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4。
26看了这部电影,感动到不行,人生确实有时会因一点细节而造成终身的遗憾,而音乐永远是没有国界,没有时间,有的是陪伴你渡过人生的记忆,愿大家都能珍惜身边的人,多理解多包容,音乐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热闹时享受它,孤独时它也能陪伴你!人生就是场旅程,而旅程的目的就是旅程的经历!
同样喜爱音乐的两父子,喜欢的类型截然不同,政治立场也南辕北辙。
好像父亲和儿子之间,总是缺少有效的沟通。
父亲严厉得看似冷酷,希望儿子按照自己为他设定的道路走下去。
而偏偏,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争吵,出走,将近二十年的隔阂。
再次重逢,却是这样一个令人无语、悲伤、无可奈何的局面。
Gabe的记忆停留在了刚离家出走的那几年。
父亲只能通过儿子喜爱的音乐,建立与孩子沟通的渠道。
顽固的父亲,卖掉自己心爱的专辑,在病床上打电话赢取演唱会的门票,穿得像个嬉皮士和儿子一块听演唱会,拥抱,亲吻,直到最后,在墓地上选择了一首和儿子有共同记忆的歌曲收尾。
那是他最爱的歌,因为那是他真正和儿子connected的时刻。
沟通,永远不会太晚。
Better late than never.
我不大懂音乐,我不大分得清摇滚乡村及R&B,我连The beatles 里面到底是哪几个成员也不清楚,我不知道谁是Bob dylan,或许我有听过他们脍炙人口的歌,但我真的没有认真地去区分他们,但是看着=这部music never stopped 我一个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却自然而然地想到了American pie中提到Lennon read a book of marx,如果The music never stopped 说的是最后的嬉皮,那么American pie一定是歌唱最后的摇滚的挽歌。
如果按时间顺序American pie 实在The music never stopped 之前。
而American pie一首歌足以唱出这部电影。
这里又足见音乐的伟大之处,本片是一部真实的故事,不知道音乐是不是真的可以唤起人类尘封的记忆,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虽不是爱音乐致死,但是有时候一两首轻快地歌确实会让我心情愉快,而这让我更加感动的除音乐的魅力之外,还是父爱的伟大,以前Henry只会问我你知道我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什么时候吗?
我们那时候的歌总是清新的爱情最后男孩和女孩在一起了,,一个听着50年代老歌正派父亲要重新接受唱在嘴边的Making love 和God damn。
我更多的是被这种父爱所打动。
最后冠心病父亲和脑瘤儿子一起听了The grateful dead 的演唱会,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支乐队,反对战争反对杀戮,但是父子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慢慢长夜双方都不知道自己上一次像这样晚睡是什么时候了“it was the best night ever”,这是Henry在失去儿子20年后终于又找回了儿子,他熟记每一句歌词因为这样他才能和他交流,这样才能让他back to life,这是音乐的力量,Gabriel的惊人的速度在康复,父子之前的感情也在不断增进。
The grateful dead 难道唱的Back to life 吗?
不懂为什么这么高分!!!
一听到音乐就回到正常状态这设置玄乎幻乎但又没从这与众不同的地方衍生出特别、新意的地方吵个架离家出走20年,见面时,父母亲也没有表现太多的情感父爱表现得一点也不深刻,吵架儿子走了20年,再见还像略有点嫌弃,之后慢慢为与儿子交流而说那风格的音乐,但还没多少感触时,他爸就死了!!!
反正没太多感觉,反而觉得这种弱化了亲情分别20年,动不动离家出走的点会影响到看的人!!!
能影响人的点,都是不好的!
