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义大道)看完电影,我始终觉得少了点什么,大概是被之前《致青春》那样的怀旧片给洗脑了。
摇滚青年们的私生活被传的那么乱,为何又没有青春怀旧片经典元素“堕胎”这么惨的事。
而是女儿嗖了一下就长大了,跑过来教训老爸。
只能说,摇滚青年版“致青春”有点酷!
现在的歌手,但凡是沾上“摇滚”俩字,那就是意味着洋气高冷,歌词写的稍微亲民点,就立马会骂成伪摇滚。
比起现在摇滚音乐人如此受欢迎和器重,90年代的摇滚人就苦逼了一些,那个是最坏的年代也是个最好的年代。
摇滚乐人大多像电影里的梦乐队一样苦逼,一包泡面好几个人抢着吃,白天背麻袋当苦力,晚上哥几个凑在一起练歌,连个正规的场地都没有。
但即使是这样苦逼,仍然创造了摇滚最为辉煌的那个九十年代,也是成就了崔健、窦唯、唐朝等那个年代摇滚乐的杰出代表人物。
影片前面不断出现几位年轻人一起游玩骑行的景象,那些几个人骑着车、光着背在海边在河边在没有雾霾的天地里,犯二傻乐拍照,MV式的清新美好。
注重剧情发展的你若以为毫无意义累赘的片断,那么在结尾时的情断义决若没有这些曾经美好的衬托,就不明白,知足与感恩的重要,明白友情爱情与名利究竟该如何选择?
选了名利也未必输,但是丢掉的爱情友情恐怕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部影片讲述的方式非常别致,双线叙事展开、最后又双线交汇,一个青春激荡一个颓废放浪,一个摇滚青春一个中年沉沦。
他们看似相差太远,却没想到互为因果,在讲述中我们一边体味青春奋进的感觉,一面品着中年男人的失落人生,不知跟着谁哭跟着谁笑,值得玩味。
并且摇滚青年绝不会让耳朵寂寞。
摇滚乐几乎贯穿整个片子,而且每首配合剧情听特别带感,既使不看里面男男女女的情爱纠缠,只是听听歌也是种享受。
对于影片来说,最难处理的就是两个时空里讲述同一个人的命运姿态。
两个时代的武为处于完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年轻时武为的理想主义极度浪漫,而步入中年后却极度愤青,他的愤怒来自于无法与世界握手言和,这个世界早已不是他当初熟悉的样子,一切都让他感觉无所适从。
这是所有的理想主义者或早或晚都将面临的问题。
是向现实妥协从而证明你可以混得更好,还是依旧保有心中的梦想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从中国摇滚正值蓬勃气势到摇滚大众化下找寻摇滚精神的过程里,二十年的时间跨度,潜伏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情感放纵、延续和回归,影片对于这路历程的处理相当娴熟,无论是剧情安排还是美术设计时代感都很强,注重细节的真实,带着观者在两个时空来回穿梭,感叹青春与时间的流逝,感受爱与梦想的伟大。
其间关于青春、关于回忆、关于摇滚、关于爱情,都是最为珍贵的回忆。
而对于每一个曾经热爱摇滚的青年来说,看到这些画面迂回都会热泪盈眶。
虽然已是回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怀揣着一颗永远年轻的热血之心。
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第9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上,《摇滚英雄》荣获年度新锐导演、女演员、录音师三项大奖,捧得三座“金凤雏杯”,成为最大赢家,不是没有理由。
国内拍这样和摇滚擦边的片子,基本都是烂片,稍微留心过八卦的人,都能从影片故事看出这是当年某乐手和天后爱情故事的复刻。
那么或激烈或纠结的过往让人唏嘘,被现实捉弄的惨败的摇滚英雄能否重新崛起?
这片子大部分张狂激进的残酷青春惨不忍睹,却送给我们一个很暖的结局,给人希望!
它再现的是90年代的摇滚青年们狂燥又奋进的生活,那个我们一起走过却没有经历过的另类残酷青春!
何谓摇滚?
何谓英雄?
