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很好的影评 个人再加几句除了莲对MissG到位描述,MissG念叨要买的东西和数照片人数这些都是强迫症的表现.个人认为eva green在一开始的表现有点太过,很多地方不用肢体动作太大也可以很好的演绎,并且她的肢体动作给人很激进的感觉,这和她的本性是不符合的.既然在之后她有非常阴险和怯懦的一面,之前在表达这种伪装的激情上稍微收敛一样更有味.最出彩的表现是最后学生一齐去找她,她的那种强装坚定和之后的恼羞成怒用闪躲的眼神和低沉的声音演绎得恰如其分.87年出生的María Valverde是片中的亮点,细致入微地刻画了Fiamma这个角色,我认为在此片中比Eva更出彩(可能偏向喜欢内敛一点的角色).从上岸时那个不语的点头,从那句手放在耳边戏谑地说it's the sound of the world ending开始,她的性格就前后一致地体现出来.大度却又不失气节,明晰自己对现实的判断也明晰自己的遭遇,而那种被羞辱却依然善良的大气,那种无助时无声却扣人心弦的哭泣,和最后临死前对生存下去那种强硬的态度.都在María古典的外貌和高贵的气质中展现淋漓.Juno Temple也把Di演出得很精湛.只是无论原著怎样个人认为最后的Fiamma死去非常牵强,或者说并不是非要用人死的悲壮来烘托此片的主题.如果在原著里是很连贯的,那电影在这个情节的处理上也有点欠缺.一个是因为Di明知Miss G和Fiamma的实际情况最后却将二人留下.毫不迟疑地跑开(在这个时候她应该对MG的态度有所转变了).二个是其他女孩最后一齐拿着棍子出手也实在让人有点无法接受.这和她们并不像Di对MG盲目崇拜是不相符的,更别说她们对Fiamma还那么喜爱,建立了感情.所以说以MG被F威胁作为理由而对Fiamma大打出手这个情节实在有点做作.如果这个时候Fuzzy站出来,或者Di没有离开.都不至于出现最后的悲剧.请原谅我对结尾部分的见解.
最后那封信的署名是Di,这还算是个好结尾,一个希望的开始。
做一个曾离开的人而不是从未离开——在世事中间重拾起的信念和自我才是真实可靠的。
Miss G的终结是把自己送回到了恐惧中,封闭安全的一个屋子。
面对她活跃了一生的探险梦,她继续瑟瑟发抖。
Eva Green饰演的Miss G,出场的时候让我想起了
她反叛、充满韵味,沉浸于懂得生活趣味的自满中。
所以当时Di钦慕她,默默地崇拜她。
Miss G靠读来的华丽说辞支撑着形象,同时也迷惑着自己,说服自己是个有追求的人,有过奇妙历险的人。
Miss G需要这些孩子来证明自己是存在的,她实则根本无法用自己来取证。
所以当Fiamma冷静地告诉她,孩子们终将离去,她明白她的自信也将轻易地被掳走。
她带领孩子们去跳水游泳,一遍一遍地演练和陈述how to fly,像那些美妙的诗歌和颂词一样激情万丈。
Fiamma的出现让她看到理想中的自己,她想成为她。
Fiamma成了一个无法实现的梦,G想占有这个梦,但是当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又想将之销毁。
两者的直面之间,在Fiamma不屑一顾的眼神中,G正要面对的是自己的无知和无趣,这使得G根本无法忍受。
最终她选择扼杀了这个美丽的梦,只因Fiamma如此美,美得超出了她所自欺的真实。