看了一部并不那么大众的电影。
最初知道它是因为听说有J·K·西蒙斯出演,那个在Whiplash中扮演严厉教师的男人。
但是在这部片里,他却是这样一副慈爱的父亲的形象,满怀着对儿子的爱,为了唤起儿子的记忆,他听了许多儿子喜爱的唱片,还为他得到了Grateful Dead的音乐会的票子,与儿子一起创造新的记忆。
Henry也是个喜爱音乐的人,喜欢对儿子说着自己第一次听到某首歌的情形。
后来,他意识到重要的不仅是自己的音乐,儿子喜爱的音乐同样重要。
于是他变了,不再是一味谈自己,而是让儿子说,他第一次听见某首曲子时的情景。
Gabe让我意识到,原来音乐对于一些人,真的可以非常重要。
他们会去听音乐的歌词,因为它们唱到了他们的心里。
所以,对于欣赏同种音乐的人,他们也会感觉有connection吧。
我了解的音乐并不多。
如果我知道更多的乐队或歌手,也许可以更好地去欣赏这部影片。
不过,在将来的日子里,也许我会渐渐听起更多的音乐吧。
孤独的人总是会从音乐中寻找慰藉。
所有名字与音乐有关的电影我都无法抗拒,但看完了才知道,这是一部借着音乐的外壳,讲述有关父爱的电影。
父亲亨利和儿子贾伯利都喜欢音乐,然而两人喜欢的音乐风格迥然不同。
父亲喜欢的是四五十年代的怀旧老歌,儿子喜欢的是六七十年代的迷幻摇滚。
儿子一心想做音乐,父亲却要求他上大学,但他还是在大学的入学晚会上拂逆父亲的意思,逃去看他最喜爱的乐队Grateful Dead(感恩至死)的演唱会,但最终没有赶上演唱会,这是他一生的遗憾。
儿子的乐队在学校的音乐会上焚烧美国国旗,以此反对战争,提倡和平与性爱,此举彻底点燃了父亲的怒火,对于在爱国教育中成长起来观念保守的一代人,焚烧国旗是一件不能被容忍的事,父亲与儿子的家庭战争一触即发。
在父亲眼里,对于经历过二战洗礼的他们来说,国旗是他们老一辈人用生命捍卫的精神领土,父亲的兄弟也曾战死在战场上,你玩音乐可以包容,你偷跑去看演唱会也可以接受,但你焚烧国旗,践踏我们用生命守护的东西时,扑灭你的叛逆火焰不由分说。
儿子也早就受够了这个家庭顽固古板的氛围,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后,医院通知老两口找到了你们的儿子,你们的儿子却因脑瘤压迫神经失去了创建新记忆的功能,也就是他对于眼下的人与事都不能再记住,近乎处于痴呆的境况,并且他的原始记忆也永远停留在了1968年。
父亲亨利了解到音乐能对损伤的大脑起到一定恢复作用,但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于是他找到了研究该项目的专家戴安,来协助对儿子进行治疗。
戴安也果然发现,只要一播放贾伯利曾经喜欢的音乐,他痴呆的大脑就立即活跃起来,甚至能够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他能对这些他曾经熟悉的音乐侃侃而谈。
但父亲仍不能接受儿子喜爱的这些迷幻摇滚,他把它们视为精神毒药,甚至要赶走专家戴安。
但回到家,妻子终于再也受不了他的顽固不化,儿子之所以变成今天这样子,正是因为你当年的强势一意孤行,作为父母你们从来只是禁止他做什么,却从来没试着去理解和接受他所喜欢的东西,你总是说自己听的音乐是多么美好动听能让你回忆往事,却对儿子所热爱的音乐嗤之以鼻,难道他所爱的不正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吗。
亨利此时才如醍醐灌顶,他终于能够放下成见,去学习欣赏儿子所喜爱的音乐风格,他把自己收藏的老唱片都拿去卖了,换了儿子喜欢的音乐风格的唱片,他每天都去疗养院里,陪儿子一起听他所喜欢的音乐并试着去理解他的感受和思想。
即使自己被查出心脏病住了院,他也仍把电话拿在手边,准备随时抢两张“感恩至死”乐队演唱会的门票,以弥补儿子当年错过演唱会的遗憾。
功夫不负有心人,躺在病床上的亨利回答对了主持人提出的有关“感恩至死”乐队的问题,顺利拿到了演唱会门票,然而医生却禁止他带儿子去,理由很简单:你们一个心脏病,一个失忆症,怎么放心让你们两个人去看一场吵吵闹闹的摇滚演唱会。
