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饥饿

Hunger,大绝食(港),饥饿宣言(台),绝食

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斯图尔特·格雷厄姆,莱恩·梅加,布赖恩·米利根,利亚姆·麦克马洪,凯伦·汉森,弗兰科·麦卡斯特,莱勒·罗迪,海伦·麦登,德斯·麦卡莱尔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饥饿》剧照

饥饿 剧照 NO.1饥饿 剧照 NO.2饥饿 剧照 NO.3饥饿 剧照 NO.4饥饿 剧照 NO.5饥饿 剧照 NO.6饥饿 剧照 NO.13饥饿 剧照 NO.14饥饿 剧照 NO.15饥饿 剧照 NO.16饥饿 剧照 NO.17饥饿 剧照 NO.18饥饿 剧照 NO.19饥饿 剧照 NO.20

《饥饿》剧情介绍

饥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因为领导反对当局的游行而被捕。在梅兹监狱中,他依然没有放弃斗争。监狱里都是六平方米的封闭牢房,这里关押着北爱共和军的囚犯,他们赤身裸体拒绝穿囚衣,以此对抗撒切尔夫人剥夺囚犯权利的法令。他们用污浊的食物和排泄物掩盖着变形门下的沟渠,以此传递消息。 通过一台蒙混过关的收音机,囚犯们得以及时了解共和军与英国政府斗争的消息。最后,在桑兹决定以绝食抗争的时候,他与神父多米尼克•莫朗(利亚姆•坎宁安 Liam Cunningham 饰)有过一场精彩的辩论,然而结果却于事无补…… 本片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乡下大叔成为剑圣诡镇致命碎片恐怖游轮半老徐娘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OVA归徒搭车人2:我在等你来全境封锁:特工起源刑事7人第九季帕索里尼富家穷路第三季洪水再临嗜血狂蛛临阵脱逃青春集结号全家福皇后好杀急诊科医生加油吧实习生爱离别男孩遇见女孩我讨厌耶稣海狼行动万尼亚请你记住我贴身兄弟读心浪子神探第一季阿卡普高第四季

《饥饿》长篇影评

 1 ) 用极端“自残”换取自由与尊严

《hunger》是一部看似沉闷带点无聊,实则让人思绪翻涌、无比震撼的精彩作品。

如果你看习惯了爆米花类的movie,或许你看不下这部片子;但是,当你愿意静下心、耐心地、客观地、完整地看完huger,那么你收获的绝不是单纯的一部电影,而是内心的震撼与精神上的触动。

麦奎因导演的处女作拍出的水准实在是天朝好多导演都应该自愧不如的。

用诗意般的画面展现如此残酷的故事内容,实在佩服他的才华。

他用极度克制、客观的角度来表现北爱共和军在监狱中的反抗、桑兹的绝食,没有这类政治(英雄?

)电影常见的煽情、豪迈、激昂的情绪,没有强烈的爱憎感;如果说按理应该把主角桑兹表现的伟大、超凡脱俗如英雄一般,在这部片子里也是没有任何的明显表现,那些冷静的镜头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冷酷。

在全片极少台词的情况下,中间却有一段长达25分钟的桑兹与牧师的对话,而其中又有近18分钟长镜头的客观记录,没有任何正反镜头的变化,确实是一种冒险的拍摄法(容易让人觉得沉闷),却让人印象极之深刻(这导演也真是大胆)。

他俩的对话从闲聊开始,逐渐进入他们讨论的核心:绝食or谈判。

作为观影者,作为普通人,大部分都会如牧师那样觉得:应该珍惜生命,感谢上帝恩赐的生命,要为家人着想,不要选择绝食这种极端形式(尤其他们是以绝食至死的决心)来进行抗议,应该和平谈判,英政府不愿妥协就长期抗争……总之,都不应以这种自杀式绝食来进行抗议。

然而桑兹他们显然已下定了决心,即使会死很多人,即使过程难熬,即使抗争的胜利他们可能根本看不到,他们也不愿再进行所谓的谈判(之前试过,结果不理想),不愿在没有尊严、没有权利的政治监狱里妥协与苟活。

当镜头切换到桑兹的脸上,他缓缓吸了口烟,说起他小时候的故事,那确实让人感到心酸,却也更清晰的了解他的思想:他认为对的就会去做,不会理会别人的看法;他知道事情的因与果,但不会因此而改变他的所为以及他的信念。

电影的后段,是桑兹绝食的记录。

几乎没有台词,只有绝食过程中人身体的变化。

或许我们总觉得,绝食之后就是消瘦、萎缩直到心脏停顿;而实际上,那个过程更加漫长、更加痛苦、更加难以忍受。

在病床旁的桌上,每天都会有食物放在那里,当出现乏力、眩晕、虚脱、胃痛、器官功能衰竭等等时,需要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意志力才能坚持拒绝面前的食物?

