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与坏总是相互对立,又彼此统一的,没有单纯的好,更别说单纯的坏。
然而当代人的价值观当中,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可以用坏彻底否定好,反过来当然也可以。
这是对的吗?
只能说不全面。
曾经我们寄予希望的人或者事情,一旦发生了变化,就会彻底否定它吗?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么现实生活就会很麻烦,肯定与否定,从来都是需要我们去根据事实说话的,当然,今天推荐的电影中的这个话题更需要事实为依据。
《枪声俱乐部》是一部讲述战地记者的电影,本片着眼于四个战地记者,他们文明于世的法宝就是敢于只身前往战争的一线去采访,去拍摄照片,且能帮助参战的双方将他们的所言所行完整的发布出来。
因为这样的属性,他们当中有人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也有人因为目睹了战争而变得迷离,如何评价这几个人,有人说他们是英雄,他们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讲给了全世界听,也有人质疑他们的动机,因为他们拍摄了照片,却没有去拯救照片中的苦难。
究竟孰是孰非,每一个人有自己的判断,但唯一的一点在于,他们做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
如果你对于本片没有太多的理解,那么不要紧,你肯定知道有一幅世界知名的照片,一个非洲饥饿的小女孩后面站着一只秃鹫,秃鹫在等待小女孩饿死然后食其尸。
这幅著名的照片的拍摄者就是本片中的主人公,这样以来,你对枪声俱乐部的成员就有了一个普遍的认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以什么工作为荣。
这当然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在这样的认识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这群记者的作用在于将那些日常中被忽视的面孔展现给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去看,去听,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让人尊敬的行为,但是在往前看看,这种荣耀之下的尊敬,真的是值得尊敬的吗?
本片着眼的是南非动乱局势,这种动乱来源于曼德拉政府的主张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矛盾。
在反对派看来,自己要拖家带口的养家,就必须好好工作来获得收入,而曼德拉政府开展的“和理非”跟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是矛盾的,反对者当然知道如果将殖民者赶走,南非作为一个国家就能独立,但是曼德拉政府却没有给予反对者一种许诺,没有帮助反对者解决生计问题,而只是让反对者担当反对的主体而反对,因此,反对者与曼德拉政府之间产生了矛盾。
这是问题得核心,这个核心的问题是南非冲突的关键,谁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于是,当政者曼德拉政府就开始对于反对者进行镇压了,这就是本片的核心故事,而在这个核心故事之内,片中的四个战地记者就发挥了作用。
他们用镜头真实的记录了在南非发生的暴行,不论是曼德拉政府还是反对者,都在镜头下被记录,正因为这些记录,战地记者们获了奖,让全世界更多的人都知道了发生在南非的种种事情。
但除此之外呢?
南非之所以发生骚乱,原因在于南非二战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个事实之下,英国人带来了殖民统治,更带来了一种现代社会的制度,然而这种现代社会的制度对于非洲诸国来说并不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因此,当英国人离开后,南非就容易陷入到一种动乱中去,这就跟其他的非洲国家是一样的。
他们之所以动乱的源泉在于一个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即便是九十年代的南非实现了第一次选举,并且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执政党,但对于这个非洲国家来说,这只能是代表着自己的国家走上了政治独立的道路,对于经济以及文化军事历史来说,他们并没有摆脱殖民主义对于自己的影响。
而本片中的记者的行为看似光伟正,实际上,他们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素材来源于他们的上一辈的人在南非以及全世界各地被殖民国家所带来的伤痛,他们只是将这种伤痛的最直接的展现给了别国人民,或者只是展现给了自己国家的人民,然后就可以带着这种伤痛来获奖,这是何等的讽刺。
我当然对于战地记者是尊重的,但这种尊重来源于他们敢于只身前往最危险的地方进行客观的报道,然而这种危险是谁带来的,本片并没有进行更好的说明,我们只是在电影中看到了一群暴力者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暴力的事情,但为什么这些事情属于暴力的事情,暴力的源泉是什么?
