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里两极分化,说是傻缺电影的有,吹捧极高的也有. 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评论,不曾经历过的时代,也许能从这样的作品中体会一二。
如同外公给我讲他年轻那会儿的故事,我似懂非懂;就好像我永远不能体会,外公每天把毛主席的小像擦的锃亮,那种感情。
我爸上小学大概就是七零年代了,每个时段都有其幸运与无奈。
没有人让你去学习黄渤的以德报怨,也没有谁要来标榜你认为的“窝囊”。
故事只是故事罢了,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可以体会,能有共鸣,亦可不认同。
但是过激又片面的你,干什么?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三位北京胡同里的知心知底的发小,在老北京城墙上画下三个小人儿——许下愿望,一位要做大老板,一位要做大歌星,另一位却要做小厨子。
是的,愿望总归是美好的,现实却是冷淡的,就像没有加蛋的蛋炒饭一样,让人渴望却又绝望。
天生大脑发育不良的王大卫,竟然在70年代外国友人访华参观小学的时候,拿着翻译官所谓的玩具——板砖,砸向外国友好使者。
正是,这一板砖,敲开了戏剧性而又深刻的王大卫的一生。
当被青梅竹马的茉莉亲了一下,而且是隔着纸,大卫便相信了人间美好的爱情。
当御膳房遗珠也就是王大卫的父亲做出蛋炒饭时,大卫便决定了一生的追求——开一餐馆,主菜就是蛋炒饭。
造化弄人,时光荏苒。
儿时的至交利用大卫的善良,骗取了茉莉的身体,而他又为了名与利,轻松加愉悦的抛弃了茉莉与其腹中的孩子。
当欺骗与残酷的现实生活,迎面而来,茉莉选择了理想,因而南下闯荡卖艺,渴求早日功成名就。
而善良老实,或者直白的讲,有些儿呆痴的大卫却守在老北京城墙下做着他那御膳房大厨的美梦。
或许,是感动苍天,大卫的母亲竟然用青花瓷换来了集体公社食堂的所有权,而大卫离御膳房仅仅只差一步——他得会做他眼中所谓的宫廷御膳蛋炒饭。
而这时,打拼无路的李红兵,意外的发现儿时的发小,竟然有钱可以开一个饭馆,这时,他便悄无声息的打着如意算盘。
是的,开始是没生意,但后来毕竟所有人都有好奇心,都会试试不同口味嘛。
别具一格的宫廷御膳却陡然活了起来。
在此,李红兵悄悄的将餐馆易名移主,攒下创业首桶金。
再后来,大卫自然被扫地出门,而李红兵却一步接一步,步步似登天。
而另一边,为了出名的茉莉自然为了明星梦做了普通人或许见不到的明星路,也逐步的红遍大江南北。
人总是会变的,世道也是。
但总归是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而真善美的代表——王大卫,虽然过着穷酸的日子,却十分的安心自乐,好不快活。
李红兵事业遭到巨创,而茉莉也放弃聚光灯。
世道人心在变,而王大卫却仍旧没变,除了手艺,确切的讲,蛋炒饭的领悟。
终于,在李红兵危难之际,大卫出手相助,而红兵也翻然悔悟,还大卫被骗走的宫廷御膳。
而茉莉也回归平凡。
最后,用了大半辈子,脑袋不怎么灵活的王大卫,终究是悟出了蛋炒饭的奥秘,做得了一手好蛋炒饭。
就像,有的人,终究会明白自己的胃,适合什么样的饭,即使再怎么变换饭馆,胃还是那个胃,饭量还是那个饭量,吃多了会吐,吃少了会饿,一样……
去年暑假此片降生电影院,与其同一时间的电影还有像《哈七下》、《变形金刚3》以及《窃听风云2》这样的牛片儿。
作为一部百姓娱乐电影,在这样一个档期上映,确实是有够胆识的。
《钢的琴》的好口碑差票房的结果也是如此。
我叨叨这么些,并非是说这是一部同《钢的琴》一样的优秀电影,反而倒觉得是一部垃圾冲时间的烂片。
在影片开始的一大段,粗鄙地模仿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形式,当然也不能否认,在内容上面也有抄袭的嫌疑。
影片的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但是在时间点的掌握上却不够明显,经历过时代的人或许可以看得清楚,但是对于一大批九零后观众来说,一头雾水是难免的事儿。
