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06年或者2007年,我就看过《吉屋出租》。
当时的年龄与心态,对于这部音乐剧的感觉是这部电影的歌很好听,舞蹈很炫,这一群人的生活很另类。
回过头来,以我现在的年纪,重新再看这部音乐剧,感受到的是一群边缘人在社会上的挣扎,音乐、歌舞的感染力,以及一个天才艺术家强悍的艺术创造力。
重新再看,先看的是《吉屋出租:百老汇秀》,这是真正的剧场版。
剧场版给人的感觉是真正的一出戏剧,能切身感受到现场观众的反应。
哪里是笑点、哪里是高潮、那个场景最让人感动,现场观众都会给出真实的反馈。
对剧场版演员基本不熟悉,主要角色看起来很年轻,很有活力,现场表演也很棒。
剧场版中的舞女 ,以及去世的安琪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们两个的表演非常具有爆发力,当他们表演的时候,就像整个舞台就是他自己的。
剧场版的大部分演员都没有参加电影版,除了那位黑人女律师是例外。
剧场版和电影版里面都有她,而且都是同一角色。
看完剧场版,我又重温了一遍电影版。
我更喜欢电影版。
虽然剧场版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但现场太嘈杂,舞台设置也太小,根本看懂故事讲的是什么。
看电影版,才看明白了这出音乐剧要讲述的故事内容。
剧场版与电影里面的实景,以及扎实的电影对白根本无法相比。
电影版有更广阔的空间,来描述这个故事。
其次,通过导演运用各种摄像技巧的运用以及剪辑,可以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故事,以及表达电影的主题,抒发演员的情绪。
电影版中,把很多剧场版表现不出来的场景,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比如那段多人的探戈舞蹈,很漂亮,还有场面宏大的集会。
电影版的演员都很优秀,比如安琪儿、那位女律师等等。
当然,这一次我也重点观注了Idina Menzel,这一位客串了《欢乐合唱团》的百老汇女星。
她果然名不虚传,唱功很霸道。
在几年前第一次看的时候,她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印象中,《吉屋出租》的作者,好似片中的角色一样,是一个潦倒落魄的艺术家,他想通过这出音乐剧,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及对社会的控诉。
但他没能看见自己作品的辉煌,在演出前一天,就因心脏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讽刺。
世上有很多天才,都是英年早逝,难道真的是“天妒英才”。
《吉屋出租》的音乐风格多变,从抒情的小调,激烈澎湃的摇滚,到绚丽的舞曲,以及节奏蓝调、福音歌曲,等等一应俱全。
通过不同的音乐风格,表现角色不同时刻多样的情绪,分寸耐捏得恰到好处,完美的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剧中每一首的歌词,也真切触及的观众的心灵。
不止是剧中人物的对白,也可以当成每一个人对待世间事物的独白。
它的每一首歌词,都可以拿出来当诗一样来鉴赏。
其中,有很多句歌词,我都深有感触。
我只能感叹,世间竟有如此奇才?
剧中人物的生存,作者有切身感受,那时候的时间是八十年代末。
时间过去了二十年,是否有改变呢?
在我来看,改变应该不会很大,还是会有很多落魄的艺术家如此生活吧。
看完了两部电影,我更加喜欢音乐片、歌舞片了。
音乐与舞蹈不只是带来视觉以及听觉上的享受,最重要的是可以触及内心,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触;不同的年龄、阅历,还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这是其他类型电影难以比拟的。
概括来说,一个天才撰写另类的音乐剧,表现了一群边缘人的生活。
一出好看的又好听的音乐剧。
2010-12-24[吉屋出租:百老汇秀].Rent.Filmed.Live.On.Broadway.2008.BDRip.X264-TLFRent.2005.BDRip.X264-TLF
在朋友圈首发评论,也顺手分享到豆瓣微博上吧租住在破旧不堪的角落我说你好你说打扰在城市的边缘流浪、坚守争吵过后剩下温柔天灾人祸有爱在遮风挡雨饥寒交迫有梦想照亮生活里程碑式的音乐剧吉屋出租聚焦于少数群体诉说着你我他的故事Life is too shortGlory in uniqueBegin to loveTreasure the time也许是因为担心语言这双刃剑般的力量,所以越到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时候说话就越谨慎,比如友人对我分享她家中遇到的麻烦事,我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安慰,倒是遇到的麻烦事无意中有些契合这部音乐剧,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万万不能,现实就是这么直白而残酷。
但我想告诉她至少有我在,在为你的担心而担心,希望我能陪伴在你左右,一起想办法,还可以静静地倾听你的烦恼。
后面这段是没有发在朋友圈的,不过我会及时表达的٩(˃̶͈̀௰˂̶͈́)و
艾玛 看到angela死了的时候我伤心cry了 最喜欢angela了 他帮助遇劫的科林 缓解盆友吵架时拙劣但是可爱的小动作 为爱人科林买大衣时候的可爱表现 哈哈 面对生活真诚而且充满希冀 敢爱敢担 真是这部音乐剧的闪亮点啊 安琪让科林住进他的家并且对科林反复吟唱 我会是你的避风港 我会疼惜你 you will be my king 我想这就是波西米亚精神吧 一个艾滋病患者街头鼓手易装癖好者 对自己情感的真诚付出 不屈不服 那句 i'll cover you就是最好的情歌爱情是什么呢?