并没有人讲述。
大家苛责拍摄女孩和秃鹫的照片的记者,也只是谴责他见死不救,但是真正造成这种见死不救的场景的原因却没有人愿意提及。
时至今日,那些在全世界范围内煽风点火的国家依旧被塑造成应许之地,然而却没有人怀疑,人类进入到近现代以来,他们的双手沾满的血腥已经凝固成一种不被提及的回忆。
……你好,再见
想主要先谈谈Kevin,那张照片是看过了很多次的,摄影师因此而举世闻名之后却因为救没有救那个女孩而又成为万夫所指,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救别人的命是一项美德,而不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义务,并且,记者在拜访摄影师过程中的质问反而让我觉得是想在推卸自己在女孩的死亡中需要承担的责任,摄影师如果赶走那只鹰,那那只鹰肯定会盘旋着归来,如果她带着那个女孩走,把她带回她的家里或者任何远离鹰的地方,大概率她还是无法摆脱饥饿致死的命运,如果他一直带着她,首先他是一个摄影师,战地摄影师,他如何照顾她,更何况他自己也是穷困潦倒,更何况这个女孩只不过是被他看见的一个,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孩子难道都要Kevin来承担吗?
他抛出了一张足够震撼的照片,足够将人们对当下生活的认识都打破的照片,所以他们自然会要追责,但这责任肯定不能指向自己,尽管整个一大块地方的饥荒必然会有他们自己的责任,然而避重就轻却是更简单的事,所以反问Kevin为什么不救那个女孩。
多么好的能够自洽的逻辑啊,既声明了自己的正义和博爱,又把自己本该有的反思和羞愧抛给对面的人。
有人说主人公是走运,但事实上如果没有那么勇敢没有那么果决,怎么会有那样的幸运,连幸运其实也是有前提的有条件的。
有些人确实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成功,会受到更少的阻碍,黑人记者就需要更多担心一些自身安危的问题。
群体狂热中建立的道德观确实是可怕的。
《枪声俱乐部》里讲述了几位战摄影记者的故事,其中2 个得了普利策奖,一张秃鹫与小女孩的照片让全球人都知道了非洲苦难。
最终这个记者自杀了,其中对他没有拯救小女孩提出了疑义。
这就是记者的责任问题,是救人第一,还是抢镜头第一,我们只感受了他们成功的滋味,却体会不到他们要抢一个镜头要付出怎样的艰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与那些专业记者不同,他们以此为生,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更让人要探讨这个问题,面对身边发生的突发事件,你是去帮忙,还是拿个手机拍下来,放到微信圈里,从而放弃了自己拯救别人的机会和责任。
我希望更多人除了晒美食、美景、美人等,能多拍点社会的阴暗面,虽然不好看,但可以让人知道在我们过得还不错的时候,有人还吃不饱穿不暖。
如果能像区伯一样,来监督当政者、抨击社会的丑恶势力,那就善莫大焉。
“一张照片,也许可以改变世界”,《枪声俱乐部》根据故事中的两位主角Greg Marinovich和Joao Silva的回忆录改编,讲述图片编辑Silva与她的四位战地摄影师,包括主角Greg ,他们组成枪声俱乐部,深入南非镜头记录和揭示了这里的秘密和罪恶。
这活在天朝那是干不了。
影片背景设置在90年代初南非种族隔离后的第一次自由选举时期,电影精彩故事沉重,看电影时无端地揣测那张秃鹫盯女孩的照片,查资料,没想到凯文就是作者。
愿帝哥保佑善良的人。
真相太沉重了。
现在习惯电影后查查资料,不充一下不无裨益,但时而被震撼。
天朝记者被全面保护,于专业那是一种去势,但人生是平坦的,所以其眼里老百姓“情绪稳定”到能压倒一切。
电影《枪声俱乐部》里,年轻的摄影记者格雷格(Greg)的内心面临着严酷的折磨。
他的照片《沙巴拉拉之死》获得普利策奖之后,却被黑人组织Incarta强烈指责,“这是帮助白人政府攻击黑人无法自我管理”。
随后,在为一名被杀死的儿童拍照后,Greg对现场崩溃的女友Roberts说,“我除了拍下一张照片之外,什么也为他们做不了。
”这种无助感和道义矛盾,在另一名普利策奖记者凯文(Kevin)身上更是一座大山。
在作品《饥饿的苏丹》获奖后,Kevin被严重地“网暴”:“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你给她钱了吗?
你拥抱她了吗?
为什么没有?