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欲望,然而却能在我们身边处处找见。
欲望是成就的要素也是毁灭的成因。
懦弱的人无情,现实里又有太多的把戏可以用来自欺欺人,又有多少人有胆量来面对自己。
Fiamma患有哮喘,实则是体质最为脆弱的一个,她也是幸运的,她的经历使她能对虚实一眼望穿,或者对她来说也是痛苦的。
以前看〈心灵捕手〉的时候,即使一个人饱读诗书,通晓天下事,但怯懦的秉性都不会引领一个可以体会到的人生,无论它是幸福的亦或也是悲哀的,意义的终点在于能饱尝所有的滋味。
所谓身未动心已远的说法是为那些不畏艰险的人准备的,否则准备了一时也只得准备了一世。
补充后来想到,为什么这样一部实则简单道理的片子能最后抓到我的心。
我对Eva Green的演出是有期待的,那双死盯着Di的疯狂眼神我没能轻易忘记,她可以那么迷人又转眼狰狞;Fiamma这个角色,脸上有西班牙式冷峻的轮廓,却美得不动声色。
场景渲染跟铺陈也是个至关因素,一个好的故事即使最终想表达一份最简单的情怀,它总要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细致入微的诠释。
这部影片没男主角,也不乏女同与裸露镜头,导演甚至在宣传时打出“儿童性残忍”的旗号。
综观全片,它描绘人性的阴暗面、书写了梦想与勇气,并且,在风景的衬托与人物的表现下,让影片里的世界美到令人窒息。
主演Eva Green,在《007大战皇家赌场》中就让人惊艳一把,这里更是将Miss G那摄人心魄的美发挥到淋漓尽致,可惜,在Miss G那看似坚强激荡的美的背后,深深掩饰着她的茫然、懦弱、残忍、保守与自恋。
Miss G初出场时,简直就是我理想中的女性典范:充满梦想与冒险精神,明晰自己的欲望,穿戴时尚(属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时尚)而抢眼,善用激昂诗意的语句激发一群缺乏斗志、满怀幻想的少女们的心……她是这所寄宿学校女孩们的偶像,她活在她们的崇拜与憧憬里,她变态的享受这一切虚荣。
然而,随着西班牙贵族少女Fiamma的出现,裂缝产生。
Miss G那神话般的形象被打破,原来她从未离开过这所学校,她所说的冒险故事都是靠多年积累的华丽阅读经验;她摆出一副魅力女性的模样,却连去商店买食物,被男人关注两眼,都吓得不知所措……这样的Miss G,一方面受不了女孩们对她幻想的一点点破灭,一方面又被Fiamma这样一个真正美丽、独特的女性所吸引。
爱与恨的激烈交缠中,她变得无计可施,于是利用女孩们的争斗,害死了Fiamma。
当然,Miss G在失去所有的崇拜后,最后也彻底崩溃。
这是一部阐述人性的影片。
如果说,Miss G代表我们的虚荣、自恋、怯弱、伪装、自以为是,那么少女Fiamma则是我们的真、善、美。
在两者交错的纠葛下,历经内心的激荡与沉浮,到底哪一方暂领先锋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看到这样阴暗的自己,能不能从中警醒。
扪心自问,我常在空间里写爱、写信任、写和平、写活出真我、写内心的宁静与激情,自以为经历不少反思不少,但很多时候何尝不是过于理想主义与教条主义?
难道某一方面不也充当着活在虚幻世界、渴望他人艳羡的Miss G?当陷落于自以为的困境时,还不是照样会回到从前的模式,产生同样的念头,怯于用全新的方式去处理?