对于这些处于边缘地带的人们 他们的爱情更加敏感脆弱 但是也更加强烈到疼痛 就算我们不去探讨为什么他们会成为这类边缘人群 我们仅仅是关注于他们的现状时 我们也不能身同感受啊 真不扎在你的身上你永远不能说自己知道那个痛 他们最后还是勇敢去爱了 即便伤痕慢慢即便生死相离只是旦夕之间 最美的也是最残酷的是安琪和科林的那一对 最挣扎的也是最真实的是罗杰和咪咪那一对 他们都这么勇敢爱了 为啥我们不能呢
最摄人心扉的一段,就是故事里得了艾滋病的流浪艺术家,在圣诞节的晚上,遇到一位来主动求爱的性感女郎。
性感女郎热烈似火,最期盼马上与他享受在当下。
但是他身得艾滋口不得言,只得各种推脱委婉但内心苦痛无法申说。
他们俩的歌声对白,把一个的热烈似火,和另一个的痛苦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照搬我在某坛的一帖:我看RENT的电影就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剧。
之前,只听过零星的几曲,知道一点零星的剧情。
所以,电影实际上是我看RENT的头一遭。
我要说,我喜欢它。
最可爱的是Angel,那么快乐可爱美好的人,换了谁都会爱上他。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Roger,这位大有摇滚乐歌手的声线和外形,他闹小性子的别扭劲儿其实也是很生动的~蜡烛、探戈、唯有今天、波西米亚那几段都极好。
I'll cover you第一遍时云淡风清,万事明朗;Angel去世后那一遍,同样的歌,无尽的感伤。
喜欢RENT的丰富和熙攘。
这群人,说是边缘,但其实谁都可能是其中的一个。
爱与孤独,生命和死亡,遵循与叛逆……这样的主题人人要面对,这样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
RENT是那种绕梁三日的好剧,它是那种会让你回味长久的作品:如果时日无多,你用什么来填充岁月、你对生命会做怎样的选择……
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音乐剧。
当然,我没有那么多钱反反复复的去百老汇看音乐剧,就只有反反复复的看这部片子。
可以说,Jonathan Larson的这一部《Rent》,从某种程度上几乎改变了我一生。
电影基本上用的百老汇的原班人马,在看完这部电影两遍以后,我才去纽约的百老汇看了现场演出。
我自己的翻译是“租凭人生”,在尼德兰剧院里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为了曾经逝去的理想与执著,No Day But Today,随波逐流的生存八十年,和活出真我的昙花一现,究竟,哪一个才是最值得?
下面,是我因为这一部音乐剧,专门写的原作者Jonanthan Larson的帖子:我的正版DVD不多,惟有这部《Rent》(吉屋出租)却是名副其实的百看不厌。
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再去百老汇看一次舞台上的《Rent》。
当然也许,再看一次也是不够的。
1996年《Rent》搬上舞台后,演员们说她们甚至能够认出台下的许多观众。
钟爱《Rent》的扇子们戏称自己为“租头”(Renthead)。
在演出刚刚搬上百老汇时,根据作者愿望,剧院前两排的售价仅仅为20美元(一般要一两百美元)。
于是一票难求,租头们经常要从头一天起就在售票处的街头打着卧铺排队买票。
电视台采访的记者们经常看到,在头一天的表演完毕后,观众们从戏院中鱼贯而出,绕了一个圈子又直接走回售票处,打着卧铺排队买第二天的票。
这一帖要写的并不是《Rent》,而是它的作者Jonathan Larson(乔纳森 纳森)。
Jonathan Larson 1960年2月7日出生于纽约市外的一个小镇。
从小就极具戏剧才华和表演天赋的他,高中毕业那年拿到Adelphi University表演系的四年全额奖学金。
然而当周边的所有朋友和家人都认为他将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男演员时,他毅然放弃了表演,他说,他要写音乐。
Jonathan毕业后来到梦寐以求的纽约市闯荡。
在学校里面出类拔萃的他,是否能在现实社会中依然成功呢?