在我看来,绝食比其他自杀方式更为残忍、更为痛苦与漫长!

上吊、跳楼、自刎、切腹、投河、烧炭等等,都是一瞬间的事,烧炭即使漫长也不过几个小时(而且也不算太痛苦)。

而桑兹从绝食开始至死经过了66天!

简直无法想象那个过程有多么痛苦多么煎熬!

那真是极端的“自残”啊!

在绝食的后期,他总是见到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在最后时刻,他又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在野外奔跑,漫漫的前路,没有尽头;停下脚步回望,四周却一个人也没有;稍作停顿的他,仍然继续往前跑——即使孤独一人,他仍会向着他的目标前进,即使没有人理解、陪伴,没有掌声、喝彩,不知道终点何在,他仍然会一直跑下去……片中的许多镜头、动作、甚至物件,都有着极深的含义或寓意,当看完第一次,又再重看一些片段时,你会看到之前忽略、或者看不及的内容内涵,会更加理解桑兹与牧师在对话中流露出的爱、希望、不舍与信念;你会晓得狱警、受伤的拳头、冲刷墙面与地面、撕下圣经卷成烟抽、在铁窗缝隙中收听外部的新闻……这些的这些,都有着不同的代表与深层的讯息。

当看完全片时,我想起了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对于自由的理解,我们与西方世界其实还是有极大的不同。

与西方那种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我们的自由其实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

但为此而抗争,似乎并不实际。

桑兹在绝食过程中,狱方医生给予的人道主义照顾,还是有点触动了我。

那位长期照顾他的医生,对他估计也有同情、怜悯与感动,所以扶起桑兹、给他擦药膏、抱起他、给他铺羊毛、给他弄了铁架子再加被子等等细节,反映着世界不会只有狠心、冷酷的人。

桑兹这个人物,既有导演有意刻画的的如基督一般,也让我联想到“勇敢的心”里的华莱士,也让我想到真实中的切·格瓦拉。

或许有信念、有精神支撑下的追求,才是长久、坚定与不被磨灭的。

用如此极端、残酷、痛苦的方式,追求自己的信念、梦想、尊严与自由,桑兹也不愧为一名真正的英雄,即使他不是倒在战争中!

顺带提提,法鲨在《饥饿》里的表演实在太精彩太amazing了!

不是因为法鲨,我应该不会看这片;如果不是因为法鲨,片子前25分钟都没见到他真是让我差点抓狂。

还好,作品拍得确实很棒,让我看了为之一振!

而看了两次有法鲨的部分(明显是找虐,看得心痛死了),让我更加深入的去理解角色和作品的内涵与追求,也让我更加佩服导演和演员。

法鲨为了这戏减重到58kg,又为了那段20多分钟的对话,和那个演对手戏的演员在公寓练了好多天,真是让人钦佩与概叹他的敬业。

但如果只是因为减重与敬业,还不足以让人难忘。

重点在于,他能将如此一个激进又沉稳,冷静又充满信念的军人演好,实在不易;而能在减重后,表现这个绝食之人的身体、精神状态如此逼真、苦痛,却不放弃信念的坚毅,则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法鲨跟历史上的桑兹长得并不是很像,但是他饰演的这个人物绝对是别人难以企及、难以超越的!

 2 ) 非暴力的恐怖片

一周前看的,不过很多场景一直萦绕在脑间。

影片对白不多,不过充斥着软暴力,那些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场景,这些场景让我回想起来,常常不寒而栗。

这些场景包括污秽抗议,绝食抗议;还有警察对这些政治犯的赤裸裸暴力。

这些情节的细节描写写实生动,让我凭空感到恶心。

这种感觉就像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饭碗里有半个蟑螂,不敢去回想。

这些犯人依靠着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支持着他们的行动。

这就是他们描写革命的影片,让人记忆深刻。

反观我们对于革命影片的描写。。。。。

不过整篇比较沉闷,最好对片子描写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背景参看我的一篇转载。

 3 ) 《饥饿》:身体的语言

文/故城 我们之所以需要电影,是因为我们需要读懂世界,需要一种看取世界的目光、思索和心情,它是我们和世界的一次秘密缔约,而不是与出版商草签的一纸合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饥饿》(Hunger)是不同于2008年所产生的绝大多数电影的,影片起码是诚实的、生动的,甚至是深邃的、博大的,它所构建的影像世界会像光一样穿刺、温暖或照亮我们。

影片所描述的,是发生在1981年前后梅茨监狱(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H监区”)爱尔兰共和军囚犯抗议示威事件。

从纯粹的政治角度来讲,这起政府与反政府共和军的对抗是镇压者与反抗者之间的对抗,是争夺政治话语权的“对话”。

而发生在“H监区”则意味这种“对话”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尊严也便不复存在了。