可幸的是,终于能在内心深处看到她了,终于能在实践中碰触到她了。
我想,待到什么时候能微笑与她打声招呼:“HELLO我内在的Miss G你又出现了哦,不过此刻,你也可以安静离开了。
”那时,才得真正的自由吧^-^
如果说第一次和这部电影之间有任何联系的话,应该是几年前偶然间看到了这张图片:
影片中的西班牙公主在阅读书籍 第一眼看到就惊为天人,可能这种描述并不够深入。
美人如此之多,不同类型的美姿媚态更是数不胜数,但截至彼时,在我二十多年的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如此气质的美人在读书,也是第一次看到在读书的人可以这样美且气质静雅。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张图出自这部名为《裂缝》的电影,找寻过猜测过它的出处,可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答案。
曾经以为图中背景是类似于故宫里的古旧木质建筑之类的地方,可图中美人却是西洋脸孔,猜测过是不是出自类似于19或20世纪外国公使夫人之类的人物传记之类的电影,于是跑去看了《公爵夫人》;她手中的书籍和沉心读书的表情也让我带着期待看了《朗读者》;还有一个不那么直接的推测,从小我就很喜欢《傲慢与偏见》这部名著,伊丽莎白更是我心中的女神之一,达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我的理想型,不过也正因如此,根据原著拍出的电影我都没有看,因为担心不符合心中的预期,但想着没准儿这位美人就是伊丽莎白呢,然后乖乖去看了《傲慢与偏见》的电影。
当然,以上三部及其他在此没有提及的电影,都没有这位美人的身影。
失望吗,有的。
但收获也更多。
如果不是因为惊艳于这幅图及因此激发而出的好奇心,可能我会少看好几部好电影,至少是推迟几年。
但是你知道,很多电影都是有“最佳赏味期”的,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生阶段,即便是看同一部电影,体会到的感觉和获得的启发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终于在今天,偶然间,在豆瓣点进了电影《裂缝》的主页,谢天谢地,让我找到了这张图,打算把她设置为手机桌面图片,赏心悦目max。
最后想说呢,殊途同归是可以用来描述很多事情的过程的。
如果能够从起点直线地走到终点,当然效率最佳,这很好。
但如果不小心绕了远路,也可以好好享受更多的风景呀。
《裂缝》。
8分。
乔丹·斯科特编剧、导演,伊娃·格林、朱诺·坦普尔、玛利亚·瓦沃德主演作品。
故事根据女作家谢拉·科勒(Sheila Kohler)的同名小说改编,品质自然不差,但这样的片子,要有耐心安静看完。
我没看过小说原著,想来应该很不错,但三位女主赋予了这个片子不一样的精彩,都演得很好,也都很美,青春靓丽,身材火辣。
尤其是伊娃,你懂的,那即是男人的梦,也是女人的梦。
片名已基本概括了本身大纲。
伊娃·格林饰演的女校游泳队G老师,年轻漂亮,特立独行,在学生面前大受欢迎,尤其跟朱诺饰演的宿舍队长黛相交甚好。
直到有一天,玛利亚饰演的西班牙贵族小姐菲奥拉的到来,它显眼的身份、独特的气质、渊博的见识以及相对孤僻的性格,既打破了女校的宁静,也打破了G老师和游泳队之间的平衡——似乎G老师也对菲奥拉另眼相待,甚至有点意乱情迷。
伊娃拿捏这类意乱情迷的角色驾轻就熟,不仅在同性边缘游走得十分娴熟,甚至还能透漏一点女校特有的神秘气质。
裂缝终于在三人之间产生,因为黛亲眼目睹了G小姐亲吻菲奥拉。