与所有落魄的街头艺人一样,Jonathan好不容易与人合租了一个位于Greewich Village(格林威治村)的破烂公寓。
他的大学好友造访他时,必须在街头拐角处跟他打电话,然后让他从楼上把钥匙丢到街上,才能这样开门进去。
这样的一个真实细节,后来,也被纳入了《Rent》的故事情节。
进入他的公寓后,朋友们说那样恶劣的环境,往往让人难以忍受。
那一个小小的房间,浴缸竟然坐落在厨房旁边,马桶在天窗下面。
于是他们必须要习惯吃饭时有人在旁边洗澡,并且尽量避免让洗澡水溅到食物上去。
同时,在那样严寒的纽约,这个房间是完全没有暖气的。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Jonathan和他的室友们必须在房间里非法的烧木头来取暖。
而Jonathan Larson对这一切,似乎并不引以为意。
Jonathan没日没夜的写歌,虽然没有一个人要付钱制作他的音乐。
为了维持生计,他在SoHo一个名叫Moondance Diner的小餐馆当服务生。
这一份擦桌收盘子的工作,是他维持生命的收入来源。
他特意将自己的日程安排为周末打工,周一到周四就整天写音乐。
他的音乐不能给他带来分文的收入,于是他基本上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
他在餐馆打这份工维持生计,将近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Jonathan在Moondance Diner打工的时候,认识了另一个以收盘子而维持生计的演员/歌手Jesse Martin。
Jesse Martin后来在《Rent》原班人马(也是电影版)里面饰演名叫Tom Collins的同性恋,并一炮而红。
Jesse Martin成名前在无数餐馆打工,他给客人账单时会说:“你好好收着,因为我以后会非常有名。
”事实上,当Jesse Martin出演的电视剧在CBS上播出时,他正在给客人上披萨。
Jonathan在餐馆打工时,曾与一个跳艳舞的女孩子交往四年。
在这四年里面,他的女朋友频频背叛他,与别的男人有染。
最终,这个女孩子彻底抛弃了Jonathan,与另一个女人走到了一起。
此戏剧化的人生经历,正是《Rent》里面Mark和Maureen关系的故事原版。
Jonathan最好的朋友是同性恋,他眼睁睁的看着三四个好友死于艾滋病。
当时的社会舆论对艾滋病颇不以为然,这让他感触良多。
他曾跟随好朋友参加了艾滋病人的分享聚会,他说他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个艾滋病患者站起来,说医生告诉他还有两年时光可活。
“这并不可怕”,艾滋病人说,“可怕的是,我是否会因此失去尊严?
”Jonathan将这一番心情写入了《Rent》。
在那个年代,所有的舞台剧都还是比较传统古典的,没有反映八十年代美国摇滚文化冲击的现代生活,更没有吸引年轻一辈的音乐作品。
Jonathan的很多朋友,尽管都算音乐达人,却都不愿意去观看音乐舞台剧。
他们说几十年不变的作品模式,实在太与时代脱节。
Jonathan决心改变这一切。
自信的他说,他要带来舞台剧的革命。
在《Rent》之前,他写了很多的音乐剧。
没有一部被成功制作上演。
耗时最长的是一部叫做《Superbia》的科幻剧。
他和朋友在这一部作品上费尽心血七年。
这部作品虽然得了奖,并公开表演了一次,却最终没有得到被制作发行的机会。
这一次失败,对Jonathan的打击巨大。
1988年,另一个剧作家Billy Aronson产生了将普契尼的著名歌剧《波希米亚人》搬上现代舞台的想法。
他与Jonathan Larson讨论后,热切的Jonathan将这一计划揽到了自己身上,并把这部戏命名为《Rent》。
1993年,《Rent》的初稿终于得到纽约一个工作室(New York Theatre Workshop)的赏识,并招聘演员,打算进行长达三个星期的演出。
经过长达七年的雕琢和修改,1996年1月25日,《Rent》终于在New York Threatre Workshop公开了第一场试演(Preview,并非正式演出)。
那一天全场座无虚席,票很早就被卖完,甚至《纽约时报》的记者也悄悄来到了现场。
表演结束后全场欢声雷动,记者只有把Jonathan拉到售票处采访,这样才能听到彼此的谈话。
记者跟他说,这是一部相当震撼的音乐剧。
Jonathan为这第一天的试演而感到无比兴奋。
为了以后的正式演出,也许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提高改进。
更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终于可以脱离三餐不饱的日子,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剧作人了。