影片是从著名的“毯子抗议”和“不清洗”事件讲起的。

这两起事件的起因,是英国当局拒不承认爱尔兰共和军人士的政治犯身份,而把他们当做一般的刑事犯或恐怖分子看待。

“毯子抗议”是这些囚徒对自我身份认证的首次回应,因为根据《日内瓦公约》,政治犯享受一些权利,比如可以不穿囚服,他们拥有更自由的囚徒生活。

因此,为了取暖,他们将毛毯裹在身体上,表达一种抗议。

据《卫报》报道,这些囚徒中有的人在四年时间里没有穿过衣服只是裹着毯子。

然而“毯子抗议”显然没有奏效,1978年,“毯子抗议”升级为“不清洗”示威,囚犯们拒绝洗漱,决绝清理毛发,拒绝使用马桶,将排泄物涂抹在墙壁上,将尿液排放到监狱的走廊。

影片中,我们看到污秽不堪的囚房里,逼仄、压抑,满地沾粘着粪便尿液和腐烂的食物,还有不时爬出来的,蠕动着的蛆。

这两起事件是缺乏身份认同的北爱共和军囚犯对当局的抗议和示威,是一种用身体表达政治意愿的途径。

身体的表达,在监狱外可以是语言抨击,也可以是示街游行,也可以是“打、砸、抢”之类的暴力活动,隐藏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行为活动背后的是思想,是意愿,是利益的诉求。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话,是一种在不同主体利益下的对话,哪里有不同的声音,有话语的分裂、碰撞和交切,哪里就有的对话,是无法被目击的思想的运动。

一般而言,“任何对话都必须起自‘他者’的出现”,而“他者”不仅指他人,还包括异己化得自我(我们用身体表达的是自我的本性吗?

)。

因此,对话的基础是“异化的自我”和“自我”的意愿同时的满足,我们既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存依据,又要在思想斗争中固守立场。

然而监狱内的身体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丧失自身意志完整性的对话,是建立在自我物质基础沦丧之上的,是将自己置身于物质与精神腹背受敌、攻守无据的境地。

这显然是非理性却又无可奈何之举,在当局看来,它无异于是又一次的暴力挑衅。

政府对于这种身体表达的形式,从一开始就定性了,于是这种“对话”只能以失败结束,而且过程极其惨烈。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狱卒肿胀的关节的特写,囚犯们头部的、眼角的皮开肉绽的镜头都是冲突无法避免的表现。

而狱卒清洗墙面和走廊地面两个镜头,则表明身体表达并不奏效,这些身体的表达只会成为历史的笑柄,伤痕会被历史抹平。

在这种情况下,囚犯们只能谋求更为极端的身体语言——绝食。

也就是完全放弃“对话”的基础,完全放弃自我的存在。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得到一种“对话”的平等,不用顾及自我的存在,而只寻求异化的自我精神的满足。

影片中,导演用长达17分钟的长镜头介绍男主角博比·桑斯和牧师的对话,探讨的是绝食这种身体表达的可行性,对话中有着桑斯和牧师对宗教、对信仰、生命尊严的讨论,话语中的抗争意志和自我存在价值的表达是令人警醒的。

1981年3月1日开始,桑斯开始绝食,成为这次运动中绝食者第一个死亡的。

4月,他被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在贝尔法斯特有十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巴黎和德黑兰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法国政府为此还抵制了查尔斯王子的婚礼。

应该说,撒切尔夫人在北爱冲突的立场是异常坚定的,但最终在博比·桑斯的绝食的身体抒写下进退两难,至今,北爱依然冲突不断,今年3月,北爱尔兰又发生了刺杀英国士兵的冲突,身体的“对话”仍在继续。

然而影片导演麦克奎恩(Steve McQueen)并不关心政治,他的立场既不占在当局一方,也不站在博比·桑斯一方。

影片开始的半个小时,影像顿足于狱警琐碎的生活场景,表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当他不知所谓的被枪杀时,观众只有唏嘘和怜悯,没有对刽子手的憎恶和对其死的大快人心;而后,桑斯用几乎疯狂的形式抗争,肮脏、充满恶臭气息的房间并不能让观众亲近,即使是与牧师对话的长镜头,固定机位表示一种中立、一种冷酷、一种拒绝任何意识形态的习惯性注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激进分子的飞扬跋扈和一个革命者赴死的信誓旦旦。

麦克奎恩自己说,“作为西印度移民,我对北爱问题没有任何看法……我只对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细节感兴趣”,这便是本片拍摄的基调——影片结尾的字幕上说,桑斯在绝食66天后死亡,而有16名狱警在“毯子”和“不清洗”抗议中死亡。

这场“对话”的是非对错没有评论、没有注解。

导演麦克奎恩所擅长的是运用凝滞、沉稳的影像语言表达一种强悍有力的生理震撼,这可能源于他的影像艺术家的身份。

影片的前一个小时几乎没有对话,似乎回归到默片时代的单纯与沉着,导演专注于影像叙事而拒绝任何别的声音加入,专注单一形式的纵深发展而拒绝平民化的横向拓展,这是电影工作者对电影技法的戏谑,对艺术创作的执着。