一开始 大叔主角在超市看到前女友上了封面,怒摔杂志,还以为男主混成这德性是女人背叛,命运捉弄,以为英雄失意,生不逢时。
结果看到后来,这简直是no作no die ,爱try就try的典型伪摇滚文艺宣传教育片。
哇哈哈哈!
导演大人,编剧大人,您不是摇滚死忠嘛?
倒是解释解释,您眼中的摇滚就只是到处约炮 酗酒滋事 坐穿牢子 兄弟反目 背叛爱人?!
主唱大人,你以为你纹个大花膀子大花屁股就是摇滚了?
就是英雄了?
约炮约出个私生女 十九年没尽过父亲责任就是摇滚?
就是英雄了?
大腕大老婆为您真是尽心尽力啊,烧钱烧面子,背后不知吃了多大苦头,您特么绿茶婊一勾就空虚寂寞了…兄弟们当年一条心啊,您说往左,大家不往右,结果为了自己要出名,立马翻脸不是人,上了好兄弟喜欢的妹子,还干脆一不小心害死好兄弟,您可真是摇滚大英雄呐!
大腕大老婆跑了 兄弟反目了 你就没责任了 这时候全是真爱小三绿茶婊的问题了?
让你打妹子 还打个怀了你娃子的妹子 你特么还真是英雄啊!
真是天生好运气全给您遇上了,女人们爱您,女儿爱您,男人们爱您,您怎么还不知足,还没成功,还混成这样!
哇哈哈 谁让你作呢!
导演说了,摇滚就是想做就做,啊是想作就作…难怪了…对比国外摇滚片,虽然我不是摇滚铁粉,但我想那些摇滚巨星们都是有大爱小爱的,爱世界,爱人类,爱人。
寻找小糖人里的摇滚英雄,虽然生活落魄,但他的世界观令家人孩子幸福,他的音乐一不小心在地球的另一边,拯救了一个苦难的国家。
弗兰克里的摇滚英雄,坚持自己的理念,他们不求改变世界,但他们感知自然,体验生活,他们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一直追求真理。
手拉你里的摇滚,是爱的延续,是信念的延续,是相爱的人间不能分割的情感连接………那些真正的摇滚英雄,Bob Dylan,Jackson, Lennon,The Beatles,Beyond…他们都用他们的大爱影响世界,改变世界。
他们的行为是有意义的,他们的愤怒,他们的反抗都是为了让世界更好。
片中的这位呢?
我不明白他莫名其妙的暴怒是为了什么,说躁就躁了,说发飙就发飙…大约躁癌晚期,没得救了…这三观不正,看得让人五脏不全的片,好意思说是摇滚,还是英雄,真是谢谢您了,帮着大家刷新三观,帮着给不懂摇滚的人抹黑摇滚。
一星半,一星给片里的歌,半星给摄影,拍成90分钟大型MV,这两点挺不容易,不客气。
PS.想到一事,看完这片,一哥们提问跟导演说,他没看懂片里的时空跨度,不明白这是一个故事还是俩故事。
哥们儿,我觉得这不赖你,你一定不知道这年头演艺圈流行割个双眼皮,开个眼角,垫个鼻梁,隆个额头,练身腱子肉,时光是把美容刀嘛,混二十个年头不容易啊~不喜勿喷,谢谢--(我是一条半年后的分割线)好吧。。。。。。
大约半年前在摇摇晃晃的地铁里,摇摇晃晃的用手机码了一些摇摇晃晃的字 大约就是为了吐槽一下。。。。。。
这不,一不小心 过了那么久还被拉出来鞭了尸(o 漏)我不是摇滚死忠(这句话我真的之前有写过吧),也真没研究过摇滚文化、摇滚历史。
关于定义的问题,这本来就是个难事,“英雄”是什么呢?
见人见智。
“摇滚”是什么呢?
亦不一定有明确的答案,嗑药甩头是一种,大爱救世也是一种(当然还有种种种,又有被喷的危险)。
那些吐槽我举例有问题的朋友,你们就把你们觉得“正确”的摇滚历史和摇滚文化在下面留言好了,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下面一位朋友的话 重要的事情要重复三遍)嘛。。。
让大家学习了“真的摇滚”,不正是你们的伟大而无私的摇滚精神嘛?