当天的凌晨三点,他烧开一壶水,准备泡杯茶。
也许他的手上还抱着大衣,他倒在了厨房冰冷的地上。
第二天早上,他的室友发现了他的尸体。
他死于主动脉夹层,享年35岁。
Jonathan Larson没有亲眼看到他的梦想变成现实。
他甚至没有看到第二天《Rent》的正式演出。
那一天,演出并没有取消。
每个人都静静的,静静的坐在舞台上唱他写的这二十几首经典之作。
演出完毕后,观众席鸦雀无声。
大约一分钟后,每一个人异口同声的说了一句话:“谢谢你,Jonanthan Larson”Jonathan没有看到《Rent》的演出时期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延长,最终走上了百老汇的舞台。
他没有看到售票处长长的人龙,甚至克林顿总统也带着女儿前来观看。
他没有看到就在几个月以后,《Rent》赢得六项Drama Desk Award,三项Obie Award,四项Tony Award,甚至全球媒介的至高奖项——普利策最佳戏剧奖(Pulitzer Drama Prize)。
十年后,全世界各地的人们跑到纽约来看百老汇的经典之作《Rent》。
它的主题曲《Seasons of Love》被世界各地的众多明星翻唱。
逗留于尼德兰剧院的门外,我想如今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不会再知道Jonathan Larson是谁,更不会知道他的死亡。
但是我们爱极了《Rent》。
我想,这就是对Jonanthan Larson最好的补偿。
20世纪末的纽约东村,是城市游牧人、落魄的艺术家生活的地方。
Rent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
故事:Rent,和提到Rent就不得不提到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La Boheme》都是一本同源,来自法国小说家亨利•穆杰的小说《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波西米亚人的生活剪影》)。
《La Boheme》中的Rodolfo,Marcello,Musetta,Colline在《Rent》中,成为了Roger,Mark,Maureen和Collins,Mimi干脆就没有改变名字。
《La Boheme》中人物的职业,也和《Rent》的设置颇为吻合:Marcello是画家,Colline是哲学家。
而Benny在《La Boheme》中,则成了供养Mimi的子爵。
不过,在十分一致的情节安排之外,还是可以看到Johnthan Larson颇具匠心的地方。
那个时代的肺病成了艾滋病这个会引来歧视和孤立的疾病,添加了Joanne和Angel,人物关系更丰富了,几个主角身上波希米亚的边缘特质也强化了。
除此之外,结局也不同,Mimi没有像《La Boheme》中的纺织女工一样死去,而是以大团圆告终。
剧中的三位女主角各有特点,但是不知是否篇幅设置所限,每一个都略显单薄。
Maureen一味的任性、好斗、不负责任,Mimi和Joanne则显得非常普通。
而男主角则更真实,更有光彩。
Roger在全剧中总是以一种摇摆和犹疑的姿态出现,他是八位主角当中人生态度最消极的一个。
他对一切都是冷漠、怀疑和拒绝的态度。
对Collins的归来,对艾滋病互助会的集会,对Mimi的爱情,对Mark的关心与劝告,对Benny的帮助,都显得无动于衷,或是消极的怀疑。
Mimi在Angel的葬礼后曾怒斥Roger,说Roger总是“run away, hit the road, don’t commit”,转而和Benny伤心离去。
他的这种性格,来源于生活的困苦和不平的命运。
他的女友April吸毒染上艾滋病,在浴室里割腕自杀。
自此之后他就变得自闭和怀疑。
他在《One Song Glory》中一再重复他的理想——“只要写出一首好歌,一首能给我带来荣誉的歌”,然而他却因为这个理想,忽略了身边的爱情、友情、亲情的美好。
直到全剧接近末尾的地方,他卖掉吉他,买了一辆车,离开了纽约。
一年在外流浪,没有朋友和恋人的生活,让他开始明白,真正重要的是什么,真正灵感的源泉是什么。
于是他和Mark一起唱出了《What You Own》。
于是他毅然回到纽约,赎回吉他,回到他们熟悉的东区和破旧的公寓。
这一把失而复得的吉他,其实也象征着他生活中一切温情和美好的东西。
只是这一次他开始懂得对一切充满珍惜和感恩。
Angel和Collins是这几个人当中性格最直白、阳光和随和的。
他们俩是朋友圈中的粘合剂,是出现矛盾时和稀泥的角色。
无论对Roger的古怪和冷漠,还是Maureen的恣意妄为,或者是Benny可恶的慈善家面孔,他们俩都能表现出友善和理解。
Happy New Year中,Benny的出现引起了Maureen的不满,造成了Roger和Mimi的争吵。