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他所强调的是影像本身所表达的含义,以及影像串连所表达的,一种呼之欲出的意境,一种从琐碎中层层剥离的人性思考。

整个影片对监狱的描写是令人窒息的,监狱中的恶臭气味似乎能透过镜头传到每个人的鼻孔里,这构成了影片《饥饿》独特的影像景观。

影像景观取代了情节叙事,它是本片在叙述手法上的重要突破,让影片贴上了极其类型化和私人化的标签。

另外,麦克奎恩可能深受布列松、巴赞的影响,对特写对长镜头有着特殊的迷恋,影片的冷静、压抑与阴沉是布列松式的,而长镜头的无休止运用,则表现巴赞的影像哲学,“唯有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

影片最后的二十分钟,深刻、严肃的记录了绝食后身体发生的种种变化。

这是影片给观众的一个大大的惊叹号:胸腔的骨架、头两侧陷下去的坑,萎缩的肌肉、干瘪的皮肤,呼吸的艰难、目光的游离……身体的语言,生命的凋谢,惨不忍睹!

 4 ) Sight & Sound:《飢餓》導演McQueen專訪

翻譯、整理/SAMMAX  《飢餓》(Hunger)可能是今年最具震撼力的電影,用寂靜的步調展現劇烈的抗爭,17分鐘大膽的長鏡頭,加上那個驚人的溶接,身為影像藝術家的Steve McQueen漂亮地展現出他的才華。

如果你曾錯過了《日日夜夜》(Day Night Day Night),那就絕對不可放過《飢餓》!

附帶一提,Steve McQueen曾說他有受到新浪潮與安迪沃荷(Andy Warhol)影片的影響。

S&S:爲什麼你會想要說這麼一個關於Bobby Sands和愛爾蘭共和軍絕食抗爭的故事?

SM:這件事發生在1981年,對當時11歲的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是我人生中的一個轉捩點。

從那時候開始,當我從窗戶望出去,世界已經不是它看起來的那個樣子了,我開始看到一些裂痕。

絕食抗爭是種思想也是種理想;而人是會因此而生或死的。

我對這種層級的激情和信念非常有興趣。

S&S:你的研究調查包含了哪些?

SM:我的調查工作從五年前開始,第一件事就是閱讀。

在我腦海中已經有關於這件事的想法、記憶,當我研究的越多,我就發現它越迷人。

第一次去Belfast的時候我們遇見了很多人,包括了Sands的親戚,而且不論是親皇派或是共和軍他們都非常慷慨大方,但是同時你可以感覺到有股理想主義的暗流。

最後我無法擺脫的就是那裡的人們,他們有可能會是我的母親、我的父親、我的姊妹,他們不是外國人、不是外來者。

S&S:你的共同編劇,劇作家Enda Walsh是怎麼加入的?

SM:有時候和別人腦力激盪一下是不錯的,我知道我想和個愛爾蘭作家一起合作,所以我們也面試了幾個,很多人對這個題材都很害怕,但Enda不太一樣,他比較古怪。

在拍這片之前我甚至是都不看劇本的,而Enda加入前,我本來是想讓電影完全沉默,一句對白都沒有。

S&S:你對Enda Walsh作了怎樣的簡報?

SM:我對Enda說的就是,我希望影片的開頭能像一股溪流,讓你能夠隨著流水悠游,感受你所在的環境。

然後突然之間出現一陣激流,擾亂、打斷了你的現實。

在第三部分則是一道瀑布,一種失去重力的感覺,直直往下落。

這就是我對這部片的看法。

S&S:那在這樣的前提下,劇本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SM:我們在愛爾蘭花了一個激烈又沉重的星期和獄官們談話,之後Enda寫了初稿。

接下來就像是在鑿大理石,你知道什麼是你不想要的,但是你還需要個東西;就算只是個桌上的廢物也沒關係,來鑿穿它。

後來我想到了Monty Python(譯註1)裡面的滑稽行走,然後這又讓我想到了「例行公事」,這時我才明瞭這整件事其實都是關於一種習慣、慣例。

像是在開頭,獄官離開他的房子,看起來多麼平常。

在《飢餓》裡面的例行公事是比那些,例如,侯孝賢電影裡的要嚴酷、荒謬許多,因為《飢餓》有著滿多的暴力,而這些暴力都是例行公事。

S&S:在拜訪過發生絕食抗爭的Maze監獄之後,你的想法有受到什麼影響嗎?

SM:雖然說他們不會讓我們在那裡拍攝,不過這反而很棒,因為監獄的制式會把你的攝影機也制式化了;制式會帶給你制式。

事實上,敘事片有時候會感覺比較簡單,因為你已經有了樣版,形式都擺好在那裡。

接下來就是要看你怎麼去改變或是破壞形式,擾亂形式會讓它更有趣。

而我試著在做的是在藝術的範疇,這是不一樣的,你必須要創造新語言、新形式。

S&S:你之前從來都沒跟演員合作過嗎?