片首,她对神父说:我有很多邪念,我要为此忏悔吗。
侧脸,给我一种奇怪的感觉。
片尾,她面对校长的丑陋,仰着头,落泪。
高傲的样子夹杂悲伤。
为了死去的菲奥玛,为了离开的G。
也为了自己的成长。
从她对G身影的追随与捕捉,是的,她至少是迷恋G的。
那是少女面对百无聊赖的校园无意发现的一方有趣角落,至此,痴迷。
那瘦削的身材,艳丽的着饰,诗一样的语言,尖锐的热烈无一不让她深陷。
哪怕被指出那些故事其实只是畅销小说的复印,哪怕被暴露了无休无止的游泳训练的永不前进下偶像的懦弱,哪怕从门缝里看到不堪的真相,她还是庇护的说,“那是G亲身经历的,她无所畏惧并且真诚”“你让G痛苦了....集体的快乐.....”“是她勾引了G”..... 无知且固执。
这才是青春呐。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但是我总觉得情感的路线是这样的:戴喜欢G,G喜欢菲奥玛,而菲奥玛也许是喜欢戴的。
不能不说。
我觉得虽然戴一直在模仿偶像G的行事风格,但是青春期的她又带着自己的一套。
开始时给我的感觉像个痞子王。
后来又觉得她是规则的守护者,虽然很多时候她都想要去摧毁这些条条框框,但是她的软肋是G。
所以,一开始她就是用冷眼打量‘入侵’的菲奥玛,面对后者的贵族味也是‘以牙还牙’。
不得不说。
菲奥玛是个诱惑。
高雅、冷漠、青春热情同时渊博维持着自己的行事风格,不会磨圆棱角去适应,内心有着不能触犯的原则,仿佛一个天使坠入凡间一样来到这所学校(这是否暗示最后她的离开也是必须的)。
面对戴的排斥,一边维持着高傲,一边泪流满面。
面对戴哭出声的责备,沉默在戴的‘我们都想回家’不再反驳。
面对戴主动友好的暗示,说‘我可以为你尝试,但不是承诺’。
面对戴对自己被辱事实的扭曲,悲泣着高喊‘你知道这都是怎么回事的’。
顺便一提,午夜盛宴她看着帮自己认真化妆的戴,那眼神一个纠结+甜蜜。
不可不说。
G出场的时候确实让我眼前一亮。
的确,她在灰色的学校里相当于枯草丛中一颗魅惑的罂粟。
但是,请记住,罂粟。
诗一样美丽的语言。
充满热情煽动力极强的鼓励话语。
随手捏来的冒险经历。
最重要的是不断重复自己的人生严则是‘无谓与真诚’。
于是,她迷惑一群花痴,于是,她控制了少女心。
于是,她满载了安全感。
面对那些鲜活青春的生命,她觉得自己是王。
一遍遍说着要不要去旅行的话,其实内心是贪恋这样的安逸和苦心经营起来的可控制的现状。
她面对校长的‘你在这呆了很久了’立马噤声,神情颓废如赌桌上没了底牌的老妇。
她面对菲奥玛的洞悉一切只是逃避掩饰。
面对游泳队对参赛的渴望时完全忘记了当初对学生们所说的‘欲望成就了你们的人生’,毫无准备的就露出了本来面目——害怕挑战害怕失败害怕一切不能掌控的未知。
走在街上的她和学校里那个G简直判若两人——靠念念有词来分散注意力抵制内心对社会的恐惧慌张。
面对身后男人的小声议论也是束手无措甚至不能承受男人尚在萌芽中的搭讪落荒而逃。
若只是如此也就罢了。
可恶就可恶在她再也不能维持这种真假间的平衡——梦幻中的公主菲奥玛出现了。
菲奥玛如同她理想中的自己,不,简直就是她所认为与渴望的另一个自己。
所以,她自信同时自作多情兼自欺欺人的相信菲奥玛一定会属于自己的,犹如戴的迷恋一样迷恋自己。
所以。
我有在怀疑,午夜盛餐她是否是个等待猎物的兽。
只是,她是个只会纵情不敢承担的可怜可恨之人。
为了保全自己,保全自己的神秘与渊博,保全自己所拥有的。
她导演了一切并导致了菲奥玛的死。
也许是我太天真。
或者旁观者终究不能感同身受。
当看到戴从门缝里所看到的一切时,我以为戴从此觉悟了。
没想到一夜未眠的她只是给自己找了既能不摧毁从前又能解释现在的绝妙理由——一切都是菲奥玛的错!