然后亨利用这样一段理由最终说服了医生:我不管儿子喜欢的是哪支乐队,如果儿子有喜欢其他乐队,而他们的歌能帮助儿子康复,那么我也会是他们的粉丝。
他只要儿子能够康复,不管什么样的音乐风格他都是能够接受的。
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在这一刻达到了高潮。
父子俩终于成功去到了演唱会现场,演唱会上,儿子在为台上的乐队狂欢,而父亲则深情地注视着俨然像个正常人一样的儿子,在他心里,儿子能够恢复健康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儿子也说,跟父亲一起看“感恩至死”乐队的演唱会,是他生命里最愉快的时光。
儿子享受着与父亲共度美好的时光,但他的记忆还停留在1968年,他不知道父亲已经悄悄变老了,并且患上了心脏病,终于在某一天的上午,母亲只身一人来到疗养院,儿子却困惑不解,指着墙上的记事板,急迫地说:爸爸每天早上10点过来。
他不知道,他的爸爸再也不会出现了。
儿子在父亲的葬礼上痛哭流涕,母亲搂着他的肩膀告诉他:这是人生的必修课。
我们总有一天要面对最爱你的人离去。
看电影的时候我哭了,这篇影评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也哭了,因为我父亲的爱也跟电影里的这位父亲一样深厚,也许天底下所有的父爱都是这样深厚。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对来自他人的爱太后知后觉了,等到失去的那一天,才会意识到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父亲在的时候,儿子亨利对每天父亲的出现习以为常,等到父亲不在了,他才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最深厚的爱已经不在了,他再也不能跟父亲一起去看“感恩至死”演唱会了。
小时候的我有时会梦到父亲死了,然后梦里哭得稀里哗啦的,早上醒来眼睛就肿了,我无法想象如果父亲不在了我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现在我长大成人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时常跟父母意见不一致,这是两代人的思想碰撞,因为两代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一样,就像电影里父亲跟儿子,是不可调和的。
但再激烈的思想碰撞,意见向左,一旦触碰到亲情的底线,便都不再重要了,就像父亲对医生说的:我不管他喜欢哪支乐队,我只在乎他们的歌是否能让我的儿子康复。
这就是父爱,为了儿子我可以放弃自己的喜好,为了儿子,我可以喜欢任何一种音乐。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面向高分小众电影的影评推荐,让我们认识更多国内大荧幕上看不到的好看电影。
---《音乐永不停歇》主题思想该片主要讲述热爱音乐的加伯利与不理解他对音乐的热爱的父亲争吵后离家出走,多年后他身患脑部肿瘤记忆功能受损并流落街头,后被父母接回疗养院接受音乐理疗渐渐康复的故事。
当加伯利在音乐的熏陶下逐渐康复的同时他的父亲也逐渐理解他,理解音乐。
父子关系在治疗过程中不断缓和,在影片末尾亨利去世时他已如愿收获爱与亲情。
导演由此向观众展示了父爱的伟大与音乐的力量。
在影片中,光的运用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进疗养院的第一晚,加伯利夜不能寐,护工便为他戴上耳机听音乐。
他倚在座椅上,半边脸露在窗外照进来的路灯下,身边是无尽的黑暗。
导演借此光线表现了加伯利的孤独,表明了他需要被爱。
爱与他而言如黑暗中的光,如冬日里的火。
同时这也体现了音乐于他的特殊意义,是在无爱的世界里唯一的寄托。
向观众解释了他离家出走的真正原因父亲对音乐的不理解,对自己的不理解他始终是孤独的,就如处在那一片黑暗中一样。