SM:我曾經和阿姆斯特丹電影學校的演員合作過,而那次經驗真的非常有幫助,讓我發現了我喜歡演員。

你需要做的就是和演員他們一樣冒險。

我會說:「看,我在這裡可冒了一切風險。

」,當他們知道這點後,他們會想要和你並駕齊驅,甚至會嘗試超越你。

我試著讓他們迷失,就像神智昏亂的苦行僧;他們這樣做以便能更接近上帝。

有時你必須要跳脫桎梏,這就是我要他們做的,這樣才可以更接近真實。

S&S:有一場Sands和牧師的戲,這一幕將近二十分鐘,大多是從側面用固定的機位拍攝;這很冒險嗎?

SM:我並不贊同。

我身邊的人都嚇到了,製片也是。

他們說我們需要一些正反拍鏡頭。

你知道嗎,這就是爲什麼那些人會拍出那麼多爛片的原因,他們應該做的就是放手一搏。

在拍攝的中間時,我曾說:「你們知道嗎?

我覺得好無聊。

我們已經拍到了,走吧。

」。

因為我們都是在爭執吵架、對抗Channel 4 (譯註2)什麼的。

那天最後我們是臨晨四點半收工回家。

真是他媽的太棒了,我們拍到了,那時我知道我們拍到了。

S&S:這場戲是一次就拍好的嗎?

SM:總共我們拍了四次,用了兩捲二十分鐘的膠捲。

對我來說,這場戲比洛史泰格(Rod Steiger)和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譯註3)還要好,因為這是生命在一個危險關頭;要生還是要死。

這場戲並不是即興的,全都寫在劇本裡,但那些話就像是從他們口中自然吐出來的,像爵士一樣。

這場戲的氣氛是很緊張的,但是身為一個演員,你要到哪去找這樣一個情境讓你可以說到「終極」?

S&S:你爲什麼會想要在Belfast拍攝?

SM:發生在攝影機之後的事就跟發生在攝影機之前的一樣重要,因為所有那些在攝影機之後的人多少都與這些事件有關。

有股來自記憶的力量、有種過去的味道飄散在當下。

有一個演員的母親曾帶東西進去過Maze監獄,另一個演員的父親曾被關在裡面,還有一個的叔叔是裡面的獄官。

每個人都有某些東西在這個故事裡,這在拍攝現場整個感覺是很棒的。

S&S:令人驚奇的是,在片中有許多不同的觀點。

SM:我把自己看作是個獄官,也把自己看作抗爭的人。

如果你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的話,很明顯的他們每個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糟糕的是整個背景不是人本身;你只是必須做去做你必須做的。

我們都是人,每天我們都做錯了什麼,我們並不是清白的,你我都是這個遊戲的一部分。

S&S:你讓觀眾有很多空間可以進入這部影片。

SM:影像能講的就是這多了,不可能面面俱到。

你必須做的就是開啟人們想像或是心靈中的某個東西來完成一部片,而那個東西是什麼我並不知道。

S&S:你是在何時又是怎麼跟電影接觸的?

SM:當我在Goldsmith大學的時候有個瑞士女友,她喜歡電影也帶我去看了很多影片,在那之前我根本沒去看過電影,因為在我生長的地方,人們會覺得你一個人去看電影是在耍酷然後取笑你。

一九八○年代晚期和九○年代初期是段美妙的時光,當時我們有很棒的地方,像是Riverside和Scala劇場,我的電影就是在那學的。

在那邊我看到法國、義大利、台灣的人們是怎麼陷入熱戀的,羅馬尼亞人又是怎麼吃早餐的。

這真的很令人吃驚,因為可以學到的東西是如此的豐富。

S&S:你爲什麼等到現在才拍你的第一部劇情長片?

SM:我二十三歲的時候就想拍第一部片了,可是我必須先等十五年。

當我離開藝術學校的時候我不知道哪裡可以讓我拍片,我不能在英國拍,所以我申請去了紐約大學,但我只待了三個半月,我討厭那裡於是就又回來了。

我對他們拍片的方式沒有任何期待,他們不讓我把攝影機丟到空中再接起來,因為這不合常規。

S&S:從你五年前有這個想法之後,這部影片又有了進一步的政治共鳴。

SM:奇怪的是,像這樣的故事不斷地在發生,過去和現在都存在。

很多人看這部片會覺得這種事是發生在很遙遠的國家,不知道其實這就發生在自家後院。

這是個被掃到地毯下的故事,已經過了二十七年,是該有人把地毯掀起來讓大家看看是怎麼一回事。

S&S:你會再拍其他的電影嗎?