正是对G的太爱让她迷失了理性施加了太多的恨在菲奥玛身上。
终于,狂暴后是面对脆弱生命的惊恐与无知。
当她返回,看到真实时那愕然的表情,再看G凶狠冷毒的目光时。
我只能安慰自己说,孩子,你成长的代价真是昂贵。
也亏导演对得起观众。
没有让戴再次被迷恋说服。
痛哭之后是真相大白天下。
(看到这里真的是呼了口气) 该断的断。
该清理的清理。
G说‘你们以为这样就能获得原谅吗’ 她回答‘我从来没想要被原谅’。
那愤世嫉俗的眼神啊。
秒杀。
人生,才刚开始而已。
感动的是,她没有因为G的虚伪而放弃了‘无所畏惧和真诚’。
所以,当她手握香水,把菲奥玛的书贴于心口时。
我原谅她了。
她们,穿着白色的衬衣,藏青色的背带连衣裙,黑色的长筒袜,黑色的皮鞋,系着蓝灰相间的条纹领带,腰间却围着一条扎眼的鲜红绸带。
她们,用动听的歌声吟诵着虔诚的唱词,眼睛却不由地四处寻觅。
她们,会说着讨人喜欢的话,却会做令人不能想象的事。
她们,其实很简单,有着小理想、小猜忌、小埋怨,却知道欲望是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她们,只不过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姑娘。
G小姐的确是个容易让这群姑娘爱上的老师,尤其在那个年代,尤其在那个年代的英国,尤其在那个年代的英国寄宿女校。
她自由热情也奔放,敢想敢说也敢做;她游览各地,阅历无数;她明亮却有些执着的眼神里,流露出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以及渴望亲身体验的希冀;她漂亮,迷人,她有着这些少女所没有的一切,她似乎承载着她们的梦,她就是她们在这个封闭世界里的唯一一颗闪亮的星。
直到有一天,Fiamma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美好平静。
她用她贵族的气质,感染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她有些孤傲,又有些平易近人。
她有些漂亮,但更让人心生爱怜的是她略显忧郁的美。
她可以沉默不语,她也可以用温弱的声音讲述奇幻的童话。
她时常一个人呆着,别人找不到她,因为她有着自己不想被人打扰的小世界。
于是,矛盾生了出来。
姑娘们从来不会做的那样nice。
尤其当她们发现G小姐已经将自己的心毫无遮掩地偏向了Fiamma时,那种不知从何处来的小力量促使着她们做出一件又一件看似疯狂的小事情,她们一次又一次地折磨着Fiamma,这样,她们就能够在她的痛苦中得到某种快感、寻到某种平衡,却不清楚她们已被G小姐利用。
G小姐深深地迷恋上Fiamma,因为她冷的面颜、拒人千里的淡漠,因为她的低调却又忍不住让人尖叫的出色表现,因为她博闻强识而又低头不语的沉默。
当然还有她的完美,在G小姐眼中的完美,那种G小姐一直在竭力伪装出来的完美,而她却看似轻而易举的全部拥有了。
可是,Fiamma却丝毫不领她的情谊,并不断说中足够能刺痛她私密处的话。
Fiamma蔑视了她看似正统而又没有成果的跳水训练,Fiamma发现了她偷偷收藏着自己的饼干和明信片,Fiamma其实明白,G小姐哪儿也没有去过,那些她说出来的故事,只不过是别人书里写的片段。
Fiamma不知道自己的到来会有什么的样的结果,她唯一想的是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父亲和家,可能,还有一个她心爱的男孩儿。
她一心一意地等待离开这里的那一天,所以对这里的一切不投入丁点兴致。
她来自另一个世界,她不明白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她只是好好地做着她自己。
只不过,她跳不出这儿,她在用自己善良又有些冷的心,感知着周围,殊不知同时她也在一步步地走向世界的另一边。
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捉摸的就是女人的心。
就像那湖水,虽然清澈,虽然只是那么大的一个圈儿,却深不见底,而又沁凉透心。
这里,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大多数是不能讲述的、阴暗的、邪恶的、却有不能释怀的秘密。
所有的表象上的强大,其实只为掩饰她们内心的恐慌、不安定与不自信。
那些蛮横、残酷,而又有些令人作呕的把戏,就像一把尖锐的小刀,一丝一丝地拨动彼此内心深处上最脆弱的那根神经。
她们看似无所畏惧地撕扯着,但若你能静下来向她们的眼睛望进去,看到的却是退缩和无所适从。
泪水其实不算什么,那种无表情的冷酷眼神才应是最能让人止步而不敢向前迈进的一面镜子。
I don't care for open water,那一浅浅港湾,泊船驶进驶出。
当面向广阔的大海以及那未知的世界时,占据上风的是勇气还是怯懦?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个几个小人,他们经常在暗室里角斗,获胜的是哪一方我们不得而知。
只是,谁都不能承认自己是完全的纯洁高尚,就像谁都不能否认自己的邪恶懦弱一样——我们生而不完美。
但这又何妨?