而面对这位在除夕之夜把他们锁在门外的昔日朋友,这对情侣只是一会儿递香槟酒,一会儿说笑话地缓和矛盾。
对比起Mimi和Roger的犹豫,Maureen和Joanne的分分合合,Angel和Collins的爱情显得肯定而和睦。
Collins生性宽厚,而Angel人如其名。
Angel一死,整个家庭立刻土崩瓦解,也就不奇怪了。
Benny其实并不是个坏人,Angel的葬礼和阴宅都是他出资。
但是大多数观众对他的印象却极坏,大都源于他和Mimi的暧昧关系。
但是仔细去想,Mimi可以从他那里自由的离开,也就说明Benny并没有逼迫她和他在一起。
和Roger分开,和Benny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不过是Mimi一个十九岁的年轻女孩自己的选择。
是他送Mimi去了疗养戒毒所。
电影版本中更是添加了两个细节,为Benny正名。
一是Roger离去之后,骨瘦如柴的Mimi一个人坐在脱衣舞俱乐部的化妆间,蜷缩在椅子里,泪流满面。
这时Benny出现了,伤心的Mimi拉住了他的手。
二是Benny留言给Mark和Roger,说Mimi不知去向,让朋友们一起去找她。
在一群人中,会有每天活在边缘的艺术家,但是还是会有忧虑生活的现实者。
Benny不过是后者。
Mark是全剧中最真实,我也最喜爱的人物。
几个好朋友中,Collins和Angel虽然是性格最好的,Mark却是反社会性最弱的一个。
他没有艾滋病,不吸毒,异性恋,有正常的家庭,之后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这一圈人中,虽然Mark和Joanne是情敌身份,两个人彼此却最像。
也正是因为他的背景“主流”,却乐于和这样一群边缘人生活在一起,每天过朝不保夕的生活,才显得他的可爱。
为Maureen整修机器,为了大家的生活接受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制作以朋友为主角的电影,Mark是这其中唯一一个没有得到爱情的人,但是他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更爱这个家。
歌曲:音乐剧、歌剧、歌舞剧都有这样的难题:是音乐让位于剧情,还是剧情让位于音乐。
《Rent》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凡的优势。
故事无疑是充满冲突,转折丰富的,而歌曲和剧情的结合又是如此紧密。
剧中有大量的歌曲都是叙事的,即便是一些抒情性质的歌曲,里面也含有大量的剧情信息。
比如Goodbye Love,用摇滚、宣叙、咏叹和不断重复的快速略显慌乱的钢琴小调旋律,描写从争吵、劝诫、道别,勾勒出一个朋友四散,亲人早亡,情人分离的凄凉秋天。
整首歌旋律连贯优美,随着情绪的起伏而波动,却不现突兀和刻意。
十周年纪念原版卡斯CD中,收录了完整版本的Christmas Bells。
这首六分钟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别的歌曲的主题重现,包含了若干段剧情和对话,信息量非常大,但是完整性却惊人的好。
七位无家可归者和一个擦汽车玻璃的人,讲述他们连温饱都达不到的生活。
这一段主题旋律在You Okay Honey等四首歌曲都出现了。
Roger、Mark和Mimi的对话,Collins和Angel挑选衣服,和卖家讨价还价,Mimi购买毒品等等剧情,都压缩在后三分钟,以自己独特的旋律融合到合唱之中。
每一段都能分辨,但是组合在一起又相当和谐。
La Vie Boheme是全剧最热闹的一首歌曲,如果将La Vie Boheme A、B看成一个作品,那么它是全剧人物最多,元素也最多的一首。
事实上,La Vie Boheme A是整个音乐剧上史上也少有的多人歌曲,在场人数十几个,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独唱。
念白,宣叙,说唱,教堂弥撒,嘻哈,通俗,节奏与布鲁斯,都融合在这一首歌曲当中。
最精彩的莫过于一系列的敬酒词,被敬的对象贯穿了波希米亚艺术家们困苦生活的点滴,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的文艺界,贯穿地球上的各个大洲,涵盖了导演、诗人、乐队、非法药物、宗教,甚至物理学,还有各种对我们来说不堪入目的词汇。
唱到艺术家们血脉贲张,唱到Benny大呼“结账”,和岳丈仓皇离场,唱到所有观众也抛掉了矜持和节制,台上台下一起将情绪推向沸点。
八位主角之中,Roger的歌曲难度最大,扮演他的是著名的音乐剧演员Adam Pascal,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时而苍凉,时而温暖,情感饱满。