另外,大约要恭喜本片在如此严厉的电影审查制度下真的上映了!
并且评分还不错(恩?
过了5分?
)也算是国内电影史上尝试性的一步了吧。。。
你可以说电影拍的不太好,在这抨击演员长相是干啥呢,青年演员就是玩儿乐队的,乐队的能力可以说很强,你去看看以前的摇滚乐手是不是这样一头长发,很多啊,长发,削瘦,我觉得能让这样一支新的摇滚乐乐队来出演非常难得。
可以自己去看看以前唐朝,黑豹,崔健的照片,隔这儿选美呢?
摇滚的标准是好看?
一群傻逼
文/田金双“走肾时代”是我自己编造的一个词汇。
这个词汇,看似直白,看似粗糙,实则意尤未尽,意味伸长。
譬如,中国20摇滚成长史本就是典型的走肾时代,这个时代容纳了太多有关青春爱情的成长记录。
在中国摇滚史上,曾经出现过太多的英雄,之所谓,前有崔健,后有唐朝、黑豹、魔岩三杰,如今曾经辉煌一时的摇滚不再,摇滚精神渐去渐远,余下的只有经过商业包装的摇滚外套。
值此,摇滚青春片《摇滚英雄》恰如其份地斜剌杀出。
可以说,影片中的摇滚青年武为身上有着摇滚人太多的精神隐喻。
相比其他影片,中国摇滚青春电影《摇滚英雄》更像一部与摇滚有关的青春、爱情或者成长记录片。
影片中,年过四十的摇滚人历经孤独、辉煌、堕落、厌世和酗酒闹事扣被捕入狱,出狱后,武为的生活中出现一个十九岁情窦初开的女孩春晓。
春晓的突然闯入,让武为的记忆再次回到十十年前那段自由不羁、爱恨交织的热血青春,或者说曾经热火朝开的走肾时代。
影片中,处处弥漫着晃动不安的镜头,这亦隐喻着青春和梦想的动荡不安,或者说内心的不安份。
同样,这点在王家卫的影片中曾有过大量的运用,只不过,王家卫的影片更多诗意而忧伤的格调,而《摇滚英难》仿佛更注重写实。
在影片中,有过不止一次喝酒的镜头,在影片有关摇滚的精神表达里,酒、情欲似乎某种精神隐喻。
在影片中,当武为和朋友街头偶遇李爱后,几个人静静在聚在李爱表姐那个类似洗头房的小房里对头瓶子喝酒。
而武为和梦乐队夸大惊摇滚乐坛后,因为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梦乐队几个成员彼此坐在一起喝酒,而后表情无感地大打出手,在啤酒瓶破碎的声音中,鲜血漫无边际头长发,武为目光迷乱地在街头奔走。
那一年秋天,面对爱情与梦想的双重抉择,有人离开,有人死去,梦幻破碎,爱情覆灭,青春终结,摇滚不再。
提到摇滚,老崔这个名字绝对不能错过,在《摇滚英雄》中,男女主人公武为和李爱的对话也在随着老崔的名字开始的。
而后,武为李爱沿着火车车轨吟唱起崔健的老歌,岁月渐去渐远。
而后,当武为和梦乐队如日中天之前,几个人跑到野外拍照,静静地赤膊上阵一字排开集体撒尿。
这种镜头,很抒情,很直白,不加掩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韩寒《后会无期》中撒尿的镜头,亦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老崔和臧天朔等人主演的《北京杂种》。
只不过,在《北京杂种》中,众人醉酒后当街撒尿,而后醉意大发,话不投机在泥水和尿水中互相贴身肉搏大打出手。
只不过,如果说崔健参演的《北京杂种》反映的是中国摇滚老炮的奋斗史和辛酸打拼经历的话,《摇滚英雄》更像中国新后代摇滚人与青春岁月有关的吐槽史。
而这,亦是有关中国摇滚岁月走肾式的精神诠释。
不是吗?