当Di在片尾竭尽自己的理智与情感喊出的那句“After her”时,真正追的又是谁呢?
***推荐
在夜晚湖里游水那一段,美到极致。
原著值得期待,并值得一读。
另,本人很欣赏Eva Green在里面的所有服装,很适合这个角色,大量的高腰裤装和很有下垂感的长款大衣,丝质、色调同周围的景致相协调,就是那时那景那情的最美好的诠释。
不足之处:虽然Eva演的很卖力,但还是有很重的表演痕迹,或许她还年轻,来日方长。
既然G害怕社会生活,连买点日常的食物都畏畏缩缩的,她身上一套又一套时髦的衣衫从何而来,片头的tomboy造型,进礼拜堂那一身修身的包臀裙,细节到发饰,头巾,带东方原素的睡袍,再到烟熏妆容,这一样一样难道是淘宝上邮来的?
原著没看过,也不知道对人物的造型描写如何,只是这片子的美指显然做错了功课。
『kiss her thenkill her』不能不说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接触女性电影,在本次影评中,我禁止使用女权的字眼,不是因为我憎恶或拥护女权,想多辩驳几句,以前可能是的,毕竟已经凌晨1点,现在我是太累了。
我只是说,只是因为女权是相对男权而言的,而这部电影,抱歉,我没有看到什么男性。
噢,那两个蠢货配角除外。
我究竟该怎么以文字之身付出自己的审美呢?除了构思小说以外,我并不愿意在什么写作中动大脑筋。
但我决定分为两部分,一为电影本身的美学元素(画面,视听,感觉等)二为电影以外关于我这边一直延续着的关于同性关系在写作方面美学思想中的审思先说二2我可能又要重复一遍那种浑话:同性更易发现同性的美与力,爱与恶。
希望不要有人想拿异性做什么对比,也很抱歉,这里不涉及男性的语境。
可能那样比也有点意思,我过去也比较过了,但这儿不,这儿不是。
关于两性所能产生的美学关系,“同中之异”比“异中之同”,此时我认为,前者大于后者,并更为艰巨。
由于女性在人类始祖的流传和地位,她具有母性,神性。
而女性与女性之间,将被这两种甚至更多种微妙性所连接,然后冲撞出胜于乱伦的罪恶,爱为起点,死亡和诗歌为终点,不存在快感和胜利,只是女性的欲望语言,呻吟的手势和动作。
女性与女性之间,不存在真正的暴力,只有香水的收编和一声感谢。
她们极其美,美极了,甚至可以打破语法说,噢,她们真是极其美极了!在月光森林的湖水中,女性犹如天使游泳而仰天长眠,在爱和邪念尚未发生以前,戴爱她,她将自己的欺骗伪装为环球女神。
而自从奥菲娜出现,她开始走向本质的男性,我无意贬低男性,因此决定矫正这一说法:她开始走向异性。
异性并不意味着男性,而是差异于女性的性态,我想叫做:驾驭性。
在三位女性之间,可以看到戴对她的强烈欣赏,也可以看到她对奥菲娜的强烈欣赏,更可以看到戴对奥菲娜的强烈憎恨,不,情感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程度:强烈。
而女性与男性之间可以产生这种强烈吗?