Roger的歌曲除了一首与Mimi争吵的Another Day和群体歌曲以外,基本都是抒情性的咏叹调,如Your Eyes,I Should Tell You等等。
其中以One Song Glory最为动听和抒情。
在这首歌中,Roger讲述了他从前的恋情,他的疾病,他的理想和追求。
歌曲的伴奏基本只有一把弦调得极松的电吉他,配合Adam略带几分嘶哑的宽广嗓音,唤起了许多人心中强烈的共鸣和同情。
由这首歌到Light My Candle的转换安排得很有趣,前一首刚结束,就响起了应合节拍的敲门声,电子乐的键盘弹出了恰恰的切分节奏。
Roger前去应门,跳进来的正是手捧蜡烛的Mimi。
Tango Maureen则火热激烈。
两首都很好听,后者则简直是神来之笔。
探戈舞曲本身就常常带有一种紧张的气氛,无论身体语言还是音乐旋律,都会渗透着一种对峙的气氛。
这种对峙可能是略带挑逗的,也可能是极富敌意的。
探戈舞曲中男女一般是相对力量均衡的,用到一对男女情敌上,既符合音乐舞蹈特点,又独具创意,非常精彩。
《Rent》的音乐融合了摇滚、民谣、节奏与布鲁斯、福音音乐、拉丁舞曲、重金属、嘻哈。
利用不同的音乐类型本身的特点,传达出人物的多种情绪。
就连打电话,都似吟似唱,充满趣味。
歌曲之间,情节之间,《Rent》衔接得流畅自然。
歌曲本身不会误导或者限制演员的表演,舞台上的人物精魂,通过一首首歌曲生动的呈现出来。
一个音乐剧的音乐能做到这一点,作者就已经成功了大半。
作者:《Rent》这个故事,虽然精神上昂扬向上,但情节从一开始就毫无希望,几个人物中有罹患绝症的,有吸食毒品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边缘上。
然而Johnthan Larson为何给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大团圆结局呢。
我初次观看的时候,很不能接受Mimi莫名其妙地又醒过来——她明明有艾滋病,饱受毒品摧残,又风餐露宿多天,大限将至是当然的。
而且,如果揣测Mimi、Roger、Collins等人的命运,这些人作为HIV携带者,也不会在这世界上存留太久。
于是,我始终觉得作者改变《La Boheme》的结局是多此一举。
后来了解到Larson的生平,我对他的改编理解了一些。
作为一个如自己笔下人物一样的年轻的波希米亚艺术家,Larson在创作《Rent》的时候用自己的美好愿望,为故事创造了新的结局。
这样的结局虽然削弱了剧作本身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但它反映的是Larson对于生活的希望,是他在困苦之中仍然抱有的对世界的信任。
试想,如果你笔下的人物几乎就是你自己和你的朋友,那你怎么还忍心对他们下毒手。
Larson和《Rent》带来的是舞台剧的革命。
在此之前,音乐剧舞台剧形式传统,除了零星几部不太卖座的小众作品,几乎没有摇滚剧作。
那时的很多人认为音乐剧几十年没有发展,一成不变,甚至不太愿意进剧院。
而《Rent》改变了这一切。
颓唐的纽约格林威治村,活泼的波希米亚艺术家,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动感热力的音乐和舞蹈,演员在率性为之的同时保持着高度的统一一致。
这样的一部剧目,是百老汇乃至世界都未曾见过的。
剧作家Larson用自己的生命向美国人宣告:相信你的梦想,执着你的梦想,实现你的梦想。
他说:“我的音乐没有格式,就像美国人的生活,我们只有需要,表达的需要、娱乐的需要,音乐是我的梦想,梦想的颜色就是我音乐的颜色,表达我们这一代美国人共同梦想的需要,就是我的音乐的需要,我用音乐表达生活的爱”。
这个有点悲伤的故事,在世界的舞台上连演十多年,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赏。
虽然穷艺术家被房东驱逐,圣诞之夜饥寒交迫,几对恋人中,职业和性取向都不入主流,但是这个故事本身昂扬明亮。
虽然是脱衣舞娘,同性恋,瘾君子,罹患艾滋病,但它吟咏的是逆境中的爱与扶持。
《Rent》在外百老汇正式演出的那一天,演员们还是又唱又跳,热闹的“La Vie Boheme”之后,台上鸦雀无声,演员们静静地坐在桌边,不能再演下去。
大约一分钟后,每一个人异口同声的说了一句话:“谢谢你,Jonanthan Larson。
”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顾城RENT讲述的是”社会边缘群体”的故事。
变装皇后,无政府主义者,脱衣舞娘,落魄音乐人,还有为“自己的记录”而挣扎的纪录片导演……他们桀骜恣情,离经叛道,他们属于宿醉和高歌,大声嘲弄着”波希米亚已死”,他们爆发着璀璨得惊人的生命力,像是砸碎在大楼门口的香槟酒,在一簇突如其来的火焰中炸裂出新生。
“如何计量一年?