SM:我現在還沒有任何想法。

我並不著急。

別人給了我很多劇本,看這些劇本感覺就跟相親沒兩樣。

如果我拍了下一部;這就像戀愛一樣,你不知道會在何時又是怎麼發生的。

譯註1:英國著名喜劇表演團體,於1969到1974年製播了四季電視影集,1975推出影史經典《聖盃傳奇》(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影響了後來許多喜劇作品,知名導演Terry Gilliam也曾是其中一員。

譯註2:英國頗具影響力的公共電視台第四頻道,為本片的出資者。

譯註3:這裡指的應該是《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裡兩人的對手戲。

 5 ) 所谓战士,不过疯狂的赌徒

Hunger本身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视角和手法都是大胆而成功的冒险,充满了艺术的美。

Fassy以及各位演员的演绎相当出彩。

但是这是一部好片子不等于我就赞同它的主题,就像我讨厌撒切尔却不等于我否认她说的每一句话一样。

很遗憾地,对于那些叫喊着“斗士”“战士”之类的人们,我表示,这片子里引用的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两句话,我基本完全赞同。

在片子开头,撒切尔的那句陈述可谓一针见血:没有所谓的政治谋杀,政治爆炸和政治暴力,只有犯罪谋杀,犯罪爆炸和犯罪暴力。

记得去年本拉登被击毙之时,网上也是一片莫名其妙的哀叹之声。

人们哀叹本拉登是为信念而战斗的斗士,是飞蛾扑火的英雄,是给帝国主义迎头痛击的勇士。

真他妈的放屁。

本拉登的作为,是无疑的恐怖主义。

他本人,是应当人人得而诛之的恐怖分子。

若是斗士,就算在阿富汗的连绵山麓里伏击美军,也是正当的。

但是拿着飞机撞大楼,让千万个家庭家破人亡,对不起,你这是懦夫,是混帐把戏。

是的你们扩大了影响,在网站上宣布对911负责的那天起,全人类都知道了Al Qaeda和Bin Laden这两个名字,也不免有些傻逼跟在屁股后面摇旗呐喊替极端主义招魂。

拜托,极端主义就是极端主义,在台下的时候说信仰谈美德谁不会啊,但是一上台,便是纳粹之类。

人们总说,一个人富裕之后会做什么,当看他贫贱之时不做什么。

对于组织,道理大体相仿。

其实Bobby Sands和他的IRA,也没好到哪里去。

IRA是百分百的恐怖组织无疑,谋杀政要,制造爆炸,所求也是一个博眼球。

但是他们觉得自己的理念是高尚的,信仰是值得敬佩的,口口声声为了自由,组织里的成员也不乏所谓勇气和毅力。

但倘若入狱确实出于犯罪,特别又是谋杀和恐怖主义这种滔天大罪,那不好意思,你就是罪犯,不是政治犯,也不是良心犯。

人之间的理念存在差距是完全正常的事情,但现代社会的优势在于,任何人都有机会用合理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理念。

在理念产生差距的时候,可以谈判,可以争论,但不是杀死与你意见不合的人,炸死他们全家。

印度的独立远远早过1981年,甘地也并非死于英国人之手。

而先于北爱,爱尔兰的独立,其实也是通过谈判得来。

IRA作为北爱少数天主教徒中的极端分子,屠杀的大多都是他们看作所谓“叛徒”的爱尔兰人,并直接导致了UDA的出现。

所以他们的宏大理想,在他们令人唾弃的做法的熏染下,不过一滩狗屎罢了。

我时常感叹甘地的伟大远见,实不负圣雄之名。

甘地清楚的意识到,任何建立在暴力之上的东西都是不可能长久的。

倘若印度也是镰刀锄头地来一场,且不说牺牲巨大,估计也会像我朝一样,落入王侯将相肃清异己的再次恶性循环里。

争论和谈判是一件冗长而痛苦的事情,而最痛苦的一点是,真正的谈判必定伴随着妥协,伴随着意识到自己一部分意见错误荒谬和对方一部分意见合理正确的过程。

而在我看来,承认自己的错误,所需要的勇气,远远超过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谬误所需要的。

为它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但相比暴力抹杀反对者的做法,它得来的每一分成就,都更为踏实。

IRA屠杀亲英北爱人的做法,跟英国人当年屠杀爱尔兰独立人士的做法没什么两样;Bobby Sands妄图用自残一蹴而就的行为,跟狱卒殴打犯人的暴行其实一丘之貉。

而无论是谁,Sands,Thatcher,或者更多的妄想躲避谈判的麻烦和痛苦,采取其他可笑的方式来逼迫对手就范的人,根本就不是什么战士,不过狂妄偏执,而又孤注一掷的赌徒罢了。

 6 ) 历史车轮滚滚

刚看完了《中国人史纲》,这套书对我这种不怎么阅读的、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滋养无比充分。