”也正因为这样的灵魂拷问的残酷和痛苦,Greg才会时不时情绪崩溃,让他深爱的Roberts 走开,Kevin才会陷入长期的吸毒和酗酒,终于在诸事不顺的窘境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或许正因为这样的拷问和悲剧,才让Jones、Greg和Kevin这样的记者真正伟大起来,虽然“伟大”可能并非他们的追求。
或许,只有在他们承受了如此的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他们的报道才被赋予了更震撼人心的意义。
忠实的记录,不需要评判,就有巨大的意义。
我们每个“观众”都有评判的权利和责任。
如Kevin说的,“一张伟大的(新闻)照片的责任就是让看的人思考、问出问题。
”
一开始的镜头是采访kevin然后的镜头转到了南非。
原以为人性本善,但没有料到的事种族之间竟然会发生如此大得冲突。
一个无辜的人竟然被活活打死,甚至直接浇上汽油将其杀死。
当你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会出手吗,如果不是,请不要谴责kevin。
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图片将残酷的现实传导给世界,我不知道那个女孩是否被救,我也不知道kevin此时的心情有多差,但他完成了他的基本任务,他发现了历史性的一张图片。
如果你要求他救那个女孩,你是不是要求其参加军队,帮助那些他们认为正义的一方。
谁会去,这样的话,还不如给自己bang bang 两枪。
bang bang club 里的人追求的是事实真相,换做是我,我绝不会扛着摄像机在战场中飞奔,他们是在拿命追求梦想。
所以请不要谴责kevin
如果不是#豆瓣春日影展#我都不知道这部传记电影《枪声俱乐部》战地记者太牛逼了!!
讲述拍摄饥饿的苏丹这张照片的人。
当士兵都趴在地上不敢露头的时候,他们各种拍拍拍,甚至还敢跑到街对面去买可乐!!
但是这么勇敢的人,在面对媒体和舆论的时候,却承受不住压力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这些和战争,尸体打交道的记者是真的佩服!!
不想看到的,不代表没有发生。
他从未想到他会被这些问题所压倒,致敬凯文!
4位摄影师,在南非的动乱中,冒着危险拍摄了优秀的摄影作品。
1. 关于拍摄的地点。
拍摄地多为贫穷,战乱动荡的地方,在影片前半部分,经常看着看着,就有点不敢继续看下去了,随处可见的废墟,尸体,一群人砍杀。
极其震撼与恐惧,我想这也是战地摄影师拍摄照片的意义,记录冲突,矛盾,恐惧,死亡,告诉世界另一边的人,这里正在经历些什么。
2.关于拍摄的照片。
Greg拍摄的着火的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直击头顶。
greg原作Kecin拍摄的秃鹫正蛰伏在饥饿的女孩身后。
kecin原作第一张照片,由于记录了一场谋杀,警方要求Greg交出底片,并在法庭上指证。
如果接受,就意味着战地摄影师们选择了站在政府的立场。
最后由于这张照片获得了普利策奖,greg成为了名人所以没有被抓。
(这点我不太明白为什么)第二张kecin拍摄的照片,也获得了普利策奖。
但大家关注的最多的却是这个女孩最后怎么样了,kecin有救他吗?