细数摇滚和撒尿,两者同为走肾,只不过,前者,阳气上升,抵达喉咙,冲天一吼,不吐不快;后者,阳气外泄,抵达丹里,顺势而下,一泄千里,势不可挡。
所以,在与中国摇滚史有关的走肾岁月里,有人尽兴地活着,有人悲伤地倒开,而之于影片中的武为,从曾经一时的武断行事到梦幻碎碎爱情覆灭后的无所作为,似乎距离《摇滚英雄》中影射的窦唯相去甚远。
且不管影片是有意无意的影射还是精神怀旧还是集体讨伐,在中国摇滚老炮和铁托中,窦唯都是一个拥有着自己原则绝不妥协不断推出作品的音乐人,而之于影片中那个拥有摇滚身份的武为,遭遇李梦和姜茜内心掀起波澜之后,事隔多年,除了邂逅自己身份不详的亲人春晓外,一切,似乎都刚刚开始……而之于中国摇滚,摇兮滚兮,不能摇不你就滚!
经过数不清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之后,中国的摇滚精神就这样在“走肾时代”中图有虚名。
而留下的,只有怀旧,或空空荡荡。
我是耐着性子看完的这部所谓的电影。
这电影讲的什么?
主人公傍着影后发展,还不念人好儿,脚踏两条船搞小三儿。
为了自己,踩着哥们儿肩膀儿往上爬。
而后发展不顺,自暴自弃成天酗酒滋事。
最后要和前小三的女儿瞎搞。
这他妈叫英雄?
这他妈叫下三滥!
这不是糟践英雄,恶心崔健,贬低摇滚乐吗!
给丫一星儿是因为最低一星儿。
如果说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引爆了人们的青春怀旧情绪,那么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则让内地电影人看到了青春片的希望。
自此之后,《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小时代》等打着青春旗号的电影无一不是票房大卖。
今年的五一档《左耳》、《何以笙箫默》两部青春片继续领跑票房,青春片显然成了屡试不爽的票房救命稻草,青春片几乎占据所有档期,且高潮迭起话题不断。
不论是为爱而生的青春,还是为理想而活的青春,或是对现实青春的写照,还有那虚无飘渺的青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而有一种青春却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历的青春,那就是摇滚骚年们的热血青春。
近几年摇滚题材电影很多,从水木年华的《怒放2013》到崔健的《蓝色骨头》,从陈翔的《热血男人帮》到梦乐团的《摇滚英雄》,这些摇滚题材的影片都是向致敬中国摇滚乐手的,而即将在5月末上映的《摇滚英雄》则是中国首部摇滚青春片巨制,呈现横跨二十年激动人心的青春情爱和摇滚乐成长史。
1986年“中国摇滚之父”崔健的《一无所有》开启中国摇滚时代。
1990年代初,摇滚乐在中国大陆达到流行高潮,号称魔岩摇滚三杰时期。
魔岩三杰为窦唯、张楚、何勇。
在中国摇滚乐历史上,崔健、窦唯、郑钧、许巍、汪峰让摇滚进入主流视野,摇滚乐在中国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于是也就成就了《摇滚英雄》这部影片。
影片就像摇滚人的一次大聚会,除了崔健这样教父级别的摇滚人对影片给予很大的帮助外,新生代摇滚乐队们更是鼎力支持,影片由梦乐团领衔主演,逃跑计划、旅行团、瘦人乐队以及谭维维倾情助演 。
昨天有幸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影片展映看到了《摇滚英雄》的点映,影片汇集了励志追梦、青春爱情、中年感怀等元素,也算是一次创新,还是蛮不错的。
影片讲述了横跨20年青春爱情故事,以20年前摇滚天才武为与天后李爱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90后少女春晓和70后摇滚歌手武为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为切入点,呈现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的青春蜕变,或是极度美好,或是极度痛伤,或是血脉贲张,或是感人肺腑,影片将90年代摇滚人张狂的青春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是一部青春片,对80后、90后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对70后更是有着共同的青春记忆、摇滚记忆,对于电影市场主力有着强大号招力。
影片最吸引我还是影片的爱情故事,武为是一个玩摇滚的穷小子,摇滚乐在当时并没有多大的市场,而演戏的李爱却凭借一戏成功进军香港(PS两位主角所影射的明星人物大家都懂得的),在武为最为穷困的时候,李爱为了他倾尽所有,而聚少离多的他们距离越来越远,心也越来越远,再加上姜茜的主动上门,武为没有任何愧疚感的背叛了李爱。
看完这个爱情故事, 真心觉得《摇滚英雄》这个片名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一个男人靠女友上位,然后劈腿兄弟女人,还要理直气壮的抛弃女友,武为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呢?