此时的他不能感受到父亲的爱,周遭的冰冷又却使他格外需要爱。
如此矛盾的处境,体现了父爱具有强大的力量,能使他免于困苦,脱离孤独与黑暗。
在该影片中,导演对声音的良好运用是衬托加伯利病情严重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加伯利被家人送进疗养院时,有一个场景为一家三口站在房间的门边久站,环视。
此处声音被处理成静音。
在静音的效果下一家三口一动不动的姿态更体现出了气氛的沉重,反映出加伯利病情的严重与父母的忧虑。
不需要言语,就能让观众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亨利一家对未来的迷茫之感,同时也感受到看似平常的生活底下蕴含的未知的暗涛汹涌。
这不仅能暗示即将到来的漫漫长夜,也能表现出亨利对加伯利的担忧,对加伯利的爱。
由爱生忧,爱的沉重。
导演在此处刻意营造的静默,能带给观众无限思考空间,为那一份沉甸甸的父爱蒙上残酷现实的枷锁。
当加伯利在音乐声中暂时恢复正常回忆过往的音乐会时,片中呈现出暖色调。
不论是乐队的吉他还是台下父亲嘴角浅浅的笑容,无一不呈现出淡淡的金黄。
时时透露出温暖之感。
由此体现出过往回忆的美好与温暖,亦能反衬出当下的落魄与无奈。
该影调的选择,对加伯利对过往充满爱的生活的怀念做了完美阐示。
该场景中出现的父亲亦是和颜悦色的,没有日后争吵的面目狰狞。
在加伯利的记忆中,过往的他就是在这悦耳的音乐声中感受着父子之间的温情。
由此表示父子之间曾经有爱,只是在日后渐行渐远。
表明了亨利想救治儿子的原因---他希望拥有如昔日一般温暖的生活,希望爱他儿子能回到他身边。
在该片中运动镜头亦是别具匠心。
在影片最后亨利往走廊另一端走去的场景中导演运用固定机位进行拍摄。
锁定在整个走廊的画面,我们就如第三者站在走廊的一端看着亨利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视野。
这暗示着他与儿子的现实距离变得越来越遥远,但他的内心十分渴望与儿子相处的时间过的慢一点,再慢一点,因而才会脚步沉沉,迟迟走不到尽头。
这正表明了亨利心里对儿子的爱,令他不愿离去,令他牵挂。
亨利虽然离去,但他给予加伯利的爱却时时萦绕在加伯利身边。
爱从未终止,音乐也永不停歇。
电影里面几首很好听的歌曲All You Need Is LoveBeatlesDesolation Row---Bob DylanMr Tambourine Man---Bob DylanFor What It's Worth---Buffalo SpringfieldKind Woman---Buffalo SpringfieldMellow Yellow---DonovanUncle John's Band---The grateful dead死活找不到里面他们乐队Black Sheep演唱的It is about summer,个人觉得比片尾曲里唱的好听。
有找到的分享一下哈更正一下,歌曲名称应该是summer song。
全部8首歌可以在新浪微盘上下载http://vdisk.weibo.com/s/1eR56/1322106651
亨利在说服医生同意自己带儿子一起去看死之华乐队演出的时候说,我儿子丢了20年了,是我的错,现在找回来可还像没回来,他接受了治疗却不能找回记忆,但是只要一听音乐就能记起以前的事,我可能是你见过的最老的死之华粉丝,但是如果有其他乐队能让我跟儿子沟通我也会成为他们的粉丝,是的我65岁了心脏也不好,可我背过了所有死之华乐队的歌词,因为我需要和儿子沟通——《音乐永不停歇》
《音乐永不停歇》影评很庆幸这样一部片子没有好为人师地普及摇滚常识,也没有煌煌巨论流派纷争,每一首柔情抑或愤怒的曲子架构起断断续续的回忆,它关乎二十年前两代人的政治分歧和音乐隔阂,关乎二十年后父亲的救赎和儿子的“重生”,关乎爱和理解。
父子俩一起去看加里年轻时的梦:死之华乐队摘除脑瘤之后的儿子仅有“金鱼记忆”,唯一能唤醒封存片段的只有那些往日熟悉的旋律。