kecin从未正面回应过这个问题。
最终或许是迫于舆论压力,也或许是其他的原因(我个人认为,kecin之前就已经有一些问题了,而这场舆论以及ken的死是压死他的最后稻草)所以战地摄影师,在记录死亡残酷冲突矛盾的同时,是否应当干预这件事,是否记录这件事是那么冷酷无情。
我觉得不是。
3. 一些其他的感叹:最开始我以为贫穷是生活在当地的人们无知,因为信仰不同,便有一场屠杀。
再然后又发现,当地政府军队的无能不作为。
唉,只能说和平真的是很珍贵的。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就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
这是部讲诉战地摄影师的电影,哪里有战争,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危险如影随形,主人公们也无一例外,或死或伤,或留下永久心理创伤。
面对犯罪,摄影师应当上前制止,还是仅仅作一名旁观者忠实记录,永远是社会对他们的质疑。
好比那张著名的照片,一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后方虎视眈眈地等待着她的死亡,骨瘦如柴的小孩即将成为它的食物。
凯文•卡特的这张《饥饿的苏丹》,1994年4月获普利策“特写性新闻摄影”奖,面对荣誉,拍摄者却陷入记录者与拯救者的道德困境,更糟的是媒介放大该照片内容,并指责其踩在小女孩尸体上获奖。
无法自拔的他,3个月后选择了自杀。
这是优秀的电影,不仅是令人思考的争议,紧张激烈的剧情,和那些伟大的作品,还有那些人遭遇,人性的关怀。
我喜欢这些人,无论坚强或是脆弱,这些举着相机穿梭在危险世界的男人是最帅的,因为他们不单是把拍照看成是工作,那是他们的事业,是他们的理想。
而做一名战地摄影师,曾是我诸多梦想中的一个。
我也曾希望自己能够游走在危险的世界之中,拍下的照片能够牛逼地记录历史。
结果我没能让时间定格,时间却把我打磨的面目全非,如今梦想不在,仅仅留下了摄影及旅行的爱好。
在导演史蒂文·西尔文的调配下,呈现出一种“仿纪录片”式的真实和冷寂。
在自然行进中,还原了《沙巴拉拉之死》和《饥饿的苏丹》这两幅作品的拍摄过程。
加上运用大量镜头,再现了当时的嘈杂混乱,恐怖与绝望。
影片虽然是一部故事片,但它用一种近乎漂流的记录方式,波澜不惊地再现了摄影师们的人生截片。
说不上煽情,也没有悲歌,一切笔触都是淡淡的味道。
战地记者的感觉,虽然是一群可敬的职业,但是他们那种狂欢,在枪林弹雨中嬉笑,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买可乐,就感觉不是真正的敬畏生命,可能这也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这部片子已经开始尝试探索战地记者矛盾的身份了,可惜有些浅尝辄止。
南非当时的战争背景 感觉不够突出。
南非当年的独立运动回顾,同时讨论摄影伦理
致敬,为了曾经的新闻摄影理想。
一个大厦清洁工和一个战地摄影师的价值有什么不同呢?没有子弹会因为厕所扫的不干净而射向你,没有人会因为厕所扫的不干净而用道德拷问你的灵魂。我们生来平等,但等死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
1.看着那些人死去。2.还原经典照片拍摄场景。
…………………………………………
电影3星,感觉太琐碎凌乱,主要人物又表现得太少。一些情景再现倒很到位,比如那张著名的秃鹫与小女孩。。多出一颗星给战地摄影师们。
无法评价电影探讨的主题,但电影本身的故事讲的不好,布景很认真,但是人物形象没有建立起来。
言故作姿态
情节松散、全片事情的发展,时间的过渡极不自然。 摄影师是伟大的,故事也很好,但是拍得很烂。
U1S1 摄影师的原形们都好帅啊 但电影整个呈现东拼西凑 究竟是想表达家国情怀还是个人宏图?相反四个摄影师都没有交代清楚 同一个职业 为何去热爱的理由肯定大相径庭 欠缺太多 不够引人共情。
片子属实太一般,感情戏、度假戏、酒吧戏都是无关主题的,片中最深刻的一场戏不是两个普利策奖的获奖故事,也不是他们行走在枪林弹雨之间吸马利华纳、买可乐、被流弹打得跳起了舞,而是来自格雷格带上罗宾去拍摄玻旁同镇屠杀,这里看似无情的战地记者和无法面对死去男孩尸体的图片编辑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反差,道出了影片的核心:他们在从事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凯文·卡特用自戕给这个争议不休的问题按下了暂停键,但可能影片本身以及坐在银幕前的观众都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人类对事实本身的渴求欲催生了一批批前仆后继的年轻人,可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赴汤蹈火所为何来,这才是影片尽力要去回答的问题,可惜片子只是浅尝辄止,非常遗憾。但不论如何,这是一部任何新闻工作者都应该仔细揣摩的影片,那些火线记者值得我们的崇高敬意。
欠点张力。想起了战地之恋。
每次看到遇到好題材被平庸化總是很惋惜。
我期待的是一大碗汤,看到结尾才发现勺子只能挖到浅浅一层就到底了的感觉。
突出了战地记者工作的险象环生弱化了背景的交代 关于职业道德和道德的讨论浅尝辄止
战地摄影师,可是把生命泼出去的活
题材有点意思,我们就是看着人死亡的职业,简单地讲了一个故事,没什么太多探讨,第一次看非洲独立运动的电影,战地记者视角,还行。终于知道那张饥荒的著名的照片是怎么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