这是20年前的武为,而20年后的武为更加混蛋,看到李爱和别的男人结婚生子,武为不知是后悔还是愧疚或是怨恨,开始酗酒撒酒疯,活得十分颓废,甚至还进了劳教所。
直到90后女孩春晓的出现,让武为的生活开始有了些许改变,两人的故事,前半部分一直以为是在看韩剧的爱情故事,而后半部却发生惊天的逆转,原来我们看的是《爸爸去哪儿》,导演如此设置了两代人的感情纠葛十分巧妙。
不管武为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我们只能说武为是一个有故事的老男孩,李爱对他可以付出一切,姜茜能为他独自己生孩子,虽然他辜负了两个深爱他的女人,但这种事情永远都是你情我愿的事儿。
这就是青春阿,为了爱不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看影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一直都在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买单。
一个有故事的老男孩能的动我,也许因为自己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文艺青年的气质吧。
摇滚音乐的萌芽,一帮追逐梦想的年轻人,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商业化是必不可少,但是摇滚原本的那些东西也被保留了下来,还是值得力荐的,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会存在这些东西,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导演将他们糅合在一起,最终的效果不是特别好,但也还是保留了摇滚独到的一面,不然不会引发这么多人的抨击,摇滚还是在少数人手上,抨击只是嘴上或者键盘上的摇滚,不适合看这么独到的电影
对新类型电影别太苛刻,我相信看了的朋友也都是喜欢摇滚乐,这类电影其实本来就少,因为受众人群小,要考虑观影率,所以很多导演不敢轻易去碰触这类题材,但本片能坚持拍完了,要予以鼓励,尽管情节上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要分两个时间线,还要把人物发展,悲欢离合,大喜大悲都交代清楚不容易,只要大家能看懂,我认为就成功了。
有朋友说演员颜值问题,我就想问,你以为看偶像剧呢??
看颜值你来看摇滚电影干嘛??
毕竟剧中是要以一个乐队的形式存在,在一些现场的情节中,要有娴熟的配合,临时东拼西凑出一个乐队太不实际,只能找一个已经成型的乐队来演,主演在青年和中年的外貌还是有一点点相似的。
很多朋友都说剧情中有很多真实的摇滚人物真实经历的缩影,这个也可以理解,毕竟那一辈摇滚人是标杆,在大多摇滚乐迷心中是熟知的,是值得纪念的,本片借用一些情节,我相信也是向真实人物致敬,而且也不是完全照搬,也不是借用的同一个真实人物,是把几个乐队或人物的经历穿插在一起,也是衬托出了摇滚在最初的意识形态到最后走入社会后要经历的转折,聚散离合,要面对种种现实的残酷一面,生活压力一面,在成名后失去初心,奋斗目标出现分歧等,其实剧情还是很让人纠结的,纠结也是必要的,摇滚这条路本身就不可能顺利,能把摇滚路上各种坎坷拍出来,也是摇滚电影所必须要做到的。
剧情其实也是有些交代的不够透彻,比如当年解散之后,每个人都是以一个什么状态活到中年的,还有那个吉他手怎么就那么倒霉?
(影射谁就不用说了)后来在音乐节,闺女说要听他唱歌,我以为闺女又集结起了当年的几个队友,后来一想,不成,吉他手都不存在了!
其实也不能交代这么清楚,就是要让人有想象空间,现在好像电影都要这样拍。
有缺憾的剧情才更能让人去回味。
还有这片名,英雄??
什么意思?
谁是??