不,不能。
男性缺乏这种制造强烈的能力,他们可能擅长暴力,但他们不擅长凝视,而这种凝视,是每一位女性的天赋人权。
意味深长,捍卫女性的情人,在烟雾中寻找病态的爱觉。
罪恶一步步来临,我说,不是钟声响了,是时间到了。
同性之间的爱具有神性,神圣性,母性,具有所有性质的极致。
我无法想象一个男性如何遍吻一个女性的躯体而出现至美的美感,而两位女性之间却能。
细腻,男性也可以细腻。
可以,是可以。
但别忘了女性与男性的生理差异,跟女性的爱抚相比,那一位黝黑的男性不存在手这个部位,那是爪子。
对,男性被禁止登上人类终极性爱艺术的舞台,只有女性之间可以。
男性之间也可以,但那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或者说,我的兴趣在于男性的母亲,在于生命的原始,欲望,激情,罪恶。
男性与女性的吸引来自狡黠,女性与女性的吸引来自优秀。
1很遗憾两次可以设定的接吻,不,一定要轻盈,而不是激吻。
电影都没有出现,第一次是奥菲娜第一次游泳上来哮喘发作不能喘气的时候,我认为她应该吻上去,这是她。
第二次是在奥菲娜被殴打之后即将窒息而死的时候,我认为戴应该吻上去,这是戴。
戴和她都没有在疾病和死亡的关头以相反的身份和心理吻奥菲娜,我认为这是电影可以改进的地方。
如果想赢得我这样被激情控制的读者,明显唯美的太多了却不够狠。
而狠是至高的唯美,就像解剖维纳斯,就像中世纪的恋尸美学。
她穿着玫红色纱衣匀速走动时胸部或者乳房弹跳的韵律,每到窒息,让人忍不住想亲吻,并且闭上眼睛。
或者干脆从她乳房的上下移动中听到了我女神的歌声,芭蕾舞者的香汗,一切自由流动的红色液体,比如女性梦里的精液,无人知晓的蓝。
她在波光粼粼湖水上的俯拍,好像一副银色的油画。
“除了空气 我们让其他一切阻力消失”气喘和肺病,天才与噩运的象征。
啊呀,女人唯美的嫉妒心。
以及许多具有艺术美学意义的女性游戏画面,不多列举,请直接沐浴裸体抚摸着自己观影。
最后,戴的离去,去往奥菲娜的故乡,这是说明,女性之间的兽性,不,兽性因太粗糙而不足以形容女性的恶,应该用女性之间的魔性。
女性之爱也分正义与非正义,疾病或爱情。
戴明白了她的病态,戴取得了女性的尊严。
可以说,这部电影中,戴象征着某种意义正义的男性,而她则是非正义的男性,奥菲娜虽然美丽却是一个极其虚弱的代表,就是女性本质的化身:美丽,聪明,出色。
而她的结局也代表了人类中女性的结局:被同类的爱折磨至死。
异性是无法实现的,异性会让她快乐。
而同性会让她痛苦至死,暂且只谈美学,那么,程度上,女性又胜一筹。
至于电影的那位邪恶女教师:一支待射的箭,涂满同性的精液。
人们尽可以以邪恶的欲望恶魔完全把她否决,而我还忍不住多想一点。
为什么戴这个猎物,她没有下手。
而奥菲娜却被选中。
因为戴对她具有男性的崇拜和盲目,戴这个猎物明显不够意思,书也看不大懂。
而奥菲娜就不一样了,奥菲娜是攥紧她谎言的天使,她本来就爱奥菲娜这个天使,而奥菲娜竟又多了与她的秘密和不堪这种联系,她的邪欲彻底被激起,她向奥菲娜的肉体进攻,默念着自己的幻想,被戴看在眼里。
也可以说,比起戴这个伪男性假小子这个我权且叫做男性的化身,奥菲娜这个女性更能 诱发 女性(同性)的激情和不理智甚至暴虐失心疯。
奥菲娜是受害者,她是凶手,而戴是男性好正义的代表,电影以她为赎罪的苗头然而我不否认戴是影片的退缩点,是回归人性。
所以就得到解释了吗?不,一无解释。
这部电影和《时时刻刻》至少需要看三遍,以及我下一部小说的创作,有了思路。
就是那么一个小镇的女人,但她看起来...
《裂隙》拍的干净整洁,就像监狱中的简单,一目了然。
位于孤岛上的女子寄宿学校不过是监狱的隐喻。
在这个穿什么衣服,放置什么东西都有规定,甚至信件都要被审查的地方,不是监狱又是什么?