看过幕后花絮,导演强调说《蛋炒饭》既像《美国往事》,又像《阿甘正传》,不禁哑然一笑,并非所有有时代感的小人物传记电影都能成为《美国往事》和《阿甘正传》的,顶多说《蛋炒饭》只能勾起一代人的回忆,而像《美国往事》和《阿甘正传》这样的影片,却是能激起每一个人内心的共鸣的。
导演还说“虽然这部影片包含了很多喜剧元素,但有很深刻的内涵,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对于此句话,我还是表示异议。
有内涵和蕴含人生哲理是每一部影片都该具有的,但是至于是否深刻又另当别论。
影片之中包含最多的是纪录片的滥用,并不是说这种方式在剧情片中不可取,但是过分应用的话,就有一种充时间的嫌疑了。
剧本的作用并没有在这部电影里面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让人感到烂的地方也是影片的笑料地方,对冯小刚等导演明星的隐喻,还有对于“蛋炒饭”走向国际的臆想,都充分说明这是一部意淫性质很浓的电影。
人们因为导演(或者是编剧)的意淫空想而产生后脊背冷战式的笑,多令人难受不堪啊!
国产喜剧,或者是国产惊悚片,游离在体制之内,巴掌大的圈子,笑料变得没有趣味,恐怖元素也会变得没有亮点。
《钢的琴》这样的好本子,也就多年只出这一个吧。
看见黄渤我就滚进去了,看完我就滚出来了。
看影评的时候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阿甘正传》,我不得不说这个笑话有点冷,我都不需要用任何形容词,只需要想想看完阿甘什么感觉,看完这个呢。。。
我觉得这个电影跟励志压根就没有半毛钱关系,要是最后他让人坑死了还是不改本色能算是悲剧,要是他最后想明白然后玩命磨练最后把他那发小坑死了然后抱得美人归,能算是“基督山厨子”,可是这么个“傻人有傻福”的结尾绝着实让人有一种身体某个部位非常异样的不爽,换句话说,就是蛋疼。
还是说励志这个词,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电影《让子弹飞》,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两部电影的结局都是主人公的胜利,只不过一部是“羊的胜利”,另一部是“狼的胜利”,姜文大哥和他的“张麻子”的胜利,得益于他们的坚韧,信念,果敢和智慧,他的胜利是踏在群狼尸体上的胜利,这样的胜利真实,血腥,甚至可以说又教育意义。
但是咱们这个伟大的厨子,是一只温顺的羊,狼朋友来咬他,他说咬吧,狼朋友说再来一口吧,他说没问题,狼朋友说那多咬几口行么,他说哎呀你怎么这么麻烦你自己看着办吧。
最后他用他绵羊般的高尚品格感动了冷血的狼,狼施舍给他自由然后说我不咬你了,他默默的祝福着离开的狼,然后他就成功了。
我已经不想再吐槽什么封建顺民云云的玩意了,只要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正常人都知道那是多么扯淡的思想,但是导演居然还真就TM表现的是这玩意。。。
难道这本身就是导演吐的一个硕大无比的槽么。。。
话说回来,大家也要宽容一点,明白怎么回事就得了另外,不推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成熟的孩子们看,如果家长发现应当及时阻拦,因为这电影的思想,至少是表面上的思想非常的不励志,孩子们要是都这样国家就完蛋了。。。
想起小的时候,晚上肚子饿了,姐姐就会把剩饭装起来放进锅里,打上两个鸡蛋,有时候会加上火腿肠或者榨菜,如果家里有的话。
到最后我们都是抢着吃的,那个点在星空卫视会放香港的喜剧。
现在回忆起那些时候,回忆起那碗蛋炒饭,都还是很清晰的。
长大了,糟心的事也越来越多了,但今晚在看完电影听着片尾曲,我给姐姐发了一条微信说,我很想念她的蛋炒饭,便觉得对现实,无论是多么不好的现实,都释然了许多。
对于曾经那代表青春的80的后的我,天天鸡鸭鱼肉,天天山珍海味。
可是还是最怀念父母做那碗蛋炒饭。
那天,我在让妈妈做了一份,发现和儿时那个味道不一样。
岁月让我淡忘那种情怀和感觉。
本片很多人说,这个和阿甘演的不像,那我到要说为什么要一样,为什么要一种精神呀。
我们被美国大片,美国快餐,美国名牌所影响。
看完这个蛋炒饭后,这种精神不是就我一种怀念的儿时的那种质朴吗?