我给的4星,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勉强,但是要鼓励,全是一片骂声,以后谁还拍这类电影,电影应该是越拍越好,循序渐进吧,先写这么些吧,也不一定就正当,仅代表我自己想法吧
文/田金双“走肾时代”是我自己编造的一个词汇。
这个词汇,看似直白,看似粗糙,实则意尤未尽,意味伸长。
譬如,中国20摇滚成长史本就是典型的走肾时代,这个时代容纳了太多有关青春爱情的成长记录。
在中国摇滚史上,曾经出现过太多的英雄,之所谓,前有崔健,后有唐朝、黑豹、魔岩三杰,如今曾经辉煌一时的摇滚不再,摇滚精神渐去渐远,余下的只有经过商业包装的摇滚外套。
值此,摇滚青春片《摇滚英雄》恰如其份地斜剌杀出。
可以说,影片中的摇滚青年武为身上有着摇滚人太多的精神隐喻。
相比其他影片,中国摇滚青春电影《摇滚英雄》更像一部与摇滚有关的青春、爱情或者成长记录片。
影片中,年过四十的摇滚人历经孤独、辉煌、堕落、厌世和酗酒闹事扣被捕入狱,出狱后,武为的生活中出现一个十九岁情窦初开的女孩春晓。
春晓的突然闯入,让武为的记忆再次回到十十年前那段自由不羁、爱恨交织的热血青春,或者说曾经热火朝开的走肾时代。
影片中,处处弥漫着晃动不安的镜头,这亦隐喻着青春和梦想的动荡不安,或者说内心的不安份。
同样,这点在王家卫的影片中曾有过大量的运用,只不过,王家卫的影片更多诗意而忧伤的格调,而《摇滚英难》仿佛更注重写实。
在影片中,有过不止一次喝酒的镜头,在影片有关摇滚的精神表达里,酒、情欲似乎某种精神隐喻。
在影片中,当武为和朋友街头偶遇李爱后,几个人静静在聚在李爱表姐那个类似洗头房的小房里对头瓶子喝酒。
而武为和梦乐队夸大惊摇滚乐坛后,因为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梦乐队几个成员彼此坐在一起喝酒,而后表情无感地大打出手,在啤酒瓶破碎的声音中,鲜血漫无边际头长发,武为目光迷乱地在街头奔走。
那一年秋天,面对爱情与梦想的双重抉择,有人离开,有人死去,梦幻破碎,爱情覆灭,青春终结,摇滚不再。
提到摇滚,老崔这个名字绝对不能错过,在《摇滚英雄》中,男女主人公武为和李爱的对话也在随着老崔的名字开始的。
而后,武为李爱沿着火车车轨吟唱起崔健的老歌,岁月渐去渐远。
而后,当武为和梦乐队如日中天之前,几个人跑到野外拍照,静静地赤膊上阵一字排开集体撒尿。
这种镜头,很抒情,很直白,不加掩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韩寒《后会无期》中撒尿的镜头,亦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老崔和臧天朔等人主演的《北京杂种》。
只不过,在《北京杂种》中,众人醉酒后当街撒尿,而后醉意大发,话不投机在泥水和尿水中互相贴身肉搏大打出手。
只不过,如果说崔健参演的《北京杂种》反映的是中国摇滚老炮的奋斗史和辛酸打拼经历的话,《摇滚英雄》更像中国新后代摇滚人与青春岁月有关的吐槽史。
而这,亦是有关中国摇滚岁月走肾式的精神诠释。
不是吗?
细数摇滚和撒尿,两者同为走肾,只不过,前者,阳气上升,抵达喉咙,冲天一吼,不吐不快;后者,阳气外泄,抵达丹里,顺势而下,一泄千里,势不可挡。
所以,在与中国摇滚史有关的走肾岁月里,有人尽兴地活着,有人悲伤地倒开,而之于影片中的武为,从曾经一时的武断行事到梦幻碎碎爱情覆灭后的无所作为,似乎距离《摇滚英雄》中影射的窦唯相去甚远。
且不管影片是有意无意的影射还是精神怀旧还是集体讨伐,在中国摇滚老炮和铁托中,窦唯都是一个拥有着自己原则绝不妥协不断推出作品的音乐人,而之于影片中那个拥有摇滚身份的武为,遭遇李梦和姜茜内心掀起波澜之后,事隔多年,除了邂逅自己身份不详的亲人春晓外,一切,似乎都刚刚开始……而之于中国摇滚,摇兮滚兮,不能摇不你就滚!