读后我明白:1、几十年的抗争,在史学家的眼里,无助于人类进步的,再多的牺牲,也是一笔带过。

2、对于流血的历史,柏杨这样的史学家多感叹于人类的嗜血及愚昧。

3、用他人的鲜血和生命来渲染自己铁血丹心的民族主义狂热支持者最可恨。

4、历史车轮滚滚,个人的暴力抗争只能导致更多的流血。

 7 ) 对死亡的敬畏

这是一部从头残酷到尾的电影,丝毫不给观众喘息,使人怀疑这是否真的是电影,还是真真正正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成功了。

对于内容,我们无权谈论,任何评论都是对死去的人的亵渎。

影片在视觉上确实给人以非常大的冲击,灰冷的色调,狭小的空间,无不给人以压抑。

政治犯的疯狂举动,国家机器的残酷镇压,使观众一下子被裹入了这样一段历史的漩流当中。

接下来,随着影像的不断展开,观众渐渐开始理解冲突的原因,理解那疯狂背后的深深的信仰和哀思。

影片的最后,主人公由于饥饿产生了对童年的幻觉,似乎为影片的残酷基调带来了一丝美感,然而这温馨的背后,却是更大的凄凉,似乎比暴力场面来得更为抨击内心。

为了配合剧情,电影的节奏也被设计的极为扭曲。

大段的沉默跟着大段的对白,使人的情绪不断的被拉伸开来,执迷而感同身受的体会着人物的命运。

对于人物的塑造,影片一开始还是有些混乱,为了引入主要角色,进行了大量的铺垫,而很多铺垫是徒劳的。

使电影开始因为缺少焦点而显得凌乱。

不管怎样,对人肉体的残害,总会给观众一种震慑力,导演恰到好处的把观众的这种情绪引导到对历史的思考上来。

记录的手法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相信人们看过以后,自会对其有自己的评价。

 8 ) 能这样与人生的饥饿赤膊相见

深夜,因为这部电影而与人生的饥饿赤膊相见,取材自The last six weeks of the life of the Irish republican hunger striker Bobby Sands. 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身体是他们最后的武器。

没有勇气就没有自由。

是的,我见过很多表现人生虚无的表现形式,在各类电影里的荒诞,在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里的犬儒,但是这样的,史诗般的殉道和抗争,却真正直指我心。

是在比较仔细地弄明白历史背景以后,才开始着手看电影的,电影里几乎唯一的一段对话便是 Bobby 和神父面对面,照镜子般的对话。

这段牛逼的长镜头反复提醒我,什么是才生命不可缺失的东西。

看到他后来身体的触目变化我觉得好坦然,真的,人如果明白他这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那他便能心甘情愿过任何一种生活。

 9 ) where do we come from?

真实自有力量,朴素的信仰,朴素的表现手法。

但这是有力量、真实且严肃的电影,它的风格中的态度已让我们敬仰。

电影长时间的场景展现,对话几乎没有。

就是让你看,看就可以,直观,直观人们真实的生活。

在这些面前一切的解释都是多余的。

正如主角所言,我的生命需要真实,不需要各种语言游戏。

他们的静穆自有力量,像沉默的火山,生生不息。

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让人屏息凝神。

他们在囚室中静默,静静坐着,旁边是静静的衣物。

然后一切爆发,喷薄而出,一切可以看到的物品都在他们手中舞蹈,他们的生命能量像一道道美丽的瀑布磅礴而下,那么有力充满生命自身节奏的舞蹈,在破坏中爆发,他们有一种殉教的热情,对革命,对反抗,对信仰,对生命,对自身。

主角和牧师的对话随意而紧凝,无丝毫拖泥带水。

他们谈牧师的弟弟,bobby少时喜爱的越野,有一次他和许多孩子去参加一个比赛,对手嘲笑他们的口音,他们听不懂,但他们知道那是什么,然后他们看到一头被岩石卡住的驴子,叽叽喳喳的言语,他突然明白,它不需要,他只是把它按在水中,一直到它被淹死……他说,他有朴素的信仰,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不是在逃避,也不是在做无谓的牺牲,他必须这么做,他的生命没有了自由一切意义都消失了。

即使希望。

他最后的日子,一切都那么虚弱而动人。

他听到天空中鸟煽动翅膀的声音,他虚弱至失去意识,只看到人的嘴唇在动,嗡嗡的虫子般的声音。

他用最后的力量睁开眼睛,摇晃,摇晃,定睛,母亲……他在乡间的路上跑,不停跑,他不能挺下来,他一直跑下去。

他从哪里来?