女老师是这所监狱的永久囚徒,却是不一样的囚徒,因为她漂亮、年轻,对生活有着丰富想象。
即便是这等“可造之材”,亦被这所监狱彻底驯化。
她只能靠着孩子们对她的仰慕虚荣的活着。
当西班牙贵族小姐到来,她所有的一切都灰飞烟灭,甚至她自己都迷失了自我。
她被贵族小姐这道裂缝照进的光震慑了。
这同时意味着寄宿学校亦有了裂缝,它不久就要崩溃。
为了自己,为了给自己设定生存条件的体制,女教师只有杀死贵族小姐,弥补那条裂隙。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监狱的自我执行性。
监狱不过是社会的缩影。
一个独特的体制,会将所有的美好毁灭,并且会将毁灭贯彻到底。
贵族小姐和一个社会主义者农民好上了,自然对西班牙皇室意味着灭顶之灾。
皇室的选择是把小姐从隐形的皇室监狱转移到更为具体的寄宿学校监狱。
任何体制都会通过各种管道、装置、途径贯彻自我。
社会不过是一套规训的装置。
这就是韦伯所谓的“理性的牢笼”。
这等主题的哲学社会考察,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讲的明明白白。
影片有些哀伤,却不是悲剧。
因为跳水队长离开了这个监狱,正是通过贵族小姐撞开的裂隙,经由女教师,而通达自我。
体制会塑造灵魂,但灵魂中的某些东西是无法规训的,想想贵族小姐的优雅、对美的欣赏,对自由的渴望和良好的学习能力,我们就晓得裂隙在何处!
也许,裂缝的另一个名字是自由。
蒙蔽的真相,困住的梦想,牺牲的欲望。嫉妒惹祸,玫瑰凋谢。 残留的刺倒是害了一手的伤痛,不留情面
我是来补看Eva Green的咪咪的。。。那对凶器可以顶个一星,嗯。
恶心死我了 变态的女教师
书里这个故事不是这样的啊……Miss G才是受害者 Fiamma促成了自己的死亡 不是什么狗屁勇气的故事 是欲望的故事 完全错了 =。。=
给老子滚!
伊娃很美,其他……不记得了~
背景音乐泛滥成灾。
Now I see crazy women can be so fucking sick and evil. Totally nuts!!! Of course I mean those stupid boarding schools as well.
我甚至认为结局是美好的,起码D已经逃离了深邃的牢笼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冒险旅程。
毁灭美的冲动源于深层的自卑。
好难看的电影,还以为探讨阶级,探讨宗教……结果是一部拉拉版 love hurts 主题。
欲望与盲从
今年看过最喜欢的电影,大爱Juno Temple
畸形的爱,扭曲的欲望。她杀死她的时候依旧那么温柔。
Eva Green 的演技是不错,除此之外,Eva 在此片还有大胆演出(luo 泳)。不过对这题材的影片不是很会欣赏,虍童之类的有点阴暗。心理戏太丰富了,看得辛苦。
这长相的女人都神经质么?
疯了啊疯了
镜头很美,Fiamma和Miss G都很美,但我最喜欢Di,这个曾经盲目崇拜白日梦女王的姑娘,她有勇气面对现实,也有勇气承认自己不希望被原谅。
小世界里的大绝望.活着本身即是无法逃脱的牢笼.全片最美好的一段是半夜的裸泳,那时大家彼此欣赏,理智、年龄、经历和知识的隔阂不再,团体的最大快乐莫过于此.最悲凉的一刻是让梦想在自己的怀中死去:西班牙人在此时完全成为了象征,她们俩合起来,恰是一个人的两面:出走的希望,总算让人不致绝望
花了一个半小时就看了个空虚寂寞潮的变态女老师奸杀了个优秀的富家女学生,除了跳水那画面好看以外,你们说的大绝望 惊喜啊 灵魂的精彩描述啊 这些都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