你们说假,想想那首叫一分钱的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都要交给警察叔叔。
这能说假吗?
只是我们丢失了那份质朴,那种情怀。
就像我在也吃不到儿时的蛋炒饭一样。
试图模仿阿甘正传但限于水平不够只落得个东施效颦下场。
人家阿甘讲的是主角虽然智商低,却靠着坚持赢得了身边人的认可与上天的青睐。
你这个主角光智商低了,执着于做蛋炒饭并没有表现出他有什么可贵的精神,所以也得不到观众的共鸣和欣赏。
借了人家的壳子,却没有自己的魂,讲不好故事,要表达的东西七零八碎不知所谓。
故事本可以演绎的更好,但导演的水平就在这了,整个电影展现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几年特有的京式文艺,拍摄手法与叙事方式充满着电影产业起步初期的稚嫩感。
2011年居然还有这样时代感的作品。
ps:我一直很同意马前卒对文艺界的看法,现在的艺考形式,造成了太多文艺界人员,缺少社科人文知识。
再加上大部分参加艺考的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优渥的生活环境隔绝了真实的底层生活,让他们连某些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有限。
他们的作品就好像空中楼阁一样,看起来优美华丽,仔细一琢磨就露出空洞无物的内核。
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从厚实的底层土壤中汲取养分,是经得起琢磨研究的。
可惜的是目测我们文艺界很长时间内都将是这帮人把持着了,也不知道再过几代,还能不能积淀出孕育作品的土壤。
结尾很矫情。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会觉得这样的结尾很矫情,无比矫情。
同样是三个小孩,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三个愿望?
就不能含蓄点吗?
但是现在我开始认同这样的矫情。
就好像吃完饭帮父母收拾碗筷,就好像对着镜头微笑的合影,就好像我坐在机场等待接机时看到各种拥抱忍不住热泪盈眶。
年少时,对感情的表述总是不屑的。
别过头,撇撇嘴,不在乎虚情假意的形式主义。
年龄渐长,开始珍惜每一次能够虚情假意的机会。
多拥抱一些,多照一些到此一游的照片,都是未来美好的回忆。
所以面对如此矫情的结尾,我喉咙还是有一点点哽咽,被一种叫青春的情怀堵住了。
文革期间当兵,退伍后闯天下(貌似把退伍的安置费都给了家里。
ps说去俄罗斯赚钱那段,我猜测是中俄列车大劫案),跟了牟其中用物资从俄罗斯倒回了2架飞机,结果倒卫星时候出事要背黑锅,自杀。
自杀很符合牟其中处事方式,往往以牺牲个人保公司(自己),如南德集团欠银行钱被追债务时,就让某财务潜逃(背黑锅),然后报警说被该财务卷款几千万上亿,刑侦介入立案调查这种无头案...银行也追不到钱。
PS牟其中这趟水很深,涉及到很多政治问题。
关于大明的死,大明最后说的一句话(对李红兵):我让你好好活着,痛苦一辈子(非原话大概就这意思),估计很多人都不解或理解为看其自杀场而痛苦。
我觉得都是误解。
大明的死其实已经看透到那个时代资本的本质,他从到俄罗斯做二道贩子到建立庞大的商业帝国(牟其中的南德集团),最后南德的土崩瓦解。
(正如对质的时候李红兵说的:你不也是这样的吗?
