是通过这充满英雄主义激情与悲壮的抗争产生并铸造出来,这也是一种战争,一种超越了时空的战争。
无论活着、陷入绝境还是死亡,真正的军人总是会义无反顾地投入战争,为之流血,为之牺牲,也因之而光荣。
军人就是为了战争而存在、而死亡的。
真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一个小时,没有明白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单纯的战俘营电影?
或在战争中的种族歧视问题?
都是俗套或狗血的题材。
直至哈特发现了那个地道,似乎迷雾中露出一点点清晰,同时又有了太多的问题:军官们,那些虽是战俘却仍有不同待遇的人,借这一场煞有介事的审判去逃跑?
那是只有反映人性灰暗才写得出的情节。
直至,上尉回来。
大雾散尽,虽是黑夜,却见了人性的光辉。
上尉带着35个人,挖了一条通往兵工厂的地道,他们,逃出去,是为了炸掉敌人的兵工厂。
上尉为了哈特,为了那些不明真相却为他们争取到了时间的战俘,又回到了这必死之地。
突兀的枪响,近距离的射杀了上尉。
一个纯粹的军人再没了支撑,倒了下去,没有什么造型,所有的人,慢慢的向这纯粹的军人敬礼。
是的,他可以不回来,他可以带着他的人远走高飞,可他还是回来了。
具体的,也许他不是为了哪一个人回来的,只为了他那毫无瑕疵的生命,直至失去它时,他仍然不希望那生命落入怯懦的灰尘。
无论是上尉还是哈特,还是黑人飞行员,他们都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寻找着自己责任与荣誉的表达方式。
每个人都有权力在那样的环境里屈服,他们却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勇敢和荣誉的追求。
是的,人必有一死,人在面对死的瞬间,多希望曾有的是毫无暇疵的生命,是让自己可以安然面对的结局。
哈特是幼稚的,在审讯中的屈服让他有深深的羞耻感。
或者,最后坦然面对死亡的他,是想给自己证明那生命不是猥琐而软弱的,想让自己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有责任与承担。
那些与生俱来的关于责任和荣誉的迷恋,那些不甘灵魂死去的人快失去它的时候,一定会拼命地抓住它。
是的,这又是一部从战争中挖掘人性的电影。
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美国式的英雄主义的电影,英雄主义,包括关于荣誉与责任的追求与向往,在人性中是根深蒂固的,除此,人与其它动物又有何不同。
充满责任感的活着,让人迷恋,毫无瑕疵的生命,于许多人,便已宛如天堂。
责任,自己抑或团队,甚至国家,乃至正义。
限制在最限制的时空里,超越时空精彩表演。
英雄尚未老,少年且风华,完美是亡的预言。
迷茫是短浅的借口,误解是自私弱智的台词。
导演,在异常缜密精彩的演出在落幕时死去。
那个时候,现在的当红小生,《阿凡达》《终结者2018》以及《诸神之战》的男主角萨姆·沃辛顿还只是一个“囚犯乙”,跟当年的周星星一样,还在演艺的道路上奋力挣扎。
柯林·法瑞尔刚出道不久,即使续上了胡子还只是一个粉嫩的小男生。
只有我们的老布——布鲁斯威利——一脸的正气与沧桑,活脱脱一个不怒自威的高级将领。
没有比他更合适这个职业军人的角色了。
不过我不得不感慨一下:同样都是坐牢,怎么德国人的集中营好像渡假村一样?
除了不能跨过铁丝网,其他应有尽有:食宿、电影、戏剧、电台、体育活动……而且,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抛开这一切,这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讲述了男人的故事,包括勇气、责任、尊严、忠诚、背叛……以及牺牲。
这是一部能让男人感动的电影。
我感觉,本片的目的其实是表现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
德国美国都是法治传统极为深厚的国家,所以,在德国战俘营中,争议也依靠法律来解决。
这是国防军的战俘营,不是党卫军的集中营,所以,本片也反映了西方对德国普通作战部队和反战争罪的党卫队的区分态度。
当然,本片为了表达法律至上的理念,把战俘营的德国军官刻画成了一位信仰法律的人(还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
在历史上是否德国战俘营真的如此公正,我不清楚,还有待查证。
这部豆瓣评分只有7.5,仅6k人观影的不起眼电影。
题材也是不怎么吸引人的纳粹集中营,完全不会出现在我的Short List里的电影,竟然把我看哭了。
在没有硝烟的战俘营里,他们却用生命阐述着勇气、荣誉和男人间最可贵的感情!