一如我们每个人年少时那个威严而不可忤逆的父亲,老亨利起初始终坚持自己灌输给小加里的主流音乐才是也该是他所爱的。
所以在复健计划初始,加里闻乐兴起,精神抖擞地吹奏长号,然后一脸无辜地扭问父亲曲子的名字,老亨利以为是马赛曲,其实是拥有相同前奏的《All You Need Is Love》,那是六十年代的披头士,是加里的摇滚启蒙。
鲍勃迪伦:61号公路我时常在想,音乐连同其他喜好,比如颜色和气味,究竟是以怎样一种机制溶入偏好它的血液。
有人喜欢金属,有人喜欢民谣,有人喜欢爵士,有人喜欢蓝调,而我喜欢某种高而不亢低而不靡的气质。
最初的动容在那个“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年代,那个宣扬“和平、反战、博爱、平等”的年代。
电影中Buffalo Springfield的《For What It's Worth》低吟浅唱,歌词里一直向孩子追问枪声的究竟,这让我想起同样一首反战经典,The Cranberries的《Zombie》,画面里有一颗被缓缓吊起的头颅以及慢慢被带走的孩子。
Children,what's that sound?摇滚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有大而化之的格局,也有具体而微的情怀,共性是有直抒胸臆的真实,不会矫揉造作也容不得委曲求全。
它是一把衡量理想和现实的尺子,只要差距存在,我们就永远需要它。
音乐不止,摇滚不灭。
音乐神奇之处不仅在于让大脑受损的儿子重拾起美好的记忆,更是让一个固执的老爸改变自己与儿子重归于好,重新捡起了那份丢失了20年的感情.向60's最棒的音乐致敬,向永远在路上的嬉皮士致敬,向所有爱自己的老爸致敬.最后试问,如果有一天你也失去了所有,又会是哪首歌唤回了你?
親情小品
一开始以为是一部音乐片,其实更多的是关于亲情,以音乐为载体的父子关系的修复,让人感动的更是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还是感觉略显冗长,但仍有不少画面段落能够很真切的让我动容。★★★☆
稳稳当当
太拖了。
能激起偶共鳴的是對音樂同樣的愛和同樣的夢。具體60's歌謠就有代溝了BeatlesGratefulDead之類。都是二綫曾經的紅演員演的比較自然。離家出走的兒子20年后失而復得卻喪失記憶父親親歷親為彌補曾經的錯誤。真實故事那確實蠻感人滴。
用嬉皮摇滚年代的记忆串起父子之间的种种过去纠葛,在闪回插叙与音乐治疗重新建立起对家庭情感的对接,青春成长的隔阂往事。这不光能触动老派摇滚迷的那颗沧桑之心,更能击中温情的G点。在那些节制,静态,暖色调的镜头节奏下散发出浓浓的人情味,老爸儿子看“感恩而死”那场真是温馨至极。
!!
所有音乐都很给力 还有太催泪了……!!
看的我一阵一阵的起鸡皮疙瘩,这就是鲍勃迪伦和感恩之死的金曲回放嘛,你回忆里面的那首歌是什么呢?
還是有很多動人片段,只是前半的手法有些太模式化,後半則有些平。
音乐很直接的阐述了两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是支撑着整个故事的框架,在音乐中人们很容易引起共鸣。就是节奏略慢,人物塑造的也很简单。
前半部分略显说教,后来父亲最后的独白确实让人听哭了
7.3,1用音乐来讲父子的代沟与和解,男人的沟通实在是太难了。2情节稍温吞,感恩而死演唱会那段可以处理的更煽情更燃。3等我老了如果儿子听嘻哈黑炮我会不会也是一样要抓狂?
感觉没有领会导演的想表达的心情。
最后的嬉皮,那些存在音乐里的爱。
生命断然不会重新来过,所以应该珍惜那些给你弥补之前错误的机会,生命很美妙,纵情享受吧。
三星半。淡淡的情绪,把握得刚刚好。音乐不仅是唤回两代美国人记忆的时光机,也彻底融入并串连故事;不仅是修复父子关系、找回失去记忆的工具,也是十五年前的心理注脚与十五年后的电影线索。这是真实案例改编,音乐确实有超乎人类理解的力量啊。
音乐
所以那个魔鬼教练晚年回归家庭,专注父子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