资本从来都是赤裸裸的)。
大明已经预料到李红兵的最后结局,会跟现在的自己一样走投无路,不用现在杀死他,他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这种赤裸裸的投机型商业资本“痛苦的杀死”。
大明在掏出手枪同时,也掏出了护照还有机票,其实他已经做了出逃的准备以逃避死亡,但他知道有些东西是躲不开的,所以他选择了自杀,没有出逃。
PS:大明vs李红兵,的确是同一类人,走的是同样的路。
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安于现状,立志要创天下赚大钱,李甚至停掉了单位铁饭碗(请假创业),跑来跟大卫创业开饭店,而李红兵为了自己的商业梦想,坑了大卫的饭店作为创业的第一桶金。
最后上富豪排行榜第三,一场金融风暴,几乎一无所有,几乎打遍所有电话没有一个人(所谓的朋友)能来救他,除了大卫,脱身后唯有潜逃,后被友情感动,才让人生真正回归。
大明的形象很彪悍,回家先跟爹遗像磕头,然后跟老妈说:儿子不孝,放下钱就走了跟大卫说:房子归你,但要给妈送终,去俄罗斯倒腾,赚了第一桶金。
又跟牟其中在俄罗斯用物资换了飞机,建立了南德集团商业帝国,而后帝国瓦解,也是走投无路,唯有一死。
除了毫无新意的生硬温情,还有看似合情合理的生搬硬套。
感觉更像是小故事集锦,表述的不完整居然还100多分钟。
一直期待是不是后边会精彩,毕竟6.9分,有黄渤。
我觉得豆瓣也已经岌岌可危了,瞎弄。
除了毫无新意的生硬温情,还有看似合情合理的生搬硬套。
感觉更像是小故事集锦,表述的不完整居然还100多分钟。
一直期待是不是后边会精彩,毕竟6.9分,有黄渤。
我觉得豆瓣也已经岌岌可危了,瞎弄。
2011.慢。
伪阿甘
一堆脸熟来客串。。。
我是真喜欢大卫,他身上有种执著/坚定让我很向往。
有阿甘症状和阳光下的腐烂的影子,但画虎不成反类犬,有点糙,有点做作,不过值得鼓励。
比起阿甘的傻,这里面的大卫是傻到惨不忍睹。。。里面周笔畅和假“JAY”那两段令人喷饭囧 ,主题虽挺积极向上的,只是故事太扯淡了 难有共鸣。
不要再相信豆瓣评分了!
中国版阿甘,一个傻子和一个大时代。
山寨啊,无比廉价的山寨,从立意、手法、编剧到执行,处处粗得掉渣。如果阿甘是大智若愚,大卫就是真傻;如果阿甘是赤子之心,大卫就是纯傻。这傻不仅自我欺骗,更尽力YY欺骗观众,关键是骗还不自知,以为洋洋洒洒大跨度了挥洒情怀了就是本事。眼高手低之作。
烂片。。黄渤怎么拍这种烂片。。没戏接了?哎。。
算是惊喜之作,怀旧的老北京画面和影像是一大亮点,调侃冯小刚周笔畅周杰伦等娱乐名人也让人眼前一亮,最牛逼的还是黄渤的表演,牛逼~
导演有野心,但是太幼稚。。。
亮点也被意淫的拙劣扯low
中国版的阿甘?歇菜吧, 散乱又矫揉造作,CAST完全不配,真是可惜了黄渤
想起来我小时候的北京
NO.791
徐徐道来的一部电影,你也得慢慢的看,才能品出味道。
欠火候
风格下的中国式老实人的故事,些许地方虽有刻意,但整体让人看到希望,鼓励
可惜了演员了 意义不明 抄袭太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