他必须回去。

那种跑动让他感到生命的真实,生命曾切切实实存在过。

正如他现在在绝食,在死亡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真实。

 10 ) 《饥饿》:他只是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第一次注意到《饥饿》是去年的多伦多电影节,据说影片的口碑不错。

后来一查才知道,好家伙这片子来头那是相当大,居然位居英国著名电影杂志《视与听》2008年的十大影片之首,而且还是一位少壮派导演的处子之作。

影片故事很简单,就是为争得权利发起了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抗议行动。

影片的对白较少,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台词集中在Bobby Sands与牧师的谈话上,估计很多朋友都难以坚持到这段。

视觉艺术家出身的麦奎因导演更好用画面来传递信息,影片很少用移动镜头,而且大多昏暗,压抑,在加上零星电报式的对话,更使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其实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狱警打扫卫生,整个静止镜头持续将近两分钟,从走廊的一端到另一端,看下来使人极其郁闷。

所以说,《饥饿》并不是一部合格的娱乐影片,但确实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关于Bobby Sands与牧师的谈话的谈话,我也是看得一团雾水,可能还是不太了解北爱尔兰的具体情况。

但是平静之中却暗藏巨大的力量,当说到淹死奄奄一息的小马驹时,为赢得小孩们尊敬而甘愿受罚时,整个感觉犹如火山爆发一般。

说得具体点,有听到威廉姆·华莱士振臂高喊:“You can take our lives, but you'll never take our freedom.”的热血沸腾。

只是Bobby Sands身处牢狱之中,面对是一个牧师,只能算一声闷响;而华莱士则得到千百苏格兰的回应。

但他们都从心底向往自由,坚持信仰,在为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他们用永远不会孤单,因为有信仰相伴。

一只濒临死亡的小马驹,到底是眼睁睁看它痛苦地死去,还是让它痛快了解,尽管我们会背上杀手的罪名?

Bobby Sands只是做了他应当做的事情,而他出发点就是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道德取向。

在挑战撒切尔夫人,他一如既往遵循这条原则:“我仅仅是了我所深爱的北爱尔兰!

”可惜,Bobby Sands还是没有活着看到自己的理想成为事实。

但对向往自由,坚守信仰的他而言,已无遗憾了,他只是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补充一点,此片极不宜吃饭时观看。

原文博客:http://user.funshion.com/blog_content/5860709/13916020

《饥饿》短评

这是今年继《三只猴子》之后第二部让我体验到如此激动的观影了,喘不过气来。一部处女作,对镜头的掌控力就甩开n多导演(不列举了)几条街,这位导演了得!

10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伟大的电影。不喜勿喷。2014.04.11~2014.04.12

12分钟前
  • melvins
  • 力荐

北爱尔兰的囚犯绝食抗争

15分钟前
  • 纸鸢
  • 很差

看后让人感觉不适,不了解相关历史的人,观看此影片有难度。叙事有些一塌糊涂,同时个人很是不提倡影片里面这种无意义的抗议活动。

17分钟前
  • 十一月妄想家
  • 较差

影片的节奏跟主题很贴切,法斯宾德演的无可挑剔,瘦的好让俺心疼啊~~~~可惜我对那段历史知道的太少,无知无知无知!!!!

21分钟前
  • 苏汪汪汪汪
  • 推荐

敢问扛摄影机的是哪个牛逼的男纸

25分钟前
  • A L E X
  • 推荐

自虐个什么劲

27分钟前
  • 夜的孩子
  • 较差

小成本电影。这种孤岛式的屠杀,总会有个童年受伤变态、有对被杀的笨情侣、有个暴力的男淫、有个善良聪明的女猪脚。不同的只是道具和方式了。

29分钟前
  • 宁静雪
  • 还行

没感受过 他们那段历史 因此更没感觉。

34分钟前
  • 清风云少
  • 较差

看过了风吹麦浪等之后,此类题材的冲击力不是那么大了。不过表达方式确实耳目一新。只是会想起国内的某些异见者,谁来了解他们呢

38分钟前
  • 乌鸫
  • 推荐

屎尿血液裸男齐飞

4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符合教科书的优秀,但不是天才的优秀,所以一定要辅以政治。

42分钟前
  • 一叶孤舟
  • 较差

狗屎。

43分钟前
  • 咂咔森女斡矜持
  • 较差

我不知道该评价什么了。。。

46分钟前
  • Gaby
  • 推荐

太恶了好吗。说好看的人怎么不去买个大便纹理的壁纸贴在你卧室。

51分钟前
  • 觉悉
  • 很差

饱了

56分钟前
  • guangbian
  • 很差

很不喜欢这种表述方式,而且长镜头累脖子。但还是要为共和军喝彩

1小时前
  • 78号
  • 还行

10闷片,毫无看点,看下去需要忍受:装B+装B+装B。后来知道是处女作,原来如此

1小时前
  • 飞刀员外
  • 很差

演员演得好辛苦啊于是后来就躺在床上不起来了!耍赖!

1小时前
  • 陈囿
  • 还行

对长镜头一向零容忍,代入感超差,压根没进入角色的状态,一星给为剧情暴瘦的法斯宾德,2/10。

1小时前
  • 阡陌扬尘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