分秒,喜悲,日出日落,午夜与咖啡,咫尺或远途,还是……爱?
”《seasons of love》,爱是他们的选择。
贴满了非主流标签的他们被抛掷在举世所弃的角落,或者说,他们将所谓主流社会驱逐出境,在自己的国度为每分每秒赋予爱和自由之名。
曾有人说人性就是兽性和神性的结合,所谓人性的光辉或许就是爱。
原始的欲望和高贵的悲悯相碰撞,是怒放的天性也是虔诚的修行,留下属于这尘水相合的凡躯所特有的辉彩。
爱的触动太过真切,让某些“主流”声音强加给属性的贬义显得充满讽刺。
在这种力量面前,歧视崩塌成破碎的哈哈镜,每个碎片都在嘲讽那些草率定论的扭曲。
就像剧中形容Angel的一句台词,“他是你无法成为的男人,她是你无法得到的女人。
”看Angel,不知不觉地就穿过了任何标签。
真善美的优先级永远高于任何标签。
请穿过男或女、小众或大众、认可或歧视、赞美或唾骂,请穿过标签,穿过世俗,穿过加尔各答也穿过波希米亚,穿过熙熙攘攘也穿过遗世独立,穿过一切定义中的界碑,穿过坟墓——去审视,以绝对的平等和自由起誓。
“敬一切性恋,敬人类,敬禁忌,敬美好,敬我们成为我们而非他们。
”其中最动人的片段,应该就是《La Vie Boheme》,波希米亚生活。
百度百科给出的波希米亚的意义很简单——一种艺术家气质,一种时尚潮流,一种反传统的生活模式,自然不羁,轻度的颓废和流浪色彩,个性的显露。
在西装革履、道貌岸然的三位“先生”面前,“波希米亚早已经死了”的嘲讽点燃了这场叛逆的狂欢。
流光溢彩的荒唐,将虚伪做作的一切自我束缚打得粉碎,只留下酣畅淋漓的自由。
这种震撼不同于叛逆本身的刺激,更源于宣誓般的呐喊,源于对自由和平等的尊重。
这份尊重使世界变得明亮而鲜活,生命力和创造力在颠覆中腾空,绽放,夺目如烟花。
就像殿堂上高悬的水晶灯,在坠地破碎的刹那让人想起的不是满地狼藉,而是叮当脆响,是无数闪烁的水晶在各个角落反射着光。
那绝不是颓废堕落的美,而是蓬勃得耀眼的希望,就在此时此刻。
这耀眼的希望和颓废搭不上边儿,即使在一个成熟完善的理智社会中,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酒与疯狂。
波希米亚在“反传统”。
无数早就被时光定义过时代里也总有人在“反传统”。
《La Vie Boheme》对束缚充满讥诮的、张扬盛放的态度,让人想起了魏晋。
我与我周旋久,穷途恸哭而返,礼不为我设,当醉当哭当放肆,当向万众呐喊吾辈情之所钟——天地混沌,时局叵测,入世既难,此身愈沉,高蹈的灵魂愈格格不入,他们在“不谐”中挣扎,或沉沦,或呐喊,一声长啸,玉碎昆山。
他们求的,也许是自我。
世间给的自由太稀薄,就向自我求一个自由。
这样的呐喊太过痛楚,像是与杰出的“月亮上的灵魂”相伴生的诅咒。
既然如此,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以冷静为习惯的泱泱世人,为什么还会被他们的呐喊唤醒,被他们的痛苦灼伤?
魏晋一声强音成了悠悠千年间的念念不忘,《Rent》这部本以为只属于“外百老汇”的作品成了百老汇最经典的剧目之一,斩获奖项若干,包括业内最富盛名的普利兹戏剧奖。
为什么?