最经典的反战台词:纳粹上校对美国上校“IT LOOKS LIKE I AM LOSER?
” “WE ARE ALL LOSER, AREN'T WE?"
荣誉、责任、勇气、牺牲。
这四个词在结尾重点提到的,也是本片的主题,这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的,然而内行人却能看出本片讲的是关于军官的价值与尊严。
军官的价值与尊严是成正比的,在美军中军官的尊严格外突出,因为在战时他能决定属下的生死,平时则表现在森严的等级制度。
军官的尊严不仅要体现在平时和战时,本片给我们讲述的却是被俘时和受审时的情况,在这两种平时不受关注的情况下的尊严和价值。
哈特的招供换来了少校的鄙视和不信任,但最后的自己牺牲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同和军官的尊严。
少校在集中营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不屈的反纳粹斗争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他自己的尊严。
这是一部讲述军官的电影,军官的尊严体现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价值,混乱时刻的镇静,屈辱时刻的抗争,牺牲时刻的奉献!
比如西方军队的骑士精神,与之相反的种族歧视,美国人的种族歧视,黑人为争取平等做出的努力,美国人与世人眼中花花公子形象截然相反的军人荣誉和牺牲精神。
很嘲讽德国人,片中讲德国人随意杀害苏俄战俘,认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而二次大战中,他们正是败于苏俄之手,被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几十万德国战俘也死于苏联战俘营,真是对他们的报应。。。
片中的最后十分感人,但太好莱坞式了,真要把德国的兵工厂炸了,那个德国军官不杀光所有战俘,希特勒也会杀光的,影响太恶劣了。
奥巴马和贺锦丽们也太厉害了吧,竟然将“种族歧视”拍进了希特勒的战俘营,这也太搞了吧?我只想弱弱滴问一句奥巴马和贺锦丽们:这跟希特勒的“种族歧视”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哈哈😛哈哈哈😆不过,老实说,最后两次反转,还是转到了美国人民的所谓主旋律——第一次反转宣扬了奥巴马、贺锦丽们的左派观念:为了集体,为了大局,可以牺牲个人、局部利益,甚至生命;第二次反转才转到“荣誉、勇气、责任、牺牲”这些宏大叙事上来了,唉,太难为奥巴马、贺锦丽们的脑筋急转弯,或者辩证法上来了……哈哈😝哈哈哈哈😂
我偏好涉及法律题材的电影,所以打了高分。但这部片不只是关于法律,也不是关于种族、道德、阴谋。直到最后影片才揭示,这一切是关于荣耀。
二战背景纳粹战俘营的故事。影片表达了很多东西:成长到成熟,人性和正义,尊严和国家,荣誉和牺牲,触及心灵的电影,也是一部容易被忽略和低估的电影。3.5星
有什麼比我為國出征為國犧牲但我的同胞我的戰友僅僅因為我的膚色而排擠我歧視我陷害我甚至想殺了我更諷刺?他們對我的敵意甚至超過了對敵人。但出逃炸掉軍工廠的設置迅速把這一切掩蓋成了一個高級軍官為保護戰友殉節
味同嚼蜡,没高潮
比較平淡......
塔克斯基飞行员自己都没说过他们在战俘营被歧视了。
暴虐的一部影片结尾却越来越狗血。。二战影片大部分都是专注传递正能量。。
我不同意牺牲个人。
很早以前看的 無非又是揭露戰爭中的各種黑幕啊 殘酷啊 無奈啊之類的
2006.10.10
7.4/10
能够从二战题材中挖掘到不同的材料与视角 越到结尾越是感人 表演都很不错 特别是德军长官的矛盾心理把握得很好 前面稍微有些拖 但后半部分的节奏掌握得就很恰到好处 Colin Farrell的气质的确是演Hart的不二人选 还好不是Edward Norton演的 相差挺多的
也许类似题材看多了 觉得一般
懦弱有时,坚毅有时。
一般般,不痛不痒
2007年10月30日
老片了,2022年才看,看完没有多大的感触,每个人都刻画的不饱满,不知道谁对谁错,而且看的过程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拖曳!
德军上校的背影
四星半,部分剧情没有交待清楚,要是这个故事再讲好点,我觉得值五星了。不过,Scott为黑人辩护和结尾上校的牺牲,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