经过数不清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之后,中国的摇滚精神就这样在“走肾时代”中图有虚名。
而留下的,只有怀旧,或空空荡荡。
先说说影片的几个槽点吧。。。
1.男主角青年时代和中年时代长相差距也太大了吧。
怎么20年后帅了那么多,都说弹吉他的男生很帅,但是也不是这种帅法吧。
2.我觉得主唱很明显不太会唱歌啊,他唱歌的嗓音明显是在用嗓子唱,并且不会用气,高音全部都没爆发出来,作为拍大电影的,你们好歹你找个唱歌好点的,酒吧里一抓一堆啊。
3.中年大叔只是从侧面说他是昔日的rock star,可是电影从头到尾都没安排他秀一下自己的才华。
应该给他一个机会,比如突然间抱着吉他冲上台去和乐手们即兴一下之类的的,我估计秦昊是不会吉他不会唱歌吧。。。
但是话说回来亮点也是有的。
最主要就是难得导演找的乐队成员真的是搞乐队的,相对于《重返二十岁》鹿晗在那里假弹,电影里的乐队确实是在真弹。
而且底下的群演们,很专业,一看就是真正的爱听摇滚的。
其实摇滚这东西真的说不好,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真正会弹吉他的,举手投足就感觉是随着音乐律动在摇晃身体,给人一种代入感,而假的演员就是投不进去。。。
其实觉得影片再二十年前的部分拍的真的挺好的,既映射了中国摇滚圈的真实故事,又能引起青春共鸣。
而现实部分太扯淡了。。。
哪里摇滚了。。。
哪里英雄了。。
是不是从侧面告诉我们摇滚英雄们只存在二十年前。。。
以过气乐手咆哮人生的视角去宣传各类音乐节
剧情乏味 摄影剪辑秦昊给一星
是什么让外人觉得摇滚不好,就是你们,三星给男神秦昊
因为摇滚,多给一星
烂的叫人无语。不知所云。越看越恶心。数年不看电视,无聊一个人在电视上看的,2015.08.10。总字幕里谢天笑的名字看的。那头发,光可鉴人。
夜空中最亮的星!
看是因为“秦昊”和“摇滚”,结果发现是根据窦唯(武为),王菲(李爱)姜茜(姜昕+高原)梦乐队(黑豹)的故事改编,甚至几位在四合院门口的合影都吻合。其实电影不算太糟糕,但国人一拍摇滚就难离浓浓的乡土气。如歌所吟“对就对了,错就错了,火车继续往前开” ,所谓青春无悔,摇滚不死
为什么洗钱不能挑像样的阵容和本子?——也许是因为不敢太张扬。
妈的!浪费了我宝贵的青春————我说的是这部电影。
去年看的粗剪,因为有一些还没完成,所以别的方面不好多说什么。年轻导演有想法有热情是好事,但是剧本方面最好还是要交给专业人士,剧本不及格,戏不叫戏,影像和演员表演再怎么提也还是撑不起来的
2016-01-13看过 无影评2018-08-06修改这什么片子,为什么我看过却一点印象都没有
刚开始镜头真的摇晃到我难受,摇滚歌曲和快进撑起了整部片,傻子都知道讲的是王菲和窦唯,然而并没有很好看。
还行吧 窦唯自己看了什么感觉
为了不打自己脸,我给五颗星
大叔不工作怎么交的房租?
高度的还原了很乱的贵圈里的很多著名事件。
听说是讲窦唯和王菲的八卦。想想当年他们也是一对才子佳人呢。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菲有次被拍到去倒尿盆。这是多么真爱才能让天后做这个啊。想回顾当年八卦的童鞋不能错过哦。
这是民谣狗和豆瓣女的故事吧、关摇滚屁事儿、看了6分钟、放弃
既没有摇滚起来,也没见到英雄。
看到制片人伊能静我想起了那个北京乐与路,港台人能不能别来毁大陆滚圈,充满了yy和自以为是,取得全是糟粕,精华是一点没有,只会喝大酒睡大觉装大x,对音乐创作的激情呢?浑汗如雨的排练呢?酣畅淋漓的演出呢??恐了这些港台祸害。。。