这或许成为一个问题,或许并不,或许有人好奇真正的原因,或许那个原因太过简单,只是以理智为盔甲的人们太不习惯于承认,不过都不重要了。
那么,不如举杯——酒或茶或白开水都没关系了。
“敬狂喜,敬自由,敬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敬有绝对自由的选择。
”敬爱,敬自由,敬所有仰望月亮的生命。
一群典型的社会边缘人,一群完全不符合人们传统价值观的人,脱衣舞女、吸毒者、同性恋、双性恋、异装癖、艾滋病人。
《Rent》所讲述的就是这么一群人和主流社会的冲突。
人类一生下来就在与命运抗争,只是有些人的抗争更惨烈。
“人生而平等”的确更像句空话,但每个人都有生的权利却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边缘人为了自己能生存下去努力的抗争,的确可敬。
但商人毕竟不是慈善家,难道你想让他买下这块地后,对大家说“尽管住吧,不收房租了。
”似乎不太可能。
遗憾的是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因此抗争还要继续下去。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们的生活态度,一群团结互爱的人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向世间展示着爱的伟大。
心灵的富有才是最重要的。
对百老汇的音乐剧接触的不多,所以刚开始看时对于说着说着就唱起来还真不太习惯。
但到后来发现有剧情的音乐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而这种吸引力是流行歌曲所不具备的,也许这就是现在MV大行其道的原因吧。
想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2005的一天,当然是听见莫JJ的加入,看了那么大规模的宣传活动,由此心生好奇,于是去BT下了,效果超好。
打开看了开幕的一小段后就爱上了。
No day but today!蕴涵丰富的涵义,说了以前,现在,将来的生活和生活应该鄙弃的和保持的,回味悠长。
珍视现在,真诚生活,因为No day but today!
改编得很不成功。叙事和过场衔接上的糟糕表现让整部电影仿佛空中楼阁,没看过剧的观众是无法从电影里获得巨大情感冲击和深层思考的。这也许不是改编者的错,Rent第一幕紧凑的叙事和第二幕的表现主义放在电影里表现的确不容易,于是演员之间也纷纷失去了花火。也许该考虑像Cabaret一样另起炉灶比较好。
看不下去
音乐+1星。手法有创意,但是有创意不等于好。感觉就是一帮演不来舞台剧的演员就这种方式演舞台剧
改变成电影后剧情实在太过单薄,以至于无法让人有所感触
蛮难听的啊…
She's my angel.More than a music drama, more than a film.It's a life..about love..
歌挺好听,但是看看这群烂人:没什么正经工作,交不出房租反以为荣,不努力上进只会报团取暖,沉溺于肤浅两性关系的瘾君子,更何况还有大力描绘的LGBT。要换作现代,一个送外卖的都比这群人阳光积极努力向上的多。
6/10。关怀底层的[吉屋出租]不幸沦为好莱坞陈词滥调,珍惜爱情、向现实妥协的话题通俗但不过时,问题是脱离了艾滋病时代的背景刻画使喜剧到悲剧缺乏自然转换,歌曲大串烧的结构零碎化挤压了情感酝酿空间,只有咖啡馆众人拼桌歌颂波西米亚不死还算流畅,结尾观看纪录主角们生活的银幕庸俗地升华了情绪。 @2017-09-11 00:02:09
【4星】1、美国的有些梗,接不住。2、全程音乐、歌唱,连带着讲剧情。非常热血,非常激情,非常青春。3、这种形式的国内好像还挺少的。这种形式挺累的吧?前面还行,到了后面感觉就没有力气看了。4、这电影涉及到很多的美国文化方面的东西,什么波西米亚之类的。5、美国人是真开放,真自由。直接舞台上露屁股,还有一些涉及到性的特别开放的一些表达,肢体表达、语言表达等等。6、最后还是一个欢乐大结局。最后主要还是落到了爱情上面。7、自我表达非常好。人生就是要疯狂一把,但是也要抓住那些不能只是失去了才知道需要珍惜的东西。
音乐一般,没有共鸣,看的尴尬。
开头的那首歌就完全吸引了我。里面几个场景很赞。总体快进过去的。
11.27 看音乐剧真的很吃第一套卡司,基本上初见即是相恋,删减大量第三视角细节以及Angel戏份,反而没有音乐剧版的空间
结尾加分,让人想到了《带上手套擦眼泪》,温暖与悲凉交融,生活如此,继续向前。
看着看着居然睡戳了。。原谅我中午没睡午觉。。
我还真不怎么喜欢这种歌舞片,剧情被压缩的剩一小点儿,又实在不喜欢剧中演员,所以悲剧了....
第一次看年纪太小,只觉得歌很好听。看过去年的巡演版、2008年宽街官摄版,再次重温电影又是全然不同的体验。音乐剧改编成电影,现下越来越不是新鲜事了,但目前来看,这部的电影化做得挺一般的其实,除了调度上的成熟,其他地方没有利用电影技术带来大于音乐剧的惊喜。好在原本的文本扎实,加上有原卡参演,起步让它不会有差表现。最爱门姐的Maureen,以及我永远爱Angel❤(Wilson Jermaine Heredia&Justin Johnston)
Will I lose my dignity? Will someone care? Will I wake from this nightmare tomorrow?能够心生音乐的人都是幸福的人。修为不够,很多plot都没本事看出名堂。
圣诞的时候 一群生蛋看了圣诞电影
梦想就是那个不可能实现的东西~
瓶颈期,看什么都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